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悲愤诗]

蔡琰——《悲愤诗》

乱离背景下,凸显的无尽悲愤与哀叹。

——题记 她是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的蔡邕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她,身世飘零,坎坷曲折;她,历经父丧夫亡,国家动荡,远嫁他乡,骨肉分离;她名字和她所创造的悲剧形象,伴随着她的那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

她所创造的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文姬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一生悲惨的遭遇,她将自身不幸与动乱的现实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的痛苦遭遇熔于一炉,以“悲愤”的情绪贯穿全文。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开篇从“董卓之乱”写起,因此战乱,被掳西行。其中,以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董卓“拥主以自强”,关东举兵讨伐等事件,“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就描写了其大开杀戒、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文姬眼见着一切,还要忍受押解士兵的辱骂和捶杖,出身名门走然沦落为受践踏、受凌辱的俘虏,心中的无限悲愤可想而知,真是欲生不得,欲死不能。

第二部分写出了胡地思家,骨肉离别。名门女子被乱军裹挟,似风卷蓬草,流离于边荒。苦难生活紧随而至。漫漫的屈辱日子降临,对家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就有力地刻画了对故乡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与此同时,令其最为痛苦、悲愤的莫过于无奈情形下抛弃自己未成年的骨肉。“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此时精神上的锥心之痛比遭受掠夺的遭遇更动人心魄,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写归家情况,三嫁他人的隐痛。文姬归家后合家团圆的梦被无情打碎。“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家不成家,亲人已丧失殆尽,此刻悲剧的主旋律再一次上升。“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我怎么也没有办法想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董祀能够理解安慰文姬那颗历尽沧桑、饱受苦难的心。文末更是以“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作结,说明自己的悲剧生涯已无法解脱,悲愤无时无往不在,没有终极。曾有人这样评价:“虽顶末段,却是总束通章,是悲愤大结穴处。”

文姬用笔墨、心血 “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用她饱经沧桑的一生铸成这一首《悲愤诗》,凝聚着血泪和灾难。全文以点带面,以面凸点,印衬出惨不忍睹的片片流血的伤痕。自身的不幸,同行的痛苦,家破的凄惨,国乱的无奈。国痛,家痛,母痛,子痛,生存痛,屈辱痛,望漫山遍野的荒芜苍凉,望遍地白骨的血腥凄惨,听狼嚎鬼哭的无助恐怖,展开悲情画轴,一幅幅的惊心动魄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一切又怎是一个“悲”字了得!

汉末离乱的社会现实、儒家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让她身遭离乱、抛亲弃子,三嫁他人。她的悲愤、她的坚韧、她的决绝、她的切肤之痛„„我始终无法理解透彻。我无法想象,历经如此悲苦的女子要有怎样的信心和勇气才能生存于世。因此,她用她的坚毅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她悲愤的是时代,是战乱,是社会动乱和封建礼教压迫下千千万万妇女的命运!拿不起戟,就用笔,倾注于纸上的一腔悲愤包含了无尽的屈辱与痛苦,这是她铿锵有力地呐喊!

蔡琰——《悲愤诗》

乱离背景下,凸显的无尽悲愤与哀叹。

——题记 她是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的蔡邕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她,身世飘零,坎坷曲折;她,历经父丧夫亡,国家动荡,远嫁他乡,骨肉分离;她名字和她所创造的悲剧形象,伴随着她的那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

她所创造的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文姬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一生悲惨的遭遇,她将自身不幸与动乱的现实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的痛苦遭遇熔于一炉,以“悲愤”的情绪贯穿全文。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开篇从“董卓之乱”写起,因此战乱,被掳西行。其中,以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董卓“拥主以自强”,关东举兵讨伐等事件,“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就描写了其大开杀戒、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文姬眼见着一切,还要忍受押解士兵的辱骂和捶杖,出身名门走然沦落为受践踏、受凌辱的俘虏,心中的无限悲愤可想而知,真是欲生不得,欲死不能。

第二部分写出了胡地思家,骨肉离别。名门女子被乱军裹挟,似风卷蓬草,流离于边荒。苦难生活紧随而至。漫漫的屈辱日子降临,对家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就有力地刻画了对故乡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与此同时,令其最为痛苦、悲愤的莫过于无奈情形下抛弃自己未成年的骨肉。“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此时精神上的锥心之痛比遭受掠夺的遭遇更动人心魄,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写归家情况,三嫁他人的隐痛。文姬归家后合家团圆的梦被无情打碎。“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家不成家,亲人已丧失殆尽,此刻悲剧的主旋律再一次上升。“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我怎么也没有办法想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董祀能够理解安慰文姬那颗历尽沧桑、饱受苦难的心。文末更是以“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作结,说明自己的悲剧生涯已无法解脱,悲愤无时无往不在,没有终极。曾有人这样评价:“虽顶末段,却是总束通章,是悲愤大结穴处。”

文姬用笔墨、心血 “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用她饱经沧桑的一生铸成这一首《悲愤诗》,凝聚着血泪和灾难。全文以点带面,以面凸点,印衬出惨不忍睹的片片流血的伤痕。自身的不幸,同行的痛苦,家破的凄惨,国乱的无奈。国痛,家痛,母痛,子痛,生存痛,屈辱痛,望漫山遍野的荒芜苍凉,望遍地白骨的血腥凄惨,听狼嚎鬼哭的无助恐怖,展开悲情画轴,一幅幅的惊心动魄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一切又怎是一个“悲”字了得!

汉末离乱的社会现实、儒家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让她身遭离乱、抛亲弃子,三嫁他人。她的悲愤、她的坚韧、她的决绝、她的切肤之痛„„我始终无法理解透彻。我无法想象,历经如此悲苦的女子要有怎样的信心和勇气才能生存于世。因此,她用她的坚毅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她悲愤的是时代,是战乱,是社会动乱和封建礼教压迫下千千万万妇女的命运!拿不起戟,就用笔,倾注于纸上的一腔悲愤包含了无尽的屈辱与痛苦,这是她铿锵有力地呐喊!


相关文章

  • 从[悲愤诗]入手袁论蔡文姬的悲剧人生
  • ○姜云霞(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摘 要]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汉代才女蔡文姬的一生验证了这句话,她一生坎坷波折,幼时,随父流亡:初嫁,夫死归家:再嫁,别子返汉:三嫁,遭人嫌弃.她的人生充满悲剧色彩.然而蔡文 ...查看


  • 董祀之妻: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
  •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 ...查看


  • 短小文言文翻译练习
  • 短小文言文翻译练习 短小文言文翻译练习 这是暑假作业的一篇文言文阅读,可我不想写请各位帮帮忙,实在是不会写想得到帮助:短小文言文翻译练习 专家意见: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查看


  • 贝多芬与蔡文姬
  • 贝多芬与蔡文姬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英雄辈出,风靡一时,转瞬即为一捧黄沙,但有一位才女的却响彻了华夏大地,她便是蔡文姬,特别是其音乐的天赋. 平静的生活,宁静的天空依旧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忽一日,蔡文姬偶感心神不宁,却不知为何.夜幕降临,夜晚的 ...查看


  • 边塞诗:悲愤诗(其二)
  • <悲愤诗(其二)>原文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查看


  • 浅谈[列女传]
  • 浅谈<列女传>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 ...查看


  •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
  •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 精神原型" 兼论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立场与可比性 2013-2-26 23:51:12 杨乃乔 来源:<学术月刊>(沪)2011 年 8 期第 9 ...查看


  • 蔡文姬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蔡文姬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 ...查看


  • [蔡文姬求情]阅读答案
  • 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日:"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