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认知;人际交往;障碍;调适   [作者简介]杨南,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讲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204-03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家庭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据一项调查显示:48.06%的大学生人际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人数增多,有的甚至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而导致轻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表现出的无奈和消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问题分析      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激化的矛盾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对方不理解或其他原因。有这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在交往中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他人,别人做的和说的稍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认为无法交往下去。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较高,相当一些人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旁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于是变得十分紧张、不自在。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二)极度追求完美。难容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萎萎缩缩或敏感多疑。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假想的失败困境之中。   过分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态度上。在访谈中,当让24位同学写出最不喜欢交往的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优点时,所有的同学都列举出至少三个缺点,只有1个同学写出了一个优点,其他23位同学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从这个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交往对象既挑剔又缺少宽容和理解。他们或者因对方的某些缺点而不愿与其交往,或者因对方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不和而产生排斥心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当对方的某一点失误不令人满意时,要么上纲上线,全盘否定,认为对方一无是处,不值得交往;要么一味地责备他人,乃至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彼此之间变得冷漠疏远,关系僵化,人际交往中断。      (三)过分关注理想,忽视现实   理想化色彩较浓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而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学生理想化的人际交往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许多同学将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描绘成一方净土、一方乐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的憧憬包括了大学里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把本属于正常的矛盾视为异常,把自己交际能力的不足、处世的单纯所带来的人际不适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积压在心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次,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人际交往顺利的时候,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周围都是好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了坏人,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险恶,尔虞我诈,不可信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人际关系,而且若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式后,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障碍调适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认知的基础上的,这种认知既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对其他人的认知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规律,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等综合判断手段来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内心状态。正确认知他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地评价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了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不要被对方“花言巧语”所蒙蔽。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发展地看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人处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社会中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而

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细微变化,不断改变交往的方式。比如,有位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自私的毛病,做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当她感觉大家都在疏远她时,便觉得非常孤独和自卑。慢慢地,她在试图改变自己。如果这时我们发现了她的一些细微变化,友好地和她接近,就会改掉她的坏毛病,建立友谊;相反,如果我们仍然用“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将她良好的愿望扼杀于萌芽状态。   3.客观地评价人。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我们喜欢的人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就什么都不好。可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而是仅凭个人的喜好去与人交往,势必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无形中缩小了交际的范围。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拓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心理和生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问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都使大学生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原来那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逐渐转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使大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进行合理的统一。   第一,自我比较。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人们在自我认知时,往往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放在同一尺度面前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抑或是原地不动。这种纵向比较的方法,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简易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成长以及在成长道路上还存在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正视这些不足,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   第二,社会比较。自我认知不仅仅限于自己同自己的纵向比较,而更多采用的是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比较称之为“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值得注意的是,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某一次评价,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对自己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二是通过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许多研究发现,人们与相比较的对象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在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容易正确地评价自我。但是,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激励他们与周围的强者相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2.塑造完美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只是健康人生的基础,完美的自我才是理想境界。塑造完美自我可通过如下途径:   第一,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其次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二,优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优化也应当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地说,应当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投身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才能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形成稳定的自我态度,有效地调节、控制自我。二是通过读书学习优化自我意识。在读书学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吸收历史人物优化自我意识的经验,而且学会许多富有成效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原则和方法。三是通过人际交往优化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总是要通过他人并受他人影响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定向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有目的的去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又能有目的地去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那么,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优化。   第三,完善与超越自我。大学生都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但古人说得好,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行动开始。所以自我修养、自我塑造首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做到行与知并重。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是大学生从个体的“小我”不断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迈进的过程。新时期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努力自觉地将“小我”和“大我”统一起来。既立足于自我,又不封闭自我;既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又要尊重别人的主体地位;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鼓励和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还要和众人共同实现社会价值。总之,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交往,去创造,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很好地把握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责任编辑:霁 月]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认知;人际交往;障碍;调适   [作者简介]杨南,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讲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204-03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家庭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据一项调查显示:48.06%的大学生人际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人数增多,有的甚至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而导致轻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表现出的无奈和消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问题分析      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激化的矛盾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对方不理解或其他原因。有这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在交往中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他人,别人做的和说的稍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认为无法交往下去。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较高,相当一些人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旁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于是变得十分紧张、不自在。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二)极度追求完美。难容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萎萎缩缩或敏感多疑。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假想的失败困境之中。   过分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态度上。在访谈中,当让24位同学写出最不喜欢交往的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优点时,所有的同学都列举出至少三个缺点,只有1个同学写出了一个优点,其他23位同学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从这个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交往对象既挑剔又缺少宽容和理解。他们或者因对方的某些缺点而不愿与其交往,或者因对方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不和而产生排斥心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当对方的某一点失误不令人满意时,要么上纲上线,全盘否定,认为对方一无是处,不值得交往;要么一味地责备他人,乃至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彼此之间变得冷漠疏远,关系僵化,人际交往中断。      (三)过分关注理想,忽视现实   理想化色彩较浓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而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学生理想化的人际交往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许多同学将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描绘成一方净土、一方乐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的憧憬包括了大学里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把本属于正常的矛盾视为异常,把自己交际能力的不足、处世的单纯所带来的人际不适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积压在心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次,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人际交往顺利的时候,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周围都是好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了坏人,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险恶,尔虞我诈,不可信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人际关系,而且若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式后,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障碍调适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认知的基础上的,这种认知既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对其他人的认知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规律,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等综合判断手段来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内心状态。正确认知他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地评价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了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不要被对方“花言巧语”所蒙蔽。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发展地看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人处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社会中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而

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细微变化,不断改变交往的方式。比如,有位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自私的毛病,做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当她感觉大家都在疏远她时,便觉得非常孤独和自卑。慢慢地,她在试图改变自己。如果这时我们发现了她的一些细微变化,友好地和她接近,就会改掉她的坏毛病,建立友谊;相反,如果我们仍然用“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将她良好的愿望扼杀于萌芽状态。   3.客观地评价人。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我们喜欢的人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就什么都不好。可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而是仅凭个人的喜好去与人交往,势必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无形中缩小了交际的范围。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拓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心理和生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问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都使大学生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原来那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逐渐转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使大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进行合理的统一。   第一,自我比较。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人们在自我认知时,往往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放在同一尺度面前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抑或是原地不动。这种纵向比较的方法,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简易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成长以及在成长道路上还存在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正视这些不足,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   第二,社会比较。自我认知不仅仅限于自己同自己的纵向比较,而更多采用的是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比较称之为“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值得注意的是,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某一次评价,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对自己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二是通过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许多研究发现,人们与相比较的对象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在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容易正确地评价自我。但是,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激励他们与周围的强者相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2.塑造完美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只是健康人生的基础,完美的自我才是理想境界。塑造完美自我可通过如下途径:   第一,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其次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二,优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优化也应当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地说,应当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投身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才能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形成稳定的自我态度,有效地调节、控制自我。二是通过读书学习优化自我意识。在读书学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吸收历史人物优化自我意识的经验,而且学会许多富有成效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原则和方法。三是通过人际交往优化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总是要通过他人并受他人影响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定向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有目的的去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又能有目的地去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那么,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优化。   第三,完善与超越自我。大学生都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但古人说得好,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行动开始。所以自我修养、自我塑造首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做到行与知并重。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是大学生从个体的“小我”不断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迈进的过程。新时期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努力自觉地将“小我”和“大我”统一起来。既立足于自我,又不封闭自我;既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又要尊重别人的主体地位;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鼓励和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还要和众人共同实现社会价值。总之,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交往,去创造,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很好地把握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责任编辑:霁 月]


相关文章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重点和要点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的内涵-"灰色带理论" 白 黑 纯白 浅灰 深灰 纯黑 纯白: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 浅灰:由现实生活引发的心理冲突和行为问题 (心理冲突) 深灰:心理疾病(心理障碍) 纯黑:精神病 ...查看


  • 小组的心理论文
  • 心理论文 ------建环(2)班 组长黄强 组员: 胡建良 胡鹏 郭锋 郑金萍 陈咏阳 摘 要: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模糊性和多变性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 ...查看


  •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 2010年第6期( )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6,2010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崔 寅 (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 ...查看


  • 扬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多选题
  • (二) 多选题 1.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ABCD ) (A) 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B) 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C) 打开心窗,主动开放 (D) 合作协助,友好竞争 2. 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有(ABC ) (A) 哲学 (B) 伦理学 (C) ...查看


  • 社交障碍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 社交障碍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一例大学生社会交往障碍的普通心理问题,探究了认知--行为疗法. [关键词]社会交往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本案例是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障碍的一例普通的心理问题.根据咨询过程的相互交流, ...查看


  •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宋82
  •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矫治狭隘性格的方法不包括() 放纵自己 (A) 丰富自己 (B) 拓宽心胸 (C) 扩大交往 (D) 2. 造成狭隘性格的原因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先天因素 (A) 遗传 (B ...查看


  • 心理健康与调适测试与答案
  • 心理健康与调适测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第1题: 1990年,WHO将()纳入健康的概念中,形成了新的健康概念 D.道德健康 第2题: 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估工作者以()的标准界定心理活动是否正常 B.统计学 第3题: ()患者病前个性大多孤僻. ...查看


  •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 31
  •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不是导致报复者孤独的原因有(a ) (A) 变态心理 (B) 阴暗的心理状态 (C) 报复心驾驭心灵 (D) 从不与人畅快交流 [分值:1.0] 2. 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为了缓解心理的 ...查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纲(广中医)
  • 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五.论述题(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