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到底做错了什么?从封神榜到小说评说、历史记载,是荒淫无度,还是功过各有?纣王到底有哪些功过是非?小编认为,也许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看看。
纣王真那么无道?众口背后的尴尬与宽容——《论语》识人辨事驱害
四兽的新轴心时代 2017-09-20 06:30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国学)
一、识人辨事:可恶之人或有价、众口背后的尴尬
“什么?他吸毒?怎么会这样!”一瞬间,多年的偶像崩坍了。“啧啧,他老婆多漂亮,还在外面乱搞,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些热门话题一旦和某人建立联系,此人差不多就要被抛弃了。只是做错了事,就该否定这个人的所有吗?
举个例子,商纣王给人印象大多是荒淫无道: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炮烙忠臣……可《论语》是怎么说的?
子贡说:“殷纣王的无道,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吧。君子最讨厌身上有污名,一旦沾上污名,天下的种种恶名就都要集中到他身上了。”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而纣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载:纣王自小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继位后攻打东夷诸部,把疆域扩展到今天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统一了东夷和中原,从这点看是有功的。
转折在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而亡,于是就有了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究其原因?除了纣王的昏庸之外,周人为了正名的诽谤也是因素之一。
这里无意为纣王正名,只想说因为某一方面污名,而忽视整个人其他方面的价值,显然不够客观,对当事人也不公平。如《史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当天下之恶皆归于一人之时,更要全面地了解情况,以作正确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纣王:统一东夷和中原
二、从善如流:勿以恶小而为之、浪子回头金不换
以上也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好不要沾染上这些污名、污行,否则就万劫不复了。那么一旦沾染上恶行要怎么办?有补救的方法吗?
子贡说了:“君子的错误,就像日蚀月蚀一样:他犯错误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人都敬仰他。”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就是所犯的错不是很大,有改正的余地。若像纣王一般,战时大批俘虏倒戈相向,国破家亡就没有退路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 / 浪子回头
到了当代,沾上一点污名就很难翻身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明星涉毒、或第三者之类的事件,除了成为社会热点之外,当事人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甚至毁掉了家庭和事业。
所以,《诸葛亮集》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首先是我们自身的洁身自好很重要。
其次,如果一不小心犯了错误,也应该及时改正,当然这个错误要在合理范围内,比如一次出轨叫做偶然,多次出轨那就是惯犯和人品问题了,想让别人原谅也很难。
再次,作为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也应该给当事人一个浪子回头的机会,不要一个污点就把人打死,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与人方便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当然,对于屡教不改的惯犯,还是要快刀斩乱麻、敬而远之,以免殃及池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最后,今天的【倒背论语002】主要有以下两句,相关名句也给大家做参考。
1、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诸葛亮集》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史记》有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公众号:四兽的新轴心时代
评论
多彩的生活 97赞
踩
帝辛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天下谓之纣”,周武王称其为“纣王”, 人称殷纣王。部份文学小说则有称其为“寿王”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竹书纪年》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在位后期,逐渐骄傲恣肆,专横跋扈,特别是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曾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机联合西方庸、蜀、羌、微、彭、濮等族11个小国会师孟津,带兵数万,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与纣王兵会战于牧野(朝歌城南至卫辉市)。纣王仓皇组织奴隶兵应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帝辛死后,其子武庚将其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纣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暴君,与夏桀并论。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幻想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为《封神榜》。不过,有观点认为,很多对帝辛的方面评价,存在历史递增性。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多,甚至有些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指责越来越多。子贡也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此言有一定道理。
1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历史问答达人 9赞
踩
《论语》中说:“纣的坏,没传说的那么厉害,但人们憎恶他,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在他身上。
就比如“比干之死”,在春秋时期的版本仅仅是“死谏”,在战国时期被屈原说成“淹死”,到了汉朝刘向嘴里就变成,纣王为了满足妲己好奇,想看看圣人是不是真的有七窍玲珑心的传说了。关于“酒池肉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的文献里,殊不知此时距离商朝末年,已经快过去将近一千年了。
纣王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讨伐东夷,把中国版图扩展到了江淮一带。然而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消耗了商朝的国力,由于俘虏太多,来不及安抚,再加上他没有处理好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武王趁虚进攻,俘虏临阵倒戈,导致商朝灭亡。——当知道这些之后,会发现纣的失败,和残暴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人向来不吝惜谩骂与夸赞,崇拜时便完美神化,如孔明、关羽,以至于虚而失真;厌恶时便彻底丑化,如王莽、杨广,以至于过犹不及。黑到极致时,反而增加了翻案的契机,如教授嘴里的曹操;吹到极致时,反而增加了抹黑的槽点,如愤青口中的雷锋。赢政梦杀侍女,把名字换成曹操,民间照样流传;解缙巧对楹联,把名字换成纪昀,依旧津津乐道。
正如:杨幂的脚越传越臭,小四的个头越传越矮。白岩松的话越来越多,马云的鸡汤每句都能戳中你的G点。
评论
彩虹极限 47赞
踩
在春秋时期,纣的罪状还只有“比干谏而死”而已。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开始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的《史记》,纣已经是个比较坏的人了,比如《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剖比干,观其心”等事情。但这些事情在商周史料《今文尚书》之《商书》、《周书》诸篇中,都是没有的,在商周的史料里,找不到纣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的记载。到了晋朝,在皇甫谧的笔下,纣又多了一条罪状,在妲己的怂恿下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蛇蝎美人,祸国殃民,于是“女祸亡国论”也出来了。总之是纣王和妲己随着年代的久远越来越坏。
史书上记载的纣是个良才美质的人,说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博闻广见。而且武艺高超,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传说他能倒拖九牛,托梁换柱,深得他父亲的喜爱。
那是什么原因使纣一步一步被丑化的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胜者为王败者寇”,当时的周王朝虽然灭了商,但并不是一个大国,他要巩固他的政权,稳定和笼络他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
纣王当然不是没一点缺点,而且纣王一把火已经把自己烧死了,把他的这些缺点再搬出来,怎么添油加醋造势一番都关系不大了。灭掉商纣王的西周帝王们,以及其后的御用文人们,根据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纣王的事一再编排,终于使他成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人。
商朝被灭后,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的问题。能否使局面稳定下来,当时的武王心里还没有底。为此,他召见姜太公等人商议,问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官员等,太公答道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爱屋及乌”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由此可见,改朝换代后,帝王对前一个王朝的人马都是心存防范之心和有所忧虑的,得想办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其次就是纣王身边有个妲己,虽是战利品和玩物,当毕竟是女人啊,可迎合“女人是祸水”的论调,可以顺利地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杨贵妃一样,成了祸水和替罪羊。《列女传》就把劣迹都归于妲己身上,谓之“女祸亡国论”。
商纣王其实挺冤的,死了千年了也得不到安生,世代被人们挂在嘴边咒骂,放在心里厌恶。比如人们形容坏人时常说到的一个成语“助纣为虐”,说的就是纣王的事。
评论
北斗寒星 41赞
踩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暴君的代名词,一个是夏桀,另一个就是商纣。夏桀的事情可能少有人知,但是商纣的事迹,肯定众所周知。因为他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载。而最有名的就是封神演义对他的描写。封神演义把这个末代君主描写的简直妖魔化,近乎一个杀人狂。真实的纣王是这样吗?
不能否认,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商纣是有责任的,他本身肯定是有缺陷的。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待他这个人。不管是史书还是小说,把他的缺陷扩大化了,让人们相信这就是商纣,不管这是不是历史的真相。
商纣本名叫受辛,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正好和那个兽心谐音,封神榜对他的描写不就是人面兽心吗!他是帝乙的小儿子,是商朝的三十一世君主,成汤的二十八代孙。本来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应该轮不到他当王。可是帝乙在继位前,就已经生下这两个儿子,受辛是帝乙当王之后生的,立世子的时候,大臣们都主张立长子微子启,理由是他是老大而且很贤明。许是出于偏爱小儿子的心理,帝乙反对立长,要立受辛为世子,理由也很合理,那就是立嫡,就是立正宫王后生的儿子。别看这哥仨是一奶同胞,但是那两个时运不佳,受辛运气好,一落生,爹妈就都扶正了,他也就成了嫡子了。
大臣们虽然心理不太愿意,觉得这个老三不踏实,但是宗法制度在那摆着呢,也不好拒绝,只好听命了。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新王了。受辛这个人确实有本事,是个猛人能人。史书上说他有很多特点,闻见甚敏,很有智慧,反正不是酒囊饭袋那种。口才极好,自己犯了错误会掩饰,而且还能阻止别人提意见。力气甚大,能手格猛兽。这些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许不算什么,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这些特点恐怕就不太美妙了。因为他太自负了。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了,你这还是老腔调呀。不,你错了。我刚才说了那么多,但我没说他残暴嗜杀。也没说他好色,好色是帝王的通病,没什么可说的。后人说商纣宠幸妲己,对她言听计从。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客观的。历史上却有妲己其人,当时商纣讨伐有苏部落,有苏部落战败,为了求和,只好献上美女妲己,以求息兵。妲己是一个讨好商纣的礼物。这样一个礼物,一个战利品,商纣怎么能看重他呢,而且从他的性格来说,他也不是专听妇人之言的昏君。
封神榜里说他残暴好杀,经常残害忠良。这也不真实,上文说了,他能够用他的口才去拒谏,所以没必要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对付给他提意见的大臣。他最有名的残杀忠良,就是比干。比干是他的叔父,因为向他提意见,激怒了商纣,被其挖心而死。因为其手段残忍,所以历来被读书人道学家视为恶行之一而大书特书。比干提了什么意见,让纣王不念亲情,将其杀死?当时商纣征讨东夷部落,战争进行的很艰苦,士兵普遍有些厌战之心,比干就像商纣建议应该立刻班师,商纣认为这个建议是扰乱军心。对于商纣来说,征讨东夷非常重要,不能有任何扰乱军心的留言,影响部队的情绪。所以只好拿比干开刀,很有些杀鸡给猴看的意思。至于是不是挖心就不得而知了。对于比干之死,商纣的作为也许真是不得已,当时的东夷部落时时侵扰商朝,讨伐东夷也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应该是和国家生死攸关的事情,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没有错。商纣平定东夷,给当时的淮河流域开发做出了贡献,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两淮流域的文明发展,这是商纣应该肯定的业绩。
但是这场战争也是把双刃剑,可以说商朝的灭亡,与这场战争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的西方的周部落趁着商纣东征,无暇西顾之机,已悄然崛起。经过周文王武王的两代经营。在名臣姜尚等人的辅佐下,已经具备了灭商的条件。终于在商纣与东夷大战之际,商朝首都兵力空虚,起兵东进,在牧野郊外,与商纣临时拼凑的奴隶军队交战,结果奴隶阵前倒戈,商纣大败,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
可以说武王伐纣是一场不太光彩的偷袭。但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周朝建立后,就开始给自己正名,因为周当时是商朝内部的一个臣属部落,武王伐纣实际上就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为了给自己的改朝换代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对受辛所做的事情进行彻底的歪曲与夸大。还给他定了一个纣的恶评。纣,是残暴到极点的意思,把所有坏事当放在他的身上,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周的统治者成功了。他把商朝完全抹杀了,以至于近千年后的太史公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史记这部史书里更是有所夸大。更使得那些千百年来的儒生们对其深信不疑,我不能不说,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太可怕了。
纣王到底做错了什么?从封神榜到小说评说、历史记载,是荒淫无度,还是功过各有?纣王到底有哪些功过是非?小编认为,也许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看看。
纣王真那么无道?众口背后的尴尬与宽容——《论语》识人辨事驱害
四兽的新轴心时代 2017-09-20 06:30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国学)
一、识人辨事:可恶之人或有价、众口背后的尴尬
“什么?他吸毒?怎么会这样!”一瞬间,多年的偶像崩坍了。“啧啧,他老婆多漂亮,还在外面乱搞,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些热门话题一旦和某人建立联系,此人差不多就要被抛弃了。只是做错了事,就该否定这个人的所有吗?
举个例子,商纣王给人印象大多是荒淫无道: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炮烙忠臣……可《论语》是怎么说的?
子贡说:“殷纣王的无道,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吧。君子最讨厌身上有污名,一旦沾上污名,天下的种种恶名就都要集中到他身上了。”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而纣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载:纣王自小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继位后攻打东夷诸部,把疆域扩展到今天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统一了东夷和中原,从这点看是有功的。
转折在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而亡,于是就有了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究其原因?除了纣王的昏庸之外,周人为了正名的诽谤也是因素之一。
这里无意为纣王正名,只想说因为某一方面污名,而忽视整个人其他方面的价值,显然不够客观,对当事人也不公平。如《史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当天下之恶皆归于一人之时,更要全面地了解情况,以作正确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纣王:统一东夷和中原
二、从善如流:勿以恶小而为之、浪子回头金不换
以上也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好不要沾染上这些污名、污行,否则就万劫不复了。那么一旦沾染上恶行要怎么办?有补救的方法吗?
子贡说了:“君子的错误,就像日蚀月蚀一样:他犯错误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人都敬仰他。”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就是所犯的错不是很大,有改正的余地。若像纣王一般,战时大批俘虏倒戈相向,国破家亡就没有退路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 / 浪子回头
到了当代,沾上一点污名就很难翻身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明星涉毒、或第三者之类的事件,除了成为社会热点之外,当事人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甚至毁掉了家庭和事业。
所以,《诸葛亮集》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首先是我们自身的洁身自好很重要。
其次,如果一不小心犯了错误,也应该及时改正,当然这个错误要在合理范围内,比如一次出轨叫做偶然,多次出轨那就是惯犯和人品问题了,想让别人原谅也很难。
再次,作为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也应该给当事人一个浪子回头的机会,不要一个污点就把人打死,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与人方便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当然,对于屡教不改的惯犯,还是要快刀斩乱麻、敬而远之,以免殃及池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最后,今天的【倒背论语002】主要有以下两句,相关名句也给大家做参考。
1、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诸葛亮集》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史记》有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公众号:四兽的新轴心时代
评论
多彩的生活 97赞
踩
帝辛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天下谓之纣”,周武王称其为“纣王”, 人称殷纣王。部份文学小说则有称其为“寿王”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竹书纪年》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在位后期,逐渐骄傲恣肆,专横跋扈,特别是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曾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机联合西方庸、蜀、羌、微、彭、濮等族11个小国会师孟津,带兵数万,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与纣王兵会战于牧野(朝歌城南至卫辉市)。纣王仓皇组织奴隶兵应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帝辛死后,其子武庚将其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纣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暴君,与夏桀并论。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幻想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为《封神榜》。不过,有观点认为,很多对帝辛的方面评价,存在历史递增性。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多,甚至有些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指责越来越多。子贡也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此言有一定道理。
1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历史问答达人 9赞
踩
《论语》中说:“纣的坏,没传说的那么厉害,但人们憎恶他,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在他身上。
就比如“比干之死”,在春秋时期的版本仅仅是“死谏”,在战国时期被屈原说成“淹死”,到了汉朝刘向嘴里就变成,纣王为了满足妲己好奇,想看看圣人是不是真的有七窍玲珑心的传说了。关于“酒池肉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的文献里,殊不知此时距离商朝末年,已经快过去将近一千年了。
纣王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讨伐东夷,把中国版图扩展到了江淮一带。然而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消耗了商朝的国力,由于俘虏太多,来不及安抚,再加上他没有处理好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武王趁虚进攻,俘虏临阵倒戈,导致商朝灭亡。——当知道这些之后,会发现纣的失败,和残暴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人向来不吝惜谩骂与夸赞,崇拜时便完美神化,如孔明、关羽,以至于虚而失真;厌恶时便彻底丑化,如王莽、杨广,以至于过犹不及。黑到极致时,反而增加了翻案的契机,如教授嘴里的曹操;吹到极致时,反而增加了抹黑的槽点,如愤青口中的雷锋。赢政梦杀侍女,把名字换成曹操,民间照样流传;解缙巧对楹联,把名字换成纪昀,依旧津津乐道。
正如:杨幂的脚越传越臭,小四的个头越传越矮。白岩松的话越来越多,马云的鸡汤每句都能戳中你的G点。
评论
彩虹极限 47赞
踩
在春秋时期,纣的罪状还只有“比干谏而死”而已。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开始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的《史记》,纣已经是个比较坏的人了,比如《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剖比干,观其心”等事情。但这些事情在商周史料《今文尚书》之《商书》、《周书》诸篇中,都是没有的,在商周的史料里,找不到纣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的记载。到了晋朝,在皇甫谧的笔下,纣又多了一条罪状,在妲己的怂恿下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蛇蝎美人,祸国殃民,于是“女祸亡国论”也出来了。总之是纣王和妲己随着年代的久远越来越坏。
史书上记载的纣是个良才美质的人,说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博闻广见。而且武艺高超,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传说他能倒拖九牛,托梁换柱,深得他父亲的喜爱。
那是什么原因使纣一步一步被丑化的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胜者为王败者寇”,当时的周王朝虽然灭了商,但并不是一个大国,他要巩固他的政权,稳定和笼络他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
纣王当然不是没一点缺点,而且纣王一把火已经把自己烧死了,把他的这些缺点再搬出来,怎么添油加醋造势一番都关系不大了。灭掉商纣王的西周帝王们,以及其后的御用文人们,根据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纣王的事一再编排,终于使他成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人。
商朝被灭后,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的问题。能否使局面稳定下来,当时的武王心里还没有底。为此,他召见姜太公等人商议,问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官员等,太公答道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爱屋及乌”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由此可见,改朝换代后,帝王对前一个王朝的人马都是心存防范之心和有所忧虑的,得想办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其次就是纣王身边有个妲己,虽是战利品和玩物,当毕竟是女人啊,可迎合“女人是祸水”的论调,可以顺利地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杨贵妃一样,成了祸水和替罪羊。《列女传》就把劣迹都归于妲己身上,谓之“女祸亡国论”。
商纣王其实挺冤的,死了千年了也得不到安生,世代被人们挂在嘴边咒骂,放在心里厌恶。比如人们形容坏人时常说到的一个成语“助纣为虐”,说的就是纣王的事。
评论
北斗寒星 41赞
踩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暴君的代名词,一个是夏桀,另一个就是商纣。夏桀的事情可能少有人知,但是商纣的事迹,肯定众所周知。因为他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载。而最有名的就是封神演义对他的描写。封神演义把这个末代君主描写的简直妖魔化,近乎一个杀人狂。真实的纣王是这样吗?
不能否认,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商纣是有责任的,他本身肯定是有缺陷的。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待他这个人。不管是史书还是小说,把他的缺陷扩大化了,让人们相信这就是商纣,不管这是不是历史的真相。
商纣本名叫受辛,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正好和那个兽心谐音,封神榜对他的描写不就是人面兽心吗!他是帝乙的小儿子,是商朝的三十一世君主,成汤的二十八代孙。本来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应该轮不到他当王。可是帝乙在继位前,就已经生下这两个儿子,受辛是帝乙当王之后生的,立世子的时候,大臣们都主张立长子微子启,理由是他是老大而且很贤明。许是出于偏爱小儿子的心理,帝乙反对立长,要立受辛为世子,理由也很合理,那就是立嫡,就是立正宫王后生的儿子。别看这哥仨是一奶同胞,但是那两个时运不佳,受辛运气好,一落生,爹妈就都扶正了,他也就成了嫡子了。
大臣们虽然心理不太愿意,觉得这个老三不踏实,但是宗法制度在那摆着呢,也不好拒绝,只好听命了。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新王了。受辛这个人确实有本事,是个猛人能人。史书上说他有很多特点,闻见甚敏,很有智慧,反正不是酒囊饭袋那种。口才极好,自己犯了错误会掩饰,而且还能阻止别人提意见。力气甚大,能手格猛兽。这些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许不算什么,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这些特点恐怕就不太美妙了。因为他太自负了。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了,你这还是老腔调呀。不,你错了。我刚才说了那么多,但我没说他残暴嗜杀。也没说他好色,好色是帝王的通病,没什么可说的。后人说商纣宠幸妲己,对她言听计从。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客观的。历史上却有妲己其人,当时商纣讨伐有苏部落,有苏部落战败,为了求和,只好献上美女妲己,以求息兵。妲己是一个讨好商纣的礼物。这样一个礼物,一个战利品,商纣怎么能看重他呢,而且从他的性格来说,他也不是专听妇人之言的昏君。
封神榜里说他残暴好杀,经常残害忠良。这也不真实,上文说了,他能够用他的口才去拒谏,所以没必要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对付给他提意见的大臣。他最有名的残杀忠良,就是比干。比干是他的叔父,因为向他提意见,激怒了商纣,被其挖心而死。因为其手段残忍,所以历来被读书人道学家视为恶行之一而大书特书。比干提了什么意见,让纣王不念亲情,将其杀死?当时商纣征讨东夷部落,战争进行的很艰苦,士兵普遍有些厌战之心,比干就像商纣建议应该立刻班师,商纣认为这个建议是扰乱军心。对于商纣来说,征讨东夷非常重要,不能有任何扰乱军心的留言,影响部队的情绪。所以只好拿比干开刀,很有些杀鸡给猴看的意思。至于是不是挖心就不得而知了。对于比干之死,商纣的作为也许真是不得已,当时的东夷部落时时侵扰商朝,讨伐东夷也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应该是和国家生死攸关的事情,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没有错。商纣平定东夷,给当时的淮河流域开发做出了贡献,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两淮流域的文明发展,这是商纣应该肯定的业绩。
但是这场战争也是把双刃剑,可以说商朝的灭亡,与这场战争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的西方的周部落趁着商纣东征,无暇西顾之机,已悄然崛起。经过周文王武王的两代经营。在名臣姜尚等人的辅佐下,已经具备了灭商的条件。终于在商纣与东夷大战之际,商朝首都兵力空虚,起兵东进,在牧野郊外,与商纣临时拼凑的奴隶军队交战,结果奴隶阵前倒戈,商纣大败,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
可以说武王伐纣是一场不太光彩的偷袭。但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周朝建立后,就开始给自己正名,因为周当时是商朝内部的一个臣属部落,武王伐纣实际上就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为了给自己的改朝换代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对受辛所做的事情进行彻底的歪曲与夸大。还给他定了一个纣的恶评。纣,是残暴到极点的意思,把所有坏事当放在他的身上,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周的统治者成功了。他把商朝完全抹杀了,以至于近千年后的太史公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史记这部史书里更是有所夸大。更使得那些千百年来的儒生们对其深信不疑,我不能不说,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