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的年代

  那个年代留下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产生贫穷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

  

  在即将过去的30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中国这场变革的初始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弄清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国这场变革的起因,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实质并展望其未来走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当年的新闻记者,我曾经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也在不断的记录和思考中,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意义。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之弊

  中国的经济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将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几万万人遵照一个指令工作的大机器。”到改革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20多年。这个体制在改革初期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农业方面,至毛泽东逝世时的1976年,以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主,还有2093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据1981年《中国经济年鉴》和张思骞所著《1980年的中国农业》的数字,1980年,全国有农村人民公社5.4万个;参加人民公社的有1.7亿户,8亿人口,3亿劳动力;农村私营经济基本绝迹,一切土地都是集体种植。

  在工业总值中,《中国统计年鉴1984》公布的数据是:197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没有私营工业。1978年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占90.5%,集体所有制商业占7.4%,个体商业只占0.1%,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占2%。1978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745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8.4%,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0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6%。

  第二,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了国家计划。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自由买卖,全都由国家计划调拨,国家统管的物资达700多种。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统购包销。工厂赚的利润全部上交国家财政,工厂花钱由国家财政支出,这就是财政统收统支。此外,劳动力由国家统招统配,外贸由国家统进统出。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原则”而已,真正的按劳分配是没有的。说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实际上多年没有调工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二级工,月工资40元左右。到了“文革”时期,连按劳分配也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而加以批判。工人的收入和他的劳动成果没有关系,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在分配方面,中国比苏联还要“社会主义”。毛泽东还批评苏联的“物质利益原则”。在农村,农民记“大寨式工分”,即吃“大锅饭”。

  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国家决定。工厂的一切技术改造,甚至连盖一个厕所,也得报上级批准,得盖上几十个图章才能得到资金。

  重庆钢铁公司有两台蒸汽机,是清末张之洞为汉阳兵工厂从英国引进的。1982年我到重钢采访时,在大轧分厂还看到它们在运转。在隆隆的机声和弥漫的蒸汽中,我走近这两台庞然大物,从机器的铭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字迹:一台是7500马力,1905年造;另一台是6400马力,1887年造。

  抗日战争期间,这两台机器从武汉运到重庆,作为轧钢机的动力;到20世纪80年代,这两台机器已经很破旧了,热效率只有4%,还要经常维修。动力科负责人说,如果改用电动机作轧钢机的动力,仅节省能源和维修的费用,一年就是180万元,但是需要投入技术改造费475万元。为了申请这笔费用,他们从1965年就向上级打报告,到我去采访的时候还没批准。长达17年的等待,仅多消耗掉的能源和维修费就达3000多万元。

  

  一架不可能的“大机器”

  在农村,由于实行经济集体化,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油料、小秋作物等全都由国家统购统销。生产队种什么作物、种多大面积、怎么种植,农民和生产队的干部没有权力决定。农民吃多少粮食、吃什么样的品种,由县以上的行政机关决定指标。农民都是集体劳动,每天早晨,农民都聚集在地头等候队长派工;太阳已经落山,队长不下收工的命令,谁也不能回家。

  1953年国家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以后,城乡居民的生活资料全都由国家凭票证定量供应。这些票证只能在户籍所在地领取。户籍制度极其严密,离开户籍所在地短期到外地去,需要当地政府开具证明文件,并带上粮票、油票和其他票证;到了目的地以后,要拿证明文件到当地派出所登记才能住宿,用自己带来的粮票、油票才能吃饭。如果要出省,还得带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必须交具省公安厅允许出省的证明才能换取。农民除了参加农业劳动,不能外出做工。农民离村需要向队长请假。当时,绝大多数农民终生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0公里。

  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要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架使几万万人都按照一个指令工作的机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这是因为,计划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很难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确定的各种经济指标很难如期实现,计划工作很难满足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

  技术上不可行却硬要搞计划经济,只能是主观的计划。事实上,中国的很多重要经济指标并没有经过测算,而是毛泽东根据政治需要提出来的。比如,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莫斯科时说过,15年后钢产量要达到3500万吨到4000万吨,没有作任何论证(即使论证也没人敢提反对意见),就作为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的钢产量指标。脱离实际的主观计划必然错误百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生产者和管理者都是一架机器上的零件和部件,没有自己的独立利益,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工人和农民不能通过自己的加倍劳动增加收入,企业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得到发展,地方不能合理地利用资源求得繁荣。

  这种体制,使每个经济细胞都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尽管国家可以用“军工动员”的方式集中国力搞出“两弹一星”,但是,生产领域的经营状况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195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1980年下降到2.5%。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55.1亿元,即206.4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不到世界贸易总额的8‰。

  

  极度贫困是计划经济必然结果

  接连不断的错误计划,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多年遭到扼杀,最终的结果是极度贫困。改革以前的中国贫穷到什么样子呢?

  全国人均粮食产量1956年为310公斤,1960年下降到215公斤,1978年达到320公斤――整整徘徊了22年。自从统购统销以后,中国农民没有真正吃饱过。

  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

  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1978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三分之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1980年,新华社记者傅上伦、胡国华、戴国强三人到革命圣地延安采访。他们亲眼看到,社员薛登恩家全部家当不值30元,他们吃的饭食像猪食一样。最早唱《东方红》的歌手李有源的儿媳对他们说,在70年代,生活实在没法子了,不得不外出讨饭。老乡的生活水平,不如当年李有源最早唱《东方红》的时候。

  处于城乡差别有利的一方的城市居民是不是比较富裕呢?不是。1977年,我在天津调查时发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70%以上是二级工,月薪为41.50元,再没有其他收入。城市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职工家里没有任何财产,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基本生活用品,是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当时,天津市工人的平均月薪40元,按当时的官定汇率(1美元兑换1.60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币值已是高估了很多)计算,大约25美元,平均每天约0.83美元。联合国规定日薪低于1美元为绝对贫困,可以说,当时中国工人总体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极端恶劣。在天津,我走访了不少工人家庭,祖宗三代人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房间里的情况十分普遍。50年代初期,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0平方米,1972年,天津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3平方米,到改革前的1978年又降到3平方米以下。50年代初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夏天,在这拥挤、破旧、肮脏的工棚里,做饭的煤球炉都排在1米多宽的公共过道里,温度高达39摄氏度,中年妇女都脱光了上身。这是我和我的同事杜润三1972年在天津佟楼附近一片工人住宅区目睹的情景。

  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留下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产生贫穷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指出的是,既然国民经济是一架听最高当局的指令运行的大机器,国家也只能是听最高当局的指令运动行的大机器。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要把全国变成一架大机器,要让所有的人听命于一个计划,就不能有杂音,不能有噪音,就得在政治上高度集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主也必然是奢侈品。

  起步于30年前的这场经济改革,其中心内容就是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就没有出路。

  

  杨继绳:时任新华社记者

  那个年代留下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产生贫穷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

  

  在即将过去的30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中国这场变革的初始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弄清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国这场变革的起因,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实质并展望其未来走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当年的新闻记者,我曾经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也在不断的记录和思考中,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意义。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之弊

  中国的经济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将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几万万人遵照一个指令工作的大机器。”到改革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20多年。这个体制在改革初期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农业方面,至毛泽东逝世时的1976年,以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主,还有2093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据1981年《中国经济年鉴》和张思骞所著《1980年的中国农业》的数字,1980年,全国有农村人民公社5.4万个;参加人民公社的有1.7亿户,8亿人口,3亿劳动力;农村私营经济基本绝迹,一切土地都是集体种植。

  在工业总值中,《中国统计年鉴1984》公布的数据是:197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没有私营工业。1978年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占90.5%,集体所有制商业占7.4%,个体商业只占0.1%,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占2%。1978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745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8.4%,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0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6%。

  第二,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了国家计划。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自由买卖,全都由国家计划调拨,国家统管的物资达700多种。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统购包销。工厂赚的利润全部上交国家财政,工厂花钱由国家财政支出,这就是财政统收统支。此外,劳动力由国家统招统配,外贸由国家统进统出。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原则”而已,真正的按劳分配是没有的。说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实际上多年没有调工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二级工,月工资40元左右。到了“文革”时期,连按劳分配也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而加以批判。工人的收入和他的劳动成果没有关系,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在分配方面,中国比苏联还要“社会主义”。毛泽东还批评苏联的“物质利益原则”。在农村,农民记“大寨式工分”,即吃“大锅饭”。

  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国家决定。工厂的一切技术改造,甚至连盖一个厕所,也得报上级批准,得盖上几十个图章才能得到资金。

  重庆钢铁公司有两台蒸汽机,是清末张之洞为汉阳兵工厂从英国引进的。1982年我到重钢采访时,在大轧分厂还看到它们在运转。在隆隆的机声和弥漫的蒸汽中,我走近这两台庞然大物,从机器的铭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字迹:一台是7500马力,1905年造;另一台是6400马力,1887年造。

  抗日战争期间,这两台机器从武汉运到重庆,作为轧钢机的动力;到20世纪80年代,这两台机器已经很破旧了,热效率只有4%,还要经常维修。动力科负责人说,如果改用电动机作轧钢机的动力,仅节省能源和维修的费用,一年就是180万元,但是需要投入技术改造费475万元。为了申请这笔费用,他们从1965年就向上级打报告,到我去采访的时候还没批准。长达17年的等待,仅多消耗掉的能源和维修费就达3000多万元。

  

  一架不可能的“大机器”

  在农村,由于实行经济集体化,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油料、小秋作物等全都由国家统购统销。生产队种什么作物、种多大面积、怎么种植,农民和生产队的干部没有权力决定。农民吃多少粮食、吃什么样的品种,由县以上的行政机关决定指标。农民都是集体劳动,每天早晨,农民都聚集在地头等候队长派工;太阳已经落山,队长不下收工的命令,谁也不能回家。

  1953年国家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以后,城乡居民的生活资料全都由国家凭票证定量供应。这些票证只能在户籍所在地领取。户籍制度极其严密,离开户籍所在地短期到外地去,需要当地政府开具证明文件,并带上粮票、油票和其他票证;到了目的地以后,要拿证明文件到当地派出所登记才能住宿,用自己带来的粮票、油票才能吃饭。如果要出省,还得带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必须交具省公安厅允许出省的证明才能换取。农民除了参加农业劳动,不能外出做工。农民离村需要向队长请假。当时,绝大多数农民终生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0公里。

  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要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架使几万万人都按照一个指令工作的机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这是因为,计划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很难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确定的各种经济指标很难如期实现,计划工作很难满足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

  技术上不可行却硬要搞计划经济,只能是主观的计划。事实上,中国的很多重要经济指标并没有经过测算,而是毛泽东根据政治需要提出来的。比如,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莫斯科时说过,15年后钢产量要达到3500万吨到4000万吨,没有作任何论证(即使论证也没人敢提反对意见),就作为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的钢产量指标。脱离实际的主观计划必然错误百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生产者和管理者都是一架机器上的零件和部件,没有自己的独立利益,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工人和农民不能通过自己的加倍劳动增加收入,企业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得到发展,地方不能合理地利用资源求得繁荣。

  这种体制,使每个经济细胞都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尽管国家可以用“军工动员”的方式集中国力搞出“两弹一星”,但是,生产领域的经营状况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195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1980年下降到2.5%。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55.1亿元,即206.4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不到世界贸易总额的8‰。

  

  极度贫困是计划经济必然结果

  接连不断的错误计划,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多年遭到扼杀,最终的结果是极度贫困。改革以前的中国贫穷到什么样子呢?

  全国人均粮食产量1956年为310公斤,1960年下降到215公斤,1978年达到320公斤――整整徘徊了22年。自从统购统销以后,中国农民没有真正吃饱过。

  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

  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1978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三分之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1980年,新华社记者傅上伦、胡国华、戴国强三人到革命圣地延安采访。他们亲眼看到,社员薛登恩家全部家当不值30元,他们吃的饭食像猪食一样。最早唱《东方红》的歌手李有源的儿媳对他们说,在70年代,生活实在没法子了,不得不外出讨饭。老乡的生活水平,不如当年李有源最早唱《东方红》的时候。

  处于城乡差别有利的一方的城市居民是不是比较富裕呢?不是。1977年,我在天津调查时发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70%以上是二级工,月薪为41.50元,再没有其他收入。城市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职工家里没有任何财产,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基本生活用品,是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当时,天津市工人的平均月薪40元,按当时的官定汇率(1美元兑换1.60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币值已是高估了很多)计算,大约25美元,平均每天约0.83美元。联合国规定日薪低于1美元为绝对贫困,可以说,当时中国工人总体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极端恶劣。在天津,我走访了不少工人家庭,祖宗三代人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房间里的情况十分普遍。50年代初期,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0平方米,1972年,天津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3平方米,到改革前的1978年又降到3平方米以下。50年代初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夏天,在这拥挤、破旧、肮脏的工棚里,做饭的煤球炉都排在1米多宽的公共过道里,温度高达39摄氏度,中年妇女都脱光了上身。这是我和我的同事杜润三1972年在天津佟楼附近一片工人住宅区目睹的情景。

  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留下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产生贫穷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指出的是,既然国民经济是一架听最高当局的指令运行的大机器,国家也只能是听最高当局的指令运动行的大机器。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要把全国变成一架大机器,要让所有的人听命于一个计划,就不能有杂音,不能有噪音,就得在政治上高度集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主也必然是奢侈品。

  起步于30年前的这场经济改革,其中心内容就是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就没有出路。

  

  杨继绳:时任新华社记者


相关文章

  • 回首马加爵的年代
  • 回首"马加爵"的"年代" --方明江 NO:00049 人生苦乐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进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在贫二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而破译人生苦乐的密码是当代大学生人 ...查看


  • 不堪一击的新奥尔良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不堪一击的新奥尔良 如果你想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如何彻底地惩罚了墨西哥湾,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在其上空飞行都不行.你不可能看清实际情况,除非你上升到450英里以上,那 ...查看


  • 回首我的教育
  • 回首我的教育 --我看中国教育大变革 30 年时光荏苒, 30 年岁月飞逝,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日新月异. 30 年,从一名学生逐渐成长为教师,有着 19 年教龄的我,回首曾经走过的路,真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 30 年前,父亲牵着我的手,带我 ...查看


  • 说说我所喜爱的粮票
  • 彰显世间粮仓文化, 历几十年风雨沧桑. 记录华夏国运盛衰, 身姿婀娜绚丽多彩. 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细数赏之,美不胜收. 她在中华贫弱时应运诞生,又在民族兴盛中光荣退休.说是退休,其实她现在的职位更加显赫--中国民生文化大使(本人的任命). ...查看


  • 新课标学案2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新课标学案2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编写 张书林 审订 杨文南 肖爱华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济恢复措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查看


  • 爱国演讲稿:国家是自己的归属
  • 爱国是一种凝聚力,当冰灾.当地震来临时,中国人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不得不另世界另眼相看,这就是爱国,爱国演讲稿.伊拉克.阿富汗这样松散的国家,每个部族只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国家的利益,导致领土被无端侵占多年还无动于衷.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 ...查看


  • 往事,堪回首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题记 总说: 往事不堪回首,但细细想来,又有可捡拾的一些碎片. 童年 幼小时候的印象中,似乎总与一大片田地以及寒冷分不开-------- 五六岁吧,随母亲到很远的生产队的田里捡豆子 ...查看


  • 爱国演讲稿:爱国宣言
  • 各位老师们,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爱国是一种凝聚力,当冰灾.当地震来临时,中国人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不得不另世界另眼相看,这就是爱国.伊拉克.阿富汗这样松散的国家,每个部族只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国家的利益,导致领土被无端侵占多年还无动于衷. 爱 ...查看


  • 表白的话:我的懦弱终将失去你
  • 我好懦弱,独自承受这种痛所带给我的耻辱,却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我不再痛苦,伤心.我竟如此不堪,这个年代,爱情竟如此不堪. 在这个社会,这年代里,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是无悔的梦幻,泛滥的爱情,充满恶心的暧昧,在这青春的幻想里,不可避免的景致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