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中传媒版)

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新闻业务概论

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编写评四个部分;

二、新闻业务工作者的修养:

政治修养、知识修养、文字修养、思维修养;

三、坚持的规范:

坚持新闻报道规律:真实性、公正、平衡、全面、客观;

坚持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规律:

第一部分 新闻采访

第一章新闻采访

一、定义: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发掘新闻事实,采集新闻素材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

活动主体:记者;

采访对象:客观事物;

采访有明确的目的;

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活动;

采访使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

一定注意主题先行和事实在先的关系(养成浏览大报电子版各个消息报道的习惯,多思考);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流程

一、明确报道思想;

(一) 定义:

即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方法,解决报道什么、不报到什么、怎样报道的问题,报道思想指导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体现指导思想;

(二) 获取:

学习党政方针;

及时调整原有的路线;

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材料和知识;

二、获取新闻线索;

(一) 定义:

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 特点:

简略、不可靠、直观;

(三) 获取途径:

党政方针、会议、讲话、文件;

各机关部门的会议和书面材料;

通讯员和其他积极分子提供的线索;

其他媒介已经发布的报道(重选角度即可);

记者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群众来信、网络留言;

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四) 注意先期采访(自己论述总结);

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1. 理论准备;

科发观、三代表…

2. 政策准备;

3. 知识准备;

新闻记者是“杂家”和“专家”;

4. 资料准备;

1) 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

2) 采访对象的基本介绍资料:

生活经历、成就、性格爱好、情绪、阶层等;

3) 拟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近期的报道思想、

本次采访目标和要求、

确定采访地区、部门、范围、重点对象及其先后顺序、

采访实施的方案,如个别访问、座谈会或现场观察、

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

制定具体的采访提纲;

5. 物质装备;

如电脑;

四、采集加工材料;

重点防止采访事实一大堆,能成为报道的寥寥;

1. 选取新闻素材,选择新闻主题;

新闻素材:被报道的具体事实,是记者采访到的具体事实;

新闻主题:通过新闻事实说明的思想观点,是意识的范畴,是对新闻素材的高度概括和深入挖掘; 主题明朗,采访目标就明确,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就明确,记者容易在采访时把采访重点集中在能更好的表现新闻主题的材料上,选材也就更有针对性,效率就高;

2. 构思写作体裁;

新闻体裁是新闻事实的表现形式;

事先计划好写作题材,就能根据计划安排好采集资料的侧重点,设计不同的提问,如通讯、特写等,可以多问开放式问题,而消息体裁就可以问闭合式问题;

五、写作完成稿件;

叙述准确:如六要素完整无误、分析评价客观真实等;

语言简洁;

风格平易近人,符合受众定位;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分类

(基本手段:显性、隐性、体验式)

一、专业新闻采访分类:

专业类新闻采访:根据采访领域所属专业(门类)分类别的各种新闻采访样式;

(一) 政治类新闻采访:

1. 定义和特点:

是指对有国家、政党、社团以级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讲究时机,注重宣传效果;

采访的面十分宽范,但“重点“又很明确;

2. 分类及特殊要求:

1) 有关重大事件的采访要求:

高度的政治敏感,密切关注政治形式,使事情尚在预料中;

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严守党的宣传纪律;

2) 重大政治节日的采访:

要抓好纪念、庆祝活动本身的采访报道;

要有计划地抓好与节日有关的成就式采访报道;

3) 党代会、人代会议、政协会议的采访:

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要切实把握“三会”的性质和特点;

要做好记者招待会的采访报道;

要会上会下,会内会外相结合,大报小花絮相配合;

4) 党的建设的采访:

抓好党风建设的采访 报道;

围绕党建工作重点的不同阶段,有步骤、系统地进行采访报道;

要住好不同历史时期,富有时代特点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采访报道;

5) 少数民族的采访:

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善于 运用这些观点、政策去解释和反映各种现象;

有一定的民族知识;

吃苦耐劳,跑去采访一手资料;

以正面报道为主;

对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奇特风气,要热情科学的看待;

6) 外事报道的采访:

是在中国或外国发生的关于中外关系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熟悉我国的外交史,懂我国外交政策;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采访要注意礼貌、得体;

严守外事纪律;

7) 法制报道:

是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高度的法律意识。

熟悉法制工作的程序、特点和原则。

多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注意采访报道的确切性、客观性。

要注意保护有关人员的秘密,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8) 军事新闻:

是对与武装力量或战争直接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即突出军事特色,又要服从政治目的。

讲究时效、注意保密

壮“军威”,颂军魂

立足军队,面向民众

搞好军事领导机关的采访,深入军旅。

注意保密和公开的界限;

(二) 经济类新闻采访:

1. 定义:

对有国民经济、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以级人民群众日常经济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在采访 报道的指导思想上,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和规定繁杂多样,其内在关系有错综复杂。

采访对象上,涉及到具体业务工作,活动等往往呈程序性、重复性。

采访的内容上,设计到具体数字多,数量性强。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类新闻采访报道的运作方法:

新闻价值的取向,由指令传递型—信息传导型

采访报道的范围,生产封闭型——市场开放型

采访报道时态,报道滞后型—报道即时型

采访报道的事实选择,焦点透视型——散点透视型

(三) 科教文卫新闻采访:

1. 定义:

指报道有关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方面内容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选题有较强的可受性;

对象文化层次高;

内容有较强的专业性;

3. 具体运做要求:

1) 文艺新闻采访:

文艺新闻采访指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

正确处理好“文艺性”和“政治性”的关系。

坚持正确的文艺鉴赏原则,不断提高文艺鉴赏水准。

正确的对待文艺名人

2) 教育新闻采访:

教育新闻采访是指教育领域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采访报道的指导思想和选题要立足教育价,面向社会。

内容求新中有深;

手法:善于精选角度和事例,力求使新闻活起来。

3) 卫生新闻的采访

卫生新闻:对医药卫生领域以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新鲜事实的报道。注意

坚持谨慎原则。

坚持大众化原则

4) 科技新闻采访:

对科学技术领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注意

讲究科学性、通俗性、讲究适宜性;

5) 体育新闻的采访:

体育活动领域内具有新闻价值和人和事的报道。注意

强烈的时间意识;

敏于观察,善于捕捉瞬间。

要场内场外结合,多方位的采访。

(四) 社会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重点反映社会上个人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的那部份社会活动。

2. 特点:

采访报道的对象无行业、专业归属的限制;

题材和内容传通性强;

采访报道的事实材料,情况复杂,性质多元;

3. 要求:

改变常规的方式和手段,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

采访的题材与内容既要讲究情趣性,又要不忘导向性

态度和方法上,注意准确客观、适度有节(对材料的性质判定正确,且采用全面,准确;选题量的确定

及安排上要讲究适度有节)

防止民生新闻的低俗化;

二、按采访事实形态特征分类:

(一) 事件性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形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

采访内容直观性强、可受度高。

3. 要求:

1) 突发性事件采访(对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发生的采访):

记者要反应快,作风敏捷;在事件现场要冷静,当机立断,迅速确定采访的重点所在;

2) 预发性事件采访(记者对事件的发生事前已有所闻,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采访): 抓新闻点,不落俗套;

不要停留在事件中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于选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

不要与新闻本身找新闻,要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从事件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 不要局限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要注意静态性材料的采集;

不要按部就班采访,要抓时间,超前工作;

(二)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社会的启迪于警示意义上;

新闻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3. 分类及要求:

1) 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注意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注意发现新闻根据;

2) 调查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概念:公开披露社会问题的真相及其症结所在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采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

3) 思辩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通过解释、评述的手法,重在揭示事实内在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 注意采访选题不要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让事实经过理信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辩色彩。

三、按采访主体行为方式分类:

(一) 座谈会:

1. 定义:

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2. 运做要求:

(1)参加人员要适宜;

(2)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

(3)要采用漫谈、谈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4)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相结合;

(二) 记者招待会:

1. 定义:

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访同一对象;

3. 要求:

(1)会议前要摸清意图;

(2)提问要开门见山,讲究质量;

(3)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三) 专门采访与交叉采访:

1. 专门采访:

1) 定义:专访,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专题性的采访活动;

2) 要求:

精心选择采访对象;做好充分的专门性准备;把握机会好采访时机和采访中的观察;

2. 交叉采访:

1) 定义:

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采访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的采访活动;

其一是记者到达某一地点,往往可以完成多条新闻的采访,同时,记者很多采访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记者多地采访,记者在采访A 新闻时,顺便搜集B 、C 新闻的线索和资料,等到A 新闻采访结束,B 、C 新闻也完成了一大部分;

其二是记者仅凭一地采访的事实材料还不充分,需要记者再到其他地方继续采访,由多名记者配合,完成跨区域的交叉采访;

2) 优点:有助于记者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记者锻炼和增强工作能力;

3) 注意:

根据不同的采访任务,统筹安排好工作的行动计划,以便抓住坚持,在不同的单位负责人或场所穿插进行采访;

搞好重点采访,用在刀刃上;

坚强有关部门部门的通讯员的联系,依靠社会力量完成;

有电话等采访;

(四) 机动采访和驻地采访:

1. 机动性采访:

1) 定义:新闻传煤的编辑部,没有固定活动领域的专职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机动性强,采访范围广,变化大;

采访的题材重大,目的性强;

3) 特殊要求:

对面上的情况要透彻的了解、有广播的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注意采访材料的核实、注意依靠所在采访地区和单位的确有关单位的有关部门;

2. 驻地采访:

1) 定义:指出新闻传媒排驻各地的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活动相对固定、选题确定的自由度较大;

3) 特殊要求:

有全局观点、要吃一抓二观三、处理好驻扎地的关系;

(五) 显性采访、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1. 显性采访:

1) 定义:

即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是一种常规采访;

2) 特点:

记者公开身份;

记者公开意图;

记者的采访活动受到公开的监督;

3) 局限:

对采访对象的依赖(对象提供的事实是加工过的);

不容易发现假象;

2. 隐性采访(暗访):

1) 定义:

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

是秘密采访或暗访;

2) 特点:

对象不知情,无配合;

采访有风险:法律道德、人身安全;

3) 样式:旁观式、参与式

4) 特殊要求:

访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各种不测

严格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具体运用中,隐性采访最好与显性采访相结合。

3. 体验式采访(和隐性采访交叉):

1) 定义:

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2) 特点:

记者身份双重性(保持原本角色、重新表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隐去本来角色);

体验的直观性;

3) 适用范围:

反映普通人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题材;

记录重大事件和历史时刻;

4) 特殊要求:

注意相关法律规范;

选题要严谨、典型;

记者的情感要善于调控,要“钻进去,跳出来”,防止因个人情感而产生的片面性;

四、新闻采访的中介工具属性分类:

(一) 广播录音采访:

1. 定义:借助录音机采制录音报道的一种广播媒介采访形式;

2. 优势:有更高的可信度、有鲜明的现场感、有强烈的感染力;

3. 特殊要求:

要认真做好采访报道的题材选择工作(音响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新闻题材、有人物活动音响的新闻题材、反映社会舆论的题材);

精心采录现场实况音响;

注意搞好访问过程的采录;

要注意记者描述音响的采录;

(二) 电视摄像采访:

1. 定义:借助摄像机采制电视新闻报道的一重电视煤介采访形式;

2. 优势:信息容量丰富性;活动图象的直觉性;时空一致的现场性;

3. 特殊要求:

1) 要注意立足“抓拍”:

挑:记者在新闻时间现场进行观察、分析,从中挑选新闻素材;

等:记者以充分的耐心,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的到来;

抢:记者在新闻事件出现的瞬间,不失时机,眼明手快的抢拍;

2) 注意精选画面:画面的信息容量、画面的移情审美价值;

3) 注意场面调度;

4) 注意访谈现场的采拍

选择好恰当的采访对象;让采访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讲话;记者提问要将“访谈“逐步引向深入;

(三) 电话采访:

1. 定义:记者借助电话,与访问对象交谈,从而获取新闻素材的媒介采访形式;

2. 优势:快速、方便、轻松;

3. 特殊要求:

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工作要点(事先要认真、详细地拟好提问的提纲;保持通话的原貌;注意自身的“通话“态度);

(四) 互联网上采访:

1. 定义:记者借助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媒介采访形式;

2. 特点:

网上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

网上采访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

网上采访互动性强,它为公众的参与与不定时的双向交流开了方便之门;

3. 注意的问题:

记者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切务让时间凌驾于新闻的真实性之上;

要求记者掌握采访方式的合成使用,增强采访说服力;

要求记者注意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节 采访方法及提问技巧

一、采访方法:

(一) 口头访问(口头采访);

1. 个别访问、访谈;

2. 集体访问,如开座谈会;

1) 使用范围:

只有把相关人员邀请到一起访谈才能得出真相;

争议问题,各方持有不同意见,集中访谈便于全面辩证了解;

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采访时间较长,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适用集体访谈;

2) 优点:

能较快的掌握多方面的情况;

便于记者辨证看待问题;

有利于从多方采访对象中获得更完整的资料,弄清真相;

3) 要求:

事先要有准备;

慎重选择参加座谈会的人员;

控制人数;

善于启发引导;

防止出现沉默螺旋;

(二) 现场观察;

1. 定义:

即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新闻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新闻事件具体过程和细节,观察现场的环境,观察被访者提供事实的真实性,特别适用于记者采访机会有限时,只好用眼睛看;

2. 方法:

日常培养思维能力;

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平时注意锻炼走马观花的能力;

(三) 立体采访;

定义:

即全方位采访,记者围绕某一事件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实现上下结合、点面结合; 方法(详述)即上下结合和点面结合(典型和个别、普遍和一般、整体和局部等);

(四) 交叉采访;

(五) 抽样调查;

按照概率和统计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判断,达到对全部的认识和了解;

是精确新闻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新闻资料的采集手段全科学化;

二、提问技巧:

(一) 正问法:

减少迂回,开门见山;

(二) 反问法:

激将法,从反面问问题;

(三) 侧问法:

迂回法,从侧面绕圈子,适合于:

话题敏感;不清楚对方的态度,投石问路;明知对方不想答,但还是要讲出相关材料试探;

(四) 追问法:

对某事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连续提问,用于:

追问细节或情节;证实、检验采访对象说法前后是否一致;避实就虚,直接问到底;

(五) 故问法:

明知故问,主要为了印证某一说法,借被访者之口证实或反驳,常在电视访问中;

(六) 借问法:

借别人的评价或态度问问题,避免自己直接问引起的尴尬;

(七) 设问法:

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

第三章各类媒体的新闻采访(思考如何归类)

第一节 报刊采访

一、采访流程同上内容;

二、特点:

物质技术要求低,成本低;便于记者深入调查;

三、采访方法:

案头采访:通过案头已有的资料来挖掘新闻;

即兴采访:突击采访,记者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新闻事件突然发生,记者临时上阵完成采访活动; 普通采访:即个别访问,被访者和记者面对面交流;

侧面采访:同上相关内容;

路边采访:搜集群众对事物意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

体验式采访:

隐性采访:

代访:记者在无法采访到被访者时委托他人代访;

书面采访:将问题写在纸上或通过信函递交被访者,等待其书面答复;

电话采访:利用电话的技术手段的采访方式;

新闻统计调查:同上内容;

网络采访:

调查会:

记者招待会:

合成采访:战役性采访,即一个新闻单位根据采访需要调动各种力量,在相对集中的不同空间里各自采访,最后合成立体的采访方式;

第二节 广电采访(不全)

一、广播采访:

(一) 定义:即为写作或制作广播新闻报道而采集新闻事实的活动;

(二) 类型:

1. 录音采访:

运用音响表现内容、制作各种录音报道而采集音响素材和其他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采访活动;

1) 特点:

真实、实证、感染力、可信、现场感;

2) 分类:

现场录音采访:

在播出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通过即时的访问观察,采集实况音响和其他相关事实;

多用于事件性的采访,采访过程和事件发生过程同步;

非现场录音采访:

在播出新闻现场以外进行录音采访;如事先预约的特定采访人的录音访问;

多用于非事件性采访、后续采访;

2. 非录音采访:

如现场采访和实况广播;

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顺序,在现场边采访边边解说,边进行节目播放,时效性最强;

(三) 特点:

自己归纳

二、电视采访:

无心内容

第三节 新媒体采访

第二部分 新闻写作

第四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规律和方法

一、写作规律:

让事实说话(自己论述);

事实要满足:新闻价值要素、接近受众、典型;

二、写作要求:

1. 时新性:新鲜+简明(语言和核心事实都要简明);

2. 可读性;

即把新闻报道写得让受众愿意读、喜欢读;

要具体生动;

要通俗易懂;

3. 深刻;

第二节 新闻的主题、选材、结构

一、新闻主题:

(一) 定义:

即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见解、意识和倾向,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源于新闻事实,又寓于新闻事实;

(二) 新闻主题的标准:

真实;

有意义;

有针对性;

主题鲜明、清晰、单一、深刻、集中(详略得当,有要点);

(三) 如何提炼:

主要是认识事实,以事实为基础,认识要全面而深刻,才能提炼出主题;

结合相关文件政策;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

二、新闻选材:

(一) 选材原则:主题先行(主题在事实之前,根据已有的主题寻找相关事实)+选材在先;

(二) 选材方法:新闻价值要素;

三、新闻结构:

(一) 定义:

即新闻内容的组合和构造,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布局和骨架;

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层次段落:要有逻辑顺序(按时间、空间、因果、重要性等顺序);

过渡:各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讯、特写等常有过渡段;

照应:新闻作品内容前后的呼应,如首尾呼应;

(二) 特点:

简介紧凑;

符合受众心理;

灵活多样;

第三节 新闻角度和新闻语言

一、新闻角度:

(一)定义:

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和片段;

(二)选取方法:

1. 从立意的角度来讲:

掌握政策方针;

符合媒体的定位;

紧扣新闻价值要素;

符合受众收受习惯;

2. 从表现的角度来讲:

对比(新闻事实通过不同的对比,进而表现作者意图,这也是一种表现的角度);

以小见大(从小事切入,典型事实);

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其他表现方式);

二、新闻语言:

(一)定义:

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时使用的语言,是建构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

(二)特征:

真实准确;

简洁:白描;

生动: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通俗:避免专业词汇;

具体:把抽象转换为具体的事实、细节;

第五章新闻体裁特征及写作

第一节 体裁类别和特征

一、定义:

新闻体裁是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分为两大类,即记叙体裁(报道新闻事实为主)和论说体裁(阐述对于客观事实见解);

二、典型的体裁:

简讯:即简明新闻和新闻简报,篇幅很小,主要强调主体事实;

消息、通讯、特写、评论;

(深度报道是报道方式,并不是体裁)

三、边缘的体裁:

报告文学:偏重文学色彩;

调查报告;

工作研究;

记者来信;

第二节 消息

一、定义:

是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使用最多;

二、分类:

(分类很多,标准不一,并且互相重合较多,不具有互斥性,定义时可以说“以…为主的消息写作形式”,如人物消息可解释为“以人物为主的消息形式”)

(一) 动态消息:

篇幅短小,强调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进展,讲求时效性,一事一报,主题鲜明集中,动态感强(如突发事件报道);

(二) 经验性消息:

是典型报道的一种,通过对某时期某地区产生的一些典型经验、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的报道,传播经验、指导工作、引导舆论、推广典型,反映方针政策;

多数非事件性消息,即静态消息;

(三) 综合消息:

围绕一个主题思想,综合反映成就或问题的一种报道体裁,事实多方面,报道比经验型消息更全面(可以是批评性报道),有深度和广度,但时效性不如动态消息,

(四) 述评消息:

即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以报道事实为主,注重述评结合,事理交融;

三、各部分的写作:

(一) 结构:倒金字塔(自己补充);

(二) 消息头:

即对消息发布单位、地点和时间的说明,包括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

电头:对新闻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如“某报某地某月某日电”;

本报讯:该消息由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如“本报某地某月某日讯”,如果是本报记者或通讯员在外地采写的稿件,由电文发往编辑部,则为“本报某地某月某日电”;

(三) 导语:

(四) 主体:

(五) 结尾:

(重新总结)

第三节 通讯

一、概述:

(一) 定义:

与消息相比,通讯具体,信息量大,表现手段较多,如议论,抒情等,但时效性差;

(二) 特征:

故事性;

注重再现,如图景、形象等;

注重写人;

注重细节和典型;

(三) 分类: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工作经验、工作中的问题等;

概貌通讯:风土人情、新变化、新成就等;

二、写作方法:

(一) 确定主题

(素材:采访中收集到大量原始材料,尚未经过加工处理;

题材: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写作材料;

一般是先有素材,再有题材,在确定主题;)

看到相关的题目或材料,先想一想可以有什么主题,从什么角度报道,什么是侧重点,再区去修改材料和稿件;

1. 主题确定的方法:

有全局观,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

深入采访,弄清事实;

选择多重角度考察事实;

2. 选主题的注意:

主题的多元性: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考察;

主题单一法则:一篇通讯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可,集中于一个焦点才能清晰明确;

(二) 确定结构

结构是通讯内容的层次安排和材料组织方式,是通讯的外在形式;

1. 纵式结构:

按时间顺序安排事件;

把握事件发生过程中变化较为显著的不同阶段,突出的情节;

写细节、写人物;

详细展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点;

注意细节材料和边角材料的详略关系,有的一笔带过,有的详细写,还要有过渡;

穿插相关资料,如他人的说法、回顾事实、背景、奇闻异事、比较性的事实等;

2. 横式结构:

多为空间转换结构,按事件内在联系、性质的却别和联系来安排材料;

故事组合型:串联事件中不同的故事,以人物为主;

散文型:

分类组合式:

3. 纵横式结构:

第四节 特写

选准一个镜头,加以放大;

抓住事件高潮的片段;

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

抓住感情色彩;

抓住细节;

第五节 深度报道(一种表现方式)

分类:

(一) 独立文体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以揭露问题为主;

解释性报道:即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分析事件原因;

预测性报道:前瞻性报道,根据现状和规律,预测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

(二) 组合文体深度报道:

连续报道:时间逻辑、各部分不能独立成文;

系列报道: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挖掘,各部分可以独立;

其他组合式报道:

第六章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写作

一、总原则:准确、真实、平衡;

二、报刊:略;

三、广播新闻写作:

(一) 广播媒体特征:

时效性强;声音感染性;现场感;身临其境;

(二) 广播新闻的文本特征:

文本体现出短、平、快的要求;

广播声音文本体现现场的情绪和气氛,语音中的音调、长短音、语调等都表达特定的语义;

(三) 广播新闻分类(广播文体):

广播消息、广播专稿/广播评论、广播谈话节目;

(四) 广播新闻写作:

1. 结构上:

多采用横式结构或纵式结构;

故事线索单一较好,逻辑简单而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听知规律(声音稍纵即逝,不便多想);

2. 语言上:

多用动词;

口语化表达,慎用书面语,注意同音异义词;

3. 表现方法上:

用声音说话,用好音响;

四、电视新闻写作:

(一) 电视新闻的文本特征:

视听结合,声画结合;

(二) 电视新闻的分类:

综合新闻:以报道新闻为主,着重对重大新闻做深度报道或追踪报道,如现场报道、组合报道等; 系列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别报道;

新闻评论:

新闻专题:是体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手段;

访谈类或清谈类节目:

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

(三) 写作:

1. 取材上:

取材精炼,篇幅短小;

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图表、字幕、图像、采访同期声等表达;

2. 结构上:

主线单一,只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作,阐述清晰,逻辑清楚,详略得当;

层次分明;

3.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要能概括最核心的内容,并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其他部分没有特殊性;

4. 语言风格:

注意视听规律;

5. 注意细节描写;

五、新媒体写作形式和要求(分类自己思考):

(一) 及时滚动写作:

以快讯为主,强调滚动、进行时,时效性最强;

(二) 超文本写作:

1. 定义:

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如可以利用声音、图画、动画等文本结合文字来编辑写作);

通过超链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如背景、进一步阅读、名称等可以进入超链接);

2. 要领:

把新闻素材划分好层次(即详略分清);

着力写好重点部分(详细写重点部分、骨干材料);

重点部分的关键词要给出超链接(包括背景部分);

(三) 互动式写作:

自己理解,书上无

第三部分新闻编辑

第一章新闻编辑

第一节 报道策划

一、定义:

新闻编辑确定新闻选题,为使报道获得预期传播效果而对传播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并在报道实施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改原计划的行为;

策划的客体是报道者自身的业务活动;

基础是占有大量信息;

原则是尊重事实,不能受到主观偏见影响;

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需要策划,如偶然突发的事件;

策划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可预见的事实(两会)和已经发生的,值得继续追踪(两伊战争)以及媒体自身策划的(如感动人物报道);

二、类型:

(一) 按报道客体发生的状态分类:

可预见报道策划:如两会报道;

不可预见报道策划:如地震、灾难等;

(二) 按报道策划运行时态分类:

阶段性报道策划:采编部门对某一时期的报道作出总体安排,形成书面方案,阐述该时期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报道重点和选题,时间跨度较大,可以是一年、一季度等;

专题性报道策划:围绕一个主题或事件展开的策划活动,时间范围缩小;

即时性报道策划:对突发事件进行策划,但更多是临时性的、不可预测的;

(三) 按报道策划运行方式分类:

独立型报道策划:策划独立展开,策划者不参与报道客体中,如两会;

参与型报道策划:报道策划者参与到事件中,与其它活动发生联系,如策划募捐报道等;

三、内容:

主要包括选题决策和报道方案设计;

(一) 选题决策:

即报道什么客观事实、有什么角度分析、判断和选择;

发现新闻线索、搜集相关信息、确立报道效果;

(二) 设计方案:

1. 确定报道范围和重点;

如报道哪些人和事、核心人物、核心事件和问题、报道范围有多大;

2. 设计报道规模和进程;

报道规模分为时间(持续进行多久)、空间(报道占用节目时间)和人力(投入多少采编力量)三方面; 规定分几个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何时扩展、何时结束、各部分如何转换;

3. 制定发稿计划;

是对报道规模和进程的具体落实,如确定每条稿件题目、内容、题材、篇幅,各稿件刊播顺序等;

4. 设计报道方式和表现方式;

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常见: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版面或时段的集中式报道方式;集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于一体的系列式报道方式;紧跟时间或问题发展变化进行追踪的连续式报道方式;集中一组具有共性的稿件形成大规模报道的组合式报道方式;吸引受众参与报道活动的受众参与式报道方式;媒体直接参与报道客体的介入式报道方式;

5. 配置报道力量和运行机制:如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

四、流程:

(一) 策划预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确定选题,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明确受众定位,注意窄播化;

(二) 方案设计阶段:

主要是拟定策划方案,是编辑策划的核心阶段;

(三) 方案实施阶段(包括修正和调整):

不断修正方案,形成策划——实施——再策划——再实施的循环;

第二节 组稿的方法:

一、稿件内容的组织搭配:

保持本报记者、通讯员稿件和社外相关人员稿件(专家、现场目击者等)的平衡;

保持宏观稿件和微观稿件的平衡;

保持消息、通讯等事实类新闻与言论类新闻作品的平衡;

保持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

保持一次性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平衡;

二、稿件形式的组合搭配:

(一) 利用标题组合稿件:

同一类标题:

借用一个大标题,在标题下面集中编发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几篇稿件,进而形成一个报道的统一整体,前提是报道事件重大,可能是预测的可能是突发的,如两会和灾难报道;

对抗式标题:

为突出争议性,把针锋相对的两种或多种观点放在同一版面,引起冲突,吸引关注;

(二) 利用专题组合稿件:

专题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若干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板块;

在没有特色重头稿件时,可利用社会关注。意义重大的专题充当头条(如物权法诞生的相关策划);

(三) 图表和文稿组合并用:

第三节 选稿

一、选稿的依据:

(一) 报道宗旨:(党性和受众定位)

(二) 报道计划:

针对报道而言,时间持续较长,较为宏观(可能类似于主题先行);

(三) 选题计划:

针对选题而言,根据报道计划,对相关事实进行具体决策,选题计划较微观;

二、选稿的方法:

(一) 选择新闻稿件的标准:

1. 新闻标准:

即新闻价值要素标准和新闻报道原则标准(真实客观…);

2. 社会效果标准:

考虑新闻稿件内容同发布时机、社会背景是否相契合;

注意对新闻稿件采取辩证的态度,防止片面性报道,影响社会情绪(如大学生就业问题);

遵守相关的政治和法律规范;

3. 媒体需要标准:

围绕自身媒体风格选择稿件,准确受众定位;

点面结合,围绕一个时期报纸广电的报道中心思想,选择具体的事件和内容;

注意报道地区和单位的平衡(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

4. 宣传标准:

(二) 选择新闻稿件的程序:

初选;复选(各部室负责人进一步精心选择);定选(总编辑最后确定);

第四节 改稿

一、事实的修正:

(一) 总体要求:真实、准确、科学、清晰、统一整合;

(二) 新闻内容方面的要求:真实

防止凭空捏造、张冠李戴、有意拔高或贬低、要件残缺、孤证个案;

(三) 新闻表述方面的要求:准确、清晰、统一(表述前后一致)

常见问题:

1. 不常见的地名或不再沿用的说法用错;

2. 笔误:过度简化名称、缺少必要的5W 、缺少必要的背景交代、缺少关键细节和转折点、使用专业

词汇;

3. 表述不统一:数字、计量单位、译名等;

(四) 对事实订正的方法:

分析:主要分析事实前后逻辑是否有破绽(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笼统含糊、夸大拔高);

调查:针对稿件事实的叙述,到现场考察,特别是批评性报道;

核对:可以借助权威资料来核查;

二、观点的修正:

思想政治上的错误观点;

对政策口号解读是否准确,是否合时宜;

对事件阐述的角度是否合适,应能以小见大;

三、修辞:

(一) 要求:

修饰文字:修改文理不通、文法不通、词句不通的部分;

锤炼语言:注意遣词造句,使稿件明白、文句通顺、合乎逻辑和语法、准确、生动、鲜明;

(二) 方法:

主要步骤:通读全文——发现问题——着手修改——检查性阅读;

具体:

1. 校正:

2. 压缩:不能破坏原文逻辑和完整性+稿件本身有问题(如删去冗余和套话)+非重要稿件压缩内容

和篇幅+版面限制而压缩;

3. 增补:补充解释说明文字、简要回顾之前内容、加编者按(如专稿不能随便改动时);

4. 改写:征得同意后,改写结构胡乱和文字不合适的篇章;

5. 分篇:针对内容重要但篇幅太长的稿件,使每篇稿件重点突出、观点清晰、层次分明;

6. 综合:把若干主题相近的稿件整合为一个专题,前提是弄清每篇稿件的中心,同时注意观点和材料

紧密结合,夹叙夹议,防止两张皮;

第二章报刊新闻编辑

第一节 概述

一、报纸编辑流程的三个环节:

编辑前(策划和准备)——编辑中(稿件处理)——编辑后(传播效果);

编辑前:宏观上处理好报纸定位、版面定位和读者定位三者关系,微观上处理好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编辑和记者的关系;

编辑中:处理好:新闻事实和客观事实,素材和主题,编辑理念和宣传政策、法律法规、道德伦理; 编后:处理好:编辑意图和受众关注点的关系;

二、报纸编辑策划:

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和报纸出版活动中从事的决策和设计的工作,包括报纸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部分,报纸策划是确定报纸编辑方针,涉及报纸各个局部;

报纸设计是编辑根据报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在确定报纸编辑方针下,对报纸规模、结构、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报纸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和现实情况对报纸内容、形式作出的相对固定的总体设计,如读者定位、传播内容、风格特色等;

第二节 标题制作

一、标题类型:

(一) 形式上:

1. 大标题:可以表述事实,可以提出观点,亦可二者兼得;

2. 单条新闻的标题:

引题:即肩题、眉题,是位于主题之前,引出主题,交代相关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具体事实等内容;

主题:主标题、主标,提示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字号最大,字体较粗,通常排一行,一般不超过两行; 副标题:即子题、下辅题,位于主题之后,做补充说明主题,字数比主题和引题都多,可以是多行,形成、副题组;

提要题:即提示题、提纲题,在重要的长新闻之下,是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放在正文开头处或主副标题下方;

小标题:即插题、分题,高阔某一部分的内容;

一般:引题——主题;主题——副题;引题——主题——副题;

(二) 结构上:

单一型结构:

只有主标题,没有辅助标题;

复合型结构:

有引题、副题等辅助标题,充分揭示新闻重点内容,但稍显混乱;

(三) 内容上:

实题:叙述事实——主题和副题都以实题为主——可以没有虚题,但不能没有实题;

虚题:阐述意义或表达意见——引题多为虚题;

(四) 版面表现上:

通栏标题:和版面宽度等长的大标题,横贯全版各栏;

栏题:一组稿件加的总标题,一般是虚题(但为吸引眼球,还是要突出重点);

二、制作标题:

选择最突出的事实和最吸引眼球的内容作为标题;

确定标题的立场和感情色彩;

确定标题的结构方法,要实题、动态;

锤炼文字,压缩、概括可有可无的内容;

第三节 版面编辑

一、定义: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第一接触到的对象;

二、版面的意义:

评价新闻:

如不同稿件的排版次序、版面上的位置、标题字号、版面装饰、是否配用图片等;

传达版面风格:

版面风格是这一报纸区别于其他报纸所表现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个性,便于树立品牌,吸引读者; 满足受众信息选择的需求(版面各部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筛选信息);

三、版面价值实现的手段:版面语言(基本要素)

(一) 版面空间:

即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来表现思想和内容的空间,能清晰表达报纸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在版面空间上形成不同的强势差异(即版面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下要素;

1. 区域:区别版面空间不同区域强势的是版序、区序、栏序;

1) 版序和区序:

a) 版序:

自然版序表示各个版面的先后顺序;

报纸的每一张单独折叠,独立安排自然版序,报纸的各张自然版序相接;

各张报纸重合折叠,依次安排自然版序;

报纸分成若干版组,然后依照不同的组,进行自然版序的排列;

b) 区序:

即报纸每个版面上各区域按吸引读者注意程度所排次序;

横排报纸:上区优于下区,左区优于右区,上左最优,下最差;

竖排报纸:上优下,右优左,上右最优,下右最差;

2) 栏和栏序:

栏是版面划分的基本单位,一份报纸的版面分栏数目使相对固定的,

2. 面积:

3. 形状:

4. 距离:

(二) 编排手段:

(三) 版面布局:

四、版面语言要处理的关系:

五、版面设计的原则:

六、设计方式:

第四节 期刊编辑

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节 广播新闻编辑

一、综述:

1. 定义:从广播的传播方式出发,体现编辑的基本原理,是贯穿于广播新闻性节目生成过程中的构思、

组织、加工、制作等一些列工作环节的总称;

2. 特点:

1) 适应声音的传播规律:

善于运用听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通俗易懂;

恰当选用音响,处理好音响和解说的比例关系;

稿件力求短小精悍,杜绝空话、套话;

多用顺叙,少用倒叙,少用多条线索交叉的结构方式;

2) 适应线性传播的需要:

广播听众不能选择收听时间和收听局部内容,传播是线性的;

精心选择头条;

恰当配置稿件;

合理协调口播新闻稿、录音报道的比例和播出位置;

编排上注意峰谷技巧;

精心处理栏目和具体新闻节目之间的关系;

3) 适应听众的接收:

认真撰写提要和串联词;

认真处理新闻背景资料,善于处理详略关系和叙议关系;

3. 编辑工作的基本任务:

1) 制定报道方针和报道计划:吃透两头(领导方针和百姓呼声)、受众定位;

2) 策划、组织报道;

3) 选择、加工稿件:稿件易读易懂,音响含义明确,稿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4) 构思节目:

聚集材料、提炼思想,结构布局;

5) 编排节目:

多稿节目编排:形成整体优势,使各个稿件得到有效整合;

单稿节目编排:按节目定位加工、润色稿件、进行包装,如为稿件加上开场白、结束语、间奏乐等;

6) 撰写节目配套稿件:即配合主要稿件而撰写各种副属性稿件,如新问题要、串联词、评论、资料链

接等;

7) 保证节目的安全播出;

8) 收集反馈信息;

4. 编辑原则:

1)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尽量扩大报道面;

即在一段时期内,围绕某一中心,进行集中连续的报道,运用各种体裁和编播方式,作多方位的阐述,同时配合适当的其他内容,如科教文卫社会新闻等;

2) 扩大节目信息容量,同时提高信息质量,增强舆论导向功能;

3) 注重节目整体结构,增强听觉效果;

二、稿件选择:

注意政治性;

注意新闻价值要素;

三、稿件编辑:

(一) 常用的稿件编辑手段:

1. 压缩:

删除稿件中冗余部分;

删除和表现主题无关的部分;

突出主题以及新闻事实的主体部分;

突出典型部分,删节其他;

2. 增补:

相关背景资料、缩略语的全称、对连续报道的相关内容的链接回述,但以精为主;

3. 改写:

改写角度、.. 体裁、.. 导语、.. 结构、进行分篇、综合各篇等;

(二) 稿件的修改:

广播稿的特点要求:浅(浅显)、实(实感)、短(短小)、活(活泼)、顺(顺畅);

1. 口语化:

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可——可以、曾——曾经);

书面语改为口语;

文言文改为口语;

避免同音异义词;

长句改成短句;

不滥用或生造词语;

少用生僻的词语、典故、隐喻、行话、术语等;

少用倒装句;

少用虚词、形容词、套话;

普通话广播要避免方言;

2. 通俗化:

语言自然、朴素、流畅、口语化;

要用口语结构,不用倒叙、插叙等;

必要时要重复、回述等;

3. 注意标题、导语;

广播标题用实题好,避免用虚题;

标题不宜过长;

标题要有吸引力;

导语简洁;

导语的概括准确;

四、广播节目编辑:

(一) 编排思想:即操作一个新闻节目日常表现状态的内在指导;

有敏锐的大局观;

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

新闻节目要有重点,有目的性;

注意各个新闻之间的配合关系,详略得当;

(二) 编辑手段:即新闻广播节目编辑、制作、播出过程中,为激发听众收听兴趣,争取好的播出效果而

采取的各种编辑技巧;

1. 恰当安排各内容的时间顺序,利用前后内容的客观联系,增强收听效应;

2. 调动声音要素,如音色、音高、音强、节奏、声调等表现功能;

3. 运用峰谷;

4. 协调各种声音符号,如解说、音响(音响最重要)、混音合成等;

音响:

不断挖掘音响的表现功能,从而增强广播现场感、立体感、真实性;

形式编排上,一般是“记者播报+音响”、录音报道、记者现场播报相互穿插;

音响尽量早出,吸引受众;

用音响说明主题和新闻事实,解说最好也用音响作为背景,增加现场感;

注意不能滥用音响,注意音响和解说的平衡,不能简单集中;

合成:

即混合录音、合成录音,把两种或 以上的声音配合录制到一起的工作;方法有——

切换:前一种声音结束后立即切入下一个声音;

淡入淡出:一声音音量由小变大而出,替代前一声音,然后由大变小退出;

混播:两种不同的声音(如解说和音响、两个音响)同时播出,但要注意主次分别;

混播要使各种声音比例合适、层次分明、音质清晰、平衡、饱满、不抖动、不失真、没有杂音、两段音响或音响之间衔接要自然,符合逻辑;

(三) 主要任务:

筛选新闻稿件、确定节目内容布局、组合安排各稿件顺序、编写节目提要、结束语、串联词、选合适的音响资料、计算稿件字数和节目时间等;

五、广播新闻编辑的特殊环节:

即撰写新闻提要、串联词、间奏乐等;

(一) 新闻提要:

新闻提要是提示本次节目要点的配套稿件,放在节目内容播出前,用于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的综合性新闻节目,也可用于由多稿组合而成的专题节目;

提要作用:提示重点、强调、吸引受众收听等;

1. 确切反映节目面貌,把重点新闻纳入提要部分,同时适当提示其他新闻报道,同时给予带音响的报

道强调,起到引导收听的作用;

2. 准确理解理解新闻内容后写出提要;

3. 写作上以实为主,虚实结合;

4. 态度明确,倾向鲜明,必要时发挥评论功能,直接点明实质;

5. 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如双音节词、动词等;

(二) 节目串词:

即把各种稿件组织在一个节目中,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编辑手段,起到衔接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多用在新闻性专题节目或杂志型节目中;

1. 把握上下文关系,寻找恰当的接合点;

围绕主题,依照主题展开的脉络层次,选取听众关心的情节、细节作为承上启下的节点;

2. 在多稿节目中,串词承担结构功能,强化节目的整体性;

3.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

4. 形式不拘一格;

如起始语(用于开头,引起收听兴趣)、转接语(承上启下)、变换语(承上启下)、穿插语(在文中揭示主题、介绍背景)、结束语(总结全文、启发思考)等;

(三) 间奏乐:

在较长的广播节目中,在各个单元之间穿插的音乐片段;

烘托节目氛围;

间隔上下内容,转换话题;

服从主题,和主题一致;

使用适量;

第二节 电视新闻编辑

一、概述:

(一) 定义:

既可以指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一个工种,即从事电视新闻稿件和节目加工润色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指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广义:以提高电视新闻稿件和节目质量为目标,已编辑专业人员为主题,按电视传播特点进行前期策划、组织和后期加工、制作、编辑、播出等工作环节的总称;

狭义:主要指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包括对单条新闻的选择、画面的剪辑、文字稿的修改、字幕图表和相关文字搭配,以及对总体节目进行编排,新闻提要和小言论的撰写,节目最后串联和录制;

(二) 特点:

优势:

现场性、直观、真实、参与感、形象生动;

结合图像、文字、同期声、解说词、背景声、音乐等共同表现;

劣势:

对抽象内容不容易反映;

画面稍纵即逝,不易保存;

线性传播,不能选择;

(三) 职责:

前期:选题、策划、采访、构思、拍摄;

后期:剪辑、写解说词、配音、复制拷贝;

具体:

1. 新闻报道策划:编辑要根据节目的主题和内容要求撰写电视新闻脚本,内容包括镜头、旁白、同期

声采录、字幕等,并确定节目的叙述风格、脉络、模式;

2. 画面编辑:

3. 声音编辑:

4. 写文字稿:分为解说词、新闻提要、口播导语、串联词、评论、字幕;

5. 编排新闻节目:

6. 送交审查、修改;

二、电视新闻的基本编辑方法:

(一) 画面编辑:

1. 镜头的选择:

景别(远全近中特)+角度(俯拍平拍仰拍)+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鸟瞰);

2. 镜头长度的确定:

1) 定义:

长镜头:完整表现被摄主体的动作、情节、事件过程,使画面真实可信,使用于运动变化时间短,空间范围集中的情况;

短镜头:灵活多变;

2) 选择标准:

观众收视需要:观众看清、理解画面为原则;

新闻节目内在节奏: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动静的节奏感,给观众形成不同的情绪体验;

3. 镜头组接:

1) 基本要求:在镜头转换过程中使人的视觉感到自然流畅,没有间断或突兀感;

2) 规律:

组接逻辑原则:按照事物发展和观众的思维进行组接,如时间顺序、事物空间转换顺序、观众视觉心理(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等)为原则;

匹配原则:两幅画面在连接时有和谐对应,包括被摄主体位置的匹配、人物视线的匹配、被摄主体运动方向的匹配;

3) 场面转换:

即转场,两组镜头(一个场景需要一组镜头来表现,而一则新闻需要多组镜头来表现)之间运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或技巧进行转接;

基本要求:以镜头段落之间的内容、逻辑、动作、运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分类:略

特技手段转场:

无技巧转场:

(二) 声音编辑:

编辑方式: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

编辑操作的方法:对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的编辑方法:

(三) 字幕编辑:

即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叠映在相关画面上的屏幕文字,如标题、人名、地名、身份介绍、时间、数字、专有名词、讲话内容、新闻背景等;

扩充新闻信息量,加深观众相关印象;

对画面进行补充说明、强调、翻译的作用;

还有字幕新闻,和画面并行,无关联;

(四) 蒙太奇:略;

三、编排方法:

线性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全部内容不能像报纸那样,在同一时间平面展开,而是通过新闻的播出顺序、提要、回报的撰写等来体现编辑和电视台的立场倾向;

(一) 节目编排的基本原则:

吃透两头;

体现节目的定位;

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 节目编排基本方法(编排的类型):

1. 常规法:

国内新闻在前,国际新闻在后;

本地市政新闻在前,经济、科教文卫新闻在后;

重点新闻在前,次要新闻在后;

形式单调,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潮;

如果因此而打乱了对同一事件的编排,还造成收视混乱;

2. 归类法:

将内容有内在联系,或主题相同的数条新闻编排在一起,形成小单元,集中播出,造成传播强势;

1) 集中编排:主题相同、报道对象相同的数条新闻稿件编排在一起,常用在重大会议(人代会)、节

日、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上;

2) 连续编排: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相关的宣传计划,每天或定期在新闻节目中安排、反映、解释当前

重大问题、事件,有利于宣传,并把问题引向纵深;

3) 对比编排:新闻内容有可比性,对比后效果强烈,矛盾突出;

4) 参照编排:把消息来源不同、观点倾向不同的消息在同一时间编排在一起,可以互为参照,让观众

全面了解;

3. 统一法:编辑综合性新闻栏目,力求保持内容、风格统一,使整个节目有统一的基调;

4. 交错法:把感情色彩、情绪气氛不同的新闻报道交错编排,形成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节奏;

(三) 编排特殊技巧:

精选节目头条(新闻价值要素+受众定位);

运用峰谷技巧;

巧用提要和回报:

提要:放在本次节目开头播出,概括了本次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一般是一句话来突出每条重点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提供简明信息和收视指导的形式,便于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本次节目的主要内容; 提要放在结尾处即回报(即回顾),再次强调本次新闻节目重点内容,揭示、深化主旨内涵,有利于弥补电视线性传播编排的弱势;

第四章新媒体新闻编辑

第五章新闻评论

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新闻业务概论

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编写评四个部分;

二、新闻业务工作者的修养:

政治修养、知识修养、文字修养、思维修养;

三、坚持的规范:

坚持新闻报道规律:真实性、公正、平衡、全面、客观;

坚持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规律:

第一部分 新闻采访

第一章新闻采访

一、定义: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发掘新闻事实,采集新闻素材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

活动主体:记者;

采访对象:客观事物;

采访有明确的目的;

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活动;

采访使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

一定注意主题先行和事实在先的关系(养成浏览大报电子版各个消息报道的习惯,多思考);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流程

一、明确报道思想;

(一) 定义:

即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方法,解决报道什么、不报到什么、怎样报道的问题,报道思想指导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体现指导思想;

(二) 获取:

学习党政方针;

及时调整原有的路线;

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材料和知识;

二、获取新闻线索;

(一) 定义:

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 特点:

简略、不可靠、直观;

(三) 获取途径:

党政方针、会议、讲话、文件;

各机关部门的会议和书面材料;

通讯员和其他积极分子提供的线索;

其他媒介已经发布的报道(重选角度即可);

记者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群众来信、网络留言;

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四) 注意先期采访(自己论述总结);

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1. 理论准备;

科发观、三代表…

2. 政策准备;

3. 知识准备;

新闻记者是“杂家”和“专家”;

4. 资料准备;

1) 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

2) 采访对象的基本介绍资料:

生活经历、成就、性格爱好、情绪、阶层等;

3) 拟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近期的报道思想、

本次采访目标和要求、

确定采访地区、部门、范围、重点对象及其先后顺序、

采访实施的方案,如个别访问、座谈会或现场观察、

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

制定具体的采访提纲;

5. 物质装备;

如电脑;

四、采集加工材料;

重点防止采访事实一大堆,能成为报道的寥寥;

1. 选取新闻素材,选择新闻主题;

新闻素材:被报道的具体事实,是记者采访到的具体事实;

新闻主题:通过新闻事实说明的思想观点,是意识的范畴,是对新闻素材的高度概括和深入挖掘; 主题明朗,采访目标就明确,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就明确,记者容易在采访时把采访重点集中在能更好的表现新闻主题的材料上,选材也就更有针对性,效率就高;

2. 构思写作体裁;

新闻体裁是新闻事实的表现形式;

事先计划好写作题材,就能根据计划安排好采集资料的侧重点,设计不同的提问,如通讯、特写等,可以多问开放式问题,而消息体裁就可以问闭合式问题;

五、写作完成稿件;

叙述准确:如六要素完整无误、分析评价客观真实等;

语言简洁;

风格平易近人,符合受众定位;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分类

(基本手段:显性、隐性、体验式)

一、专业新闻采访分类:

专业类新闻采访:根据采访领域所属专业(门类)分类别的各种新闻采访样式;

(一) 政治类新闻采访:

1. 定义和特点:

是指对有国家、政党、社团以级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讲究时机,注重宣传效果;

采访的面十分宽范,但“重点“又很明确;

2. 分类及特殊要求:

1) 有关重大事件的采访要求:

高度的政治敏感,密切关注政治形式,使事情尚在预料中;

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严守党的宣传纪律;

2) 重大政治节日的采访:

要抓好纪念、庆祝活动本身的采访报道;

要有计划地抓好与节日有关的成就式采访报道;

3) 党代会、人代会议、政协会议的采访:

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要切实把握“三会”的性质和特点;

要做好记者招待会的采访报道;

要会上会下,会内会外相结合,大报小花絮相配合;

4) 党的建设的采访:

抓好党风建设的采访 报道;

围绕党建工作重点的不同阶段,有步骤、系统地进行采访报道;

要住好不同历史时期,富有时代特点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采访报道;

5) 少数民族的采访:

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善于 运用这些观点、政策去解释和反映各种现象;

有一定的民族知识;

吃苦耐劳,跑去采访一手资料;

以正面报道为主;

对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奇特风气,要热情科学的看待;

6) 外事报道的采访:

是在中国或外国发生的关于中外关系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熟悉我国的外交史,懂我国外交政策;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采访要注意礼貌、得体;

严守外事纪律;

7) 法制报道:

是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高度的法律意识。

熟悉法制工作的程序、特点和原则。

多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注意采访报道的确切性、客观性。

要注意保护有关人员的秘密,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8) 军事新闻:

是对与武装力量或战争直接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即突出军事特色,又要服从政治目的。

讲究时效、注意保密

壮“军威”,颂军魂

立足军队,面向民众

搞好军事领导机关的采访,深入军旅。

注意保密和公开的界限;

(二) 经济类新闻采访:

1. 定义:

对有国民经济、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以级人民群众日常经济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在采访 报道的指导思想上,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和规定繁杂多样,其内在关系有错综复杂。

采访对象上,涉及到具体业务工作,活动等往往呈程序性、重复性。

采访的内容上,设计到具体数字多,数量性强。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类新闻采访报道的运作方法:

新闻价值的取向,由指令传递型—信息传导型

采访报道的范围,生产封闭型——市场开放型

采访报道时态,报道滞后型—报道即时型

采访报道的事实选择,焦点透视型——散点透视型

(三) 科教文卫新闻采访:

1. 定义:

指报道有关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方面内容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选题有较强的可受性;

对象文化层次高;

内容有较强的专业性;

3. 具体运做要求:

1) 文艺新闻采访:

文艺新闻采访指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

正确处理好“文艺性”和“政治性”的关系。

坚持正确的文艺鉴赏原则,不断提高文艺鉴赏水准。

正确的对待文艺名人

2) 教育新闻采访:

教育新闻采访是指教育领域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采访报道的指导思想和选题要立足教育价,面向社会。

内容求新中有深;

手法:善于精选角度和事例,力求使新闻活起来。

3) 卫生新闻的采访

卫生新闻:对医药卫生领域以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新鲜事实的报道。注意

坚持谨慎原则。

坚持大众化原则

4) 科技新闻采访:

对科学技术领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注意

讲究科学性、通俗性、讲究适宜性;

5) 体育新闻的采访:

体育活动领域内具有新闻价值和人和事的报道。注意

强烈的时间意识;

敏于观察,善于捕捉瞬间。

要场内场外结合,多方位的采访。

(四) 社会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重点反映社会上个人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的那部份社会活动。

2. 特点:

采访报道的对象无行业、专业归属的限制;

题材和内容传通性强;

采访报道的事实材料,情况复杂,性质多元;

3. 要求:

改变常规的方式和手段,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

采访的题材与内容既要讲究情趣性,又要不忘导向性

态度和方法上,注意准确客观、适度有节(对材料的性质判定正确,且采用全面,准确;选题量的确定

及安排上要讲究适度有节)

防止民生新闻的低俗化;

二、按采访事实形态特征分类:

(一) 事件性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形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

采访内容直观性强、可受度高。

3. 要求:

1) 突发性事件采访(对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发生的采访):

记者要反应快,作风敏捷;在事件现场要冷静,当机立断,迅速确定采访的重点所在;

2) 预发性事件采访(记者对事件的发生事前已有所闻,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采访): 抓新闻点,不落俗套;

不要停留在事件中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于选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

不要与新闻本身找新闻,要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从事件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 不要局限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要注意静态性材料的采集;

不要按部就班采访,要抓时间,超前工作;

(二)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1. 定义:

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社会的启迪于警示意义上;

新闻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3. 分类及要求:

1) 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注意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注意发现新闻根据;

2) 调查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概念:公开披露社会问题的真相及其症结所在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采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

3) 思辩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通过解释、评述的手法,重在揭示事实内在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 注意采访选题不要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让事实经过理信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辩色彩。

三、按采访主体行为方式分类:

(一) 座谈会:

1. 定义:

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2. 运做要求:

(1)参加人员要适宜;

(2)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

(3)要采用漫谈、谈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4)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相结合;

(二) 记者招待会:

1. 定义:

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访同一对象;

3. 要求:

(1)会议前要摸清意图;

(2)提问要开门见山,讲究质量;

(3)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三) 专门采访与交叉采访:

1. 专门采访:

1) 定义:专访,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专题性的采访活动;

2) 要求:

精心选择采访对象;做好充分的专门性准备;把握机会好采访时机和采访中的观察;

2. 交叉采访:

1) 定义:

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采访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的采访活动;

其一是记者到达某一地点,往往可以完成多条新闻的采访,同时,记者很多采访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记者多地采访,记者在采访A 新闻时,顺便搜集B 、C 新闻的线索和资料,等到A 新闻采访结束,B 、C 新闻也完成了一大部分;

其二是记者仅凭一地采访的事实材料还不充分,需要记者再到其他地方继续采访,由多名记者配合,完成跨区域的交叉采访;

2) 优点:有助于记者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记者锻炼和增强工作能力;

3) 注意:

根据不同的采访任务,统筹安排好工作的行动计划,以便抓住坚持,在不同的单位负责人或场所穿插进行采访;

搞好重点采访,用在刀刃上;

坚强有关部门部门的通讯员的联系,依靠社会力量完成;

有电话等采访;

(四) 机动采访和驻地采访:

1. 机动性采访:

1) 定义:新闻传煤的编辑部,没有固定活动领域的专职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机动性强,采访范围广,变化大;

采访的题材重大,目的性强;

3) 特殊要求:

对面上的情况要透彻的了解、有广播的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注意采访材料的核实、注意依靠所在采访地区和单位的确有关单位的有关部门;

2. 驻地采访:

1) 定义:指出新闻传媒排驻各地的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2) 特点:

采访活动相对固定、选题确定的自由度较大;

3) 特殊要求:

有全局观点、要吃一抓二观三、处理好驻扎地的关系;

(五) 显性采访、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1. 显性采访:

1) 定义:

即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是一种常规采访;

2) 特点:

记者公开身份;

记者公开意图;

记者的采访活动受到公开的监督;

3) 局限:

对采访对象的依赖(对象提供的事实是加工过的);

不容易发现假象;

2. 隐性采访(暗访):

1) 定义:

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

是秘密采访或暗访;

2) 特点:

对象不知情,无配合;

采访有风险:法律道德、人身安全;

3) 样式:旁观式、参与式

4) 特殊要求:

访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各种不测

严格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具体运用中,隐性采访最好与显性采访相结合。

3. 体验式采访(和隐性采访交叉):

1) 定义:

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2) 特点:

记者身份双重性(保持原本角色、重新表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隐去本来角色);

体验的直观性;

3) 适用范围:

反映普通人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题材;

记录重大事件和历史时刻;

4) 特殊要求:

注意相关法律规范;

选题要严谨、典型;

记者的情感要善于调控,要“钻进去,跳出来”,防止因个人情感而产生的片面性;

四、新闻采访的中介工具属性分类:

(一) 广播录音采访:

1. 定义:借助录音机采制录音报道的一种广播媒介采访形式;

2. 优势:有更高的可信度、有鲜明的现场感、有强烈的感染力;

3. 特殊要求:

要认真做好采访报道的题材选择工作(音响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新闻题材、有人物活动音响的新闻题材、反映社会舆论的题材);

精心采录现场实况音响;

注意搞好访问过程的采录;

要注意记者描述音响的采录;

(二) 电视摄像采访:

1. 定义:借助摄像机采制电视新闻报道的一重电视煤介采访形式;

2. 优势:信息容量丰富性;活动图象的直觉性;时空一致的现场性;

3. 特殊要求:

1) 要注意立足“抓拍”:

挑:记者在新闻时间现场进行观察、分析,从中挑选新闻素材;

等:记者以充分的耐心,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的到来;

抢:记者在新闻事件出现的瞬间,不失时机,眼明手快的抢拍;

2) 注意精选画面:画面的信息容量、画面的移情审美价值;

3) 注意场面调度;

4) 注意访谈现场的采拍

选择好恰当的采访对象;让采访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讲话;记者提问要将“访谈“逐步引向深入;

(三) 电话采访:

1. 定义:记者借助电话,与访问对象交谈,从而获取新闻素材的媒介采访形式;

2. 优势:快速、方便、轻松;

3. 特殊要求:

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工作要点(事先要认真、详细地拟好提问的提纲;保持通话的原貌;注意自身的“通话“态度);

(四) 互联网上采访:

1. 定义:记者借助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媒介采访形式;

2. 特点:

网上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

网上采访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

网上采访互动性强,它为公众的参与与不定时的双向交流开了方便之门;

3. 注意的问题:

记者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切务让时间凌驾于新闻的真实性之上;

要求记者掌握采访方式的合成使用,增强采访说服力;

要求记者注意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节 采访方法及提问技巧

一、采访方法:

(一) 口头访问(口头采访);

1. 个别访问、访谈;

2. 集体访问,如开座谈会;

1) 使用范围:

只有把相关人员邀请到一起访谈才能得出真相;

争议问题,各方持有不同意见,集中访谈便于全面辩证了解;

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采访时间较长,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适用集体访谈;

2) 优点:

能较快的掌握多方面的情况;

便于记者辨证看待问题;

有利于从多方采访对象中获得更完整的资料,弄清真相;

3) 要求:

事先要有准备;

慎重选择参加座谈会的人员;

控制人数;

善于启发引导;

防止出现沉默螺旋;

(二) 现场观察;

1. 定义:

即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新闻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新闻事件具体过程和细节,观察现场的环境,观察被访者提供事实的真实性,特别适用于记者采访机会有限时,只好用眼睛看;

2. 方法:

日常培养思维能力;

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平时注意锻炼走马观花的能力;

(三) 立体采访;

定义:

即全方位采访,记者围绕某一事件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实现上下结合、点面结合; 方法(详述)即上下结合和点面结合(典型和个别、普遍和一般、整体和局部等);

(四) 交叉采访;

(五) 抽样调查;

按照概率和统计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判断,达到对全部的认识和了解;

是精确新闻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新闻资料的采集手段全科学化;

二、提问技巧:

(一) 正问法:

减少迂回,开门见山;

(二) 反问法:

激将法,从反面问问题;

(三) 侧问法:

迂回法,从侧面绕圈子,适合于:

话题敏感;不清楚对方的态度,投石问路;明知对方不想答,但还是要讲出相关材料试探;

(四) 追问法:

对某事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连续提问,用于:

追问细节或情节;证实、检验采访对象说法前后是否一致;避实就虚,直接问到底;

(五) 故问法:

明知故问,主要为了印证某一说法,借被访者之口证实或反驳,常在电视访问中;

(六) 借问法:

借别人的评价或态度问问题,避免自己直接问引起的尴尬;

(七) 设问法:

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

第三章各类媒体的新闻采访(思考如何归类)

第一节 报刊采访

一、采访流程同上内容;

二、特点:

物质技术要求低,成本低;便于记者深入调查;

三、采访方法:

案头采访:通过案头已有的资料来挖掘新闻;

即兴采访:突击采访,记者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新闻事件突然发生,记者临时上阵完成采访活动; 普通采访:即个别访问,被访者和记者面对面交流;

侧面采访:同上相关内容;

路边采访:搜集群众对事物意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

体验式采访:

隐性采访:

代访:记者在无法采访到被访者时委托他人代访;

书面采访:将问题写在纸上或通过信函递交被访者,等待其书面答复;

电话采访:利用电话的技术手段的采访方式;

新闻统计调查:同上内容;

网络采访:

调查会:

记者招待会:

合成采访:战役性采访,即一个新闻单位根据采访需要调动各种力量,在相对集中的不同空间里各自采访,最后合成立体的采访方式;

第二节 广电采访(不全)

一、广播采访:

(一) 定义:即为写作或制作广播新闻报道而采集新闻事实的活动;

(二) 类型:

1. 录音采访:

运用音响表现内容、制作各种录音报道而采集音响素材和其他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采访活动;

1) 特点:

真实、实证、感染力、可信、现场感;

2) 分类:

现场录音采访:

在播出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通过即时的访问观察,采集实况音响和其他相关事实;

多用于事件性的采访,采访过程和事件发生过程同步;

非现场录音采访:

在播出新闻现场以外进行录音采访;如事先预约的特定采访人的录音访问;

多用于非事件性采访、后续采访;

2. 非录音采访:

如现场采访和实况广播;

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顺序,在现场边采访边边解说,边进行节目播放,时效性最强;

(三) 特点:

自己归纳

二、电视采访:

无心内容

第三节 新媒体采访

第二部分 新闻写作

第四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规律和方法

一、写作规律:

让事实说话(自己论述);

事实要满足:新闻价值要素、接近受众、典型;

二、写作要求:

1. 时新性:新鲜+简明(语言和核心事实都要简明);

2. 可读性;

即把新闻报道写得让受众愿意读、喜欢读;

要具体生动;

要通俗易懂;

3. 深刻;

第二节 新闻的主题、选材、结构

一、新闻主题:

(一) 定义:

即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见解、意识和倾向,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源于新闻事实,又寓于新闻事实;

(二) 新闻主题的标准:

真实;

有意义;

有针对性;

主题鲜明、清晰、单一、深刻、集中(详略得当,有要点);

(三) 如何提炼:

主要是认识事实,以事实为基础,认识要全面而深刻,才能提炼出主题;

结合相关文件政策;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

二、新闻选材:

(一) 选材原则:主题先行(主题在事实之前,根据已有的主题寻找相关事实)+选材在先;

(二) 选材方法:新闻价值要素;

三、新闻结构:

(一) 定义:

即新闻内容的组合和构造,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布局和骨架;

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层次段落:要有逻辑顺序(按时间、空间、因果、重要性等顺序);

过渡:各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讯、特写等常有过渡段;

照应:新闻作品内容前后的呼应,如首尾呼应;

(二) 特点:

简介紧凑;

符合受众心理;

灵活多样;

第三节 新闻角度和新闻语言

一、新闻角度:

(一)定义:

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和片段;

(二)选取方法:

1. 从立意的角度来讲:

掌握政策方针;

符合媒体的定位;

紧扣新闻价值要素;

符合受众收受习惯;

2. 从表现的角度来讲:

对比(新闻事实通过不同的对比,进而表现作者意图,这也是一种表现的角度);

以小见大(从小事切入,典型事实);

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其他表现方式);

二、新闻语言:

(一)定义:

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时使用的语言,是建构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

(二)特征:

真实准确;

简洁:白描;

生动: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通俗:避免专业词汇;

具体:把抽象转换为具体的事实、细节;

第五章新闻体裁特征及写作

第一节 体裁类别和特征

一、定义:

新闻体裁是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分为两大类,即记叙体裁(报道新闻事实为主)和论说体裁(阐述对于客观事实见解);

二、典型的体裁:

简讯:即简明新闻和新闻简报,篇幅很小,主要强调主体事实;

消息、通讯、特写、评论;

(深度报道是报道方式,并不是体裁)

三、边缘的体裁:

报告文学:偏重文学色彩;

调查报告;

工作研究;

记者来信;

第二节 消息

一、定义:

是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使用最多;

二、分类:

(分类很多,标准不一,并且互相重合较多,不具有互斥性,定义时可以说“以…为主的消息写作形式”,如人物消息可解释为“以人物为主的消息形式”)

(一) 动态消息:

篇幅短小,强调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进展,讲求时效性,一事一报,主题鲜明集中,动态感强(如突发事件报道);

(二) 经验性消息:

是典型报道的一种,通过对某时期某地区产生的一些典型经验、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的报道,传播经验、指导工作、引导舆论、推广典型,反映方针政策;

多数非事件性消息,即静态消息;

(三) 综合消息:

围绕一个主题思想,综合反映成就或问题的一种报道体裁,事实多方面,报道比经验型消息更全面(可以是批评性报道),有深度和广度,但时效性不如动态消息,

(四) 述评消息:

即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以报道事实为主,注重述评结合,事理交融;

三、各部分的写作:

(一) 结构:倒金字塔(自己补充);

(二) 消息头:

即对消息发布单位、地点和时间的说明,包括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

电头:对新闻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如“某报某地某月某日电”;

本报讯:该消息由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如“本报某地某月某日讯”,如果是本报记者或通讯员在外地采写的稿件,由电文发往编辑部,则为“本报某地某月某日电”;

(三) 导语:

(四) 主体:

(五) 结尾:

(重新总结)

第三节 通讯

一、概述:

(一) 定义:

与消息相比,通讯具体,信息量大,表现手段较多,如议论,抒情等,但时效性差;

(二) 特征:

故事性;

注重再现,如图景、形象等;

注重写人;

注重细节和典型;

(三) 分类: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工作经验、工作中的问题等;

概貌通讯:风土人情、新变化、新成就等;

二、写作方法:

(一) 确定主题

(素材:采访中收集到大量原始材料,尚未经过加工处理;

题材: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写作材料;

一般是先有素材,再有题材,在确定主题;)

看到相关的题目或材料,先想一想可以有什么主题,从什么角度报道,什么是侧重点,再区去修改材料和稿件;

1. 主题确定的方法:

有全局观,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

深入采访,弄清事实;

选择多重角度考察事实;

2. 选主题的注意:

主题的多元性: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考察;

主题单一法则:一篇通讯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可,集中于一个焦点才能清晰明确;

(二) 确定结构

结构是通讯内容的层次安排和材料组织方式,是通讯的外在形式;

1. 纵式结构:

按时间顺序安排事件;

把握事件发生过程中变化较为显著的不同阶段,突出的情节;

写细节、写人物;

详细展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点;

注意细节材料和边角材料的详略关系,有的一笔带过,有的详细写,还要有过渡;

穿插相关资料,如他人的说法、回顾事实、背景、奇闻异事、比较性的事实等;

2. 横式结构:

多为空间转换结构,按事件内在联系、性质的却别和联系来安排材料;

故事组合型:串联事件中不同的故事,以人物为主;

散文型:

分类组合式:

3. 纵横式结构:

第四节 特写

选准一个镜头,加以放大;

抓住事件高潮的片段;

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

抓住感情色彩;

抓住细节;

第五节 深度报道(一种表现方式)

分类:

(一) 独立文体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以揭露问题为主;

解释性报道:即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分析事件原因;

预测性报道:前瞻性报道,根据现状和规律,预测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

(二) 组合文体深度报道:

连续报道:时间逻辑、各部分不能独立成文;

系列报道: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挖掘,各部分可以独立;

其他组合式报道:

第六章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写作

一、总原则:准确、真实、平衡;

二、报刊:略;

三、广播新闻写作:

(一) 广播媒体特征:

时效性强;声音感染性;现场感;身临其境;

(二) 广播新闻的文本特征:

文本体现出短、平、快的要求;

广播声音文本体现现场的情绪和气氛,语音中的音调、长短音、语调等都表达特定的语义;

(三) 广播新闻分类(广播文体):

广播消息、广播专稿/广播评论、广播谈话节目;

(四) 广播新闻写作:

1. 结构上:

多采用横式结构或纵式结构;

故事线索单一较好,逻辑简单而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听知规律(声音稍纵即逝,不便多想);

2. 语言上:

多用动词;

口语化表达,慎用书面语,注意同音异义词;

3. 表现方法上:

用声音说话,用好音响;

四、电视新闻写作:

(一) 电视新闻的文本特征:

视听结合,声画结合;

(二) 电视新闻的分类:

综合新闻:以报道新闻为主,着重对重大新闻做深度报道或追踪报道,如现场报道、组合报道等; 系列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别报道;

新闻评论:

新闻专题:是体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手段;

访谈类或清谈类节目:

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

(三) 写作:

1. 取材上:

取材精炼,篇幅短小;

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图表、字幕、图像、采访同期声等表达;

2. 结构上:

主线单一,只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作,阐述清晰,逻辑清楚,详略得当;

层次分明;

3.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要能概括最核心的内容,并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其他部分没有特殊性;

4. 语言风格:

注意视听规律;

5. 注意细节描写;

五、新媒体写作形式和要求(分类自己思考):

(一) 及时滚动写作:

以快讯为主,强调滚动、进行时,时效性最强;

(二) 超文本写作:

1. 定义:

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如可以利用声音、图画、动画等文本结合文字来编辑写作);

通过超链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如背景、进一步阅读、名称等可以进入超链接);

2. 要领:

把新闻素材划分好层次(即详略分清);

着力写好重点部分(详细写重点部分、骨干材料);

重点部分的关键词要给出超链接(包括背景部分);

(三) 互动式写作:

自己理解,书上无

第三部分新闻编辑

第一章新闻编辑

第一节 报道策划

一、定义:

新闻编辑确定新闻选题,为使报道获得预期传播效果而对传播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并在报道实施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改原计划的行为;

策划的客体是报道者自身的业务活动;

基础是占有大量信息;

原则是尊重事实,不能受到主观偏见影响;

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需要策划,如偶然突发的事件;

策划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可预见的事实(两会)和已经发生的,值得继续追踪(两伊战争)以及媒体自身策划的(如感动人物报道);

二、类型:

(一) 按报道客体发生的状态分类:

可预见报道策划:如两会报道;

不可预见报道策划:如地震、灾难等;

(二) 按报道策划运行时态分类:

阶段性报道策划:采编部门对某一时期的报道作出总体安排,形成书面方案,阐述该时期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报道重点和选题,时间跨度较大,可以是一年、一季度等;

专题性报道策划:围绕一个主题或事件展开的策划活动,时间范围缩小;

即时性报道策划:对突发事件进行策划,但更多是临时性的、不可预测的;

(三) 按报道策划运行方式分类:

独立型报道策划:策划独立展开,策划者不参与报道客体中,如两会;

参与型报道策划:报道策划者参与到事件中,与其它活动发生联系,如策划募捐报道等;

三、内容:

主要包括选题决策和报道方案设计;

(一) 选题决策:

即报道什么客观事实、有什么角度分析、判断和选择;

发现新闻线索、搜集相关信息、确立报道效果;

(二) 设计方案:

1. 确定报道范围和重点;

如报道哪些人和事、核心人物、核心事件和问题、报道范围有多大;

2. 设计报道规模和进程;

报道规模分为时间(持续进行多久)、空间(报道占用节目时间)和人力(投入多少采编力量)三方面; 规定分几个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何时扩展、何时结束、各部分如何转换;

3. 制定发稿计划;

是对报道规模和进程的具体落实,如确定每条稿件题目、内容、题材、篇幅,各稿件刊播顺序等;

4. 设计报道方式和表现方式;

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常见: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版面或时段的集中式报道方式;集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于一体的系列式报道方式;紧跟时间或问题发展变化进行追踪的连续式报道方式;集中一组具有共性的稿件形成大规模报道的组合式报道方式;吸引受众参与报道活动的受众参与式报道方式;媒体直接参与报道客体的介入式报道方式;

5. 配置报道力量和运行机制:如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

四、流程:

(一) 策划预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确定选题,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明确受众定位,注意窄播化;

(二) 方案设计阶段:

主要是拟定策划方案,是编辑策划的核心阶段;

(三) 方案实施阶段(包括修正和调整):

不断修正方案,形成策划——实施——再策划——再实施的循环;

第二节 组稿的方法:

一、稿件内容的组织搭配:

保持本报记者、通讯员稿件和社外相关人员稿件(专家、现场目击者等)的平衡;

保持宏观稿件和微观稿件的平衡;

保持消息、通讯等事实类新闻与言论类新闻作品的平衡;

保持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

保持一次性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平衡;

二、稿件形式的组合搭配:

(一) 利用标题组合稿件:

同一类标题:

借用一个大标题,在标题下面集中编发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几篇稿件,进而形成一个报道的统一整体,前提是报道事件重大,可能是预测的可能是突发的,如两会和灾难报道;

对抗式标题:

为突出争议性,把针锋相对的两种或多种观点放在同一版面,引起冲突,吸引关注;

(二) 利用专题组合稿件:

专题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若干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板块;

在没有特色重头稿件时,可利用社会关注。意义重大的专题充当头条(如物权法诞生的相关策划);

(三) 图表和文稿组合并用:

第三节 选稿

一、选稿的依据:

(一) 报道宗旨:(党性和受众定位)

(二) 报道计划:

针对报道而言,时间持续较长,较为宏观(可能类似于主题先行);

(三) 选题计划:

针对选题而言,根据报道计划,对相关事实进行具体决策,选题计划较微观;

二、选稿的方法:

(一) 选择新闻稿件的标准:

1. 新闻标准:

即新闻价值要素标准和新闻报道原则标准(真实客观…);

2. 社会效果标准:

考虑新闻稿件内容同发布时机、社会背景是否相契合;

注意对新闻稿件采取辩证的态度,防止片面性报道,影响社会情绪(如大学生就业问题);

遵守相关的政治和法律规范;

3. 媒体需要标准:

围绕自身媒体风格选择稿件,准确受众定位;

点面结合,围绕一个时期报纸广电的报道中心思想,选择具体的事件和内容;

注意报道地区和单位的平衡(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

4. 宣传标准:

(二) 选择新闻稿件的程序:

初选;复选(各部室负责人进一步精心选择);定选(总编辑最后确定);

第四节 改稿

一、事实的修正:

(一) 总体要求:真实、准确、科学、清晰、统一整合;

(二) 新闻内容方面的要求:真实

防止凭空捏造、张冠李戴、有意拔高或贬低、要件残缺、孤证个案;

(三) 新闻表述方面的要求:准确、清晰、统一(表述前后一致)

常见问题:

1. 不常见的地名或不再沿用的说法用错;

2. 笔误:过度简化名称、缺少必要的5W 、缺少必要的背景交代、缺少关键细节和转折点、使用专业

词汇;

3. 表述不统一:数字、计量单位、译名等;

(四) 对事实订正的方法:

分析:主要分析事实前后逻辑是否有破绽(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笼统含糊、夸大拔高);

调查:针对稿件事实的叙述,到现场考察,特别是批评性报道;

核对:可以借助权威资料来核查;

二、观点的修正:

思想政治上的错误观点;

对政策口号解读是否准确,是否合时宜;

对事件阐述的角度是否合适,应能以小见大;

三、修辞:

(一) 要求:

修饰文字:修改文理不通、文法不通、词句不通的部分;

锤炼语言:注意遣词造句,使稿件明白、文句通顺、合乎逻辑和语法、准确、生动、鲜明;

(二) 方法:

主要步骤:通读全文——发现问题——着手修改——检查性阅读;

具体:

1. 校正:

2. 压缩:不能破坏原文逻辑和完整性+稿件本身有问题(如删去冗余和套话)+非重要稿件压缩内容

和篇幅+版面限制而压缩;

3. 增补:补充解释说明文字、简要回顾之前内容、加编者按(如专稿不能随便改动时);

4. 改写:征得同意后,改写结构胡乱和文字不合适的篇章;

5. 分篇:针对内容重要但篇幅太长的稿件,使每篇稿件重点突出、观点清晰、层次分明;

6. 综合:把若干主题相近的稿件整合为一个专题,前提是弄清每篇稿件的中心,同时注意观点和材料

紧密结合,夹叙夹议,防止两张皮;

第二章报刊新闻编辑

第一节 概述

一、报纸编辑流程的三个环节:

编辑前(策划和准备)——编辑中(稿件处理)——编辑后(传播效果);

编辑前:宏观上处理好报纸定位、版面定位和读者定位三者关系,微观上处理好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编辑和记者的关系;

编辑中:处理好:新闻事实和客观事实,素材和主题,编辑理念和宣传政策、法律法规、道德伦理; 编后:处理好:编辑意图和受众关注点的关系;

二、报纸编辑策划:

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和报纸出版活动中从事的决策和设计的工作,包括报纸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部分,报纸策划是确定报纸编辑方针,涉及报纸各个局部;

报纸设计是编辑根据报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在确定报纸编辑方针下,对报纸规模、结构、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报纸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和现实情况对报纸内容、形式作出的相对固定的总体设计,如读者定位、传播内容、风格特色等;

第二节 标题制作

一、标题类型:

(一) 形式上:

1. 大标题:可以表述事实,可以提出观点,亦可二者兼得;

2. 单条新闻的标题:

引题:即肩题、眉题,是位于主题之前,引出主题,交代相关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具体事实等内容;

主题:主标题、主标,提示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字号最大,字体较粗,通常排一行,一般不超过两行; 副标题:即子题、下辅题,位于主题之后,做补充说明主题,字数比主题和引题都多,可以是多行,形成、副题组;

提要题:即提示题、提纲题,在重要的长新闻之下,是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放在正文开头处或主副标题下方;

小标题:即插题、分题,高阔某一部分的内容;

一般:引题——主题;主题——副题;引题——主题——副题;

(二) 结构上:

单一型结构:

只有主标题,没有辅助标题;

复合型结构:

有引题、副题等辅助标题,充分揭示新闻重点内容,但稍显混乱;

(三) 内容上:

实题:叙述事实——主题和副题都以实题为主——可以没有虚题,但不能没有实题;

虚题:阐述意义或表达意见——引题多为虚题;

(四) 版面表现上:

通栏标题:和版面宽度等长的大标题,横贯全版各栏;

栏题:一组稿件加的总标题,一般是虚题(但为吸引眼球,还是要突出重点);

二、制作标题:

选择最突出的事实和最吸引眼球的内容作为标题;

确定标题的立场和感情色彩;

确定标题的结构方法,要实题、动态;

锤炼文字,压缩、概括可有可无的内容;

第三节 版面编辑

一、定义: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第一接触到的对象;

二、版面的意义:

评价新闻:

如不同稿件的排版次序、版面上的位置、标题字号、版面装饰、是否配用图片等;

传达版面风格:

版面风格是这一报纸区别于其他报纸所表现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个性,便于树立品牌,吸引读者; 满足受众信息选择的需求(版面各部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筛选信息);

三、版面价值实现的手段:版面语言(基本要素)

(一) 版面空间:

即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来表现思想和内容的空间,能清晰表达报纸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在版面空间上形成不同的强势差异(即版面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下要素;

1. 区域:区别版面空间不同区域强势的是版序、区序、栏序;

1) 版序和区序:

a) 版序:

自然版序表示各个版面的先后顺序;

报纸的每一张单独折叠,独立安排自然版序,报纸的各张自然版序相接;

各张报纸重合折叠,依次安排自然版序;

报纸分成若干版组,然后依照不同的组,进行自然版序的排列;

b) 区序:

即报纸每个版面上各区域按吸引读者注意程度所排次序;

横排报纸:上区优于下区,左区优于右区,上左最优,下最差;

竖排报纸:上优下,右优左,上右最优,下右最差;

2) 栏和栏序:

栏是版面划分的基本单位,一份报纸的版面分栏数目使相对固定的,

2. 面积:

3. 形状:

4. 距离:

(二) 编排手段:

(三) 版面布局:

四、版面语言要处理的关系:

五、版面设计的原则:

六、设计方式:

第四节 期刊编辑

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节 广播新闻编辑

一、综述:

1. 定义:从广播的传播方式出发,体现编辑的基本原理,是贯穿于广播新闻性节目生成过程中的构思、

组织、加工、制作等一些列工作环节的总称;

2. 特点:

1) 适应声音的传播规律:

善于运用听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通俗易懂;

恰当选用音响,处理好音响和解说的比例关系;

稿件力求短小精悍,杜绝空话、套话;

多用顺叙,少用倒叙,少用多条线索交叉的结构方式;

2) 适应线性传播的需要:

广播听众不能选择收听时间和收听局部内容,传播是线性的;

精心选择头条;

恰当配置稿件;

合理协调口播新闻稿、录音报道的比例和播出位置;

编排上注意峰谷技巧;

精心处理栏目和具体新闻节目之间的关系;

3) 适应听众的接收:

认真撰写提要和串联词;

认真处理新闻背景资料,善于处理详略关系和叙议关系;

3. 编辑工作的基本任务:

1) 制定报道方针和报道计划:吃透两头(领导方针和百姓呼声)、受众定位;

2) 策划、组织报道;

3) 选择、加工稿件:稿件易读易懂,音响含义明确,稿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4) 构思节目:

聚集材料、提炼思想,结构布局;

5) 编排节目:

多稿节目编排:形成整体优势,使各个稿件得到有效整合;

单稿节目编排:按节目定位加工、润色稿件、进行包装,如为稿件加上开场白、结束语、间奏乐等;

6) 撰写节目配套稿件:即配合主要稿件而撰写各种副属性稿件,如新问题要、串联词、评论、资料链

接等;

7) 保证节目的安全播出;

8) 收集反馈信息;

4. 编辑原则:

1)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尽量扩大报道面;

即在一段时期内,围绕某一中心,进行集中连续的报道,运用各种体裁和编播方式,作多方位的阐述,同时配合适当的其他内容,如科教文卫社会新闻等;

2) 扩大节目信息容量,同时提高信息质量,增强舆论导向功能;

3) 注重节目整体结构,增强听觉效果;

二、稿件选择:

注意政治性;

注意新闻价值要素;

三、稿件编辑:

(一) 常用的稿件编辑手段:

1. 压缩:

删除稿件中冗余部分;

删除和表现主题无关的部分;

突出主题以及新闻事实的主体部分;

突出典型部分,删节其他;

2. 增补:

相关背景资料、缩略语的全称、对连续报道的相关内容的链接回述,但以精为主;

3. 改写:

改写角度、.. 体裁、.. 导语、.. 结构、进行分篇、综合各篇等;

(二) 稿件的修改:

广播稿的特点要求:浅(浅显)、实(实感)、短(短小)、活(活泼)、顺(顺畅);

1. 口语化:

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可——可以、曾——曾经);

书面语改为口语;

文言文改为口语;

避免同音异义词;

长句改成短句;

不滥用或生造词语;

少用生僻的词语、典故、隐喻、行话、术语等;

少用倒装句;

少用虚词、形容词、套话;

普通话广播要避免方言;

2. 通俗化:

语言自然、朴素、流畅、口语化;

要用口语结构,不用倒叙、插叙等;

必要时要重复、回述等;

3. 注意标题、导语;

广播标题用实题好,避免用虚题;

标题不宜过长;

标题要有吸引力;

导语简洁;

导语的概括准确;

四、广播节目编辑:

(一) 编排思想:即操作一个新闻节目日常表现状态的内在指导;

有敏锐的大局观;

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

新闻节目要有重点,有目的性;

注意各个新闻之间的配合关系,详略得当;

(二) 编辑手段:即新闻广播节目编辑、制作、播出过程中,为激发听众收听兴趣,争取好的播出效果而

采取的各种编辑技巧;

1. 恰当安排各内容的时间顺序,利用前后内容的客观联系,增强收听效应;

2. 调动声音要素,如音色、音高、音强、节奏、声调等表现功能;

3. 运用峰谷;

4. 协调各种声音符号,如解说、音响(音响最重要)、混音合成等;

音响:

不断挖掘音响的表现功能,从而增强广播现场感、立体感、真实性;

形式编排上,一般是“记者播报+音响”、录音报道、记者现场播报相互穿插;

音响尽量早出,吸引受众;

用音响说明主题和新闻事实,解说最好也用音响作为背景,增加现场感;

注意不能滥用音响,注意音响和解说的平衡,不能简单集中;

合成:

即混合录音、合成录音,把两种或 以上的声音配合录制到一起的工作;方法有——

切换:前一种声音结束后立即切入下一个声音;

淡入淡出:一声音音量由小变大而出,替代前一声音,然后由大变小退出;

混播:两种不同的声音(如解说和音响、两个音响)同时播出,但要注意主次分别;

混播要使各种声音比例合适、层次分明、音质清晰、平衡、饱满、不抖动、不失真、没有杂音、两段音响或音响之间衔接要自然,符合逻辑;

(三) 主要任务:

筛选新闻稿件、确定节目内容布局、组合安排各稿件顺序、编写节目提要、结束语、串联词、选合适的音响资料、计算稿件字数和节目时间等;

五、广播新闻编辑的特殊环节:

即撰写新闻提要、串联词、间奏乐等;

(一) 新闻提要:

新闻提要是提示本次节目要点的配套稿件,放在节目内容播出前,用于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的综合性新闻节目,也可用于由多稿组合而成的专题节目;

提要作用:提示重点、强调、吸引受众收听等;

1. 确切反映节目面貌,把重点新闻纳入提要部分,同时适当提示其他新闻报道,同时给予带音响的报

道强调,起到引导收听的作用;

2. 准确理解理解新闻内容后写出提要;

3. 写作上以实为主,虚实结合;

4. 态度明确,倾向鲜明,必要时发挥评论功能,直接点明实质;

5. 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如双音节词、动词等;

(二) 节目串词:

即把各种稿件组织在一个节目中,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编辑手段,起到衔接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多用在新闻性专题节目或杂志型节目中;

1. 把握上下文关系,寻找恰当的接合点;

围绕主题,依照主题展开的脉络层次,选取听众关心的情节、细节作为承上启下的节点;

2. 在多稿节目中,串词承担结构功能,强化节目的整体性;

3.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

4. 形式不拘一格;

如起始语(用于开头,引起收听兴趣)、转接语(承上启下)、变换语(承上启下)、穿插语(在文中揭示主题、介绍背景)、结束语(总结全文、启发思考)等;

(三) 间奏乐:

在较长的广播节目中,在各个单元之间穿插的音乐片段;

烘托节目氛围;

间隔上下内容,转换话题;

服从主题,和主题一致;

使用适量;

第二节 电视新闻编辑

一、概述:

(一) 定义:

既可以指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一个工种,即从事电视新闻稿件和节目加工润色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指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广义:以提高电视新闻稿件和节目质量为目标,已编辑专业人员为主题,按电视传播特点进行前期策划、组织和后期加工、制作、编辑、播出等工作环节的总称;

狭义:主要指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包括对单条新闻的选择、画面的剪辑、文字稿的修改、字幕图表和相关文字搭配,以及对总体节目进行编排,新闻提要和小言论的撰写,节目最后串联和录制;

(二) 特点:

优势:

现场性、直观、真实、参与感、形象生动;

结合图像、文字、同期声、解说词、背景声、音乐等共同表现;

劣势:

对抽象内容不容易反映;

画面稍纵即逝,不易保存;

线性传播,不能选择;

(三) 职责:

前期:选题、策划、采访、构思、拍摄;

后期:剪辑、写解说词、配音、复制拷贝;

具体:

1. 新闻报道策划:编辑要根据节目的主题和内容要求撰写电视新闻脚本,内容包括镜头、旁白、同期

声采录、字幕等,并确定节目的叙述风格、脉络、模式;

2. 画面编辑:

3. 声音编辑:

4. 写文字稿:分为解说词、新闻提要、口播导语、串联词、评论、字幕;

5. 编排新闻节目:

6. 送交审查、修改;

二、电视新闻的基本编辑方法:

(一) 画面编辑:

1. 镜头的选择:

景别(远全近中特)+角度(俯拍平拍仰拍)+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鸟瞰);

2. 镜头长度的确定:

1) 定义:

长镜头:完整表现被摄主体的动作、情节、事件过程,使画面真实可信,使用于运动变化时间短,空间范围集中的情况;

短镜头:灵活多变;

2) 选择标准:

观众收视需要:观众看清、理解画面为原则;

新闻节目内在节奏: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动静的节奏感,给观众形成不同的情绪体验;

3. 镜头组接:

1) 基本要求:在镜头转换过程中使人的视觉感到自然流畅,没有间断或突兀感;

2) 规律:

组接逻辑原则:按照事物发展和观众的思维进行组接,如时间顺序、事物空间转换顺序、观众视觉心理(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等)为原则;

匹配原则:两幅画面在连接时有和谐对应,包括被摄主体位置的匹配、人物视线的匹配、被摄主体运动方向的匹配;

3) 场面转换:

即转场,两组镜头(一个场景需要一组镜头来表现,而一则新闻需要多组镜头来表现)之间运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或技巧进行转接;

基本要求:以镜头段落之间的内容、逻辑、动作、运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分类:略

特技手段转场:

无技巧转场:

(二) 声音编辑:

编辑方式: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

编辑操作的方法:对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的编辑方法:

(三) 字幕编辑:

即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叠映在相关画面上的屏幕文字,如标题、人名、地名、身份介绍、时间、数字、专有名词、讲话内容、新闻背景等;

扩充新闻信息量,加深观众相关印象;

对画面进行补充说明、强调、翻译的作用;

还有字幕新闻,和画面并行,无关联;

(四) 蒙太奇:略;

三、编排方法:

线性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全部内容不能像报纸那样,在同一时间平面展开,而是通过新闻的播出顺序、提要、回报的撰写等来体现编辑和电视台的立场倾向;

(一) 节目编排的基本原则:

吃透两头;

体现节目的定位;

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 节目编排基本方法(编排的类型):

1. 常规法:

国内新闻在前,国际新闻在后;

本地市政新闻在前,经济、科教文卫新闻在后;

重点新闻在前,次要新闻在后;

形式单调,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潮;

如果因此而打乱了对同一事件的编排,还造成收视混乱;

2. 归类法:

将内容有内在联系,或主题相同的数条新闻编排在一起,形成小单元,集中播出,造成传播强势;

1) 集中编排:主题相同、报道对象相同的数条新闻稿件编排在一起,常用在重大会议(人代会)、节

日、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上;

2) 连续编排: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相关的宣传计划,每天或定期在新闻节目中安排、反映、解释当前

重大问题、事件,有利于宣传,并把问题引向纵深;

3) 对比编排:新闻内容有可比性,对比后效果强烈,矛盾突出;

4) 参照编排:把消息来源不同、观点倾向不同的消息在同一时间编排在一起,可以互为参照,让观众

全面了解;

3. 统一法:编辑综合性新闻栏目,力求保持内容、风格统一,使整个节目有统一的基调;

4. 交错法:把感情色彩、情绪气氛不同的新闻报道交错编排,形成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节奏;

(三) 编排特殊技巧:

精选节目头条(新闻价值要素+受众定位);

运用峰谷技巧;

巧用提要和回报:

提要:放在本次节目开头播出,概括了本次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一般是一句话来突出每条重点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提供简明信息和收视指导的形式,便于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本次节目的主要内容; 提要放在结尾处即回报(即回顾),再次强调本次新闻节目重点内容,揭示、深化主旨内涵,有利于弥补电视线性传播编排的弱势;

第四章新媒体新闻编辑

第五章新闻评论


相关文章

  • 中国传媒大学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 中国传媒大学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新闻学(下设5个方向01新闻史.02新闻理论.03新闻业务.0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05报刊理论与实践 ) 初试考试科目 707 新闻学基础,为5个方向相同专业课考试 <新闻理论> 雷跃捷 北京广播学 ...查看


  • 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 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前景,考研难度,中传新闻学考研辅导,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中传新闻学考研专业课等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 ...查看


  • 2017中传新闻学考研复试科目及参考书有哪些?
  • 2017中传新闻学考研复试科目及参考 书有哪些?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学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就业前景,考研难度,中传新闻学考研辅导,中传新闻学考研分数线,中传新闻学考研专业课等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参考书目 (初试)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参考书目(初试)(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 ...查看


  • 河北省专接本考试专业课考试所考科目用参考教材目录
  • 河北省 专接本考试专业课考试 所考科目 用参考教材目录.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 ...查看


  • 人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毕业适合从事的工作推荐
  • 人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毕业适合从事 的工作推荐 有志于考取人大的同学看过来,大家对于人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信息了解还不是很全面,小编给大家找出一些对于人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相关内容的介绍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整理出来的,对大家的学习也是种帮助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情况
  •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情况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张颂教授,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特邀理事,播音学研究会顾问.主要著作有:<朗读学><朗读美学><播音创作基础>等 ...查看


  • 2017北师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复习知识点该怎么整理
  • 2017北师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复习知识点该怎么整理 本文系统介绍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师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 ...查看


  • 新闻传播领域的书和研究者
  • 考研站新闻传播学领域最好的书和最有实力的研究者笔记 一. 传播理论 最好的书: 赛佛林:郭镇之译本; 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诸论>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查看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 传播学教程 出题 具有知识点的知识 有可能花时间看看何人出题,可参考其论文风格答题 各老师的论文可从中国期刊网上用名字搜索 出什么题(150分) 名词解释:20%,4-5题 简答题:20%,2-3题 综合题:60%,2-3题 名词解释:一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