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桥因河建,水以桥名。“还乡河,其左右皆还乡,曲而绕,水极甘美,酿酒甚佳。” --明隆庆《丰润县志 .卷之三.山川.5页》
还乡河是冀东平原上一条很普通的河,《汉书.地理志》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都称其为庚水,或浭水。发源于唐山市迁西县,流经丰润县、玉田县,由宁河汇入蓟运河入海,全长只有160多公里。因为它与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靖康之难”发生关系,从而成为古今文人的话题,其中有许多争论,时至今日仍没有定论。
称庚水为还乡河,其滥觞于明朝隆庆《丰润县志》,该志成书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丰润人石邦政撰,由时任丰润知县的王纳言最后订正,是丰润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乘,应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四库提要》对其评价不高:“其书成于隆庆庚午,门目冗杂,绝无义例。且于历代帝王妄为区别,以行款高下,示其予夺,尤为无理。”所以,后人也便将其看低。实事求是地说,该书确实有《四库提要》指出的缺陷,但就记录一方遗存来讲,仍然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仅就还乡河名字的由来,如果没有它的记载,恐怕难以还原早已逝去的那段令后人唏嘘不已的历史。徽钦二帝被俘北迁,虽然已经有了近千年时间沉淀,中原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痛依然难以释怀,所以陆游的《示儿》诗,就有那么强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份历史责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到了今天,吟诵起它来,仍不免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
隆庆《丰润县志》在记载浭水名为还乡河时,作者也充满了感情。本来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隆庆丰润县志》文字并不多,正如《四库提要》所言,条目也并不十分清楚,但却分别在山川、景致和古迹三处用比较细腻的文字做了具体描写:“还乡河,其左右皆还乡,曲而绕,水极甘美,酿酒甚佳。” (卷之三.山川.5页)。“还乡桥,在县西,()传记,宋徽宗北狩时,经行此石桥,见河水西流,忽动还乡之思,因以命名,人至今呼之。且曰:'吾乃()世之主,后圣必能力伸此冤,令我回京矣’因不食而去。”(《建置卷之四.津梁》),又景致:“浭水朝京,万水东流,此水独西,即还乡河也。发源自崖儿口,经县北西达玉田县之鸦鸿桥,入运河至宝坻县草头湖,入于海,其西拱皇畿,有人臣不忘向君之忠,故异之” (卷之三.山川.6页)。从上述三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是因宋徽宗站在石桥上,看到河水西流,而动思乡之情,遂命名该石桥为还乡桥,桥下的河理所当然就是还乡河了。桥因河建,水以桥名。先有还乡桥的名字,后有还乡河的名字。
应该说,《隆庆丰润县志》的三段文字,把还乡河名字的由来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因为后人或附庸风雅,或有意神化,穿凿联想、牵强附会,把本来很明了的事情弄得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许多难解之谜。
最早将其戏剧化的是明朝人徐昌祚,他写了一本《燕山丛录》,其中有关于还乡河的文字:“ 浭水源出崖儿口,经丰润、玉田,由运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故俗谓之还乡河。宋徽宗过河桥,驻马四顾,凄然曰: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又曰:赵氏子孙文弱,俟后圣雪吾仇耻!因不食而去。人谓其桥为思乡桥。”(《燕山丛录.卷十四》)这段文字,应该是采自《隆庆丰润县志》,但明显进行了文学创作,包括加上了宋徽宗的神态“凄然”,和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俟后圣雪吾仇耻!”。这一段记载,又被清初朱彝尊等人采入《日下旧闻考》,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可笑的是,不知道作者是有意还是大意,竟然把“还乡桥”变成了“思乡桥”。文学色彩浓烈了,但离事实越来越远。直到现在人们也就以错就错,约定俗成了。如果有人要去纠正,说那座桥名字不叫“思乡桥”,应该叫作“还乡桥”,这才是历史的本来之面目,此举绝对不会有人理解,会被人看成要么你是特别没有文化,要么就是吹毛求疵,要么就是吃饱了撑的。
其实,关于《燕山丛录》这本书,《四库提要》是这样评价的:“明徐昌祚撰。昌祚字伯昌,常熟人。是编盖其官刑部时所作。多载京畿之事,故以燕山为名。凡分二十二卷,大抵多涉语怪,末附以长安里语,尤为鄙俚。又多失其本字本音,不足以资考证。书成于万历壬寅。有昌祚自序,谓因辑《太常寺志》,得征州县志书,因采其所记成此书。则亦剽掇之学也。” 四库馆臣竟给他一顶“不足以资考证”的帽子,称其为“剽掇之学”,可见他的记述有多么不靠谱。可悲的是,偏偏他的记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紧随其后的仍是明朝人,刘侗和于奕正,两人合著了一本《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刊行。在《燕山丛录》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有一段“沙岩寺塔”的文字:“丰润县村沙岩寺,有塔,故十三级,洪武中,雾弥三日,塔失所在,今其址存。过沙岩寺北,曰浭水,出崖儿口,繇运河入于海。凡水东流,而此水也西,人谓还乡河也。河在梁鱼务,旧有桥,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已而曰:'赵氏子孙,文弱耳!仰而曰:天,兴后圣,雪吾耻仇。’因不食而去。人乃谓桥思乡桥也(《帝京景物略下》),由塔到河,拐了一个不小的弯,把《隆庆丰润县志》和《燕山丛录》中有关还乡河的文字糅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名目全非。
这两部书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后来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添枝加叶和胡编乱造。本来编纂地方志乘是很严肃的事,对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认真比对、分析、查验、论证才对,可是《康熙丰润县志》、《乾隆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都分别撇开最应汲取《隆庆丰润志》的记载,更多地采用了不靠谱的记述,又不约而同地加进了作者的想象和编造。
按照志乘成书年代先后顺序,分别看一下后人是如何编造的。《康熙丰润县志》“庚水,发源迁安之泉庄,自崖儿口山湾环,迅驶而来,至县城折西南,流由玉田鸦鸿桥,达宝坻草头湖入于海,宋徽宗北狩至此,有“西流庚水自还乡”之句,又呼为还乡河云,诗见《艺文》。”(卷之一.山川形胜.10页)又“思乡桥,在县西,宋徽宗过此,有诗,见古迹。”(卷之二.桥梁论.9页)《艺文志》卷全文收录了传诵至今的宋徽宗的所谓《过思乡桥》:“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庚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不仅对“思乡桥”的说法不做纠正,更毫无端由地收录了所谓宋徽宗的七言律诗。其实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伪作诗。徽钦二帝北狩的目的地,包括掠他而去的金朝皇帝都没有想好把他安置在哪里,所以一路上走走停停,从天会四年由汴京出发,天会八年到达五国城,历时三年有余,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往回走的记录。再先知先觉的天子,毕竟已经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人家的俘虏,怎么可能在半路上就知道自己会死在”五国城”呢?就这样缺乏常识的伪作,竟被后来的地方志乘反复引用。
《乾隆丰润志》,来的更为干脆,直接明说“思乡桥”注释取自《燕山丛录》:宋徽宗过还乡河桥,驻马四顾,凄然曰: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还觉不过瘾,又引用一段自己做了发挥的文字:“又曰:赵氏子孙文弱,俟后圣雪吾仇耻!因不食而去。人谓其桥为思乡桥。”(卷之二.古迹.9页),在《卷之八.文苑下.诗.47页》也毫不客气的将那首七律《过思乡桥》全文抄录过来。但可能也感觉到那首诗太过离谱,便来一个蒙混过关,张冠李戴。把题目改成《宋徽宗过思乡桥》,下面一反方志的编纂传统,省去作者名字。让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首诗和前一首诗《蓟北旅思》出自同一个作者,即张籍。殊不知这样的掩耳盗铃术,越发显得拙劣。让唐朝人张籍,来写宋朝的事,岂不是关公战秦琼。
《光绪丰润县志》在卷之二.古迹里关于“思乡桥”的记载,除全文抄录《乾隆丰润志》的内容外,又加一句“又有思乡楼,今废,仅存基址”。那首七律诗,依然赫赫在目,让人大惑不解。一本方志,有那么多的地方才俊参与,又经过诸多官员审核把关,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没人纠正,实在让人遗憾。
(中)
北狩队伍中确有一起经过庚水
历史上,宋徽宗北狩路线一直是个谜,原因是“靖康之难”是皇家脸面丢尽的事,所以南宋王朝想法设法掩盖这段史实,凡是不利于赵宋王朝的一切文字,都进行了严格过滤,现存的史籍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好在到了清朝末期,有《靖康稗史》从境外传回国内,才使学者们有了充足的史料可以梳理清楚这段历史。《靖康稗史》共七种书,除《宣和已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因是记录靖康之难之前、宋朝使者许宗亢出使金国的事件,曾收录在《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外,其它六种都是记载汴京沦陷、金兵北归的史实。或宋朝人、或金人撰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将亲身的见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因宋人和金人对“靖康之变”有不同的态度,宋人以其为耻辱,金人以其为自豪,彼此的记录,可以互为印证,因此可信度很高。而且它们成书后,并没有在中原流行,先是传到朝鲜,到了清朝末年才回到了中国。所以从北宋末年到清朝末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徽钦二帝北狩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有了充足的史料。借助于《靖康稗史》,结合《宋史》和《大金国志》,我们可以还原近900年前的这段历史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城,赵宋皇室全部成了金国的俘虏。《靖康稗史之七宋俘记》(金人可恭编)带着不无自豪的口吻,开出了一个长长的俘虏清单:“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既平赵宋,俘其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都由开封府列册津送,诸可考索。入寨后,丧逸二千人,遣释二千人,廑行万四千人。北行之际,分道分期,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妇十存七。孰存孰亡,瞢莫复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春天,车辚辚马萧萧,并不是赵宋皇室同仇敌忾,策马北征,而是被金人押解的俘虏,屡屡行行,一路北行。如此庞大的队伍,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万四千人不可能同时出发,而是不同批次、不同路线、不同日期押解到北京的。按照《靖康稗史之七宋俘记》记载,一共分了七起,分别是:首起,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晋康平原、和义、永宁四郡王皆预焉,都统阇母押解。;二起,昏德妻韦氏,相国、建安两子,郓、康两王妻妾,富金、嬛嬛两帝姬,郓、康两王女,共三十五人,真珠大王设野母、盖天大王赛里、千户国禄、千户阿替计押解;三起,重昏妻妾、珠珠帝姬、柔嘉公主,共三十七人,宝山大王斜保、盖天大王赛里押解;四起,昏德公、燕、越、郓、肃、景、济、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广平二郡王、瀛、嘉、温、英、仪、昌、润、韩八国公、诸皇孙、驸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余人,万户额鲁观、左司萧庆、孛堇葛思美押解;五起,帝姬、王妃等一百有三人,侍女一百四十二人,二皇子元帅斡离不押解;六起,贡女三千一百八十人,诸色目三千四百十二人,右监军固新、左监军达赉押解;七起,重昏侯、太子祁王、缨络帝姬及从官十二人、侍女一百四十四人,国相元帅粘没喝、右司高庆裔、都统余睹押解。
历史上,中原到达东北的路径,有燕山山脉相隔。由燕京去东北,只有几个隘口可以通行,也就形成了几条固定的路线,主要是三条。
一是西线,即今天大致101国道走向。北京东直门--密云,经古北口出燕山,走河北滦平-承德,由辽宁朝阳到沈阳
二是南线,即今天的102国道线。从燕京--三河-- 玉田---- 丰润—滦县—山海关,出关进入东北。许宗亢出使金国便是走的这条路,我们把他的记载归纳一下:“第四程,自良乡六十里至燕山府;第五程,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县;第六程,自潞县七十里至三河县;第七程,自三河县六十里至蓟州;第八程,自蓟州七十里至玉田县;第九程,自玉田县九十里至韩城镇;第十程,自韩城镇五十里至北界清州。第十一程,自清州九十里至滦州。”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宗亢从丰润拐到韩城,然后又回到滦州。
三是中线,从北京到遵化,进入今天的112国道,从喜峰口出燕山,习惯上称之为迁西—遵化线,徽钦二帝走的就是这天路。九月初六日,“虏以康王兵盛,又请二帝北徙,九月十三日出燕京东门,民皆涕泣跪送。过石门,至景州,上卢龙岭,渡栾撒河、泽河,过大漠。十月十八日抵中京,计程九百九十里。” (《靖康稗史之六呻吟语》)。“石门”就是现在的遵化石门镇,遵化在辽时为“景州清安军”。也就是说,徽钦二帝北狩,并没有经过丰润。
那么,为什么把还乡河和宋徽宗扯在一起呢?是因为高宗之母韦后等人的二起队伍,被押解至东北,与徽钦二帝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她们走的是玉田-丰润线。韦后这一批,有王成棣充当翻译,就是他写下了《青宫译语》,记下了一路行程:“二十四日,随王及阿替纪押韦妃等策马行,王弟及朱后等留弗遣。盖天送至三里外,怅然而别。夜抵三河界;二十五日,抵玉田;二十六日,抵滦州;二十七日,抵榆关。
不难看出,韦后这一起人是经过丰润的,想必站在庚水桥上,远望故国,难免会涕泪横、一番感慨。《靖康稗史七种之青宫译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虽然与还乡桥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做思乡之情的佐证:天会五年四月三十日“抵海云寺。五月一日入寺驻马,王及妃姬皆洗手焚香。妃姬辈倩成棣书疏,发愿期得还乡”。这里作者特别用了一个“倩”字,倩,读作qìng〈动〉,解释为央求、请人做某事。估计这一路上,妃姬辈没有少请王成棣向天焚香乞拜,“发愿期得还乡”的事情,所以金国押送俘虏的设野马“王嗤其愚,亦弗禁”。这件事被后人附会到宋徽宗身上,也算不得凭空捏造,“还乡河”由此得名也算顺理成章了。依中国人的正统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帝金口玉言,受过皇封的地名才有品位,这也是把这个名称搁在徽宗身上的原因。至于经过庚水的这支队伍里有无徽宗皇帝,已经不再重要。何况由于《靖康稗史》长期以来中土无传,《燕山丛录》所记载的道听途说,成为人们的一般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
反思传统文化,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告一段落,但是在梳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感触,总觉得言犹未尽。
赵佶的角色是职业皇帝,业余爱好书法和绘画,由于天赋和潜心研究,一个票友居然玩成了艺术大咖。瘦金体书法和花鸟画两项专利,足可以傲视一切艺术大师。君不见,时间快过去九百年了,人们仍然为宋徽宗的艺术成就而津津乐道。让这样一个人去做皇帝,这对人才是多大的浪费。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赵佶先生能顺着那条艺术道路走下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史上,可以增加一位国际级的艺术大腕儿,大宋王朝的历史也就可以重写了。可悲的是,中国文传统文化的内力,由不得这位文艺青年潇洒地走下去。他必须接受一项他最不擅长的职业,那就是做皇帝。
赵大师艺术上出类拔萃,治国才能却是一个绝对的怂包,他经营的主业,与他的业余爱好比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白痴。好端端的大宋王朝,很快便让他折腾得千疮百孔,经营得一败涂地,直至最后破产倒闭。
本来,徽宗皇帝玩书法、玩绘画、玩足球(蹴鞠)玩得专心致志,也玩出了花样。可他的工作岗位是皇帝,他即便不想去管,那也容不得他,身边的亲信们时不时都会怂恿他,抓空摸空地去打点一下主业。他信任的那拨人又大多是混蛋,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恨的是他竟然愉快地接受,并付诸实施,悲剧就此发生。这个建议是,要他与长期在马背上打仗、又觊觎大宋江山已久的女真族(金国)搞一次中外合资,弄了一个海上之盟,两家合伙一起与同样善于骑马打仗的契丹族比一比拳脚。殊不知,大宋王朝的祖宗们给设计的军队构架,是防止家中内斗用的,外出打仗,那就是绣花枕头,只有挨揍的份。所以,按照约定,金国该打的都打下来了,而大宋承揽的任务却一样也没完成。结果可想而知,谁也不做赔本的买卖,金国当初答应胜利后,把燕云十六州交还大宋的合同,那就是擦屁股纸,早扔到厕所了。更严重的是,经过这次合营,金国彻底摸清了早就想纳入囊中的这位合资伙伴的底牌,大宋军队是一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果然,金国军队一出手,宋军立马屁滚尿流现原形。女真族三下五除二,就把大宋收拾得服服帖帖。好在赵佶先生,心理素质极好,不像现在有的企业家,企业一倒闭,自己抹不开面子,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和倒闭企业一起寻了短见。宋徽宗不仅深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哲理,而且自我救赎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买卖做砸了,潇洒得很,法人代表不当了,躲到后台,去做自己的太上皇,一副破头齿烂的乱摊子,交给儿子钦宗赵桓去打理。
赵桓与他老爹比起来,应该算是有志青年,没什么恶习。《清宫译语》是《靖康稗史》的一部分,作者王成棣,是跟随二起北狩队伍的随行翻译,一路上记载他的所见所闻,是一本流水账,但有一段回忆性文字,是专门述说赵佶和几个儿子后宫生活的,因为王成棣的父亲是皇家医官,所以这个记载绝对真实可信。押送徽钦二帝的金国两位王子,早就听说宋朝皇帝玩弄妇女很有一套,想学习先进经验,就转弯抹角地向王成棣咨询,希望王成棣不吝赐教。王成棣算是老实人,实话相告两位大王说,“要说这方面的能耐最大的还得属徽宗,老人家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弄处女,每五至七天就得御幸一个处女,如果不和口味,玩一次就送给他的亲信们,要是喜欢的,御幸过两次包括两次以上的,就留在宫中,还给个封号。徽宗仅在任上这二十多年,光御幸过一次的送人的就有6000多名。钦宗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读书,不喜欢女色,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后宫只有一妃十妾,而真正受宠的只有三人。康王(宋高宗)在这方面,与他父亲同出一辙,那两只眼睛如同火炬,玩弄女人的手段比他的父亲还厉害,好多婢女都被他玩弄而死。”王成棣毕竟是宋朝的臣子,他没有权利,也不敢夸奖谁或贬低谁,实话实说罢了。由此观之,徽宗、高宗父子,简直禽兽不如。不过,这番话倒是可以证明钦宗比起乃父赵佶、其弟赵构来,至少心智是正常的,没有变态。作为王储,他当然非常希望能早一天掌握大权。,谁不知道当一把手可以呼风唤雨,可以颠倒黑白,可以为所欲为,要不怎么整个封建王朝为抢夺皇帝宝座,经常是血雨腥风呢。但当乃父把经营得支离破碎大宋江山交给他时,他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冷手抓热馒头,抓着烫手,扔了可惜。“靖康”是他的年号,也是中原人屈辱的代名词,过了九百多年了,人们还在耿耿于怀。这个皇帝当的真叫窝囊,他只做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皇帝,就和他爹一起成了金国的俘虏。谁让他摊上那么一个不着调的爹呢,现在大多数是坑爹的新闻,而宋朝这段史实,绝对是老爹坑儿子的典型案例,他只能认命。
好在后代文人们有足够的文字能力化解这种耻辱,哪怕是掩耳盗铃,让统治者听起来舒服就行。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这就为那些御用文人们给皇帝脸上贴金、捧臭脚,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北狩”这个词的发明,足可以证明文化人的聪明才智。狩是狩猎的意思,北狩当然是皇帝到北方打猎了,然而,古今中外,谁见过被猎物关进笼子里猎人?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死要面子活受罪,失败了不去寻找失败的理由,而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做掩饰;明明技不如人,却非要死撑面子,把这种阿Q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还不许别人指正。上边引述的王成棣的那段文字中,用了一个“畀”字,这个字包含的寓意,恐怕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表达准确,只有汉语才有这个功能。《说文》是这样注释的:“畀,相付之约在阁上也。”意思是说,象一束纺织物,放在一个托盘上面,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仆物品的一种方式。因此得出语义为“与也”、“予也”。王成棣毕竟是大宋朝的子民,他为了把宋徽宗毫无人性的癖好,废了好大劲,用这么一个拐了好几道弯的文字来表述,好像道宗太上皇的荒淫无耻的罪过就减轻了许多。徽宗在位26年,被他御过的处女竟有6000多名,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每年平均230多人,王成棣说的“五七日必御一处女”显然少算了很多。何况还有一部分御过二次以上,有了封号,留在宫廷的。这被宋徽宗御一次即畀位号的6000多名少女,不知道是应该感谢还是仇恨徽宗皇帝。如果不是徽宗的这种玩弄一次便送人的癖好,那北狩队伍就不是14000人,而是不少于20000人了。而北狩的这些人,大多都死在颠沛流离、受尽屈辱的半路上。即便有幸活了下来的,那结局更加悲惨,大多被卖到妓院,生不如死。幸耶?悲耶?这样猪狗不如的帝王还值得我们那么同情吗?
在历代文人们的笔下,徽钦二帝北狩受尽凌辱,九百年来,中原人对二帝悲惨遭遇痛彻肺腑,事实果真如此吗?殊不知,由于徽钦二帝做俘虏前,曾经与金国做了一大单生意,让二帝的北狩生活很是惬意。这桩生意可谓旷古未有,振聋发聩。买卖由徽宗首肯,钦宗画押,用女人抵账的国际贸易,标的物为做了俘虏的女人。无论是皇帝的妻妾、儿媳、女儿、孙女,还是皇亲国戚的女眷,不管年龄大小,无论大人小孩,全部明码标价,用来抵顶战争赔偿。古今中外,贩卖妇女儿童,都属于罪不可赦范畴,而堂堂宋朝两位皇帝,做起这种生意来竟然一点不愧疚。这种丑恶行径,连号称秉笔直书的正史宋史、金史都羞于载入,只能在《靖康稗史》这类曾经失传的史书里才能找到,下面是宋朝人写的《开封府状》里这笔生意的清单:“原定犒军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须于十日内输解无缺。如不敷数,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对这种肮脏交易,连被他们出卖的妇女都不敢相信,看一段对话:
“(天会五年二月)初九、初十,又解到王妃、帝姬九人,独一妇不从。
二太子曰:“汝是千锭金买来,敢不从?” 妇曰:“谁所卖?谁得金?"
曰:"汝家太上(宋徽宗)有手敕,皇帝(钦宗)有手约,准犒金军。”
妇曰:“谁须犒军,谁令抵准,我身岂能受 ~ 辱?”
二太子曰:“汝家太上宫女数千,取诸民间,尚非抵准(用钱购买)。今既失国(亡国),汝即民妇,循例入贡,亦是本分,况属抵准,不愈(强于)汝家徒取(白拿)?”
妇语塞气恧……
这是金人《南征录汇》中的记载,绝对真实。谁会相信,万人敬仰的大宋皇帝会无耻到这种地步?用牺牲妇女儿童的方式换得自己的苟且偷安,这还是人吗?
就是这单贩卖妇女婴儿的国际贸易,让徽钦二帝获得了长期投资的好收益。两人的北狩生活,也绝不是后人想象的那么悲哀。到了北国几年之后,道宗太上皇明码标价给金国的几个女儿,陆续做了金国帝王的嫔妃,徽宗就是响当当的国丈,钦宗就是名副其实的国舅了,皇亲国戚,没有不好吃好喝好待遇得理由。所以北狩八年,太上皇竟一连生下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儿。中原人还在同仇敌忾,与金国真刀真枪的浴血奋战,誓死要救回徽钦二帝,岂不知人家老爷俩生活的这么滋润,恐怕比当年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还惬意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北狩路上道宗太上皇的表现,让后人瞠目结舌。为了赢得押送他们的金国大王们的欢心,卑躬屈膝,少廉寡耻,不怪乎南宋王朝想方设法要隐瞒这段历史。《呻吟语》是宋朝人,跟随徽钦二帝北狩的官员,一路上的活动记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二十八日,太上抵中山,呼守将曰:「我道君皇帝,今往朝金帝,汝可出降。」守将痛哭不奉诏,提辖沙贞杀之,以城降。”难怪《靖康稗史》成书后,中原无传。我想大宋王朝的子孙们看到这段文字,一定会羞愧交加,无地自容。一个皇帝竟然寡廉鲜耻到这种程度,世上少有。国破家亡,做了敌人的俘虏,已经没有保境安民的能力,苟且偷生地活着,本无可非议,但主动帮着敌人劝降忠诚于自己的臣子赶快投降,也只有道宗太上皇能做得出来。
《三朝北盟会编》是宋朝允许存世的关于“靖康之变”的史料,在卷九五,更加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靖康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山府提辖使臣沙贞杀安抚使陈遘条云:「金人以太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帅陈遘登城。金人以太上皇至城下,谕令开门降,太上呼遘曰:『(我)道君皇帝也。』遘恸哭曰:『陛下安得至此?』提辖沙贞曰:『此中岂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诡计也。』以箭射之,遂鼓众喧闹而杀遘。其子锡在旁,倒身护遘,乃并杀之,于是贞自守中山。金人逼太上皇以归。」《三朝北盟会编》毕竟是皇室允许面世的史料,大概也觉得宋徽宗太过卑劣,不得不在后边加一句“金人逼太上皇以归。”用以掩饰劝守将出降,因不降被杀,不是宋徽宗的本意,而是被逼无奈。这种掩盖,我想宋徽宗的子孙也不会相信。
宋徽宗的节操远不如他的嫔妃们,看看他的嫔妃对待金人相逼采取的态度:“是夜,国相宴诸将,令宫嫔等易露台歌女表里衣装,杂坐侑酒,郑、徐、吕三妇抗命,斩以徇。入幕后,一女以箭镞贯喉死。”又“烈女张氏、陆氏、曹氏抗二太子意,刺以铁竿,肆帐前,流血三日。”对待金人的威胁侮辱,至死不从。
再看看宋徽宗的奴才相,《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曹勋北狩闻见录》:“至真定府,自东门,太上乘马,与二太子并骑入门,前有引旗,书‘太上皇’字。府中两街居人见旗,皆恸哭,虏人不较也。馆于府园凈渊庄。午间,诸太上看打球,自二太子以下,皆入球场,太上与皇后左厅上坐。打球罢,行酒。少顷,侍中刘彦宗传太子意云,久闻上皇圣学甚高,欲觅一打球诗,其请颇恭。太上曰:『自逊位以来,未尝近笔砚,勉作一诗,以答台意。乃写付彦宗曰:‘锦袍骏马晓棚分,一点星驰百骑奔。夺得头筹须正过,无令绰拨入斜门。’(绰拨、斜门,皆打球家语也。)彦宗捧诵称赞,即与太子,又番语,似讲解其意,太子起谢,太上亦谢,甚恭也。”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陪着主子打球、下棋一起娱乐不算,还时刻不忘卖弄文藻,竟然写出了赞美诗,还装出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这是什么德行。
再看看他的嫔妃们是怎么对待这类活动的:“十一午,抵真定,入城,馆于帅府。二王令万骑先驰,助攻中山,观动静。千户韶合宴款二王,以朱妃、朱慎妃工吟咏,使唱新歌。强之再,朱妃作歌云:「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居草莽兮,青衫泪湿。屈身辱志兮,恨难雪,归泉下兮,愁绝。」朱慎妃和歌云:「幼富贵兮绮罗裳,长入宫兮侍当阳。今委顿兮异乡,命不辰兮志不强。」皆作而不唱。” 被逼无奈,也绝不奉迎,这才是真正的人之所为。
梳理历史,有很多感慨,靖康之耻已经快900年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思考。让一个心智几近变态的人去做皇帝,让一个最没有责任心的人去掌管国家的命运,让一个追求个人享受高于一切的人去做最高统治者,产生人间悲剧自是不言而喻,而最终承受痛苦的还是老百姓。但千百年来,亘古不变,按照正统理念,皇位继承人,哪怕是一个神经病,一个变态狂,那也非他莫属,容不得人们怀疑和质询,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写完这些带血的文字,回到题目本身,还乡河的名字,即便真的是宋徽宗命名的,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的,还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吗?
(上) 桥因河建,水以桥名。“还乡河,其左右皆还乡,曲而绕,水极甘美,酿酒甚佳。” --明隆庆《丰润县志 .卷之三.山川.5页》
还乡河是冀东平原上一条很普通的河,《汉书.地理志》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都称其为庚水,或浭水。发源于唐山市迁西县,流经丰润县、玉田县,由宁河汇入蓟运河入海,全长只有160多公里。因为它与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靖康之难”发生关系,从而成为古今文人的话题,其中有许多争论,时至今日仍没有定论。
称庚水为还乡河,其滥觞于明朝隆庆《丰润县志》,该志成书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丰润人石邦政撰,由时任丰润知县的王纳言最后订正,是丰润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乘,应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四库提要》对其评价不高:“其书成于隆庆庚午,门目冗杂,绝无义例。且于历代帝王妄为区别,以行款高下,示其予夺,尤为无理。”所以,后人也便将其看低。实事求是地说,该书确实有《四库提要》指出的缺陷,但就记录一方遗存来讲,仍然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仅就还乡河名字的由来,如果没有它的记载,恐怕难以还原早已逝去的那段令后人唏嘘不已的历史。徽钦二帝被俘北迁,虽然已经有了近千年时间沉淀,中原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痛依然难以释怀,所以陆游的《示儿》诗,就有那么强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份历史责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到了今天,吟诵起它来,仍不免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
隆庆《丰润县志》在记载浭水名为还乡河时,作者也充满了感情。本来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隆庆丰润县志》文字并不多,正如《四库提要》所言,条目也并不十分清楚,但却分别在山川、景致和古迹三处用比较细腻的文字做了具体描写:“还乡河,其左右皆还乡,曲而绕,水极甘美,酿酒甚佳。” (卷之三.山川.5页)。“还乡桥,在县西,()传记,宋徽宗北狩时,经行此石桥,见河水西流,忽动还乡之思,因以命名,人至今呼之。且曰:'吾乃()世之主,后圣必能力伸此冤,令我回京矣’因不食而去。”(《建置卷之四.津梁》),又景致:“浭水朝京,万水东流,此水独西,即还乡河也。发源自崖儿口,经县北西达玉田县之鸦鸿桥,入运河至宝坻县草头湖,入于海,其西拱皇畿,有人臣不忘向君之忠,故异之” (卷之三.山川.6页)。从上述三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是因宋徽宗站在石桥上,看到河水西流,而动思乡之情,遂命名该石桥为还乡桥,桥下的河理所当然就是还乡河了。桥因河建,水以桥名。先有还乡桥的名字,后有还乡河的名字。
应该说,《隆庆丰润县志》的三段文字,把还乡河名字的由来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因为后人或附庸风雅,或有意神化,穿凿联想、牵强附会,把本来很明了的事情弄得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许多难解之谜。
最早将其戏剧化的是明朝人徐昌祚,他写了一本《燕山丛录》,其中有关于还乡河的文字:“ 浭水源出崖儿口,经丰润、玉田,由运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故俗谓之还乡河。宋徽宗过河桥,驻马四顾,凄然曰: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又曰:赵氏子孙文弱,俟后圣雪吾仇耻!因不食而去。人谓其桥为思乡桥。”(《燕山丛录.卷十四》)这段文字,应该是采自《隆庆丰润县志》,但明显进行了文学创作,包括加上了宋徽宗的神态“凄然”,和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俟后圣雪吾仇耻!”。这一段记载,又被清初朱彝尊等人采入《日下旧闻考》,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可笑的是,不知道作者是有意还是大意,竟然把“还乡桥”变成了“思乡桥”。文学色彩浓烈了,但离事实越来越远。直到现在人们也就以错就错,约定俗成了。如果有人要去纠正,说那座桥名字不叫“思乡桥”,应该叫作“还乡桥”,这才是历史的本来之面目,此举绝对不会有人理解,会被人看成要么你是特别没有文化,要么就是吹毛求疵,要么就是吃饱了撑的。
其实,关于《燕山丛录》这本书,《四库提要》是这样评价的:“明徐昌祚撰。昌祚字伯昌,常熟人。是编盖其官刑部时所作。多载京畿之事,故以燕山为名。凡分二十二卷,大抵多涉语怪,末附以长安里语,尤为鄙俚。又多失其本字本音,不足以资考证。书成于万历壬寅。有昌祚自序,谓因辑《太常寺志》,得征州县志书,因采其所记成此书。则亦剽掇之学也。” 四库馆臣竟给他一顶“不足以资考证”的帽子,称其为“剽掇之学”,可见他的记述有多么不靠谱。可悲的是,偏偏他的记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紧随其后的仍是明朝人,刘侗和于奕正,两人合著了一本《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刊行。在《燕山丛录》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有一段“沙岩寺塔”的文字:“丰润县村沙岩寺,有塔,故十三级,洪武中,雾弥三日,塔失所在,今其址存。过沙岩寺北,曰浭水,出崖儿口,繇运河入于海。凡水东流,而此水也西,人谓还乡河也。河在梁鱼务,旧有桥,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已而曰:'赵氏子孙,文弱耳!仰而曰:天,兴后圣,雪吾耻仇。’因不食而去。人乃谓桥思乡桥也(《帝京景物略下》),由塔到河,拐了一个不小的弯,把《隆庆丰润县志》和《燕山丛录》中有关还乡河的文字糅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名目全非。
这两部书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后来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添枝加叶和胡编乱造。本来编纂地方志乘是很严肃的事,对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认真比对、分析、查验、论证才对,可是《康熙丰润县志》、《乾隆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都分别撇开最应汲取《隆庆丰润志》的记载,更多地采用了不靠谱的记述,又不约而同地加进了作者的想象和编造。
按照志乘成书年代先后顺序,分别看一下后人是如何编造的。《康熙丰润县志》“庚水,发源迁安之泉庄,自崖儿口山湾环,迅驶而来,至县城折西南,流由玉田鸦鸿桥,达宝坻草头湖入于海,宋徽宗北狩至此,有“西流庚水自还乡”之句,又呼为还乡河云,诗见《艺文》。”(卷之一.山川形胜.10页)又“思乡桥,在县西,宋徽宗过此,有诗,见古迹。”(卷之二.桥梁论.9页)《艺文志》卷全文收录了传诵至今的宋徽宗的所谓《过思乡桥》:“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庚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不仅对“思乡桥”的说法不做纠正,更毫无端由地收录了所谓宋徽宗的七言律诗。其实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伪作诗。徽钦二帝北狩的目的地,包括掠他而去的金朝皇帝都没有想好把他安置在哪里,所以一路上走走停停,从天会四年由汴京出发,天会八年到达五国城,历时三年有余,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往回走的记录。再先知先觉的天子,毕竟已经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人家的俘虏,怎么可能在半路上就知道自己会死在”五国城”呢?就这样缺乏常识的伪作,竟被后来的地方志乘反复引用。
《乾隆丰润志》,来的更为干脆,直接明说“思乡桥”注释取自《燕山丛录》:宋徽宗过还乡河桥,驻马四顾,凄然曰: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还觉不过瘾,又引用一段自己做了发挥的文字:“又曰:赵氏子孙文弱,俟后圣雪吾仇耻!因不食而去。人谓其桥为思乡桥。”(卷之二.古迹.9页),在《卷之八.文苑下.诗.47页》也毫不客气的将那首七律《过思乡桥》全文抄录过来。但可能也感觉到那首诗太过离谱,便来一个蒙混过关,张冠李戴。把题目改成《宋徽宗过思乡桥》,下面一反方志的编纂传统,省去作者名字。让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首诗和前一首诗《蓟北旅思》出自同一个作者,即张籍。殊不知这样的掩耳盗铃术,越发显得拙劣。让唐朝人张籍,来写宋朝的事,岂不是关公战秦琼。
《光绪丰润县志》在卷之二.古迹里关于“思乡桥”的记载,除全文抄录《乾隆丰润志》的内容外,又加一句“又有思乡楼,今废,仅存基址”。那首七律诗,依然赫赫在目,让人大惑不解。一本方志,有那么多的地方才俊参与,又经过诸多官员审核把关,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没人纠正,实在让人遗憾。
(中)
北狩队伍中确有一起经过庚水
历史上,宋徽宗北狩路线一直是个谜,原因是“靖康之难”是皇家脸面丢尽的事,所以南宋王朝想法设法掩盖这段史实,凡是不利于赵宋王朝的一切文字,都进行了严格过滤,现存的史籍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好在到了清朝末期,有《靖康稗史》从境外传回国内,才使学者们有了充足的史料可以梳理清楚这段历史。《靖康稗史》共七种书,除《宣和已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因是记录靖康之难之前、宋朝使者许宗亢出使金国的事件,曾收录在《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外,其它六种都是记载汴京沦陷、金兵北归的史实。或宋朝人、或金人撰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将亲身的见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因宋人和金人对“靖康之变”有不同的态度,宋人以其为耻辱,金人以其为自豪,彼此的记录,可以互为印证,因此可信度很高。而且它们成书后,并没有在中原流行,先是传到朝鲜,到了清朝末年才回到了中国。所以从北宋末年到清朝末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徽钦二帝北狩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有了充足的史料。借助于《靖康稗史》,结合《宋史》和《大金国志》,我们可以还原近900年前的这段历史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城,赵宋皇室全部成了金国的俘虏。《靖康稗史之七宋俘记》(金人可恭编)带着不无自豪的口吻,开出了一个长长的俘虏清单:“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既平赵宋,俘其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都由开封府列册津送,诸可考索。入寨后,丧逸二千人,遣释二千人,廑行万四千人。北行之际,分道分期,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妇十存七。孰存孰亡,瞢莫复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春天,车辚辚马萧萧,并不是赵宋皇室同仇敌忾,策马北征,而是被金人押解的俘虏,屡屡行行,一路北行。如此庞大的队伍,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万四千人不可能同时出发,而是不同批次、不同路线、不同日期押解到北京的。按照《靖康稗史之七宋俘记》记载,一共分了七起,分别是:首起,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晋康平原、和义、永宁四郡王皆预焉,都统阇母押解。;二起,昏德妻韦氏,相国、建安两子,郓、康两王妻妾,富金、嬛嬛两帝姬,郓、康两王女,共三十五人,真珠大王设野母、盖天大王赛里、千户国禄、千户阿替计押解;三起,重昏妻妾、珠珠帝姬、柔嘉公主,共三十七人,宝山大王斜保、盖天大王赛里押解;四起,昏德公、燕、越、郓、肃、景、济、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广平二郡王、瀛、嘉、温、英、仪、昌、润、韩八国公、诸皇孙、驸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余人,万户额鲁观、左司萧庆、孛堇葛思美押解;五起,帝姬、王妃等一百有三人,侍女一百四十二人,二皇子元帅斡离不押解;六起,贡女三千一百八十人,诸色目三千四百十二人,右监军固新、左监军达赉押解;七起,重昏侯、太子祁王、缨络帝姬及从官十二人、侍女一百四十四人,国相元帅粘没喝、右司高庆裔、都统余睹押解。
历史上,中原到达东北的路径,有燕山山脉相隔。由燕京去东北,只有几个隘口可以通行,也就形成了几条固定的路线,主要是三条。
一是西线,即今天大致101国道走向。北京东直门--密云,经古北口出燕山,走河北滦平-承德,由辽宁朝阳到沈阳
二是南线,即今天的102国道线。从燕京--三河-- 玉田---- 丰润—滦县—山海关,出关进入东北。许宗亢出使金国便是走的这条路,我们把他的记载归纳一下:“第四程,自良乡六十里至燕山府;第五程,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县;第六程,自潞县七十里至三河县;第七程,自三河县六十里至蓟州;第八程,自蓟州七十里至玉田县;第九程,自玉田县九十里至韩城镇;第十程,自韩城镇五十里至北界清州。第十一程,自清州九十里至滦州。”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宗亢从丰润拐到韩城,然后又回到滦州。
三是中线,从北京到遵化,进入今天的112国道,从喜峰口出燕山,习惯上称之为迁西—遵化线,徽钦二帝走的就是这天路。九月初六日,“虏以康王兵盛,又请二帝北徙,九月十三日出燕京东门,民皆涕泣跪送。过石门,至景州,上卢龙岭,渡栾撒河、泽河,过大漠。十月十八日抵中京,计程九百九十里。” (《靖康稗史之六呻吟语》)。“石门”就是现在的遵化石门镇,遵化在辽时为“景州清安军”。也就是说,徽钦二帝北狩,并没有经过丰润。
那么,为什么把还乡河和宋徽宗扯在一起呢?是因为高宗之母韦后等人的二起队伍,被押解至东北,与徽钦二帝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她们走的是玉田-丰润线。韦后这一批,有王成棣充当翻译,就是他写下了《青宫译语》,记下了一路行程:“二十四日,随王及阿替纪押韦妃等策马行,王弟及朱后等留弗遣。盖天送至三里外,怅然而别。夜抵三河界;二十五日,抵玉田;二十六日,抵滦州;二十七日,抵榆关。
不难看出,韦后这一起人是经过丰润的,想必站在庚水桥上,远望故国,难免会涕泪横、一番感慨。《靖康稗史七种之青宫译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虽然与还乡桥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做思乡之情的佐证:天会五年四月三十日“抵海云寺。五月一日入寺驻马,王及妃姬皆洗手焚香。妃姬辈倩成棣书疏,发愿期得还乡”。这里作者特别用了一个“倩”字,倩,读作qìng〈动〉,解释为央求、请人做某事。估计这一路上,妃姬辈没有少请王成棣向天焚香乞拜,“发愿期得还乡”的事情,所以金国押送俘虏的设野马“王嗤其愚,亦弗禁”。这件事被后人附会到宋徽宗身上,也算不得凭空捏造,“还乡河”由此得名也算顺理成章了。依中国人的正统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帝金口玉言,受过皇封的地名才有品位,这也是把这个名称搁在徽宗身上的原因。至于经过庚水的这支队伍里有无徽宗皇帝,已经不再重要。何况由于《靖康稗史》长期以来中土无传,《燕山丛录》所记载的道听途说,成为人们的一般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
反思传统文化,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告一段落,但是在梳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感触,总觉得言犹未尽。
赵佶的角色是职业皇帝,业余爱好书法和绘画,由于天赋和潜心研究,一个票友居然玩成了艺术大咖。瘦金体书法和花鸟画两项专利,足可以傲视一切艺术大师。君不见,时间快过去九百年了,人们仍然为宋徽宗的艺术成就而津津乐道。让这样一个人去做皇帝,这对人才是多大的浪费。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赵佶先生能顺着那条艺术道路走下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史上,可以增加一位国际级的艺术大腕儿,大宋王朝的历史也就可以重写了。可悲的是,中国文传统文化的内力,由不得这位文艺青年潇洒地走下去。他必须接受一项他最不擅长的职业,那就是做皇帝。
赵大师艺术上出类拔萃,治国才能却是一个绝对的怂包,他经营的主业,与他的业余爱好比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白痴。好端端的大宋王朝,很快便让他折腾得千疮百孔,经营得一败涂地,直至最后破产倒闭。
本来,徽宗皇帝玩书法、玩绘画、玩足球(蹴鞠)玩得专心致志,也玩出了花样。可他的工作岗位是皇帝,他即便不想去管,那也容不得他,身边的亲信们时不时都会怂恿他,抓空摸空地去打点一下主业。他信任的那拨人又大多是混蛋,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恨的是他竟然愉快地接受,并付诸实施,悲剧就此发生。这个建议是,要他与长期在马背上打仗、又觊觎大宋江山已久的女真族(金国)搞一次中外合资,弄了一个海上之盟,两家合伙一起与同样善于骑马打仗的契丹族比一比拳脚。殊不知,大宋王朝的祖宗们给设计的军队构架,是防止家中内斗用的,外出打仗,那就是绣花枕头,只有挨揍的份。所以,按照约定,金国该打的都打下来了,而大宋承揽的任务却一样也没完成。结果可想而知,谁也不做赔本的买卖,金国当初答应胜利后,把燕云十六州交还大宋的合同,那就是擦屁股纸,早扔到厕所了。更严重的是,经过这次合营,金国彻底摸清了早就想纳入囊中的这位合资伙伴的底牌,大宋军队是一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果然,金国军队一出手,宋军立马屁滚尿流现原形。女真族三下五除二,就把大宋收拾得服服帖帖。好在赵佶先生,心理素质极好,不像现在有的企业家,企业一倒闭,自己抹不开面子,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和倒闭企业一起寻了短见。宋徽宗不仅深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哲理,而且自我救赎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买卖做砸了,潇洒得很,法人代表不当了,躲到后台,去做自己的太上皇,一副破头齿烂的乱摊子,交给儿子钦宗赵桓去打理。
赵桓与他老爹比起来,应该算是有志青年,没什么恶习。《清宫译语》是《靖康稗史》的一部分,作者王成棣,是跟随二起北狩队伍的随行翻译,一路上记载他的所见所闻,是一本流水账,但有一段回忆性文字,是专门述说赵佶和几个儿子后宫生活的,因为王成棣的父亲是皇家医官,所以这个记载绝对真实可信。押送徽钦二帝的金国两位王子,早就听说宋朝皇帝玩弄妇女很有一套,想学习先进经验,就转弯抹角地向王成棣咨询,希望王成棣不吝赐教。王成棣算是老实人,实话相告两位大王说,“要说这方面的能耐最大的还得属徽宗,老人家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弄处女,每五至七天就得御幸一个处女,如果不和口味,玩一次就送给他的亲信们,要是喜欢的,御幸过两次包括两次以上的,就留在宫中,还给个封号。徽宗仅在任上这二十多年,光御幸过一次的送人的就有6000多名。钦宗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读书,不喜欢女色,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后宫只有一妃十妾,而真正受宠的只有三人。康王(宋高宗)在这方面,与他父亲同出一辙,那两只眼睛如同火炬,玩弄女人的手段比他的父亲还厉害,好多婢女都被他玩弄而死。”王成棣毕竟是宋朝的臣子,他没有权利,也不敢夸奖谁或贬低谁,实话实说罢了。由此观之,徽宗、高宗父子,简直禽兽不如。不过,这番话倒是可以证明钦宗比起乃父赵佶、其弟赵构来,至少心智是正常的,没有变态。作为王储,他当然非常希望能早一天掌握大权。,谁不知道当一把手可以呼风唤雨,可以颠倒黑白,可以为所欲为,要不怎么整个封建王朝为抢夺皇帝宝座,经常是血雨腥风呢。但当乃父把经营得支离破碎大宋江山交给他时,他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冷手抓热馒头,抓着烫手,扔了可惜。“靖康”是他的年号,也是中原人屈辱的代名词,过了九百多年了,人们还在耿耿于怀。这个皇帝当的真叫窝囊,他只做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皇帝,就和他爹一起成了金国的俘虏。谁让他摊上那么一个不着调的爹呢,现在大多数是坑爹的新闻,而宋朝这段史实,绝对是老爹坑儿子的典型案例,他只能认命。
好在后代文人们有足够的文字能力化解这种耻辱,哪怕是掩耳盗铃,让统治者听起来舒服就行。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这就为那些御用文人们给皇帝脸上贴金、捧臭脚,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北狩”这个词的发明,足可以证明文化人的聪明才智。狩是狩猎的意思,北狩当然是皇帝到北方打猎了,然而,古今中外,谁见过被猎物关进笼子里猎人?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死要面子活受罪,失败了不去寻找失败的理由,而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做掩饰;明明技不如人,却非要死撑面子,把这种阿Q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还不许别人指正。上边引述的王成棣的那段文字中,用了一个“畀”字,这个字包含的寓意,恐怕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表达准确,只有汉语才有这个功能。《说文》是这样注释的:“畀,相付之约在阁上也。”意思是说,象一束纺织物,放在一个托盘上面,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仆物品的一种方式。因此得出语义为“与也”、“予也”。王成棣毕竟是大宋朝的子民,他为了把宋徽宗毫无人性的癖好,废了好大劲,用这么一个拐了好几道弯的文字来表述,好像道宗太上皇的荒淫无耻的罪过就减轻了许多。徽宗在位26年,被他御过的处女竟有6000多名,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每年平均230多人,王成棣说的“五七日必御一处女”显然少算了很多。何况还有一部分御过二次以上,有了封号,留在宫廷的。这被宋徽宗御一次即畀位号的6000多名少女,不知道是应该感谢还是仇恨徽宗皇帝。如果不是徽宗的这种玩弄一次便送人的癖好,那北狩队伍就不是14000人,而是不少于20000人了。而北狩的这些人,大多都死在颠沛流离、受尽屈辱的半路上。即便有幸活了下来的,那结局更加悲惨,大多被卖到妓院,生不如死。幸耶?悲耶?这样猪狗不如的帝王还值得我们那么同情吗?
在历代文人们的笔下,徽钦二帝北狩受尽凌辱,九百年来,中原人对二帝悲惨遭遇痛彻肺腑,事实果真如此吗?殊不知,由于徽钦二帝做俘虏前,曾经与金国做了一大单生意,让二帝的北狩生活很是惬意。这桩生意可谓旷古未有,振聋发聩。买卖由徽宗首肯,钦宗画押,用女人抵账的国际贸易,标的物为做了俘虏的女人。无论是皇帝的妻妾、儿媳、女儿、孙女,还是皇亲国戚的女眷,不管年龄大小,无论大人小孩,全部明码标价,用来抵顶战争赔偿。古今中外,贩卖妇女儿童,都属于罪不可赦范畴,而堂堂宋朝两位皇帝,做起这种生意来竟然一点不愧疚。这种丑恶行径,连号称秉笔直书的正史宋史、金史都羞于载入,只能在《靖康稗史》这类曾经失传的史书里才能找到,下面是宋朝人写的《开封府状》里这笔生意的清单:“原定犒军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须于十日内输解无缺。如不敷数,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对这种肮脏交易,连被他们出卖的妇女都不敢相信,看一段对话:
“(天会五年二月)初九、初十,又解到王妃、帝姬九人,独一妇不从。
二太子曰:“汝是千锭金买来,敢不从?” 妇曰:“谁所卖?谁得金?"
曰:"汝家太上(宋徽宗)有手敕,皇帝(钦宗)有手约,准犒金军。”
妇曰:“谁须犒军,谁令抵准,我身岂能受 ~ 辱?”
二太子曰:“汝家太上宫女数千,取诸民间,尚非抵准(用钱购买)。今既失国(亡国),汝即民妇,循例入贡,亦是本分,况属抵准,不愈(强于)汝家徒取(白拿)?”
妇语塞气恧……
这是金人《南征录汇》中的记载,绝对真实。谁会相信,万人敬仰的大宋皇帝会无耻到这种地步?用牺牲妇女儿童的方式换得自己的苟且偷安,这还是人吗?
就是这单贩卖妇女婴儿的国际贸易,让徽钦二帝获得了长期投资的好收益。两人的北狩生活,也绝不是后人想象的那么悲哀。到了北国几年之后,道宗太上皇明码标价给金国的几个女儿,陆续做了金国帝王的嫔妃,徽宗就是响当当的国丈,钦宗就是名副其实的国舅了,皇亲国戚,没有不好吃好喝好待遇得理由。所以北狩八年,太上皇竟一连生下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儿。中原人还在同仇敌忾,与金国真刀真枪的浴血奋战,誓死要救回徽钦二帝,岂不知人家老爷俩生活的这么滋润,恐怕比当年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还惬意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北狩路上道宗太上皇的表现,让后人瞠目结舌。为了赢得押送他们的金国大王们的欢心,卑躬屈膝,少廉寡耻,不怪乎南宋王朝想方设法要隐瞒这段历史。《呻吟语》是宋朝人,跟随徽钦二帝北狩的官员,一路上的活动记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二十八日,太上抵中山,呼守将曰:「我道君皇帝,今往朝金帝,汝可出降。」守将痛哭不奉诏,提辖沙贞杀之,以城降。”难怪《靖康稗史》成书后,中原无传。我想大宋王朝的子孙们看到这段文字,一定会羞愧交加,无地自容。一个皇帝竟然寡廉鲜耻到这种程度,世上少有。国破家亡,做了敌人的俘虏,已经没有保境安民的能力,苟且偷生地活着,本无可非议,但主动帮着敌人劝降忠诚于自己的臣子赶快投降,也只有道宗太上皇能做得出来。
《三朝北盟会编》是宋朝允许存世的关于“靖康之变”的史料,在卷九五,更加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靖康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山府提辖使臣沙贞杀安抚使陈遘条云:「金人以太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帅陈遘登城。金人以太上皇至城下,谕令开门降,太上呼遘曰:『(我)道君皇帝也。』遘恸哭曰:『陛下安得至此?』提辖沙贞曰:『此中岂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诡计也。』以箭射之,遂鼓众喧闹而杀遘。其子锡在旁,倒身护遘,乃并杀之,于是贞自守中山。金人逼太上皇以归。」《三朝北盟会编》毕竟是皇室允许面世的史料,大概也觉得宋徽宗太过卑劣,不得不在后边加一句“金人逼太上皇以归。”用以掩饰劝守将出降,因不降被杀,不是宋徽宗的本意,而是被逼无奈。这种掩盖,我想宋徽宗的子孙也不会相信。
宋徽宗的节操远不如他的嫔妃们,看看他的嫔妃对待金人相逼采取的态度:“是夜,国相宴诸将,令宫嫔等易露台歌女表里衣装,杂坐侑酒,郑、徐、吕三妇抗命,斩以徇。入幕后,一女以箭镞贯喉死。”又“烈女张氏、陆氏、曹氏抗二太子意,刺以铁竿,肆帐前,流血三日。”对待金人的威胁侮辱,至死不从。
再看看宋徽宗的奴才相,《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曹勋北狩闻见录》:“至真定府,自东门,太上乘马,与二太子并骑入门,前有引旗,书‘太上皇’字。府中两街居人见旗,皆恸哭,虏人不较也。馆于府园凈渊庄。午间,诸太上看打球,自二太子以下,皆入球场,太上与皇后左厅上坐。打球罢,行酒。少顷,侍中刘彦宗传太子意云,久闻上皇圣学甚高,欲觅一打球诗,其请颇恭。太上曰:『自逊位以来,未尝近笔砚,勉作一诗,以答台意。乃写付彦宗曰:‘锦袍骏马晓棚分,一点星驰百骑奔。夺得头筹须正过,无令绰拨入斜门。’(绰拨、斜门,皆打球家语也。)彦宗捧诵称赞,即与太子,又番语,似讲解其意,太子起谢,太上亦谢,甚恭也。”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陪着主子打球、下棋一起娱乐不算,还时刻不忘卖弄文藻,竟然写出了赞美诗,还装出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这是什么德行。
再看看他的嫔妃们是怎么对待这类活动的:“十一午,抵真定,入城,馆于帅府。二王令万骑先驰,助攻中山,观动静。千户韶合宴款二王,以朱妃、朱慎妃工吟咏,使唱新歌。强之再,朱妃作歌云:「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居草莽兮,青衫泪湿。屈身辱志兮,恨难雪,归泉下兮,愁绝。」朱慎妃和歌云:「幼富贵兮绮罗裳,长入宫兮侍当阳。今委顿兮异乡,命不辰兮志不强。」皆作而不唱。” 被逼无奈,也绝不奉迎,这才是真正的人之所为。
梳理历史,有很多感慨,靖康之耻已经快900年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思考。让一个心智几近变态的人去做皇帝,让一个最没有责任心的人去掌管国家的命运,让一个追求个人享受高于一切的人去做最高统治者,产生人间悲剧自是不言而喻,而最终承受痛苦的还是老百姓。但千百年来,亘古不变,按照正统理念,皇位继承人,哪怕是一个神经病,一个变态狂,那也非他莫属,容不得人们怀疑和质询,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写完这些带血的文字,回到题目本身,还乡河的名字,即便真的是宋徽宗命名的,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的,还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