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一个主题”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

“三条主线”

1、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2、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3、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政治: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历史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和晚清政治的腐败; 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西方列强的侵略。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作了思想上准备

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货币财富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近代殖民历史评价:

•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

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进行武力威胁,或发动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逐步升级,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1840年到1919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

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次武装入侵 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 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 1903年到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

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战争发生在中国,但清政府却宣布中立。说到底,是近代中国长期积贫积弱,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结果,是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又一次赤裸裸的武装侵略。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

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 其 战争费用。它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 (二)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北京政变后与清政府公开勾结

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2.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列强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派外国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

当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侵略者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员。1870年发生天津教案后,法、英等国军舰聚集天津,迫使清政府判处20名民众死刑,流放天津地方官吏25人。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美国公使康格公开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去镇压。《辛丑条约》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驯服工具,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清末,列强看中握有军权的袁世凯,支持他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分别扶植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各派军阀首领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进行混战。

• (三)经济掠夺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

界,实行殖民统治。通商口岸大多成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抵制外国商品倾销和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把中国逐渐变成了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基地。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此后,除1872年到1876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数额越来越大。

与当今引进外资、开发市场的区别

• 根本不同点:是独立自主还是受制于人,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 背景不同; 结果不同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逐渐垄断了中国的工业,控制了中国的金融、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性,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 (四)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帝国主义者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克思: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受卑鄙的利益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无论是“破坏性使命”还是“建设性使命”,都不是西方殖民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它的部分行为和政策措施的客观效果,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西方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第二,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

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

全面、辩证地分析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第一,肯定马克思所说的“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

自觉的工具”

第二, 抓住殖民主义的本质(带来灾难)

第三,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全面看,殖民侵略

并没有真正实现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

第四,一个国家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挣脱殖民

统治的枷锁,而不是感谢殖民统治。

殖民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 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涵分析

半殖民地:就国家地位而言,指部分丧失国家领土主权,并未被别国统治,尚有自己独立的政府、军队和法律,在名义上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列强主要采取扶持代理人与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实现控制,因而又受制于别国。

半封建社会:就社会形态而言,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阶段,与传统典型的封建社会相比产生了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但又不能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并没有成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统治阶级由大地主与官僚买办组合而成。

如何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因而近代中国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即落后与发展、反动与进步、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演变过程。

• 2、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

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新兴的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新产生的资产阶级 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一方面对近代中国封建经济起了解体作用,给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另一个方面,又与封建势力一起压迫资本主义的发展。

²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影响仅仅是提供前提,提供条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就是近代中国人民的社会革新以及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奋斗,这才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真正推进力量。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个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个基本特征: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个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侧重点在于解放生产力。改变民族遭遇侵略(外无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完成两大革命任务,即反帝、反封建。后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侧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的。 为什么要抵抗外来侵略?有什么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不等于“落后只能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是积极命题,警示自己自强;落后只能挨打是消极命题,宣扬奴隶主义。)

落后弱小国家民族的抵抗必然失败,是错误论调。(真正的爱国者决不会在有获胜把握下才投入战斗的。) 落后弱小国家放弃抵抗,与入侵者签订“和平条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和平摆脱民族危机。(推迟战争或调停战火,最终都要看列强侵略要求的满足程度)

落后弱小国家抵抗即使失败了,也不同程度地对历史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历史前进。(一个民族只有抗争才有血性才有希望,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我们民族才没有被瓜分亡国。大批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铸造

了为后世敬仰的民族精神民族魂。)

近代中国人民对 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资政新编》

主要内容(41)

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提出奖励技术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历史评价

历史的进步性:从这篇文献的内容上看,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各个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其中,以经济方面最为主要,最为鲜明。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历史局限性:他的进步主张没有能同农民运动现实的愿望和要求发生联系和共鸣,特别是没有涉及土地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探索

 —— 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 为主,重在创办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4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沪)、金陵机器局(宁)、福州船政局(闽)、天津机器局(津)

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第二阶段:70―90年代,提出“求富”的口号,强调“强”“富”并重。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企业和筹建海军。

举办近代民用工业 (20多个)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铁路交通、汉阳铁厂

兴办近代学校和派遣留学生

历史评价

进步性:洋务运动虽然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局限性:洋务派办的企业有碍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 ——维新变法运动

梁启超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严复

维新酝酿

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次上书

虽然没有成功, 但“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维新始末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志士,废除变法法令,慈禧重新临朝训政。

 1898年9月28日,“戊戊六君子”被害。

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共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 军事方面:

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 文化教育方面:

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上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

-----辛亥革命

十九世纪

20世纪初的孙中山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大总统解职典礼

移灵南京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次伟大尝试

 1.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

 2.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

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贡献

 首先,中华民国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大大地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其次,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以极大的热忱亲自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建设,极大地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第三,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国货运动的高涨,进一步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第四,中华民国成立,民族工商业者的地位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

(五)各民主党派的探索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所谓“第三条道路”,指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幻想在国共两党对立的纲领之外,实现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悼李公朴 闻一多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周恩来、邓颖超

血溅金沙,允有大名光宇宙;

魂招歇浦,愧无巨笔志功勋。

--宋庆龄

取义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黄炎培

1948年后,民盟、民革及其他民主党派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一)帝国主义不容许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毛泽东

(二)本国封建势力不允许

(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官僚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主要社会支柱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 : 革命性 软弱性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 第二,政治制度不同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第三,思想文化不同。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资本主义虽然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但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必然是以私有观念为特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又称启蒙运动,何谓启蒙?

启蒙即普及新知识、新思想,使人摆脱愚昧和落后状态。

欧洲启蒙思潮着重打破“宗教神学”的枷锁

中国启蒙思潮着重冲决“宗法伦理”的网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向西方学习的一系列尝试均趋于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治上:黑暗腐败更甚

文化上:复古思想泛滥

外交上: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的出路何在?

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首先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 (3)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 (4)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

蔡元培:

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保姆

毛泽东在唁电中写道: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 一生追求进步革新

 胸襟博大容纳百川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营造了一个“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氛围,为新思想的传入创造了前提条件。

从今天看来,新文化运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一种精神:争取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精神。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殊魅力

 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性)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革命性)

3、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及俄国模式的向往

 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

突出的社会两极分化、

对外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 对俄国模式的向往: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为中国走向解放之路树立了榜样

 给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思想武器

 平等待我的态度坚定了中国知识分子“走俄国人之路”的决心

4、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成为现实必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这是中国人受屈辱的象征, 也是中国人觉醒的象征

五四运动的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

(1) 从时代特点来看

(2) 从领导阶级来看

(3)从指导思想上看

2.五四运动的影响

 使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

 推动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理想的天平逐渐倒向了社会主义)

几种社会主义理论:

 空想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

 改良社会主义: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武者小路实笃的“共产新村主义”

托尔斯泰的“泛劳动理论”

社会主义的实践:

 日本建立新村

 中国建立工读互助团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工人阶级所接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 工人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

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被接受、被传播,中国工人阶级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既必要也有可能。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

思想基础。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 经过对各种学说的比较和鉴别

 经过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 经过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大量涌现进步社团纷纷成立走出书斋、学校,深入工人群众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

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 有与世界工人阶级相同的一般优点

 有世界工人阶级不具备的特殊优点

一般优点:

特殊的特点:

 第一,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因此在革命斗争中特别坚决和彻底;  第二, 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企业中,便于团结,易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

 第三, 多半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系。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的产物。

 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 2.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 3、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

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 (一)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及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前身(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 创立(1919年10月10日) 在全国统治政权的建立(1928年) 在大陆丢失政权(1949) 在台湾执政(蒋介石时期---蒋经国时期---李登辉时期) 在台湾失去政权(连战时期--马应九时期—吴伯雄时期) 在台湾重新执政(2008年至今马应九时期) 1、发展历程

 2、阶级属性的演变:

国共第一次合作前:主要成份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劳动人民。 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是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组成的联盟 四²一二政变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台湾时期:现代资产阶级政党

3、历史贡献

 (1)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方面

(2)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及外交努力方面

 (3)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

 (4)国民党在振兴台湾经济方面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及对历史的贡献

二、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形成过程: 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 2、历史作用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国共两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3) 打垮了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武装,动摇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形成过程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 中国共产 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蒋介石庐山谈话, “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 2、历史作用

 (1)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全国的分裂内战局面,为广泛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一致抗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 (2)国共再次合作,使两党领导的两支军队在两个战场上互相配合,不仅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而且使两党的军事力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3)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两党在组织上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 (4)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使由国民党控制中央政府的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 三、国共合作破裂及其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一)合作破裂:

 第一次破裂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反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落网”

第二次破裂标志: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军队被迫在各个战场奋起抗击。11月15日,非法的“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了集权力于总统一身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同时在各个战场对解放区实行大规模进攻。1947年3月,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被迫撤回延安,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 (二)合作破裂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1、第一次分裂则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 2、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四、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重要启示

 (一)比较

 讨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方式 党 内 党 外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合作结果 中途破裂 维持到抗战胜利

中共成熟状况和采取方针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斗争经验,党 中央

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一、三种政治力量 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的较量

三、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一、三种政治力量 三种建国方案

1、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建国方案

 国民党的方案:

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其目的是极力维护其一党专政的统治秩序,重建其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2、三种建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三种建国方案

民主党派的方案:

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二、两种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国民党的主张和共产党的主张到底哪一个最终能得以实现?

中国的前途及命运到底会如何?

中国的前途及命运会以什么方式来实现?

实现中国前途的方式:

“和”与“战” 的变奏曲

(一)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和”与“战”

 1、争取和平民主是中共既定方针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阐明中共中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并为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一方面: 帝国主义力量大大消弱;人民民主力量大大增强。全世界人民要和平、民主、独立成为时代的潮流。

另一方面: 美、苏支持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

战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 一方面: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共产党政治上已经成熟,人民反内战,要和平要民主成为战后国内形势发展的主流。

 另一方面:各派政治力量政见不同,较量激烈。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一矛盾的解决,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负的斗争。

“和平能否取得?内战能否避免?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的口号是抗战、团结、进步。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因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中国过去是大敌当前,现在是疮痍满目,前方各解放区损失严重,人民需要和平,我们党需要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争取和平民主成为可能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的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以来所仅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第19页。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领导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

(3) 派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

1、和平建国,是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通过和平的道路对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固然意味着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斗争要经过迂回曲折,但却可以减少牺牲。

3.即使与蒋的谈判无法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却可以教育人民,使人民懂得,蒋介石是无可救药的,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战争。

谈判的主要分歧:

 解放区政权问题

 人民军队问题

毛泽东与民主党派在一起

重庆谈判的成果: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具体内容:

 1、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2、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权利。

 3、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 4、释放政治犯等。

重庆谈判的意义:

 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2)领导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

如:

昆明学生、群众反内战运动

一二²一惨案

(3)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 背景:军事失利,政治孤立,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 时间:1946年月1月10日----31日

 会议的中心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

 成果:《政协协议》

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

◆规划了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具体途径,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的政策,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激发了全国人民对于实现全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强烈向往。

3、中国共产党“战”的准备

“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他所以可能采取暂时的和平是由于„„他还需要医好自己的创伤,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将来消灭我们。我们应当利用他这个暂时和平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6页。

军队建设方面:实行战略转变,

调整战略部署,

整编部队,开展大练兵。

解放区建设方面:广泛开展了减租和生产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五四指示)。

(二)国民党的“和”与“战”

是真“和”还是真“战”?

1、国民党的“和”

 (1)力邀毛泽东重庆和谈

 (2) 签定停战协定和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力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

 (1)他认为有美国作靠山和苏联承诺支持他统一中国,通过谈判可能迫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2)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他可以把内战的责任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3)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加紧运兵,抢夺地盘,为武力统一中国做必要的准备。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力量的强大

“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我们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党从来不肯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我们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页。

客观原因:国民党方面准备不足

“国民党暂时也不能下决心打内战,因为它的摊子没有摆好,兵力分散”。

——《抗日战争胜利后 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70页、71页。

其他因素:

 人民反对内战

 国民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 苏、美、英等不赞成中国马上发生内战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电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 (2) 签定停战协定和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946年月1月10日----31日

蒋介石破坏政协协议:

 1946、1、16 制造“沧白堂事件”

 1946、2、10 制造“较场口血案”

 1946、4、1 国民参政会上否定政协协议

 1946、6 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撕毁政协协议

2、国民党的“战”

(1) 挑起内战

时间:1946、6、26日

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一场由美国人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

出力的内战由此开始。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表

蒋介石狂妄叫嚣:

 48小时内肃清中原共军

 3-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

 一年内看我剿共成功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1946、7-----1947、2 全面进攻

 1947、3-----1947、6 重点进攻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 粉碎全面进攻:歼敌71万多人

 粉碎重点进攻:歼敌13万多人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意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 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3)战略决战,主力基本被歼

1948、9、12——1949、1、31

 辽沈战略

 淮海战略

 平津战略

(4)渡江战役,国民党的崩溃

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 1949年4月23日,南京被占领

三、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错综复杂、众说纷纭

(一)海外学者从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进行了探讨:

1.外来因素的作用

 美国的影响

 苏联的影响

 日本的影响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

 (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

 (2)在农村中缺乏基础

 (3)军事上的失误

 (4)经济上的原因

 (5)自身的腐败

 (6)迷信武力,忽略民众支持

3、中共力量的发展

小林文男认为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有五点:

 (1)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前途有一个明确设想。

 (2)拥有廉洁、公正、有才干的领导人。(3)军队有严格自觉的纪律和人格上的平等,作战勇敢。  (4)保护工农利益,实行“减租减息”。

 (5)成立了彻底民主的“三三制”联合政府

 美国学者J²P²哈里逊认为:

共产党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才干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共产党人用被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驾驶了中国革命的原动力。

(二)大陆学者的研究

 1.统治基础不牢固

 2.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

 3.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

 4.不解决土地问题

 5.军事上的失败

 6.经济上的崩溃

 7.共产党的强大有力

 8.国际形势也不利于国民党

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表现:

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 民族工商业倒闭 ;

 农村经济凋敝 ;

 人民生活极度恶化。

1937年6月以后,政府发行的纸币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 每一百元法币的购买力:

1937年值黄牛两头

1938年值黄牛一头

1939年值猪一头

1941年值面粉一袋

1943年值鸡一只

1945年值鸡蛋两个

1946年值固本肥皂l/6块

1947年值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值 大米0.002416两

1949年5月值 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

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仅上海、天津、重庆、汉口、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例闭的工厂和商号即达二万七千多家。

 上海市,原有工厂4050家(民营厂3400多家),1946年底已倒闭了3160家(民营厂2590多家);  天津市,原有企业大小工厂5000多家,1946冬年底,已有1500多家关门.

 1947年抛荒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江苏省3/5,安徽和湖南省1/3,河南省1/4,广东省3/4。  农作物的总产量,1946年较1936年减少8—12%,1947年减少33—40%。

1946年饿死一千万人

1947年各地饥民达一亿人以上

政治上彻底孤立:众叛亲离

 出卖国家主权,对人民实行血腥镇压;

 玩弄政治欺骗。

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

(三)蒋氏父子到台湾后也反省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原因 :

军事、政治、经济、党务等方面:

如军事:

 军纪纲纪败坏 信仰动摇 军事制度不健全 官兵对立、军民脱节 战略错误 历史定律 外交

如党务方面:

(1)做官不做事

(2)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

国民党的军事失败和共产党的军事胜利,虽然是国民党溃败大陆最直接的表现形态,然而,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实质是一个政治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及主要矛盾

1、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

. 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特征:

在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的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1952年国营经营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8%) 在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3、主要矛盾:

1949-1952底: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1956底: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实现革命转变的最初构想

 过渡时期:估计为15至20年的时间; 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过渡步骤:经过相当长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过渡方式:和平的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扭转了险恶的经济形势;

统一财经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3、土地改革的完成

 时间: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解放,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4、镇压反革命

 背景:反革命活动严重威胁着新中国。 时间: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 范围: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

 意义:基本扫除了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空前安定的局面,

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

5、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 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 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根本改变了旧中国留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对总路线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翼:逐步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近代中国的GDP

(以1933年价格作为可比价格)

近代中国的人均GDP

(2)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个体农业的特点:

生产规模小,资金短缺,生产资料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少,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

第一,实行“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第二,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消灭富

农的阶级政策;

第三,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

第四,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原则;

第五,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第一步:农业生产互助组 1949冬—1952年底

特征: 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是农民所有,

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1955年上半年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主要特征,按劳分

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夏—1956年底

特征: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

按劳分配,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 弥补社会主义工业产品的不足;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 国家通过税收可以把资本主义企业的部分盈余转变为国家的积累; 资本主义企业可以吸收部分职工就业; 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拥有的商业网和国外贸易联系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内外交流。

成功经验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

结合起来;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

坚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

 指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在工人阶级监督下,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用各种方式保持联系和

合作的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等 1953 年底以前

第二步:中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4 年初到1955 年夏

第三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5 年夏到1956 年底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 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 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 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

改造速度过快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了原计划1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追求生产

关系的先进性;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建立了一套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第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改革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

从社会发展目标看,两者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

第二,改革是对改造不完善方面的调整、改革和完善

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上,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同。

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当年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现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

 (二)重要启示:国共两党,应坚持合作,以和为贵,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五、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努力及未来展望

(一)中共领导人有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思想

 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

 (1956年提出,蒋介石执政)

(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二)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三)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四)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周恩来的“一纲四目”(1963年提出)

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 “四目”:(一)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 (二)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 (四)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叶剑英提出的九条和平统一主张

(1981年9月提出,蒋经国执政)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注:一改以前“解放台湾”的提法)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二)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经济、体育交流提供方便(后简称为“三通”、“四流”),达成有关协议。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五)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六)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邓小平提出的六条和平统一主张(1983年提出)

 (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

不是你吃掉我。

(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

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不允许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三)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

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

(五)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

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江泽民提出的八条和平统一主张

(1995年提出,李登辉执政)

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

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

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

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

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五)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

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

接“三通”。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

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

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八)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

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 (2005年3月提出,陈水扁执政)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 胡锦涛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

 (2008年12、31日马应九执政时期)

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

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二)海峡两岸试探性接触

——建国后国共三次密谈

 第一次秘密和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

 第二次秘密和谈:曹聚仁代蒋为母扫墓

 第三次秘密和谈:陈立夫邀毛泽东访台

(三)新时期国共合作的共同基础

 第一,在经济上海峡两岸现在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都加入WTO.这是国共合作的经济基础。  第二,苏联斯大林式政治体制垮台,世界政治从专制、独裁走向文明、民主

第三,孙中山先生是国共两党共同崇拜的伟人.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四)新时期开创国共合作的新篇章

国共两党领导人历史性握手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

新形势下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意义重大

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中山陵。这是吴伯雄在完成拜谒

中山陵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 3、两岸领导人的良性互动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文化大革命的的性质、影响及其教训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指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 政治: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

错误。

 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高指标,夸大

主观能动性。

1958年《人民日报》的高产卫星

 湖北应城白湖乡长春社43869斤,8月30日

 广东连县星子乡田北社60437,9月5日;

 广西环江红旗人民公社130434斤,9月18日

 四川郫县友爱乡第九农业社82525斤,9月18日

具体原因

(1)中苏关系恶化

 ¡°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我们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日益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苏关系恶化产生的影响

 第一,制造了¡°反修防变¡±的现实危机感,为¡°文化大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

 第二,党内的¡°左¡±倾理论日益完备化、系统化,为¡°文化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  第三,赫鲁晓夫搞¡°和平演变¡±的警钟,促进了改换、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

 第四,促成和发展了以¡°和苏修对着干¡±为特征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影响

 《爹亲娘亲没有毛主席亲》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主好,

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

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机

 反对修正主义,捍卫马列主义;

 促进世界革命,挽救国际共运;

 解决党变质的问题;

 解决接班人问题,防止党变修。

 注意:

 毛泽东的主观愿望与文革造成的客观后果的悖离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发动文化大革命?

 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失去了约束领袖的能力和机制。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 毛泽东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批语

 江青: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

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 3月17日

 江青:各件都看了,都同意。只在《纪要》内的几处,增加少数文字,或者改了几个字。请酌定。现在原件退还给你。 3月24日

(三)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 1966年5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 ¡°五一六¡±通知)

 1966年8月1日至12日,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四)文革的实际指挥部

 中央文革小组:196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陈伯达,顾问康生,第一副组长江青,副组长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组员谢忠镗、尹达、王力、关锋、戚本禹、穆欣、姚文

元。

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ª¡ª《十六条》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一)政治

 1、全面内乱的形成

 红卫兵运动

 全国掀起¡°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狂潮

 许多地方发生大规模武斗

 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红卫兵运动(1966.5.29-1968年底)

 起因:江青、林彪等人煽动;毛泽东支持。

 表现:冲击党政机关,揪斗走资派。

 影响: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

文革中被迫害的知识分子

打 倒 刘 邓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1968年10月)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2、粉碎林彪集团

林彪坠机事件

江青、张春桥在中共十大主席台上

会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

“反击右倾翻案风”

撤销邓小平的职务华国锋接任主席

(二)经济

 对“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评价 :

 “崩溃边缘论”

 “有所发展论”

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ª¡ª中共十七大报告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

 “三落两起” :

 1967~1968年受“全面内战”破坏而急剧恶化;

 1969~1973年在战备需要和高速度、高投入的支持下,有所恢复和发展;

 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严重冲击,又出现困难局面;

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以完成;

 1976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等影响下,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 具体分析:

 (1)武斗、造反、打砸抢、停工停产等冲击和破坏了生产建设,造成直接的有形的巨大物质损失;  (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 (3)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 (4)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1978年全国农村有2.5亿人没解决温饱问题。

(三)文化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影响及其教训

 性质: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文革不是一场革命;

 文革不是一场¡°文化大革命¡±;

 文革不是反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损害了党的领导,削弱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 给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带来巨大灾难; 在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和严重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第二,加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三,防止个人崇拜,明辨是非,不盲动 。

区别“文革”和“文革”时期

 “文革”是一场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 “文革”时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抵制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马克思曾认为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文明的福祉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西方国家发生往来?这样做是否导致了中国的对外封闭,影响了开放?

应当怎样回答这类问题?怎样看待这种主张?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些分析。

一、应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入侵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后果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是怎样估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历史后果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全面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所阐发的思想。马克思的确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因为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因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与东方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所作的分析是科学的。他不仅没有为殖民主义辩护,而且强调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摆脱外国的枷锁正是被摧毁的东方社会获得重建与新生的前提。这些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是促进而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不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不进行反帝斗争,中国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已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这种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这就是说,与英国在印度一样,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过,这还“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所起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呢?毛泽东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当然还会同它们打交道并发生经济文化往来,但那时的中国将作为主权国家同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时期那样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所不能容忍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是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呢?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的部分地区还变成了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正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土地上滥施横暴。他们残酷地镇压和虐杀中国人民,粗暴地践踏中国人民的尊严和人格,贪婪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役使中国的劳动者,他们还无情地毁灭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遭遇了深重的灾难。仅日本侵华期间,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即死伤3 500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中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5 000亿美元。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扮演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如同马克思当年揭露的英国在印度的行为一样,他们在中国也赤裸裸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

第二,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地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由此,它们便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1.2%。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东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锭的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

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的在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l/3。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有必要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即投于进出口业以及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银行、保险等事业的资本,而并不是工业资本。而且,这些资本的大部分并非由国外输入,而是在中国直接掠取的,如在中国取得的战争赔款、借款利息和强占的土地,以及积累的利润等。如1930年外国在华企业财产和房地产约值24亿美元,其中由国外输入的仅9.4亿美元。它们还把从中国榨取的巨额利润输往本国。“估计从1894年到1937年,帝国主义输进中国的资本和借款约合17.4亿美元,而同时期自中国输出的投资利润和借款本息达34.4亿美元,为输入资本的两倍。” 它们在中国积累的资本还没有计算在内。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投资的增加,乃是对于中国生产资金的强盗式的占有,这对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第三,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妨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使农村中的资本积累,不用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投到工业里面去,反而再投到土地和高利贷方面来,更加量的用半封建的形式剥削农民。” 中国农村受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于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通过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一是可以造成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二是可以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它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前者的支持,他们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看到,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到国民党新军阀首

领蒋介石,都无不是以外国帝国主义为靠山的。

由于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与中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他们的统治只能依靠赤裸裸的暴力、依靠封建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样,外国帝国主义对他们的支持,就成了对中国独裁统治的支持,成了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严重的直接的障碍。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中国的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支持中国各派军阀进行争夺中央政权或地方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也使得中国战乱频仍,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20.08亿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即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即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自从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只是成了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

历史经验表示,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举起反帝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这完全是必要的、正义的,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而提倡中国依附于西方大国,这只能把中国引向灾难。这是违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三、反对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需要往来

反对帝国主义这个口号,具有何种涵义?它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显然不是。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封闭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要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争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中就把反帝国主义的具体内

容归纳为以下7项:

“A.反对列强武力于涉中国,全国民众应一致要求立即撤退驻华之外国海陆军。

B.收回租界,由租界居民组织市民议会管理之。外人之居住租界者,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约束,并负担同等之纳税义务。

C.取消在华外国银行之一切特权,禁止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凡中国资本之银行,具有充分之担保金与合法之地位者,其纸币得通用于全国。

D.无条件交还海关,建立减轻出口税增加入口税之保护税则。

E.取消外国商轮自由航行中国内河及滨海各埠之特权,严禁私运军火及鸦片吗啡等类毒物。为发达本国航业计,应将招商局收归国有并加以扩充,得政府许可之私人航业,亦予以保护。

F.外人投资于大企业如铁路、矿山之类,因而获得之管理权及政治权利,应一律取消,并重新厘定其经济权。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工厂,需重新登记,受政府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允许,外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自由开设工厂。

G.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教会、学校、医院、报馆及其他以慈善为名之机关,均须受中国法律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许可,不得借口此等名义购置地产。”

显然,以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各项要求,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天经地义,不是搞封闭。 毫无疑问,反对帝国主义并非是不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这一点,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很明确。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提出过吸收外国投资的问题。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中更明确指出:“我应采取直接与美国及英法等国政府及其个别商人进行经济合作的方针,在两利的原则下,我们政府及商业机关应和外国商人以至外国政府直接订立一些经济契约,吸收外资来开发山东的富源,建立工厂,发展交通,进行海外贸易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只是要“避免不致因此而受垄断、受控制及受外间政治上的攻击”。

事实上,只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我们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互利的往来,并使这种日益扩大的往来不致让中国陷于依附地位,而是促进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一个主题”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

“三条主线”

1、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2、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3、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政治: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历史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和晚清政治的腐败; 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西方列强的侵略。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作了思想上准备

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货币财富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近代殖民历史评价:

•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

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进行武力威胁,或发动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逐步升级,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1840年到1919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

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次武装入侵 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 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 1903年到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

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战争发生在中国,但清政府却宣布中立。说到底,是近代中国长期积贫积弱,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结果,是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又一次赤裸裸的武装侵略。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

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 其 战争费用。它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 (二)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北京政变后与清政府公开勾结

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2.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列强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派外国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

当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侵略者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员。1870年发生天津教案后,法、英等国军舰聚集天津,迫使清政府判处20名民众死刑,流放天津地方官吏25人。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美国公使康格公开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去镇压。《辛丑条约》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驯服工具,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清末,列强看中握有军权的袁世凯,支持他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分别扶植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各派军阀首领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进行混战。

• (三)经济掠夺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

界,实行殖民统治。通商口岸大多成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抵制外国商品倾销和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把中国逐渐变成了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基地。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此后,除1872年到1876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数额越来越大。

与当今引进外资、开发市场的区别

• 根本不同点:是独立自主还是受制于人,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 背景不同; 结果不同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逐渐垄断了中国的工业,控制了中国的金融、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性,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 (四)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帝国主义者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克思: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受卑鄙的利益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无论是“破坏性使命”还是“建设性使命”,都不是西方殖民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它的部分行为和政策措施的客观效果,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西方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第二,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

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

全面、辩证地分析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第一,肯定马克思所说的“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

自觉的工具”

第二, 抓住殖民主义的本质(带来灾难)

第三,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全面看,殖民侵略

并没有真正实现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

第四,一个国家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挣脱殖民

统治的枷锁,而不是感谢殖民统治。

殖民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 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涵分析

半殖民地:就国家地位而言,指部分丧失国家领土主权,并未被别国统治,尚有自己独立的政府、军队和法律,在名义上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列强主要采取扶持代理人与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实现控制,因而又受制于别国。

半封建社会:就社会形态而言,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阶段,与传统典型的封建社会相比产生了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但又不能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并没有成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统治阶级由大地主与官僚买办组合而成。

如何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因而近代中国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即落后与发展、反动与进步、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演变过程。

• 2、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

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新兴的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新产生的资产阶级 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一方面对近代中国封建经济起了解体作用,给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另一个方面,又与封建势力一起压迫资本主义的发展。

²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影响仅仅是提供前提,提供条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就是近代中国人民的社会革新以及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奋斗,这才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真正推进力量。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个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个基本特征: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个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侧重点在于解放生产力。改变民族遭遇侵略(外无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完成两大革命任务,即反帝、反封建。后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侧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的。 为什么要抵抗外来侵略?有什么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不等于“落后只能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是积极命题,警示自己自强;落后只能挨打是消极命题,宣扬奴隶主义。)

落后弱小国家民族的抵抗必然失败,是错误论调。(真正的爱国者决不会在有获胜把握下才投入战斗的。) 落后弱小国家放弃抵抗,与入侵者签订“和平条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和平摆脱民族危机。(推迟战争或调停战火,最终都要看列强侵略要求的满足程度)

落后弱小国家抵抗即使失败了,也不同程度地对历史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历史前进。(一个民族只有抗争才有血性才有希望,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我们民族才没有被瓜分亡国。大批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铸造

了为后世敬仰的民族精神民族魂。)

近代中国人民对 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资政新编》

主要内容(41)

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提出奖励技术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历史评价

历史的进步性:从这篇文献的内容上看,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各个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其中,以经济方面最为主要,最为鲜明。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历史局限性:他的进步主张没有能同农民运动现实的愿望和要求发生联系和共鸣,特别是没有涉及土地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探索

 —— 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 为主,重在创办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4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沪)、金陵机器局(宁)、福州船政局(闽)、天津机器局(津)

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第二阶段:70―90年代,提出“求富”的口号,强调“强”“富”并重。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企业和筹建海军。

举办近代民用工业 (20多个)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铁路交通、汉阳铁厂

兴办近代学校和派遣留学生

历史评价

进步性:洋务运动虽然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局限性:洋务派办的企业有碍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 ——维新变法运动

梁启超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严复

维新酝酿

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次上书

虽然没有成功, 但“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维新始末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志士,废除变法法令,慈禧重新临朝训政。

 1898年9月28日,“戊戊六君子”被害。

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共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 军事方面:

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 文化教育方面:

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上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

-----辛亥革命

十九世纪

20世纪初的孙中山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大总统解职典礼

移灵南京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次伟大尝试

 1.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

 2.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

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贡献

 首先,中华民国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大大地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其次,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以极大的热忱亲自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建设,极大地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第三,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国货运动的高涨,进一步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第四,中华民国成立,民族工商业者的地位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

(五)各民主党派的探索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所谓“第三条道路”,指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幻想在国共两党对立的纲领之外,实现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悼李公朴 闻一多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周恩来、邓颖超

血溅金沙,允有大名光宇宙;

魂招歇浦,愧无巨笔志功勋。

--宋庆龄

取义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黄炎培

1948年后,民盟、民革及其他民主党派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一)帝国主义不容许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毛泽东

(二)本国封建势力不允许

(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官僚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主要社会支柱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 : 革命性 软弱性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 第二,政治制度不同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第三,思想文化不同。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资本主义虽然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但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必然是以私有观念为特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又称启蒙运动,何谓启蒙?

启蒙即普及新知识、新思想,使人摆脱愚昧和落后状态。

欧洲启蒙思潮着重打破“宗教神学”的枷锁

中国启蒙思潮着重冲决“宗法伦理”的网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向西方学习的一系列尝试均趋于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治上:黑暗腐败更甚

文化上:复古思想泛滥

外交上: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的出路何在?

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首先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 (3)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 (4)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

蔡元培:

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保姆

毛泽东在唁电中写道: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 一生追求进步革新

 胸襟博大容纳百川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营造了一个“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氛围,为新思想的传入创造了前提条件。

从今天看来,新文化运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一种精神:争取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精神。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殊魅力

 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性)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革命性)

3、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及俄国模式的向往

 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

突出的社会两极分化、

对外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 对俄国模式的向往: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为中国走向解放之路树立了榜样

 给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思想武器

 平等待我的态度坚定了中国知识分子“走俄国人之路”的决心

4、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成为现实必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这是中国人受屈辱的象征, 也是中国人觉醒的象征

五四运动的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

(1) 从时代特点来看

(2) 从领导阶级来看

(3)从指导思想上看

2.五四运动的影响

 使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

 推动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理想的天平逐渐倒向了社会主义)

几种社会主义理论:

 空想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

 改良社会主义: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武者小路实笃的“共产新村主义”

托尔斯泰的“泛劳动理论”

社会主义的实践:

 日本建立新村

 中国建立工读互助团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工人阶级所接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 工人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

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被接受、被传播,中国工人阶级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既必要也有可能。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

思想基础。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 经过对各种学说的比较和鉴别

 经过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 经过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大量涌现进步社团纷纷成立走出书斋、学校,深入工人群众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

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 有与世界工人阶级相同的一般优点

 有世界工人阶级不具备的特殊优点

一般优点:

特殊的特点:

 第一,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因此在革命斗争中特别坚决和彻底;  第二, 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企业中,便于团结,易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

 第三, 多半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系。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的产物。

 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 2.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 3、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

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 (一)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及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前身(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 创立(1919年10月10日) 在全国统治政权的建立(1928年) 在大陆丢失政权(1949) 在台湾执政(蒋介石时期---蒋经国时期---李登辉时期) 在台湾失去政权(连战时期--马应九时期—吴伯雄时期) 在台湾重新执政(2008年至今马应九时期) 1、发展历程

 2、阶级属性的演变:

国共第一次合作前:主要成份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劳动人民。 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是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组成的联盟 四²一二政变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台湾时期:现代资产阶级政党

3、历史贡献

 (1)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方面

(2)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及外交努力方面

 (3)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

 (4)国民党在振兴台湾经济方面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及对历史的贡献

二、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形成过程: 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 2、历史作用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国共两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3) 打垮了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武装,动摇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形成过程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 中国共产 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蒋介石庐山谈话, “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 2、历史作用

 (1)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全国的分裂内战局面,为广泛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一致抗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 (2)国共再次合作,使两党领导的两支军队在两个战场上互相配合,不仅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而且使两党的军事力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3)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两党在组织上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 (4)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使由国民党控制中央政府的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 三、国共合作破裂及其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一)合作破裂:

 第一次破裂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反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落网”

第二次破裂标志: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军队被迫在各个战场奋起抗击。11月15日,非法的“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了集权力于总统一身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同时在各个战场对解放区实行大规模进攻。1947年3月,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被迫撤回延安,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 (二)合作破裂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1、第一次分裂则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 2、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四、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重要启示

 (一)比较

 讨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方式 党 内 党 外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合作结果 中途破裂 维持到抗战胜利

中共成熟状况和采取方针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斗争经验,党 中央

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一、三种政治力量 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的较量

三、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一、三种政治力量 三种建国方案

1、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建国方案

 国民党的方案:

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其目的是极力维护其一党专政的统治秩序,重建其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2、三种建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三种建国方案

民主党派的方案:

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二、两种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国民党的主张和共产党的主张到底哪一个最终能得以实现?

中国的前途及命运到底会如何?

中国的前途及命运会以什么方式来实现?

实现中国前途的方式:

“和”与“战” 的变奏曲

(一)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和”与“战”

 1、争取和平民主是中共既定方针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阐明中共中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并为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一方面: 帝国主义力量大大消弱;人民民主力量大大增强。全世界人民要和平、民主、独立成为时代的潮流。

另一方面: 美、苏支持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

战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 一方面: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共产党政治上已经成熟,人民反内战,要和平要民主成为战后国内形势发展的主流。

 另一方面:各派政治力量政见不同,较量激烈。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一矛盾的解决,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负的斗争。

“和平能否取得?内战能否避免?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的口号是抗战、团结、进步。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因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中国过去是大敌当前,现在是疮痍满目,前方各解放区损失严重,人民需要和平,我们党需要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争取和平民主成为可能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的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以来所仅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第19页。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领导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

(3) 派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

1、和平建国,是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通过和平的道路对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固然意味着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斗争要经过迂回曲折,但却可以减少牺牲。

3.即使与蒋的谈判无法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却可以教育人民,使人民懂得,蒋介石是无可救药的,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战争。

谈判的主要分歧:

 解放区政权问题

 人民军队问题

毛泽东与民主党派在一起

重庆谈判的成果: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具体内容:

 1、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2、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权利。

 3、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 4、释放政治犯等。

重庆谈判的意义:

 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2)领导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

如:

昆明学生、群众反内战运动

一二²一惨案

(3)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 背景:军事失利,政治孤立,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 时间:1946年月1月10日----31日

 会议的中心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

 成果:《政协协议》

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

◆规划了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具体途径,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的政策,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激发了全国人民对于实现全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强烈向往。

3、中国共产党“战”的准备

“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他所以可能采取暂时的和平是由于„„他还需要医好自己的创伤,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将来消灭我们。我们应当利用他这个暂时和平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6页。

军队建设方面:实行战略转变,

调整战略部署,

整编部队,开展大练兵。

解放区建设方面:广泛开展了减租和生产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五四指示)。

(二)国民党的“和”与“战”

是真“和”还是真“战”?

1、国民党的“和”

 (1)力邀毛泽东重庆和谈

 (2) 签定停战协定和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力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

 (1)他认为有美国作靠山和苏联承诺支持他统一中国,通过谈判可能迫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2)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他可以把内战的责任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3)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加紧运兵,抢夺地盘,为武力统一中国做必要的准备。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力量的强大

“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我们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党从来不肯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我们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页。

客观原因:国民党方面准备不足

“国民党暂时也不能下决心打内战,因为它的摊子没有摆好,兵力分散”。

——《抗日战争胜利后 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70页、71页。

其他因素:

 人民反对内战

 国民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 苏、美、英等不赞成中国马上发生内战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电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 (2) 签定停战协定和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946年月1月10日----31日

蒋介石破坏政协协议:

 1946、1、16 制造“沧白堂事件”

 1946、2、10 制造“较场口血案”

 1946、4、1 国民参政会上否定政协协议

 1946、6 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撕毁政协协议

2、国民党的“战”

(1) 挑起内战

时间:1946、6、26日

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一场由美国人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

出力的内战由此开始。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表

蒋介石狂妄叫嚣:

 48小时内肃清中原共军

 3-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

 一年内看我剿共成功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1946、7-----1947、2 全面进攻

 1947、3-----1947、6 重点进攻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 粉碎全面进攻:歼敌71万多人

 粉碎重点进攻:歼敌13万多人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意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 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3)战略决战,主力基本被歼

1948、9、12——1949、1、31

 辽沈战略

 淮海战略

 平津战略

(4)渡江战役,国民党的崩溃

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 1949年4月23日,南京被占领

三、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错综复杂、众说纷纭

(一)海外学者从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进行了探讨:

1.外来因素的作用

 美国的影响

 苏联的影响

 日本的影响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

 (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

 (2)在农村中缺乏基础

 (3)军事上的失误

 (4)经济上的原因

 (5)自身的腐败

 (6)迷信武力,忽略民众支持

3、中共力量的发展

小林文男认为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有五点:

 (1)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前途有一个明确设想。

 (2)拥有廉洁、公正、有才干的领导人。(3)军队有严格自觉的纪律和人格上的平等,作战勇敢。  (4)保护工农利益,实行“减租减息”。

 (5)成立了彻底民主的“三三制”联合政府

 美国学者J²P²哈里逊认为:

共产党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才干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共产党人用被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驾驶了中国革命的原动力。

(二)大陆学者的研究

 1.统治基础不牢固

 2.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

 3.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

 4.不解决土地问题

 5.军事上的失败

 6.经济上的崩溃

 7.共产党的强大有力

 8.国际形势也不利于国民党

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表现:

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 民族工商业倒闭 ;

 农村经济凋敝 ;

 人民生活极度恶化。

1937年6月以后,政府发行的纸币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 每一百元法币的购买力:

1937年值黄牛两头

1938年值黄牛一头

1939年值猪一头

1941年值面粉一袋

1943年值鸡一只

1945年值鸡蛋两个

1946年值固本肥皂l/6块

1947年值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值 大米0.002416两

1949年5月值 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

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仅上海、天津、重庆、汉口、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例闭的工厂和商号即达二万七千多家。

 上海市,原有工厂4050家(民营厂3400多家),1946年底已倒闭了3160家(民营厂2590多家);  天津市,原有企业大小工厂5000多家,1946冬年底,已有1500多家关门.

 1947年抛荒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江苏省3/5,安徽和湖南省1/3,河南省1/4,广东省3/4。  农作物的总产量,1946年较1936年减少8—12%,1947年减少33—40%。

1946年饿死一千万人

1947年各地饥民达一亿人以上

政治上彻底孤立:众叛亲离

 出卖国家主权,对人民实行血腥镇压;

 玩弄政治欺骗。

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

(三)蒋氏父子到台湾后也反省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原因 :

军事、政治、经济、党务等方面:

如军事:

 军纪纲纪败坏 信仰动摇 军事制度不健全 官兵对立、军民脱节 战略错误 历史定律 外交

如党务方面:

(1)做官不做事

(2)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

国民党的军事失败和共产党的军事胜利,虽然是国民党溃败大陆最直接的表现形态,然而,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实质是一个政治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及主要矛盾

1、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

. 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特征:

在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的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1952年国营经营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8%) 在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3、主要矛盾:

1949-1952底: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1956底: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实现革命转变的最初构想

 过渡时期:估计为15至20年的时间; 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过渡步骤:经过相当长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过渡方式:和平的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扭转了险恶的经济形势;

统一财经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3、土地改革的完成

 时间: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解放,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4、镇压反革命

 背景:反革命活动严重威胁着新中国。 时间: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 范围: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

 意义:基本扫除了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空前安定的局面,

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

5、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 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 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根本改变了旧中国留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对总路线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翼:逐步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近代中国的GDP

(以1933年价格作为可比价格)

近代中国的人均GDP

(2)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个体农业的特点:

生产规模小,资金短缺,生产资料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少,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

第一,实行“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第二,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消灭富

农的阶级政策;

第三,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

第四,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原则;

第五,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第一步:农业生产互助组 1949冬—1952年底

特征: 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是农民所有,

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1955年上半年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主要特征,按劳分

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夏—1956年底

特征: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

按劳分配,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 弥补社会主义工业产品的不足;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 国家通过税收可以把资本主义企业的部分盈余转变为国家的积累; 资本主义企业可以吸收部分职工就业; 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拥有的商业网和国外贸易联系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内外交流。

成功经验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

结合起来;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

坚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

 指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在工人阶级监督下,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用各种方式保持联系和

合作的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等 1953 年底以前

第二步:中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4 年初到1955 年夏

第三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5 年夏到1956 年底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 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 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 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

改造速度过快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了原计划1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追求生产

关系的先进性;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建立了一套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第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改革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

从社会发展目标看,两者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

第二,改革是对改造不完善方面的调整、改革和完善

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上,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同。

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当年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现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

 (二)重要启示:国共两党,应坚持合作,以和为贵,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五、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努力及未来展望

(一)中共领导人有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思想

 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

 (1956年提出,蒋介石执政)

(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二)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三)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四)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周恩来的“一纲四目”(1963年提出)

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 “四目”:(一)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 (二)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 (四)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叶剑英提出的九条和平统一主张

(1981年9月提出,蒋经国执政)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注:一改以前“解放台湾”的提法)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二)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经济、体育交流提供方便(后简称为“三通”、“四流”),达成有关协议。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五)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六)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邓小平提出的六条和平统一主张(1983年提出)

 (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

不是你吃掉我。

(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

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不允许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三)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

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

(五)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

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江泽民提出的八条和平统一主张

(1995年提出,李登辉执政)

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

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

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

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

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五)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

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

接“三通”。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

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

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八)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

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 (2005年3月提出,陈水扁执政)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 胡锦涛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

 (2008年12、31日马应九执政时期)

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

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二)海峡两岸试探性接触

——建国后国共三次密谈

 第一次秘密和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

 第二次秘密和谈:曹聚仁代蒋为母扫墓

 第三次秘密和谈:陈立夫邀毛泽东访台

(三)新时期国共合作的共同基础

 第一,在经济上海峡两岸现在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都加入WTO.这是国共合作的经济基础。  第二,苏联斯大林式政治体制垮台,世界政治从专制、独裁走向文明、民主

第三,孙中山先生是国共两党共同崇拜的伟人.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四)新时期开创国共合作的新篇章

国共两党领导人历史性握手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

新形势下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意义重大

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中山陵。这是吴伯雄在完成拜谒

中山陵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 3、两岸领导人的良性互动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文化大革命的的性质、影响及其教训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指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 政治: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

错误。

 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高指标,夸大

主观能动性。

1958年《人民日报》的高产卫星

 湖北应城白湖乡长春社43869斤,8月30日

 广东连县星子乡田北社60437,9月5日;

 广西环江红旗人民公社130434斤,9月18日

 四川郫县友爱乡第九农业社82525斤,9月18日

具体原因

(1)中苏关系恶化

 ¡°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我们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日益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苏关系恶化产生的影响

 第一,制造了¡°反修防变¡±的现实危机感,为¡°文化大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

 第二,党内的¡°左¡±倾理论日益完备化、系统化,为¡°文化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  第三,赫鲁晓夫搞¡°和平演变¡±的警钟,促进了改换、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

 第四,促成和发展了以¡°和苏修对着干¡±为特征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影响

 《爹亲娘亲没有毛主席亲》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主好,

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

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机

 反对修正主义,捍卫马列主义;

 促进世界革命,挽救国际共运;

 解决党变质的问题;

 解决接班人问题,防止党变修。

 注意:

 毛泽东的主观愿望与文革造成的客观后果的悖离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发动文化大革命?

 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失去了约束领袖的能力和机制。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 毛泽东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批语

 江青: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

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 3月17日

 江青:各件都看了,都同意。只在《纪要》内的几处,增加少数文字,或者改了几个字。请酌定。现在原件退还给你。 3月24日

(三)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 1966年5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 ¡°五一六¡±通知)

 1966年8月1日至12日,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四)文革的实际指挥部

 中央文革小组:196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陈伯达,顾问康生,第一副组长江青,副组长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组员谢忠镗、尹达、王力、关锋、戚本禹、穆欣、姚文

元。

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ª¡ª《十六条》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一)政治

 1、全面内乱的形成

 红卫兵运动

 全国掀起¡°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狂潮

 许多地方发生大规模武斗

 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红卫兵运动(1966.5.29-1968年底)

 起因:江青、林彪等人煽动;毛泽东支持。

 表现:冲击党政机关,揪斗走资派。

 影响: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

文革中被迫害的知识分子

打 倒 刘 邓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1968年10月)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2、粉碎林彪集团

林彪坠机事件

江青、张春桥在中共十大主席台上

会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

“反击右倾翻案风”

撤销邓小平的职务华国锋接任主席

(二)经济

 对“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评价 :

 “崩溃边缘论”

 “有所发展论”

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ª¡ª中共十七大报告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

 “三落两起” :

 1967~1968年受“全面内战”破坏而急剧恶化;

 1969~1973年在战备需要和高速度、高投入的支持下,有所恢复和发展;

 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严重冲击,又出现困难局面;

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以完成;

 1976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等影响下,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 具体分析:

 (1)武斗、造反、打砸抢、停工停产等冲击和破坏了生产建设,造成直接的有形的巨大物质损失;  (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 (3)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 (4)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1978年全国农村有2.5亿人没解决温饱问题。

(三)文化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影响及其教训

 性质: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文革不是一场革命;

 文革不是一场¡°文化大革命¡±;

 文革不是反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损害了党的领导,削弱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 给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带来巨大灾难; 在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和严重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第二,加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三,防止个人崇拜,明辨是非,不盲动 。

区别“文革”和“文革”时期

 “文革”是一场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 “文革”时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抵制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马克思曾认为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文明的福祉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西方国家发生往来?这样做是否导致了中国的对外封闭,影响了开放?

应当怎样回答这类问题?怎样看待这种主张?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些分析。

一、应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入侵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后果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是怎样估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历史后果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全面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所阐发的思想。马克思的确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因为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因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与东方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所作的分析是科学的。他不仅没有为殖民主义辩护,而且强调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摆脱外国的枷锁正是被摧毁的东方社会获得重建与新生的前提。这些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是促进而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不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不进行反帝斗争,中国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已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这种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这就是说,与英国在印度一样,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过,这还“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所起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呢?毛泽东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当然还会同它们打交道并发生经济文化往来,但那时的中国将作为主权国家同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时期那样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所不能容忍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是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呢?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的部分地区还变成了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正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土地上滥施横暴。他们残酷地镇压和虐杀中国人民,粗暴地践踏中国人民的尊严和人格,贪婪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役使中国的劳动者,他们还无情地毁灭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遭遇了深重的灾难。仅日本侵华期间,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即死伤3 500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中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5 000亿美元。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扮演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如同马克思当年揭露的英国在印度的行为一样,他们在中国也赤裸裸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

第二,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地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由此,它们便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1.2%。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东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锭的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

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的在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l/3。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有必要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即投于进出口业以及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银行、保险等事业的资本,而并不是工业资本。而且,这些资本的大部分并非由国外输入,而是在中国直接掠取的,如在中国取得的战争赔款、借款利息和强占的土地,以及积累的利润等。如1930年外国在华企业财产和房地产约值24亿美元,其中由国外输入的仅9.4亿美元。它们还把从中国榨取的巨额利润输往本国。“估计从1894年到1937年,帝国主义输进中国的资本和借款约合17.4亿美元,而同时期自中国输出的投资利润和借款本息达34.4亿美元,为输入资本的两倍。” 它们在中国积累的资本还没有计算在内。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投资的增加,乃是对于中国生产资金的强盗式的占有,这对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第三,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妨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使农村中的资本积累,不用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投到工业里面去,反而再投到土地和高利贷方面来,更加量的用半封建的形式剥削农民。” 中国农村受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于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通过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一是可以造成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二是可以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它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前者的支持,他们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看到,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到国民党新军阀首

领蒋介石,都无不是以外国帝国主义为靠山的。

由于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与中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他们的统治只能依靠赤裸裸的暴力、依靠封建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样,外国帝国主义对他们的支持,就成了对中国独裁统治的支持,成了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严重的直接的障碍。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中国的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支持中国各派军阀进行争夺中央政权或地方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也使得中国战乱频仍,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20.08亿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即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即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自从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只是成了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

历史经验表示,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举起反帝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这完全是必要的、正义的,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而提倡中国依附于西方大国,这只能把中国引向灾难。这是违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三、反对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需要往来

反对帝国主义这个口号,具有何种涵义?它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显然不是。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封闭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要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争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中就把反帝国主义的具体内

容归纳为以下7项:

“A.反对列强武力于涉中国,全国民众应一致要求立即撤退驻华之外国海陆军。

B.收回租界,由租界居民组织市民议会管理之。外人之居住租界者,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约束,并负担同等之纳税义务。

C.取消在华外国银行之一切特权,禁止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凡中国资本之银行,具有充分之担保金与合法之地位者,其纸币得通用于全国。

D.无条件交还海关,建立减轻出口税增加入口税之保护税则。

E.取消外国商轮自由航行中国内河及滨海各埠之特权,严禁私运军火及鸦片吗啡等类毒物。为发达本国航业计,应将招商局收归国有并加以扩充,得政府许可之私人航业,亦予以保护。

F.外人投资于大企业如铁路、矿山之类,因而获得之管理权及政治权利,应一律取消,并重新厘定其经济权。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工厂,需重新登记,受政府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允许,外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自由开设工厂。

G.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教会、学校、医院、报馆及其他以慈善为名之机关,均须受中国法律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许可,不得借口此等名义购置地产。”

显然,以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各项要求,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天经地义,不是搞封闭。 毫无疑问,反对帝国主义并非是不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这一点,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很明确。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提出过吸收外国投资的问题。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中更明确指出:“我应采取直接与美国及英法等国政府及其个别商人进行经济合作的方针,在两利的原则下,我们政府及商业机关应和外国商人以至外国政府直接订立一些经济契约,吸收外资来开发山东的富源,建立工厂,发展交通,进行海外贸易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只是要“避免不致因此而受垄断、受控制及受外间政治上的攻击”。

事实上,只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我们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互利的往来,并使这种日益扩大的往来不致让中国陷于依附地位,而是促进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相关文章

  • 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 内容提要:钱乘旦教授是我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及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考察.在钱教授看来,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色:政治现代化和工业化都存在着3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对现代化后来者都 ...查看


  •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 浙江大学:开展"红色寻访"勇担强国使命 坚持"一个核心"."红色寻访"活动以"寻访红色记忆,勇担强国使命"为核心主题,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走访 ...查看


  • 清明节诗朗诵晚会
  • 一.晚会背景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中会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但如果晚会以此为情感基调来组织节目的话,会无可避免的带给观众负面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基于此种考虑,晚会必须在清明节的传统意义中提炼出清明节的积极意义,给观众带来光明.希望.感恩之感 ...查看


  • 关于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教材的解读_沙健孙
  • 2006年增2期第21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S2 2006Vol.21 教材建设 关于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查看


  • "富国强兵":这样的历史主题仍须继续
  • --今年"九一八"纪念日之所想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当代中国与近现代中国一脉相承,这里所谓的"一脉",就是有那么一条历史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赶上并屹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潮 ...查看


  •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 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查看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之外国侵略的影响 创新实验学院 生物工程131班 赵晶晶 2013015375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指1840年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查看


  • 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
  • 主要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查看


  • 强调国家历史认同是历史教育的常识
  • 本期 策划/ 强调国家历史认同是历史教育的常识 四 川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教 授 陈 辉 在社会急剧变迁 . 价值观 日益多元化 的时代 , 每个人都有 自己解读历 史的方式. 作为世界各 国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精 神基础 ...查看


  • 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 摘 要:世界历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要记牢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学好世界历史一点都不难,只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勤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方法.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获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