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8)
香严智闲(十七首)
畅玄与崔大夫
达人多隐显,不定露行仪。
语下不遗迹,密密潜护持。
动容扬古路,妙明方乃知。
应物但施说,莫道不思议。
品析: 了解了上面诗偈之意后,这首诗偈就好懂多了。俗话说“喜怒不形于色”,“莫测高深”,一般深沉老到的人,都自觉或无意间会有这般的表现。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达人多隐显”嘛。有大成就的人,其成就是公开的,叫“显”;但在其成就背后,不知有多少艰辛,或有多少隐秘不能公开,这就是“隐”。成就地位最高的人,其隐显间的差别就越大,这就是“神龙不见首尾”,也就是“不定露行仪”了。以前是如此,以后更是如此了。若“行仪”暴露,过于公开,不论从政从商从学,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是在红尘世间的角度上说,若从佛教——禅宗的角度上说,就是“一有落处,即非菩提”,因为还有所“住”嘛,还有“立锥之地”嘛。这样就失去了那玄之又玄的东西了。
“语下不遗迹,密密潜护持。”要达到上面这层境界和功夫,那就得在平常日用中密加护持,特别是在语言上不出破绽。这在见道后原本是自然之事,但初见道后,于法于理尚不纯熟,所以要加以“护持”,如同一位刚上任的长官,对自己的工作和部属尚不熟悉,就必须先“语下不留迹”,不然错话错事被人拿到手后,小则有损威望,大则丢掉乌纱。时间一长,火候一到,就可以达到“动容扬古路,明妙乃方知”的效果,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既“妙”且“明”的东西可贵啊!
既“明”且“妙”之后,肯定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以上所说的那些,这时千万不要“吝法”,要在法上多布施,“应物但施设”,既帮助了人,也圆满了自己的功德。这一切都是现在明白的,“莫道不思议,”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佛法,在这时全以行动来表达了。所以说“可思议”是多余的,说“不可思议”也是多余的。与道的体和用都交织互融在一起,分不开家,这又怎么去说呢?
达道场与城阴行者
理奥绝思量,根寻径路长。
因兹知隔阔,无那被封疆。
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
清净如来子,安然坐道场。
品析: 禅宗的下手处,无论棒喝机锋,都在于“剿绝情识”。药山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都是对“剿绝情识”的说明。《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剿绝情识,”使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全部关闭,“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就是“理奥绝思量”,人心一死,道心就活了。若不然,要去寻根问底,那倒真的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了,结果越寻越远,如“指授”中所说的“向即远,求即离,取则失,急则迟”了。这在方法上,与老庄完全是通的。
为什么呢?“因兹知隔阔,无那就封疆”,恰恰是你用以追求的“知”、思维、理性,它们刚一活动,就把你和大道分开了,越去“致知”,离道逾远;越去“致知”,“知”就给你与大道之间设了若干界线,如楚河汉界一样,被无形的屏障隔离或永不相开的小块,要办“护照”过去都投诉无门啊!
所以,必须明白修道、参禅中的这个要命的关口,若明白了、过来了,“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你就会行住坐卧都感到禅的“馨香”,而且不须用去寻,它反而如影随行地紧跟着你,并且寸步不离。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火候,就是“如来清净子,安然坐道场”,就可以“化而莫知其迹之为神”,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岂不快哉!
与薛判官
一滴滴水,一焰焰火。饮水人醉,向火人老。
不饮不向,无复安卧。拗折弓箭,踏倒射垛。
若人要知,先去钩锥。人须问我,我是阿淮?
快道快道!
品析: 这是一首谜语似的诗偈,谜底是什么呢?人生,的确如“一滴滴水”,又如“一焰焰火”,说它是水,人却痴迷如醉;说它是火,却一天天接近死亡。如果对这个人生,不加理会,不去探讨、研究,没有理想,似乎又对不起这一辈子,令人不得“安卧”。若要发发脾气,逞逞豪气,也可以“掏折弓箭,踏倒射垛”。但这个人生究竟是什么呢?进一步问,在这人生背后还有没有一个力量在暗中起作用呢?你要知道谜底吗,可以,“先去钩锥”,用钩或锥狠狠刺自己一下,或许那种感觉最“真实”。
如果对以上所说不满意,那你们就来问“我”,“我”包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当“我”想给你解答之际,“我”却忽然不知“我”是谁了。能明白吗!不要去思维猜想,“快道快道”,真是一篇妙文。
独脚颂
子啐母啄,子觉无壳。
母子俱亡,应缘不错。
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品析: 禅师指导学生修行,真的如老母鸡抱蛋一样精细。棒喝机锋,向上提持,必须把住火候才行。如蛋抱熟了,鸡子在里边“啐”,母鸡在外面“啄”。这必须同步,里面“啐”,母鸡不啄,鸡子力弱,“啐”不开壳,结果死了。鸡子未“啐”,时候未到,母鸡先“啄”,结果还是死了,禅宗内这叫“啐啄同时”。出来之后,就是“子觉”,既然已经出壳,已经“觉”了,当然就“无壳”了,以前的种种手段,不过如同虚设,毫不相干了。
虽然如此,还未到家,如庄子所说,河水干了,两条鱼被困在河床里。“相濡以沫”,虽能解一时之厄,但不解决根本问题,要彻底解决,就只有横下一条心!“相忘于江湖”。禅宗也是这样,“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在道上,若还有师徒这种名分的障隔都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母子俱亡,应缘不错”,这样才能使禅境进入化境。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做到“同道唱和”。这种唱和,如同表演“双簧”一样,如丝如扣,毫厘不差,妙不可言, 四条腿如一条腿那样一至整齐——“妙云独脚”。
与临濡县行者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
我因今日,得入山来。
扬眉示我,因兹眼开。
老僧手风,书处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
品析: 这位香严智闲禅师是位高寿的禅师,他就算20岁时跟随百丈禅师,百丈于公元814年圆寂,享年94岁,而香严圆寂于公元898年,百丈圆寂后他还过了84年的光阴,总之是百多岁的人。这首诗偈,内劲凝重,大有诗经及汉魏之风,犹如家中慈祖父般地谆嘱和奖诱,是众多禅诗中极有特色的一首。
香严禅师见道后,就在河南南阳附近的邓州香严寺住下了,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是他老时到河南临濡(应为汝)县去时,见到一位“行者”——带发修头陀行的、相见投缘,写下了这首充满爱意和鼓励之情的诗。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你是一位大丈夫啊,为什么甘愿被尘土所埋而不出头呢?可以一露头角,一展风采嘛!“我因今日,得入山来。扬眉示我,因兹眼开”,不是因为今日有缘,入山得见,怎么会知道你这佛门的隐士呢?你扬了扬眉,我立刻感到眼睛都为之一亮。彼此心心相应,珍重啊,后生!
“我因手风,书处龙钟”,我老了,手都止不住地颤抖,如中风一样,所以在给你写这首诗偈的时候,字迹也如我一样的老态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我写这个诗偈,的确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希望你能结束这行者的生涯,向闯出樊笼的孔雀、雄鹰一样展翅高飞,——向众生传法,度化众生去吧!这样谆谆之意,在禅师中的确少见。
显旨
思远神仪奥,精虚践履通。
见闻离影像,密迹语前踪。
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
藏明照警觉,肯可达真宗。
品析: 禅宗内五宗七家都有宗风。沩仰宗立宗最早,但六传即绝,北宋中期已成绝响。加之文献最少,除沩山、仰山和香严的少许“语录”外,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前人论“五家宗旨”的不少,对沩仰宗的宗旨,也仅就三大师的语录略加引用而已,不像临济、曹洞等案卷丰富,体系明白。所以,对沩仰宗的宗旨,香严禅师这些诗偈就显得特别珍贵和重要,如前面的“指授”和这一首“显旨”,就可以作为沩仰宗的宗风加以认真看待。可惜这里不是写有关沩仰宗的论文,只是简略地谈谈诗而已。
“思远神仪奥,精虚履践通”。以禅宗的修持而言,对于“思”要离得越远越好,“思”就是“言语道”,就是“心行处”,所以要“断”、要“灭”。要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常就应养成离远思维的习惯,不然你怎么能去“断”,去“灭”呢?在这里,决不可作为“深谋远虑”来理解,但却可以有“深谋远虑”的效果。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思”是深化的“宁静”,是智力优化和强化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内在涵养,气质也随之有作变化,外人看来,的确是“神仪奥”了,仪态和精神有一种慑人的魅力叫人捉摸不透。《菜根谭》说:“心不可不虚,虚则礼义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邪恶不入。”精虚履践通,“精”非道家精气神之精,这一虚就成了病夫,故应为“心虚”,因为“思远”与“心虚”才是一体互用的。“心虚”,故能神应万物,如《周易》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之故”。这样,四维八方无不通达,自然就“履践通”了。
“见闻离影像,密际语前踪。”这是,所见所闻都能把握根本,不会被枝叶局部所迷惑,有如“九方皋相马”一样——神了。但这秘密之际,关键之处在哪儿呢?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前踪”。“语前踪”不是说话间的体会感受,而是在“语前”把握其行踪,即“料在事先”之谓。
“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这样,虽在红尘之中,一样可以“得意”——得大道之精微。六祖大师所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得意尘中妙”啊!“投机”,不是今天所说的那个投机取巧之义。《周易》说:“几(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说:“诚神几(机)曰圣人”这个机,乃是大道萌动之机,能够在大道萌动之初投入进去,与大道融为一体,自然你的尊容也就是“道容”了。“藏明照警觉,肯可达真宗。”虽然如此,也应看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光明不可太露,应如《周易》所说:“退藏于密”,反观内照,使自己永远有警觉之念。这样自肯自休,当然就“达真宗”了,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句后意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
品析: 《金刚经》中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系列类似的非逻辑用语,或辩证逻辑的用语,被称为“金刚三句”。《周易》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岂可见乎?”就是要人在书外,言外去体会更深刻的道理。“三句后意”也是这层意思。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古人著书,言简意赅,可以从多方面去领会,结果原意如何,竟如同歧路亡羊。所以古人早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叹。加之“诗无达诂”,给后世读者以广阔、自由的联想、创作空间,所以是“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正是因其“扣其两端,空空如也”——“虚”,人们才可以从“有”的方面去理解,去发挥。也可以从“无”的方面去理解,去发挥。就是庄子“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义。多么潇洒自在啊!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如果能这样处于“环中”,就是在“书前”领悟到了,也是“书外”、或“书后”领悟到了。“意中珠”,就是思维中的“定盘星”,进行判断的主人公,这个“意中珠”一经“放下”,就可以“十方世界露全身”,得真正的菩提了。
答郑郎中问二首
语中埋迹,声前露容。
即时妙会,古人同风。
响应机宜,无自他宗。
呵起騃蟒,奋迅成龙。
其二
语里埋筋骨,音声染道容。
即时才妙会,拍手趁乘龙。
品析: 两首内容有同处,有不同处,结合前面的有关介绍,读者当能理解。下面还有八首,一并录出,略多品析,就不必过多地介绍了。
谭道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
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
品析: 这首论道的诗偈,明显是针对曹洞宗而言的,曹洞宗讲兼带,回互,似乎有悖于“不二法门”那种“绝待”的“独运”。香严禅师认为,真正到了禅的最高峰,是没有“兼带”这种二元状态的,真如佛性是绝待“独运”,不依赖任何事物。在这样的最高峰上,不论“语”或“默”,都与此毫不相干。当然,曹洞宗有曹洞宗自己的道理,当介绍曹洞宗有关诗偈时再加评说。
与学人玄机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
才随语会,迷却神机。
扬眉当问,对面熙怡。
是何境界,同道方知。
品析: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无上的顿教大法。所谓“顿”,就是没有次第,没有过程,在某一时间点上达到修行上质的飞升。这种变化疾速如电光石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连意会都不行。所以是“妙旨迅速,言说来迟,才随语会,迷却神机”。但这一切,虽心领神会尚不足以了结,但在扬眉瞬目间,对面应酬间,它却“熙怡”地与你在一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当然,只有“同道方知”了。
明道
思思似有踪,明明不知处。
借问示宗宾,徐徐暗回顾。
品析: 对于无上的大道,你要去认识它吗,它似有似无,似乎有踪迹可寻。但若要明确它、肯定它时,却不知它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存在着。这是丛林中参学的根本,我借此来问问各位宗门嘉宾,能回答吗?若答不了,那就“徐徐暗回顾”吧——继续努力参学吧!
玄旨
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
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咍咍。
品析: 这首“玄旨”与上首“明道”恰好成双,明道后自然领悟玄旨,领悟玄旨就是明道。这个禅宗无上心法的“玄旨”是什么呢?“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大道玄旨,来来去去是没有主观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只么来”。如果有人问起时,该怎么回答呢?没有什可回答的,对他“熙怡”的一笑就可以全部表达出来,如同“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一样。
与邓州行者
林下觉身愚,缘不带心珠。
开口无言说,笔头无可书。
人问香严旨,莫道在山居。
品析: 隐身于山林之间,过着如此清苦和默默无闻的生活,人们往往会认为愚不可及。是啊,这些出世修行之人因为“不带心珠”——没有世俗人生的那种价值观念嘛!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说,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要回避那种种不必要的议论,若有人问到我,就别说我也过着这样的“山居”日子吧!
三跳后
三门前合掌,两廊下行道。
中庭上作舞,后门外摇头。
品析: 佛教徒到寺庙去,进三门时,必须向菩萨“合掌”礼敬,然后由东西“两廊”进入,“中庭”——大雄宝殿上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如“作舞”一般。走“后门”而出时,多次回头,依依不舍。这是信众们朝寺庙常见的情境,里面并没有什么深意、奥义,一切都自然而然,千万别在其中别生知解啊!
上根
咄哉莫错,顿尔无觉。
空处发言,龙惊一著。
小语呼招,妙绝名貌。
巍巍道流,无可披剥。
品析: 佛教对于修习佛法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种“根器”,因“根器”素质的不同而说与之相应的解脱法。禅宗是针对“上根”而设的,既是“上根”,当然就是优秀人物了。“咄哉莫错,顿尔无觉”——嘿!你满不错嘛,可以接受这无上顿法。在顿悟之际,是无知无觉的啊!若有知有觉,那就不是悟了。“空处发言,龙惊一著”,在这无知无觉,彻底的空明中“发言”——实际上是无声无响之“言”,天上的神龙都会如受雷霆之震一样,着实被惊吓住了。
如果“小语招呼”,轻言细语地“招呼”一下,又“妙绝名貌”,玄妙得不知所以然了。
“巍巍道流,无可披剥”,这样崇高的入道之士,一生没有破绽,又怎能加以指责和批评呢?又怎么能赞扬他呢?
破法身见
向上无父娘,向下无男女。
独自一个身,切须了却去。
闻我有此言,人人竞来取。
对他一句子,不话无言语。
品析: 佛教对见道成佛,有三身之说,就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开悟见道,至少得成就法身。当时佛教内其它宗派,对禅宗的批评有很多,你说“见性成佛”,那你把这个“三身”向大家表现一下吧。香严这首“破法身见”的诗偈,就是针对这些批评而发的。
香严认为,法身是对的,但有“法身见”是错误的,所以要“破”——加以驳斥。但香严的“破”,并非那种常规的辩论文章,而是用禅宗独到的手法,对法身作了简要的描述,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向上无父娘,向下无男女,”法身是自根自本,不依赖任何事物的绝对独立的存在,如同宇宙一样自始自终。所以法身是不会有父母儿女的,有父母儿女的是“报身”而非法身。“独自一个身,切须了却去”,人人都有这个法身,但却有“了”有“未了”。对于“未了”的人,那的确应“切须了却去”,不然学了一辈子的佛法,在这个事上“未了”,岂不可惜!
“闻我有此言,人人竞来取”,人们听说我有“了却”之法,纷纷前来求取。“对他一句子,不话无言语”。面对这些求法的人,我可以送他们一句,可别说我没有说什么啊!这些语言,能放能收,嚼之无味,弃之不舍。禅师语言高明之处,真是难以琢磨。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8)
香严智闲(十七首)
畅玄与崔大夫
达人多隐显,不定露行仪。
语下不遗迹,密密潜护持。
动容扬古路,妙明方乃知。
应物但施说,莫道不思议。
品析: 了解了上面诗偈之意后,这首诗偈就好懂多了。俗话说“喜怒不形于色”,“莫测高深”,一般深沉老到的人,都自觉或无意间会有这般的表现。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达人多隐显”嘛。有大成就的人,其成就是公开的,叫“显”;但在其成就背后,不知有多少艰辛,或有多少隐秘不能公开,这就是“隐”。成就地位最高的人,其隐显间的差别就越大,这就是“神龙不见首尾”,也就是“不定露行仪”了。以前是如此,以后更是如此了。若“行仪”暴露,过于公开,不论从政从商从学,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是在红尘世间的角度上说,若从佛教——禅宗的角度上说,就是“一有落处,即非菩提”,因为还有所“住”嘛,还有“立锥之地”嘛。这样就失去了那玄之又玄的东西了。
“语下不遗迹,密密潜护持。”要达到上面这层境界和功夫,那就得在平常日用中密加护持,特别是在语言上不出破绽。这在见道后原本是自然之事,但初见道后,于法于理尚不纯熟,所以要加以“护持”,如同一位刚上任的长官,对自己的工作和部属尚不熟悉,就必须先“语下不留迹”,不然错话错事被人拿到手后,小则有损威望,大则丢掉乌纱。时间一长,火候一到,就可以达到“动容扬古路,明妙乃方知”的效果,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既“妙”且“明”的东西可贵啊!
既“明”且“妙”之后,肯定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以上所说的那些,这时千万不要“吝法”,要在法上多布施,“应物但施设”,既帮助了人,也圆满了自己的功德。这一切都是现在明白的,“莫道不思议,”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佛法,在这时全以行动来表达了。所以说“可思议”是多余的,说“不可思议”也是多余的。与道的体和用都交织互融在一起,分不开家,这又怎么去说呢?
达道场与城阴行者
理奥绝思量,根寻径路长。
因兹知隔阔,无那被封疆。
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
清净如来子,安然坐道场。
品析: 禅宗的下手处,无论棒喝机锋,都在于“剿绝情识”。药山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都是对“剿绝情识”的说明。《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剿绝情识,”使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全部关闭,“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就是“理奥绝思量”,人心一死,道心就活了。若不然,要去寻根问底,那倒真的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了,结果越寻越远,如“指授”中所说的“向即远,求即离,取则失,急则迟”了。这在方法上,与老庄完全是通的。
为什么呢?“因兹知隔阔,无那就封疆”,恰恰是你用以追求的“知”、思维、理性,它们刚一活动,就把你和大道分开了,越去“致知”,离道逾远;越去“致知”,“知”就给你与大道之间设了若干界线,如楚河汉界一样,被无形的屏障隔离或永不相开的小块,要办“护照”过去都投诉无门啊!
所以,必须明白修道、参禅中的这个要命的关口,若明白了、过来了,“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你就会行住坐卧都感到禅的“馨香”,而且不须用去寻,它反而如影随行地紧跟着你,并且寸步不离。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火候,就是“如来清净子,安然坐道场”,就可以“化而莫知其迹之为神”,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岂不快哉!
与薛判官
一滴滴水,一焰焰火。饮水人醉,向火人老。
不饮不向,无复安卧。拗折弓箭,踏倒射垛。
若人要知,先去钩锥。人须问我,我是阿淮?
快道快道!
品析: 这是一首谜语似的诗偈,谜底是什么呢?人生,的确如“一滴滴水”,又如“一焰焰火”,说它是水,人却痴迷如醉;说它是火,却一天天接近死亡。如果对这个人生,不加理会,不去探讨、研究,没有理想,似乎又对不起这一辈子,令人不得“安卧”。若要发发脾气,逞逞豪气,也可以“掏折弓箭,踏倒射垛”。但这个人生究竟是什么呢?进一步问,在这人生背后还有没有一个力量在暗中起作用呢?你要知道谜底吗,可以,“先去钩锥”,用钩或锥狠狠刺自己一下,或许那种感觉最“真实”。
如果对以上所说不满意,那你们就来问“我”,“我”包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当“我”想给你解答之际,“我”却忽然不知“我”是谁了。能明白吗!不要去思维猜想,“快道快道”,真是一篇妙文。
独脚颂
子啐母啄,子觉无壳。
母子俱亡,应缘不错。
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品析: 禅师指导学生修行,真的如老母鸡抱蛋一样精细。棒喝机锋,向上提持,必须把住火候才行。如蛋抱熟了,鸡子在里边“啐”,母鸡在外面“啄”。这必须同步,里面“啐”,母鸡不啄,鸡子力弱,“啐”不开壳,结果死了。鸡子未“啐”,时候未到,母鸡先“啄”,结果还是死了,禅宗内这叫“啐啄同时”。出来之后,就是“子觉”,既然已经出壳,已经“觉”了,当然就“无壳”了,以前的种种手段,不过如同虚设,毫不相干了。
虽然如此,还未到家,如庄子所说,河水干了,两条鱼被困在河床里。“相濡以沫”,虽能解一时之厄,但不解决根本问题,要彻底解决,就只有横下一条心!“相忘于江湖”。禅宗也是这样,“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在道上,若还有师徒这种名分的障隔都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母子俱亡,应缘不错”,这样才能使禅境进入化境。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做到“同道唱和”。这种唱和,如同表演“双簧”一样,如丝如扣,毫厘不差,妙不可言, 四条腿如一条腿那样一至整齐——“妙云独脚”。
与临濡县行者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
我因今日,得入山来。
扬眉示我,因兹眼开。
老僧手风,书处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
品析: 这位香严智闲禅师是位高寿的禅师,他就算20岁时跟随百丈禅师,百丈于公元814年圆寂,享年94岁,而香严圆寂于公元898年,百丈圆寂后他还过了84年的光阴,总之是百多岁的人。这首诗偈,内劲凝重,大有诗经及汉魏之风,犹如家中慈祖父般地谆嘱和奖诱,是众多禅诗中极有特色的一首。
香严禅师见道后,就在河南南阳附近的邓州香严寺住下了,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是他老时到河南临濡(应为汝)县去时,见到一位“行者”——带发修头陀行的、相见投缘,写下了这首充满爱意和鼓励之情的诗。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你是一位大丈夫啊,为什么甘愿被尘土所埋而不出头呢?可以一露头角,一展风采嘛!“我因今日,得入山来。扬眉示我,因兹眼开”,不是因为今日有缘,入山得见,怎么会知道你这佛门的隐士呢?你扬了扬眉,我立刻感到眼睛都为之一亮。彼此心心相应,珍重啊,后生!
“我因手风,书处龙钟”,我老了,手都止不住地颤抖,如中风一样,所以在给你写这首诗偈的时候,字迹也如我一样的老态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我写这个诗偈,的确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希望你能结束这行者的生涯,向闯出樊笼的孔雀、雄鹰一样展翅高飞,——向众生传法,度化众生去吧!这样谆谆之意,在禅师中的确少见。
显旨
思远神仪奥,精虚践履通。
见闻离影像,密迹语前踪。
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
藏明照警觉,肯可达真宗。
品析: 禅宗内五宗七家都有宗风。沩仰宗立宗最早,但六传即绝,北宋中期已成绝响。加之文献最少,除沩山、仰山和香严的少许“语录”外,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前人论“五家宗旨”的不少,对沩仰宗的宗旨,也仅就三大师的语录略加引用而已,不像临济、曹洞等案卷丰富,体系明白。所以,对沩仰宗的宗旨,香严禅师这些诗偈就显得特别珍贵和重要,如前面的“指授”和这一首“显旨”,就可以作为沩仰宗的宗风加以认真看待。可惜这里不是写有关沩仰宗的论文,只是简略地谈谈诗而已。
“思远神仪奥,精虚履践通”。以禅宗的修持而言,对于“思”要离得越远越好,“思”就是“言语道”,就是“心行处”,所以要“断”、要“灭”。要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常就应养成离远思维的习惯,不然你怎么能去“断”,去“灭”呢?在这里,决不可作为“深谋远虑”来理解,但却可以有“深谋远虑”的效果。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思”是深化的“宁静”,是智力优化和强化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内在涵养,气质也随之有作变化,外人看来,的确是“神仪奥”了,仪态和精神有一种慑人的魅力叫人捉摸不透。《菜根谭》说:“心不可不虚,虚则礼义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邪恶不入。”精虚履践通,“精”非道家精气神之精,这一虚就成了病夫,故应为“心虚”,因为“思远”与“心虚”才是一体互用的。“心虚”,故能神应万物,如《周易》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之故”。这样,四维八方无不通达,自然就“履践通”了。
“见闻离影像,密际语前踪。”这是,所见所闻都能把握根本,不会被枝叶局部所迷惑,有如“九方皋相马”一样——神了。但这秘密之际,关键之处在哪儿呢?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前踪”。“语前踪”不是说话间的体会感受,而是在“语前”把握其行踪,即“料在事先”之谓。
“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这样,虽在红尘之中,一样可以“得意”——得大道之精微。六祖大师所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得意尘中妙”啊!“投机”,不是今天所说的那个投机取巧之义。《周易》说:“几(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说:“诚神几(机)曰圣人”这个机,乃是大道萌动之机,能够在大道萌动之初投入进去,与大道融为一体,自然你的尊容也就是“道容”了。“藏明照警觉,肯可达真宗。”虽然如此,也应看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光明不可太露,应如《周易》所说:“退藏于密”,反观内照,使自己永远有警觉之念。这样自肯自休,当然就“达真宗”了,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句后意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
品析: 《金刚经》中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系列类似的非逻辑用语,或辩证逻辑的用语,被称为“金刚三句”。《周易》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岂可见乎?”就是要人在书外,言外去体会更深刻的道理。“三句后意”也是这层意思。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古人著书,言简意赅,可以从多方面去领会,结果原意如何,竟如同歧路亡羊。所以古人早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叹。加之“诗无达诂”,给后世读者以广阔、自由的联想、创作空间,所以是“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正是因其“扣其两端,空空如也”——“虚”,人们才可以从“有”的方面去理解,去发挥。也可以从“无”的方面去理解,去发挥。就是庄子“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义。多么潇洒自在啊!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如果能这样处于“环中”,就是在“书前”领悟到了,也是“书外”、或“书后”领悟到了。“意中珠”,就是思维中的“定盘星”,进行判断的主人公,这个“意中珠”一经“放下”,就可以“十方世界露全身”,得真正的菩提了。
答郑郎中问二首
语中埋迹,声前露容。
即时妙会,古人同风。
响应机宜,无自他宗。
呵起騃蟒,奋迅成龙。
其二
语里埋筋骨,音声染道容。
即时才妙会,拍手趁乘龙。
品析: 两首内容有同处,有不同处,结合前面的有关介绍,读者当能理解。下面还有八首,一并录出,略多品析,就不必过多地介绍了。
谭道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
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
品析: 这首论道的诗偈,明显是针对曹洞宗而言的,曹洞宗讲兼带,回互,似乎有悖于“不二法门”那种“绝待”的“独运”。香严禅师认为,真正到了禅的最高峰,是没有“兼带”这种二元状态的,真如佛性是绝待“独运”,不依赖任何事物。在这样的最高峰上,不论“语”或“默”,都与此毫不相干。当然,曹洞宗有曹洞宗自己的道理,当介绍曹洞宗有关诗偈时再加评说。
与学人玄机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
才随语会,迷却神机。
扬眉当问,对面熙怡。
是何境界,同道方知。
品析: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无上的顿教大法。所谓“顿”,就是没有次第,没有过程,在某一时间点上达到修行上质的飞升。这种变化疾速如电光石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连意会都不行。所以是“妙旨迅速,言说来迟,才随语会,迷却神机”。但这一切,虽心领神会尚不足以了结,但在扬眉瞬目间,对面应酬间,它却“熙怡”地与你在一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当然,只有“同道方知”了。
明道
思思似有踪,明明不知处。
借问示宗宾,徐徐暗回顾。
品析: 对于无上的大道,你要去认识它吗,它似有似无,似乎有踪迹可寻。但若要明确它、肯定它时,却不知它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存在着。这是丛林中参学的根本,我借此来问问各位宗门嘉宾,能回答吗?若答不了,那就“徐徐暗回顾”吧——继续努力参学吧!
玄旨
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
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咍咍。
品析: 这首“玄旨”与上首“明道”恰好成双,明道后自然领悟玄旨,领悟玄旨就是明道。这个禅宗无上心法的“玄旨”是什么呢?“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大道玄旨,来来去去是没有主观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只么来”。如果有人问起时,该怎么回答呢?没有什可回答的,对他“熙怡”的一笑就可以全部表达出来,如同“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一样。
与邓州行者
林下觉身愚,缘不带心珠。
开口无言说,笔头无可书。
人问香严旨,莫道在山居。
品析: 隐身于山林之间,过着如此清苦和默默无闻的生活,人们往往会认为愚不可及。是啊,这些出世修行之人因为“不带心珠”——没有世俗人生的那种价值观念嘛!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说,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要回避那种种不必要的议论,若有人问到我,就别说我也过着这样的“山居”日子吧!
三跳后
三门前合掌,两廊下行道。
中庭上作舞,后门外摇头。
品析: 佛教徒到寺庙去,进三门时,必须向菩萨“合掌”礼敬,然后由东西“两廊”进入,“中庭”——大雄宝殿上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如“作舞”一般。走“后门”而出时,多次回头,依依不舍。这是信众们朝寺庙常见的情境,里面并没有什么深意、奥义,一切都自然而然,千万别在其中别生知解啊!
上根
咄哉莫错,顿尔无觉。
空处发言,龙惊一著。
小语呼招,妙绝名貌。
巍巍道流,无可披剥。
品析: 佛教对于修习佛法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种“根器”,因“根器”素质的不同而说与之相应的解脱法。禅宗是针对“上根”而设的,既是“上根”,当然就是优秀人物了。“咄哉莫错,顿尔无觉”——嘿!你满不错嘛,可以接受这无上顿法。在顿悟之际,是无知无觉的啊!若有知有觉,那就不是悟了。“空处发言,龙惊一著”,在这无知无觉,彻底的空明中“发言”——实际上是无声无响之“言”,天上的神龙都会如受雷霆之震一样,着实被惊吓住了。
如果“小语招呼”,轻言细语地“招呼”一下,又“妙绝名貌”,玄妙得不知所以然了。
“巍巍道流,无可披剥”,这样崇高的入道之士,一生没有破绽,又怎能加以指责和批评呢?又怎么能赞扬他呢?
破法身见
向上无父娘,向下无男女。
独自一个身,切须了却去。
闻我有此言,人人竞来取。
对他一句子,不话无言语。
品析: 佛教对见道成佛,有三身之说,就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开悟见道,至少得成就法身。当时佛教内其它宗派,对禅宗的批评有很多,你说“见性成佛”,那你把这个“三身”向大家表现一下吧。香严这首“破法身见”的诗偈,就是针对这些批评而发的。
香严认为,法身是对的,但有“法身见”是错误的,所以要“破”——加以驳斥。但香严的“破”,并非那种常规的辩论文章,而是用禅宗独到的手法,对法身作了简要的描述,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向上无父娘,向下无男女,”法身是自根自本,不依赖任何事物的绝对独立的存在,如同宇宙一样自始自终。所以法身是不会有父母儿女的,有父母儿女的是“报身”而非法身。“独自一个身,切须了却去”,人人都有这个法身,但却有“了”有“未了”。对于“未了”的人,那的确应“切须了却去”,不然学了一辈子的佛法,在这个事上“未了”,岂不可惜!
“闻我有此言,人人竞来取”,人们听说我有“了却”之法,纷纷前来求取。“对他一句子,不话无言语”。面对这些求法的人,我可以送他们一句,可别说我没有说什么啊!这些语言,能放能收,嚼之无味,弃之不舍。禅师语言高明之处,真是难以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