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犯罪中一人的过限行为是否共同承担责任

在共同犯罪中一人的过限行为是否共同承担责任

案情:

甲向朋友丙借钱未果,怀恨在心,便约劳改释放的乙共同抢劫,反复叮嘱乙:“千万别动手,抢不到就算了,回来请你喝酒补回来。”乙阳奉阴违,偷偷的将三棱刮刀揣在兜里。在丙夜里加班回家的路上,二人将其拦截,声称借点钱花,遭到丙的拒绝,乙遂用三棱刮刀朝丙大腿猛刺数刀,并将丙的手机及四百余元现金拿走,甲见状慌忙拉乙离开现场,丙因失血过多于四小时后死亡。本案中,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没有异议,但问题是,甲是否应当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负刑事责任?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甲教唆乙实施抢劫,且亲自参与其中。但甲并不想对丙的生命权或健康权造成伤害,在预谋犯罪的过程中,甲唯恐乙使用暴力而反复叮嘱。因此,乙致丙死亡的结果为甲所反对,甲不应对此结果负刑事责任,乙致丙死亡的行为,属实行过限,乙的行为属于结果加重犯,应适用抢劫罪中升格的法定刑,从重处罚;对甲则应适用抢劫罪的一般处罚条款。

第二种观点认为,乙的行为不属于实行过限,甲虽然起初明确反对对丙实施暴力,但在乙实施暴力的过程中,甲并未阻止;对丙的死亡,甲虽不希望,但却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乙的行为并非实行过限,甲的行为同样属于结果加重犯,也应当对丙的死亡结果负刑事责任,应适用抢劫罪中的从重处罚条款。

笔者基本同意第二种观点。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共同犯罪中的实行不当问题。共同犯罪中的实行不当,包括实行过限和实行不足两个方面。所谓实行过限,是指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过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行为;实行不足,则是指共同犯罪人实施了不能达到共同犯罪所预谋的行为。在实行过限的行为中,过限行为可分为质的过限与量的过限,前者是指超出预谋故意实施新的犯罪,因此,质的过限影响定罪和罪数形态,比如张某和王某入室盗窃,王某却又单独实施了强奸保姆的行为,就强奸罪而言,王某是实行过限,因此应当定盗窃罪和强奸罪两罪,且应数罪并罚;而量的过限是指在侵犯同一客体的犯罪中,犯罪既遂后,行为人实施的超出预谋故意具体内容的行为,比如李某让刘某杀掉自己的仇人赵某,但刘某不仅杀死了赵某,还将赵某的妻子和孩子杀死,在此情形下,刘某杀死赵某妻子和孩子的行为属实行过限,应作为故意杀人罪的从重处罚情节。因此,量的过限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在实行不足的情况下,只存在量的不足,不存在质的不足,因此,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例如,陈某请求在某国有银

行工作的朋友马某挪用公款30万元用于非法活动,但马某只挪用了10万元,不难看出,在10万元的范围内,陈某和马某成立共同犯罪,而对于另外的20万元,马某属于实行不足,因此,对马某只能追究挪用公款10万元的刑事责任;而对于陈某,由于还具有挪用另外20万元的故意﹙尽管没有得逞﹚,则应比照马某从重处罚。

具体到本案,甲尽管先前曾嘱咐乙不要使用暴力,也不知道乙随身携带凶器,但是,在乙对丙连续砍杀的情况下,却没有制止,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事实上,此时的甲、乙已经结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犯罪整体,任何一方对于同伙超出预谋故意而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有制止的义务。本案中,面对乙的犯罪行为,甲有义务也有能力加以制止,但并未履行这一义务,以致发生了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因此,乙的行为不是实行过限,甲、乙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应当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但是,致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发生在抢劫罪的既遂之后。因此,对于甲而言,丙死亡的结果不属于量的过限,仍然是共同犯罪行为。根据前面的论述,甲乙应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负刑事责任。

山东省政法学院:邵栋豪

在共同犯罪中一人的过限行为是否共同承担责任

案情:

甲向朋友丙借钱未果,怀恨在心,便约劳改释放的乙共同抢劫,反复叮嘱乙:“千万别动手,抢不到就算了,回来请你喝酒补回来。”乙阳奉阴违,偷偷的将三棱刮刀揣在兜里。在丙夜里加班回家的路上,二人将其拦截,声称借点钱花,遭到丙的拒绝,乙遂用三棱刮刀朝丙大腿猛刺数刀,并将丙的手机及四百余元现金拿走,甲见状慌忙拉乙离开现场,丙因失血过多于四小时后死亡。本案中,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没有异议,但问题是,甲是否应当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负刑事责任?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甲教唆乙实施抢劫,且亲自参与其中。但甲并不想对丙的生命权或健康权造成伤害,在预谋犯罪的过程中,甲唯恐乙使用暴力而反复叮嘱。因此,乙致丙死亡的结果为甲所反对,甲不应对此结果负刑事责任,乙致丙死亡的行为,属实行过限,乙的行为属于结果加重犯,应适用抢劫罪中升格的法定刑,从重处罚;对甲则应适用抢劫罪的一般处罚条款。

第二种观点认为,乙的行为不属于实行过限,甲虽然起初明确反对对丙实施暴力,但在乙实施暴力的过程中,甲并未阻止;对丙的死亡,甲虽不希望,但却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乙的行为并非实行过限,甲的行为同样属于结果加重犯,也应当对丙的死亡结果负刑事责任,应适用抢劫罪中的从重处罚条款。

笔者基本同意第二种观点。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共同犯罪中的实行不当问题。共同犯罪中的实行不当,包括实行过限和实行不足两个方面。所谓实行过限,是指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过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行为;实行不足,则是指共同犯罪人实施了不能达到共同犯罪所预谋的行为。在实行过限的行为中,过限行为可分为质的过限与量的过限,前者是指超出预谋故意实施新的犯罪,因此,质的过限影响定罪和罪数形态,比如张某和王某入室盗窃,王某却又单独实施了强奸保姆的行为,就强奸罪而言,王某是实行过限,因此应当定盗窃罪和强奸罪两罪,且应数罪并罚;而量的过限是指在侵犯同一客体的犯罪中,犯罪既遂后,行为人实施的超出预谋故意具体内容的行为,比如李某让刘某杀掉自己的仇人赵某,但刘某不仅杀死了赵某,还将赵某的妻子和孩子杀死,在此情形下,刘某杀死赵某妻子和孩子的行为属实行过限,应作为故意杀人罪的从重处罚情节。因此,量的过限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在实行不足的情况下,只存在量的不足,不存在质的不足,因此,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例如,陈某请求在某国有银

行工作的朋友马某挪用公款30万元用于非法活动,但马某只挪用了10万元,不难看出,在10万元的范围内,陈某和马某成立共同犯罪,而对于另外的20万元,马某属于实行不足,因此,对马某只能追究挪用公款10万元的刑事责任;而对于陈某,由于还具有挪用另外20万元的故意﹙尽管没有得逞﹚,则应比照马某从重处罚。

具体到本案,甲尽管先前曾嘱咐乙不要使用暴力,也不知道乙随身携带凶器,但是,在乙对丙连续砍杀的情况下,却没有制止,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事实上,此时的甲、乙已经结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犯罪整体,任何一方对于同伙超出预谋故意而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有制止的义务。本案中,面对乙的犯罪行为,甲有义务也有能力加以制止,但并未履行这一义务,以致发生了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因此,乙的行为不是实行过限,甲、乙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应当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但是,致丙死亡的加重结果发生在抢劫罪的既遂之后。因此,对于甲而言,丙死亡的结果不属于量的过限,仍然是共同犯罪行为。根据前面的论述,甲乙应对丙死亡的加重结果负刑事责任。

山东省政法学院:邵栋豪


相关文章

  • 哈工程试卷,刑法总论案例分析试卷z
  • <刑法总论案例分析>试卷(B)及参考答案_清源论法_法律博客www_fyfz.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 ...查看


  • 共同侵权与共同犯罪界限论
  • 2007年7月 July,2007 当 代 法 学 ContemporaryLawReview 第21卷第4期(总第124期) Vol,21,No.4(Ser,No.124) 共同侵权与共同犯罪界限论 于改之 吴玉萍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 ...查看


  • 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探析_武彬
  • 第9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InternationalEconomicsUniversity Vol19No2Jun12009 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探析 武 彬,刘鲁宁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 ...查看


  • [转载]在判决书主文中如何表述连带责任
  • 在判决书主文中如何表述连带责任 蒋贤铮 (2010年5月10日) 判决连带责任人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在民事判决书的主文中,往往表述为"被告某某与被告某某共同偿还原告某某**元,并承担连带责任";在刑事判决书的主文中 ...查看


  • 假借离婚逃避夫妻共同债务的行为规制 初稿
  • 假借离婚逃避夫妻共同债务的行为规制 内容摘要:离婚是为了解脱那些夫妻感情确已破裂,难以一起共同生活的夫妻精神上的痛苦.法律赋予了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以及公民在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司法实践中常出现一些夫妻假借离婚 ...查看


  • 金融理财法律(上)
  • 真题1 ⏹韩某11岁,上小学五年级,其家庭为普通收入家庭.他的下列哪项行为必须由其父母代理或征得其父母同意? A. 韩某继承其祖父的房产一套,价值100万 B. 韩某购买笔记本电脑,花费2万元 C. 韩某在市少儿歌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奖 ...查看


  • 犯罪与刑法案例分析
  • 案例一.甲,男,31岁,1998年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01年7月刑满释放.乙,女,29岁,1999年因犯诈骗罪被判处2年6个月有期徒刑,同时宣告缓刑3年.2002年1月,甲.乙二人经预谋潜入丙家实施盗窃,当甲.乙二人欲携带所盗巨额 ...查看


  • 思修案例分析
  • 1.被告人杨某,男,1994年5月1日生,中学生.2009年8月29日杨某到同学家玩,因同学出去了,感到无聊,想找本书看,无意中发现抽屉里的小口径步枪及子弹数发.由于好奇,随即拿起枪并装上子弹,恰好这时候他看到楼下街道上有一青年,便想吓唬他 ...查看


  • 醉酒驾驶中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 醉酒驾驶中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摘要]醉酒驾驶出现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但是在具体司法适 用中却产生了诸多疑问,本文从醉酒驾驶行为进入刑法入手,探讨 醉酒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何承担,以及醉酒驾驶中醉酒人 的刑事责任认定出提出的几点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