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附属中专 刘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时代内涵,为高校深化创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基层一线辅导员需要深入思考,选准主题,以励志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高度”、以诚信教育稳守学生“行为尺度”、以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心灵温度”,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德育工作新挑战

1.价值观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90后”大学生自幼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广泛,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鲜话题,对各种舆论观点司空见惯,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但受社会一些不良环境影响,也呈现出追求物质享受、看重经济利益、价值选择趋于功利的特征。青岛大学张瑛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3的受访学生选择把“享受生活”“赚到大钱”作为人生最大的成功价值。“白富美”“土豪”等流行词汇的膨胀式传播就印证了这些特点。

2.崇尚个体价值,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弱

“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渴望关注、追逐个性、敢于公开表达意见诉求等特点,普遍运用微博、人人网等SNS社交平台和微信等IM软件随时随地表达观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明显 “以自我为中心” 的主张,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感受而容易忽视他人意见,对传统的大学班级、年级等集体归属感有所降低,协作能力较差。

3.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90后”大学生是典型的“独生子女”一代,也是“网络一代”。由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在学业上或者生活上遇到问题,容易陷入茫然、愤怒或逃避等不良状态。特别是长期依赖网络生存,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成为难题。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咨询中比例最高,达到18.3%,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上述新特点的出现和网络环境下社会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新形势,都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在德育主题上,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丰富时代内涵、尊重“90后”大学生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多接地气,避免“高高在上”“虚无缥缈”。二是在德育手段上,单向、生硬的灌输说教方法已无法产生有效影响力,强调互动、体验、分享式的新型教育手段需要尽快普及。三是在德育

载体上,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流行时尚元素特别是新媒体都应当得到广泛应用,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心理。四是在德育内容上,针对网络“谣言”“真相”“揭秘”一类容易扰乱大学生思想的信息,应当坚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深入挖掘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深度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用“精品”抵制“糟粕”。

加强励志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1.励志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方向,实干奋斗成就人生精彩业绩。“励志”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激励心志, 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 90%。由此可见,以立志成才、矢志奋斗为主题的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可以说,励志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2.大学生“志力”不足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部分媒体为赚取点击率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现象过度报道,助长不良风气蔓延,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严重“志力”不足、志向迷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奋斗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即开始产生自我放松、享受生活、“混个毕业证”的心态,在大学沉迷网络游戏、娱乐话题,自诩为“学渣”“吃货”,生活作息混乱,失去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劲头。二是思想素养不高,部分大学生自私自利倾向严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忽略了自主劳动价值,而习惯用拉关系、走后门等进行不良竞争;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思想不够健康,热衷于一些低级趣味的事物。三是心理问题高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已从20 世纪80 年代的23%、90 年代的25%,跃升至近年来的30%以上,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杀率也越高。意志薄弱、不堪压力、情绪不稳定、消极悲观等问题日益凸显。

3.开展“90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多停留在读书、讲座和一般性号召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往往存在滞后性,忙于应付“危机”而疏于畅通“源头”,加之市场营销学、成功学兴起对“励志”概念的泛化、形式化、庸俗化影响,使大学校园的“励志土壤”贫瘠。基于这些问题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励志教育应从“顶天、立地、指南、正骨”四个方面深化创新。“顶天”就是赋予励志教育时代内涵,增强引领性和感召力。当前要以“中国梦”统领励志教育主题,引导大学生把大学梦、专业梦、成长梦与中国梦紧密融合,通过主题班团会、演讲比赛、网络微记录等方式讲梦想、秀梦想、晒梦想,汇聚励志正能量。“立地”就是把励志教育与学业、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新生适应教育、优良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举办基础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素质能力竞赛,

使大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成功靠本领实现的观念,不断丰富学识和才干。“指南”就是树立生动的励志榜样。抓住大学生喜爱“追星”、乐于模仿的特点,发掘学校名师、杰出校友、青年创业者、投身基层一线毕业生等各类优秀群体的成长故事,通过报告会、分享会、人物访谈、“1+1”导师帮扶等方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树立目标。“正骨”就是培养励志骨干团队。将学业成绩拔尖、创新能力突出、担任校院主要学生干部和品行端正、广受师生认可的优秀学生以团队方式组织起来,开展“先锋引领”和“学长引航”活动,以点带面,形成声势,营造朋辈激励、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加强诚信教育,稳守学生“行为尺度”

1.诚信教育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人无信不立”。改革开放初期,高校诚信教育的内涵集中表现在忠诚于革命理想信念、“五讲四美”的优良品德和服从国家毕业分配的大局意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高校诚信教育也逐步向考试诚信、个人信用诚信和网络行为诚信等内涵发展。近年来,包含“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建立,高校诚信教育内涵也与时俱进,向着学术研究、人际交往、就业选择、消费方式和“自媒体”平台意见表达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化。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社会诚信危机出现频发和泛化趋势,给尚处于思想意识不成熟期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大学校园诚信危机频发:一是以论文抄袭为代表的学术诚信问题,部分学生通过信息量庞大的网络平台轻而易举“拼接”课程论文甚至是毕业论文、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对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的认识停留在肤浅层面。二是以骗取和拖欠助学贷款为代表的经济诚信问题,部分学生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常以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为由不按时还款。一项调研显示,高达18.3%的学生不准备按时还贷,69.6%的学生对于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而据某银行统计,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贷款学生去向的高达45% ,逾期未归还贷款率达40% 以上。三是以发布虚假信息获利为代表的网络诚信问题,活跃在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因侥幸心理、猎奇心理作祟,容易出现盗取游戏账号、转发谣言和其他不良信息、敲诈“淘宝”商家等行为,这类情况虽数量不多,但随着互联网开放性的加深有增长趋势,值得关注和警惕。

3.开展“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环境全面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背景下,高校诚信教育亟需做到宣传、管理和惩戒“三管齐下”,标本兼治,着眼长效。一是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充分运用社交网络、话剧、微电影等方式加强对校园诚信概念的解读和诚信危机事件后果的警示;开展师德标兵、“诚信之星”评选和事迹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化诚信教育教学课程,不断丰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诚信教育的理论深度,使诚信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全覆盖,并入脑入心。二是

健全制度管理体系,结合新问题制订大学生诚信规范特别是网络诚信具体要求,约束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档案和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使诚信表现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对社会公益服务的享有权密切相关,用“他律”促进学生“自律”。三是强化监管约束力度,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骗取贷款、散播谣言等行为从严监督、从严处理,综合运用校规校纪、国家法律提高触犯诚信底线的“风险”和“成本”;在评奖评优等活动中进行“诚信答辩”、用诚信一票否决制倒逼学生守牢诚信底线。 加强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心灵温度”

1.感恩教育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意识是为人处世的起点,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集中体现。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分歧增多、矛盾激发的特定背景下,高校能否坚守精神家园和道德高地,用触动心灵的教育不断唤醒学生情感,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胸怀感恩、乐善好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情感“冷漠”的表现

概括来讲,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关系上。一是与父母沟通存在障碍,许多大学生与父母电话的主题基本是索要生活费,问候与交流话题较少。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二是与教师、同学交流信任不足,电脑和互联网在大学宿舍的普及在方便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在网上“热聊”,却与身边老师、同学缺乏面对面沟通,甚至同宿舍的也依靠手机短信、QQ交流,师生友情得不到健康发展,感恩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三是对社会缺乏回馈精神,许多大学生生长在“6+1”式的家庭环境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获得而不善回馈,对社会不公正现象表现较为愤慨,但往往抱怨居多,思考自身责任较少。

3.开展“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在考评学生方式上,仍停留在考试、评分、排名等指标化层面,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功利化思想。加之高校扩招以来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质量均大打折扣。当前,高校应站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格”的高度,着力做好感恩认知、感恩养成、感恩实践三个环节教育。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认知。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感恩节”“母亲节”等国际性节日,大力宣传感恩精神内涵和典型人物事迹,使学生内心得到温暖。二是创新手段,引导学生塑造自觉的感恩养成。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家长信、祝福视频录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开展奖助学金评选公开答辩、公开展示,组织获奖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励

志与感恩的共融。发挥学生社团、网络交流小组的主动性,形成浓厚的自我感恩教育氛围。三是拓宽平台,引导学生投身积极的感恩实践。深入挖掘学校人文传统和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建立覆盖校内外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在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过程中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自觉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共同构成大学德育的核心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大学生群体,高校德育工作惟有与时俱进、常抓常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附属中专 刘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时代内涵,为高校深化创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基层一线辅导员需要深入思考,选准主题,以励志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高度”、以诚信教育稳守学生“行为尺度”、以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心灵温度”,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德育工作新挑战

1.价值观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90后”大学生自幼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广泛,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鲜话题,对各种舆论观点司空见惯,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但受社会一些不良环境影响,也呈现出追求物质享受、看重经济利益、价值选择趋于功利的特征。青岛大学张瑛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3的受访学生选择把“享受生活”“赚到大钱”作为人生最大的成功价值。“白富美”“土豪”等流行词汇的膨胀式传播就印证了这些特点。

2.崇尚个体价值,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弱

“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渴望关注、追逐个性、敢于公开表达意见诉求等特点,普遍运用微博、人人网等SNS社交平台和微信等IM软件随时随地表达观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明显 “以自我为中心” 的主张,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感受而容易忽视他人意见,对传统的大学班级、年级等集体归属感有所降低,协作能力较差。

3.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90后”大学生是典型的“独生子女”一代,也是“网络一代”。由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在学业上或者生活上遇到问题,容易陷入茫然、愤怒或逃避等不良状态。特别是长期依赖网络生存,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成为难题。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咨询中比例最高,达到18.3%,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上述新特点的出现和网络环境下社会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新形势,都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在德育主题上,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丰富时代内涵、尊重“90后”大学生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多接地气,避免“高高在上”“虚无缥缈”。二是在德育手段上,单向、生硬的灌输说教方法已无法产生有效影响力,强调互动、体验、分享式的新型教育手段需要尽快普及。三是在德育

载体上,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流行时尚元素特别是新媒体都应当得到广泛应用,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心理。四是在德育内容上,针对网络“谣言”“真相”“揭秘”一类容易扰乱大学生思想的信息,应当坚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深入挖掘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深度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用“精品”抵制“糟粕”。

加强励志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1.励志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方向,实干奋斗成就人生精彩业绩。“励志”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激励心志, 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 90%。由此可见,以立志成才、矢志奋斗为主题的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可以说,励志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2.大学生“志力”不足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部分媒体为赚取点击率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现象过度报道,助长不良风气蔓延,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严重“志力”不足、志向迷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奋斗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即开始产生自我放松、享受生活、“混个毕业证”的心态,在大学沉迷网络游戏、娱乐话题,自诩为“学渣”“吃货”,生活作息混乱,失去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劲头。二是思想素养不高,部分大学生自私自利倾向严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忽略了自主劳动价值,而习惯用拉关系、走后门等进行不良竞争;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思想不够健康,热衷于一些低级趣味的事物。三是心理问题高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已从20 世纪80 年代的23%、90 年代的25%,跃升至近年来的30%以上,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杀率也越高。意志薄弱、不堪压力、情绪不稳定、消极悲观等问题日益凸显。

3.开展“90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多停留在读书、讲座和一般性号召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往往存在滞后性,忙于应付“危机”而疏于畅通“源头”,加之市场营销学、成功学兴起对“励志”概念的泛化、形式化、庸俗化影响,使大学校园的“励志土壤”贫瘠。基于这些问题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励志教育应从“顶天、立地、指南、正骨”四个方面深化创新。“顶天”就是赋予励志教育时代内涵,增强引领性和感召力。当前要以“中国梦”统领励志教育主题,引导大学生把大学梦、专业梦、成长梦与中国梦紧密融合,通过主题班团会、演讲比赛、网络微记录等方式讲梦想、秀梦想、晒梦想,汇聚励志正能量。“立地”就是把励志教育与学业、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新生适应教育、优良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举办基础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素质能力竞赛,

使大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成功靠本领实现的观念,不断丰富学识和才干。“指南”就是树立生动的励志榜样。抓住大学生喜爱“追星”、乐于模仿的特点,发掘学校名师、杰出校友、青年创业者、投身基层一线毕业生等各类优秀群体的成长故事,通过报告会、分享会、人物访谈、“1+1”导师帮扶等方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树立目标。“正骨”就是培养励志骨干团队。将学业成绩拔尖、创新能力突出、担任校院主要学生干部和品行端正、广受师生认可的优秀学生以团队方式组织起来,开展“先锋引领”和“学长引航”活动,以点带面,形成声势,营造朋辈激励、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加强诚信教育,稳守学生“行为尺度”

1.诚信教育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人无信不立”。改革开放初期,高校诚信教育的内涵集中表现在忠诚于革命理想信念、“五讲四美”的优良品德和服从国家毕业分配的大局意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高校诚信教育也逐步向考试诚信、个人信用诚信和网络行为诚信等内涵发展。近年来,包含“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建立,高校诚信教育内涵也与时俱进,向着学术研究、人际交往、就业选择、消费方式和“自媒体”平台意见表达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化。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社会诚信危机出现频发和泛化趋势,给尚处于思想意识不成熟期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大学校园诚信危机频发:一是以论文抄袭为代表的学术诚信问题,部分学生通过信息量庞大的网络平台轻而易举“拼接”课程论文甚至是毕业论文、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对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的认识停留在肤浅层面。二是以骗取和拖欠助学贷款为代表的经济诚信问题,部分学生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常以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为由不按时还款。一项调研显示,高达18.3%的学生不准备按时还贷,69.6%的学生对于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而据某银行统计,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贷款学生去向的高达45% ,逾期未归还贷款率达40% 以上。三是以发布虚假信息获利为代表的网络诚信问题,活跃在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因侥幸心理、猎奇心理作祟,容易出现盗取游戏账号、转发谣言和其他不良信息、敲诈“淘宝”商家等行为,这类情况虽数量不多,但随着互联网开放性的加深有增长趋势,值得关注和警惕。

3.开展“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环境全面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背景下,高校诚信教育亟需做到宣传、管理和惩戒“三管齐下”,标本兼治,着眼长效。一是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充分运用社交网络、话剧、微电影等方式加强对校园诚信概念的解读和诚信危机事件后果的警示;开展师德标兵、“诚信之星”评选和事迹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化诚信教育教学课程,不断丰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诚信教育的理论深度,使诚信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全覆盖,并入脑入心。二是

健全制度管理体系,结合新问题制订大学生诚信规范特别是网络诚信具体要求,约束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档案和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使诚信表现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对社会公益服务的享有权密切相关,用“他律”促进学生“自律”。三是强化监管约束力度,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骗取贷款、散播谣言等行为从严监督、从严处理,综合运用校规校纪、国家法律提高触犯诚信底线的“风险”和“成本”;在评奖评优等活动中进行“诚信答辩”、用诚信一票否决制倒逼学生守牢诚信底线。 加强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心灵温度”

1.感恩教育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意识是为人处世的起点,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集中体现。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分歧增多、矛盾激发的特定背景下,高校能否坚守精神家园和道德高地,用触动心灵的教育不断唤醒学生情感,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胸怀感恩、乐善好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情感“冷漠”的表现

概括来讲,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关系上。一是与父母沟通存在障碍,许多大学生与父母电话的主题基本是索要生活费,问候与交流话题较少。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二是与教师、同学交流信任不足,电脑和互联网在大学宿舍的普及在方便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在网上“热聊”,却与身边老师、同学缺乏面对面沟通,甚至同宿舍的也依靠手机短信、QQ交流,师生友情得不到健康发展,感恩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三是对社会缺乏回馈精神,许多大学生生长在“6+1”式的家庭环境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获得而不善回馈,对社会不公正现象表现较为愤慨,但往往抱怨居多,思考自身责任较少。

3.开展“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在考评学生方式上,仍停留在考试、评分、排名等指标化层面,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功利化思想。加之高校扩招以来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质量均大打折扣。当前,高校应站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格”的高度,着力做好感恩认知、感恩养成、感恩实践三个环节教育。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认知。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感恩节”“母亲节”等国际性节日,大力宣传感恩精神内涵和典型人物事迹,使学生内心得到温暖。二是创新手段,引导学生塑造自觉的感恩养成。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家长信、祝福视频录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开展奖助学金评选公开答辩、公开展示,组织获奖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励

志与感恩的共融。发挥学生社团、网络交流小组的主动性,形成浓厚的自我感恩教育氛围。三是拓宽平台,引导学生投身积极的感恩实践。深入挖掘学校人文传统和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建立覆盖校内外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在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过程中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自觉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共同构成大学德育的核心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大学生群体,高校德育工作惟有与时俱进、常抓常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相关文章

  • 如何做好初中学校政教处工作
  • 如何做好初中学校政教处工作? 作者: 杨胜影 (初中物理 贵州六盘水初中物理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838 发表日期: 2011-11-12 19:55:42 中学生日常规范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下接手了我校的政教工作,政教处 ...查看


  •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 作者:赵丽娜 单程程 戴亮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 要: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作为培养新世 ...查看


  • 浅谈如何做好大一新生辅导员工作
  • 摘 要 刚上大一的新生们是一批积极向上的但又处在矛盾交织的学生群体,做好大一新生的工作是整个辅导员工作的基础,而这一工作直接关系到大一新生能否顺利入学,能否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关系到辅导员日后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辅导 ...查看


  • 如何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作者:孙东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13期 [摘 要]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因此辅导员必须要注意从思想和能 ...查看


  • 浅谈如何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 浅谈如何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安县大柳河中学 王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建设 教职工 重大意义 摘要:学校是培育祖国栋梁的摇篮,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而学生的思想 ...查看


  • 06.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校务办公会议 毛主席说,路线和方针确定后,决定因素是干部队伍.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大政方针确定后,决定因素是校长和各位干部的素质.能力水平和团队的执行力.我们学校几年来取得成绩,总是依靠 ...查看


  • 如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 如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刚入校,思想和认识正处在形成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新生加以正确引导,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可为以后学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查看


  • 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干部
  • 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干部 谈到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干部,首先,树立学生干部形象是当好一名学生干部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树立学生干部形象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善于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是把自己当作一 ...查看


  • 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 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方式能改变学生不正确的想法,促其思想转变.端正学风.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极为重要.老师是教学中管理者和引导者,是 ...查看


  •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 职业教育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芮智刚 (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高校目前的资助工作现状出发,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 完善制度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并从贫困生认定. 阐述了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