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生;养成教育;氛围;活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25—01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而且能提升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命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升成长质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良好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本文结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应该每学期初召开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组织学习良好习惯的各项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育改变命运,习惯决定未来;能力创造辉煌,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育管理理念深入每个学生心中,使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深刻认识到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二、建章立制,使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养成教育要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为前提。为此,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此规范学生行为,做到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 ,并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内容。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每周要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登记,对仪容、仪表存在问题的学生限期整改。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员参与,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和教育学生 学校应把树良好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全体教工提出新要求:一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习惯养成的教育观。在育人过程中,把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最重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二是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仪表、仪态、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要求每位教职工都要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达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能育人”的目的,全方位地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提倡教师要有“五心”,即: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和爱心。用自己的一颗爱心促使每一位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人格只能用人格去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而习惯也只有靠真心来培养。 四、发挥课堂优势,把养成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让每一门课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功能,把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学校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 五、以活动为载体,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应注重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这样不但使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道德习惯得到了养成,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例如,我校通过开展初三毕业生对母校的留言活动,对所有初三毕业生进行了一次热爱母校、感恩母校的教育,毕业学子纷纷表示以后成才后回报母校、服务社会。毕业生留言册也为学校教育在校学生和编写校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六、良好的习惯,重在训练,贵在坚持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两个月左右,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制订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良好习惯,并进行监督检查。各班级定期召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对学生不良习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剖析,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知行得到统一。 编辑:蔡扬宗
〔关键词〕 中学生;养成教育;氛围;活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25—01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而且能提升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命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升成长质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良好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本文结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应该每学期初召开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组织学习良好习惯的各项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育改变命运,习惯决定未来;能力创造辉煌,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育管理理念深入每个学生心中,使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深刻认识到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二、建章立制,使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养成教育要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为前提。为此,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此规范学生行为,做到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 ,并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内容。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每周要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登记,对仪容、仪表存在问题的学生限期整改。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员参与,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和教育学生 学校应把树良好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全体教工提出新要求:一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习惯养成的教育观。在育人过程中,把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最重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二是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仪表、仪态、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要求每位教职工都要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达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能育人”的目的,全方位地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提倡教师要有“五心”,即: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和爱心。用自己的一颗爱心促使每一位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人格只能用人格去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而习惯也只有靠真心来培养。 四、发挥课堂优势,把养成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让每一门课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功能,把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学校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 五、以活动为载体,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应注重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这样不但使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道德习惯得到了养成,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例如,我校通过开展初三毕业生对母校的留言活动,对所有初三毕业生进行了一次热爱母校、感恩母校的教育,毕业学子纷纷表示以后成才后回报母校、服务社会。毕业生留言册也为学校教育在校学生和编写校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六、良好的习惯,重在训练,贵在坚持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两个月左右,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制订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良好习惯,并进行监督检查。各班级定期召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对学生不良习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剖析,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知行得到统一。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