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学校给我这个荣誉和机会,让我作为指导教师代表发言。我深知成绩的取得决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通力协作的结果。《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如果没有一个同心同德、共同进退的“根据地”、“大后方”,凭借我们个别老师的单打独斗,想和那些985、211牛校去拼金奖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哲管学院、机电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团委全体同仁的精心组织。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在参赛备战期间给过我无私帮助的校内同事、专家领导,有了你们的理解包容、默默支持,我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创赛备战。最后,我要把感谢送给可敬可爱的同学们,你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感染、鼓舞了我!你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我参加“挑战杯”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要获金奖,你得先定一个小目标。刚才视频播放的那段华校长的动员讲话,我印象特别深刻。记得去年我校在“大挑”比赛中获特等奖之后,表彰大会上华校长又提出了“小挑”实现金奖突破的任务。作为团委的科技创新专员,我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此之前,我已经三次担任大小挑国赛项目的指导老师了,大挑拿过国赛二等奖,小挑拿过国赛银奖,成绩自我感觉还不错,如果没有这股压力,我可能还是会按部就班的带队伍,内心的小宇宙不会被充分激
发出来,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成都圆梦。所以如果没有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提出的战略要求,就不可能有这个金奖。
感悟之二,要获金奖,你得用尽洪荒之力。“顺势而为,成人之美”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我始终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成就梦想。但圆梦之路从来没有捷径,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备战训练、大浪淘沙般的选拔过程,才能脱颖而出,迎来最美丽的绽放。参加过挑战杯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我们团委的备战工作,向来是以魔鬼训练著称。决不相信所谓“大赛型选手”,不相信所谓“超水平发挥”,而是像女排精神一样,采取的是“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我们的陶逸明同学,腿摔坏了,拄着双拐也要来路演,顾月同学,发烧感冒说不出话来,仍然没缺席一堂模拟。比赛前最后一晚,我在参赛日志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可以说,从老师到学生,我们每个人都用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
感悟之三,要获金奖,你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回顾这几年参赛的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挑战杯”参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校之力共同参与才能取得佳绩。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国赛时,非常震撼,现场展示的作品水平之高、功力之深远超我想象,各大名校无一不是拿出了最高精尖的项目、动员了全校最优势的学院和学科参加比赛。可以说,赛场比试的是学生创业能力,幕后较量的是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从年初筹备参加省赛开始,一直到11月份成都折桂,我从一名指导老师的角度亲眼见证了学工队伍组
织、策划、协调“创青春”参赛的全过程。校团委每周都邀请业内专家组织模拟答辩,多角度、全方位、不厌其烦地对各个参赛项目提出仿真模拟问题并做出专业讲评;在参赛前夕,团委商书记和葛书记每天都坚持在微信群里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至今我还记着葛书记在队伍出征上火车前说的那段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看了让人血脉偾张,豪情万丈。还有团委的马东刚、徐韦华两位老师,他们不畏舟车劳顿,兢兢业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比赛期间,刘广登副校长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和我们一起分析研判形势,琢磨修改文本到深夜,令我非常感动。不管是团委同志还是学院的副书记们,大家一起做展板、看场地、布展位,真是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很多指导老师私下跟我说,参加比赛拿不拿奖到再其次,关键是在这个干事创业的集体中感到“受尊重,有干劲,涨情怀”。有个哲人说:“那些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比起这个金奖,这是我参加“挑战杯”更大的收获。
老师们,同学们,年轻时付出过、激动过、战斗过、荣耀过,会让我们的一生无怨无悔,回味无穷。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投入到指导学生的队伍中来,我相信,未来“挑战杯”的舞台上,江苏师大人一定会再创辉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学校给我这个荣誉和机会,让我作为指导教师代表发言。我深知成绩的取得决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通力协作的结果。《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如果没有一个同心同德、共同进退的“根据地”、“大后方”,凭借我们个别老师的单打独斗,想和那些985、211牛校去拼金奖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哲管学院、机电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团委全体同仁的精心组织。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在参赛备战期间给过我无私帮助的校内同事、专家领导,有了你们的理解包容、默默支持,我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创赛备战。最后,我要把感谢送给可敬可爱的同学们,你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感染、鼓舞了我!你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我参加“挑战杯”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要获金奖,你得先定一个小目标。刚才视频播放的那段华校长的动员讲话,我印象特别深刻。记得去年我校在“大挑”比赛中获特等奖之后,表彰大会上华校长又提出了“小挑”实现金奖突破的任务。作为团委的科技创新专员,我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此之前,我已经三次担任大小挑国赛项目的指导老师了,大挑拿过国赛二等奖,小挑拿过国赛银奖,成绩自我感觉还不错,如果没有这股压力,我可能还是会按部就班的带队伍,内心的小宇宙不会被充分激
发出来,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成都圆梦。所以如果没有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提出的战略要求,就不可能有这个金奖。
感悟之二,要获金奖,你得用尽洪荒之力。“顺势而为,成人之美”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我始终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成就梦想。但圆梦之路从来没有捷径,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备战训练、大浪淘沙般的选拔过程,才能脱颖而出,迎来最美丽的绽放。参加过挑战杯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我们团委的备战工作,向来是以魔鬼训练著称。决不相信所谓“大赛型选手”,不相信所谓“超水平发挥”,而是像女排精神一样,采取的是“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我们的陶逸明同学,腿摔坏了,拄着双拐也要来路演,顾月同学,发烧感冒说不出话来,仍然没缺席一堂模拟。比赛前最后一晚,我在参赛日志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可以说,从老师到学生,我们每个人都用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
感悟之三,要获金奖,你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回顾这几年参赛的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挑战杯”参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校之力共同参与才能取得佳绩。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国赛时,非常震撼,现场展示的作品水平之高、功力之深远超我想象,各大名校无一不是拿出了最高精尖的项目、动员了全校最优势的学院和学科参加比赛。可以说,赛场比试的是学生创业能力,幕后较量的是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从年初筹备参加省赛开始,一直到11月份成都折桂,我从一名指导老师的角度亲眼见证了学工队伍组
织、策划、协调“创青春”参赛的全过程。校团委每周都邀请业内专家组织模拟答辩,多角度、全方位、不厌其烦地对各个参赛项目提出仿真模拟问题并做出专业讲评;在参赛前夕,团委商书记和葛书记每天都坚持在微信群里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至今我还记着葛书记在队伍出征上火车前说的那段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看了让人血脉偾张,豪情万丈。还有团委的马东刚、徐韦华两位老师,他们不畏舟车劳顿,兢兢业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比赛期间,刘广登副校长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和我们一起分析研判形势,琢磨修改文本到深夜,令我非常感动。不管是团委同志还是学院的副书记们,大家一起做展板、看场地、布展位,真是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很多指导老师私下跟我说,参加比赛拿不拿奖到再其次,关键是在这个干事创业的集体中感到“受尊重,有干劲,涨情怀”。有个哲人说:“那些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比起这个金奖,这是我参加“挑战杯”更大的收获。
老师们,同学们,年轻时付出过、激动过、战斗过、荣耀过,会让我们的一生无怨无悔,回味无穷。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投入到指导学生的队伍中来,我相信,未来“挑战杯”的舞台上,江苏师大人一定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