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识字五教学反思
一日,上《识字五》,已经到了巩固复习的环节,我指名请林孝政小朋友背诵。这个小朋友平时不够大胆,一般不敢轻易举手。那天我一提出谁会背背这些谚语,发现他也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很难得,心中一喜,马上叫了他。
他背的时候声音轻轻的,不够自信,背了两句停住了,面露难色。看样子很紧张。我并没有催促他,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用鼓励的目光望着他。其实,此刻的我比他还紧张。因为,郑侃小朋友平时极少主动发言。今天他偶然想表现一下自己,如果以失败而告终的话,他以后还有勇气在课堂上表现吗?好在停顿了没几秒钟,他忽然又有了思路,顺利地背出了全部的谚语。
他刚坐下,我正想好好表扬一番。几个小朋友却纷纷说:“老师,刚才有xx同学翻着书在给他看。”其实我知道林孝政小朋友并没有看书,是自己背出来的。但仅仅向学生证明一下郑侃并没看书,不加以引导,显然不行。因为这件事具有典型意义,类似的事情在课堂上以前也发生过。有些小朋友总爱抢别人的“头功”。他们的行为对那些本来就缺乏自信心的小朋友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只是过去我一直没有应对的良策。现在我突然头脑里有了灵感,于是就故意来个“小题大做”,趁热打铁,目的是让其他小朋友从中得到启示,避免类似事再发生。
于是,我问:“林孝政,你喜欢她这样帮你吗?”林孝政面露难色,不可置否。我没勉强他,转而问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是林孝政,你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帮你吗?大家讨论讨论吧!”有个小朋友说:“我不喜欢。因为我想展示一下自己,他使我失去了机会。”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本来是会背的,她这么一弄,反而使小朋友以为我不会背呢,我觉得那个女同学真多事。”我又问林孝政:“你是这样想的吗?”他点点头。这时,我又请那个“好心”帮忙的女同学谈谈自己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她说:“我原来看他背不出来,想帮助他,还有自己也想表现一下,没想倒他不但不感谢我,还怨我。我真后悔!”这时,我对小朋友们说:“刚才那个女同学,明明出于好心帮人的,可效果却相反,这叫——”学生接上来说:“好心帮倒忙。”后来,我又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是帮倒忙。学生们各抒己见,明白了课堂里学习时,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学会耐心地倾听与等待,这是课堂礼仪,也是一个人素养的一部分。
最后,我总结引申说:“是啊,课堂是个舞台。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别人表现自我的权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我们是得动动脑筋,可千万别好心帮倒忙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节课中发生的这个小插曲正是对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的一次诠释。 学会倾听,不随便干扰别人的思考、回答等学习活动,不但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礼仪修养。所以,这个小插曲这样处理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首儿童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能从中积累语言外,还能纯洁孩子们的心灵。面对这样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诗歌,我探索着采取简洁的线条,走出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说教式教学的途径。
今天,我上完《窗前的气球》一课后,感觉比较塌实。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科利亚没意思、孤独、伤心最后高兴地笑了这一情感变化为线索,着重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称赞》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
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称赞,而正因为彼此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神奇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文中,小刺猬与小獾相处融洽,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就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根据单元训练目标,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感情,从中理解和懂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还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强调学以致用,用上合适的称赞语对身边的人物进行称赞,引领学生从细节处见真诚,从平淡中见深情,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反应出课堂上的缺失。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前后的得与失:
一、真诚称赞,微笑教学。
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
再回过头来反思课堂,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应改进:
1、课堂节奏过快,语速也超快,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听清老师的要求,也没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2、过渡语言不简洁,不准确。
3、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过于急切,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好图,发出精彩的言。
4、当预设与生成有差距的时候,缺乏对整个课堂的调控,出现摸棱两可的教学环节。应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十九课《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没有借的一件事。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整体感觉上得还不错。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教学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半绿半黄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的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
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5、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如指导: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句话时,我只是让学生抓住“小声地”这个词,让学生用小声的语气去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大声地读这句话,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读得行吗?学生如果说行,让学生再去读这句话,细细理解到底该怎么去读,通过反复读,学生发现应用小声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极大调动,更加乐于学习。
6、进行品读环节的教学,应注意找准切入点,以切入点的突破来贯穿全文。如本课的切入点就是“林园园看着主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抓住林园园的表情、心理变化特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在深入理解人物对话、心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二十课《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我在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在语文教学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围绕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为主,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加以指导,重点突出。我在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还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二十一《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我在把握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教”的方式引到学生“学”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情景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对话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尊重他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在操作的时候,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的方式,有什么样的引导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这节课开始,我没有完全地放任学生怎么学,而且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兴趣是前提,问题是关键,方法是重点。所以我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更具题目提出问题,“从现在开始干什么”“谁说的这句话”提出问题,唤起了学生自己想读书的欲望。儿童读书往往具有盲目性,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所以教师提出读书的要求以及方式的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狮子大王宣布了什么”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要力求把教的方式转化成学的方式。
“为什么猫头鹰和袋鼠没有当上大王?”这个问题i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的,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教师不仅是个倾听者,还是一个引导者,时时的评价与激励学生发现文本的价值,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体验的基本方式是朗读,教师要引导怎么读是关键,教师采取的策略是以学生自我尝试在先,自我评价在先,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再做必要的范读,这样做是以情激情,层层深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课文中所描写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那么如何转化成自己的体验呢?我充分的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自己想说的话。教学的空间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在自由的议论中,产生了碰撞,解决了矛盾,升华了情感。学生自我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第六单元
《识字》6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一点就是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期待,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但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未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有点赶,当然这也与自己不熟悉教案有关,导致教学环节衔接不是很流畅,教学语言有点零碎。最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一写,读写结合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语言实践。俗话说:课堂的精彩来自细节。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及时地肯定学生、促进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语、过渡语的使用等等,这些我都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炼,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十二课《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
语文课上就该书声朗朗。同桌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了气球带给科利亚的快乐。从“真没意思”到“高兴地笑了”,学生体会到位,读得很好。在课堂上我注意把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得朗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二、以角色体验来解读文本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科利亚的孤独和烦恼,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心情。由于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很难过,有的说不去上学呆在家里很无聊。有了自
己的感受做铺垫,学生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利亚孤独、伤心。当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了情感共鸣之后,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声情并茂了。
二十三课《假如》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二十四课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一课生字较多,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及记字方法。这样学生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我改变以往的做法,实行轮流坐庄,定期轮换小组组长,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亮亮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又推出“小组连坐”的管理方式,小组能否得到小标签,取决于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实行后效果不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虽然小组“树”上结出了合作“果”,但我认为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外呢,下课铃响之后呢,是不是就没有合作。我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日记,课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了一篇日记,效果不错。写日记可以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写日记,要写出带有自己思想感情的日记,日记不能说假话,说空话,要说真话,说实话。要通过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久而久之,就能积累许多有趣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二十五课《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古诗词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
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间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如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与困难。
1、如今的社会和家长始终抱着分数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尤其面对考试的压力,在对这样的非考试学科,学生和家长都不可能、也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
2、相对于严肃的评论和赏析,学生更喜欢一些无厘头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称能,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经典文学的悲哀。
总之,无论怎样,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们要不断地尝试,这中间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相信我们是可以培养出具备极佳的文学素养的学生的。
二十五课《赠汪伦》教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古诗教学新景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自主搜集,学会处理信息。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交流资料,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资料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学法指导,拓展课堂容量。
在导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悟法”,让学生在“初读、细读、熟读”中“理解、感悟、体味”,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我又大胆超越教材,实施“学一带一”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另一首新诗,大大地增加课堂的容量,拓展学习古诗的视野和空间。这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3、自选作业,发挥个性潜能。
教师出示四项课外作业让同学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尝试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困惑,将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的话题。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识字7教学反思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许多动物自由活动快乐玩耍的画面,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生趣,有了认识动物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认识动物朋友并跟他人打招呼,帮帮老师,帮帮小鸭子,找朋友,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者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角色转换,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我们扣住“动物世界”把画面上几种美丽的动物也放进课堂,把他们想象为可爱的精灵,充满童趣,克服识字教学的枯燥。整节课以“认识客人及记住他们的名字”为大情境,以与美丽的客人朋友引出要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教师用协调、鼓励、请教的口吻,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四、注重识字过程中人文关怀。从上课开始欢迎美丽的客人,与他们交朋友,帮老师,帮鸭先生到读文谈体会,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二十六课《“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上了《“红领巾”真好》一节课下来,只讲了两节,而且这两节似乎还没有讲好。这是我
这个学期上得最差的一节课,如果要打分,我想只能打30分,而且这30分还不是给我自己的,还是孩子攒的。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怎么会上成这个样子?
第一:我心理有问题,似乎今天太急躁。
第二:我心理不对。因为我一直想着今天早上这节课要上完它,下午讲生字词,明天要测验,没有想到弄巧成拙。以后上课,尽量要顺其自然,不要顺着自己的脾性,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三:在纠正“一会儿”这个儿化词的时候,用了太多的时间。儿化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应该一步一步来,我总想着一定要掌握,这是欲速则不达。
第四:就是我今天骂了学生,影响了孩子上课的情绪。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懒洋洋地,精神很不好,坐端正一会儿,就又开始像焉了的含羞草,无精打采的,我很急了,想快点上完这一课,喝了他们一声:坐好!老师再强调一次,上课的时候要把腰挺得直直的!
其实孩子们的朗诵还是可以的,像林静静,她朗读第一小节的时候,多深情啊!就是声音太小了。在问“红领巾”指的是什么人的时候,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同学举手想要回答了,是我自己没有把握好他们的情绪啊!
发生这种状况,我也很困惑,也曾试图想办法解决,但效果甚微。当天晚上,我又在思考这个问题。想着想着,我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部教育影片,电影名称早已忘记,但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却令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每次上课前,一位女教师总喜欢站在学校的整容镜前整好衣冠,理顺头发,然后以饱满的姿态、昂扬的情绪出现在她的学生面前,即使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也没忘记走进教室时,把最美的形象献给学生。在她的人格感召下,这个全校闻名的乱班,竟变成了市“文明班级”。为什么那么多调皮蛋爱听她的课,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呢?那是因为她对学生始终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在任何情况下总能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想到这儿,困惑顿时迎刃而解了。对,情绪!关键是教师自己的情绪!我们教师要像那位女教师一样,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亲切的语气、富有磁力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爱的激情和自己的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因为,“一个孩子喜欢你,不是因为你脸上有多少褶皱,而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你的眼光能‘抓人’,因为你的眼光能‘勾魂’。”(特级教师窦桂梅语)
第二天早晨,我整好衣装,略施粉黛,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早上好,亲爱的同学们!”“老师,早上好!”接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惊叫起来,“哇塞,今天老师好神气啊!此时的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孩子们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脸通红,短短一节课就学完了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而且大多数学生已会熟背课文了!
这天,是孩子们这个星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从此,“上课前,请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
二十七课《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走下课堂,我觉得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路,让孩子门在读中进行感知、感悟、积累、体验,还要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进行设计。我是这样组织的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自主选读
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选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充分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并告诉学生在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再进行点拨、引导,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也要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在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在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比如说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说你到这个地方去游览,你会不会把垃圾丢进湖里呢?”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老师的指令吗?表面看来是,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学生想到。教师和学生就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再次深入课文情境。比如,我这样创设情境:“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那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四、读后互评,评后再读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重要作用。
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比如刚刚提到的“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丽。
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关怀的天堂。
通过执教28、〈浅水洼里的小鱼〉后,我深深地感悟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独特的情感色彩。同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们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围绕两处重点句(1)“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2)“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让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并采用多种方式,如小组读、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等,让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文章,品析语言,达到个人的情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学生悟出第一句要读出鱼多,就得把“也许”和“甚至”读得重一些,后半句又要比前半句稍强调一些。第二句的朗读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说:“想到小鱼就快要死了,我心情很难过,我想怀着难过的心情读。”有的学生说:“被海浪抛弃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现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它多可怜呀!我想读出可怜的语气。”还有的学生说:“想着一条条小生命就要这样消失,这是多悲伤的事,我想怀着悲伤的心情读。”„„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珍视这份体验,让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行为。
二、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在教学2—6自然段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展示小男孩捡鱼、扔鱼的画面,引导学生向小男孩质疑,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告诉小组长,然后小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向小男孩提问。。有的小组问:“小男孩,浅水洼里这么多鱼,你捡得完吗?”有的小组问:“你为什么要把们扔进大海,而不带回家呢?”还
有的小组问:“捡不完的鱼,你为什么还不停地捡,到底谁在乎呢?”„„这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着孩子深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让孩子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与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谐、轻松地营造了一个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学习更加地愉悦,使孩子们更加地积极主动。
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遗憾,例如: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较雷同,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价值性、探讨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引导者的我没有把握好机会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这跟个人的教育机智和课堂的驾驭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
关注学生需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力求创设教学生机,努力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2—6自然段的合作学习中,我让各小组向小男孩提问之后,让各小组自由选择解疑的方式,可通过朗读、讨论、边读边议、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课堂上反映出学生们非常乐衷,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在课后实践环节的设计中,“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珍爱每一个生命呢?”有的学生说:“写宣传标语。”有的学生说:“做公益广告牌。”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一个环保小卫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这“人性流淌”的氛围里,相信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第二十九课《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接着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在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并给以学生许多鼓励性的评价。这些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识字8教学反思
1、本人在教本课生字时,运用了多种读法,如指名读、接龙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很快地记住字音;其次,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字形,以便更好地记住字形;第三,让学生观看教师范写,然后仿写,加深了对字形结构的认识:第四,让学生口头组词,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又能积累了新词。最后,让学生做课堂作业,加深对生字同音字以及形近字的区别。
2.、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把这些生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你认识这些字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十课《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写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通过上这一次研讨课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现了出来,当中也有许多的困惑,我就简单地说一说。 不足之处:
(一)没紧紧围绕书本。上完课后,我觉得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回过头一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书读的机会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读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图片可看,但丢掉书本去读书还是不行的吧?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还得让他们多去品读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给了他们答案。
(二)不要太多理论的说教。低年级学生重在感悟,有真实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学读问句时,学生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读问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说太多深奥的理论,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
(三)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四)注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小朋友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能够让小朋友们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课。
(五)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练习也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随堂练习呢?这也是我的困惑。
三十一课《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三十二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 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这些趣事本身就 是学生感兴趣的,加之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生动 有趣,很符合小孩子口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利
用多媒体计算机紧紧围绕着“趣”字铺开 ,层层渗透、步步渲染,力求达到以趣激趣的效 果。
三十三课《活化石》教学反思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十四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后反思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我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农业、探究农业两个层次。我带着学生走进大棚里,认识相关词语,把一个个陌生的词语(温度、湿度、光照)变得熟悉、清楚。在这里不用我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学生的独自探究“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实践获得了认知。同时,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从这节课中,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境界。在这里没有教师,而是生活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学习的情感。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词语较多,大部分能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意思,但也有许多专业术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应采取冷处理,不特意提出,如有学生问起,只做简单回答。
第五单元
识字五教学反思
一日,上《识字五》,已经到了巩固复习的环节,我指名请林孝政小朋友背诵。这个小朋友平时不够大胆,一般不敢轻易举手。那天我一提出谁会背背这些谚语,发现他也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很难得,心中一喜,马上叫了他。
他背的时候声音轻轻的,不够自信,背了两句停住了,面露难色。看样子很紧张。我并没有催促他,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用鼓励的目光望着他。其实,此刻的我比他还紧张。因为,郑侃小朋友平时极少主动发言。今天他偶然想表现一下自己,如果以失败而告终的话,他以后还有勇气在课堂上表现吗?好在停顿了没几秒钟,他忽然又有了思路,顺利地背出了全部的谚语。
他刚坐下,我正想好好表扬一番。几个小朋友却纷纷说:“老师,刚才有xx同学翻着书在给他看。”其实我知道林孝政小朋友并没有看书,是自己背出来的。但仅仅向学生证明一下郑侃并没看书,不加以引导,显然不行。因为这件事具有典型意义,类似的事情在课堂上以前也发生过。有些小朋友总爱抢别人的“头功”。他们的行为对那些本来就缺乏自信心的小朋友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只是过去我一直没有应对的良策。现在我突然头脑里有了灵感,于是就故意来个“小题大做”,趁热打铁,目的是让其他小朋友从中得到启示,避免类似事再发生。
于是,我问:“林孝政,你喜欢她这样帮你吗?”林孝政面露难色,不可置否。我没勉强他,转而问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是林孝政,你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帮你吗?大家讨论讨论吧!”有个小朋友说:“我不喜欢。因为我想展示一下自己,他使我失去了机会。”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本来是会背的,她这么一弄,反而使小朋友以为我不会背呢,我觉得那个女同学真多事。”我又问林孝政:“你是这样想的吗?”他点点头。这时,我又请那个“好心”帮忙的女同学谈谈自己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她说:“我原来看他背不出来,想帮助他,还有自己也想表现一下,没想倒他不但不感谢我,还怨我。我真后悔!”这时,我对小朋友们说:“刚才那个女同学,明明出于好心帮人的,可效果却相反,这叫——”学生接上来说:“好心帮倒忙。”后来,我又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是帮倒忙。学生们各抒己见,明白了课堂里学习时,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学会耐心地倾听与等待,这是课堂礼仪,也是一个人素养的一部分。
最后,我总结引申说:“是啊,课堂是个舞台。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别人表现自我的权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我们是得动动脑筋,可千万别好心帮倒忙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节课中发生的这个小插曲正是对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的一次诠释。 学会倾听,不随便干扰别人的思考、回答等学习活动,不但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礼仪修养。所以,这个小插曲这样处理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首儿童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能从中积累语言外,还能纯洁孩子们的心灵。面对这样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诗歌,我探索着采取简洁的线条,走出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说教式教学的途径。
今天,我上完《窗前的气球》一课后,感觉比较塌实。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科利亚没意思、孤独、伤心最后高兴地笑了这一情感变化为线索,着重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称赞》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
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称赞,而正因为彼此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神奇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文中,小刺猬与小獾相处融洽,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就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根据单元训练目标,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感情,从中理解和懂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还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强调学以致用,用上合适的称赞语对身边的人物进行称赞,引领学生从细节处见真诚,从平淡中见深情,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反应出课堂上的缺失。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前后的得与失:
一、真诚称赞,微笑教学。
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
再回过头来反思课堂,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应改进:
1、课堂节奏过快,语速也超快,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听清老师的要求,也没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2、过渡语言不简洁,不准确。
3、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过于急切,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好图,发出精彩的言。
4、当预设与生成有差距的时候,缺乏对整个课堂的调控,出现摸棱两可的教学环节。应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十九课《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没有借的一件事。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整体感觉上得还不错。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教学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半绿半黄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的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
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5、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如指导: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句话时,我只是让学生抓住“小声地”这个词,让学生用小声的语气去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大声地读这句话,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读得行吗?学生如果说行,让学生再去读这句话,细细理解到底该怎么去读,通过反复读,学生发现应用小声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极大调动,更加乐于学习。
6、进行品读环节的教学,应注意找准切入点,以切入点的突破来贯穿全文。如本课的切入点就是“林园园看着主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抓住林园园的表情、心理变化特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在深入理解人物对话、心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二十课《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我在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在语文教学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围绕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为主,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加以指导,重点突出。我在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还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二十一《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我在把握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教”的方式引到学生“学”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情景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对话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尊重他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在操作的时候,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的方式,有什么样的引导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这节课开始,我没有完全地放任学生怎么学,而且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兴趣是前提,问题是关键,方法是重点。所以我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更具题目提出问题,“从现在开始干什么”“谁说的这句话”提出问题,唤起了学生自己想读书的欲望。儿童读书往往具有盲目性,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所以教师提出读书的要求以及方式的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狮子大王宣布了什么”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要力求把教的方式转化成学的方式。
“为什么猫头鹰和袋鼠没有当上大王?”这个问题i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的,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教师不仅是个倾听者,还是一个引导者,时时的评价与激励学生发现文本的价值,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体验的基本方式是朗读,教师要引导怎么读是关键,教师采取的策略是以学生自我尝试在先,自我评价在先,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再做必要的范读,这样做是以情激情,层层深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课文中所描写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那么如何转化成自己的体验呢?我充分的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自己想说的话。教学的空间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在自由的议论中,产生了碰撞,解决了矛盾,升华了情感。学生自我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第六单元
《识字》6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一点就是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期待,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但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未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有点赶,当然这也与自己不熟悉教案有关,导致教学环节衔接不是很流畅,教学语言有点零碎。最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一写,读写结合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语言实践。俗话说:课堂的精彩来自细节。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及时地肯定学生、促进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语、过渡语的使用等等,这些我都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炼,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十二课《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
语文课上就该书声朗朗。同桌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了气球带给科利亚的快乐。从“真没意思”到“高兴地笑了”,学生体会到位,读得很好。在课堂上我注意把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得朗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二、以角色体验来解读文本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科利亚的孤独和烦恼,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心情。由于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很难过,有的说不去上学呆在家里很无聊。有了自
己的感受做铺垫,学生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利亚孤独、伤心。当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了情感共鸣之后,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声情并茂了。
二十三课《假如》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二十四课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一课生字较多,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及记字方法。这样学生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我改变以往的做法,实行轮流坐庄,定期轮换小组组长,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亮亮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又推出“小组连坐”的管理方式,小组能否得到小标签,取决于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实行后效果不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虽然小组“树”上结出了合作“果”,但我认为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外呢,下课铃响之后呢,是不是就没有合作。我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日记,课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了一篇日记,效果不错。写日记可以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写日记,要写出带有自己思想感情的日记,日记不能说假话,说空话,要说真话,说实话。要通过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久而久之,就能积累许多有趣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二十五课《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古诗词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
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间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如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与困难。
1、如今的社会和家长始终抱着分数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尤其面对考试的压力,在对这样的非考试学科,学生和家长都不可能、也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
2、相对于严肃的评论和赏析,学生更喜欢一些无厘头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称能,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经典文学的悲哀。
总之,无论怎样,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们要不断地尝试,这中间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相信我们是可以培养出具备极佳的文学素养的学生的。
二十五课《赠汪伦》教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古诗教学新景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自主搜集,学会处理信息。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交流资料,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资料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学法指导,拓展课堂容量。
在导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悟法”,让学生在“初读、细读、熟读”中“理解、感悟、体味”,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我又大胆超越教材,实施“学一带一”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另一首新诗,大大地增加课堂的容量,拓展学习古诗的视野和空间。这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3、自选作业,发挥个性潜能。
教师出示四项课外作业让同学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尝试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困惑,将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的话题。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识字7教学反思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许多动物自由活动快乐玩耍的画面,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生趣,有了认识动物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认识动物朋友并跟他人打招呼,帮帮老师,帮帮小鸭子,找朋友,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者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角色转换,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我们扣住“动物世界”把画面上几种美丽的动物也放进课堂,把他们想象为可爱的精灵,充满童趣,克服识字教学的枯燥。整节课以“认识客人及记住他们的名字”为大情境,以与美丽的客人朋友引出要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教师用协调、鼓励、请教的口吻,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四、注重识字过程中人文关怀。从上课开始欢迎美丽的客人,与他们交朋友,帮老师,帮鸭先生到读文谈体会,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二十六课《“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上了《“红领巾”真好》一节课下来,只讲了两节,而且这两节似乎还没有讲好。这是我
这个学期上得最差的一节课,如果要打分,我想只能打30分,而且这30分还不是给我自己的,还是孩子攒的。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怎么会上成这个样子?
第一:我心理有问题,似乎今天太急躁。
第二:我心理不对。因为我一直想着今天早上这节课要上完它,下午讲生字词,明天要测验,没有想到弄巧成拙。以后上课,尽量要顺其自然,不要顺着自己的脾性,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三:在纠正“一会儿”这个儿化词的时候,用了太多的时间。儿化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应该一步一步来,我总想着一定要掌握,这是欲速则不达。
第四:就是我今天骂了学生,影响了孩子上课的情绪。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懒洋洋地,精神很不好,坐端正一会儿,就又开始像焉了的含羞草,无精打采的,我很急了,想快点上完这一课,喝了他们一声:坐好!老师再强调一次,上课的时候要把腰挺得直直的!
其实孩子们的朗诵还是可以的,像林静静,她朗读第一小节的时候,多深情啊!就是声音太小了。在问“红领巾”指的是什么人的时候,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同学举手想要回答了,是我自己没有把握好他们的情绪啊!
发生这种状况,我也很困惑,也曾试图想办法解决,但效果甚微。当天晚上,我又在思考这个问题。想着想着,我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部教育影片,电影名称早已忘记,但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却令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每次上课前,一位女教师总喜欢站在学校的整容镜前整好衣冠,理顺头发,然后以饱满的姿态、昂扬的情绪出现在她的学生面前,即使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也没忘记走进教室时,把最美的形象献给学生。在她的人格感召下,这个全校闻名的乱班,竟变成了市“文明班级”。为什么那么多调皮蛋爱听她的课,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呢?那是因为她对学生始终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在任何情况下总能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想到这儿,困惑顿时迎刃而解了。对,情绪!关键是教师自己的情绪!我们教师要像那位女教师一样,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亲切的语气、富有磁力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爱的激情和自己的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因为,“一个孩子喜欢你,不是因为你脸上有多少褶皱,而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你的眼光能‘抓人’,因为你的眼光能‘勾魂’。”(特级教师窦桂梅语)
第二天早晨,我整好衣装,略施粉黛,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早上好,亲爱的同学们!”“老师,早上好!”接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惊叫起来,“哇塞,今天老师好神气啊!此时的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孩子们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脸通红,短短一节课就学完了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而且大多数学生已会熟背课文了!
这天,是孩子们这个星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从此,“上课前,请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
二十七课《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走下课堂,我觉得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路,让孩子门在读中进行感知、感悟、积累、体验,还要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进行设计。我是这样组织的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自主选读
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选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充分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并告诉学生在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再进行点拨、引导,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也要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在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在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比如说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说你到这个地方去游览,你会不会把垃圾丢进湖里呢?”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老师的指令吗?表面看来是,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学生想到。教师和学生就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再次深入课文情境。比如,我这样创设情境:“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那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四、读后互评,评后再读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重要作用。
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比如刚刚提到的“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丽。
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关怀的天堂。
通过执教28、〈浅水洼里的小鱼〉后,我深深地感悟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独特的情感色彩。同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们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围绕两处重点句(1)“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2)“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让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并采用多种方式,如小组读、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等,让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文章,品析语言,达到个人的情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学生悟出第一句要读出鱼多,就得把“也许”和“甚至”读得重一些,后半句又要比前半句稍强调一些。第二句的朗读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说:“想到小鱼就快要死了,我心情很难过,我想怀着难过的心情读。”有的学生说:“被海浪抛弃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现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它多可怜呀!我想读出可怜的语气。”还有的学生说:“想着一条条小生命就要这样消失,这是多悲伤的事,我想怀着悲伤的心情读。”„„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珍视这份体验,让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行为。
二、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在教学2—6自然段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展示小男孩捡鱼、扔鱼的画面,引导学生向小男孩质疑,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告诉小组长,然后小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向小男孩提问。。有的小组问:“小男孩,浅水洼里这么多鱼,你捡得完吗?”有的小组问:“你为什么要把们扔进大海,而不带回家呢?”还
有的小组问:“捡不完的鱼,你为什么还不停地捡,到底谁在乎呢?”„„这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着孩子深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让孩子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与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谐、轻松地营造了一个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学习更加地愉悦,使孩子们更加地积极主动。
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遗憾,例如: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较雷同,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价值性、探讨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引导者的我没有把握好机会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这跟个人的教育机智和课堂的驾驭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
关注学生需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力求创设教学生机,努力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2—6自然段的合作学习中,我让各小组向小男孩提问之后,让各小组自由选择解疑的方式,可通过朗读、讨论、边读边议、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课堂上反映出学生们非常乐衷,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在课后实践环节的设计中,“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珍爱每一个生命呢?”有的学生说:“写宣传标语。”有的学生说:“做公益广告牌。”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一个环保小卫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这“人性流淌”的氛围里,相信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第二十九课《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接着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在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并给以学生许多鼓励性的评价。这些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识字8教学反思
1、本人在教本课生字时,运用了多种读法,如指名读、接龙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很快地记住字音;其次,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字形,以便更好地记住字形;第三,让学生观看教师范写,然后仿写,加深了对字形结构的认识:第四,让学生口头组词,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又能积累了新词。最后,让学生做课堂作业,加深对生字同音字以及形近字的区别。
2.、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把这些生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你认识这些字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十课《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写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通过上这一次研讨课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现了出来,当中也有许多的困惑,我就简单地说一说。 不足之处:
(一)没紧紧围绕书本。上完课后,我觉得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回过头一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书读的机会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读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图片可看,但丢掉书本去读书还是不行的吧?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还得让他们多去品读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给了他们答案。
(二)不要太多理论的说教。低年级学生重在感悟,有真实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学读问句时,学生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读问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说太多深奥的理论,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
(三)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四)注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小朋友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能够让小朋友们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课。
(五)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练习也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随堂练习呢?这也是我的困惑。
三十一课《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三十二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 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这些趣事本身就 是学生感兴趣的,加之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生动 有趣,很符合小孩子口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利
用多媒体计算机紧紧围绕着“趣”字铺开 ,层层渗透、步步渲染,力求达到以趣激趣的效 果。
三十三课《活化石》教学反思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十四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后反思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我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农业、探究农业两个层次。我带着学生走进大棚里,认识相关词语,把一个个陌生的词语(温度、湿度、光照)变得熟悉、清楚。在这里不用我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学生的独自探究“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实践获得了认知。同时,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从这节课中,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境界。在这里没有教师,而是生活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学习的情感。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词语较多,大部分能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意思,但也有许多专业术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应采取冷处理,不特意提出,如有学生问起,只做简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