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故事

【编者按】粮票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粮票的故事就是人们生活维艰的故事,也是辛酸的回忆,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今天的阳光真好。

趁着好天气来到车库里收拾一下凌乱的物件。真应了那句话了,穷家值万贯,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想扔,若干年来把个车库塞的满满当当,以至停车都得侧身紧出。不紧不慢的整理着,冷不丁发现了一个做工精细的小木盒儿,虽日深久远,但还是红黄锃亮。轻轻的拉开盒盖儿,一叠码放整齐的粮票露了出来,仔细看看,原来是全国粮票,粮票的下面,压着购粮本,粮本的下面还有煤本,副食本,还有几张印刷粗糙的线票、棉花票。

看着看着觉得好笑,不知觉间变成了苦笑。这是物证,这是凭证,这是一个家庭想当初生活的必须,同时这也是走过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按现在时髦的称呼,我们当属50.60后。不少人起了这样的名字,建国,援朝,和平,跃进,四清,人生伊始就已经烙上了共和国曾经的印记。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鸡蛋三分钱一个,一毛钱能买好多的炒豆儿,瓜籽儿,杏干儿,黑枣儿一类的零食,父母给的零花钱用分计算,一个五分钱的钢蹦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时间不长,就开始了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最早出现的就是粮票。

粮票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清晰的区域划分。我们家随父亲在铁路上流动,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近到北京铁路局所辖的铁路小学就读。那时候,粮食已经定量了,根据每个人从事的工种定量,居民家属学生最低,每人每月25斤,体力劳动者最高,好像是每月四五拾斤。因此,每个月从家里的粮本上取出定量对等的粮票交给学校,或者起一个软单,{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就是一成不变的定律。

渐渐地粮票有了地域性限制了,各个省、自治区都印制了自己的地方粮票,使用的范围,也只能在印制的辖区以内,出了区域就成了废纸头儿一张。

生活越来越困难了,粮食越来越重要了,对等的粮票也显得弥足珍贵,吃不饱肚子那是经常的事。现在知道了,当时国家遇到了大的自然灾害,还要还苏联的外债,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糟糕。副食品根本谈不上,花钱也没得买,肉蛋奶,那是非常遥远的曾经与海市蜃楼。白面一年到头儿人均供应二斤,人们做菜没有油,凡是与粮食相关的副食品,同样奇缺的寥若晨星。那年头,人人成了大肚汉,好像不知道饱似的,饿的实在顶不住,只能喝水,以至人们的皮肤水滑锃亮,眼睛虚睁,全身浮肿,一摁一个坑,老半天不起来。

那时的粮票,属于奇珍。坐火车的旅客,凭长途车票才能买到两个不要粮票的烧饼,短途旅客是享受不到这一特殊待遇的。记得有一个叔叔在列车上当乘警,列车停靠的时候,会从车窗口递出两个烧饼,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这也是最珍贵的,偶尔的,期盼的上等点

心。

吃不饱饭,人们不断的想办法,什么代食品一类的就出现了。麸皮、谷糠算好的,还把玉米轴碾碎了,连同菜叶掺合着吃,当时糖精可是大有用武之道,难以下咽的东西放上糖精改变一下口味。秋天来了,粮站开始供应白薯,马铃薯,大豆之类的杂粮品种,好在一斤粮食可以顶五斤购买,人们的肚子总算可以填饱了。那时,车站附近的空地全被人们拓成了小片荒,主要是种一些蔬菜聊以充饥。

地里的庄稼收了,职工在下班的时候,扛上铁锹,到地里遛拾落下的块根粮食。力气大的,把个白薯地新翻了一遍。家属和孩子们,拾豆,捡谷穗儿,还有地边荒埂上的小萝卜,小白菜,胡萝卜。春天的时候,柳树芽儿,杏树叶儿,槐树花,榆钱儿,地里的苦菜,婆婆丁,灰灰菜,沙蓬草,刺儿芽,羊奶角儿&&都是果腹的好东西。人们因饥而怕,为饱而忧,做饭的时候,得用称称,用碗量,生怕吃不到月底挨饿。

这种日子挨了好几年,伴随这种日子的就是各种票证的繁样百出,谁们家要是有个亲戚接济几斤粮票,给个布票棉花票什么的,那是值得显摆的,那是再辉煌不过的事情了。后来有全国粮票了,到辖区以外的地方办事出差,就得换全国粮票,先得到单位开证明,再得到粮食局领,根据出差的天数支付粮票数额,不然,有钱到饭馆也吃不出饭来。那时到北京出差,省下几斤全国粮票,买几斤动物饼干,也是一件蛮时髦和值得夸耀的事情。

人们饿怕了肚皮,省吃俭用的在粮本上积累的数字,斤斤计较的积攒粮票,攒的多了,还可以换鸡蛋,换大米白面,改善一下生活。

看着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全国粮票,这些曾经压得住心火的小纸片,现在默默的躺在这个小盒子里,心中不免涌上一种酸楚。

外面的阳光更灿烂了,我慢慢的合上了那个精致的小木盒,时过境迁,真的是时过境迁。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

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编者按】粮票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粮票的故事就是人们生活维艰的故事,也是辛酸的回忆,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今天的阳光真好。

趁着好天气来到车库里收拾一下凌乱的物件。真应了那句话了,穷家值万贯,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想扔,若干年来把个车库塞的满满当当,以至停车都得侧身紧出。不紧不慢的整理着,冷不丁发现了一个做工精细的小木盒儿,虽日深久远,但还是红黄锃亮。轻轻的拉开盒盖儿,一叠码放整齐的粮票露了出来,仔细看看,原来是全国粮票,粮票的下面,压着购粮本,粮本的下面还有煤本,副食本,还有几张印刷粗糙的线票、棉花票。

看着看着觉得好笑,不知觉间变成了苦笑。这是物证,这是凭证,这是一个家庭想当初生活的必须,同时这也是走过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按现在时髦的称呼,我们当属50.60后。不少人起了这样的名字,建国,援朝,和平,跃进,四清,人生伊始就已经烙上了共和国曾经的印记。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鸡蛋三分钱一个,一毛钱能买好多的炒豆儿,瓜籽儿,杏干儿,黑枣儿一类的零食,父母给的零花钱用分计算,一个五分钱的钢蹦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时间不长,就开始了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最早出现的就是粮票。

粮票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清晰的区域划分。我们家随父亲在铁路上流动,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近到北京铁路局所辖的铁路小学就读。那时候,粮食已经定量了,根据每个人从事的工种定量,居民家属学生最低,每人每月25斤,体力劳动者最高,好像是每月四五拾斤。因此,每个月从家里的粮本上取出定量对等的粮票交给学校,或者起一个软单,{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就是一成不变的定律。

渐渐地粮票有了地域性限制了,各个省、自治区都印制了自己的地方粮票,使用的范围,也只能在印制的辖区以内,出了区域就成了废纸头儿一张。

生活越来越困难了,粮食越来越重要了,对等的粮票也显得弥足珍贵,吃不饱肚子那是经常的事。现在知道了,当时国家遇到了大的自然灾害,还要还苏联的外债,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糟糕。副食品根本谈不上,花钱也没得买,肉蛋奶,那是非常遥远的曾经与海市蜃楼。白面一年到头儿人均供应二斤,人们做菜没有油,凡是与粮食相关的副食品,同样奇缺的寥若晨星。那年头,人人成了大肚汉,好像不知道饱似的,饿的实在顶不住,只能喝水,以至人们的皮肤水滑锃亮,眼睛虚睁,全身浮肿,一摁一个坑,老半天不起来。

那时的粮票,属于奇珍。坐火车的旅客,凭长途车票才能买到两个不要粮票的烧饼,短途旅客是享受不到这一特殊待遇的。记得有一个叔叔在列车上当乘警,列车停靠的时候,会从车窗口递出两个烧饼,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这也是最珍贵的,偶尔的,期盼的上等点

心。

吃不饱饭,人们不断的想办法,什么代食品一类的就出现了。麸皮、谷糠算好的,还把玉米轴碾碎了,连同菜叶掺合着吃,当时糖精可是大有用武之道,难以下咽的东西放上糖精改变一下口味。秋天来了,粮站开始供应白薯,马铃薯,大豆之类的杂粮品种,好在一斤粮食可以顶五斤购买,人们的肚子总算可以填饱了。那时,车站附近的空地全被人们拓成了小片荒,主要是种一些蔬菜聊以充饥。

地里的庄稼收了,职工在下班的时候,扛上铁锹,到地里遛拾落下的块根粮食。力气大的,把个白薯地新翻了一遍。家属和孩子们,拾豆,捡谷穗儿,还有地边荒埂上的小萝卜,小白菜,胡萝卜。春天的时候,柳树芽儿,杏树叶儿,槐树花,榆钱儿,地里的苦菜,婆婆丁,灰灰菜,沙蓬草,刺儿芽,羊奶角儿&&都是果腹的好东西。人们因饥而怕,为饱而忧,做饭的时候,得用称称,用碗量,生怕吃不到月底挨饿。

这种日子挨了好几年,伴随这种日子的就是各种票证的繁样百出,谁们家要是有个亲戚接济几斤粮票,给个布票棉花票什么的,那是值得显摆的,那是再辉煌不过的事情了。后来有全国粮票了,到辖区以外的地方办事出差,就得换全国粮票,先得到单位开证明,再得到粮食局领,根据出差的天数支付粮票数额,不然,有钱到饭馆也吃不出饭来。那时到北京出差,省下几斤全国粮票,买几斤动物饼干,也是一件蛮时髦和值得夸耀的事情。

人们饿怕了肚皮,省吃俭用的在粮本上积累的数字,斤斤计较的积攒粮票,攒的多了,还可以换鸡蛋,换大米白面,改善一下生活。

看着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全国粮票,这些曾经压得住心火的小纸片,现在默默的躺在这个小盒子里,心中不免涌上一种酸楚。

外面的阳光更灿烂了,我慢慢的合上了那个精致的小木盒,时过境迁,真的是时过境迁。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

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相关文章

  • 社会调查--粮票的故事
  • 社会调查--粮票的故事 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收藏起来. 姥爷在我小的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 ...查看


  • 听妈妈讲那粮票的故事 找零票的辛酸(2组)
  • 听妈妈讲那粮票的故事---献给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 母亲的岗位,不需要竞聘上岗,可一旦上岗后,却充满了竞争的味道.母亲的工作成效,在于孩子是不是有出息.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母亲们含辛茹苦,不仅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孩子们的学 ...查看


  • 粮票的故事:票证年代的记忆
  • 方寸粮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它蕴藏了许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内涵,容纳了绘画.地理.民俗.历史.度量衡等各门类知识.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粮票的文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 ...查看


  • 我家的老物件
  • 我家的老物件 江苏姜堰市行知实验小学小陶子文学社 六(1)王雯丽 邮编225507 电话[1**********] 我家真的没有什么值钱的老物件,唯有几张小纸片算是有点价值.记得帮妈妈大扫除时,曾将一张上面只有几个字和一幅画的纸片,随便丢在 ...查看


  • [告别贫困奔小康]第一框"走出紧缺年代"教学反思
  • <告别贫困奔小康>第一框"走出紧缺年代"教学反思 [日期:2010-05-12] 来源:  作者:周良庄中学 张建亮 [字体:大 中 小] 在课前备课时,我原以为这节课内容会很简单,不就是过去的穷日子吗?课本 ...查看


  • 我的生活经历:妈妈留给我的东西一生都用不完
  •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常常说给我的记得两句话:"吃东西,一个人吃是填穷了,众人吃是传名了"."人帮人,越帮越有".没想到成为我一生的"操作系统"! 很有意思,在我几岁时,当时住在 ...查看


  • 留在记忆中的那个票证年代
  • 票证的回忆:留在记忆中的那个票证年代 www.hnce.com.cn  2009-9-28 14:55:16  来源:蓉城票证网   我要评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由于公社制度制约了农业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极度 ...查看


  • 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检疫0912班 2009253046 王亚芸 摘要: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也许并不深刻,然而在祖辈父辈的谈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 ...查看


  • 神奇的"第二货币"是什么?
  • 500斤粮票换一个大立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票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命根子",可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肉.蛋和蔬菜的消费已部分取代粮食消费.用句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油水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