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跨世纪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顾朝林 黄春晓 赵洪阳

甄 峰 吴 洋 黄朝永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一)

最近以来,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世界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近25年来,发展最快、有着无限增长潜力的行业是信息、研究与开发、医疗卫生、教育与培训以及环境保护等行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三次产业之间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为:(1)第一产业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

(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在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中,由于信息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促使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2)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生产方法也使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生产方法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资源投入的质量,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产品质量,甚至创造全新的产品。因此,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技术引进变得越来越普遍,技术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也就随着技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趋于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重构(restructure )与转移(shift )。产业结构重构,本质上并非是简单的某些产业部门比例的上升或下降,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式变动。产业结构转移,狭义地说,是指由于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使得产业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广义地说,产业结构转移不单单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还可以表现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进一步地说,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如果说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目的,那么,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则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变动中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流动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不仅表现在一、二、三产业各占比重的消长,而且也表现在三大产业内部关系的协调。

在产业结构的空间转移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发达国家加速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积极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转移变得更为广泛。在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转移更加深入,技术要素不断衍生出信息、知识等细分的要素。随着科1 南京市“十五”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摘要,南京市计经委资助项目。

1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生产领域的加速转移,尤其是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高技术产业本身上升势头很快,而且许多传统的产业部门也利用高技术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南京在近50年的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又由以轻工业发展为重点转向了重工业, 进而又转向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系表明,在人均GDP 在300—1500美元的工业化初步阶段,以土地、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在人均GDP 在1500—10000美元的重化工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时,经济结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对经济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1997年,南京GDP 达到761.6亿元,人均GDP 达到14500元,超过1700美元,可以认为,目前南京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由重化工前期向重化工后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明显的产业结构转型时期。

改革开放20年来,南京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分析南京市产业结构现状具有两个特征:(1)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1997年,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以上;在第二产业内部,电子、石化、机械、汽车、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已呈现突出的“电、汽、化”支柱优势。目前南京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汽车工业居第三位,并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产业结构转向战略性调整。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与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与制药等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新生长点。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分析,不难看出,南京市主要工业部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表现为:(1)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了DEA 有效,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排位也比较靠前,并且其历年的DEA 有效性呈现渐增的趋势。(2)医药制造业的排位居于中间,近年的发展趋势还不错。(3)石油加工工业、烟草业的发展较为稳定,且达到DEA 有效,结合生产规模来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显然是南京传统产业中的重要生产部门。(4)采矿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业看来是正在衰退的产业部门。而那些排位居于中间的产业部门,耐用消费品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趋势。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存在许多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将使南京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其次,南京处于处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地区——沿江和沿海的“T ”形轴线的交汇处,将成为国家发展基础产业的基地。第三,南京社会经济发展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将成为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但是,南京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从全球经济看,世界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一些国家进口需求减少,必然导致出口和资本市场低迷,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融资的难度加大,对南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其次,从国内形势看,国内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较大,使改革和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第三,从区域竞争看,香港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将大大加强珠江三角洲的联合竞争优势,而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仍面临着行政分割,联合作战能力弱的不利局面;京九铁路、芜湖华东二通道建设, 九江、

芜湖崛起, 以及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 将减弱南京的通道效应和中转地位。第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粗放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城市间产业及产品的同构和无序竞争,也使南京经济结构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

从南京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看,通过”九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先导、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医药和特种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城郊型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以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使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移。但是,南京也出现了明显的传统优势的第二产业部门萎缩,原有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竞争力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等结构性失调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南京市“十五”时期支柱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加快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传统优势的第二产业部门,培育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和现代化发展。

“十五”期间南京跨世纪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强支柱产业实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生产体系,力争到下世纪初叶建立起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一致的产业结构。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选择的战略方针是:(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组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南京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2)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化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组建国际营销网络,建立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尽快占领南京产品的国内外市场。(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尤其对综合流通体系、研究与开发、银行保险等金融支撑体系、市场组织与营销网络、会计与法律咨询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布局。(4)实施科教兴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南京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的影响,积极发挥和依托本市的科教力量和人才优势,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有规划地引导项目布局,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将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三)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总目标是: 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使南京成为制度创新、基础完善、外向度高、结构合理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中,(1)经济目标: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能源、交通、通信系统,形成具有南京特色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结构。(2)社会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保障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安臵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下岗人员,加快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3)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重视本市大气和水的质量监测,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

长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十五”期间,南京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选择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三、

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发展,不断壮大原有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发展都市型农业,形成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05年,基本确立电子信息、汽车、石化与精细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60%以上;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0%左右;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基本确立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争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8%左右;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的新路,逐步构筑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南京产业结构的重构,不仅要立足当前的现实状况,也要面向未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从而确立产业结构重构的战略目标。南京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结构也必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转移。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这种转移,其关键在于依赖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主要在于:(1)在知识经济临近的时代,现代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集中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且其发展速度惊人。(2)要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只有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才能促使传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会使中国的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南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南京应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移。这是因为:(1)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产业和一部分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转向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2)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3)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4)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逐渐实施城乡之间产业的转移。

“十五”期间南京市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调整和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支柱产业,实现第二产业在部门和空间的转移;在继续发展商业服务、交通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创汇农产品,实现郊区农业现代化。

(四)

南京是江苏省内第一个突破40%的城市。在南京第三产业中,商品流通、交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等三产主导部门增加值占三产比重72%。第三产业中以信息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三产总量的横向比较较低,与全国的主要城市比,低于京、津、沪和广州、武汉、重庆等市,在省内低于苏州和无锡两市,这与南京的地位很不相称。(2)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南京的信息服务业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南京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

趋势,在强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作用面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重视发展商业、物资、仓储、金融、保险、房地产、物资加工配送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务业;继续充分利用南京商品市场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提升商贸、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以辐射长江、服务全市区为宗旨,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资流通、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科技与教育、研究与开发、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性行业,推动第三产业由消费性服务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

(五)

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7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到15%;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0.79%。但是,南京实际上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和新材料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优势。

“十五”时期,从南京产业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来看,南京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8%,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先导的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产业,”九五”时期已被提升为支柱产业;现代生物及新药产业将作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的延续与升级;新材料产业则可以与汽车摩托车产业、建筑及建材产业形成有机结合。因此,南京市要着眼长远,面向下个世纪,在扶持发展“电汽化特”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发挥综合科技优势,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为新兴战略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下世纪南京的支柱产业。

(六)

传统产业2在今天并非无足轻重,相反,其中许多基础性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由于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对产业结构影响重要程度的变化,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传统产业的困境是结构性的。目前, 南京传统产业尽管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但其在全市产业结构中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十五”时期,南京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为了发挥南京自身的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南京应加大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实行产品升级,以创造出新的优势产品参与国内外竞争。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高南京工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 “十五”期间,南京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医药等原有支柱行业的基础仍较一般的传统产业要好、产业关联度也大、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仍有重大影响,因此继续强化它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和壮大上述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基本确立四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实施对轻工、食品、纺织、建材和钢铁等五大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2 这里所说的传统产业,主要是指工业中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部分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

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将先进制造业、汽车摩托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与改造。

(七)

1999年《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将向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国外农产品进一步开放。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价格竞争优势。根据南京自身条件,结合江苏省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十五”期间,(1)进一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南京奶业集团公司等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南京地区蔬菜、林果、家禽、生猪等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济人,加强农村合作社组织。(2)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南京郊区县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十五”时期要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对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3)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十五”时期,应把发展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立足点移到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全部农业资源、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上来,继续调整结构,拓宽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1)种植业。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进效益,大幅度调整粮棉油种植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2)林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调整林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搞好多种经营,提高山区农民经济收入。(3)畜牧业。着重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猪,加快发展牛、羊、禽、蛋、奶生产,推进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积极开拓饲料资源,努力增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4)水产业。大力发展淡水产养殖业,培育大型水产市场。(5)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南京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农副土特产品,重点开发蚕桑、茶叶、名特水果和蔬菜、食用菌、竹业、蜂业和花卉等产业。

(八)

南京的产业重构是要实现南京市产业结构向具有高度化特征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生产部门的新型结构转变。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空前活跃,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京必须通过扩大产业吸纳规模来加快改造南京的传统产业和否则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重构。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应该积极主动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构和转移,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

跨世纪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顾朝林 黄春晓 赵洪阳

甄 峰 吴 洋 黄朝永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一)

最近以来,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世界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近25年来,发展最快、有着无限增长潜力的行业是信息、研究与开发、医疗卫生、教育与培训以及环境保护等行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三次产业之间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为:(1)第一产业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

(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在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中,由于信息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促使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2)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生产方法也使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生产方法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资源投入的质量,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产品质量,甚至创造全新的产品。因此,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技术引进变得越来越普遍,技术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也就随着技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趋于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重构(restructure )与转移(shift )。产业结构重构,本质上并非是简单的某些产业部门比例的上升或下降,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式变动。产业结构转移,狭义地说,是指由于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使得产业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广义地说,产业结构转移不单单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还可以表现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进一步地说,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如果说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目的,那么,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则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变动中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流动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不仅表现在一、二、三产业各占比重的消长,而且也表现在三大产业内部关系的协调。

在产业结构的空间转移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发达国家加速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积极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转移变得更为广泛。在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转移更加深入,技术要素不断衍生出信息、知识等细分的要素。随着科1 南京市“十五”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摘要,南京市计经委资助项目。

1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生产领域的加速转移,尤其是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高技术产业本身上升势头很快,而且许多传统的产业部门也利用高技术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南京在近50年的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又由以轻工业发展为重点转向了重工业, 进而又转向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系表明,在人均GDP 在300—1500美元的工业化初步阶段,以土地、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在人均GDP 在1500—10000美元的重化工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时,经济结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对经济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1997年,南京GDP 达到761.6亿元,人均GDP 达到14500元,超过1700美元,可以认为,目前南京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由重化工前期向重化工后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明显的产业结构转型时期。

改革开放20年来,南京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分析南京市产业结构现状具有两个特征:(1)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1997年,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以上;在第二产业内部,电子、石化、机械、汽车、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已呈现突出的“电、汽、化”支柱优势。目前南京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汽车工业居第三位,并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产业结构转向战略性调整。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与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与制药等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新生长点。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分析,不难看出,南京市主要工业部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表现为:(1)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了DEA 有效,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排位也比较靠前,并且其历年的DEA 有效性呈现渐增的趋势。(2)医药制造业的排位居于中间,近年的发展趋势还不错。(3)石油加工工业、烟草业的发展较为稳定,且达到DEA 有效,结合生产规模来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显然是南京传统产业中的重要生产部门。(4)采矿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业看来是正在衰退的产业部门。而那些排位居于中间的产业部门,耐用消费品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趋势。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存在许多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将使南京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其次,南京处于处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地区——沿江和沿海的“T ”形轴线的交汇处,将成为国家发展基础产业的基地。第三,南京社会经济发展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将成为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但是,南京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从全球经济看,世界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一些国家进口需求减少,必然导致出口和资本市场低迷,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融资的难度加大,对南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其次,从国内形势看,国内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较大,使改革和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第三,从区域竞争看,香港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将大大加强珠江三角洲的联合竞争优势,而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仍面临着行政分割,联合作战能力弱的不利局面;京九铁路、芜湖华东二通道建设, 九江、

芜湖崛起, 以及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 将减弱南京的通道效应和中转地位。第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粗放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城市间产业及产品的同构和无序竞争,也使南京经济结构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

从南京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看,通过”九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先导、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医药和特种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城郊型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以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使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移。但是,南京也出现了明显的传统优势的第二产业部门萎缩,原有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竞争力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等结构性失调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南京市“十五”时期支柱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加快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传统优势的第二产业部门,培育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和现代化发展。

“十五”期间南京跨世纪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强支柱产业实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生产体系,力争到下世纪初叶建立起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一致的产业结构。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选择的战略方针是:(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组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南京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2)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化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组建国际营销网络,建立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尽快占领南京产品的国内外市场。(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尤其对综合流通体系、研究与开发、银行保险等金融支撑体系、市场组织与营销网络、会计与法律咨询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布局。(4)实施科教兴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南京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的影响,积极发挥和依托本市的科教力量和人才优势,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有规划地引导项目布局,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将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三)

“十五”时期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总目标是: 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使南京成为制度创新、基础完善、外向度高、结构合理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中,(1)经济目标: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能源、交通、通信系统,形成具有南京特色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结构。(2)社会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保障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安臵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下岗人员,加快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3)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重视本市大气和水的质量监测,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

长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十五”期间,南京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选择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三、

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发展,不断壮大原有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发展都市型农业,形成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05年,基本确立电子信息、汽车、石化与精细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60%以上;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0%左右;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基本确立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争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8%左右;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的新路,逐步构筑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南京产业结构的重构,不仅要立足当前的现实状况,也要面向未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从而确立产业结构重构的战略目标。南京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结构也必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转移。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这种转移,其关键在于依赖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主要在于:(1)在知识经济临近的时代,现代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集中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且其发展速度惊人。(2)要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只有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才能促使传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会使中国的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南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南京应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移。这是因为:(1)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产业和一部分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转向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2)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3)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4)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逐渐实施城乡之间产业的转移。

“十五”期间南京市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调整和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支柱产业,实现第二产业在部门和空间的转移;在继续发展商业服务、交通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创汇农产品,实现郊区农业现代化。

(四)

南京是江苏省内第一个突破40%的城市。在南京第三产业中,商品流通、交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等三产主导部门增加值占三产比重72%。第三产业中以信息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三产总量的横向比较较低,与全国的主要城市比,低于京、津、沪和广州、武汉、重庆等市,在省内低于苏州和无锡两市,这与南京的地位很不相称。(2)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南京的信息服务业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南京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

趋势,在强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作用面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重视发展商业、物资、仓储、金融、保险、房地产、物资加工配送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务业;继续充分利用南京商品市场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提升商贸、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以辐射长江、服务全市区为宗旨,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资流通、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科技与教育、研究与开发、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性行业,推动第三产业由消费性服务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

(五)

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7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到15%;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0.79%。但是,南京实际上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和新材料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优势。

“十五”时期,从南京产业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来看,南京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8%,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先导的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产业,”九五”时期已被提升为支柱产业;现代生物及新药产业将作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的延续与升级;新材料产业则可以与汽车摩托车产业、建筑及建材产业形成有机结合。因此,南京市要着眼长远,面向下个世纪,在扶持发展“电汽化特”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发挥综合科技优势,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为新兴战略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下世纪南京的支柱产业。

(六)

传统产业2在今天并非无足轻重,相反,其中许多基础性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由于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对产业结构影响重要程度的变化,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传统产业的困境是结构性的。目前, 南京传统产业尽管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但其在全市产业结构中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十五”时期,南京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为了发挥南京自身的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南京应加大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实行产品升级,以创造出新的优势产品参与国内外竞争。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高南京工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 “十五”期间,南京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医药等原有支柱行业的基础仍较一般的传统产业要好、产业关联度也大、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仍有重大影响,因此继续强化它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和壮大上述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基本确立四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实施对轻工、食品、纺织、建材和钢铁等五大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2 这里所说的传统产业,主要是指工业中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部分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

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将先进制造业、汽车摩托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与改造。

(七)

1999年《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将向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国外农产品进一步开放。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价格竞争优势。根据南京自身条件,结合江苏省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十五”期间,(1)进一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南京奶业集团公司等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南京地区蔬菜、林果、家禽、生猪等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济人,加强农村合作社组织。(2)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南京郊区县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十五”时期要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对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3)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十五”时期,应把发展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立足点移到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全部农业资源、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上来,继续调整结构,拓宽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1)种植业。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进效益,大幅度调整粮棉油种植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2)林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调整林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搞好多种经营,提高山区农民经济收入。(3)畜牧业。着重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猪,加快发展牛、羊、禽、蛋、奶生产,推进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积极开拓饲料资源,努力增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4)水产业。大力发展淡水产养殖业,培育大型水产市场。(5)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南京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农副土特产品,重点开发蚕桑、茶叶、名特水果和蔬菜、食用菌、竹业、蜂业和花卉等产业。

(八)

南京的产业重构是要实现南京市产业结构向具有高度化特征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生产部门的新型结构转变。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空前活跃,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京必须通过扩大产业吸纳规模来加快改造南京的传统产业和否则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重构。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应该积极主动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构和转移,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


相关文章

  • 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_章熙军
  •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期) 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 章熙军,汪永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 ...查看


  • 产业经济学论文 1
  •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摘要:结构因素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产业结构演变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重大深刻的结构转变过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对于掌握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以及预测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具 ...查看


  •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立三 提要:本文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程.近代城市发展形态.近代建筑类型特征 三个方面,对我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的近代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得出了 ●一定的结论.同时引发了 ...查看


  • _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
  • Resources Science 第37卷第6期2015年6月 2015,37(6):1115-1123 Vol. 37,No. 6June , 2015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6-1115-09 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 ...查看


  • 土木工程的发展及前景
  • 科技文献检索报告 课题名称:土木工程的发展及前景 课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土木工程将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继续发展. 背景知 ...查看


  • 推进学科基地建设支撑学科创新发展_胡永红
  • 2009年4月高等教育研究A pr. , 2009 第30卷 第4期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V ol. 30 N o. 4 推进学科基地建设支撑学科创新发展 胡永红, 刘伟庆,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 ...查看


  • 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 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简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简单说"211"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两个100,即百个重点学校百个重 ...查看


  •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_陈友华
  • 2003年1月Jan. , 2003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9卷 第1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 anagement Vol. 19 No. 1 人口 ...查看


  •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 [摘要]:该文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和发展的探讨, 试图从中把握城市规划整体思想方法和行动发展变化的脉络, 以期时今后的城市规划实践能有所借鉴. 关键字:城市空间形态 总体规划 南京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一.指导思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