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教案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一节 一、导入: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
二、什么是现代诗(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三、现代诗主要流派
1.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 五四" 以后" 自由诗人" 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 三美" 主张,即"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新月派" 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 健康" 、" 尊严" 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 纯诗" 的立场,讲求" 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2.九叶派: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 九叶派" 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 星群" 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 中国新诗派" (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 九叶诗派" )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3.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代表诗人:食指、北岛、杨炼、多多、根子、舒婷、芒克、顾城、黄翔、江河、梁小斌、严力、王小妮、林莽、方含、田晓青、哑默、傅天琳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二节
一、现代诗的特点
1. 形式是自由的,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 内涵是开放的,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3.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例1: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二、经典现代诗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一北岛《回答》
3.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一一食指《相信未来》
4.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洞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一一北岛
5.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一一席慕容《禅意》
6.与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与水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一一余秋雨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一雪莱《西风颂》
8.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一席慕容《乡愁》
9.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一顾成《远和近》
10.流血的创口总有复合的盼望,而在心中永不痊愈的是那不流血的创伤一一席慕容《囚》
1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 强烈的光线感;2. 危险的现实感;3. 巨大的空白感) 顾城《一代人》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三节
一、现代诗的重要元素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如《忆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与长城合影》中的长城、群楼、花树,《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阳、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象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象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象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现代诗的三美主张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在当时,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抵触和颠覆,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当时的诗歌,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倡导人文的回归,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正如萍姐上期所说,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几近苛刻,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严格按照平水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到了二三十年代,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严格按照其执行如他的《死水》,每节皆隔行押韵,节节换韵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到了今天,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相反,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也即语脉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我们自己朗诵一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首诗中,有一跟很鲜明的语脉线索,不管是从情绪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始终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节奏,经过划分,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在这里可以看出,从第一行开始,就形成了占全诗主题的四字一顿的节奏我们知道,四字一顿相对于阅读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节奏如千字文的四字一顿、如骈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许多词牌中,也会采用四字一顿的节奏,这都是为了在便于阅读的同时便于朗诵就如这首《鸽子》,相信现在就有很多朋友能够背出来了如果全诗的节奏不一,或者变化很大、没有一个固定而有迹可循的规律,那么这首诗在语脉上就会显得破碎,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情绪的抒发也不容易体现出来 要培养优秀的节奏感,语感很重要,这个可以从平日的阅读中训练出来,大家可以多读多看,结合作者在语言中赋予的情感从古诗文开始,然后扩展到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朗诵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方法诗歌是最难的,也是最精华的文体,如果诗歌能写的很棒,那么其他的文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节奏感,我想如果刻意的在字数或者语法上进行要求,那样不但会中断诗意,也会显得很呆板就我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语言当中去,倘若你拥有之前提到的语感,在写作的同时,你的感情会浮上来,覆盖在语言的表面,指引大家寻找到语言内部的节奏 好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并不是说有华丽的辞藻和严整的韵律就是一首好诗创作一首诗歌,就好像女娲造人,把泥人捏的再怎么栩栩如生,也是一只泥人,要想脱胎换骨成为人,需要赋予灵魂而我们赋予诗歌的灵魂,就是我们创作时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很玄的东西,而是有形有质的,依附在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上,伴随着语脉流淌出来,感染读者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好诗而感动人,就靠这语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我对于《鸽子》节奏感的划分,去划分一下海子的《四姐妹》,如果你能被这首诗感动,那么你就找到了诗歌的灵魂
(二)绘画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闻一多提出绘画美,是针对当时某些诗歌语言粗糙鄙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水诗、垃圾诗或下半身诗歌诗歌是最精炼、最精华的文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求也更高不能冗赘是一点,炼词炼句也是一点那么如何把我们笔下的语言变成诗歌的语言呢?
意象的使用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运用,讲究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即不求客观、外形的逼真准确,而求内在神韵的暗合的默契当然,这一切最好在公众思维能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除非是情绪的需要,尽量避免一些哗众取宠的意象,比如说下半身诗歌和垃圾派这里不深究 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系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意象的运用在某些流派中还会走向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象或者晦涩艰辛的元素化写作,没有意象的诗歌,如梨花体的部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而元素化写作的诗歌,一般出现在长诗中,比如说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其实元素化写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完全附庸风雅,乱写一气,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种,就如海子一样,拥有自己完整的、清晰地世界观体系,并且意象元素有明确的、固定的指示这样的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会有注释,或者有了解改诗人的人员进行解读比如说艾略特的《荒原》,诗人本身就加了许多注解;又比如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以他的《太阳&8226;土地篇》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目前还不需要刻意去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功力的问题,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是,先从选择意象做起,尽量选用合适的、准确地、拥有美感的意象,避免哗众取宠越是日常的,就越能感动人心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需要各位在日常的创作中,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语言的组织
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精炼的一种文体,讲究用最短的篇幅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或思想许多诗人能够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短短几个字就能给出无限的思维空间我们作为诗歌的初学者,不要求能够达到超过语言篇幅的内涵,但至少浪费在文本表面的空间应该减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一首优秀的诗,至少应该做到每个字都不可删减诗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每个字都有出现在它现在位置上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字词绝对不能保留 体现在语法上首先,除非是蕴含深意,尽量避免使用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于是、后来、故而„„之类诗歌是跳跃的,如果你跳跃不起来,就删去所有的连接词,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了
其次,可要可不要的词句一律不要诗歌不同于其它文体(当然,其它文体也是这个原则),对于篇幅和字句的锤炼要求很高,没有存在意义,或者可以被更短的词句所替代的句子就是累赘,只能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淡化感情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简和凝练到什么程度的话,可以看看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当然,对于初学者,不会要求那么严格,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下笔就是很大的进步,足够区分日志心情和诗歌的界限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惯用长句,行数也很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优秀的诗歌大部分虽然很长,但是可以删改的部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推动感情的发展上与语脉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成分的安排上很合理
再次,少用人称词、少用副词;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其实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好诗,很少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你我他”这些人称词,也很少用很、非常、特别、极其这一类的副词如诗人南岩告诉我的,“我爱你”和“我非常爱你”,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就不须赘言了 至于多用名词和形容词,是说用客观的手法表述出这首诗想给读者传达的画面或场景客观不是说不带入感情,相反,在这个场景或画面在脑中出现前,创作者的感情就应该先行融入其中,并在感情的参与下,在脑海里形成最初的印象在表述的过程中,不是企图通过文本动人,而是通过画面感,情节感,节奏感动人,通篇无情,却能动人,这是很高的理想可能我这样说比较笼统和抽象,我们看看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七首: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里,在最高的篝火上燃烧、蔓延着
我的孤独,它像溺水者那样挥动着臂膀
我朝着你那出神的眼睛送去红色的信号
像海水拍击着有灯塔的海岸
你一味沉默不语,我那远方的心上人儿
从你的目光里时时显出惊惶的海岸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撼动你海洋般的双眼
群群夜鸟啄食着第一批星星
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
夜神骑上他的黑骏马奔驰
在原野上播撒蓝花穗 看这首诗,我们很容易就被其中丰富的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而文字内部的孤独、悲伤和狂热的爱恋也随着场景的行进流淌出来,感染我们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我们看到,通篇出现明确情绪的只有“悲伤的网”和“我的孤独”,且在这里是作为名词而存在,作用是奠定全诗的基调,为感情的发散给出一个方向全诗没有一个副词,唯一的副词成分的词句是第二节第二行的“像溺水者那样”,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使是作为副词使用,也是一个很形象的副词,与表程度的“很、非常”,或者我们可能会使用的“孤独地、无助地”相比,“像溺水者那样”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我的无助和绝望,也远比“孤独地、无助地”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聂鲁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外国诗人外国诗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吸收其结构、哲理等方面的营养,而聂鲁达的诗即使是经过了翻译的淘洗,仍然能够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这和他的画面感和色彩感是分不开的在把场景意象传达给读者之前,这意象就已经经过了作者本身情绪的加工和感染,从而拜托了对文本的依赖性质朴的语言可以翻译之,华丽的语言亦可以翻译之,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聂鲁达的诗告诉我们,诗歌原来也可以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根据诗歌的情绪主线选择词语这么说可能有些空洞,具体而言就是,如果到了最后一句,诗歌的情绪是爆破式的,即最后即高潮这样的诗歌需要短促的仄音,斩钉截铁的力度作结;而如果诗歌的情绪是逐渐推进,到达高潮后冷却下来,比如说多节、排比的抒情诗,这样的诗歌则最好用连绵的平声作结,力度要求轻柔,好达成余音不绝的效果当然,不是说必须要这样,只是举一个例子,在炼词的过程中,语音的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前提是不要刻意地追求语言,那样会让诗歌显得做作这个小技巧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领悟出来的,也许不适合所有的人,可是利用词句的语音效果来推进诗歌的进程,这一点确是很有效果,却很容易被忽视的
(三)建筑美——诗歌的分行技巧及其他 闻一多最初提出“建筑美”的主张,是提倡每节固定行数,每行固定字数,隔行押韵或者每节头两句和最后一句押韵这样的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出现后,被徐志摩和闻一多发扬光大,又有冯至的十四行诗,接过了格律诗的大旗,但最终还是向自由体妥协了即使是同为新月社干将的徐志摩,在之后的创作中,也很少遵循新格律诗的体例我们在这里讲的“建筑美”,当然也不是当初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是细化为诗歌的分行问题 在攻讦现代诗的人群中,有一个观点最为扎眼,即认为现代诗就是把一段话随便分行,让人看不懂说这话的人很明显没有认真的去接触和深入研究过现代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的分行都是很有讲究的,更何况现代诗语言的精炼性更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诗分行的一些基本讲究:
按思维逻辑分行 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分行方式,一行诗就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进行过程,下一行诗和上一行诗间有明显的逻辑界限这在初学者中最为常见,在20世纪之前的外国诗人中也很常见如雪莱的《秋:葬歌》: 1
太阳失去了温暖,风凄苦地哀号,
枯树在叹息,苍白的花儿死了,
一年将竭,
躺在她临死的床上——大地,被枯叶
纷纷围绕
来吧,出来吧,季节,
从十一月到五月,
穿上悲哀的服装
给冰冷的一年送丧,
再象飘忽的幽灵守着她的墓场 2
凄雨在飘飞,冷缩的幼虫在蠕动,
都为临死的一年:河水充盈,而雷声
不断哀号;
快乐的燕子飞去了,蜥蜴也回到
它们的洞中;
来吧,出来吧,季节,
让明媚的姊妹奏乐;
披上白、黑和黯灰,
把僵死的一年跟随,
为了使墓地青绿,再洒下滴滴的泪
因为比较常见,在这里不做深入
按语脉进行分行 这在诗歌创作中,属于高一些的技巧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语脉问题,并不仅仅是通过词汇的语法节奏来完成的,也需要通过分行来达成比如诗句之间的字数悬殊太大,或者内容太多,情感的密度分布不均,可以通过分行来将一行切成两行这样的分行对于语感和语言的把握要求比较高,切分的好,会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切分的不好,会让整首诗变得破碎,字句拗口必要的时候,在切分之后,还需要加以润滑和引导比如说戈麦的《大风》:
晴日降下黑雨,大雨降下宿命
军团的云,枫叶的云,一座高楼危然高耸
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
地上的风,天上的风,一个大氅在山上哀号
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
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
大风横过秋日的旷野,只露胸围
一团乌云,在那生长阳光的地方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
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哦,上帝的中山装,从你那四只口袋里
风像四只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
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
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
两个黑夜结伴而来,一个骑着一个
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
那里存积着胃,存积着栗子和火,盔甲之下
一颗最大的头颅,它已登上疯狂的顶峰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上的重视比较多,我们看: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在这里,可以没有第四行开头的“裂为两半”,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分行间的过渡就显得平庸,在这里加入一个“裂为两半”一方面造成第四行的字数与上大致均等,在阅读中,第四行的语脉就呈现出一个舒缓、沉重、而苍凉的氛围;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视线在此停留的时间加长,两次的吟唱强调了这个“裂为两半”,把这首诗荒凉、孤独、矛盾的心态从细部给出了宏观的感受
又比如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这首诗里,第三四行、第七八九行、第十六十七行也是一样的,通过语脉来断行,但是这里还是用到了一个模糊化的互文技巧,比如说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断行,把“地方”放在第八行之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上下两行对于这个“地方”的修饰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古诗中互文的技巧,告诉读者,这“地方”远离城市、在青藏高原上,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同样的,第十六、十七行的断行,一方面是每行字数的考虑,另一方面,“点着油灯的陋室”单独一行,也是强调和连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诗歌逻辑:我=陋室被群星踩成的祭坛想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而这,也是本首诗歌的重点
按哲思进行分行
这样的技巧,多出现在哲理诗中,通常表现为把一个整体的意象拆分开,通过对文本的割裂,造成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哲理思考,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这样的诗比较难写,写出来也比较难被接受,尤其是当选择的意象比较生僻时不推荐初学者尝试,因为有取巧的嫌疑
如非马的短诗《鸟笼》:
打开
鸟笼
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首诗乍一看肯定有很多人会说,这也算是诗吗可是我们仔细地看看就会发现,这样的分行很有讲究以单纯的动作或素成行,每一行的内容都是简单、纯净的这与其他很多诗歌诗意模棱两可,赋予意象或语言多重理解可能性的美学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不是说后者不好,后者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如北岛的《走吧》但是对于哲理诗这一范畴而言,非马这样的诗无疑更能调动读者进行文本接收过程的第二次创作
我们看:
让鸟飞
走
这里,飞和走,分开两段,那么就完全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飞走”所能包含的内容“飞”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状语;“走”可以是动词,也能够做状语,甚至因为另起了一行,所以“走”的主语就拥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鸟,也可以是自己,也可是两者兼具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个被还给自由的对象也可以是鸟,也可以是笼,也可以两者皆是这样的可能性,才是全诗的主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解读,这首诗如果深究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非马在老年时曾经两次回顾这首诗,第一次改成了“把自由/还给/天/空”第二次改成了“鸟笼也是天空”,当然这是题外话,有兴趣可以私下研究 说了这么多,只是一个笼统的梳理,诗歌的创作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的技巧和要点不计其数,我们会在之后的可能中逐一展开希望有兴趣在现代诗这一范畴上取得成绩的朋友,不断奋进,积极进取,平常多阅读,多分析和理解诗人的意图和理念,在看诗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应该深入分析,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四节
一、现代诗是如何写出来的,有几个步骤:
1.心里有话要说
首先是创作者本人有一种思想或者情感想要表达(如爱党、爱祖国、恨腐败等等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这种思想或者情感是清楚还是模糊(这里的模糊指到了一定的写作程度和水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总之心里产生一种非要表达出来的愿望,想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或者情感,当然你可以缩小范围只想让某个人知道(可以假定有那么个人)于是,你觉得有话要说那么,含蓄地说,还是直白地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大家总说:我没灵感实际上,就是心里没话要说,没话对任何人说如果每天心里都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要说出来,那么每天都会有东西可写了
2.运用艺术感觉来表达 先作一个实验,以玻璃为题,写出你能够想到的词语、句子,或者一段话、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或者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
一种色彩,一个场景等等,你想到什么写什么(5分钟)
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感觉 艺术感觉和自然感觉是不同的举例:大家根据玻璃写一句诗,或者写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请看:我的思绪穿过透明的玻璃飞向白云深处(修改时去掉“我的”即可以去掉不会发生误解的代词).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事物,这种感觉是艺术性质的,非真实的,非写实的,甚至是不符合科学的,但是符合作者此刻的心情,带有明显的想象的成分
“心在胸膛里跳动”是写实的,真实存在的,符合科学的
“心在小雨中飞舞”是想象的,符合心情的,这就是艺术感觉
这种思维方式叫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单线性思维具有明显的不同 那么,这些发散性思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相同的这些情绪必须要与你所要表达的情绪相一致梦穿过夜色在星光中微笑任何人读了这样一句诗都会觉得愉快这样你就用你的情绪在感染读者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他带入你的诗境之中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感觉和眼光来看自然事物看山不仅仅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看电灯不是电灯是钻石,看黑板不是黑板是一片绿色的草原或者是一块巨大的绿宝石
用艺术感觉先把捕捉到的东西写出来,哪怕一个色彩,一两句话但是那是你自己的独特的感觉 艺术感觉是可以训练的,这种训练的方法与训练想象力是一样的花十几分钟围绕一个物质去想,看你能想出多少种比喻来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可以有提高
但是,不管你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总要与你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相一致所以说,一切景语(写景物的语言)皆情语 如果是写一首诗,那么你就要尽量一气呵成,把你想说的话用艺术感觉来表达出来然后才是下一步
3.精简和提炼语句(修改) 诗歌往往是理性的思想或者说抽象的思想,用感性的语言或者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思想是核,意象是外衣,词语是意象的符号几个词语形成一个或几个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一个清晰或者模糊的思想 从古至今,一首好诗的标准一向是哲理和诗意的高度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如果想让每一首诗都达到这样的标准,别说初学写诗的人做不到,就是老诗人也难以做到,因为写出一首好诗需要很多因素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写作也有规律,必须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有质量的飞跃你想出语惊人,那么你就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还要有许多先进而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不管他人的还是自己摸索的),这样你才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是效果和结果如何,还是难以预测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再一次修改句子修改没有模式,简单的可以修改字词,复杂点的修改整个句子,再复杂一些的可以重新考虑整体表达出来的思想,或者把整首诗全部推翻重新写一个
往往初学写诗的人,懒于修改或者自己看不出毛病来
二、初学写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东西可写(本应该单列的题目但是内容少就放在这里了)
办法就是如何让你的内心整天不安宁(如果你想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没有浓烈的感情,诗歌很难写出来不管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多么成熟和稳重,但是你要写诗,你就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让这种心态至少持续到这一首诗写完为止如果你想写很多,那么你就要整天琢磨事日子过得表面上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但是你的内心如果也这样,那你就没东西可写只有人的情绪在兴奋状态中,灵感才多也许你对生活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但是那些积累似乎就是一堆柴草,也许这堆柴草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变得非常潮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根火柴,而是一把火炬才能把它点燃这就是创作中常说的触发点,类似于导火索 经常写,也存在偶尔会出现没东西可写的情况,就说没灵感诗歌全靠灵感,基本上是凭借着灵感的火花来完成的小说和散文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在静中写,还是在动中写的问题,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效果就会不同 想做诗人,就要学会保留一颗诗心,不要求你对月伤心,对花流泪,但是至少你要对琐碎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色、以及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欣赏和审美的心态
2.缺少诗意
缺少诗意说穿了,就是缺少艺术感觉写作时运用的全部是自然感觉,因此就显得太实办法就是经常训练自己的艺术感觉,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诗歌的意境完全是靠作者艺术感觉的升华来完成的 有时候,整首诗都没有诗意,没有给人任何审美的感受那么,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一样的题目,一样的内容,另外再写一遍
3.不够精练 不够精练是指诗歌中多余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一首诗看上去非常不舒服,就像夏天一个人还穿着棉袄棉裤也许有时候没那么严重,但是也穿着毛衣毛裤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五节
四川省安岳中学 张星菊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
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以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带来的巨大魅力
2、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我们都知道韵律的意思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
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
再别康桥(节选)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在作者把握下,诗人打开的叙说仿佛一湖水美丽的涟漪,带着清凉和透彻,渐渐荡开在读者面前如果轻轻朗诵起来,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缓缓打开的美丽而恬静的物象“云彩,金柳,夕阳,新娘,„„”,“轻轻的走了,轻轻地来了”,一幅幅春天碧绿的画面映入读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真是温暖而心动,惬意而轻快,柔情并美妙,又仿佛一曲曲轻轻的歌儿,回荡在我们耳边 这也就是很多诗人以为的,现代诗歌,不仅是诗,更是一曲优美的歌儿纵览诗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韵律和意境,我们才知道,现代诗歌,有着多么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 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越了无数个台阶今天的现代诗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满个性,它们大气,奔放,内敛,开阔,并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在今天现代诗歌表达上,众多诗友也许抛弃了诗歌原本该具备的韵律,但节奏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个意义上说,节奏其实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种气势,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如果节奏把握得巧妙,它将成为诗人们的一种个性,也可能由此诞生各类风格,形成百家争鸣
三、清新灵动法
我们都知道,诗歌都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这里的清新和灵动,指的都是句子的表达和结构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在表达上,一般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手法和个性来组织语言,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我想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吧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 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下面我们具体以诗来分析
冬日阳光
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
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
轻轻跳下来
游荡在房间里
多么活泼的一群鱼啊
它们穿金黄衣裳
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
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上
我静静的看着
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
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
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 在这首精致而短小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浓浓的诗意贯穿其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和灵动,此外画面感也特别强在第一节“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在这我们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语言,没有琐碎和繁杂,而“翻过”、“跳下来”、“游荡”等一系列动词又恰到好处,由远及近,引领读者的视线和感官,清清爽爽
在第二节,更是有一种意蕴的美感和动感,这里的冬日阳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泼的鱼,“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阳光本是安静的,甚至有静止之觉,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叙说,令安静的事物游动,令安静的画面跳跃,由此,则不得不叹息清新和灵动的神奇作用
而在第三节,作者则又巧妙地升华了动感,将画面的动感继续拉伸,利用灵动的句子,轻轻向上跳动,“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呵呵,阳光普照万物,也普照每个人的心海,“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温暖的阳光变成一群金色的鱼,它们温暖而热烈的游进一个人的心房,也游进了读者的心房如此温和与热烈,如此柔情与细腻,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欢欣!
四、拟人法 说到拟人,我们都知怎么回事,而诗歌里的拟人,并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果是这样,那么诗歌就要丢失原本具备的诗意,语感和意韵 诗歌中的拟人法,是指将要表达的主题或物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用人物的某些个性的特点来咏物,如果表达恰当,甚至能让虚拟的人和真实的物共成一体,借人咏物,以物喻人,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可比拟
下面我们来看看拟人法的神奇作用
月 光
何三坡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呵呵,读何三坡的作品,总有着更多的感动和喜悦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作者利用寥寥数字,干脆利落,打开了无数美丽的意象,尽管短小,读起来却余香满口,意韵无穷“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很明显,这是用的拟人法了,因为月亮不是人类,更不会穿上属于女人的漂亮裙子 静夜月圆树叶晃动月光洒落在木门上伫立在夜色里的诗人,看到皎洁的月亮挂在上空,晕黄的月光慢慢挥洒下来,美得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此刻在诗人眼内,不是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物体,而是一个温柔并优雅的女人“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什么的样的女人才会有如此的优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温尔多情,必定是美到极至 由此,在诗人笔下,将一轮明月拟人化为一个无比温柔并优雅女人,带着不可言说的华美和宁静;同时,诗人在借人咏物的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说,在将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时又将女人升华成月光的无限境界,这里诗人又默默无声赞叹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洁,纯净的女人,正好是艺术的最大升华
五、素描法
说到素描,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物体或人像,也可以是抽象的思维那么,诗歌是用语言组合起来的,又怎么来用笔来绘画呢?
呵呵,写诗时咱们不必借用铅笔,有时候,语言就是最好的铅笔,在我们的手中,利用意境和韵律,咱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幅比
铅笔和白纸更加美丽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里,不只有美丽,粗犷,细腻,或朦胧,还有图画作品所不能及的柔美,感性,优美的意境,诗意,以及打开的哲思,读起来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下面,我们在诗歌作品里来感受一下素描法的魅力
深 秋
广袤的大地
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
灌木萧瑟
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
清凉的风涌过来
那些深黄的野菊花
在舞动后
打出轻轻的寒颤 这里作者很明显使用了素描的手法,利用诗歌语言来绘画,极好地打开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秋天遍布山野的画面,还读到了这些画面里所有事物的美丽和诗意“广袤的大地/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仿佛是一幅摆放在眼前的画面,背景是广袤的大地,这是远和大的视觉,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背景里的景物了“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仍旧是背景里稍远一些的事物和景象,慢慢的,画面感在拉近:“灌木萧瑟/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于是我们看到了低矮的“灌木”,灌木旁有“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这就是作者在第一节打开的画面这个画面里我们还同时领略到了不少大自然真实的颜色:搁浅的湖水,枯黄的草,灌木萧瑟,狗尾草花白的等待在绘画作品里,作者得花费大量时间和颜料来搭配制作各种颜色,而在诗歌素描作品里,则只需寥寥数语,便可达到画面所具备的大多感官,由此,又不得不再次赞扬文字的奇妙 在第二节里,我们能看到画面感的升华,以及思想艺术升华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是一幅深秋的画面,还有更深刻的对大自然和植物不屈不挠的赞扬“清凉的风涌过来/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在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应该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了,在描叙众多暗淡的颜色后,作者最后指向的是一种“深黄色的娇嫩”在深秋,万物枯涩,河水搁浅,唯有坚强而美丽的野菊花傲立在凛冽的环境里,即使“清凉的风涌过来”,骄傲的野菊花,也仅仅是“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如果一个人,在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像这无名的野菊花一样骄傲和挺立,无视一切寒风冷雨,那么,这又该是怎样灿烂的人生风景!
三、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 地点
2.物品xxx 动作
3.在xxx (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 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 (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 :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我一直在等待这她的到来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教案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一节 一、导入: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
二、什么是现代诗(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三、现代诗主要流派
1.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 五四" 以后" 自由诗人" 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 三美" 主张,即"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新月派" 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 健康" 、" 尊严" 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 纯诗" 的立场,讲求" 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2.九叶派: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 九叶派" 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 星群" 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 中国新诗派" (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 九叶诗派" )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3.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代表诗人:食指、北岛、杨炼、多多、根子、舒婷、芒克、顾城、黄翔、江河、梁小斌、严力、王小妮、林莽、方含、田晓青、哑默、傅天琳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二节
一、现代诗的特点
1. 形式是自由的,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 内涵是开放的,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3.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例1: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二、经典现代诗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一北岛《回答》
3.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一一食指《相信未来》
4.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洞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一一北岛
5.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一一席慕容《禅意》
6.与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与水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一一余秋雨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一雪莱《西风颂》
8.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一席慕容《乡愁》
9.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一顾成《远和近》
10.流血的创口总有复合的盼望,而在心中永不痊愈的是那不流血的创伤一一席慕容《囚》
1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 强烈的光线感;2. 危险的现实感;3. 巨大的空白感) 顾城《一代人》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三节
一、现代诗的重要元素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如《忆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与长城合影》中的长城、群楼、花树,《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阳、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象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象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象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现代诗的三美主张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在当时,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抵触和颠覆,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当时的诗歌,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倡导人文的回归,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正如萍姐上期所说,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几近苛刻,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严格按照平水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到了二三十年代,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严格按照其执行如他的《死水》,每节皆隔行押韵,节节换韵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到了今天,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相反,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也即语脉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我们自己朗诵一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首诗中,有一跟很鲜明的语脉线索,不管是从情绪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始终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节奏,经过划分,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在这里可以看出,从第一行开始,就形成了占全诗主题的四字一顿的节奏我们知道,四字一顿相对于阅读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节奏如千字文的四字一顿、如骈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许多词牌中,也会采用四字一顿的节奏,这都是为了在便于阅读的同时便于朗诵就如这首《鸽子》,相信现在就有很多朋友能够背出来了如果全诗的节奏不一,或者变化很大、没有一个固定而有迹可循的规律,那么这首诗在语脉上就会显得破碎,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情绪的抒发也不容易体现出来 要培养优秀的节奏感,语感很重要,这个可以从平日的阅读中训练出来,大家可以多读多看,结合作者在语言中赋予的情感从古诗文开始,然后扩展到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朗诵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方法诗歌是最难的,也是最精华的文体,如果诗歌能写的很棒,那么其他的文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节奏感,我想如果刻意的在字数或者语法上进行要求,那样不但会中断诗意,也会显得很呆板就我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语言当中去,倘若你拥有之前提到的语感,在写作的同时,你的感情会浮上来,覆盖在语言的表面,指引大家寻找到语言内部的节奏 好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并不是说有华丽的辞藻和严整的韵律就是一首好诗创作一首诗歌,就好像女娲造人,把泥人捏的再怎么栩栩如生,也是一只泥人,要想脱胎换骨成为人,需要赋予灵魂而我们赋予诗歌的灵魂,就是我们创作时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很玄的东西,而是有形有质的,依附在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上,伴随着语脉流淌出来,感染读者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好诗而感动人,就靠这语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我对于《鸽子》节奏感的划分,去划分一下海子的《四姐妹》,如果你能被这首诗感动,那么你就找到了诗歌的灵魂
(二)绘画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闻一多提出绘画美,是针对当时某些诗歌语言粗糙鄙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水诗、垃圾诗或下半身诗歌诗歌是最精炼、最精华的文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求也更高不能冗赘是一点,炼词炼句也是一点那么如何把我们笔下的语言变成诗歌的语言呢?
意象的使用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运用,讲究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即不求客观、外形的逼真准确,而求内在神韵的暗合的默契当然,这一切最好在公众思维能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除非是情绪的需要,尽量避免一些哗众取宠的意象,比如说下半身诗歌和垃圾派这里不深究 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系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意象的运用在某些流派中还会走向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象或者晦涩艰辛的元素化写作,没有意象的诗歌,如梨花体的部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而元素化写作的诗歌,一般出现在长诗中,比如说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其实元素化写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完全附庸风雅,乱写一气,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种,就如海子一样,拥有自己完整的、清晰地世界观体系,并且意象元素有明确的、固定的指示这样的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会有注释,或者有了解改诗人的人员进行解读比如说艾略特的《荒原》,诗人本身就加了许多注解;又比如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以他的《太阳&8226;土地篇》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目前还不需要刻意去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功力的问题,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是,先从选择意象做起,尽量选用合适的、准确地、拥有美感的意象,避免哗众取宠越是日常的,就越能感动人心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需要各位在日常的创作中,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语言的组织
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精炼的一种文体,讲究用最短的篇幅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或思想许多诗人能够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短短几个字就能给出无限的思维空间我们作为诗歌的初学者,不要求能够达到超过语言篇幅的内涵,但至少浪费在文本表面的空间应该减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一首优秀的诗,至少应该做到每个字都不可删减诗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每个字都有出现在它现在位置上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字词绝对不能保留 体现在语法上首先,除非是蕴含深意,尽量避免使用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于是、后来、故而„„之类诗歌是跳跃的,如果你跳跃不起来,就删去所有的连接词,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了
其次,可要可不要的词句一律不要诗歌不同于其它文体(当然,其它文体也是这个原则),对于篇幅和字句的锤炼要求很高,没有存在意义,或者可以被更短的词句所替代的句子就是累赘,只能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淡化感情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简和凝练到什么程度的话,可以看看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当然,对于初学者,不会要求那么严格,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下笔就是很大的进步,足够区分日志心情和诗歌的界限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惯用长句,行数也很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优秀的诗歌大部分虽然很长,但是可以删改的部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推动感情的发展上与语脉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成分的安排上很合理
再次,少用人称词、少用副词;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其实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好诗,很少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你我他”这些人称词,也很少用很、非常、特别、极其这一类的副词如诗人南岩告诉我的,“我爱你”和“我非常爱你”,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就不须赘言了 至于多用名词和形容词,是说用客观的手法表述出这首诗想给读者传达的画面或场景客观不是说不带入感情,相反,在这个场景或画面在脑中出现前,创作者的感情就应该先行融入其中,并在感情的参与下,在脑海里形成最初的印象在表述的过程中,不是企图通过文本动人,而是通过画面感,情节感,节奏感动人,通篇无情,却能动人,这是很高的理想可能我这样说比较笼统和抽象,我们看看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七首: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里,在最高的篝火上燃烧、蔓延着
我的孤独,它像溺水者那样挥动着臂膀
我朝着你那出神的眼睛送去红色的信号
像海水拍击着有灯塔的海岸
你一味沉默不语,我那远方的心上人儿
从你的目光里时时显出惊惶的海岸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撼动你海洋般的双眼
群群夜鸟啄食着第一批星星
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
夜神骑上他的黑骏马奔驰
在原野上播撒蓝花穗 看这首诗,我们很容易就被其中丰富的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而文字内部的孤独、悲伤和狂热的爱恋也随着场景的行进流淌出来,感染我们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我们看到,通篇出现明确情绪的只有“悲伤的网”和“我的孤独”,且在这里是作为名词而存在,作用是奠定全诗的基调,为感情的发散给出一个方向全诗没有一个副词,唯一的副词成分的词句是第二节第二行的“像溺水者那样”,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使是作为副词使用,也是一个很形象的副词,与表程度的“很、非常”,或者我们可能会使用的“孤独地、无助地”相比,“像溺水者那样”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我的无助和绝望,也远比“孤独地、无助地”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聂鲁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外国诗人外国诗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吸收其结构、哲理等方面的营养,而聂鲁达的诗即使是经过了翻译的淘洗,仍然能够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这和他的画面感和色彩感是分不开的在把场景意象传达给读者之前,这意象就已经经过了作者本身情绪的加工和感染,从而拜托了对文本的依赖性质朴的语言可以翻译之,华丽的语言亦可以翻译之,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聂鲁达的诗告诉我们,诗歌原来也可以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根据诗歌的情绪主线选择词语这么说可能有些空洞,具体而言就是,如果到了最后一句,诗歌的情绪是爆破式的,即最后即高潮这样的诗歌需要短促的仄音,斩钉截铁的力度作结;而如果诗歌的情绪是逐渐推进,到达高潮后冷却下来,比如说多节、排比的抒情诗,这样的诗歌则最好用连绵的平声作结,力度要求轻柔,好达成余音不绝的效果当然,不是说必须要这样,只是举一个例子,在炼词的过程中,语音的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前提是不要刻意地追求语言,那样会让诗歌显得做作这个小技巧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领悟出来的,也许不适合所有的人,可是利用词句的语音效果来推进诗歌的进程,这一点确是很有效果,却很容易被忽视的
(三)建筑美——诗歌的分行技巧及其他 闻一多最初提出“建筑美”的主张,是提倡每节固定行数,每行固定字数,隔行押韵或者每节头两句和最后一句押韵这样的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出现后,被徐志摩和闻一多发扬光大,又有冯至的十四行诗,接过了格律诗的大旗,但最终还是向自由体妥协了即使是同为新月社干将的徐志摩,在之后的创作中,也很少遵循新格律诗的体例我们在这里讲的“建筑美”,当然也不是当初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是细化为诗歌的分行问题 在攻讦现代诗的人群中,有一个观点最为扎眼,即认为现代诗就是把一段话随便分行,让人看不懂说这话的人很明显没有认真的去接触和深入研究过现代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的分行都是很有讲究的,更何况现代诗语言的精炼性更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诗分行的一些基本讲究:
按思维逻辑分行 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分行方式,一行诗就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进行过程,下一行诗和上一行诗间有明显的逻辑界限这在初学者中最为常见,在20世纪之前的外国诗人中也很常见如雪莱的《秋:葬歌》: 1
太阳失去了温暖,风凄苦地哀号,
枯树在叹息,苍白的花儿死了,
一年将竭,
躺在她临死的床上——大地,被枯叶
纷纷围绕
来吧,出来吧,季节,
从十一月到五月,
穿上悲哀的服装
给冰冷的一年送丧,
再象飘忽的幽灵守着她的墓场 2
凄雨在飘飞,冷缩的幼虫在蠕动,
都为临死的一年:河水充盈,而雷声
不断哀号;
快乐的燕子飞去了,蜥蜴也回到
它们的洞中;
来吧,出来吧,季节,
让明媚的姊妹奏乐;
披上白、黑和黯灰,
把僵死的一年跟随,
为了使墓地青绿,再洒下滴滴的泪
因为比较常见,在这里不做深入
按语脉进行分行 这在诗歌创作中,属于高一些的技巧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语脉问题,并不仅仅是通过词汇的语法节奏来完成的,也需要通过分行来达成比如诗句之间的字数悬殊太大,或者内容太多,情感的密度分布不均,可以通过分行来将一行切成两行这样的分行对于语感和语言的把握要求比较高,切分的好,会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切分的不好,会让整首诗变得破碎,字句拗口必要的时候,在切分之后,还需要加以润滑和引导比如说戈麦的《大风》:
晴日降下黑雨,大雨降下宿命
军团的云,枫叶的云,一座高楼危然高耸
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
地上的风,天上的风,一个大氅在山上哀号
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
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
大风横过秋日的旷野,只露胸围
一团乌云,在那生长阳光的地方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
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哦,上帝的中山装,从你那四只口袋里
风像四只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
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
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
两个黑夜结伴而来,一个骑着一个
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
那里存积着胃,存积着栗子和火,盔甲之下
一颗最大的头颅,它已登上疯狂的顶峰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上的重视比较多,我们看: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在这里,可以没有第四行开头的“裂为两半”,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分行间的过渡就显得平庸,在这里加入一个“裂为两半”一方面造成第四行的字数与上大致均等,在阅读中,第四行的语脉就呈现出一个舒缓、沉重、而苍凉的氛围;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视线在此停留的时间加长,两次的吟唱强调了这个“裂为两半”,把这首诗荒凉、孤独、矛盾的心态从细部给出了宏观的感受
又比如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这首诗里,第三四行、第七八九行、第十六十七行也是一样的,通过语脉来断行,但是这里还是用到了一个模糊化的互文技巧,比如说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断行,把“地方”放在第八行之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上下两行对于这个“地方”的修饰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古诗中互文的技巧,告诉读者,这“地方”远离城市、在青藏高原上,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同样的,第十六、十七行的断行,一方面是每行字数的考虑,另一方面,“点着油灯的陋室”单独一行,也是强调和连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诗歌逻辑:我=陋室被群星踩成的祭坛想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而这,也是本首诗歌的重点
按哲思进行分行
这样的技巧,多出现在哲理诗中,通常表现为把一个整体的意象拆分开,通过对文本的割裂,造成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哲理思考,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这样的诗比较难写,写出来也比较难被接受,尤其是当选择的意象比较生僻时不推荐初学者尝试,因为有取巧的嫌疑
如非马的短诗《鸟笼》:
打开
鸟笼
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首诗乍一看肯定有很多人会说,这也算是诗吗可是我们仔细地看看就会发现,这样的分行很有讲究以单纯的动作或素成行,每一行的内容都是简单、纯净的这与其他很多诗歌诗意模棱两可,赋予意象或语言多重理解可能性的美学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不是说后者不好,后者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如北岛的《走吧》但是对于哲理诗这一范畴而言,非马这样的诗无疑更能调动读者进行文本接收过程的第二次创作
我们看:
让鸟飞
走
这里,飞和走,分开两段,那么就完全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飞走”所能包含的内容“飞”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状语;“走”可以是动词,也能够做状语,甚至因为另起了一行,所以“走”的主语就拥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鸟,也可以是自己,也可是两者兼具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个被还给自由的对象也可以是鸟,也可以是笼,也可以两者皆是这样的可能性,才是全诗的主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解读,这首诗如果深究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非马在老年时曾经两次回顾这首诗,第一次改成了“把自由/还给/天/空”第二次改成了“鸟笼也是天空”,当然这是题外话,有兴趣可以私下研究 说了这么多,只是一个笼统的梳理,诗歌的创作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的技巧和要点不计其数,我们会在之后的可能中逐一展开希望有兴趣在现代诗这一范畴上取得成绩的朋友,不断奋进,积极进取,平常多阅读,多分析和理解诗人的意图和理念,在看诗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应该深入分析,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四节
一、现代诗是如何写出来的,有几个步骤:
1.心里有话要说
首先是创作者本人有一种思想或者情感想要表达(如爱党、爱祖国、恨腐败等等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这种思想或者情感是清楚还是模糊(这里的模糊指到了一定的写作程度和水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总之心里产生一种非要表达出来的愿望,想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或者情感,当然你可以缩小范围只想让某个人知道(可以假定有那么个人)于是,你觉得有话要说那么,含蓄地说,还是直白地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大家总说:我没灵感实际上,就是心里没话要说,没话对任何人说如果每天心里都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要说出来,那么每天都会有东西可写了
2.运用艺术感觉来表达 先作一个实验,以玻璃为题,写出你能够想到的词语、句子,或者一段话、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或者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
一种色彩,一个场景等等,你想到什么写什么(5分钟)
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感觉 艺术感觉和自然感觉是不同的举例:大家根据玻璃写一句诗,或者写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请看:我的思绪穿过透明的玻璃飞向白云深处(修改时去掉“我的”即可以去掉不会发生误解的代词).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事物,这种感觉是艺术性质的,非真实的,非写实的,甚至是不符合科学的,但是符合作者此刻的心情,带有明显的想象的成分
“心在胸膛里跳动”是写实的,真实存在的,符合科学的
“心在小雨中飞舞”是想象的,符合心情的,这就是艺术感觉
这种思维方式叫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单线性思维具有明显的不同 那么,这些发散性思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相同的这些情绪必须要与你所要表达的情绪相一致梦穿过夜色在星光中微笑任何人读了这样一句诗都会觉得愉快这样你就用你的情绪在感染读者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他带入你的诗境之中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感觉和眼光来看自然事物看山不仅仅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看电灯不是电灯是钻石,看黑板不是黑板是一片绿色的草原或者是一块巨大的绿宝石
用艺术感觉先把捕捉到的东西写出来,哪怕一个色彩,一两句话但是那是你自己的独特的感觉 艺术感觉是可以训练的,这种训练的方法与训练想象力是一样的花十几分钟围绕一个物质去想,看你能想出多少种比喻来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可以有提高
但是,不管你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总要与你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相一致所以说,一切景语(写景物的语言)皆情语 如果是写一首诗,那么你就要尽量一气呵成,把你想说的话用艺术感觉来表达出来然后才是下一步
3.精简和提炼语句(修改) 诗歌往往是理性的思想或者说抽象的思想,用感性的语言或者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思想是核,意象是外衣,词语是意象的符号几个词语形成一个或几个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一个清晰或者模糊的思想 从古至今,一首好诗的标准一向是哲理和诗意的高度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如果想让每一首诗都达到这样的标准,别说初学写诗的人做不到,就是老诗人也难以做到,因为写出一首好诗需要很多因素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写作也有规律,必须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有质量的飞跃你想出语惊人,那么你就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还要有许多先进而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不管他人的还是自己摸索的),这样你才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是效果和结果如何,还是难以预测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再一次修改句子修改没有模式,简单的可以修改字词,复杂点的修改整个句子,再复杂一些的可以重新考虑整体表达出来的思想,或者把整首诗全部推翻重新写一个
往往初学写诗的人,懒于修改或者自己看不出毛病来
二、初学写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东西可写(本应该单列的题目但是内容少就放在这里了)
办法就是如何让你的内心整天不安宁(如果你想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没有浓烈的感情,诗歌很难写出来不管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多么成熟和稳重,但是你要写诗,你就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让这种心态至少持续到这一首诗写完为止如果你想写很多,那么你就要整天琢磨事日子过得表面上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但是你的内心如果也这样,那你就没东西可写只有人的情绪在兴奋状态中,灵感才多也许你对生活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但是那些积累似乎就是一堆柴草,也许这堆柴草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变得非常潮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根火柴,而是一把火炬才能把它点燃这就是创作中常说的触发点,类似于导火索 经常写,也存在偶尔会出现没东西可写的情况,就说没灵感诗歌全靠灵感,基本上是凭借着灵感的火花来完成的小说和散文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在静中写,还是在动中写的问题,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效果就会不同 想做诗人,就要学会保留一颗诗心,不要求你对月伤心,对花流泪,但是至少你要对琐碎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色、以及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欣赏和审美的心态
2.缺少诗意
缺少诗意说穿了,就是缺少艺术感觉写作时运用的全部是自然感觉,因此就显得太实办法就是经常训练自己的艺术感觉,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诗歌的意境完全是靠作者艺术感觉的升华来完成的 有时候,整首诗都没有诗意,没有给人任何审美的感受那么,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一样的题目,一样的内容,另外再写一遍
3.不够精练 不够精练是指诗歌中多余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一首诗看上去非常不舒服,就像夏天一个人还穿着棉袄棉裤也许有时候没那么严重,但是也穿着毛衣毛裤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五节
四川省安岳中学 张星菊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
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以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带来的巨大魅力
2、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我们都知道韵律的意思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
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
再别康桥(节选)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在作者把握下,诗人打开的叙说仿佛一湖水美丽的涟漪,带着清凉和透彻,渐渐荡开在读者面前如果轻轻朗诵起来,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缓缓打开的美丽而恬静的物象“云彩,金柳,夕阳,新娘,„„”,“轻轻的走了,轻轻地来了”,一幅幅春天碧绿的画面映入读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真是温暖而心动,惬意而轻快,柔情并美妙,又仿佛一曲曲轻轻的歌儿,回荡在我们耳边 这也就是很多诗人以为的,现代诗歌,不仅是诗,更是一曲优美的歌儿纵览诗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韵律和意境,我们才知道,现代诗歌,有着多么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 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越了无数个台阶今天的现代诗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满个性,它们大气,奔放,内敛,开阔,并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在今天现代诗歌表达上,众多诗友也许抛弃了诗歌原本该具备的韵律,但节奏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个意义上说,节奏其实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种气势,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如果节奏把握得巧妙,它将成为诗人们的一种个性,也可能由此诞生各类风格,形成百家争鸣
三、清新灵动法
我们都知道,诗歌都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这里的清新和灵动,指的都是句子的表达和结构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在表达上,一般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手法和个性来组织语言,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我想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吧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 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下面我们具体以诗来分析
冬日阳光
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
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
轻轻跳下来
游荡在房间里
多么活泼的一群鱼啊
它们穿金黄衣裳
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
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上
我静静的看着
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
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
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 在这首精致而短小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浓浓的诗意贯穿其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和灵动,此外画面感也特别强在第一节“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在这我们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语言,没有琐碎和繁杂,而“翻过”、“跳下来”、“游荡”等一系列动词又恰到好处,由远及近,引领读者的视线和感官,清清爽爽
在第二节,更是有一种意蕴的美感和动感,这里的冬日阳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泼的鱼,“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阳光本是安静的,甚至有静止之觉,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叙说,令安静的事物游动,令安静的画面跳跃,由此,则不得不叹息清新和灵动的神奇作用
而在第三节,作者则又巧妙地升华了动感,将画面的动感继续拉伸,利用灵动的句子,轻轻向上跳动,“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呵呵,阳光普照万物,也普照每个人的心海,“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温暖的阳光变成一群金色的鱼,它们温暖而热烈的游进一个人的心房,也游进了读者的心房如此温和与热烈,如此柔情与细腻,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欢欣!
四、拟人法 说到拟人,我们都知怎么回事,而诗歌里的拟人,并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果是这样,那么诗歌就要丢失原本具备的诗意,语感和意韵 诗歌中的拟人法,是指将要表达的主题或物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用人物的某些个性的特点来咏物,如果表达恰当,甚至能让虚拟的人和真实的物共成一体,借人咏物,以物喻人,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可比拟
下面我们来看看拟人法的神奇作用
月 光
何三坡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呵呵,读何三坡的作品,总有着更多的感动和喜悦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作者利用寥寥数字,干脆利落,打开了无数美丽的意象,尽管短小,读起来却余香满口,意韵无穷“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很明显,这是用的拟人法了,因为月亮不是人类,更不会穿上属于女人的漂亮裙子 静夜月圆树叶晃动月光洒落在木门上伫立在夜色里的诗人,看到皎洁的月亮挂在上空,晕黄的月光慢慢挥洒下来,美得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此刻在诗人眼内,不是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物体,而是一个温柔并优雅的女人“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什么的样的女人才会有如此的优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温尔多情,必定是美到极至 由此,在诗人笔下,将一轮明月拟人化为一个无比温柔并优雅女人,带着不可言说的华美和宁静;同时,诗人在借人咏物的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说,在将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时又将女人升华成月光的无限境界,这里诗人又默默无声赞叹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洁,纯净的女人,正好是艺术的最大升华
五、素描法
说到素描,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物体或人像,也可以是抽象的思维那么,诗歌是用语言组合起来的,又怎么来用笔来绘画呢?
呵呵,写诗时咱们不必借用铅笔,有时候,语言就是最好的铅笔,在我们的手中,利用意境和韵律,咱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幅比
铅笔和白纸更加美丽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里,不只有美丽,粗犷,细腻,或朦胧,还有图画作品所不能及的柔美,感性,优美的意境,诗意,以及打开的哲思,读起来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下面,我们在诗歌作品里来感受一下素描法的魅力
深 秋
广袤的大地
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
灌木萧瑟
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
清凉的风涌过来
那些深黄的野菊花
在舞动后
打出轻轻的寒颤 这里作者很明显使用了素描的手法,利用诗歌语言来绘画,极好地打开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秋天遍布山野的画面,还读到了这些画面里所有事物的美丽和诗意“广袤的大地/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仿佛是一幅摆放在眼前的画面,背景是广袤的大地,这是远和大的视觉,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背景里的景物了“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仍旧是背景里稍远一些的事物和景象,慢慢的,画面感在拉近:“灌木萧瑟/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于是我们看到了低矮的“灌木”,灌木旁有“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这就是作者在第一节打开的画面这个画面里我们还同时领略到了不少大自然真实的颜色:搁浅的湖水,枯黄的草,灌木萧瑟,狗尾草花白的等待在绘画作品里,作者得花费大量时间和颜料来搭配制作各种颜色,而在诗歌素描作品里,则只需寥寥数语,便可达到画面所具备的大多感官,由此,又不得不再次赞扬文字的奇妙 在第二节里,我们能看到画面感的升华,以及思想艺术升华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是一幅深秋的画面,还有更深刻的对大自然和植物不屈不挠的赞扬“清凉的风涌过来/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在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应该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了,在描叙众多暗淡的颜色后,作者最后指向的是一种“深黄色的娇嫩”在深秋,万物枯涩,河水搁浅,唯有坚强而美丽的野菊花傲立在凛冽的环境里,即使“清凉的风涌过来”,骄傲的野菊花,也仅仅是“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如果一个人,在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像这无名的野菊花一样骄傲和挺立,无视一切寒风冷雨,那么,这又该是怎样灿烂的人生风景!
三、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 地点
2.物品xxx 动作
3.在xxx (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 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 (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 :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我一直在等待这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