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话创作经验(六之二)  管家琪

◎童话的逻辑性

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很多童话作家(包括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都好像是在做插画家的工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了半天好像只能展示一幅带着一些童话感的画面,太静态了,太缺乏故事性了。

能够引人的故事是很需要动感的。就好像拍戏,在某一个布置妥当的场景中,必备的道具都准备好了,灯光也打好了,演员们也都化好妆、穿好戏服一一就定位了,这个时候导演一定会大喊一声「Action!」,意思就是接下来演员们就该开始演戏了呀!所以,接下来演员们就要说台词,要有表情,要有动作,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情节,要有故事,否则不就像是拍拍宣传剧照而已了吗?

甚至,有的作家(再强调一次,包括我自己)在一篇作品中,所呈现的还是少数几幅剧照性质、情节好像很不连贯的画面。这又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故事缺乏逻辑性。

童话当然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除了想象,作家也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作品,这就不能天马行空了,而是要有一定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作家自己给故事定下的一个逻辑。也可以这么说,在想象的部分可以是全然感性的,愈充沛愈好,可是当你要把这个精彩的想象行诸文字的时候,就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处理。

童话的逻辑,首先要能自圆其说。怎么样才能办到?必须透过一连串细致的联想。我在带小朋友写作营的时候,总是告诉小朋友,「写作就是一个联想的游戏」,一篇作品的灵感或者说构想,往往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从这个点出发到完成作品,中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顺着这个点不断地自问「然后呢?」,非常耐烦地去慢慢发展和丰富,最后还要给出一个很精彩至少是很能够说得通的结尾。

在我两个儿子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被他们吵得快要抓狂,幸好就在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个意念及时蹦进我这个资深小叮当迷(就是「哆拉A梦」)的脑海:「要是我有一个小叮当的百宝袋,我希望拿出一个能够收集怒气的东西,这样我就可以把快要发作的怒气收集起来…」,接着我又想,然后呢?收集下来的怒气要做什么用?如果一个东西一直收集怒气,却从来不释放,好像也不大对劲吧?更何况在生活里碰到有些事还是应该生气的,如果对什么事都不生气,那也未免太懦弱太乡愿了吧?…就这么不断地联想,后来我写了一篇短篇童话,叫做《怒气收集袋》。

再比方说,写中篇童话《影子不上学》的时候,最初我只是想,就算是再乖的小孩恐怕也会有不想上学的时候,可是小孩要不上学当然不太可能,那么小孩的影子呢?于是我写了一个贪玩的影子,他是一个小孩的影子,有一天,当他发现原来上学是小孩子的事,不关他的事,就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玩了,一路上陆陆续续碰到了树影、幻影、贼影、鬼影、阴影、魅影…(还有什么影呢?),然后呢?最后我当然还是得想办法让他回家,我的办法是运用手影。

我相信优秀的童话一定都有它内在的逻辑性,哪怕是再夸张的故事也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有了这个逻辑性,故事才能有情节,情节才能不断地往前推进,最后也才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不至于能放不能收。我们总是提醒小朋友,作文千万不可以虎头蛇尾,其实写童话也是一样,最怕虎头蛇尾。

所以,童话写作,表面上看好像很自由,因为反正都是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事,你要怎么幻想都行,但事实上,一篇优秀的童话,如果希望能够打动读者,深具感染力,就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它的剧情必须经过精巧的设计,所有情节的发展都必须是有迹可寻,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入戏,并且有一种明知是假的,读起来却很真实的感觉,甚至,读者还会情不自禁的希望那会是真的。

当然,童话的逻辑不可能也不必百分之百地符合真实。比方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这个逻辑很能解释为什么主角在小的时候会是一个「丑小鸭」,因为每一种生物本来就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至于为什么会在鸭棚里出现一个天鹅蛋似乎就不必深究了。

又比如在《灰姑娘》的故事里,能够把故事推向高潮的逻辑,当然就是「魔法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灰姑娘在凌晨十二点以前一定要离开舞会,否则她的马车会变回南瓜,她自己也会变回衣衫褴褛的模样。假设神仙教母是对灰姑娘说:「仙蒂瑞拉,妳平常实在是太辛苦啦,今晚机会难得,妳爱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吧,就算是玩个通宵也不要紧!」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要怎么办?如果灰姑娘不是玩得几乎忘了时间,她就不会匆忙离去,并且在匆忙间遗落了一只玻璃鞋,如果王子没有捡到这只玻璃鞋,后来又怎么能够拿着鞋子去让所有的姑娘都来试穿?

这个故事当然是有漏洞的。既然当半夜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一切魔法都会消失,照说就不可能单独留下一只玻璃鞋。不过,童话的逻辑本来就不太可能毫无破绽,否则如果你要问那些小猫小狗为什么会说话?那就根本没有童话了!

关键是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心中要有一种强烈的逻辑意识,有了逻辑,才能把故事推动得顺理成章。甚至还能运用这个逻辑来巧妙地设计一些伏笔,让读者一路读下去,一方面会对结尾感到有些意外,另一方面又会被你说服,觉得确实是在情理之中。

我觉得如果是处在一种比较理想的写作状态的时候,脑海中往往都是会有画面的,而如果能够设计出该篇童话的逻辑,情节发展就会比较流畅和生动,作品的故事性就会比较强。童话创作应该避免一厢情愿,别让读者感觉到好像是作家想让主角得到宝物,主角就突然得到一个宝物,作家想要一个东西说话,那个东西就突然没头没脑地张口说话,甚至还会说一些完全不符合角色本身特性和背景的话…这么一来,故事就会进行得很勉强,还会常常东跳西跳,给人一种捉襟见肘、自说自话之感,那还怎么可能打动读者呢?

◎童话的逻辑性

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很多童话作家(包括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都好像是在做插画家的工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了半天好像只能展示一幅带着一些童话感的画面,太静态了,太缺乏故事性了。

能够引人的故事是很需要动感的。就好像拍戏,在某一个布置妥当的场景中,必备的道具都准备好了,灯光也打好了,演员们也都化好妆、穿好戏服一一就定位了,这个时候导演一定会大喊一声「Action!」,意思就是接下来演员们就该开始演戏了呀!所以,接下来演员们就要说台词,要有表情,要有动作,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情节,要有故事,否则不就像是拍拍宣传剧照而已了吗?

甚至,有的作家(再强调一次,包括我自己)在一篇作品中,所呈现的还是少数几幅剧照性质、情节好像很不连贯的画面。这又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故事缺乏逻辑性。

童话当然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除了想象,作家也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作品,这就不能天马行空了,而是要有一定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作家自己给故事定下的一个逻辑。也可以这么说,在想象的部分可以是全然感性的,愈充沛愈好,可是当你要把这个精彩的想象行诸文字的时候,就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处理。

童话的逻辑,首先要能自圆其说。怎么样才能办到?必须透过一连串细致的联想。我在带小朋友写作营的时候,总是告诉小朋友,「写作就是一个联想的游戏」,一篇作品的灵感或者说构想,往往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从这个点出发到完成作品,中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顺着这个点不断地自问「然后呢?」,非常耐烦地去慢慢发展和丰富,最后还要给出一个很精彩至少是很能够说得通的结尾。

在我两个儿子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被他们吵得快要抓狂,幸好就在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个意念及时蹦进我这个资深小叮当迷(就是「哆拉A梦」)的脑海:「要是我有一个小叮当的百宝袋,我希望拿出一个能够收集怒气的东西,这样我就可以把快要发作的怒气收集起来…」,接着我又想,然后呢?收集下来的怒气要做什么用?如果一个东西一直收集怒气,却从来不释放,好像也不大对劲吧?更何况在生活里碰到有些事还是应该生气的,如果对什么事都不生气,那也未免太懦弱太乡愿了吧?…就这么不断地联想,后来我写了一篇短篇童话,叫做《怒气收集袋》。

再比方说,写中篇童话《影子不上学》的时候,最初我只是想,就算是再乖的小孩恐怕也会有不想上学的时候,可是小孩要不上学当然不太可能,那么小孩的影子呢?于是我写了一个贪玩的影子,他是一个小孩的影子,有一天,当他发现原来上学是小孩子的事,不关他的事,就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玩了,一路上陆陆续续碰到了树影、幻影、贼影、鬼影、阴影、魅影…(还有什么影呢?),然后呢?最后我当然还是得想办法让他回家,我的办法是运用手影。

我相信优秀的童话一定都有它内在的逻辑性,哪怕是再夸张的故事也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有了这个逻辑性,故事才能有情节,情节才能不断地往前推进,最后也才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不至于能放不能收。我们总是提醒小朋友,作文千万不可以虎头蛇尾,其实写童话也是一样,最怕虎头蛇尾。

所以,童话写作,表面上看好像很自由,因为反正都是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事,你要怎么幻想都行,但事实上,一篇优秀的童话,如果希望能够打动读者,深具感染力,就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它的剧情必须经过精巧的设计,所有情节的发展都必须是有迹可寻,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入戏,并且有一种明知是假的,读起来却很真实的感觉,甚至,读者还会情不自禁的希望那会是真的。

当然,童话的逻辑不可能也不必百分之百地符合真实。比方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这个逻辑很能解释为什么主角在小的时候会是一个「丑小鸭」,因为每一种生物本来就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至于为什么会在鸭棚里出现一个天鹅蛋似乎就不必深究了。

又比如在《灰姑娘》的故事里,能够把故事推向高潮的逻辑,当然就是「魔法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灰姑娘在凌晨十二点以前一定要离开舞会,否则她的马车会变回南瓜,她自己也会变回衣衫褴褛的模样。假设神仙教母是对灰姑娘说:「仙蒂瑞拉,妳平常实在是太辛苦啦,今晚机会难得,妳爱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吧,就算是玩个通宵也不要紧!」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要怎么办?如果灰姑娘不是玩得几乎忘了时间,她就不会匆忙离去,并且在匆忙间遗落了一只玻璃鞋,如果王子没有捡到这只玻璃鞋,后来又怎么能够拿着鞋子去让所有的姑娘都来试穿?

这个故事当然是有漏洞的。既然当半夜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一切魔法都会消失,照说就不可能单独留下一只玻璃鞋。不过,童话的逻辑本来就不太可能毫无破绽,否则如果你要问那些小猫小狗为什么会说话?那就根本没有童话了!

关键是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心中要有一种强烈的逻辑意识,有了逻辑,才能把故事推动得顺理成章。甚至还能运用这个逻辑来巧妙地设计一些伏笔,让读者一路读下去,一方面会对结尾感到有些意外,另一方面又会被你说服,觉得确实是在情理之中。

我觉得如果是处在一种比较理想的写作状态的时候,脑海中往往都是会有画面的,而如果能够设计出该篇童话的逻辑,情节发展就会比较流畅和生动,作品的故事性就会比较强。童话创作应该避免一厢情愿,别让读者感觉到好像是作家想让主角得到宝物,主角就突然得到一个宝物,作家想要一个东西说话,那个东西就突然没头没脑地张口说话,甚至还会说一些完全不符合角色本身特性和背景的话…这么一来,故事就会进行得很勉强,还会常常东跳西跳,给人一种捉襟见肘、自说自话之感,那还怎么可能打动读者呢?


相关文章

  • 4.5班阅读书目
  • 小学三四年级的阅读书目:)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杨鹏 2.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 3.麻雀不唱 常新港 4.土土的故事 任溶溶 5.鼹鼠的月亮河 王一梅 6.蟋蟀也吃兴奋剂 张之路 7.蓝鲸的眼睛 赵冰波 8.小巴掌童话 ...查看


  •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最初的展开,童年经历孕育了作家在最初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1]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这种童年经历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到作家的审美 ...查看


  • 2017年上海重点民办最新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 2017年上海重点民办最新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一年级推荐书目 一.绘本: 1.<可爱的鼠小弟> 2.<爱心树> 3.<小黑鱼> 4.<石头汤> 5.<壁橱里的冒险> 6.<梦 ...查看


  • 童话手抄报:公主眼中的月亮
  • 伊薇特公主喜欢吃小甜饼.可她一旦吃得太多,就会生病. 一天,伊薇特公主又生病了.皇宫里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国王对女儿说,只要她好起来,她要什么他都会答应. 伊薇特公主说她想要月亮.如果她能得到月亮,她就会好起来.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长长的单子 ...查看


  • 南京市中小学生"读书节"推荐书目
  • 南京市中小学生"读书节"推荐书目 小学部分推荐阅读书目 一.二年级: <我的第一本安全护照>  刘劲松著  浙江少儿出版社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科洛迪著 <安徒生的童 ...查看


  • 新课标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 新课标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推荐书目(50本)1.<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2.<寄小读者> 冰心 3.<严文井童话> 严文井 4.<高士其科普童话& ...查看


  • 课外阅读书单t
  • 小学中高年级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中国部分 1.<寄小读者>冰心 2.<严文井童话>严文井 3.<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 4.<陈伯吹童话>陈伯吹 5.<金近童话>金近 6.<叶 ...查看


  • 小学生创造性想象作文研究与实践
  • 小学生创造性想象作文研究与实践 --童话体作文教学实验结题报告 朱玉明 [提要]创造性想象作文训练就是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让他们的人格.个性得到张 ...查看


  • 05823儿童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儿童文学概论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儿童文学 ①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②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③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④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