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认识燃烧的条件。
3. 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发挥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自辅自测
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为 钠+氯气 ---→氯化钠
2.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物质的燃烧可以分为 和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 ,此时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 和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 ,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 、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 颗粒等物质。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火箭发射图片,通过火箭发射,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着火了。
教师解释:火是一种燃烧现象,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事例。请把事例填在教材88页表4—1 物质的燃烧的表格中,然后总结燃烧的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燃烧的特征: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石头和纸张,哪个能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下面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考点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组探究:小组同学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板书: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跟踪练习:
1、2008年6月,奥运火炬在重庆境内进行传递,以表达重庆市民迎奥运的热烈心情。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做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由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而成的液体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并轻轻地来回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发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如图4-1-4所示)。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5.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为什么?
考点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思考并回答:自学阅读教材90页,完成下面小题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分
2、你知道冬天容易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吗?
3、一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一氧化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_____,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
能力,造成人体缺氧而死亡。 【总结反思】:谈谈你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物质在氧气中就一定能燃烧 C.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D.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能燃烧
2、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去、船舰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 料,航行途中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料仓没有氧气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B、草料仓通风不好 D、草料的温度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白磷燃烧 B.冰融化成水
C.矿石粉碎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成才;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料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物质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可称之为“火三角”,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 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认识燃烧的条件。
3. 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发挥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自辅自测
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为 钠+氯气 ---→氯化钠
2.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物质的燃烧可以分为 和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 ,此时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 和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 ,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 、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 颗粒等物质。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火箭发射图片,通过火箭发射,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着火了。
教师解释:火是一种燃烧现象,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事例。请把事例填在教材88页表4—1 物质的燃烧的表格中,然后总结燃烧的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燃烧的特征: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石头和纸张,哪个能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下面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考点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组探究:小组同学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板书: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跟踪练习:
1、2008年6月,奥运火炬在重庆境内进行传递,以表达重庆市民迎奥运的热烈心情。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做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由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而成的液体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并轻轻地来回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发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如图4-1-4所示)。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5.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为什么?
考点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思考并回答:自学阅读教材90页,完成下面小题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分
2、你知道冬天容易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吗?
3、一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一氧化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_____,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
能力,造成人体缺氧而死亡。 【总结反思】:谈谈你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物质在氧气中就一定能燃烧 C.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D.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能燃烧
2、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去、船舰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 料,航行途中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料仓没有氧气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B、草料仓通风不好 D、草料的温度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白磷燃烧 B.冰融化成水
C.矿石粉碎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成才;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料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物质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可称之为“火三角”,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 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