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反应》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化学 郭翠玲
【课程分析】酸、碱、盐是常见化学物质中的几种重要类型物质,很多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之有关。因其组成复杂,从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单质、简单化合物及溶液的知识后集中学习酸、碱、盐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
《酸和碱的反应》是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第三节的内容,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条重要纽带,是有酸或碱参与的反应中重要的一类反应。把《酸和碱的反应》单独列为一节,一是表明中和反应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为下一步学习盐的知识打下基础,再由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本节课的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后知道:酸的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pH<7;碱的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pH>7。但是还不知道酸和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就会存在一个疑问?酸和碱这两类物质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如果发生反应,生成物又是什么?学生通过对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及其组成上的不同特点的回顾,为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反应的实质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况且学生学习化学已半年多,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能力及化学实验的合作探究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已经能根据实验目的较为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药品进行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判断一个反应的发生,也会用化学语言去描述一个反应的现象,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
【设计思路】张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系统论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层次,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过程。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是怎样“教学生学”;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验探究性强,为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反应及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了三个认知层次:“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探索感知,理解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在第一个认知层次里,我先请学生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使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通过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判断《斯达舒》能治疗胃酸的原因是其主要成分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为下一步学习酸与碱反应的现象、特征、用途打下基础。在第二个认知层次里,我诱导学生“回顾旧知,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深入探索,揭示实质”,“ 交流讨论,归纳提升”使学生五官并用,认真观察、积极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动手去验证实验。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等手段得出结论,中间适时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酸碱中和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第三个认知层次里,我用导向性信息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生活及医疗方面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促进同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迁移、应用,体会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化学知识,能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切实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学习目标,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目标】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思考《斯达舒》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后自由回答。
【成分】本品每粒含氢氧化铝140毫克、维生素U(碘甲基蛋氨酸)50毫克,颠茄提取物10毫克。辅料为淀粉。
【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烧灼感、胃痛及慢性胃炎。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从中生发现问题,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简要实录】 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斯达舒》的说明书后,积极动脑思索,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脱口而出:是其主要成分Al(OH)3与胃酸即盐酸发生了反应,
消耗了胃中过多的酸,从而消除病痛。一些学生疑窦顿生,Al(OH)3是碱,碱也能和酸发生反应?)
二、探索感知,理解实质
(一)回顾旧知,设计实验
【课件投影】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学生观察教师用试管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1、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酸和碱的内容,思考交流酸和碱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能否判断二者发生了反应?怎样才能使二者有反应明显现象?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混合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产生反应的依据做铺垫。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简要实录】对已知的内容学生表现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并相互启发,教师适时点拨,给予鼓励。
李倩同学:酸和碱都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其变色,也都能与某些盐反应。
张彦锋同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判断二者反应的发生,也能借助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来判断。
孙培英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会变红色,再滴加盐酸,如果红色会变为无色,就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刘少华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用pH试纸测定其pH>7,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后, pH值变小,小于7,就可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
许美娟同学:也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滴入NaOH溶液中会变蓝,再滴加盐酸时又变红。
刘旗旗同学:我不赞同许美娟的方案,因为紫色石蕊试液由蓝变紫再变红,现象不太明显。)
(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课件投影】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边做边思考【实验1】【实验2】中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回答。 实验器材:烧杯、胶头滴管、温度计、玻璃棒、试管
药 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实验2】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以体验为基础,认知为红线。学生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判断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使学生知道了NaOH溶液和HCl溶液能发生反应,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获得了科学的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和自信心,结论也由学生来得出,充分体现了诱思探究的精神。)
【简要实录】 组内同学配合较为默契,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学生充分参与,而且能认真分析,积极发言,相互启发,促进理解,得出结论。老师在小组间穿行,给予指导。)
【课件投影】实验说明:NaOH溶液能和HCl溶液反应,反应时放出热量。
1、当滴入的HCl溶液不足时,溶液显碱性,NaOH 剩余,pH>7;
2、当滴入的HCl溶液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
3、当滴入的HCl溶液过量时,溶液显酸性, HCl溶液剩余,pH<7。
【设计意图】 展示以上学生得出的主要实验结论,让学生再次感悟酸碱反应时,酸和碱的特性都消失。)
(三)深入探索,揭示实质
【课件投影】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3】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先针对下列问题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
实验器材: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火柴、三脚架
实验步骤: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至蒸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猜想:①NaOH溶液与稀HCl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②为什么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7,溶液显中性呢?H+和OH-哪儿去了?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的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对中和反应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简要实录】同学们大胆猜想、相互讨论、交流。)
【课件投影】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根据动画,积极思考,小组选派代表用微观理论解释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展示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溶液的导电性的微观粒子上思考,并通过课件模拟反应的过程,帮助同学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用微观的理论解释,理解化学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形象、直观地使学生感悟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对中和反应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简要实录】 看过动画,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倍增。教师对提问回答较好的同学给以热情鼓励并适时点拨酸碱反应的实质: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
(四)交流讨论,归纳提升
【课件投影】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小组合作验证Ba(OH)2和稀硫酸、Cu(OH)2和稀硫酸也能发生反应。并根据记录的实验现象先独立思考,再针对下列问题交流讨论后小组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并向全班展示出反应的方程式,其他同学修改补充。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镊子
药品:Ba(OH)2溶液、Cu(OH)2固体、稀硫酸
1、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思考其他的酸碱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调换酸与碱再次进行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符合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规律。)
【简要实录】 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发言。许宁: 向放有Ba﹙OH﹚2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王欣:向放有Cu(OH) 2固体的试管内加入稀硫酸振荡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老师适时点拨。许文娜总结:实验证明,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不过有些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改变来判断,而有些反应伴随着固体的溶解、溶液颜色的改变等现象。多位同学展示了自己写的反应方程式。)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写的三个反应方程式思考交流,完成下列要求,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
NaOH + HCl == NaCl +H2O
Ba(OH)2+ H2SO4=BaSO4+2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1、NaCl、BaSO4、CuSO4这三种物质我们将其统称为盐,分析三者在组成
上有什么共同点,并试着归纳出盐的定义。
2、我们将上述这一类反应叫中和反应,请试着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并写出该反应的表示式。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顺理成章得出中和反应及盐的定义,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对比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简要实录】 学生通过讨论,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各组不断补充,针对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课件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的结论
1、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3、表 示 式:酸﹢碱→盐﹢水 (复分解反应)
4、实 质:H++OH-=H2O
【设计意图】 到此为止,学生对酸与碱发生的这一类中和反应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的成就感陡然增强。)
三、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课件投影】你能解释以下应用的原理并归纳中和反应的用途吗?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后自由发言。
1.有些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如果用氨水(NH3·H2O)中和它,能
得到—种氮肥—硫酸铵[(NH4)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为什么?
3、被蚂蚁、蚊子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稀氨水或肥皂水可以止痛、消肿,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组交流讨论,一方面可以巩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化学知识,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简要实录】 通过讨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较为准确得出结论,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课件投影】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皮蛋有涩味,请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如何除去涩味?
2、用洗发液洗净头发后,为什么还要用护发素进行处理?
3、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掌握与否,还要看学生能否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广泛应用,加强迁移。)
【课后反思】2008年5月我有幸在我校聆听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讲座,又听了我校五位教师的几节诱思探究教学课,使我受益匪浅。要想教会学生学,就必须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正如张教授所说:“诱是思的条件,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真正的学习行为,应用整个身体去活动,全部心灵去体验。”反思我的教学课,旧的方法、理论还没有完全剔除,一心想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节课,我力图按照《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的理论来设计,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意、探索感知,理解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个教学环节,利用导向性信息,不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激发情意,使学生五官并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关注过程,及时反馈,从而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观看了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又阅读《斯达舒》说明书后,提出《斯达舒》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通过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让学生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性质设计实验验证二者是否发生反应?以及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逐滴滴入稀盐酸看到红色逐渐褪为无色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使学生积极思考,用微观理论解释酸和碱的反应,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等等。这些情景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从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实验过程描述、分析,到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向性信息,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要性,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等碱性物质止痛、消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碱性的工业废水如何排放?使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很好地落实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现在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还没有学到张教授《诱思探究学
科教学论》的实质,即教学不但要有规律性,更要有艺术性,要在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艺术地处理好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善于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营造轻快、宽容的学习气氛,安排好基本体验形式的灵活运用性,准确地具有审美体验地变换七个“动”。但我知道路还很长,我要坚定地走下去。
《酸和碱的反应》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化学 郭翠玲
【课程分析】酸、碱、盐是常见化学物质中的几种重要类型物质,很多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之有关。因其组成复杂,从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单质、简单化合物及溶液的知识后集中学习酸、碱、盐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
《酸和碱的反应》是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第三节的内容,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条重要纽带,是有酸或碱参与的反应中重要的一类反应。把《酸和碱的反应》单独列为一节,一是表明中和反应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为下一步学习盐的知识打下基础,再由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本节课的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后知道:酸的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pH<7;碱的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pH>7。但是还不知道酸和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就会存在一个疑问?酸和碱这两类物质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如果发生反应,生成物又是什么?学生通过对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及其组成上的不同特点的回顾,为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反应的实质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况且学生学习化学已半年多,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能力及化学实验的合作探究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已经能根据实验目的较为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药品进行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判断一个反应的发生,也会用化学语言去描述一个反应的现象,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
【设计思路】张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系统论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层次,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过程。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是怎样“教学生学”;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验探究性强,为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反应及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了三个认知层次:“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探索感知,理解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在第一个认知层次里,我先请学生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使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通过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判断《斯达舒》能治疗胃酸的原因是其主要成分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为下一步学习酸与碱反应的现象、特征、用途打下基础。在第二个认知层次里,我诱导学生“回顾旧知,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深入探索,揭示实质”,“ 交流讨论,归纳提升”使学生五官并用,认真观察、积极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动手去验证实验。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等手段得出结论,中间适时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酸碱中和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第三个认知层次里,我用导向性信息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生活及医疗方面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促进同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迁移、应用,体会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化学知识,能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切实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学习目标,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目标】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思考《斯达舒》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后自由回答。
【成分】本品每粒含氢氧化铝140毫克、维生素U(碘甲基蛋氨酸)50毫克,颠茄提取物10毫克。辅料为淀粉。
【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烧灼感、胃痛及慢性胃炎。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从中生发现问题,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简要实录】 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斯达舒》的说明书后,积极动脑思索,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脱口而出:是其主要成分Al(OH)3与胃酸即盐酸发生了反应,
消耗了胃中过多的酸,从而消除病痛。一些学生疑窦顿生,Al(OH)3是碱,碱也能和酸发生反应?)
二、探索感知,理解实质
(一)回顾旧知,设计实验
【课件投影】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学生观察教师用试管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1、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酸和碱的内容,思考交流酸和碱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能否判断二者发生了反应?怎样才能使二者有反应明显现象?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混合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产生反应的依据做铺垫。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简要实录】对已知的内容学生表现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并相互启发,教师适时点拨,给予鼓励。
李倩同学:酸和碱都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其变色,也都能与某些盐反应。
张彦锋同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判断二者反应的发生,也能借助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来判断。
孙培英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会变红色,再滴加盐酸,如果红色会变为无色,就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刘少华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用pH试纸测定其pH>7,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后, pH值变小,小于7,就可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
许美娟同学:也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滴入NaOH溶液中会变蓝,再滴加盐酸时又变红。
刘旗旗同学:我不赞同许美娟的方案,因为紫色石蕊试液由蓝变紫再变红,现象不太明显。)
(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课件投影】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边做边思考【实验1】【实验2】中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回答。 实验器材:烧杯、胶头滴管、温度计、玻璃棒、试管
药 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实验2】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以体验为基础,认知为红线。学生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判断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使学生知道了NaOH溶液和HCl溶液能发生反应,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获得了科学的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和自信心,结论也由学生来得出,充分体现了诱思探究的精神。)
【简要实录】 组内同学配合较为默契,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学生充分参与,而且能认真分析,积极发言,相互启发,促进理解,得出结论。老师在小组间穿行,给予指导。)
【课件投影】实验说明:NaOH溶液能和HCl溶液反应,反应时放出热量。
1、当滴入的HCl溶液不足时,溶液显碱性,NaOH 剩余,pH>7;
2、当滴入的HCl溶液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
3、当滴入的HCl溶液过量时,溶液显酸性, HCl溶液剩余,pH<7。
【设计意图】 展示以上学生得出的主要实验结论,让学生再次感悟酸碱反应时,酸和碱的特性都消失。)
(三)深入探索,揭示实质
【课件投影】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3】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先针对下列问题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
实验器材: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火柴、三脚架
实验步骤: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至蒸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猜想:①NaOH溶液与稀HCl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②为什么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7,溶液显中性呢?H+和OH-哪儿去了?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的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对中和反应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简要实录】同学们大胆猜想、相互讨论、交流。)
【课件投影】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根据动画,积极思考,小组选派代表用微观理论解释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展示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溶液的导电性的微观粒子上思考,并通过课件模拟反应的过程,帮助同学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用微观的理论解释,理解化学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形象、直观地使学生感悟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对中和反应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简要实录】 看过动画,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倍增。教师对提问回答较好的同学给以热情鼓励并适时点拨酸碱反应的实质: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
(四)交流讨论,归纳提升
【课件投影】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小组合作验证Ba(OH)2和稀硫酸、Cu(OH)2和稀硫酸也能发生反应。并根据记录的实验现象先独立思考,再针对下列问题交流讨论后小组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并向全班展示出反应的方程式,其他同学修改补充。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镊子
药品:Ba(OH)2溶液、Cu(OH)2固体、稀硫酸
1、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思考其他的酸碱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调换酸与碱再次进行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符合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规律。)
【简要实录】 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发言。许宁: 向放有Ba﹙OH﹚2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王欣:向放有Cu(OH) 2固体的试管内加入稀硫酸振荡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老师适时点拨。许文娜总结:实验证明,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不过有些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改变来判断,而有些反应伴随着固体的溶解、溶液颜色的改变等现象。多位同学展示了自己写的反应方程式。)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写的三个反应方程式思考交流,完成下列要求,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
NaOH + HCl == NaCl +H2O
Ba(OH)2+ H2SO4=BaSO4+2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1、NaCl、BaSO4、CuSO4这三种物质我们将其统称为盐,分析三者在组成
上有什么共同点,并试着归纳出盐的定义。
2、我们将上述这一类反应叫中和反应,请试着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并写出该反应的表示式。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顺理成章得出中和反应及盐的定义,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对比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简要实录】 学生通过讨论,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各组不断补充,针对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课件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的结论
1、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3、表 示 式:酸﹢碱→盐﹢水 (复分解反应)
4、实 质:H++OH-=H2O
【设计意图】 到此为止,学生对酸与碱发生的这一类中和反应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的成就感陡然增强。)
三、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课件投影】你能解释以下应用的原理并归纳中和反应的用途吗?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后自由发言。
1.有些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如果用氨水(NH3·H2O)中和它,能
得到—种氮肥—硫酸铵[(NH4)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为什么?
3、被蚂蚁、蚊子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稀氨水或肥皂水可以止痛、消肿,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组交流讨论,一方面可以巩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化学知识,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简要实录】 通过讨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较为准确得出结论,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课件投影】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皮蛋有涩味,请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如何除去涩味?
2、用洗发液洗净头发后,为什么还要用护发素进行处理?
3、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掌握与否,还要看学生能否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广泛应用,加强迁移。)
【课后反思】2008年5月我有幸在我校聆听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讲座,又听了我校五位教师的几节诱思探究教学课,使我受益匪浅。要想教会学生学,就必须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正如张教授所说:“诱是思的条件,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真正的学习行为,应用整个身体去活动,全部心灵去体验。”反思我的教学课,旧的方法、理论还没有完全剔除,一心想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节课,我力图按照《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的理论来设计,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意、探索感知,理解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个教学环节,利用导向性信息,不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激发情意,使学生五官并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关注过程,及时反馈,从而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观看了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又阅读《斯达舒》说明书后,提出《斯达舒》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通过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让学生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性质设计实验验证二者是否发生反应?以及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逐滴滴入稀盐酸看到红色逐渐褪为无色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使学生积极思考,用微观理论解释酸和碱的反应,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等等。这些情景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从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实验过程描述、分析,到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向性信息,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要性,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等碱性物质止痛、消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碱性的工业废水如何排放?使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很好地落实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现在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还没有学到张教授《诱思探究学
科教学论》的实质,即教学不但要有规律性,更要有艺术性,要在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艺术地处理好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善于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营造轻快、宽容的学习气氛,安排好基本体验形式的灵活运用性,准确地具有审美体验地变换七个“动”。但我知道路还很长,我要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