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第31卷第2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V01.31No.2

2008年3月

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

M盯.2008

崔玫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崔雄权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崔致远通过<昭明文选》、晚唐文人、同来的新罗留学生等途径接受了陶渊明形象,并汲取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激情与艺术营养。在诗歌文本中,崔致远与陶溯明一样,呈现出了富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诗酒风流。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寻找和解读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崔致远;陶渊明;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1312.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8)02-0119-05

CuiZhiyuan’sCulturalInterpretationofTaoYuanming

CUIXiong-quart

(CollegeofChine∞LanguageandCulture,YanbianUniversity。vanji,JilinProv.,133002,China)

Abstract:CuiZhiyuanlearnedaboutTsoYuanmingfromthescholars0fthelateTangDynastyandhisfellowvisitingstudents0f

Silh,andfrom

Zhao胁昭’Anthology.He

thusacquiredtheinspiration

andnourishmentnec,e明aryforliterarycreation.“keTao

Yuanming'works,CuiZhiyuan'poemea她imbuedwithidiosyncraticandvivaciousspiritcharacteristic0fhisage.Theybothseekand

interpretintheirworks

culturalspiritthatextols

nature

and

erav∞onlyforspiritualratherthanmatefiMcontentment.

Keywords:CuiZhiyuan;TaoYuanming;culturalconnotation

罗伯特・尧斯曾经说过:“第一读者的理解将陶渊明的“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就自然而然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地触动了这位游子,他随之给自己起了“孤云”的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字号。

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汉斯、尧斯,早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韩龙玉1987:25)这句话也恰好道出了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教授就曾引证“洞庭月落孤云归”∞来阐述崔致远与的文化解读的基本特征。

陶渊明的关联。而最早提及崔致远字号的则是高丽1.崔致远解读陶渊明的基本感悟

时期著名文人李奎报的《白云小说》。记述最早的1.1“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崔致远字号较为详细的是韩国学者崔国述在1925年根据延世的由来

大学中央图书馆珍藏本(珍藏号为811.96《崔致众所周知,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里选录了远》古1版)刊出影印本前卢相稷在刊序中写道陶渊明8首诗歌和l篇辞。而《昭明文选》作为高的:“世之论新罗者于山必日头流伽椰清凉;于水丽时期的重要考试科目而需要文人诵读默记(崔雄必日东滨东洛;于人必日文昌④崔先生。……未弱权,2007),意欲仕进的崔致远也难免要对其做一番冠而射策金门。廿三岁笔挫浙贼④天子赐以鱼袋。功课。但是,当12岁的崔致远以自费生身份漂洋天下诵其文章方是时。世皆知为唐之孤云。”钟优过海来到中国时,“席冷而窗风摆雪,笔乾而砚水民先生在《陶学发展史》中也写道:“朝鲜新罗时成冰。……冻枕伤神,孤灯伴影”(崔致远,1985:期末叶诗人崔致远(857—915),少年时来华留学,189),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客居异邦的乡愁郁结于心。回国后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曾写有大量诗所谓“致远”,就是到遥远的地方去,要达到理想作,《全唐诗》还保存有他60首诗。陶公《咏贫士的境地。崔致远远离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异邦求学,七首》之一曾以‘孤云’自比,崔致远则自号‘孤恰似天空飘忽不定的一片白云,孤苦无依。于是,

云’。陶公出为彭泽令,因不满仕途黑暗而辞官归

收稿日期:2007—08一04

作者简介:崔雄权(1952一),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韩国古典文学。

万 

方数据

・12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亟

田,崔出为武城太守。因不满朝政腐败,晚年携家隐于江阳郡伽椰山,从中不难看出陶公创作对崔氏的影响。”(2000:421)这里,先更正“兵部侍郎”和“江阳郡伽椰山”这两处讹误。史载,新罗贵族分三个等级,即圣骨、真骨、六头品。崔致远家族属于六头品,所以按规定官职至多是太守一类,做不了兵部侍郎。江阳郡伽椰山,应为江阳伽椰山。

前面3人或多或少地论及了崔致远“孤云”的字号与陶渊明诗句的关联。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孤云”这个字号取自陶渊明的诗句,是崔致远在唐朝留学期间所命名的。

1.2与晚唐文人的交游:崔致远解读陶渊明形象的社会途径

崔致远12岁于唐懿宗成通九年(公元868年)渡海来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离唐归国。在这16年间,他与晚唐的官吏、幕僚、文人诗客交游频繁,过从甚密。

史载,新罗派到唐朝的使臣达120多次,唐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参加新罗王子的册封或者已故新罗王的祭奠仪式等。包括新罗王子在内的留学生,有的曾担任唐朝的宫廷宿卫锄,还有的通过宾贡科@考

试在唐朝被任命为官吏等,崔致远是其代表之一。

作为新罗人任职于唐朝宫廷宿卫的就有383名,其中能确认姓名的达49名。(章群,1990:126)从821年到907年,通过宾贡科考试的有58名。(崔滋,1967)通过这种文化交流,新罗文人和留学僧与晚唐文人建立了友好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唐的新罗文人,大部分活动在睦州、宣州、扬州、苏州等江南地区。这些地方也是陶渊明活动的主要舞台。

对于崔致远的文学成就,柳在泳和李怡夏评论道:“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然其诗不甚高,岂其人在中国于晚唐故亦郑谷、韩僵之流,宁匪浅不厚”(李怡夏,1980:的诗歌成就与盛唐诗人比较而言显然不够理想。这崔致远与之交往的晚唐诗人很多,从与陶渊明的关系来看当以张乔、罗隐、杜苟鹤影响较大。这第一,与张乔的交往而仰慕陶渊明之归隐。崔致远与张乔交游的情况,今所知有《孤云先万 

方数据中唐诗僧贾岛相比,盛赞其名扬四海的诗名,标举其以“骚雅”翻新的格调与进退有度的古贤遗风。张乔曾写过一篇敬慕陶渊明的诗歌《寻桃源》(<全唐诗),1979),诗作抒发了向往归隐之情,兼有为世人指点迷津之意。崔致远与张乔相互赠诗酬唱,其“藜杖夜携孤屿月,苇廉朝卷远村烟”两句,虽然意在赞美张乔,但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某种心态,即对这种陶渊明式的归隐的钦敬与仰慕。

第二,崔致远与罗隐交游而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

罗隐与崔致远的交游,今所知见于《三国史记》:“(崔氏)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人,人示以公所制歌诗五轴,隐乃叹赏。”(金富轼,1987:2)可见崔氏留唐之初就与罗隐相交,他品读了崔致远所作“歌诗五轴”后,比崔氏年长24岁的罗隐对这位新罗学子的汉诗才华大为推崇。罗隐对陶渊明非常崇敬,曾写过两首与陶渊明形象有关的诗歌,即《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和《菊》(曹寅、彭定求,1979),从中可见其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而这也恰恰是崔致远的一种精神追求。

第三,崔致远与杜苟鹤交往而崇敬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杜苟鹤喜欢结交新罗文士,《全唐诗》卷692载有杜苟鹤所作一首七律《赠溧水崔少府》,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别称。崔致远则于乾符四年至乾符末为宣州溧水县尉,很多人认为《赠溧水崔少府》一诗是杜苟鹤30岁左右在池州所作,诗中所言之“溧水崔少府”即是崔致远。崔致远任溧水县尉后与杜苟鹤交往时,年20余岁。杜苟鹤曾写过推崇陶渊明的诗篇《送友人宰浔阳》(曹寅、彭定求,

1979),诗中对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予以高度赞

扬。

所谓近朱者赤,崔致远是一个非常好学、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的韩国人,加之上述这些与之交游的晚唐诗人都非常崇敬陶渊明,因此他接受并进而回国传播陶渊明的思想就不难理解了。

1.3崔致远与晚唐新罗留学生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新罗于682年(神文王二年)6月设立国学,讲授“四书五经”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昭明文选》等。837年,新罗在唐留学生已经达到216名(王溥,1955:779),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充满了孤独和迷茫的心绪,如崔致远和崔匡裕发出了“东飘西转路歧尘”(<途中作》)、“麻衣难拂

欤”(柳在泳,1989:17);“崔孤云学士之诗在唐末234)。意思是说因为与晚唐诗人交游,所以崔致远两段论述也同时说明了崔致远与中国晚唐文人过从甚密的历史事实。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文集》卷l的《和张进士村居病中见寄》,此诗是崔致远和答张乔之作。在诗中,崔致远将张乔与

第2期崔雄权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121・

路歧尘”(<长安春日有感》)的感慨;朴仁范和崔承桔则感慨“人随流水何时尽,竹带寒山万古空”(<泾州龙朔寺》),“不唯儿女多心绪,亦到离筵尽涕零”(<别》)。

其中朴仁范与崔致远交情甚笃。877年,当得知朴仁范与金渥通过宾贡科考试时,崔致远十分高兴,写下了题为《新罗探倏使朴仁范员外》的文章表示祝贺,从中可以看出崔致远与朴仁范的交游关系。朴仁范的诗现存10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崔承{;占现存诗作10首,其中的《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郐州幕》诗就表明以陆机为代表的《文选》文章是新罗文人的作文典范。

当然,因回避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相对而言,晚唐诗人文学成就不是很高,也缺少文学大家。新罗文坛的状况也大致如此,文人们面对日益衰亡的社会现实,只能把自己的心志寄托在大自然之中,追求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徐盛、洪恩姬,2003:309)如崔匡裕的“扁舟烟月思浮海,赢马关河倦问津”,崔承=i;占的“三尊绿酒应须醉,一曲丹屠且待听”等等,无不深深浸润着晚唐的文学思想和风格,而晚唐诗人接受的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说崔致远从晚唐文入那里,从《昭明文选》中,从同来的留学生中,接受了陶渊明形象。那么,崔致远在选择意象、构筑意境以及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特别是诗歌意象在直观感知层面和深层寄寓方面与陶渊明有着怎样的精神契合呢?

2.崔致远解读陶渊明诗歌文本的文化内涵2.1“望云惭高乌,临水愧游鱼”的意象寓意下面,我们通过崔致远的诗歌来分析崔致远的诗歌意象。这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青山”意象表达“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式的隐居情怀。如:

僧呼莫道青山好,山好何事更出山。试看他日吾踪迹,一入青山更不还。@(<入山诗》)

吟对寒林却惆怅,山中犹自辨荣枯。(<红叶

树》)

人间之要路通津,眼无开处;物外之青山绿水,梦有归时。(《桂苑笔耕・再献启》)

这里的“青山”或“山”的意象象征一种“诗意栖居”之境,主要表达了诗人“游娱山水”的隐居情怀。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崔致远诗中的“青山”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寓意是一样的。

第二,“松”“云”意象表达“采菊东篱下,悠

万 

方数据然见南山”式的高远意趣。如:

雨余多竹色,移坐白云闲。寂寂因忘我,松风枕上来。(《地里山石窗诗文》)

永无飞溜侵凌得,惟有闲云揆触多。(《:山顶危

石>)

涧月初升处,松风不动时。子规入耳声,幽兴自应知。(《地里山石窗诗文》)

崔致远诗中的这些“松”“云”等在表现的感情色彩上似乎不如陶诗强烈,但它却为新罗末高丽初的古代韩国诗坛注人了新鲜的气息。正像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其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一样,崔致远诗歌创作所呈现的这种高远意趣,对其后韩国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孤蓬”“孤帆”意象表达“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般的孤独感伤。如:

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此时回首情何限,天际孤帆破浪飞。((酬吴峦秀才惜别》)

孤蓬在此接恩辉,吟对秋风恨有违。(<秋日再

经盱眙县寄李长官》)

何处孤帆饱风去,瞥然飞鸟杳无踪。(<黄山江

临镜台>)

诗中的“孤帆”“孤蓬”等,极其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群体中的失落与孤独。概括地说,崔致远的孤独感伤源于他对自己的生存境遇和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2.2“曾接陶公诗与酒,世途名利已忘机”的诗酒风流

富有意味的是,上述崔致远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寓意,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陶渊明的诗句加以说明,这也正是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的深刻之所在。当然,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明证就是崔致远所写的《和李展长官冬日游山寺》:“僧寻泉水敲冰汲,/鹤起松梢摆雪飞。/曾接陶公诗与酒,/仕途名利已忘机。”(洪炎周,1997:531)

诗中不但提到了陶渊明即文中的“陶公”,更富有意味的是,崔致远还与陶渊明神契“诗”与“酒”,第一次将陶渊明笔下的“诗”与“酒”两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意象联系在一起,并赋予二者超然仕途名利于尘世的独特的文化品位。这首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首直接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文学作品,它打破了一度的沉默,让新罗末期的文坛认识了陶渊明,标志着陶渊明文学生命在异域的薪

生。

我们知道,酒最初应该说主要用于祭祀等重大

・12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生

活动。在中国,诗与酒的结缘始于魏晋。丽魏晋时代酒文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由社会层面由庙堂转向士林,其功能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浓缩了个人化和审美化的色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礼制崩坏,老庄之学借玄谈的形态得以复兴,文化人在频繁的战火煎熬和改朝换代的夹缝中深切感受到生存危机。于是,敏感的诗人们便在生命无常处体味着生命的恒在价值。他们打破了“酒以成礼”的传统成规,借杯中物以白陶自适,在任性放诞的士风中体验着内在生命的苍凉与畅达,使生命进入了一种诗情的奇幻境界。所以,杨义先生指出:“就诗酒风流这一点而言,亲和力最强的莫过于诗酒恬然自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陶渊明把酒向诗学思维方式推进了一步,他述酒之诗甚多,但由于性情高逸恬淡,往往在吟咏酒中‘深味’之时,以明净之心感悟和思考着生命哲学。”(200l:80,89)

同样,在新罗王朝政治失去规范之时,崔致远便开始游戏或日笑傲于美酒与官职、士风与山林之间,寓悲愤于潇洒,求生存于乱世。这种追求属于自己精神自由的空间和内在规范的行为,与陶渊明的诗酒风流便呈现出某种契合。当然,崔致远与陶渊明的总体人格类型不同,他缺乏陶渊明那份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隐逸胸襟,而多了几分怨叹。所谓“自惭生地贱,堪恨人遗弃”‘D((蜀葵花>),“机杼徒劳身,罗衣不到汝”(<江南女)),“变化尚非艰,操心良独难”,

“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

(<秋夜雨中>)等即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乱世风光无主者,浮生名利转悠哉”(<春晓偶书>)。最终只得一声长叹:“干戈到处方多事,诗酒何时得再逢”(<送昊进士峦归江南>),故而“好凭残景朝朝醉,难把离心寸寸量”((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这里的酒起着自我麻醉的作用。诗中的“离心”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离别好友的感伤,更指群小的离心离德之态。尽管如此,崔致远仍然满怀豪情地唱出:“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酬杨瞻秀才))。虽然说朝鲜民族那股源于其内在生命的诗酒豪情始终贯穿于崔致远的生命意识和诗歌创作中,但也要看到,崔致远的诗酒风流是其对历史和人生本质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空幻感和悲剧感。这既是留学唐朝lo余载的崔氏个人的忧郁,更是新罗末高丽初朝鲜半岛文人群体的感伤。“路歧尘”就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典型表述。崔致远有“登临踅隔路歧尘”(<登润州慈和寺上房>)、“东飘西转路歧尘”((途中作))等诗句,同时期还有崔匡裕的

万 

方数据“麻衣难拂路歧尘”(<长安春日有感>)等诗句。只有经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寻,才会有如此的感叹。再如,“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陈情上太尉>)两句直抒胸臆。“本求食禄非求利”主要表达了崔致远的个人无意识;“只为荣亲不为身”则不仅仅是崔致远个人的心理表白,更道出了留学中国唐朝的朝鲜半岛文人的集体无意识。进而,还很自然地表现了古代东亚社会士林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所谓的“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一般指父母和君王)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崔致远与陶渊明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不为”的句式。在这“偶然巧合”的背后,却有着两人个性与气质某种

相似的必然,那就是率真、耿介。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书生意气”,因为世故之人是不会也不可能直抒胸臆的。然而,恰恰是这种所谓的书生意气却往往省悟着宇宙人生不可言说的本质和真意。

3.结语

总之。可以说,崔致远通过晚唐文人、《昭明文选》和同来的留学生等途径接受了陶渊明形象,在另一个时空里解读了陶渊明形象,并寻求和追崇其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神。而这一切的文化基点就是个人境遇和家族文化基因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崔致远的精神栖息地伽椰山重在自我解脱,而陶渊明的桃花源则侧重于社会的净化。这些则是需要我们另外深入探究的问题。注释:

①韩龙玉的文章<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刊于<朝鲜语

文>1959年4月号,文章引用了这两句诗,并说明这是崔致远在中国江西时的诗作,但<全唐诗》中这两句诗的作者为无名氏。②文昌.即崔致远的谥号。③浙贼,即黄巢。

④宿卫,指新罗时期在我国唐朝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又

称“渡唐留学生”或。遣唐留学生”。

⑤宾贡科,指唐朝时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

六头品即末等贵族出身或者在新罗国内仕途受限者参加这种宾贡科考试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多。

⑥本段所引诗句见崔致远(孤云崔致远诗选),韩国平民社

1989年版。

⑦以下崔致远诗句均引自<东文选>4卷、19卷、12卷,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7年版,故不一一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639卷)[M].北京:

第2期

崔雄权崔致远对陶澜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123・

中华书局出版,1960/1979.

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崔雄权.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在韩国的登陆[J].东

[12]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疆学刊,2007,(2).

1979.

[3]崔致远.桂苑笔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李怡夏.许筠全书[M].首尔:首尔亚细亚文学社,

[4]崔滋.送奉使・仲文还朝序<东文选>(84卷)[M].

1980.

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67.

[14]吕慧娟,等.中国历史著名文学家评传(第1卷)

[5]孤云.崔致远诗选[c].首尔:平民社,198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韩龙玉.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J].朝鲜语文,

[15]王溥.唐会要・新罗(95卷)[M].北京:中华书

1959,(4).

局,1955.

[7]汉斯,罗伯特・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

[16]徐盛,洪恩姬.新罗诗人与唐代诗坛[c]//中国语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文论丛.首尔:韩国高丽大学出版社,2003.[8]洪爽周.国译崔致远先生选集[c].庆州:大辅社,

[17]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997.

[19]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集[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

[9]金富轼.三国史记・崔致远条(46卷)[M].首尔:

社,1990.

大提阁影印本,1987.

[19]钟优民.陶学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0]柳在泳.<白云小说)研究[M].首尔:圆光大学出

2000.

版局,1989.

(责任编辑梁利)

[11]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上接第72页)参考文献:

Companion幻VladimirNabokov.NewYork&London:

[1]黄大宏.中国古代小说重写结构型本事的四种基本模式

GarlandPublishing,INC.,1995.

[J].海南大学学报,2003,(4):441—448.

[12]Beaujour,ElizabethKlosty.Bilingualism[C]//

[2]姜洪伟.<金锁记》、<怨女)比较谈[J].江淮论坛,

VladimirE.Alexandrov.TheGh也以CO--ion

tO

2004,(2):143—146.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London:

Garland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

Publishing,INC.,1995.

大学出版社,1987:340—341.

[13]Chang,Eilcen.The

Rouge

oftheⅣo砒[M].London:

[4]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

Cassel&Company,Ltd.,1967.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Grutman,Rainier.Auto.Transhtion[C]//Mona

[5]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anslationStudies.“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eation

Press,

社.2004.

2004.

[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15]Hsia,C.T.TwentiethCenturyChineseStories[C].New

出版社,2006.

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1.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

[16]Lefevere,Andr6.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中文大学,2001.

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8]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C]//陈子善.张爱

York:Rouledge,1992.

玲的风气:1949年前的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17]Niranjana,Tejaswini.Siting

Translation:Hiswry,Post—

出版社,2004.

structur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M].Berkeley:

[9]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2卷)[M].金宏达,于青.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8]Piling,John.AutobiographyandImagination:Studies讥

[10]张爱玲.怨女[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Self-scrutiay[M].London:loudedge&Kegan

Paul,

[11]Beaujour,Elizabeth

Ydosty,Translation

and

sem

1981.

Translation[c]//VladimirE.Alexandrov.The

Car/and

(责任编辑尚小晴)

万 

方数据

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崔雄权, CUI Xioag-quan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2008,31(2)2次

参考文献(26条)

1.曹寅.彭定求 全唐诗 1979

2.崔雄权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期刊论文]-东疆学刊 2007(2)3.崔致远 桂苑笔耕 1985

4.崔滋 送奉使@仲文还朝序 19675.孤云 崔致远诗选 1989

6.韩龙玉 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 1959(4)7.汉斯.罗伯特·尧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8.洪爽周 国译崔致远先生选集 19979.金富轼 三国史记@崔致远条 198710.柳在泳 研究 198911.刘中文 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200612.逯钦立 陶渊明集 197913.李怡夏 许筠全书 1980

14.吕慧娟 中国历史著名文学家评传 198415.王溥 唐会要@新罗 1955

16.徐盛.洪恩姬 新罗诗人与唐代诗坛 200317.杨义 李杜诗学 200118.章群 唐代蕃将研究续集 199019.钟优民 陶学发展史 2000

20.韩龙玉 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 1959(4)21.文昌,即崔致远的谥号22.浙贼,即黄巢

23.宿卫,指新罗时期在我国唐朝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又称

24.宾贡科,指唐朝时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六头品即末等贵族出身或者在新罗国内仕途受限者参加这种宾贡科考试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多25.崔致远 孤云崔致远诗选 198926.崔致远 东文选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张振亭.ZHANG Zhen-ting 崔致远与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世界——两位孤独诗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3)

诗人崔致远与陶渊明生活在不同时代、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在他们各自所构筑的诗歌意象世界中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他们诗中的

2.期刊论文 崔雄权.Cui Xiongquan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东疆学刊2007,24(2)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引证文献(2条)

1.朴锋奎 杜牧诗文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李奎报为例[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崔雄权 论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fjwgyxyxb200802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第31卷第2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V01.31No.2

2008年3月

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

M盯.2008

崔玫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崔雄权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崔致远通过<昭明文选》、晚唐文人、同来的新罗留学生等途径接受了陶渊明形象,并汲取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激情与艺术营养。在诗歌文本中,崔致远与陶溯明一样,呈现出了富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诗酒风流。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寻找和解读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崔致远;陶渊明;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1312.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8)02-0119-05

CuiZhiyuan’sCulturalInterpretationofTaoYuanming

CUIXiong-quart

(CollegeofChine∞LanguageandCulture,YanbianUniversity。vanji,JilinProv.,133002,China)

Abstract:CuiZhiyuanlearnedaboutTsoYuanmingfromthescholars0fthelateTangDynastyandhisfellowvisitingstudents0f

Silh,andfrom

Zhao胁昭’Anthology.He

thusacquiredtheinspiration

andnourishmentnec,e明aryforliterarycreation.“keTao

Yuanming'works,CuiZhiyuan'poemea她imbuedwithidiosyncraticandvivaciousspiritcharacteristic0fhisage.Theybothseekand

interpretintheirworks

culturalspiritthatextols

nature

and

erav∞onlyforspiritualratherthanmatefiMcontentment.

Keywords:CuiZhiyuan;TaoYuanming;culturalconnotation

罗伯特・尧斯曾经说过:“第一读者的理解将陶渊明的“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就自然而然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地触动了这位游子,他随之给自己起了“孤云”的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字号。

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汉斯、尧斯,早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韩龙玉1987:25)这句话也恰好道出了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教授就曾引证“洞庭月落孤云归”∞来阐述崔致远与的文化解读的基本特征。

陶渊明的关联。而最早提及崔致远字号的则是高丽1.崔致远解读陶渊明的基本感悟

时期著名文人李奎报的《白云小说》。记述最早的1.1“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崔致远字号较为详细的是韩国学者崔国述在1925年根据延世的由来

大学中央图书馆珍藏本(珍藏号为811.96《崔致众所周知,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里选录了远》古1版)刊出影印本前卢相稷在刊序中写道陶渊明8首诗歌和l篇辞。而《昭明文选》作为高的:“世之论新罗者于山必日头流伽椰清凉;于水丽时期的重要考试科目而需要文人诵读默记(崔雄必日东滨东洛;于人必日文昌④崔先生。……未弱权,2007),意欲仕进的崔致远也难免要对其做一番冠而射策金门。廿三岁笔挫浙贼④天子赐以鱼袋。功课。但是,当12岁的崔致远以自费生身份漂洋天下诵其文章方是时。世皆知为唐之孤云。”钟优过海来到中国时,“席冷而窗风摆雪,笔乾而砚水民先生在《陶学发展史》中也写道:“朝鲜新罗时成冰。……冻枕伤神,孤灯伴影”(崔致远,1985:期末叶诗人崔致远(857—915),少年时来华留学,189),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客居异邦的乡愁郁结于心。回国后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曾写有大量诗所谓“致远”,就是到遥远的地方去,要达到理想作,《全唐诗》还保存有他60首诗。陶公《咏贫士的境地。崔致远远离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异邦求学,七首》之一曾以‘孤云’自比,崔致远则自号‘孤恰似天空飘忽不定的一片白云,孤苦无依。于是,

云’。陶公出为彭泽令,因不满仕途黑暗而辞官归

收稿日期:2007—08一04

作者简介:崔雄权(1952一),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韩国古典文学。

万 

方数据

・12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亟

田,崔出为武城太守。因不满朝政腐败,晚年携家隐于江阳郡伽椰山,从中不难看出陶公创作对崔氏的影响。”(2000:421)这里,先更正“兵部侍郎”和“江阳郡伽椰山”这两处讹误。史载,新罗贵族分三个等级,即圣骨、真骨、六头品。崔致远家族属于六头品,所以按规定官职至多是太守一类,做不了兵部侍郎。江阳郡伽椰山,应为江阳伽椰山。

前面3人或多或少地论及了崔致远“孤云”的字号与陶渊明诗句的关联。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孤云”这个字号取自陶渊明的诗句,是崔致远在唐朝留学期间所命名的。

1.2与晚唐文人的交游:崔致远解读陶渊明形象的社会途径

崔致远12岁于唐懿宗成通九年(公元868年)渡海来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离唐归国。在这16年间,他与晚唐的官吏、幕僚、文人诗客交游频繁,过从甚密。

史载,新罗派到唐朝的使臣达120多次,唐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参加新罗王子的册封或者已故新罗王的祭奠仪式等。包括新罗王子在内的留学生,有的曾担任唐朝的宫廷宿卫锄,还有的通过宾贡科@考

试在唐朝被任命为官吏等,崔致远是其代表之一。

作为新罗人任职于唐朝宫廷宿卫的就有383名,其中能确认姓名的达49名。(章群,1990:126)从821年到907年,通过宾贡科考试的有58名。(崔滋,1967)通过这种文化交流,新罗文人和留学僧与晚唐文人建立了友好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唐的新罗文人,大部分活动在睦州、宣州、扬州、苏州等江南地区。这些地方也是陶渊明活动的主要舞台。

对于崔致远的文学成就,柳在泳和李怡夏评论道:“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然其诗不甚高,岂其人在中国于晚唐故亦郑谷、韩僵之流,宁匪浅不厚”(李怡夏,1980:的诗歌成就与盛唐诗人比较而言显然不够理想。这崔致远与之交往的晚唐诗人很多,从与陶渊明的关系来看当以张乔、罗隐、杜苟鹤影响较大。这第一,与张乔的交往而仰慕陶渊明之归隐。崔致远与张乔交游的情况,今所知有《孤云先万 

方数据中唐诗僧贾岛相比,盛赞其名扬四海的诗名,标举其以“骚雅”翻新的格调与进退有度的古贤遗风。张乔曾写过一篇敬慕陶渊明的诗歌《寻桃源》(<全唐诗),1979),诗作抒发了向往归隐之情,兼有为世人指点迷津之意。崔致远与张乔相互赠诗酬唱,其“藜杖夜携孤屿月,苇廉朝卷远村烟”两句,虽然意在赞美张乔,但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某种心态,即对这种陶渊明式的归隐的钦敬与仰慕。

第二,崔致远与罗隐交游而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

罗隐与崔致远的交游,今所知见于《三国史记》:“(崔氏)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人,人示以公所制歌诗五轴,隐乃叹赏。”(金富轼,1987:2)可见崔氏留唐之初就与罗隐相交,他品读了崔致远所作“歌诗五轴”后,比崔氏年长24岁的罗隐对这位新罗学子的汉诗才华大为推崇。罗隐对陶渊明非常崇敬,曾写过两首与陶渊明形象有关的诗歌,即《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和《菊》(曹寅、彭定求,1979),从中可见其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而这也恰恰是崔致远的一种精神追求。

第三,崔致远与杜苟鹤交往而崇敬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杜苟鹤喜欢结交新罗文士,《全唐诗》卷692载有杜苟鹤所作一首七律《赠溧水崔少府》,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别称。崔致远则于乾符四年至乾符末为宣州溧水县尉,很多人认为《赠溧水崔少府》一诗是杜苟鹤30岁左右在池州所作,诗中所言之“溧水崔少府”即是崔致远。崔致远任溧水县尉后与杜苟鹤交往时,年20余岁。杜苟鹤曾写过推崇陶渊明的诗篇《送友人宰浔阳》(曹寅、彭定求,

1979),诗中对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予以高度赞

扬。

所谓近朱者赤,崔致远是一个非常好学、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的韩国人,加之上述这些与之交游的晚唐诗人都非常崇敬陶渊明,因此他接受并进而回国传播陶渊明的思想就不难理解了。

1.3崔致远与晚唐新罗留学生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新罗于682年(神文王二年)6月设立国学,讲授“四书五经”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昭明文选》等。837年,新罗在唐留学生已经达到216名(王溥,1955:779),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充满了孤独和迷茫的心绪,如崔致远和崔匡裕发出了“东飘西转路歧尘”(<途中作》)、“麻衣难拂

欤”(柳在泳,1989:17);“崔孤云学士之诗在唐末234)。意思是说因为与晚唐诗人交游,所以崔致远两段论述也同时说明了崔致远与中国晚唐文人过从甚密的历史事实。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文集》卷l的《和张进士村居病中见寄》,此诗是崔致远和答张乔之作。在诗中,崔致远将张乔与

第2期崔雄权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121・

路歧尘”(<长安春日有感》)的感慨;朴仁范和崔承桔则感慨“人随流水何时尽,竹带寒山万古空”(<泾州龙朔寺》),“不唯儿女多心绪,亦到离筵尽涕零”(<别》)。

其中朴仁范与崔致远交情甚笃。877年,当得知朴仁范与金渥通过宾贡科考试时,崔致远十分高兴,写下了题为《新罗探倏使朴仁范员外》的文章表示祝贺,从中可以看出崔致远与朴仁范的交游关系。朴仁范的诗现存10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崔承{;占现存诗作10首,其中的《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郐州幕》诗就表明以陆机为代表的《文选》文章是新罗文人的作文典范。

当然,因回避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相对而言,晚唐诗人文学成就不是很高,也缺少文学大家。新罗文坛的状况也大致如此,文人们面对日益衰亡的社会现实,只能把自己的心志寄托在大自然之中,追求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徐盛、洪恩姬,2003:309)如崔匡裕的“扁舟烟月思浮海,赢马关河倦问津”,崔承=i;占的“三尊绿酒应须醉,一曲丹屠且待听”等等,无不深深浸润着晚唐的文学思想和风格,而晚唐诗人接受的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说崔致远从晚唐文入那里,从《昭明文选》中,从同来的留学生中,接受了陶渊明形象。那么,崔致远在选择意象、构筑意境以及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特别是诗歌意象在直观感知层面和深层寄寓方面与陶渊明有着怎样的精神契合呢?

2.崔致远解读陶渊明诗歌文本的文化内涵2.1“望云惭高乌,临水愧游鱼”的意象寓意下面,我们通过崔致远的诗歌来分析崔致远的诗歌意象。这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青山”意象表达“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式的隐居情怀。如:

僧呼莫道青山好,山好何事更出山。试看他日吾踪迹,一入青山更不还。@(<入山诗》)

吟对寒林却惆怅,山中犹自辨荣枯。(<红叶

树》)

人间之要路通津,眼无开处;物外之青山绿水,梦有归时。(《桂苑笔耕・再献启》)

这里的“青山”或“山”的意象象征一种“诗意栖居”之境,主要表达了诗人“游娱山水”的隐居情怀。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崔致远诗中的“青山”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寓意是一样的。

第二,“松”“云”意象表达“采菊东篱下,悠

万 

方数据然见南山”式的高远意趣。如:

雨余多竹色,移坐白云闲。寂寂因忘我,松风枕上来。(《地里山石窗诗文》)

永无飞溜侵凌得,惟有闲云揆触多。(《:山顶危

石>)

涧月初升处,松风不动时。子规入耳声,幽兴自应知。(《地里山石窗诗文》)

崔致远诗中的这些“松”“云”等在表现的感情色彩上似乎不如陶诗强烈,但它却为新罗末高丽初的古代韩国诗坛注人了新鲜的气息。正像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其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一样,崔致远诗歌创作所呈现的这种高远意趣,对其后韩国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孤蓬”“孤帆”意象表达“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般的孤独感伤。如:

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此时回首情何限,天际孤帆破浪飞。((酬吴峦秀才惜别》)

孤蓬在此接恩辉,吟对秋风恨有违。(<秋日再

经盱眙县寄李长官》)

何处孤帆饱风去,瞥然飞鸟杳无踪。(<黄山江

临镜台>)

诗中的“孤帆”“孤蓬”等,极其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群体中的失落与孤独。概括地说,崔致远的孤独感伤源于他对自己的生存境遇和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2.2“曾接陶公诗与酒,世途名利已忘机”的诗酒风流

富有意味的是,上述崔致远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寓意,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陶渊明的诗句加以说明,这也正是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的深刻之所在。当然,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明证就是崔致远所写的《和李展长官冬日游山寺》:“僧寻泉水敲冰汲,/鹤起松梢摆雪飞。/曾接陶公诗与酒,/仕途名利已忘机。”(洪炎周,1997:531)

诗中不但提到了陶渊明即文中的“陶公”,更富有意味的是,崔致远还与陶渊明神契“诗”与“酒”,第一次将陶渊明笔下的“诗”与“酒”两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意象联系在一起,并赋予二者超然仕途名利于尘世的独特的文化品位。这首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首直接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文学作品,它打破了一度的沉默,让新罗末期的文坛认识了陶渊明,标志着陶渊明文学生命在异域的薪

生。

我们知道,酒最初应该说主要用于祭祀等重大

・12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生

活动。在中国,诗与酒的结缘始于魏晋。丽魏晋时代酒文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由社会层面由庙堂转向士林,其功能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浓缩了个人化和审美化的色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礼制崩坏,老庄之学借玄谈的形态得以复兴,文化人在频繁的战火煎熬和改朝换代的夹缝中深切感受到生存危机。于是,敏感的诗人们便在生命无常处体味着生命的恒在价值。他们打破了“酒以成礼”的传统成规,借杯中物以白陶自适,在任性放诞的士风中体验着内在生命的苍凉与畅达,使生命进入了一种诗情的奇幻境界。所以,杨义先生指出:“就诗酒风流这一点而言,亲和力最强的莫过于诗酒恬然自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陶渊明把酒向诗学思维方式推进了一步,他述酒之诗甚多,但由于性情高逸恬淡,往往在吟咏酒中‘深味’之时,以明净之心感悟和思考着生命哲学。”(200l:80,89)

同样,在新罗王朝政治失去规范之时,崔致远便开始游戏或日笑傲于美酒与官职、士风与山林之间,寓悲愤于潇洒,求生存于乱世。这种追求属于自己精神自由的空间和内在规范的行为,与陶渊明的诗酒风流便呈现出某种契合。当然,崔致远与陶渊明的总体人格类型不同,他缺乏陶渊明那份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隐逸胸襟,而多了几分怨叹。所谓“自惭生地贱,堪恨人遗弃”‘D((蜀葵花>),“机杼徒劳身,罗衣不到汝”(<江南女)),“变化尚非艰,操心良独难”,

“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

(<秋夜雨中>)等即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乱世风光无主者,浮生名利转悠哉”(<春晓偶书>)。最终只得一声长叹:“干戈到处方多事,诗酒何时得再逢”(<送昊进士峦归江南>),故而“好凭残景朝朝醉,难把离心寸寸量”((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这里的酒起着自我麻醉的作用。诗中的“离心”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离别好友的感伤,更指群小的离心离德之态。尽管如此,崔致远仍然满怀豪情地唱出:“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酬杨瞻秀才))。虽然说朝鲜民族那股源于其内在生命的诗酒豪情始终贯穿于崔致远的生命意识和诗歌创作中,但也要看到,崔致远的诗酒风流是其对历史和人生本质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空幻感和悲剧感。这既是留学唐朝lo余载的崔氏个人的忧郁,更是新罗末高丽初朝鲜半岛文人群体的感伤。“路歧尘”就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典型表述。崔致远有“登临踅隔路歧尘”(<登润州慈和寺上房>)、“东飘西转路歧尘”((途中作))等诗句,同时期还有崔匡裕的

万 

方数据“麻衣难拂路歧尘”(<长安春日有感>)等诗句。只有经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寻,才会有如此的感叹。再如,“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陈情上太尉>)两句直抒胸臆。“本求食禄非求利”主要表达了崔致远的个人无意识;“只为荣亲不为身”则不仅仅是崔致远个人的心理表白,更道出了留学中国唐朝的朝鲜半岛文人的集体无意识。进而,还很自然地表现了古代东亚社会士林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所谓的“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一般指父母和君王)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崔致远与陶渊明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不为”的句式。在这“偶然巧合”的背后,却有着两人个性与气质某种

相似的必然,那就是率真、耿介。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书生意气”,因为世故之人是不会也不可能直抒胸臆的。然而,恰恰是这种所谓的书生意气却往往省悟着宇宙人生不可言说的本质和真意。

3.结语

总之。可以说,崔致远通过晚唐文人、《昭明文选》和同来的留学生等途径接受了陶渊明形象,在另一个时空里解读了陶渊明形象,并寻求和追崇其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神。而这一切的文化基点就是个人境遇和家族文化基因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崔致远的精神栖息地伽椰山重在自我解脱,而陶渊明的桃花源则侧重于社会的净化。这些则是需要我们另外深入探究的问题。注释:

①韩龙玉的文章<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刊于<朝鲜语

文>1959年4月号,文章引用了这两句诗,并说明这是崔致远在中国江西时的诗作,但<全唐诗》中这两句诗的作者为无名氏。②文昌.即崔致远的谥号。③浙贼,即黄巢。

④宿卫,指新罗时期在我国唐朝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又

称“渡唐留学生”或。遣唐留学生”。

⑤宾贡科,指唐朝时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

六头品即末等贵族出身或者在新罗国内仕途受限者参加这种宾贡科考试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多。

⑥本段所引诗句见崔致远(孤云崔致远诗选),韩国平民社

1989年版。

⑦以下崔致远诗句均引自<东文选>4卷、19卷、12卷,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7年版,故不一一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639卷)[M].北京:

第2期

崔雄权崔致远对陶澜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123・

中华书局出版,1960/1979.

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崔雄权.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在韩国的登陆[J].东

[12]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疆学刊,2007,(2).

1979.

[3]崔致远.桂苑笔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李怡夏.许筠全书[M].首尔:首尔亚细亚文学社,

[4]崔滋.送奉使・仲文还朝序<东文选>(84卷)[M].

1980.

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67.

[14]吕慧娟,等.中国历史著名文学家评传(第1卷)

[5]孤云.崔致远诗选[c].首尔:平民社,198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韩龙玉.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J].朝鲜语文,

[15]王溥.唐会要・新罗(95卷)[M].北京:中华书

1959,(4).

局,1955.

[7]汉斯,罗伯特・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

[16]徐盛,洪恩姬.新罗诗人与唐代诗坛[c]//中国语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文论丛.首尔:韩国高丽大学出版社,2003.[8]洪爽周.国译崔致远先生选集[c].庆州:大辅社,

[17]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997.

[19]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集[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

[9]金富轼.三国史记・崔致远条(46卷)[M].首尔:

社,1990.

大提阁影印本,1987.

[19]钟优民.陶学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0]柳在泳.<白云小说)研究[M].首尔:圆光大学出

2000.

版局,1989.

(责任编辑梁利)

[11]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上接第72页)参考文献:

Companion幻VladimirNabokov.NewYork&London:

[1]黄大宏.中国古代小说重写结构型本事的四种基本模式

GarlandPublishing,INC.,1995.

[J].海南大学学报,2003,(4):441—448.

[12]Beaujour,ElizabethKlosty.Bilingualism[C]//

[2]姜洪伟.<金锁记》、<怨女)比较谈[J].江淮论坛,

VladimirE.Alexandrov.TheGh也以CO--ion

tO

2004,(2):143—146.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London:

Garland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

Publishing,INC.,1995.

大学出版社,1987:340—341.

[13]Chang,Eilcen.The

Rouge

oftheⅣo砒[M].London:

[4]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

Cassel&Company,Ltd.,1967.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Grutman,Rainier.Auto.Transhtion[C]//Mona

[5]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anslationStudies.“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eation

Press,

社.2004.

2004.

[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15]Hsia,C.T.TwentiethCenturyChineseStories[C].New

出版社,2006.

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1.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

[16]Lefevere,Andr6.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中文大学,2001.

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8]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C]//陈子善.张爱

York:Rouledge,1992.

玲的风气:1949年前的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17]Niranjana,Tejaswini.Siting

Translation:Hiswry,Post—

出版社,2004.

structur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M].Berkeley:

[9]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2卷)[M].金宏达,于青.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8]Piling,John.AutobiographyandImagination:Studies讥

[10]张爱玲.怨女[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Self-scrutiay[M].London:loudedge&Kegan

Paul,

[11]Beaujour,Elizabeth

Ydosty,Translation

and

sem

1981.

Translation[c]//VladimirE.Alexandrov.The

Car/and

(责任编辑尚小晴)

万 

方数据

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崔雄权, CUI Xioag-quan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2008,31(2)2次

参考文献(26条)

1.曹寅.彭定求 全唐诗 1979

2.崔雄权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期刊论文]-东疆学刊 2007(2)3.崔致远 桂苑笔耕 1985

4.崔滋 送奉使@仲文还朝序 19675.孤云 崔致远诗选 1989

6.韩龙玉 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 1959(4)7.汉斯.罗伯特·尧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8.洪爽周 国译崔致远先生选集 19979.金富轼 三国史记@崔致远条 198710.柳在泳 研究 198911.刘中文 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200612.逯钦立 陶渊明集 197913.李怡夏 许筠全书 1980

14.吕慧娟 中国历史著名文学家评传 198415.王溥 唐会要@新罗 1955

16.徐盛.洪恩姬 新罗诗人与唐代诗坛 200317.杨义 李杜诗学 200118.章群 唐代蕃将研究续集 199019.钟优民 陶学发展史 2000

20.韩龙玉 崔致远诗歌的发展阶段 1959(4)21.文昌,即崔致远的谥号22.浙贼,即黄巢

23.宿卫,指新罗时期在我国唐朝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又称

24.宾贡科,指唐朝时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六头品即末等贵族出身或者在新罗国内仕途受限者参加这种宾贡科考试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多25.崔致远 孤云崔致远诗选 198926.崔致远 东文选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张振亭.ZHANG Zhen-ting 崔致远与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世界——两位孤独诗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3)

诗人崔致远与陶渊明生活在不同时代、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在他们各自所构筑的诗歌意象世界中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他们诗中的

2.期刊论文 崔雄权.Cui Xiongquan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东疆学刊2007,24(2)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引证文献(2条)

1.朴锋奎 杜牧诗文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李奎报为例[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崔雄权 论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fjwgyxyxb200802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章

  • 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
  •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 ...查看


  • 话题作文2
  • 话题作文(二) 巧拟文题 编拟人:郭锦秀 一.巧拟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准确,新颖的题目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一篇作文,阅卷老师一看题目,便知文章的优劣.因此,给文章拟一个准确新颖的标题非常重要 ...查看


  • 马致远的散曲艺术
  • 作者:黄卉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05期 内容提要 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飘逸.奔放.老辣.清隽,被后世推为散曲第一家.他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在散曲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元散曲咏史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2013最新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
  • 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高一) (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4.边城(节选1.13章) 沈从文 5.合欢 ...查看


  • 元曲的人文精神
  • 元曲的人文精神 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上网冲浪更惬意 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查看


  • [转载]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 ...查看


  •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日暮意象
  •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日暮意象 全南中学 肖艳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诗词需要借助意象来构成,诗人的情感也要借助意象来表达.我们要鉴赏诗词都需抓住它的主体意象,才能品味出诗歌的感情.而"日暮"意象是诗人最常用的意象,它又 ...查看


  • 中考语文重点--文学常识
  • 中考语文重点--文学常识 专家解读考点: 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不仅有利于阅读,也有利于交际.2008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涉及这样一些内容:①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②了解现行教材所涉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