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诗作看其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

·文艺评论·

从王安石诗作看其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

孙其素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252000) 

摘要:王安石变法对其诗作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变法前的思考、准备,变法过程中的坚定、喜悦,以及变法失败后的苦闷和忧伤,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深深烙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对其诗文研究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线索。通过研究各时期的作品探究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对于增强中学生对王安石作品及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诗作;心路历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及改革家。他有许多诗作收录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如《登飞来峰》《元日》《泊船瓜洲》等都为中学生耳熟能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习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后,笔者重新阅读这些诗作感受到了诗句背后蕴含的诗人复杂的感情和寓意。近三十年的政治巨变和从未停歇的宦海浮沉错综交织,王安石的心路历程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笔者试着用王安石的几首诗来探索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一、 变法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踌躇满志的济世胸怀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此后辗转于各地任职。这期间年青的诗人看遍了人民疾苦,并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这期间的诗作中王安石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充满了济世情怀,闪现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诗作一方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道出了赋税苦、边患苦、饥馑苦、徭役苦、流亡苦,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诗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唐太宗贞观之治。

正是这样真切地体会了百姓的疾苦,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也正是这个时期,远大的政治抱负开始在年青的诗人心中生根发。《次韵和甫咏雪》就是诗人借物言志来抒发自己大济苍生的胸怀。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诗人将自己润泽天下苍生的的抱负比作覆盖苍茫大地的白雪,也寓意着自己想改善百姓困苦生活的理想。这个时期王安石的官职虽然不高,但在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校,为广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变法过程中坚定的的意志与对变法前景的乐观情绪

1067年,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受到了神宗的器重和信任,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直至宰相一职。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变法开始推行之际正值新年,家家户户辞旧迎新喜乐融融。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描写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诗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20

万方数据

熙宁二年到熙宁六年是变法的高潮期。王安石受到神宗皇帝的高度信任,全面议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却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面对重重的阻力和困难,王安石以坚定的自信坚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时期的《咏竹》就直接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决心。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诗中先描写竹子先天不足,还描写了后天环境的恶劣,但最终竹子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压倒,它勇于反抗,终成大器。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过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折不挠的坚韧精神。

同时期的诗作《商鞅》中诗人写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决定效法商鞅,用诚信排除别人的怀疑,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信心。是啊,要是有商鞅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呢?

三、变法失败后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与不惧困境的孤傲

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再加上部分举措在实际执行中的运作不善,也使百姓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重重阻力下变法终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变法失败后,王安石辞去官职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梅花》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时所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寥寥数语就将梅的孤傲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梅花即使是孤独的位于墙角,它依然盛开依然飘香。诗人借梅花来赞扬和自己一样,处在困境中但依然能坚守信念,为了国家大义不怕被排挤,不怕被打击的人。整首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但是却意味深远,情感真挚。

变法失败后的诗人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但每每回首平生,也常感慨世路坎坷崎岖,华发苍颜而壮志难酬,所以诗作有时虽有超脱之念而难免悲愤之情。《泊船瓜洲》就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王安石此时的失落感,并不是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来自政治和事业上的挫败,他多么希望有一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冬。这首诗闲澹之中隐寓着深沉悲哀,体现了王安石关心国事却感到力不能及的忧郁心情。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变法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处境和心态,变法前的踌躇满志、变法过程中的喜悦坚定、变法失败后的苦闷和忧伤,这些复杂的情感变化痕迹深深烙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研究王安石诗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线索。

将王安石的诗词与其变法过程联系分析,对于增强我们中学生对王安石的诗作及变法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作品中蕴含的心路历程。

·文艺评论·

从王安石诗作看其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

孙其素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252000) 

摘要:王安石变法对其诗作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变法前的思考、准备,变法过程中的坚定、喜悦,以及变法失败后的苦闷和忧伤,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深深烙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对其诗文研究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线索。通过研究各时期的作品探究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对于增强中学生对王安石作品及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诗作;心路历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及改革家。他有许多诗作收录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如《登飞来峰》《元日》《泊船瓜洲》等都为中学生耳熟能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习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后,笔者重新阅读这些诗作感受到了诗句背后蕴含的诗人复杂的感情和寓意。近三十年的政治巨变和从未停歇的宦海浮沉错综交织,王安石的心路历程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笔者试着用王安石的几首诗来探索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心路历程。一、 变法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踌躇满志的济世胸怀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此后辗转于各地任职。这期间年青的诗人看遍了人民疾苦,并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这期间的诗作中王安石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充满了济世情怀,闪现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诗作一方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道出了赋税苦、边患苦、饥馑苦、徭役苦、流亡苦,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诗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唐太宗贞观之治。

正是这样真切地体会了百姓的疾苦,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也正是这个时期,远大的政治抱负开始在年青的诗人心中生根发。《次韵和甫咏雪》就是诗人借物言志来抒发自己大济苍生的胸怀。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诗人将自己润泽天下苍生的的抱负比作覆盖苍茫大地的白雪,也寓意着自己想改善百姓困苦生活的理想。这个时期王安石的官职虽然不高,但在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校,为广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变法过程中坚定的的意志与对变法前景的乐观情绪

1067年,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受到了神宗的器重和信任,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直至宰相一职。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变法开始推行之际正值新年,家家户户辞旧迎新喜乐融融。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描写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诗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20

万方数据

熙宁二年到熙宁六年是变法的高潮期。王安石受到神宗皇帝的高度信任,全面议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却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面对重重的阻力和困难,王安石以坚定的自信坚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时期的《咏竹》就直接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决心。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诗中先描写竹子先天不足,还描写了后天环境的恶劣,但最终竹子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压倒,它勇于反抗,终成大器。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过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折不挠的坚韧精神。

同时期的诗作《商鞅》中诗人写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决定效法商鞅,用诚信排除别人的怀疑,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信心。是啊,要是有商鞅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呢?

三、变法失败后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与不惧困境的孤傲

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再加上部分举措在实际执行中的运作不善,也使百姓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重重阻力下变法终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变法失败后,王安石辞去官职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梅花》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时所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寥寥数语就将梅的孤傲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梅花即使是孤独的位于墙角,它依然盛开依然飘香。诗人借梅花来赞扬和自己一样,处在困境中但依然能坚守信念,为了国家大义不怕被排挤,不怕被打击的人。整首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但是却意味深远,情感真挚。

变法失败后的诗人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但每每回首平生,也常感慨世路坎坷崎岖,华发苍颜而壮志难酬,所以诗作有时虽有超脱之念而难免悲愤之情。《泊船瓜洲》就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王安石此时的失落感,并不是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来自政治和事业上的挫败,他多么希望有一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冬。这首诗闲澹之中隐寓着深沉悲哀,体现了王安石关心国事却感到力不能及的忧郁心情。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变法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处境和心态,变法前的踌躇满志、变法过程中的喜悦坚定、变法失败后的苦闷和忧伤,这些复杂的情感变化痕迹深深烙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研究王安石诗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线索。

将王安石的诗词与其变法过程联系分析,对于增强我们中学生对王安石的诗作及变法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作品中蕴含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章

  • 有关李白苏轼陶渊明李煜王维
  • 有关李白 苏轼 陶渊明 李煜 王维 的详细生平简介和著名诗句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 ...查看


  • 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 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 ...查看


  • 论夏注[王安石诗]
  • 论夏注<王安石诗> A Study of Xia Jingguan's Annotations in Wang Anshi's Poems 吴淑钿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提要:夏敬观选注<王安石诗>, 意在为诗人的 ...查看


  •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苏晓华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四川眉山的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离开故乡,不远万里赶赴卞京参加科考.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从众多的考卷中,看到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后,"惊喜以为异人",曾疑心是他学 ...查看


  • 描写夏天的诗句:夏日西斋书事
  • <夏日西斋书事>原文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夏日西斋书事>注释 [1]榴花:石榴花 [2]斋:书房. <夏日西斋书事>赏析 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 ...查看


  • 思乡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泊船瓜洲>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品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 ...查看


  •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心路历程论文
  •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的心路历程 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而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其<离骚>.<渔父> ...查看


  • 情感与哲理_前后_赤壁赋_比较研究
  • 文学研究 情感与哲理 --前后<赤壁赋>比较研究 ○夏梦薇 摘 要:前后<赤壁赋>堪称苏轼散文中的"双壁",通过对两篇赋的对比研究,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也能更深切地感 ...查看


  •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赏析资料总结归纳
  • 本文通过以下5个方面进行赏析 1.写作时间与作家本人的际遇 2.派别语言技巧结构内容 3.主题的解读.诗词的名称.选择鉴赏.艺术特色 4.情感与哲理的体现 5.拓展升华---文学史上的意义.现实.价值地位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