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广西南宁530011;

上海200092)(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3.1山水格局

梳理城市山水格局。顺应嵩山居北巍峨、寺里河自北而下蜿蜒向南、山环水绕的区域山水格局,并通过在河流交汇处设置游憩型景观、对传统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再生式保护等手法,使得自然山水(naturalform)与城市空间(urbanform)以指状模式互相渗入彼此空间中。

3.2交通网络

科学组织城市路网,优化城市交通动线。结合地形对人、车的流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形成具有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依托城市步行系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形成南北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实现城市交通、活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循环流动。

3.3复合生态系统

提取沿河场地中的农田、鱼塘、湿地、林地等自然肌理符号,这些符号是构筑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时通过维持湿地的岛状布局与一定的鱼塘景观类型,提高林地和农地的镶嵌,控制农地的面源污染,形成乡土自然的地域文化景观。

3.4景观系统

在河道较窄处,通过景观设施联系东西岸线,结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串联城市空间节点,形成一个随时间、活动不断演化的具有流动性的景观系统。这种廊道的连续型设计与横向联系,为植被、生物移动、水文过程等的水平流动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强化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之间的指状渗透,以实现边界空间的错入发展模式。

4、景观功能结构

滨水空间景观的连续性是通过元素的统一和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的。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增强了人们视觉的感知,而公共性较高的功能设置则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③。

按照自然地形与河流水位,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等多种驳岸形式,组合形成贯穿整个滨水地带的连续步行空间,既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又满足了多样活动的需求、吸引人们长时间的停留。整个滨水景观带可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块:

4.1城市形象区

该区域景观突出展现登封新区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滨水景观轴线的发端。通过开阔、简洁、大气的景观设计,配合以极具时代感的大型公共建筑,将城市空间尺度与大型人工构筑物楔入至自然环境,达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巧妙均衡。

4.2生态观赏区

该区域强调的是公众的生态观赏与自然体验。在较为狭长的地形基础上,从纵向将有限的空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高程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绿地,遍植乡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高处架设人行步道满足

人性化的观赏体验,并向水面挑出观景平台,实现观赏体验与植被生长的良性互动。

4.3商业娱乐区

该区域河段岸线东侧以自然缓草坡为主,结合天然景石与草地相间组成的台阶,形成人工自然型生态驳岸,兼具护坡与挡土墙的作用;西侧河岸则以人工硬质驳岸为主,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树阵、灌木花坛、人工草坪等将沿岸的商业街市衔接起来,形成极具活力的城市滨水步行系统。

4.4文化娱乐区

该区域通收放有致的空间格局,打造以展示登封历史为主题的滨水休闲空间。以时间脉络作为景观叙事空间的推演线索,展现登封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传达继往开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4.5乐活养生区

该区域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地,如: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增强空间的公共参与性与舒适性,创造景为人用的城市活动场所。

5、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策略④

5.1将水体设计与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与产出进行协调设计。

回收净化的中水通过人工湿地进入水体,作为补充景观水系的水源,而进入水体的方式可与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形成溪流、跌泉、瀑布等景观,同时水循环又可促进水体的清洁净化。

5.2将环境设计中的要素作为一个有相互制约关系的立体(生态)系统来考虑。

将建筑、地形、水体与植物等景观构成要素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循环系统。如:地形与水体的配合将改变局部风环境,同时将影响植被的生长效果;因而,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与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配合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可以达到节能减耗、恢复植被的效果。

5.3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洪利用、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设计中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如蓄积雨水既可以成为水景的一部分,还可用于灌溉和景观补水;人工湿地既有利于水生植被的生长,又可回收净化小范围内的生活污水,补充景观水源。

6、结语

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中的滨水景观规划是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的一次规划实践探讨。通过利用规划、生态、景观、水利等多学科手段,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景观优美、生态系统连续、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城市河流湿地的多种功能,创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1]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300

[2]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94-100

[3]童宗煌,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5):15-17

[4]张初夏,张庆.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中心区湿地水系可持续设计[J].中国园林,2008(5):35-39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李滢, 张焕发李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张焕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2011(2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jsllyj201126116.aspx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广西南宁530011;

上海200092)(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3.1山水格局

梳理城市山水格局。顺应嵩山居北巍峨、寺里河自北而下蜿蜒向南、山环水绕的区域山水格局,并通过在河流交汇处设置游憩型景观、对传统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再生式保护等手法,使得自然山水(naturalform)与城市空间(urbanform)以指状模式互相渗入彼此空间中。

3.2交通网络

科学组织城市路网,优化城市交通动线。结合地形对人、车的流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形成具有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依托城市步行系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形成南北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实现城市交通、活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循环流动。

3.3复合生态系统

提取沿河场地中的农田、鱼塘、湿地、林地等自然肌理符号,这些符号是构筑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时通过维持湿地的岛状布局与一定的鱼塘景观类型,提高林地和农地的镶嵌,控制农地的面源污染,形成乡土自然的地域文化景观。

3.4景观系统

在河道较窄处,通过景观设施联系东西岸线,结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串联城市空间节点,形成一个随时间、活动不断演化的具有流动性的景观系统。这种廊道的连续型设计与横向联系,为植被、生物移动、水文过程等的水平流动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强化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之间的指状渗透,以实现边界空间的错入发展模式。

4、景观功能结构

滨水空间景观的连续性是通过元素的统一和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的。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增强了人们视觉的感知,而公共性较高的功能设置则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③。

按照自然地形与河流水位,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等多种驳岸形式,组合形成贯穿整个滨水地带的连续步行空间,既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又满足了多样活动的需求、吸引人们长时间的停留。整个滨水景观带可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块:

4.1城市形象区

该区域景观突出展现登封新区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滨水景观轴线的发端。通过开阔、简洁、大气的景观设计,配合以极具时代感的大型公共建筑,将城市空间尺度与大型人工构筑物楔入至自然环境,达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巧妙均衡。

4.2生态观赏区

该区域强调的是公众的生态观赏与自然体验。在较为狭长的地形基础上,从纵向将有限的空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高程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绿地,遍植乡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高处架设人行步道满足

人性化的观赏体验,并向水面挑出观景平台,实现观赏体验与植被生长的良性互动。

4.3商业娱乐区

该区域河段岸线东侧以自然缓草坡为主,结合天然景石与草地相间组成的台阶,形成人工自然型生态驳岸,兼具护坡与挡土墙的作用;西侧河岸则以人工硬质驳岸为主,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树阵、灌木花坛、人工草坪等将沿岸的商业街市衔接起来,形成极具活力的城市滨水步行系统。

4.4文化娱乐区

该区域通收放有致的空间格局,打造以展示登封历史为主题的滨水休闲空间。以时间脉络作为景观叙事空间的推演线索,展现登封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传达继往开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4.5乐活养生区

该区域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地,如: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增强空间的公共参与性与舒适性,创造景为人用的城市活动场所。

5、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策略④

5.1将水体设计与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与产出进行协调设计。

回收净化的中水通过人工湿地进入水体,作为补充景观水系的水源,而进入水体的方式可与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形成溪流、跌泉、瀑布等景观,同时水循环又可促进水体的清洁净化。

5.2将环境设计中的要素作为一个有相互制约关系的立体(生态)系统来考虑。

将建筑、地形、水体与植物等景观构成要素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循环系统。如:地形与水体的配合将改变局部风环境,同时将影响植被的生长效果;因而,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与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配合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可以达到节能减耗、恢复植被的效果。

5.3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洪利用、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设计中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如蓄积雨水既可以成为水景的一部分,还可用于灌溉和景观补水;人工湿地既有利于水生植被的生长,又可回收净化小范围内的生活污水,补充景观水源。

6、结语

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中的滨水景观规划是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的一次规划实践探讨。通过利用规划、生态、景观、水利等多学科手段,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景观优美、生态系统连续、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城市河流湿地的多种功能,创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1]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300

[2]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94-100

[3]童宗煌,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5):15-17

[4]张初夏,张庆.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中心区湿地水系可持续设计[J].中国园林,2008(5):35-39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李滢, 张焕发李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张焕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2011(2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jsllyj201126116.aspx


相关文章

  • 湿地公园规划参考资料
  • 湿地公园规划参考资料 1. 博士论文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严军: <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汪辉: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骆林川: <城市湿地公园分类与营建模式研究 ...查看


  •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研究进展
  • 第31卷第5期2003年9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 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 V ol. 31N o. 5Sep. 2003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研究进展 王沛芳 ...查看


  • 环境地理学论文
  •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王雅琴 (浙江理工大学 风景园林系,杭州 310018) 摘 要: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其中上游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流域近87%.这个区域是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有大量的水电工程预备建设,未来将性大大规模的梯级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及其它
  •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这里,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及有关人士.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 ...查看


  •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 第25卷 第4期 2006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 25,No 4July,2006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郭怀成,王金凤,刘 永,毛国柱,王 真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 ...查看


  • 对湿地公园分类的认识与探讨
  •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 总171期 SHA NDON G FOREST RY SCIEN CE AN D T ECH NOL OGY 2007. No. 4文章编号:1002-2724(2007) 04-0095-03 对湿地公园分 ...查看


  • 山东邹城孟子公园概念规划
  • 1 基地认知篇 1.1 基本概况 邹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建设的繁荣,根据<山东省跨世纪城市"两带五群"发展布局研 ...查看


  •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及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过度的开发及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中,导致河流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对我国渔业.农业及流域居民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限制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查看


  • 贵阳湿地公园调研
  • 花溪湿地公园十里河滩规划设计分析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