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的分析
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式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只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的角度看,无论以什么名目得到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因而经济状况都较前有所改善。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补贴运用的好坏与否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家电下乡作为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形式之一,将会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企业,国民经济等带来深刻的影响。
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制定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并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实行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大家电下乡的小规模试点。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在全国推行,并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经济状况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根基。家电下乡,就是从政策上给予农民优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然而,家电下乡,实际受益的,难道仅仅是农民吗?我们就此对这一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提出家电下乡政策的经济背景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9%。这明显超过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在8%左右的目标。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容易导致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引发产能过剩,而经济过于依赖出口不可避免地将加大贸易摩擦。家电产品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由此产生的针对我国家电产品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一切都与我国内需萎靡不振有关。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货币政策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这意味着投资增速将降低。拉动内需问题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随着农村购买力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正当其时。我国的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2%,农村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统计局为此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因此,实施“家电下乡”,既可转移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又可消化家电行业的过剩产能,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与单纯控制出口相比,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有利于企业发展,更有利于就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财政补贴总是直接或间接与价格变动有关,不是财政补贴引起价格变动,就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因此,家电下乡财政补贴会影响资源配置,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和其他的经济活动。
其正面效应有:
(1)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农村消费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出口明显下滑。尤其是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我国有9亿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70%,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消费市场。郑凤田认为,“只要农村内需启动,可以换回国家整体经济再快速增长30年”。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农村消费的一个政策手段,通过家电下乡,把农民需要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推向农村市场,可以扩大内需,刺激农民购买的欲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据《中国财富》的测算,连续4年将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农民需求量最大的产品“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2)有利于消化家电业产能过剩,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家电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出口,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受阻,大量产品积压。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不仅能消化家电产业的产能过剩,建立一个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流通体系,还能促进家电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找到新的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3)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家电下乡的推行可以使农村的家电拥有量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增加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就业信息等等。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搜寻信息的成本虚高,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家电下乡能很好的畅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此外家电下乡的推行还能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体现。
其负面效应有:
(1) 扭曲价格体系,影响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价格作为经济杠杆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合理的价格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化来实现的。财政补贴改变了相对价格体系,掩盖了商品的真实价值。价格背离价值,使价格杠杆固有的调节经济、引导竞争、资源配置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的传导机制,使得社会资源达不到最有配置。巨大的财政补贴确实能给一部分农民带来好处,但很可能带来更多的扭曲与混乱:首先,那些本来没有条件购买家电的农户,为了不吃亏,可能采取“先买后卖”(甚至与销售点合谋、开具假发票)的做法,赚取补贴;其次,为了赚取更多的补贴,可能出现假离婚、假分家之类的现象;再次,为了甄别手续的真伪,政府又将设立新的审批程序与机构等等。
(2) 打破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自
负盈亏,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优胜劣汰。财政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成本、销售和利润的相互关系,导致企业经营成果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主观努力,影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难以调动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家电下乡”由于招标期限过于短暂和招标门槛过高,把众多中小品牌家电厂商排除在外,而这些小品牌厂商在农村经营多年,对那里的消费十分熟悉,并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因此,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家电下乡”应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下,让所有符合国家家电上市标准的企业都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并可以保障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3) 加重了财政负担。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必要的,但超过财政承受能力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
康、稳定的发展。财政补贴过多,首先削弱了国家财力,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其次,
挤占经济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再者,财政补贴刚性强,难以压缩,会导致赤字增加引发通货膨胀。据报道,在目前的“家电下乡”计划中,彩电的价格每台限制在1500元以下,冰箱2000元以下,手机则在1000元以下,每户购买的每类补贴产品数量最多为2台。以全国有2.5亿农户,政府共需要补贴3000亿元。就河南一个省份,截至2008年11月20日为止,全省已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0万台,销售总额17.8亿元,兑付补贴1.09亿元。如此巨大数额的财政补贴,将影响其他支出事项的安排,削弱了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功能,妨碍了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功能,同时影响经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
综合上述两方面看,家电下乡有利有弊。
家电下乡政策对家电企业和农民来说都是利好。家电企业可以趁家电下乡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家电下乡将直接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对制造商和消费者应是一个双赢结果。农村也似乎可以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大契机。
从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购买价格13%的财政补贴来看,家电下乡政策肯定是一项惠农政策。
首先,中标企业的产品都是质量有保障,经过国家监测,并设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不必有后顾之忧。同时生厂商将在原有产品型号上进行改进,增进一些实用新型等功能,使得产品更适合农村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商家受益:推广家电下乡,能够促进家电生产、流通和农民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消化家电产品过剩产能,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
农民受益商家受益,刺激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拉动了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不过,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种种问题,如果政策上实施不当,家电下乡产品能否真正使农民获得优惠,这不能不让人心存疑惑。
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在有些地区,下乡家电含财政补贴的实际购买价竟高于城区实际购买价格几十元甚至数百元?而“家电下乡”招标产品价格高于网店等其他渠道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与这项惠农政策之初衷相去甚远的这样的价格扭曲现象如果不是政策操作不当造成,还能是什么?
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已有许多农民担心,目前的报销程序太复杂了,而且到最后还有可能拿不到补贴,这样将损害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如果在全面实施后还是这种状况,就不值得期待。他们心目中值得期待的“家电下乡”政策是:“产品质量要好,补贴能够真正拿到手。”农民还担心政策落地的问题,如果政策不能落地,家电下乡只能是走个形式而已。已经出现过有些地方扣农民补贴款的现象,导致农民买了下乡产品,却拿不到补贴,久而久之,很可能是富了乡镇财政,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
部分商家利用家电下乡产品为企业打广告,但不愿意卖家电下乡产品。补贴款项在农民购买产品之后迟迟不能兑现,甚至出现销售网点克扣补贴现象。此外,也有部分农民利用家电下乡政策购买家电下乡的产品,得到补贴后,又转卖的案例。这些问题都会很严重的影响家电下乡政策的顺利推广,而且也会打击农民和商家的积极性。
虽然对企业自身来讲,把在城市部分因为消费观念改变或者技术改革而影响销售商品带到郊区,从营销上来说是为了让产品找到更好的受众群,能够物尽其用,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各企业能够把自己优质一线产品以低价为农民兄弟服务,“家电下乡”的本质是为了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商家需要保证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都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政府应该及时出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同时监督企业和农民的违规行为,使得家电下乡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环境下顺利推广。
其次还应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和办法,在各地区都建立专门的销售通道,建立厂家与商家的直接联系,组织销售点,并实行产品质量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以防止劣质产品趁机“下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正确、合理、有序地消费,以防止出现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避免给广大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
总而言之,可拉动千亿元内需的农村市场的确非常值得期待,家电下乡中的种种不当行为必须杜绝。而官方或应出台更细致的政策措施以确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农民对“家电下乡”不会失望,保证商家利益,保证农村需求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的分析
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式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只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的角度看,无论以什么名目得到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因而经济状况都较前有所改善。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补贴运用的好坏与否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家电下乡作为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形式之一,将会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企业,国民经济等带来深刻的影响。
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制定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并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实行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大家电下乡的小规模试点。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在全国推行,并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经济状况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根基。家电下乡,就是从政策上给予农民优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然而,家电下乡,实际受益的,难道仅仅是农民吗?我们就此对这一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提出家电下乡政策的经济背景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9%。这明显超过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在8%左右的目标。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容易导致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引发产能过剩,而经济过于依赖出口不可避免地将加大贸易摩擦。家电产品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由此产生的针对我国家电产品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一切都与我国内需萎靡不振有关。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货币政策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这意味着投资增速将降低。拉动内需问题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随着农村购买力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正当其时。我国的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2%,农村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统计局为此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因此,实施“家电下乡”,既可转移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又可消化家电行业的过剩产能,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与单纯控制出口相比,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有利于企业发展,更有利于就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财政补贴总是直接或间接与价格变动有关,不是财政补贴引起价格变动,就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因此,家电下乡财政补贴会影响资源配置,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和其他的经济活动。
其正面效应有:
(1)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农村消费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出口明显下滑。尤其是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我国有9亿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70%,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消费市场。郑凤田认为,“只要农村内需启动,可以换回国家整体经济再快速增长30年”。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农村消费的一个政策手段,通过家电下乡,把农民需要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推向农村市场,可以扩大内需,刺激农民购买的欲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据《中国财富》的测算,连续4年将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农民需求量最大的产品“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2)有利于消化家电业产能过剩,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家电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出口,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受阻,大量产品积压。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不仅能消化家电产业的产能过剩,建立一个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流通体系,还能促进家电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找到新的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3)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家电下乡的推行可以使农村的家电拥有量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增加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就业信息等等。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搜寻信息的成本虚高,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家电下乡能很好的畅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此外家电下乡的推行还能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体现。
其负面效应有:
(1) 扭曲价格体系,影响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价格作为经济杠杆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合理的价格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化来实现的。财政补贴改变了相对价格体系,掩盖了商品的真实价值。价格背离价值,使价格杠杆固有的调节经济、引导竞争、资源配置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的传导机制,使得社会资源达不到最有配置。巨大的财政补贴确实能给一部分农民带来好处,但很可能带来更多的扭曲与混乱:首先,那些本来没有条件购买家电的农户,为了不吃亏,可能采取“先买后卖”(甚至与销售点合谋、开具假发票)的做法,赚取补贴;其次,为了赚取更多的补贴,可能出现假离婚、假分家之类的现象;再次,为了甄别手续的真伪,政府又将设立新的审批程序与机构等等。
(2) 打破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自
负盈亏,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优胜劣汰。财政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成本、销售和利润的相互关系,导致企业经营成果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主观努力,影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难以调动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家电下乡”由于招标期限过于短暂和招标门槛过高,把众多中小品牌家电厂商排除在外,而这些小品牌厂商在农村经营多年,对那里的消费十分熟悉,并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因此,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家电下乡”应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下,让所有符合国家家电上市标准的企业都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并可以保障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3) 加重了财政负担。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必要的,但超过财政承受能力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
康、稳定的发展。财政补贴过多,首先削弱了国家财力,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其次,
挤占经济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再者,财政补贴刚性强,难以压缩,会导致赤字增加引发通货膨胀。据报道,在目前的“家电下乡”计划中,彩电的价格每台限制在1500元以下,冰箱2000元以下,手机则在1000元以下,每户购买的每类补贴产品数量最多为2台。以全国有2.5亿农户,政府共需要补贴3000亿元。就河南一个省份,截至2008年11月20日为止,全省已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0万台,销售总额17.8亿元,兑付补贴1.09亿元。如此巨大数额的财政补贴,将影响其他支出事项的安排,削弱了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功能,妨碍了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功能,同时影响经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
综合上述两方面看,家电下乡有利有弊。
家电下乡政策对家电企业和农民来说都是利好。家电企业可以趁家电下乡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家电下乡将直接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对制造商和消费者应是一个双赢结果。农村也似乎可以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大契机。
从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购买价格13%的财政补贴来看,家电下乡政策肯定是一项惠农政策。
首先,中标企业的产品都是质量有保障,经过国家监测,并设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不必有后顾之忧。同时生厂商将在原有产品型号上进行改进,增进一些实用新型等功能,使得产品更适合农村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商家受益:推广家电下乡,能够促进家电生产、流通和农民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消化家电产品过剩产能,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
农民受益商家受益,刺激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拉动了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不过,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种种问题,如果政策上实施不当,家电下乡产品能否真正使农民获得优惠,这不能不让人心存疑惑。
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在有些地区,下乡家电含财政补贴的实际购买价竟高于城区实际购买价格几十元甚至数百元?而“家电下乡”招标产品价格高于网店等其他渠道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与这项惠农政策之初衷相去甚远的这样的价格扭曲现象如果不是政策操作不当造成,还能是什么?
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已有许多农民担心,目前的报销程序太复杂了,而且到最后还有可能拿不到补贴,这样将损害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如果在全面实施后还是这种状况,就不值得期待。他们心目中值得期待的“家电下乡”政策是:“产品质量要好,补贴能够真正拿到手。”农民还担心政策落地的问题,如果政策不能落地,家电下乡只能是走个形式而已。已经出现过有些地方扣农民补贴款的现象,导致农民买了下乡产品,却拿不到补贴,久而久之,很可能是富了乡镇财政,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
部分商家利用家电下乡产品为企业打广告,但不愿意卖家电下乡产品。补贴款项在农民购买产品之后迟迟不能兑现,甚至出现销售网点克扣补贴现象。此外,也有部分农民利用家电下乡政策购买家电下乡的产品,得到补贴后,又转卖的案例。这些问题都会很严重的影响家电下乡政策的顺利推广,而且也会打击农民和商家的积极性。
虽然对企业自身来讲,把在城市部分因为消费观念改变或者技术改革而影响销售商品带到郊区,从营销上来说是为了让产品找到更好的受众群,能够物尽其用,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各企业能够把自己优质一线产品以低价为农民兄弟服务,“家电下乡”的本质是为了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商家需要保证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都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政府应该及时出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同时监督企业和农民的违规行为,使得家电下乡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环境下顺利推广。
其次还应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和办法,在各地区都建立专门的销售通道,建立厂家与商家的直接联系,组织销售点,并实行产品质量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以防止劣质产品趁机“下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正确、合理、有序地消费,以防止出现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避免给广大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
总而言之,可拉动千亿元内需的农村市场的确非常值得期待,家电下乡中的种种不当行为必须杜绝。而官方或应出台更细致的政策措施以确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农民对“家电下乡”不会失望,保证商家利益,保证农村需求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