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宣传“三农”也要与时俱进,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
一、认识“三农”要有新的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笔者从几个权威媒体上摘录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实现小康的16项指标中,农村尚有人均收入等3项主要指标未完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实际差距在6:1左右;农村尚有1.5亿劳动力需要转移;按国际标准每人每天一美元计算,农村实际贫困人口约9000万;农村尚有上亿文盲和半文盲。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然而从辩证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希望也征农村。日丽社会零售总额中,70%左右的农村人口,消费只占30%。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这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拉动内需,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到党的十六大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
二、宣传“三农”要有新的内容。
中央审势度势,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性调整、进入了深化改革、进入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根据这个判断和要求,新时期的“三农”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主题。一是要把握结构调整这个主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这实际有意无意地助长了粗放经营。现在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经济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上;放在农产品的质量、效益、生态和安全上;放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上;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二是要把握深化改革主题。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当前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税费改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减轻、规范、稳定”,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我们要充分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和经验,为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鼓与呼。三是要把握城乡统筹主题。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个新的提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着眼于减少农民,引导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三、正确引导要有新的定位。
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很多,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也很多,我们在引导上一定要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新的定位。比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关键是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又要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民增收;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又如正确引导粮食生活问题,也必须有新的定位。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不动摇,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
四、化解矛盾要有新的思路。
对“三农”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化解矛盾,稳定农村,做到政论和农民都满意。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热点之一,一味宣传“农村真穷、农民真苦”不能最终化解情绪。我们要多宣传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宣传各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经验。“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促进农村进步,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农业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需要靠转移参与解决。”我们要多宣传这些成功的经验。
干群关系也是“三农”的热点之一。据信访部门一份调查,牵涉干群关系的群众上访有3个80%:80%以上的上访是有道理的或有实际困难和问题,是应予解决的;80%以上的上访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80%以上上访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显而易见,化解这方面矛盾还是要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要使大家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三农”又一热点问题,化解这一问题,我们既要勇于提出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确实明显滞后,同时更要宣传中央的决定。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宣传“三农”也要与时俱进,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
一、认识“三农”要有新的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笔者从几个权威媒体上摘录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实现小康的16项指标中,农村尚有人均收入等3项主要指标未完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实际差距在6:1左右;农村尚有1.5亿劳动力需要转移;按国际标准每人每天一美元计算,农村实际贫困人口约9000万;农村尚有上亿文盲和半文盲。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然而从辩证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希望也征农村。日丽社会零售总额中,70%左右的农村人口,消费只占30%。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这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拉动内需,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到党的十六大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
二、宣传“三农”要有新的内容。
中央审势度势,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性调整、进入了深化改革、进入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根据这个判断和要求,新时期的“三农”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主题。一是要把握结构调整这个主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这实际有意无意地助长了粗放经营。现在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经济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上;放在农产品的质量、效益、生态和安全上;放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上;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二是要把握深化改革主题。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当前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税费改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减轻、规范、稳定”,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我们要充分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和经验,为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鼓与呼。三是要把握城乡统筹主题。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个新的提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着眼于减少农民,引导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三、正确引导要有新的定位。
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很多,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也很多,我们在引导上一定要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新的定位。比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关键是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又要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民增收;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又如正确引导粮食生活问题,也必须有新的定位。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不动摇,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
四、化解矛盾要有新的思路。
对“三农”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化解矛盾,稳定农村,做到政论和农民都满意。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热点之一,一味宣传“农村真穷、农民真苦”不能最终化解情绪。我们要多宣传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宣传各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经验。“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促进农村进步,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农业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需要靠转移参与解决。”我们要多宣传这些成功的经验。
干群关系也是“三农”的热点之一。据信访部门一份调查,牵涉干群关系的群众上访有3个80%:80%以上的上访是有道理的或有实际困难和问题,是应予解决的;80%以上的上访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80%以上上访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显而易见,化解这方面矛盾还是要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要使大家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三农”又一热点问题,化解这一问题,我们既要勇于提出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确实明显滞后,同时更要宣传中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