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江”、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失道寡助》)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血缘关系)、异性亲属(婚姻关系);今专指族外亲属。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
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D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E 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F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G 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今:深刻地感谢。) 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臀部。)
H 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J 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二、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例如: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指的也是箭。这两个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句中的“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义,其它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发展、延伸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指从词的本义出发而延伸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
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随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决定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例子:省:《说文》:“视也。”本义是视、察看,动词,看的对象没有定。
如:“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省之”(《三国志•周瑜传》)。同时引申为检查、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節: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 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④节奏、节拍(用于音乐):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楚辞·九歌·东君》)
⑤法度(用于社会制度):礼不踰节。(《礼记·曲礼》)
⑥节操(用于道德方面):上壮其节,为流涕(《汉书·高帝纪下》)
⑦节约(用于行为):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
比 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本义应是“排列、并列”。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的“比”即用本义。从这个本义可以引申出:
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②紧密(两人排列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粮垛的高象城墙,其密象木梳齿)。(《诗·周颂·良耜》)
③相近(两人排列在一起,距离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勾结(两人挨在一起,靠得很紧,关系密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朋比为奸)(《论语·为政》)
⑤接连(两人排在一起,一个跟着一个)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的统治者把天子的死说成是犹如大山倒塌一样,所以后来“崩”就产生出“死(专指黄帝)”这个比喻义,如《战国策·赵策》“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另如:“鼎沸”比喻人心浮动或形势动荡;“干戈”比喻战争;“风”比喻节操、品质、作风,等等。
一、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江”、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失道寡助》)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血缘关系)、异性亲属(婚姻关系);今专指族外亲属。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
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D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E 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F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G 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今:深刻地感谢。) 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臀部。)
H 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J 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二、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例如: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指的也是箭。这两个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句中的“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义,其它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发展、延伸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指从词的本义出发而延伸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
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随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决定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例子:省:《说文》:“视也。”本义是视、察看,动词,看的对象没有定。
如:“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省之”(《三国志•周瑜传》)。同时引申为检查、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節: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 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④节奏、节拍(用于音乐):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楚辞·九歌·东君》)
⑤法度(用于社会制度):礼不踰节。(《礼记·曲礼》)
⑥节操(用于道德方面):上壮其节,为流涕(《汉书·高帝纪下》)
⑦节约(用于行为):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
比 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本义应是“排列、并列”。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的“比”即用本义。从这个本义可以引申出:
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②紧密(两人排列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粮垛的高象城墙,其密象木梳齿)。(《诗·周颂·良耜》)
③相近(两人排列在一起,距离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勾结(两人挨在一起,靠得很紧,关系密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朋比为奸)(《论语·为政》)
⑤接连(两人排在一起,一个跟着一个)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的统治者把天子的死说成是犹如大山倒塌一样,所以后来“崩”就产生出“死(专指黄帝)”这个比喻义,如《战国策·赵策》“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另如:“鼎沸”比喻人心浮动或形势动荡;“干戈”比喻战争;“风”比喻节操、品质、作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