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灾害天气和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抢险队员进

行抢险救灾工作,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击冰雪灾害天气和地震这两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实践 通 过 不 断 解 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过程是曲折 的 实现 途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 社会 ―改革 因冰雨天气,光缆上结满了冰,变粗数十倍 滞留的旅客 失去孩子的

name=baidusnap0>悲伤母亲 汉旺大钟,时针在那一刻停止摆动 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2008,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

1月2月肆虐的雪灾,冻裂了中国大地;3月的拉萨暴力事件,烧伤了美丽的圣地;4月的奥运火炬传递受阻,刺伤了中国人向世界张开的双臂;善变的4月,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撞碎了多少旅人的梦;突然传遍全国的儿童手足口病,令全国父母心头纠结;5月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大地震,撼及整个中国的灵魂„„

然而,中国有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不曲的脊梁!全民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灾!

回头看看,此前五千年,重负一再降临他的肩头:自然灾害、战火、固步自封、外敌侵侮、沉睡迟滞、歧路徘徊„„

所有这些,我们的先人和父辈不曾过多抱怨,而是挺身长足迈入新时代,大灾有大爱,再小的数字,乘以13亿都成为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如今我们又何必沉吟:一个团结、和平和现代化的中国,数十亿心连五洲、身达四海的中国人,我们要坚信必能越过沟壑,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越要坚强! 想一想:谁在这两场“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到底哪些人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呢? 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

们。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都为我们创造了那些东西? 材料一: 为灾区搭建的临时帐篷 运抵灾区的食品 即将发射升空的神七 这些是人民群众为我们创造的什么财富? 物质财富 如果没有了劳动人民为他生产的粮食和酒,他还会整天那么悠然自得,还会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吗? 鲁迅: 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我们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5月13日,四川绵竹县汉旺镇抢救现场,救援人员托起一位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幸存学生 托起明天希望 我为你擦去伤痕 5月14日,棉竹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兼政治老师谭千秋的妻子张关容为丈夫擦拭身体。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为这4个孩子赢得幸存的机会。 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一帧帧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了一幅感天动地抗震救灾的壮阔画卷。抗震救灾结束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在桂林展览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的近 200幅图片,是从新华社记者及广西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10万余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分为《关怀》、《灾情》、《营救》、《援助》、《恢复》、《心连心》 6个部分,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心系人民安危,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过程;展现了灾区单位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医务工作者和全体抢险救灾人员冲锋在前、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看完展览后,今年 70多岁的郭景芬老人含着泪水,写下了“唐山废墟变辉煌,汶川大震中国更坚强”的留言。 抗震救灾工作的过程;展现了灾区单位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你能否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什么财富? 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此次展览展出的近 200幅图片,是从新华社记者及广西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10万余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材料中的照片以及我们说听说的一些先进感人事迹所反映的内容源

自哪里?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甚至有人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支前民工运输伤员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水”指什么? 这些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为他们带去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真诚问候。 温家宝总理深入农家,和他们聊天、谈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叮嘱他们要树立信心,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农民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温家宝总理抗灾指示 再小的数字,乘以13亿都成为爱的海洋;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 ――网友 正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打赢了这场灾难性的“人民战争”!

灾害天气和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抢险队员进

行抢险救灾工作,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击冰雪灾害天气和地震这两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实践 通 过 不 断 解 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过程是曲折 的 实现 途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 社会 ―改革 因冰雨天气,光缆上结满了冰,变粗数十倍 滞留的旅客 失去孩子的

name=baidusnap0>悲伤母亲 汉旺大钟,时针在那一刻停止摆动 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2008,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

1月2月肆虐的雪灾,冻裂了中国大地;3月的拉萨暴力事件,烧伤了美丽的圣地;4月的奥运火炬传递受阻,刺伤了中国人向世界张开的双臂;善变的4月,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撞碎了多少旅人的梦;突然传遍全国的儿童手足口病,令全国父母心头纠结;5月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大地震,撼及整个中国的灵魂„„

然而,中国有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不曲的脊梁!全民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灾!

回头看看,此前五千年,重负一再降临他的肩头:自然灾害、战火、固步自封、外敌侵侮、沉睡迟滞、歧路徘徊„„

所有这些,我们的先人和父辈不曾过多抱怨,而是挺身长足迈入新时代,大灾有大爱,再小的数字,乘以13亿都成为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如今我们又何必沉吟:一个团结、和平和现代化的中国,数十亿心连五洲、身达四海的中国人,我们要坚信必能越过沟壑,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越要坚强! 想一想:谁在这两场“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到底哪些人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呢? 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

们。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都为我们创造了那些东西? 材料一: 为灾区搭建的临时帐篷 运抵灾区的食品 即将发射升空的神七 这些是人民群众为我们创造的什么财富? 物质财富 如果没有了劳动人民为他生产的粮食和酒,他还会整天那么悠然自得,还会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吗? 鲁迅: 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我们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5月13日,四川绵竹县汉旺镇抢救现场,救援人员托起一位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幸存学生 托起明天希望 我为你擦去伤痕 5月14日,棉竹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兼政治老师谭千秋的妻子张关容为丈夫擦拭身体。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为这4个孩子赢得幸存的机会。 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一帧帧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了一幅感天动地抗震救灾的壮阔画卷。抗震救灾结束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在桂林展览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的近 200幅图片,是从新华社记者及广西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10万余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分为《关怀》、《灾情》、《营救》、《援助》、《恢复》、《心连心》 6个部分,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心系人民安危,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过程;展现了灾区单位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医务工作者和全体抢险救灾人员冲锋在前、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看完展览后,今年 70多岁的郭景芬老人含着泪水,写下了“唐山废墟变辉煌,汶川大震中国更坚强”的留言。 抗震救灾工作的过程;展现了灾区单位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你能否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什么财富? 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此次展览展出的近 200幅图片,是从新华社记者及广西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10万余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材料中的照片以及我们说听说的一些先进感人事迹所反映的内容源

自哪里?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甚至有人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支前民工运输伤员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水”指什么? 这些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为他们带去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真诚问候。 温家宝总理深入农家,和他们聊天、谈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叮嘱他们要树立信心,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农民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温家宝总理抗灾指示 再小的数字,乘以13亿都成为爱的海洋;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 ――网友 正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打赢了这场灾难性的“人民战争”!


相关文章

  • 为什么_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_是首要的基本要求_田心铭
  • [政治]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首要的基本要求? ◎田心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最本质的东 ...查看


  •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1
  •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选修) 编制:鲍德喜 课题: 第十一课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 ...查看


  • 社会历史的主体
  • 课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 ...查看


  • 朝鲜劳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
  •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朝鲜劳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 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新区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2006级研究生 邓建霞 [摘 要]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主的哲学.人是一切的主人.人决定一切.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 ...查看


  • 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学习十八大报告 贯彻十八大精神)
  • 程元恒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30日 07 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保障人民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主体地位,又 ...查看


  •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 洛阳师院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必修四导学案 编号:25 使用时间:2014.12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坚定群 ...查看


  • 论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 摘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来体现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查看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原理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 ...查看


  •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摘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 ...查看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一种执政能力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一种执政能力 作者:李抒望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01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