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文学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山水

摘 要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可以看到多数作品都有山水的痕迹。中国文人中,无论是诗人,词曲作者,画家,抑或是园林设计师都把自然山水作为寻找美的源泉,向自然山水学习,汲取自然山水中的万千仪态和风貌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东晋画家顾恺之自会稽游历回来,有人问及他对会稽山水的感受,他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由此可以看出,大画家在对自然美的欣赏的过程中师法自然,以获得艺术灵感,他视天地山水为艺术的源泉。不仅是画作如此,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依恋和学习,更多的表现在文学方面,自《诗三百》开始,山水就如血脉一般,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身体中,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此,我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人拥有这样一种山水情怀的原因,以及山水的灵性在部分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字:中国古代文人,古代文学,山水情怀

流水,落花,春雨,乳燕......

自从有了城,有了朝,有了社稷,有了江山,这些共同成就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一个梦。有高高的城墙,长长的宫墙连成一片,连成大大的迷宫,那些山,那些水,在文人们灿若生花的笔下愈发动人。

诗缘情,诗言志,中国古代的文人将一切情感贯注于诗文之中,而山山水水则常常被诗人以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并流传下来,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不得不说,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之所以闻名遐迩,除却本身风景独绝之外,更多的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例如庐山,中国幅员如此之辽阔,风景甚于庐山者,绝不在少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太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庐山独特的美与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庐山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存在。

提及山水与文学,许多人也许直接阐释为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作,或是唐朝时的山水田园派作品。然而,我认为,每一个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一个山水梦。山水无形中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那些山水的轮廓或柔或刚,勾勒出中国文人心灵的柔软与坚韧。“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中国大好河山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也将灵性根植于中国文人的心怀。依托山水,中国文人抒发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自然的探究,

对于迢递远古的反思。“诗人之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出与入之间,中国文人便与山水有了不可割舍的情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外物之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他们在劳作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战乱纷争,茹毛饮血的时代,却孕育了如此丰富而质朴的感情,这是中国独有山水滋养下产生的结晶。

三闾大夫屈原以香草构筑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展现出来的是一颗高洁而热烈的心灵。而“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则是他对于宇宙、自然,山川大河的思考,这些疑问即便是如今的科学家也未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其思想之深邃,观察之严密。有的疑问表面上是针对自然现象,实则是对人类心灵的拷问,试问有多少人面对这样的拷问,能自言无愧?

孔子、老子等先秦大思想家亦会在山水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们以山水为凭,阐述了自己之于宇宙人生的种种思考,其思想博大精神,恰如山之高远,水之深邃。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构造的存在于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共同的梦境,决然于尘外的山水,是陶渊明在借这原一本不存在的幻境表达出他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自此之后,萦绕在中国文人心头的,总是那片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桃花林。误落尘网三十余载,他最终决定归隐田园,与松菊明月为伴,以山水为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五柳先生将沉浮荣辱付之天地自然,历经了人生中林林总总的波折,再次回归自然,看到松菊犹存,这才意识到世事消长,人生数载,不过尔尔。“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这是一种千帆过尽后的彻悟。

寻一处名山秀水,遁世隐逸,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洗耳的许由,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曳尾于涂中的庄子,隐居竹林,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不事王侯,耕钓富春山的严子陵,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等等古代文人都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他们对于山水的喜爱。然而,即便徜徉于山水中,真正有着悠游自得的心境和情怀的,又有几何?

大凡隐逸山林的文人,多是因了那不为人知的无奈。或遇人不淑,难得君王赏识,或朝廷政治黑暗,家国沦丧。他们并非未曾尝试过去济世救民,成就一番事业。只是空有满腹经纶和壮志雄心,所有的才学和热情毫无施展之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心灰意冷之后,他们转入山水间,暂时消去人世的热闹。只是人生

处处皆红尘,躲过世事的喧闹,他们终究躲不过心中的尘嚣。心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许多文人几度归隐,又禁不住凡尘烟火的诱惑,选择再度出仕,然而作为文人的清高却不允许他们向那些阴暗的社会现实妥协,在经历再一次打击后,他们再度投入明山秀水的怀抱,以求慰藉,如此这般在矛盾反复中度过一生。然而,有的文人只是沽名钓誉,故作姿态,其目的却只是为了引得世人的关注。似五柳先生这般历经尘世枯荣的轮回后,能毅然决然地抛弃俗世喧嚣,走入山水中的人并不多。

与五柳一般在山水间徘徊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有一类人,他们同样喜好山水,只是他们拥有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情怀。譬如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佳典范,王国维先生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诚然,苏东坡胸怀宽广,为人旷达乐观。而且他的旷达来源于他对世事人生的透彻的领悟。在仕途上,他因无意卷入激烈的党争,屡遭贬谪,沉浮跌宕数十载,也曾流露出“水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颓然,只是那一瞬的伤感并未将他“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豪情吞噬,他始终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心,因而有了苏堤等等为世人推崇的政绩。在被放逐的过程中,他写下大量山水诗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他始终怀有一种诗酒趁年华的心境和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从容不迫。他的诗文藏纳着云水禅心的淡然,大自然的钟灵毓秀点点滴滴蕴含其中,还有儒释道思想的芬芳丝丝渗透。他一生颠沛流离,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足迹,然而得意之时太少,失意却常常与之相伴。正是因着他的清醒和旷达,即使从红颜到白发,在韶华消逝的那个时刻,他给我们留下的始终是那个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那个看一江春水东逝,飘飘若羽化登仙的诗人。

与之相似的还有柳宗元,再被贬至永州为司马时,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永州八记》。他少时即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却一朝被放逐到“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的地方,还要时刻防备着政治迫害,其困厄孤苦可想而知。然而,也是这最为艰辛的十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刘熙载曾言:“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历经挫折,仍不改本色的傲然。永州山水偏居凄冷荒芜之地,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柳宗元却能在其中找寻到独属于它的高旷幽深之美,永州山水也许不如那些名山大川那般动人心魄,但却在柳宗元的笔下成为一幅绝世的画卷,拥有了磅礴的气势。他以山水自喻,赋予了它们自己的性情。诡石,怪木,奇卉,修竹,清潭,小溪„„山水与心灵水乳交融,字字绝妙,灿若珠贝。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到最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疑问,八篇游记紧密连缀,一气呵成,读来赏心悦目,更能引发人深思。自此之后,永州八景便成为文人墨客胜日寻芳之地,而《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文坛上一朵奇葩。究竟是永州山水造就了柳宗元,还是柳宗元造就了这永州山水,曷可言哉!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挣扎于入世或出世的选择上,然而,无论最终是选择了怎样一番人生,文人们都少不了的是山水情怀。在杏花烟雨里,在滚滚东逝的江边,遥远的古寨,在田夫荷锄至的田园,在春水碧于天的江南,抑或在独钓寒江雪的北国,都有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墨迹。他们以心观山水,氤氲出这许多的情,无论悲或喜,都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获得那些至真淳朴和祥和,并因此而感动,在这朴素的流年里,忘记了归途。

时代的齿轮始终在不断运转着,悠悠千载,沧海桑田,即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山水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的性情,无法剔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的是曹孟德作为一世枭雄“天下归心”的梦想与豪情,他有着囊括四海之意,应吞八荒之心,无疑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高山大海自然也成为他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代文人借山水言志已然成为为一种习惯。王昌龄曾说:“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因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便被文人们引为知己,回归自然,借以言志、明心、寄情、悟道。在品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我们要从中汲取那些名士先贤自山水中得出的智慧,文学创作中更是要懂得在山水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将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中,得到的将远多于在那些轩轩嚷嚷,甚嚣尘上的都市中。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伯海.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刘熙载,袁津琥.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山水

摘 要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可以看到多数作品都有山水的痕迹。中国文人中,无论是诗人,词曲作者,画家,抑或是园林设计师都把自然山水作为寻找美的源泉,向自然山水学习,汲取自然山水中的万千仪态和风貌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东晋画家顾恺之自会稽游历回来,有人问及他对会稽山水的感受,他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由此可以看出,大画家在对自然美的欣赏的过程中师法自然,以获得艺术灵感,他视天地山水为艺术的源泉。不仅是画作如此,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依恋和学习,更多的表现在文学方面,自《诗三百》开始,山水就如血脉一般,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身体中,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此,我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人拥有这样一种山水情怀的原因,以及山水的灵性在部分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字:中国古代文人,古代文学,山水情怀

流水,落花,春雨,乳燕......

自从有了城,有了朝,有了社稷,有了江山,这些共同成就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一个梦。有高高的城墙,长长的宫墙连成一片,连成大大的迷宫,那些山,那些水,在文人们灿若生花的笔下愈发动人。

诗缘情,诗言志,中国古代的文人将一切情感贯注于诗文之中,而山山水水则常常被诗人以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并流传下来,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不得不说,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之所以闻名遐迩,除却本身风景独绝之外,更多的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例如庐山,中国幅员如此之辽阔,风景甚于庐山者,绝不在少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太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庐山独特的美与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庐山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存在。

提及山水与文学,许多人也许直接阐释为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作,或是唐朝时的山水田园派作品。然而,我认为,每一个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一个山水梦。山水无形中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那些山水的轮廓或柔或刚,勾勒出中国文人心灵的柔软与坚韧。“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中国大好河山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也将灵性根植于中国文人的心怀。依托山水,中国文人抒发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自然的探究,

对于迢递远古的反思。“诗人之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出与入之间,中国文人便与山水有了不可割舍的情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外物之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他们在劳作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战乱纷争,茹毛饮血的时代,却孕育了如此丰富而质朴的感情,这是中国独有山水滋养下产生的结晶。

三闾大夫屈原以香草构筑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展现出来的是一颗高洁而热烈的心灵。而“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则是他对于宇宙、自然,山川大河的思考,这些疑问即便是如今的科学家也未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其思想之深邃,观察之严密。有的疑问表面上是针对自然现象,实则是对人类心灵的拷问,试问有多少人面对这样的拷问,能自言无愧?

孔子、老子等先秦大思想家亦会在山水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们以山水为凭,阐述了自己之于宇宙人生的种种思考,其思想博大精神,恰如山之高远,水之深邃。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构造的存在于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共同的梦境,决然于尘外的山水,是陶渊明在借这原一本不存在的幻境表达出他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自此之后,萦绕在中国文人心头的,总是那片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桃花林。误落尘网三十余载,他最终决定归隐田园,与松菊明月为伴,以山水为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五柳先生将沉浮荣辱付之天地自然,历经了人生中林林总总的波折,再次回归自然,看到松菊犹存,这才意识到世事消长,人生数载,不过尔尔。“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这是一种千帆过尽后的彻悟。

寻一处名山秀水,遁世隐逸,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洗耳的许由,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曳尾于涂中的庄子,隐居竹林,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不事王侯,耕钓富春山的严子陵,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等等古代文人都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他们对于山水的喜爱。然而,即便徜徉于山水中,真正有着悠游自得的心境和情怀的,又有几何?

大凡隐逸山林的文人,多是因了那不为人知的无奈。或遇人不淑,难得君王赏识,或朝廷政治黑暗,家国沦丧。他们并非未曾尝试过去济世救民,成就一番事业。只是空有满腹经纶和壮志雄心,所有的才学和热情毫无施展之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心灰意冷之后,他们转入山水间,暂时消去人世的热闹。只是人生

处处皆红尘,躲过世事的喧闹,他们终究躲不过心中的尘嚣。心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许多文人几度归隐,又禁不住凡尘烟火的诱惑,选择再度出仕,然而作为文人的清高却不允许他们向那些阴暗的社会现实妥协,在经历再一次打击后,他们再度投入明山秀水的怀抱,以求慰藉,如此这般在矛盾反复中度过一生。然而,有的文人只是沽名钓誉,故作姿态,其目的却只是为了引得世人的关注。似五柳先生这般历经尘世枯荣的轮回后,能毅然决然地抛弃俗世喧嚣,走入山水中的人并不多。

与五柳一般在山水间徘徊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有一类人,他们同样喜好山水,只是他们拥有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情怀。譬如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佳典范,王国维先生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诚然,苏东坡胸怀宽广,为人旷达乐观。而且他的旷达来源于他对世事人生的透彻的领悟。在仕途上,他因无意卷入激烈的党争,屡遭贬谪,沉浮跌宕数十载,也曾流露出“水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颓然,只是那一瞬的伤感并未将他“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豪情吞噬,他始终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心,因而有了苏堤等等为世人推崇的政绩。在被放逐的过程中,他写下大量山水诗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他始终怀有一种诗酒趁年华的心境和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从容不迫。他的诗文藏纳着云水禅心的淡然,大自然的钟灵毓秀点点滴滴蕴含其中,还有儒释道思想的芬芳丝丝渗透。他一生颠沛流离,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足迹,然而得意之时太少,失意却常常与之相伴。正是因着他的清醒和旷达,即使从红颜到白发,在韶华消逝的那个时刻,他给我们留下的始终是那个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那个看一江春水东逝,飘飘若羽化登仙的诗人。

与之相似的还有柳宗元,再被贬至永州为司马时,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永州八记》。他少时即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却一朝被放逐到“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的地方,还要时刻防备着政治迫害,其困厄孤苦可想而知。然而,也是这最为艰辛的十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刘熙载曾言:“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历经挫折,仍不改本色的傲然。永州山水偏居凄冷荒芜之地,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柳宗元却能在其中找寻到独属于它的高旷幽深之美,永州山水也许不如那些名山大川那般动人心魄,但却在柳宗元的笔下成为一幅绝世的画卷,拥有了磅礴的气势。他以山水自喻,赋予了它们自己的性情。诡石,怪木,奇卉,修竹,清潭,小溪„„山水与心灵水乳交融,字字绝妙,灿若珠贝。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到最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疑问,八篇游记紧密连缀,一气呵成,读来赏心悦目,更能引发人深思。自此之后,永州八景便成为文人墨客胜日寻芳之地,而《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文坛上一朵奇葩。究竟是永州山水造就了柳宗元,还是柳宗元造就了这永州山水,曷可言哉!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挣扎于入世或出世的选择上,然而,无论最终是选择了怎样一番人生,文人们都少不了的是山水情怀。在杏花烟雨里,在滚滚东逝的江边,遥远的古寨,在田夫荷锄至的田园,在春水碧于天的江南,抑或在独钓寒江雪的北国,都有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墨迹。他们以心观山水,氤氲出这许多的情,无论悲或喜,都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获得那些至真淳朴和祥和,并因此而感动,在这朴素的流年里,忘记了归途。

时代的齿轮始终在不断运转着,悠悠千载,沧海桑田,即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山水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的性情,无法剔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的是曹孟德作为一世枭雄“天下归心”的梦想与豪情,他有着囊括四海之意,应吞八荒之心,无疑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高山大海自然也成为他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代文人借山水言志已然成为为一种习惯。王昌龄曾说:“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因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便被文人们引为知己,回归自然,借以言志、明心、寄情、悟道。在品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我们要从中汲取那些名士先贤自山水中得出的智慧,文学创作中更是要懂得在山水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将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中,得到的将远多于在那些轩轩嚷嚷,甚嚣尘上的都市中。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伯海.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刘熙载,袁津琥.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 建筑概论课程小论文
  •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 及文化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班 级 : 工程管理二班 姓 名 : 方家乐 学 号 : 1071010011 二○一二年十月 一. 引言 中国古代园林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 ...查看


  •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XXX 班级:2010级1班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 ...查看


  • 从新文人画的"新"与"旧"引发的思考
  • 相关推荐 ·东北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艺苑(美术版)> ·西南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的主流艺术思潮否定"现实主义",并高举"破坏即创造"的旗帜,完 ...查看


  • 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从古典诗词中品读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情结
  • 戈科棠聒希 V01.Nb5.LmERAL2009 ARTSFANSMay 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从古典诗词中品读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情结" 蒋文穆 (四川省南充市芦溪中学四川南充637544) [摘要]诗与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 ...查看


  • 浅析柳宗元的柳州游记
  • 引 言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永济,位于黄河以东,被称为"柳河东".晚年迁居柳州又被称为"柳柳州".生于长安,少年时博览诗文,颇具才华,青年时就有"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查看


  •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摘 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 ...查看


  • 宋元山水画风格的流变
  •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宋元山水画风格的流变 姓名:赵求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邹建君 20080501 摘要 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主流,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其笔墨风格的演变经历 ...查看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先秦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 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 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 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 4.<天问>的作者是()(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5.春秋三传( ...查看


  • 论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 论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杨婷婷 山东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50014 摘要: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