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德国、英国
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
德国最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1935)的国家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国家指导性、法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人道性
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
社会保障具有自助、他助、互助、公助相统一,一级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特性
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是: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忙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社会救助是一种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保障形式,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安全网的“网底”。
社会福利:凡是可以增进国民物质利益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措施和事业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
社会保险覆盖的对象是创造社会财富、决定经济增长的人口群体—劳动者,而不是一般那些拥有不动产,靠利润、利息、股息生活的雇主阶层
两类性质保障项目的区别联系、分类管理
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共性: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再分配属于纵向再分配,即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贫困阶层转移,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呈非对称性 分类管理:
3、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因为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因贫困或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
分类管理:
社会保险主要是为社会成员承担最基本的风险,从而使其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出于财富转移的目的 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受益人主要是 经济上贫困的人,社会保险受益人是发生风险的人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区别联系
类同:1、二者都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
2、二者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
3、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用的术语、计算方法类同
区别:
1、性质不同
2、目标取向不同
3、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4、政府承担责任不同
5、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
6、 保障功能实现的方式不
7、精算原则和财务约束机制不同
8、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
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在社保中的义务和权利
A 、国家在社保中的责任:
1、社保基金正常运行时,政府财政只发挥辅助作用,扮演“最后出台”角色,当社保基金收不抵支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2、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
3、当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时,国家出资消化转轨成本
4、当地方政府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社保基金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时,中央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国家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
6、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B 、用人单位的义务:
1、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
2、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
3、缴纳用人单位自身应较难的社会保障费用
用人单位的权力:
1、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
2、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或仲裁
3、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等
C 、个人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障费; 个人的权力:
1、享有在发生困难时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
2、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
3、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诉讼的权利
4、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状况和行为的权利
社会保障供求不平衡的原因(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约束机制)
供求不平衡的原因:1、制度设计的先天性缺陷
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诸如人口老化等难以控制的因素
3、社会保障水平较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4、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基线一旦确立,易升不易降,起点过高会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和原则 (适度保障水平的确定)
出发点:以下三点的统一,1、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
2、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
3、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
原则:1、保护与激励统一
2、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稳中求妥,采取渐进方式
社会保障hi 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
社会经济运行有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的载体是市场,其机制是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其功能是激励
社会稳定系统的载体主要是累进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其机制主要是收入调节机制,其功能是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处于安全状态
控制系统的载体是政府,其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其功能是整合
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
A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
B 、其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C 、社会保障的主要效用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平和政治稳定。
社会保障的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一种复合型的社会功能系统,它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底线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底线公平
实现“底线公平”的制度措施主要有两项:
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制度3、公共基础教育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社保制度框架形成初期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实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
2、保障对象大多仅局限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
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替代,
4、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
贝佛里奇报告指导原则:
1、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经验又不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
2、社会保险制度看成是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
3、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合作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含义、基本特征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
2、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
4、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
2、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
3、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
4、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
5、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
2、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3、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导致信任危机
4、制度运行的成本与效率状况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调整性改良内容
调整性改良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模式的条件下,通过对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调整增收节支,缓解制度的财物危机。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防止社会总人口中劳动者比例减少而享受者比例提高的现象加剧
2、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
3、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4、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
结构性改革形式
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其主要形式是:缩减原有现收现付制的规模,增强自愿性的企业年金计划、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份额和作用,分担一部分国家责任,使制度结构逐步由单一制度结构向多层次制度结构的方向发展
根本性改革形式
根本性改革是指有一种制度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 有以下形式:
1、把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推倒重来,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智利、波兰)
2、由公共管理储蓄积累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模式(新加坡)
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支柱
世界银行的三支柱:1、强制性、税收筹资、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的第一支柱
2、强制性、个人筹资或雇主雇员共同筹资、私营管理的完全积累第二支柱
3、自愿性的第三支柱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支柱:1、强制性、税收筹资、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的第一支柱
2、强制性、雇主雇员共同缴费、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确定待遇、留有部分积累的现收现付第二支柱
3、自愿性的第三支柱
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缺点:(国际劳工组织观点)
1、社会保障的私有化不一定产生低水平的公共花费
2、私有化可能为少数富裕人口提供合适的保障水平,但对大多数人口的保障水平不一定适当
3、通货膨胀和商业破产风险的频繁性足以使任何投资者在决定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私人篮子里之前踌躇不决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国情:
1、生产力水平低
2、城乡二元结构
3、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4、人口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5、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对制度本身的束缚程度
6、加入WTO 面临挑战
面临的问题: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调整,
城乡社会保障如何机芯基础整合和衔接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
全球化带来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贸易自由化以及反倾销使产业竞争加剧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1、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2、完善新体制的设计3、实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度
社会保障制度规格的路径和策略
1、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
2、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3、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
4、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从低标准起步
5、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改革中的协调
6、改革与管理相结合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以下特征:
1、强制性
2、基金性
3、保障性
保险型、福利型、强制储蓄型社保制度特征、 四种类型的责任归属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日、德)的基本特点: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2、贯彻“选择性”原则,强调待遇与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并有利于低收入者,
3、费用由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负担,个人和企业缴费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4、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
5、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丹麦、荷兰、加拿大、冰岛)的基本特征:
1、全民保障
2、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保障措施,按照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支付,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
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的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财政负担沉重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智利)的基本特征:
1、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
2、缴费确定型的支付方式
3、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实行市场化的投资营运,投资回报率直接决定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福利型和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强调政府的责任;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责任;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个人责任
第四章 养老保险
养老的形式:
1、自我储蓄养老
2、家庭养老
3、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4、社会保险养老
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低的原因:
1、 雇主追求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而逃避给雇员投保
2、 雇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看重当前收入贰缺乏参保意识
3、 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国有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支出与收益的不对称,影响后者参保积极性
4、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难以掌握用人单位的经营现状,职工收入,参保人员基本信息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主要是制度缺陷造成的
1、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用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
2、现行政策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存在逆向激励作用
3、灵活就业人员很容易受到来自劳动力市场排斥、经济衰退和就行形势恶化等经济环境影响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加节本养老保险的措施:
1、 将灵活就业群体参保作为社会保险正常业务管理内容,管理服务面对单个劳动者
2、 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柔性化,多元化和不确定与社会保险关系的
确定性、唯一性之间的矛盾
3、 对于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养老保险缴费的方法推动他们继
续参保、续保
基本老保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内涵和功能
基本老保社会统筹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其功能:
1、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
2、归投保人共同所有,一般采取“以支定收”、“现收现付”方式,其结存和积累严格限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3、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待遇限定型
基本老保个人账户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养老保险形式,其核心是“自我保障”。其功能:
1、通过强制储蓄使劳动者在其一生的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收入与消费达到均衡
2、所有权清晰,将不断滚动增加的储蓄积累金记入个人名下,归投保人所有,一般不作横向社会调剂,基金的收支采取“完全积累”方式
3、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缴费确定型,劳动者退休后养老津贴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投保期间缴费的多少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个人账户做实的必要性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亟待做实的必要性是基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特征和“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在要求。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的特点是:1、隐性债务比较重
2、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
上述两个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企业养老保险当期日益严重的收不抵支,并酝酿着长期的支付危机:
1、从短期看,即使“统账”资金混用,收支缺口也越来越大。短期的收支平衡确保发放,是在财政适当补助的条件下实现的
2、从长期看,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如果继续现收现付,最终会将养老保险的沉重负担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养老金制度实质是一种准信用制度,“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企业的缴费率总会存在一个其无力攀升的临界值,那时现行制度将存在因财物危机引发崩溃的金额能。有鉴于此,应该尽快做实个人账户,使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有较好的实施载体。
基本老保基金的来源
基本老保基金的来源:1、企业缴费(最基本来源) 2、个人缴费 3、政府财政补贴
基本老保的缴费率定义、影响因素、替代率、赡养率
基本老保的缴费率是指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比例。
其影响因素有:1、工资水平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2、赡养率
3、平均征缴率
4、平均余命
5、养老保险覆盖面
6、统筹层次
7、基金的积累率
8、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替代率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之比。
赡养率是指离退休人数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
基本养老保险费水平的合理界限
基本老保费率对资源配置、征集效率、就业的影响
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费率过高会提高人工成本,削弱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 对征缴效率的影响:当费率高于某一个临界值以后,征税效率将明显下降。
对就业的影响:过高的费率使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价格提高,这将促使企业用机器替换劳动,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
我国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存在的问题:
1、简单地以缴费年限满15年成为能否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分水岭”,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
2、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得的效率原则
3、制度设计与人均寿命的延长趋势不相适应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施中的问题
1、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矛盾
2、 非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密集的发生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
3、 女干部和女职工退休年龄不统一引发劳动争议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思路:
近期目标是女干部、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调整为55岁,中期调整目标是:男女职工统一调整为60周岁,长期调整目标为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到65周岁
措施:1、实施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
2、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
3、破产企业应一次性预留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以缓解提前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
4、退休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应从代际负担相对均衡的角度进行精算,杜绝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及短期行为
基本老保统筹层次低的问题
1、由于各级政府都有权制定政策,在基本政策大致统一的同时,地区之间具体政策差异较大,引起不同地区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攀比
2、资金缺口主要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形成了地方依赖中央的倾向
3、增加了基金的结构性缺口,由于统筹层次低,同一省、区内,市县之间基金结余和基金不足并存
4、不利于基本养老金“确保发放”成果的巩固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原因、对策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原因:1、地方利益结构变动中的阻力
2、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制约着统筹层次的提高
3、决策机构与信息结构的不对称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对策:1、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权限
2、强化省级政府管理养老保险的责任
第五章失业与失业保险
失业类型的划分: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由经济变化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是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形成的失业。
5、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业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非公开的失业:
就业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工作机会的贫乏,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时间的劳动者。 伪装性失业是指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则被撤出的劳动者即处于伪装失业状态。
隐蔽性失业是指有些人因无工可作而选择非就业的活动
失业保险受保人的享受资格:
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
2、非自愿性失业
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
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我国的领取条件: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3、已办理失业登记 我国的停领标准:
1、重新就业的
2、应征服兵役的
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
失保基金的来源:1、企业和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主要部分)
2、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
3、财政补贴
失保基金的给付标准:
1、给付标准要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并限制一定的给付期限,超过此期限者则按社会救助的标准给付
2、保障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3、权利和义务相对称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比例
1、 工资比例制
2、 均一致
3、 混合制
4、 一次性给付
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和内容
管理原则:
1、 专款专用
2、 统筹安排、合理调剂、以多补少、互助互济
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重点:
1、 规范失业保险的使用方向和结构
2、 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监督,建立劳动、财政、银行三家相互在事权划分上相互制衡机制
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对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界定不清晰
2、 失业率统计缩水
3、 对失业下岗职工静坐、上访、阻断交通、找市长等群体性事件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和突发事件应
急响应机制
现行失保制度完善的总体思路: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它们一并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使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入市场经济体系。
1、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
2、 合理确定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使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和衔
接配套
3、 根据失业保险的主要环节跟其前导环节的内在联系,做好员工剥离下岗到在就业过程的衔接工作
4、 强化UI 职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
5、 对失业下岗等有关群体事件重在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
第六章医疗保险
健康保险包括了支出补偿、收入补偿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健康保险是经济反掌到较高程度的产物 社医保的特点、实施原则、复合功能
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
1、社医保的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性特征
2、社医保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属于关联性最强的险种
3、社医保费用必须专款专用 4、社医保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
社医保的实施原则:
1、社医保的待遇一般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社医保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原则
3、遵循“危险共同分担”的保险机理
社医保的复合性功能:
A 、促进经济增长:
1、增进健康可以减少病休,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2、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公民储蓄
3、医疗保健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能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
4、卫生投资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B 、缓解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C 、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整体发展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1、基本医疗保险(主体和基础)
2、医疗福利
3、补充医疗保险
4、医疗救助
5、大病医疗基金
对医保覆盖人群范围的不同价值取向
对医保覆盖人群范围的不同价值取向:
1、第一种观点认为享受医疗服务是公民基于生存权上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受市场的影响。任何个人,不管收入多少,都应接受充分的医疗保健。如果要做出选择,不应以支付能力作为选择标准,而应依据年龄、手术成功的可能性等其他因素。但这种观点的实践难题是医疗资源是稀缺的,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都不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介于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
2、第二种观点认为医疗服务不应与其他普通商品区别对待。认为医疗和健康生命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而其他医疗保健知识的拥有程度等因素,在决定一个人的寿命和健康状况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3、第三种观点折中认为每个国民都有权利得到某一低水平的医疗保健,超出其上的较高层次的医疗保健则实行市场化的付费机制。
医疗费用与医保费膨胀的原因
1、由人口因素引发的需求变化,即人口总量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2、由流行病学因素引起的需求变化,即各类疾病在各年龄段所占比例的上升或下降
3、由消费者需求上升或医疗服务提供者引发的医疗卫生服务消费造成的利用率变化
4、由单位成本的变化
社医保基金财务机制的选择基准
社医保的财务机制的选择应包括“效率基准”与“公平基准”。
效率基准的内容:
1、该筹资模式是否阻碍个人和企业参加生产活动的意愿
2、该筹资模式是否阻碍社医保的财力和服务等资源的有效分配
3、该筹资模式是否增强相关主体对社医保的费用意识
公平基准的内容:
1、大多数社会成员与少数低收入者间的负担公平
2、支付额与缴费额之间的公平
3、利用者与非利用者之间的负担公平
4、现职一代与老人一代之间的负担公平
1、美国、德国、英国
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
德国最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1935)的国家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国家指导性、法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人道性
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
社会保障具有自助、他助、互助、公助相统一,一级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特性
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是: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忙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社会救助是一种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保障形式,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安全网的“网底”。
社会福利:凡是可以增进国民物质利益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措施和事业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
社会保险覆盖的对象是创造社会财富、决定经济增长的人口群体—劳动者,而不是一般那些拥有不动产,靠利润、利息、股息生活的雇主阶层
两类性质保障项目的区别联系、分类管理
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共性: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再分配属于纵向再分配,即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贫困阶层转移,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呈非对称性 分类管理:
3、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因为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因贫困或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
分类管理:
社会保险主要是为社会成员承担最基本的风险,从而使其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出于财富转移的目的 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受益人主要是 经济上贫困的人,社会保险受益人是发生风险的人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区别联系
类同:1、二者都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
2、二者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
3、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用的术语、计算方法类同
区别:
1、性质不同
2、目标取向不同
3、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4、政府承担责任不同
5、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
6、 保障功能实现的方式不
7、精算原则和财务约束机制不同
8、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
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在社保中的义务和权利
A 、国家在社保中的责任:
1、社保基金正常运行时,政府财政只发挥辅助作用,扮演“最后出台”角色,当社保基金收不抵支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2、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
3、当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时,国家出资消化转轨成本
4、当地方政府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社保基金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时,中央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国家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
6、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B 、用人单位的义务:
1、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
2、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
3、缴纳用人单位自身应较难的社会保障费用
用人单位的权力:
1、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
2、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或仲裁
3、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等
C 、个人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障费; 个人的权力:
1、享有在发生困难时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
2、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
3、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诉讼的权利
4、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状况和行为的权利
社会保障供求不平衡的原因(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约束机制)
供求不平衡的原因:1、制度设计的先天性缺陷
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诸如人口老化等难以控制的因素
3、社会保障水平较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4、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基线一旦确立,易升不易降,起点过高会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和原则 (适度保障水平的确定)
出发点:以下三点的统一,1、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
2、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
3、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
原则:1、保护与激励统一
2、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稳中求妥,采取渐进方式
社会保障hi 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
社会经济运行有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的载体是市场,其机制是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其功能是激励
社会稳定系统的载体主要是累进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其机制主要是收入调节机制,其功能是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处于安全状态
控制系统的载体是政府,其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其功能是整合
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
A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
B 、其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C 、社会保障的主要效用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平和政治稳定。
社会保障的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一种复合型的社会功能系统,它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底线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底线公平
实现“底线公平”的制度措施主要有两项:
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制度3、公共基础教育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社保制度框架形成初期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实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
2、保障对象大多仅局限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
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替代,
4、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
贝佛里奇报告指导原则:
1、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经验又不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
2、社会保险制度看成是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
3、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合作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含义、基本特征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
2、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
4、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
2、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
3、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
4、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
5、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
2、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3、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导致信任危机
4、制度运行的成本与效率状况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调整性改良内容
调整性改良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模式的条件下,通过对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调整增收节支,缓解制度的财物危机。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防止社会总人口中劳动者比例减少而享受者比例提高的现象加剧
2、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
3、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4、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
结构性改革形式
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其主要形式是:缩减原有现收现付制的规模,增强自愿性的企业年金计划、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份额和作用,分担一部分国家责任,使制度结构逐步由单一制度结构向多层次制度结构的方向发展
根本性改革形式
根本性改革是指有一种制度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 有以下形式:
1、把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推倒重来,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智利、波兰)
2、由公共管理储蓄积累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模式(新加坡)
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支柱
世界银行的三支柱:1、强制性、税收筹资、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的第一支柱
2、强制性、个人筹资或雇主雇员共同筹资、私营管理的完全积累第二支柱
3、自愿性的第三支柱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支柱:1、强制性、税收筹资、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的第一支柱
2、强制性、雇主雇员共同缴费、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确定待遇、留有部分积累的现收现付第二支柱
3、自愿性的第三支柱
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缺点:(国际劳工组织观点)
1、社会保障的私有化不一定产生低水平的公共花费
2、私有化可能为少数富裕人口提供合适的保障水平,但对大多数人口的保障水平不一定适当
3、通货膨胀和商业破产风险的频繁性足以使任何投资者在决定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私人篮子里之前踌躇不决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国情:
1、生产力水平低
2、城乡二元结构
3、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4、人口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5、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对制度本身的束缚程度
6、加入WTO 面临挑战
面临的问题: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调整,
城乡社会保障如何机芯基础整合和衔接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
全球化带来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贸易自由化以及反倾销使产业竞争加剧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1、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2、完善新体制的设计3、实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度
社会保障制度规格的路径和策略
1、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
2、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3、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
4、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从低标准起步
5、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改革中的协调
6、改革与管理相结合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以下特征:
1、强制性
2、基金性
3、保障性
保险型、福利型、强制储蓄型社保制度特征、 四种类型的责任归属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日、德)的基本特点: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2、贯彻“选择性”原则,强调待遇与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并有利于低收入者,
3、费用由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负担,个人和企业缴费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4、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
5、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丹麦、荷兰、加拿大、冰岛)的基本特征:
1、全民保障
2、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保障措施,按照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支付,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
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的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财政负担沉重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智利)的基本特征:
1、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
2、缴费确定型的支付方式
3、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实行市场化的投资营运,投资回报率直接决定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福利型和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强调政府的责任;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责任;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个人责任
第四章 养老保险
养老的形式:
1、自我储蓄养老
2、家庭养老
3、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4、社会保险养老
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低的原因:
1、 雇主追求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而逃避给雇员投保
2、 雇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看重当前收入贰缺乏参保意识
3、 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国有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支出与收益的不对称,影响后者参保积极性
4、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难以掌握用人单位的经营现状,职工收入,参保人员基本信息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主要是制度缺陷造成的
1、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用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
2、现行政策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存在逆向激励作用
3、灵活就业人员很容易受到来自劳动力市场排斥、经济衰退和就行形势恶化等经济环境影响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加节本养老保险的措施:
1、 将灵活就业群体参保作为社会保险正常业务管理内容,管理服务面对单个劳动者
2、 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柔性化,多元化和不确定与社会保险关系的
确定性、唯一性之间的矛盾
3、 对于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养老保险缴费的方法推动他们继
续参保、续保
基本老保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内涵和功能
基本老保社会统筹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其功能:
1、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
2、归投保人共同所有,一般采取“以支定收”、“现收现付”方式,其结存和积累严格限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3、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待遇限定型
基本老保个人账户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养老保险形式,其核心是“自我保障”。其功能:
1、通过强制储蓄使劳动者在其一生的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收入与消费达到均衡
2、所有权清晰,将不断滚动增加的储蓄积累金记入个人名下,归投保人所有,一般不作横向社会调剂,基金的收支采取“完全积累”方式
3、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缴费确定型,劳动者退休后养老津贴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投保期间缴费的多少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个人账户做实的必要性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亟待做实的必要性是基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特征和“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在要求。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的特点是:1、隐性债务比较重
2、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
上述两个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企业养老保险当期日益严重的收不抵支,并酝酿着长期的支付危机:
1、从短期看,即使“统账”资金混用,收支缺口也越来越大。短期的收支平衡确保发放,是在财政适当补助的条件下实现的
2、从长期看,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如果继续现收现付,最终会将养老保险的沉重负担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养老金制度实质是一种准信用制度,“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企业的缴费率总会存在一个其无力攀升的临界值,那时现行制度将存在因财物危机引发崩溃的金额能。有鉴于此,应该尽快做实个人账户,使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有较好的实施载体。
基本老保基金的来源
基本老保基金的来源:1、企业缴费(最基本来源) 2、个人缴费 3、政府财政补贴
基本老保的缴费率定义、影响因素、替代率、赡养率
基本老保的缴费率是指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比例。
其影响因素有:1、工资水平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2、赡养率
3、平均征缴率
4、平均余命
5、养老保险覆盖面
6、统筹层次
7、基金的积累率
8、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替代率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之比。
赡养率是指离退休人数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
基本养老保险费水平的合理界限
基本老保费率对资源配置、征集效率、就业的影响
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费率过高会提高人工成本,削弱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 对征缴效率的影响:当费率高于某一个临界值以后,征税效率将明显下降。
对就业的影响:过高的费率使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价格提高,这将促使企业用机器替换劳动,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
我国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存在的问题:
1、简单地以缴费年限满15年成为能否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分水岭”,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
2、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得的效率原则
3、制度设计与人均寿命的延长趋势不相适应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施中的问题
1、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矛盾
2、 非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密集的发生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
3、 女干部和女职工退休年龄不统一引发劳动争议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思路:
近期目标是女干部、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调整为55岁,中期调整目标是:男女职工统一调整为60周岁,长期调整目标为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到65周岁
措施:1、实施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
2、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
3、破产企业应一次性预留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以缓解提前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
4、退休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应从代际负担相对均衡的角度进行精算,杜绝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及短期行为
基本老保统筹层次低的问题
1、由于各级政府都有权制定政策,在基本政策大致统一的同时,地区之间具体政策差异较大,引起不同地区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攀比
2、资金缺口主要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形成了地方依赖中央的倾向
3、增加了基金的结构性缺口,由于统筹层次低,同一省、区内,市县之间基金结余和基金不足并存
4、不利于基本养老金“确保发放”成果的巩固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原因、对策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原因:1、地方利益结构变动中的阻力
2、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制约着统筹层次的提高
3、决策机构与信息结构的不对称
省级统筹实行难的对策:1、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权限
2、强化省级政府管理养老保险的责任
第五章失业与失业保险
失业类型的划分: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由经济变化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是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形成的失业。
5、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业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非公开的失业:
就业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工作机会的贫乏,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时间的劳动者。 伪装性失业是指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则被撤出的劳动者即处于伪装失业状态。
隐蔽性失业是指有些人因无工可作而选择非就业的活动
失业保险受保人的享受资格:
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
2、非自愿性失业
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
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我国的领取条件: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3、已办理失业登记 我国的停领标准:
1、重新就业的
2、应征服兵役的
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
失保基金的来源:1、企业和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主要部分)
2、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
3、财政补贴
失保基金的给付标准:
1、给付标准要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并限制一定的给付期限,超过此期限者则按社会救助的标准给付
2、保障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3、权利和义务相对称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比例
1、 工资比例制
2、 均一致
3、 混合制
4、 一次性给付
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和内容
管理原则:
1、 专款专用
2、 统筹安排、合理调剂、以多补少、互助互济
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重点:
1、 规范失业保险的使用方向和结构
2、 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监督,建立劳动、财政、银行三家相互在事权划分上相互制衡机制
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对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界定不清晰
2、 失业率统计缩水
3、 对失业下岗职工静坐、上访、阻断交通、找市长等群体性事件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和突发事件应
急响应机制
现行失保制度完善的总体思路: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它们一并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使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入市场经济体系。
1、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
2、 合理确定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使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和衔
接配套
3、 根据失业保险的主要环节跟其前导环节的内在联系,做好员工剥离下岗到在就业过程的衔接工作
4、 强化UI 职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
5、 对失业下岗等有关群体事件重在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
第六章医疗保险
健康保险包括了支出补偿、收入补偿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健康保险是经济反掌到较高程度的产物 社医保的特点、实施原则、复合功能
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
1、社医保的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性特征
2、社医保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属于关联性最强的险种
3、社医保费用必须专款专用 4、社医保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
社医保的实施原则:
1、社医保的待遇一般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社医保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原则
3、遵循“危险共同分担”的保险机理
社医保的复合性功能:
A 、促进经济增长:
1、增进健康可以减少病休,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2、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公民储蓄
3、医疗保健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能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
4、卫生投资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B 、缓解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C 、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整体发展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1、基本医疗保险(主体和基础)
2、医疗福利
3、补充医疗保险
4、医疗救助
5、大病医疗基金
对医保覆盖人群范围的不同价值取向
对医保覆盖人群范围的不同价值取向:
1、第一种观点认为享受医疗服务是公民基于生存权上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受市场的影响。任何个人,不管收入多少,都应接受充分的医疗保健。如果要做出选择,不应以支付能力作为选择标准,而应依据年龄、手术成功的可能性等其他因素。但这种观点的实践难题是医疗资源是稀缺的,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都不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介于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
2、第二种观点认为医疗服务不应与其他普通商品区别对待。认为医疗和健康生命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而其他医疗保健知识的拥有程度等因素,在决定一个人的寿命和健康状况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3、第三种观点折中认为每个国民都有权利得到某一低水平的医疗保健,超出其上的较高层次的医疗保健则实行市场化的付费机制。
医疗费用与医保费膨胀的原因
1、由人口因素引发的需求变化,即人口总量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2、由流行病学因素引起的需求变化,即各类疾病在各年龄段所占比例的上升或下降
3、由消费者需求上升或医疗服务提供者引发的医疗卫生服务消费造成的利用率变化
4、由单位成本的变化
社医保基金财务机制的选择基准
社医保的财务机制的选择应包括“效率基准”与“公平基准”。
效率基准的内容:
1、该筹资模式是否阻碍个人和企业参加生产活动的意愿
2、该筹资模式是否阻碍社医保的财力和服务等资源的有效分配
3、该筹资模式是否增强相关主体对社医保的费用意识
公平基准的内容:
1、大多数社会成员与少数低收入者间的负担公平
2、支付额与缴费额之间的公平
3、利用者与非利用者之间的负担公平
4、现职一代与老人一代之间的负担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