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学目标读后感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读书感悟浅谈

寒假之前,导师向我推荐了安德森等人所著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书,介绍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写给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书,却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有指导作用。

寒假中,从当当网上买下此书开始阅读,却发现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阅读此书首先需把握全书总体框架。布卢姆主要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划分学习目标的,认知心理学家梅耶与安德森、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了布卢姆的思想,并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维度划分学习目标类型。在学习对象的维度上,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也称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学习过程维度上,则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目标层次。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界定了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区分了目标的不同层级,梳理了“与目标有关的争论问题”。该书简明扼要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目标分类”、“学习目标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描述一个学习目标”、“怎样保证学习活动获得预期的效果”等目标分类学的基本问题,有利于我们认识教育目标的作用与价值。第二部分“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具体描述了分类学表。第三部分“分类学的运用”,附有六个具体案例,以帮助读者领会学习目标分类学的精妙。这些案例都是按照目标分类学的原理设计和实施、并可看出显著成效的,科目涉及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生物。这些案例既可以使我们看到目标分类学在教学实施中的惊人魅力,同时也说明“目标分类学”具有的“普遍价值”。读者朋友需要仔细阅读、反复领会,同时也需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上课是主旋律,课堂是主战场,我在课堂上要完成什么计划,达成什么目标, 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想到哪里——不管是到单位上班还是去超市购物,在走出家门之前,他总是很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如果不想好,他不仅可能误点,甚至还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差别。可是,这种在生活中人人都懂的常识,到了中学教学那里,却变得模糊难辨了。许多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常常为这样一些问题所苦:面对一堆学习材料,他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在选定了某一知识做学习目标后,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不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合适的,当然,更不知道他所采用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总之,关于学习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混沌一片。尤其对我们这些刚刚走上教学第一线,

还在实践和感悟过程中的新手更是如此。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自己的指南针,至少可以让我更清楚实践的方向。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是什么?对我而言,虽然学过教学设计,知道教学目标,不过很少会在上课之前来思考我的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有考虑,或许也是在要写教案的时候赶紧编上几个句子作为所谓的“目标”,至于书中所说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就根本没有涉及过了。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不是浏览的书籍,而是一本需要认认真真学习的书籍。我的读书笔记从其中重要知识点的摘抄开始吧。

1、事实性知识。包括专家在自己的学科交谈、理解和系统组织时所使用的基本元素。事实性知识通常是一些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符号或“符号串”,他们传递重要信息,大多数事实性知识以相对较低的抽象水平出现。

(1)术语知识。包括特殊言语的非言语的符号。每一科目包含大量言语和非言语的标记和符号,它们具有特殊指称物,是学科的基本语言——专家用于表达他们所知的东西的速记。

(2)具体细节和元素知识。指事件、人物、时间、信息源等知识,包括非常精确和具体的信息,如事件的具体日期或现象的准确数量。

2、概念性知识。涉及类目、分类和它们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图式、心理模型或在不同心理模型中或明或暗的理论。

(1)分类和类目的知识。包括特殊类目、类别、部分和排列,普遍反映一个领域的专家如何思维和解决问题。

(2)原理和概括性知识。由分类和类目构成的。

(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包括原理、概括及其组合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它们对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题材呈现一种清晰、完整和系统的观点。

3、程序性知识。通常以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的形式出现,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在总体上是我们所知的程序,还包括用于决定何时运用不同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4、反省性知识。指关于个人认知的知识,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

期待教学有效果,目标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对于我现在来说,刚刚走到教学一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课程的熟悉,知识点的把握,要在平时多利用时间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平时多向导师请教,带着问题寻求指导,同时多听同组及其他学科老师的课程,多反思、多积累,倾听他人的意见,多完善自己的不足,争取使教学水平更快提高!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读书感悟浅谈

寒假之前,导师向我推荐了安德森等人所著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书,介绍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写给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书,却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有指导作用。

寒假中,从当当网上买下此书开始阅读,却发现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阅读此书首先需把握全书总体框架。布卢姆主要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划分学习目标的,认知心理学家梅耶与安德森、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了布卢姆的思想,并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维度划分学习目标类型。在学习对象的维度上,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也称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学习过程维度上,则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目标层次。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界定了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区分了目标的不同层级,梳理了“与目标有关的争论问题”。该书简明扼要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目标分类”、“学习目标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描述一个学习目标”、“怎样保证学习活动获得预期的效果”等目标分类学的基本问题,有利于我们认识教育目标的作用与价值。第二部分“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具体描述了分类学表。第三部分“分类学的运用”,附有六个具体案例,以帮助读者领会学习目标分类学的精妙。这些案例都是按照目标分类学的原理设计和实施、并可看出显著成效的,科目涉及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生物。这些案例既可以使我们看到目标分类学在教学实施中的惊人魅力,同时也说明“目标分类学”具有的“普遍价值”。读者朋友需要仔细阅读、反复领会,同时也需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上课是主旋律,课堂是主战场,我在课堂上要完成什么计划,达成什么目标, 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想到哪里——不管是到单位上班还是去超市购物,在走出家门之前,他总是很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如果不想好,他不仅可能误点,甚至还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差别。可是,这种在生活中人人都懂的常识,到了中学教学那里,却变得模糊难辨了。许多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常常为这样一些问题所苦:面对一堆学习材料,他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在选定了某一知识做学习目标后,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不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合适的,当然,更不知道他所采用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总之,关于学习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混沌一片。尤其对我们这些刚刚走上教学第一线,

还在实践和感悟过程中的新手更是如此。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自己的指南针,至少可以让我更清楚实践的方向。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是什么?对我而言,虽然学过教学设计,知道教学目标,不过很少会在上课之前来思考我的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有考虑,或许也是在要写教案的时候赶紧编上几个句子作为所谓的“目标”,至于书中所说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就根本没有涉及过了。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不是浏览的书籍,而是一本需要认认真真学习的书籍。我的读书笔记从其中重要知识点的摘抄开始吧。

1、事实性知识。包括专家在自己的学科交谈、理解和系统组织时所使用的基本元素。事实性知识通常是一些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符号或“符号串”,他们传递重要信息,大多数事实性知识以相对较低的抽象水平出现。

(1)术语知识。包括特殊言语的非言语的符号。每一科目包含大量言语和非言语的标记和符号,它们具有特殊指称物,是学科的基本语言——专家用于表达他们所知的东西的速记。

(2)具体细节和元素知识。指事件、人物、时间、信息源等知识,包括非常精确和具体的信息,如事件的具体日期或现象的准确数量。

2、概念性知识。涉及类目、分类和它们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图式、心理模型或在不同心理模型中或明或暗的理论。

(1)分类和类目的知识。包括特殊类目、类别、部分和排列,普遍反映一个领域的专家如何思维和解决问题。

(2)原理和概括性知识。由分类和类目构成的。

(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包括原理、概括及其组合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它们对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题材呈现一种清晰、完整和系统的观点。

3、程序性知识。通常以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的形式出现,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在总体上是我们所知的程序,还包括用于决定何时运用不同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4、反省性知识。指关于个人认知的知识,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

期待教学有效果,目标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对于我现在来说,刚刚走到教学一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课程的熟悉,知识点的把握,要在平时多利用时间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平时多向导师请教,带着问题寻求指导,同时多听同组及其他学科老师的课程,多反思、多积累,倾听他人的意见,多完善自己的不足,争取使教学水平更快提高!


相关文章

  •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 >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 ...查看


  •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认知与情感)
  •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 认知与情感------------------- 现代教学论与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曼方小学 王红英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与学生 ...查看


  • [教育过程]读后感
  • <教育过程>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 ...查看


  • 24.小英雄于连
  • 月 课题 日 星期 课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第 节 2 课时 24.小英雄于连 1. 会写本课八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五个生字. 教学 目标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英雄于连的机智与爱国情怀. 4. 通 ...查看


  •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读后感
  • 初次拿到这本厚336页的书,我曾怀疑自己是否有毅力读完它.当我打开目录看,发现此书是以每天一个案例的形式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策略,一共包含180天,几乎覆盖了整个学年的教学时间,每一天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方法.策略或者行动建议.一 ...查看


  •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
  •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 ...查看


  •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1
  •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每个人的成长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对于我们来说成长是无比的重要,然而这本书就形象的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受到别人 ...查看


  • 里约大冒险2观后感
  • 里约大冒险2观后感(一) 星期六下午,妈妈和小姨商量好要带我们去看3D电影,当我和弟弟妹妹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的手舞足蹈,因为我们从来没去过电影院看电影,更何况是3D电影呢? 吃过晚饭,我们就去了龙凤金街的大地影院看电影,上了三楼,我们发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