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蒙二老,乃儒学先辈。马实为隐士,然孚名众望,口碑相传,一代儒宗,人皆有见。故今日略及之,以仰先儒也。蒙则文革时罹遭迫害,然著作传世,有待深研,亦不可不顾者也。
马一浮先生传世者或以为首推《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无暇细观,合诸书略采数语如下:
1、大凡一切学术,皆由思考而起。
2、穷理主于思之意多,博文主于学之意多。
3、足以尽天下之事相而无所执碍者,乃可语于博矣。
4、读书之道,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5、笃行为进德之要。……因修显性。……全性起修,即本体即功夫;全修在性,即功夫即本体。修此本体之功夫,证此功夫之本体,乃是笃行进德也。(批评“执性废修”)
6、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一、 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鲜鲜的,不可目为骨董。三、 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7、知以理言,修以气言;知本乎性,能主乎修;性唯是理,修即行事。故知行合一,即性修不二,亦即理事双融,亦即全理是气,全气是理也。
8、主敬集义,涵养致知,直内方外,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用则有二,体唯是一。
蒙文通先生著《中国禅学考》、《唯识新觉罗》、《近二十年汉学之平议》、《经学抉源》、《中国史学史》、《古史甄微》等。蒙先生引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语以言治史,认为“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又有数说如下:
1、中国学术,自建安、正始而还,天宝、大历而还,正德、嘉靖而还,并晚周为四大变局,皆力摧旧说,别启新途。
2、读书当自前后左右之书比较研读,则异同自见,大义顿显。
3、事不孤起,必有其邻。
今有《蒙文通学记》,错过了。但蒙先生师承廖平、刘师培,又曾问学于章太炎,求教于欧阳竟无,博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今后或有惑,当求教矣。
马、蒙二老,乃儒学先辈。马实为隐士,然孚名众望,口碑相传,一代儒宗,人皆有见。故今日略及之,以仰先儒也。蒙则文革时罹遭迫害,然著作传世,有待深研,亦不可不顾者也。
马一浮先生传世者或以为首推《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无暇细观,合诸书略采数语如下:
1、大凡一切学术,皆由思考而起。
2、穷理主于思之意多,博文主于学之意多。
3、足以尽天下之事相而无所执碍者,乃可语于博矣。
4、读书之道,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5、笃行为进德之要。……因修显性。……全性起修,即本体即功夫;全修在性,即功夫即本体。修此本体之功夫,证此功夫之本体,乃是笃行进德也。(批评“执性废修”)
6、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一、 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鲜鲜的,不可目为骨董。三、 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7、知以理言,修以气言;知本乎性,能主乎修;性唯是理,修即行事。故知行合一,即性修不二,亦即理事双融,亦即全理是气,全气是理也。
8、主敬集义,涵养致知,直内方外,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用则有二,体唯是一。
蒙文通先生著《中国禅学考》、《唯识新觉罗》、《近二十年汉学之平议》、《经学抉源》、《中国史学史》、《古史甄微》等。蒙先生引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语以言治史,认为“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又有数说如下:
1、中国学术,自建安、正始而还,天宝、大历而还,正德、嘉靖而还,并晚周为四大变局,皆力摧旧说,别启新途。
2、读书当自前后左右之书比较研读,则异同自见,大义顿显。
3、事不孤起,必有其邻。
今有《蒙文通学记》,错过了。但蒙先生师承廖平、刘师培,又曾问学于章太炎,求教于欧阳竟无,博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今后或有惑,当求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