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给我的点滴思索
防城镇二中 李印文
摘 要: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从而教师首先应热爱数学,优化新课导入、设置教学疑点、让学生操作实践、开展学习竞赛,以激发学生想学数学、好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心. 这种倾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观、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受知识信息达到最佳状态及效果. 它可以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也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也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相关的. 但就学生而言,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对数学这门学科能产生兴趣的就更少了. 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一、教师热爱数学,学生乐学数学.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如果教师厌烦数学,那么他〔她〕教的学生也肯定厌烦数学". 故而,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有稳定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从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来逐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使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好学乐学的境界.
㈠优化新课导入,让学生想学.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序幕,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 因此,教师导入新课必须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地吸引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由大人、小孩都喜爱的扑克牌谈起,接着拿出一副包装精美的新扑克牌,像变魔术一样,随意抽出9张扑克牌,正面向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任意两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在学生热烈讨论一两分钟后,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问:“如果在每一张牌的正面都写上1,反面都写上-1,考虑所有牌朝上一面的数的积. 开始9张牌都正面向上,上面的数的积是1. 每次翻动两张,就是说有两张牌同时改变符号,这能改变朝上一面的数的积是1这一结果吗?9张牌都反面向上时,上面的数的积是什么数?这种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你能解释为什么不会使9张牌都反面向上了吗?”如果桌上有任意奇数张牌,猜想结果会怎样”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学生兴趣油然而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㈡设置教学疑点,使学生好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合适的疑点,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解决心中的疑问.
例如:在教学“1+2+3+4+„„+9997+9998+9999+10000=?”时,由高斯小时侯的故事,即“1+2+3+4+„„+96+97+98+99+100=?”,出示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依次计算. 第二种解法,100个数变成,1+100,2+99,3+98„„,50对数,即101×50=5050,从而引申问道:“1+2+3+„„+〔n-2〕+〔n-1〕+n=?”. 老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n〔n+1〕/2的普遍计算. 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通过自学,经过教师适时指导,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㈢动手操作实践. 激发学生爱学.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的实质,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达到爱学的目的,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制作火车车厢的模型. 认识了解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点、线、面、体四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享受成功的喜悦时,激发学生爱学的情感.
㈣开展学习竞赛,促进学生乐学.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 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 适当的竞争,可以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性. 只有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及时给予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促使他们乐意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记忆1至20的正整数的平方与1至10的正整数的立方”时,可采用“打手猜数”、“抢答”、“开火车”等形式的比赛练习.
以上各种学习方法中,还可穿插训练学生说课,讲课当老师,对优胜者进行表扬.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在快乐中使他们受到鼓励,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二、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呆板、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在课堂上配合协调,学生参与主动,教师不只是唱独角戏,学生不仅是“听数学”,而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手脑并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由分吃蛋糕,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蛋糕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感到新鲜有趣,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用一张白纸放在蛋糕上,将其上底复制,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对折后即可. 肯定其成绩后,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板书〕. 然后,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和剪刀,先把一张白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随意画出自己喜爱的一个图形,再用剪刀剪下来,把纸打开,看一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再次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接下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到过哪些与以上图形一样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1: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如树叶、菜叶、竹叶、茶叶„„.
学生2: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如B、E、M、W、A、T、Y、U、I、O等.
学生3:有些数字是,如:0、3、8等.
学生4:有些字是,如王、田、申等.
学生5:有些图形是,如:线段、长方形、菱形、圆等.
„„
这时,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趁着学生这股高涨情绪,又拿出小黑板显示如下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小组讨论后选出一名代表把这些图形的另一半补出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共同操作,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如优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受优生的影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又能集思广益,协作攻克难关,共同探求结果.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时,画出以下图形,先让学生操作感知,然后学生分成6人小组讨论,折一折,试一试,并问他们还能画出一些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吗?在整个推导和验证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驰,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同学们能在愉快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 教师也乐在其中,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面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师出示原题:用12.56cm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 哪种图形的面积大?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得出:S圆>S正>S长. 从而,叫学生们猜想与证明:周长相等的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关系总是:S圆>S正>S长. 此题同学们讨论证明完毕后,一位同学别出心裁地编了这样一道题:面积相等的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关系如何?同学们立刻投入到火热的小组讨论中,不一会儿便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改革教学方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给我的点滴思索
防城镇二中 李印文
摘 要: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从而教师首先应热爱数学,优化新课导入、设置教学疑点、让学生操作实践、开展学习竞赛,以激发学生想学数学、好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心. 这种倾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观、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受知识信息达到最佳状态及效果. 它可以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也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也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相关的. 但就学生而言,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对数学这门学科能产生兴趣的就更少了. 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一、教师热爱数学,学生乐学数学.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如果教师厌烦数学,那么他〔她〕教的学生也肯定厌烦数学". 故而,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有稳定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从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来逐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使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好学乐学的境界.
㈠优化新课导入,让学生想学.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序幕,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 因此,教师导入新课必须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地吸引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由大人、小孩都喜爱的扑克牌谈起,接着拿出一副包装精美的新扑克牌,像变魔术一样,随意抽出9张扑克牌,正面向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任意两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在学生热烈讨论一两分钟后,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问:“如果在每一张牌的正面都写上1,反面都写上-1,考虑所有牌朝上一面的数的积. 开始9张牌都正面向上,上面的数的积是1. 每次翻动两张,就是说有两张牌同时改变符号,这能改变朝上一面的数的积是1这一结果吗?9张牌都反面向上时,上面的数的积是什么数?这种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你能解释为什么不会使9张牌都反面向上了吗?”如果桌上有任意奇数张牌,猜想结果会怎样”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学生兴趣油然而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㈡设置教学疑点,使学生好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合适的疑点,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解决心中的疑问.
例如:在教学“1+2+3+4+„„+9997+9998+9999+10000=?”时,由高斯小时侯的故事,即“1+2+3+4+„„+96+97+98+99+100=?”,出示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依次计算. 第二种解法,100个数变成,1+100,2+99,3+98„„,50对数,即101×50=5050,从而引申问道:“1+2+3+„„+〔n-2〕+〔n-1〕+n=?”. 老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n〔n+1〕/2的普遍计算. 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通过自学,经过教师适时指导,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㈢动手操作实践. 激发学生爱学.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的实质,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达到爱学的目的,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制作火车车厢的模型. 认识了解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点、线、面、体四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享受成功的喜悦时,激发学生爱学的情感.
㈣开展学习竞赛,促进学生乐学.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 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 适当的竞争,可以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性. 只有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及时给予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促使他们乐意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记忆1至20的正整数的平方与1至10的正整数的立方”时,可采用“打手猜数”、“抢答”、“开火车”等形式的比赛练习.
以上各种学习方法中,还可穿插训练学生说课,讲课当老师,对优胜者进行表扬.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在快乐中使他们受到鼓励,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二、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呆板、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在课堂上配合协调,学生参与主动,教师不只是唱独角戏,学生不仅是“听数学”,而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手脑并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由分吃蛋糕,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蛋糕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感到新鲜有趣,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用一张白纸放在蛋糕上,将其上底复制,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对折后即可. 肯定其成绩后,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板书〕. 然后,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和剪刀,先把一张白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随意画出自己喜爱的一个图形,再用剪刀剪下来,把纸打开,看一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再次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接下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到过哪些与以上图形一样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1: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如树叶、菜叶、竹叶、茶叶„„.
学生2: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如B、E、M、W、A、T、Y、U、I、O等.
学生3:有些数字是,如:0、3、8等.
学生4:有些字是,如王、田、申等.
学生5:有些图形是,如:线段、长方形、菱形、圆等.
„„
这时,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趁着学生这股高涨情绪,又拿出小黑板显示如下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小组讨论后选出一名代表把这些图形的另一半补出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共同操作,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如优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受优生的影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又能集思广益,协作攻克难关,共同探求结果.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时,画出以下图形,先让学生操作感知,然后学生分成6人小组讨论,折一折,试一试,并问他们还能画出一些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吗?在整个推导和验证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驰,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同学们能在愉快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 教师也乐在其中,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面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师出示原题:用12.56cm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 哪种图形的面积大?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得出:S圆>S正>S长. 从而,叫学生们猜想与证明:周长相等的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关系总是:S圆>S正>S长. 此题同学们讨论证明完毕后,一位同学别出心裁地编了这样一道题:面积相等的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关系如何?同学们立刻投入到火热的小组讨论中,不一会儿便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改革教学方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