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2. 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轼为何写这个人?
一、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途中遇到老朋友方山子,为他写了这篇传记。
二、齐读课文,教师更正字音。
三、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梳理文章,思考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方山子档案
四、教师明确表格内容,点拨重点字词。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妻子 使 等 河北 然 宗 使酒有从因见
折节 遇
庵居蔬食 闻 五、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思,请找出。——
细节:第二段,“俯而不答,仰而笑。”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言外之意是?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早在十九年前我就和你一样了。
寻找内心的宁静。
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慨
1.C(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 2..A(B.“见”通“现”C.“阳”通“佯”D.“傥”通“倘”)3. A.
4..D使动用法,带领(A.①交往 ②出名; B.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C.①假使②让,叫)
5.D介词,在。(A才/只,仅仅,副词;B连词,于是/介词,依照,顺着。表并列/表转折,连词)
6.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7.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晚年穿戴奇特,与“当了隐士”没有必然联系。)
8.
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
(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 “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1.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 .
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
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 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 ..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
A.呼余宿其家 B.犹见于眉间 C.往往阳狂垢污 D.前十有九年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
4.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
C.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
D.①见方山子从两骑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C.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今卒困于此 ..
6.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7.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
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
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
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苏轼佳句】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风烛残年的苏轼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
(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诗。后卒于常州。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拓宽心量,化解苦难
苦难是一包盐,放入一杯水,则杯水变得咸涩难忍;放入一泓湖水,则湖水变得澄澈甘爽。面对苦难我们需要做得就是拓宽自己的心量,进而化解苦难,而非抗拒和诅咒。 苦难是我们生命中金黄的小米。物来欣然受,物去不复求,随缘自适,享受生命,如是而已。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河东狮吼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
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学习目标
1.
2. 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轼为何写这个人?
一、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途中遇到老朋友方山子,为他写了这篇传记。
二、齐读课文,教师更正字音。
三、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梳理文章,思考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方山子档案
四、教师明确表格内容,点拨重点字词。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妻子 使 等 河北 然 宗 使酒有从因见
折节 遇
庵居蔬食 闻 五、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思,请找出。——
细节:第二段,“俯而不答,仰而笑。”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言外之意是?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早在十九年前我就和你一样了。
寻找内心的宁静。
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慨
1.C(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 2..A(B.“见”通“现”C.“阳”通“佯”D.“傥”通“倘”)3. A.
4..D使动用法,带领(A.①交往 ②出名; B.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C.①假使②让,叫)
5.D介词,在。(A才/只,仅仅,副词;B连词,于是/介词,依照,顺着。表并列/表转折,连词)
6.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7.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晚年穿戴奇特,与“当了隐士”没有必然联系。)
8.
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
(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 “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1.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 .
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
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 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 ..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
A.呼余宿其家 B.犹见于眉间 C.往往阳狂垢污 D.前十有九年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
4.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
C.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
D.①见方山子从两骑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C.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今卒困于此 ..
6.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7.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
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
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
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苏轼佳句】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风烛残年的苏轼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
(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诗。后卒于常州。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拓宽心量,化解苦难
苦难是一包盐,放入一杯水,则杯水变得咸涩难忍;放入一泓湖水,则湖水变得澄澈甘爽。面对苦难我们需要做得就是拓宽自己的心量,进而化解苦难,而非抗拒和诅咒。 苦难是我们生命中金黄的小米。物来欣然受,物去不复求,随缘自适,享受生命,如是而已。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河东狮吼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
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