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就业调查报告
一直以来都觉得教师是一个既神圣又伟大的职业。从小学到大学有无数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有些出色的老师甚至影响我们一辈子。到了大学,学了地理科学(师范)这个专业后,对教师有了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了解。无论是从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还是工资待遇,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都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一、地理科学学科简介
地理科学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二、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
诚然,现在教师的工资和工作环境的硬件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如办公室放了些碰在闻起来芳香四溢的花卉植物放到办公室里作以点缀。环境改善后,办公室中教师们忙碌的身影多了起来,灿烂的笑容多了起来。教室里都有了多媒体,可以给课程增加了丰富性和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
但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教师的生活质量的好与坏,也绝对不是可以用吃得好、喝得好来下定论的。随着社会对于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对于学生的卷面分数越来越关注。
网上有一位老师反映:说实话教师职业环境大体还可以,但是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变化,现在教师里面也是藏污纳垢、人渣倍出。现在教师素质和过去10几年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好多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人都想方设法进入学校。学校现在的风气比社会之差有过之而无不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教师群体中也非常盛行。你如果不幸进入了一个环境不好的学校(我指的是人际关系环境)。那你就比较累了。你会发现好多“优秀教师”“名师”都是靠混出来的,而没有一个真才实学。教师之间帮派斗争十分激烈,如果你仅仅从教师荣誉和学生利益考虑而多干活或者无偿加班,你将在这个学校一臭到底,评先进和职称的时候你永远是最后一个。
我调查了我们那个区里的一所普通初中的普通老师一年的工资除去奖金和各种节假日发的物品或钱,大概5、6万,公务员基本一样,而且还有补课费、课时津贴,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有完整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等等。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比较稳定,很多人也是看中它有可观的退休工资。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72%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
酬指数为3.2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68%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4%。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61%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全球化指数: 39%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认为“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毕业生为11%。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全球化指数为6.70,与其他专业相比,全球化指数为中等偏上。
三、就业与发展前景 经过调查,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是属于永远的“朝阳产业”。教师这个职业工作环境单纯,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相对较好。唯一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人数已经饱和,可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更为突出的条件。
企业分析:学校,尤其是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易于形成良好的心态,而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可以自己的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地理科学具有光明的前景,例如,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国土整治、东北工业基地改造与重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开发建设项目, 都需要地理科学理论参与指导。 另外, 像人口问题、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问题、资源与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减灾与防灾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工程问题等方面理论研讨, 也都需要有大批懂得地理科学, 掌握地理科学信息技术, 具有建设地理系统工程能力的人才, 运用地理科学关于人地关系理论原则, 提出某项课题的有关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使其更好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要求。 目前国内有50多所高校设置了地理科学专业,其中主要是师范院校。就现在来讲,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地理教师、工程测绘人员、在地图出版社担任编辑、公务员以及各类研究人员等。调查显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8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8.4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就业前景比较广阔。此外,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27%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综合来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四、培养要求和知识技能
全面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
⑴、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⑵、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⑶、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⑷、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⑸、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对于师范专业的,有具有独特的任职要求: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
(1)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否属于师范教育教育专业应根据省教育行政部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省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来确定) ,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应视为不合格学历。
(2)申请认.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3)申请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中专、职高、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下同) 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4)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且应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其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3、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的、掌握课程内容、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能力和使用普通话提问、板书和讲解的技巧。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要求: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必须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国家承认学历的师范院校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取得相应的单科结业证书。
已在高等学校、师范院校或者通过国家自学考试等途径,学习了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单科结业证书者,可免修。
4、身体条件: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最重要的一点是喜欢并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我认为教师是一个比较适合我的工作,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同时,可能是当了太多年学生的缘故,我特别喜欢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认为处在一群求学的学生当中,可以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时间,有能力,也有优势进一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我所就读的学校不是特别著名,在社会上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我决定考研究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作
为一所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一个极其宽广的平台。学校在硬、软件设备上都为我们创造了优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经验方面,学校提供的机会不是太多,导致我们不能迅速适应社会。所以自己的事毕躬行尤为重要!
五、关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是很了解,了解渠道也很局限,主要是通过老师、师兄师姐的介绍,也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上网的方式。这些了解渠道当然不失为一些好方法,但是对于同学们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足,而且存在针对性、指导性不足的缺点。毕业时大家的选择很自然地集中在了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这几项,但是从大家的选择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一些问题:1. 不少同学并不是很确切地选择一个答案,而是同时选了几项,这说明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生涯的选择也不是很明确,可能还处于迷茫阶段;2. 选择创业的同学微乎其微,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有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这方面打算的同学还是很少,可能有必要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从就业地区和求职方向上看,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一线城市找到比较满意的职位,他们认为, 城市具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城市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居地, 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城市人的生活标准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 城市拥有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 巨大发展空间" 和充分的社会资源。他们愿意花代价选择在城市就业, 带有明显的城市指向性。从就业区域上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他们认为西北部地区所能支付的工资福利、发展机会等不足以补偿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吸引力。东南部沿海城市所蕴涵的机会收益明显要高于西北部地区,他们宁可放弃师范专业、降低要求,到一般企业就业, 也不愿意离开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师范生就业的这种极化现象将加剧高素质教师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加大区域和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差距。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有的学生选择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有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还有的学生选择校外就业网、各地人才招聘会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很是强烈。就业时必须保证就业信息的可靠性,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学生相信校园网,而不相信社会上的就业网;相信校园招聘会,而不相信各地招聘会的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县级以上重点高中所招聘的中学教师学历要求上升为硕士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的毕业首选,且以女生较多。
2013年1月21日,本人对目前中学地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定调研,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丁沟中学作为调查地点,回访母校的地理老师,以面谈的方式了解了母校的地理教育的情况:丁沟中学目前共有25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总计168人,而地理教师只有9名,可见该校的地理教师处于空缺状态。从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看,,36人拥有硕士学位,占21.4%,123人属于本科学历,占73.2%,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的教师有9名,占5.4%。总
体知识层次比较高,保证了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教师平均每周10-12节课不等,每天上班8小时,周六周日及其寒假、暑假均不补课,并且不存在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担任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情况。
从地理教师的数量上看,由于近几年高中学生人数的扩大,中学的地理教师的人数都在增多(具体数量与班级规模有关),但与实际教学需求人数比,都处于紧张、短缺状态。使得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如许多的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师要上6个平行班的课,就意味着每周的工作量为18节课,压力大;许多教师一定要跨年级任教,备课的任务重。情况更严重时,迫于地理教师的极度紧缺,高一的地理课只得停止。
六、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首先,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是当今师范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其实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想法,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本班学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 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所以大学生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拓展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校办学中市场意识不强
我校虽实行了顶岗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提高了师范生的就业能力。但是这还不够。由于前三年接受教育中,只是泛泛的学习,不求收获,蒙混过关。学生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教学与中学结合不甚紧密。实习指导有待更好解决。
七、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
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 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二)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三)学校要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对于师范专业而言,不仅学生自己努力,还需要学校社会以及政府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重新审视师范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
在教育系统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实行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的背景下,改变了以往师范教育专业与教师岗位相对应的格局,教师岗位已经不再是师范生的特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加快了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分离,呈现出劳动多元化的倾向。这就要求师范教育要改变以住以完成师范学业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引入职业教育的要素,重视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各类职业。师范教育必须着力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人才需求,加大发展" 为了农村" 的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 城市指向性" 是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最明显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现有的这种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减轻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满足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举措。当前,可以通过加强投入,整合县区一级的教育资
源,实行就地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缓解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紧缺的状况。
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师范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师范生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和引导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理想不合理、不现实。因此,要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当前大学生职业理想折射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色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多元化的客观反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更需要加强学生主流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更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的需求,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3、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
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大学生选择城市、沿海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就业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尤为重要。(1)政府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包括出台基层就业的人事优惠政策,制定大学生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补偿措施。要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对在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工资补贴。地方政府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 (2)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一是调整职业生涯结构,丰富农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基层,面向基层设计职业。二是大力宣传基层先进事迹,营造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明白" 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 的道理,深刻理解基层、艰苦行业这个当代有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三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实习、实践中,让大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基层,培养基层生活的感情,把引导大学生到农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变为大学生的自愿选择。
4、深化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当前师范教育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涉及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师范教育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用人单位反馈师范生知识面不够广,基础不够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学科前沿课程设置不够等问题大多是涉及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要求,以" 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多样化" 的原则来构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2 )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的建设。学生的竞争力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发展趋势、社会需求为导向。要考虑现有的学科基础、专业条件及师资情况改造专业,要注重新旧专业的合理延承,注重专业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培养出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学生。
(3)要加强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教育,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尽早塑造职业人的一些通用素质,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八、总结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地理科学。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地,由于地理教学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所以,在教师这一领域,地理专业毕业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其他就业方向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块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地理科学教育。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调查报告
一直以来都觉得教师是一个既神圣又伟大的职业。从小学到大学有无数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有些出色的老师甚至影响我们一辈子。到了大学,学了地理科学(师范)这个专业后,对教师有了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了解。无论是从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还是工资待遇,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都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一、地理科学学科简介
地理科学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二、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
诚然,现在教师的工资和工作环境的硬件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如办公室放了些碰在闻起来芳香四溢的花卉植物放到办公室里作以点缀。环境改善后,办公室中教师们忙碌的身影多了起来,灿烂的笑容多了起来。教室里都有了多媒体,可以给课程增加了丰富性和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
但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教师的生活质量的好与坏,也绝对不是可以用吃得好、喝得好来下定论的。随着社会对于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对于学生的卷面分数越来越关注。
网上有一位老师反映:说实话教师职业环境大体还可以,但是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变化,现在教师里面也是藏污纳垢、人渣倍出。现在教师素质和过去10几年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好多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人都想方设法进入学校。学校现在的风气比社会之差有过之而无不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教师群体中也非常盛行。你如果不幸进入了一个环境不好的学校(我指的是人际关系环境)。那你就比较累了。你会发现好多“优秀教师”“名师”都是靠混出来的,而没有一个真才实学。教师之间帮派斗争十分激烈,如果你仅仅从教师荣誉和学生利益考虑而多干活或者无偿加班,你将在这个学校一臭到底,评先进和职称的时候你永远是最后一个。
我调查了我们那个区里的一所普通初中的普通老师一年的工资除去奖金和各种节假日发的物品或钱,大概5、6万,公务员基本一样,而且还有补课费、课时津贴,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有完整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等等。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比较稳定,很多人也是看中它有可观的退休工资。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72%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
酬指数为3.2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68%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4%。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61%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地理科学专业全球化指数: 39%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认为“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毕业生为11%。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全球化指数为6.70,与其他专业相比,全球化指数为中等偏上。
三、就业与发展前景 经过调查,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是属于永远的“朝阳产业”。教师这个职业工作环境单纯,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相对较好。唯一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人数已经饱和,可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更为突出的条件。
企业分析:学校,尤其是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易于形成良好的心态,而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可以自己的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地理科学具有光明的前景,例如,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国土整治、东北工业基地改造与重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开发建设项目, 都需要地理科学理论参与指导。 另外, 像人口问题、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问题、资源与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减灾与防灾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工程问题等方面理论研讨, 也都需要有大批懂得地理科学, 掌握地理科学信息技术, 具有建设地理系统工程能力的人才, 运用地理科学关于人地关系理论原则, 提出某项课题的有关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使其更好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要求。 目前国内有50多所高校设置了地理科学专业,其中主要是师范院校。就现在来讲,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地理教师、工程测绘人员、在地图出版社担任编辑、公务员以及各类研究人员等。调查显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8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8.4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就业前景比较广阔。此外,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27%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综合来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四、培养要求和知识技能
全面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
⑴、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⑵、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⑶、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⑷、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⑸、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对于师范专业的,有具有独特的任职要求: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
(1)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否属于师范教育教育专业应根据省教育行政部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省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来确定) ,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应视为不合格学历。
(2)申请认.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3)申请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中专、职高、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下同) 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4)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且应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其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3、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的、掌握课程内容、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能力和使用普通话提问、板书和讲解的技巧。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要求: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必须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国家承认学历的师范院校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取得相应的单科结业证书。
已在高等学校、师范院校或者通过国家自学考试等途径,学习了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单科结业证书者,可免修。
4、身体条件: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最重要的一点是喜欢并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我认为教师是一个比较适合我的工作,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同时,可能是当了太多年学生的缘故,我特别喜欢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认为处在一群求学的学生当中,可以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时间,有能力,也有优势进一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我所就读的学校不是特别著名,在社会上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我决定考研究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作
为一所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一个极其宽广的平台。学校在硬、软件设备上都为我们创造了优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经验方面,学校提供的机会不是太多,导致我们不能迅速适应社会。所以自己的事毕躬行尤为重要!
五、关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是很了解,了解渠道也很局限,主要是通过老师、师兄师姐的介绍,也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上网的方式。这些了解渠道当然不失为一些好方法,但是对于同学们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足,而且存在针对性、指导性不足的缺点。毕业时大家的选择很自然地集中在了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这几项,但是从大家的选择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一些问题:1. 不少同学并不是很确切地选择一个答案,而是同时选了几项,这说明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生涯的选择也不是很明确,可能还处于迷茫阶段;2. 选择创业的同学微乎其微,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有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这方面打算的同学还是很少,可能有必要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从就业地区和求职方向上看,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一线城市找到比较满意的职位,他们认为, 城市具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城市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居地, 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城市人的生活标准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 城市拥有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 巨大发展空间" 和充分的社会资源。他们愿意花代价选择在城市就业, 带有明显的城市指向性。从就业区域上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他们认为西北部地区所能支付的工资福利、发展机会等不足以补偿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吸引力。东南部沿海城市所蕴涵的机会收益明显要高于西北部地区,他们宁可放弃师范专业、降低要求,到一般企业就业, 也不愿意离开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师范生就业的这种极化现象将加剧高素质教师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加大区域和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差距。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有的学生选择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有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还有的学生选择校外就业网、各地人才招聘会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很是强烈。就业时必须保证就业信息的可靠性,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学生相信校园网,而不相信社会上的就业网;相信校园招聘会,而不相信各地招聘会的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县级以上重点高中所招聘的中学教师学历要求上升为硕士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的毕业首选,且以女生较多。
2013年1月21日,本人对目前中学地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定调研,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丁沟中学作为调查地点,回访母校的地理老师,以面谈的方式了解了母校的地理教育的情况:丁沟中学目前共有25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总计168人,而地理教师只有9名,可见该校的地理教师处于空缺状态。从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看,,36人拥有硕士学位,占21.4%,123人属于本科学历,占73.2%,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的教师有9名,占5.4%。总
体知识层次比较高,保证了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教师平均每周10-12节课不等,每天上班8小时,周六周日及其寒假、暑假均不补课,并且不存在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担任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情况。
从地理教师的数量上看,由于近几年高中学生人数的扩大,中学的地理教师的人数都在增多(具体数量与班级规模有关),但与实际教学需求人数比,都处于紧张、短缺状态。使得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如许多的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师要上6个平行班的课,就意味着每周的工作量为18节课,压力大;许多教师一定要跨年级任教,备课的任务重。情况更严重时,迫于地理教师的极度紧缺,高一的地理课只得停止。
六、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首先,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是当今师范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其实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想法,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本班学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 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所以大学生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拓展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校办学中市场意识不强
我校虽实行了顶岗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提高了师范生的就业能力。但是这还不够。由于前三年接受教育中,只是泛泛的学习,不求收获,蒙混过关。学生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教学与中学结合不甚紧密。实习指导有待更好解决。
七、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
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 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二)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三)学校要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对于师范专业而言,不仅学生自己努力,还需要学校社会以及政府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重新审视师范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
在教育系统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实行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的背景下,改变了以往师范教育专业与教师岗位相对应的格局,教师岗位已经不再是师范生的特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加快了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分离,呈现出劳动多元化的倾向。这就要求师范教育要改变以住以完成师范学业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引入职业教育的要素,重视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各类职业。师范教育必须着力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人才需求,加大发展" 为了农村" 的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 城市指向性" 是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最明显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现有的这种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减轻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满足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举措。当前,可以通过加强投入,整合县区一级的教育资
源,实行就地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缓解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紧缺的状况。
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师范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师范生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和引导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理想不合理、不现实。因此,要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当前大学生职业理想折射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色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多元化的客观反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更需要加强学生主流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更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的需求,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3、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
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大学生选择城市、沿海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就业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尤为重要。(1)政府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包括出台基层就业的人事优惠政策,制定大学生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补偿措施。要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对在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工资补贴。地方政府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 (2)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一是调整职业生涯结构,丰富农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基层,面向基层设计职业。二是大力宣传基层先进事迹,营造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明白" 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 的道理,深刻理解基层、艰苦行业这个当代有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三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实习、实践中,让大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基层,培养基层生活的感情,把引导大学生到农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变为大学生的自愿选择。
4、深化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当前师范教育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涉及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师范教育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用人单位反馈师范生知识面不够广,基础不够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学科前沿课程设置不够等问题大多是涉及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要求,以" 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多样化" 的原则来构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2 )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的建设。学生的竞争力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发展趋势、社会需求为导向。要考虑现有的学科基础、专业条件及师资情况改造专业,要注重新旧专业的合理延承,注重专业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培养出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学生。
(3)要加强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教育,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尽早塑造职业人的一些通用素质,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八、总结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地理科学。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地,由于地理教学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所以,在教师这一领域,地理专业毕业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其他就业方向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块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地理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