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
摘要 为了使医院药品管理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笔者通过对药品库存管理,寻找控制药品成本的途径,从而优化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及浪费;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医院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库存 管理 药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库存和供应管理成为药品经营的首要任务,但却始终面临着一对矛盾,药房必须不间断地为病人提供充足的药品和相关服务,同时又必须避免库存费用的过分增加。库存管理在工作特性上具有医院药学的专业性、药政法规的职能性和药品流通的商品性。因此需建立清晰的、可测量的管理绩效目标,本文拟就医院库存管理作一探讨。 1 依制度加强管理
进口药品依据《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口岸药品检验所的检验报告书或其复印件验收;国内药品根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实施检查。每次入库做好“药品质量验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
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目,并对药品外观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于出厂检验报告书内容有疑问或发现质量不稳定、原料或工艺改变、包装方式改进、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新品种等加强抽样检查,并要求供货单位出示质量检测报告书。
2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入出库、退库、报损) 入库药品经药库管理员验收后,依据药品编码规则输入药品编码登记入库,在录入批发价和零售价后自动生成总金额的同时,输入有效期及库存上下限等,自动监控药品的效期及限量,随时报警。出库时,选择发往单位,如门诊药房、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等。按各药房的请领单审核发药或拒绝发药,选择发药后将按请领单上的药品内容将药品追加到各子药房的库存上。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子药房的申请单提供退库和报损服务,完成退库和报损登记,并自动减去各药房的库存量和报损药品的药库数量和金额。由于运用了计算机管理,避免了人工往来等带来的繁琐劳动,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1]。
2.1 完善药品使用反馈机制 药库管理人员经常深入临床科室征求意见,了解各科用药情况、反馈信息,加强合作,处理好“供”与“求”关系[2];并与临床科室合作,向各科室介绍国内外医药动态、最新药品供求信息,同时可
通过《药讯》向各科室宣传,使临床用药不断更新。
2.2 库存控制 药库管理应遵循药品流通的商品规律:应加速周转,减少库存,保证药品供应,同时做好药品成本核算和账务管理,确保医院的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2.2.1 库存控制目标 其大体可分成:库存成本最低的目标—通过降低库存成本以降低药品成本;库存保证程度最高的目标—在业务大发展时期确保供应品种的齐全;不允许缺货的目标—保证最佳医疗效果;限定资金的目标—须在限定资金预算前提下实现供应;快捷目标—快进快出。环境条件制约了库存的控制,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如一些突发事件用药)、订货周期越长、运输的不确定因素越多(如边远地区)、管理水平越低(包括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人员越紧张,库存降低越困难。而当仓储条件好、不存在资金的制约、药品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特别是对某些药品必须实现不允许缺货的目标时,库存量则不宜过低。
2.2.2 库存管理中的ABC 分析法 ABC分析法的特点在于库存药品中每个品种的重要性仅由其年总费用的币值决定[3],将管理资源集中于重要的“少数”而不是不重要的“多数”。如对A 级药品(指品种只占库存总数约10%、库存成本占总数60%~70%的贵重药品,也包括麻醉、精神等特殊药品)可进行每天盘点,严格控制库存;B 级品种只占库存
总数约20%~30%,库存成本占总数的20%;C 级药品(品种约占60%~70%,库存成本约占总数的10%~20%)。库存量则可以放宽,以减少每次购药品种。对于那些处于新、老品种交替时期使用量急剧减少的老品种,要特别注意控制,可对新品种的供应进行调节及与医师直接联系,以减少老品种药品过期报损。对周转率大于30天(以货款回笼30天为例)的药品确保合理库存量是减少医院资金积压的重要手段,同时合理库存量也是减少降价造成损失的重要方法。
2.2.3 库存管理中的排序分析法 美国Dann 教授提出一种新的库存分析方法[4],将库存药品分为重点管理和非重点管理两类。排序分析法引入了“收益递减点”(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 PODR), “收益递减”是指库存药品品种每增加 1%,相应的花费库存总费用的百分比递次下降。在重点管理部分,平均总金额累计百分比大于平均品种累计百分比。在非重点管理部分,平均总金额累计百分比小于平均品种累计百分比。处于非重点管理部分的一些品种可能是干扰库存管理效率的原因,排序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找出这些品种,并作为例外品种处理。从数学处理上确定了更加可操作的划分重点与非重点的界点,而这界点本身是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对于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更为有效[5]。
2.3 重视药品周转率和断货率 周转率以单品种库存
数量/月平均消耗数量表示,这项指标能较早作出药品过期损耗的报警,比有效期表更有效。它可防止在近失效期时(3个月内)退货造成供应商不合理的损失。药品断货率由2个指标组成,断货品种数/总品种数及单品种断货天数/365。其反映了药品供应保障程度。如果由于货源不足引起断货率上升,则要适时调高储备限额及最低额或拓宽采购渠道。
2.4 药品账目准确性和及时性 随着计算机在医院的广泛使用,以及病区、门急诊收费处等部门与药库的联网,使药库承担了大量数据统计功能。现在部分医院药品的调价功能设在药库,使药库工作量大幅增加,和医院各科室联系的日趋密切,加之药剂科内各级部门实行实库管理,就要求药库人员及时、准确地做好药品的进出库账目,掌握库存最新动态。药品账物相符率直接与管理水平有关。另外,要做到金额相符必须对调价药品做到实时监控,并及时做好金额亏盈报表,完善的数据查询系统可以随机对某个时间段的药房销售情况进行查询统计,还可以对入出库和退库报损情况进行查询核对。通过查询可及时了解药房中各种药品的数量及已报警的药品,对合理利用药房中转库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3 讨论
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管理科学,根本原则是保证医院临床药品供应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此基
础上运用一定数学、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医院药品管理,完善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院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医院药品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明, 郑志宏.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房管理.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9):106-107.
2 郑敏玲,刘碧波. 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体会. 医学文选, 2003,22(2):252-254.
3 薛迪.卫生管理运筹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9-41.
4 Dann S.Modern inventory analysis techniques.Am J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2000,57(2):351-355. 5 荆丽萍, 于永生, 孙晓红,等. 排序分析法在医院药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270-274.
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
摘要 为了使医院药品管理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笔者通过对药品库存管理,寻找控制药品成本的途径,从而优化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及浪费;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医院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库存 管理 药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库存和供应管理成为药品经营的首要任务,但却始终面临着一对矛盾,药房必须不间断地为病人提供充足的药品和相关服务,同时又必须避免库存费用的过分增加。库存管理在工作特性上具有医院药学的专业性、药政法规的职能性和药品流通的商品性。因此需建立清晰的、可测量的管理绩效目标,本文拟就医院库存管理作一探讨。 1 依制度加强管理
进口药品依据《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口岸药品检验所的检验报告书或其复印件验收;国内药品根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实施检查。每次入库做好“药品质量验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
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目,并对药品外观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于出厂检验报告书内容有疑问或发现质量不稳定、原料或工艺改变、包装方式改进、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新品种等加强抽样检查,并要求供货单位出示质量检测报告书。
2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入出库、退库、报损) 入库药品经药库管理员验收后,依据药品编码规则输入药品编码登记入库,在录入批发价和零售价后自动生成总金额的同时,输入有效期及库存上下限等,自动监控药品的效期及限量,随时报警。出库时,选择发往单位,如门诊药房、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等。按各药房的请领单审核发药或拒绝发药,选择发药后将按请领单上的药品内容将药品追加到各子药房的库存上。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子药房的申请单提供退库和报损服务,完成退库和报损登记,并自动减去各药房的库存量和报损药品的药库数量和金额。由于运用了计算机管理,避免了人工往来等带来的繁琐劳动,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1]。
2.1 完善药品使用反馈机制 药库管理人员经常深入临床科室征求意见,了解各科用药情况、反馈信息,加强合作,处理好“供”与“求”关系[2];并与临床科室合作,向各科室介绍国内外医药动态、最新药品供求信息,同时可
通过《药讯》向各科室宣传,使临床用药不断更新。
2.2 库存控制 药库管理应遵循药品流通的商品规律:应加速周转,减少库存,保证药品供应,同时做好药品成本核算和账务管理,确保医院的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2.2.1 库存控制目标 其大体可分成:库存成本最低的目标—通过降低库存成本以降低药品成本;库存保证程度最高的目标—在业务大发展时期确保供应品种的齐全;不允许缺货的目标—保证最佳医疗效果;限定资金的目标—须在限定资金预算前提下实现供应;快捷目标—快进快出。环境条件制约了库存的控制,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如一些突发事件用药)、订货周期越长、运输的不确定因素越多(如边远地区)、管理水平越低(包括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人员越紧张,库存降低越困难。而当仓储条件好、不存在资金的制约、药品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特别是对某些药品必须实现不允许缺货的目标时,库存量则不宜过低。
2.2.2 库存管理中的ABC 分析法 ABC分析法的特点在于库存药品中每个品种的重要性仅由其年总费用的币值决定[3],将管理资源集中于重要的“少数”而不是不重要的“多数”。如对A 级药品(指品种只占库存总数约10%、库存成本占总数60%~70%的贵重药品,也包括麻醉、精神等特殊药品)可进行每天盘点,严格控制库存;B 级品种只占库存
总数约20%~30%,库存成本占总数的20%;C 级药品(品种约占60%~70%,库存成本约占总数的10%~20%)。库存量则可以放宽,以减少每次购药品种。对于那些处于新、老品种交替时期使用量急剧减少的老品种,要特别注意控制,可对新品种的供应进行调节及与医师直接联系,以减少老品种药品过期报损。对周转率大于30天(以货款回笼30天为例)的药品确保合理库存量是减少医院资金积压的重要手段,同时合理库存量也是减少降价造成损失的重要方法。
2.2.3 库存管理中的排序分析法 美国Dann 教授提出一种新的库存分析方法[4],将库存药品分为重点管理和非重点管理两类。排序分析法引入了“收益递减点”(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 PODR), “收益递减”是指库存药品品种每增加 1%,相应的花费库存总费用的百分比递次下降。在重点管理部分,平均总金额累计百分比大于平均品种累计百分比。在非重点管理部分,平均总金额累计百分比小于平均品种累计百分比。处于非重点管理部分的一些品种可能是干扰库存管理效率的原因,排序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找出这些品种,并作为例外品种处理。从数学处理上确定了更加可操作的划分重点与非重点的界点,而这界点本身是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对于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更为有效[5]。
2.3 重视药品周转率和断货率 周转率以单品种库存
数量/月平均消耗数量表示,这项指标能较早作出药品过期损耗的报警,比有效期表更有效。它可防止在近失效期时(3个月内)退货造成供应商不合理的损失。药品断货率由2个指标组成,断货品种数/总品种数及单品种断货天数/365。其反映了药品供应保障程度。如果由于货源不足引起断货率上升,则要适时调高储备限额及最低额或拓宽采购渠道。
2.4 药品账目准确性和及时性 随着计算机在医院的广泛使用,以及病区、门急诊收费处等部门与药库的联网,使药库承担了大量数据统计功能。现在部分医院药品的调价功能设在药库,使药库工作量大幅增加,和医院各科室联系的日趋密切,加之药剂科内各级部门实行实库管理,就要求药库人员及时、准确地做好药品的进出库账目,掌握库存最新动态。药品账物相符率直接与管理水平有关。另外,要做到金额相符必须对调价药品做到实时监控,并及时做好金额亏盈报表,完善的数据查询系统可以随机对某个时间段的药房销售情况进行查询统计,还可以对入出库和退库报损情况进行查询核对。通过查询可及时了解药房中各种药品的数量及已报警的药品,对合理利用药房中转库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3 讨论
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管理科学,根本原则是保证医院临床药品供应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此基
础上运用一定数学、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医院药品管理,完善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院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医院药品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明, 郑志宏.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房管理.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9):106-107.
2 郑敏玲,刘碧波. 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体会. 医学文选, 2003,22(2):252-254.
3 薛迪.卫生管理运筹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9-41.
4 Dann S.Modern inventory analysis techniques.Am J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2000,57(2):351-355. 5 荆丽萍, 于永生, 孙晓红,等. 排序分析法在医院药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2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