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1总论

1.1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

1.1.1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它是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观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它们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缺少生活照料的老年群体,在家办公的商务白领群体,以及寻求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居住空间环境。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型居住建筑。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仍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的变革,

综合型居住建筑的广义特性,将会使其展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1.1.2发展概况

简略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住宅建设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当今住宅和其他各类居住建筑的建设及预见今后的发展方向,皆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其发展轨迹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居住建筑总体的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生活最为贫困的基层工人和市民初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大量城镇住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1963-1965年实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住宅建设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4)1966-1976年,为发展迟缓时期,国内政治处于10年文革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住宅建设标准自然仍以小面积、低造价、低标准为计划控制目标。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经历了10年文革的经济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6)1991年直至目前,为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该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阶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与经济增长全面加速。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开始由适用安全的基本需求逐步走向舒适、健康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历年增长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居住建筑在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供应机制也实现了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的变革、住宅建设与供应已成为广大居民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当今我国居住建筑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正展现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是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 1.2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居住建筑的基本功用在于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所必须的建筑空间环

境,但是,人们对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总是复杂多样的,选择条件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1.2.1

适居性反映着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综合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人们择居的基本要求。居住建筑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应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 1.2.2为圆满实现居住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目标,设计者必须在居住区环境规划和居住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努力把握以下诸项基本设计原则:

(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 (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1.3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标准

根据居住建筑适居性的构成要素,按照其基本设计原则实现确定的设计目标,还需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 1.3.1

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设计者对此标准的制定方法了解甚少也较少关注。建筑设计者不仅应重视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而且也应重视有关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综合研究。

(1) 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

国民居住发展目标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的居住生活水平的建设目标(可简称国民居住目标),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住建设投资宏观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民居住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总体定位。 (2) 社会居住模式预测

一定时期内,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制定后,为落实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具体实施计划,必然涉及住房供应的类型,空间形式和相应技术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对住房供应对象的组成特征、居住方式和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也就是对社会居住模式的变化趋向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以确保住房供应的适用性和使用的长效性。 (3) 居住行为模式分类

1〕依据居住行为特性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是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

2〕住户主要成员在一定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可称为居住行为模式

1.3.2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精神性环境要求,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 1〕室内空气环境质量

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应保持一定的洁净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气中二

氧化碳的浓度不能高于人们健康生活必需的限度。

装修房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室内热环境质量

(A) 热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让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热

平衡,对居住的健康与舒适至关重要。

居室内热环境参考指标

(B)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影响室内热环境PMV值的主要

环境因素是室温和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与人体温度的良好关系,是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关键。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A〕 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

(a) 建筑隔热措施。建筑隔热措施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其次是西

墙和东墙。

(b) 房间自然通风组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引风入室,争取穿堂

风应该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c) 外立面遮阳措施。主要用以阻挡直射阳光从窗户进入室内,对

冬冷夏热地区宜采用临时性轻便遮阳措施,对冬暖夏热地区宜采用固定建筑遮阳构件,并与绿化结合处理。 B〕 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

(a) 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应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热阻,

可节约冬季采暖区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对非采暖区因效果甚微,应另做考虑。

(b) 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门窗的热损失占房间总热损失的

65%以上,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改进门窗构造与材料,增强保温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3〕室内光环境质量

(A) 光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

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三方面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的意义在于:

(a) 增进人体和视力的健康,并在心理上增进居住空间的舒适感。

居室中天然的光线随时变化,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生物钟节奏的作用,适度的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杀菌消毒,明亮的室内天然采光更有益于保护视力。同时,明媚的阳光可给人以光明和生命的象征,促进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b) 为居住空间中展开各种日常生活行为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和环

境氛围,以提高劳作效率,增进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赶。 (c) 正确处理天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从建筑

整体上节约能源。天然采光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人工照明设计主要应由建筑电气设计完成,主要涉及照明标准确定,灯具设计和灯具布置等技术问题。

(B)确保光环境质量的设计措施和控制标准:为创造居住建筑室内

良好的光环境,建筑设计上应争取良好的朝向,确保足够的建筑日照间距,立面窗户的开设应确保足够的采光面积。建筑电气设计上,应提供合理照明水平。

居住建筑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率

居住建筑室内照明标准

4〕室内声环境质量

(A)声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

源,在住户室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B) 住户室内声环境质量标准和设计措施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制定的原则,一是符合人们健康生活的需

要,二是符合国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允许,即是考虑需要和可能的结合兼顾。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

居住建筑空气声隔声标准

居住建筑撞击声隔声标准

5〕环境质量的心理要求与标准 (A)空间环境的心理学意义

(a) 社会美育意义 (b) 心理健康意义

(c) 空间功能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基础。 (B) 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 (a) 安全感与健康性 (b) 私密性与开放性 (c) 自主性与灵活性 (d) 闲适感与情趣性 (e) 自然感与回归性 1.4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

1.4.1新世纪人类住区共同的发展目标

人类美好的住区环境离不开美好的居住建筑环境的建设。《人居议程》在世界各国执行的情况表明:21世纪是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提出走向全面实施的世纪,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和目标。

1.4.2我国人居环境与住宅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仍属于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有国历史教训的发展老路。中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世界性的人居环境问题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然而,在肯定住宅产业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住宅建设和产

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1) 资源耗损巨大 (2) 能源浪费严重 (3) 环境污染加剧

1.4.3国外居住环境和住宅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基本满足住房数量需求的基础上,住区发展和住宅建设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 (1) 重视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

住房需求

1〕 探索城市住区规划模式的变革

2〕 尊重与保护城市文脉,探索新的城市居住模式 3〕 维护城市生态,寻求住区规划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注重建筑的内在品质,提高居住空间的综合性能

1〕 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保障住宅综合性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居

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2〕 不断开发和更新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技术,提高住宅部品与

设备的生产质量和成套配置水平。

3〕 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与安装住宅装修材料,成品住宅完成装修

后销售,确保质量的均好性。

4〕 居住空间设计提倡简约、朴实和回归自然的空间品质。 (3) 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居住的舒适度,开展健康住宅技术研究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计划和政策,有效降低住宅建造成本。

2〕 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提高住宅墙体的热工性能和门

窗的保温密闭性能、有效降低居住建筑能耗。

3〕 居住生活普遍使用洁净能源,以利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主要使

用电能,并研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发电,以解决日常居住生活用电。

4〕 广泛开展居住与健康的研究,并作为居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课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住宅”的技术标准,欧共体发布了相关技术协调标准,美国设立了国家健康住宅中心。

(4) 注重建筑体系的创新,大力提高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水平 1〕 在产品标准化,施工预制装配化的基础上,发展集成住宅生产

体系,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2〕 推行大规模定制的住宅生产模式,在确保企业经济收益的前提

下充分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3〕 广泛采用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和高效轻质外墙板建筑体系,提高

施工预制装配化水平和建材资源再利用率,降低建筑施工污染。 4〕 关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 1.4.4新世纪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向

依据21世纪人类住区发展的共同目标,深刻理解我国住宅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比照借鉴国外当今住宅发展的动向与有益经验,展望新世纪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向,主要应表现为下述若干方

面的长足进步。

(1)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1〕确保住区环境和建筑设施同步建设。 2〕全面兴建健康住宅、营造绿色家园。 3〕精心规划与设计,实现最佳居住功能要求。

4〕 提高设备性能和造型设计,改进建筑配置方式,增进居住空间

舒适度

5〕 提高居住空间的声、光、热和空气环境质量,采用环保建材,

消除室内污染、维护身心健康。

6〕 关怀老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行为提供最

大便利。

(2)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重大课题。

1〕研究优化居住形态的规划设计、节约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整治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研究降低建筑产品能耗,大力开发保温隔热技术和低能耗采暖空调技术,提高居住空间舒适度。

3〕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技术水平。

4〕研究保护淡水资源,大力发展复用与回用水技术,节约生活用水,提高水环境质量。

(3)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应实现高质量、高工效、低成本的目标。必须加快住宅生产标准化、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进程,形成经济合理的住宅生产和供应体系,大幅提高我国住宅建设的产业化整体水平。

(4)当今发展的紧迫任务是改革住宅技术支持体系,提高规划设计服务质量,提供优质建材与部品。具体改革内容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1〕强化建设项目开发策划和经济技术研究,确保项目策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强化建设方案研究,促进适用性住宅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建立相应的技术保证体系。

3〕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住宅建筑智能化水平,革新住宅设备配备、实现居住品质升级换代。

4强化建筑构造技术研究,确保建筑防火、防漏、隔声、隔热等构造设计具备先进的技术性能。

5〕 强化健康住宅技术标准的实施,成品住宅实现一次装修到位,

并从技术上解决室内污染问题。 2住宅建筑设计——套型设计 2.1.1居住空间 (1)起居空间 1〕起居空间的使用需求

(A)起居室活动方面需求

起居室活动需求

(B) 起居室空间方面需求。

(a) 不希望起居空间与其他空间穿套,避免各种行为相互干扰如因

频繁走动打搅其他家庭成员看电视等

(b) 空间可以适应家具摆放和变换,如把沙发进行多种组合,使沙

发与电视柜有多种位置关系。 2〕起居空间的家具及布置

(A)起居空间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

起居空间家具类型

B起居空间家具布置

(a) 起居室的家具一般沿两条相对的内墙布置,因此内墙面的长度和门洞口开设的位置影响着家具摆放

(b) 为满足起居空间的功能需求,营造器具生活氛围,沙发布置要注意形成便于谈话交流的围合向心性空间 (c) 沙发与电视柜的布置应考虑均好的视距和视角 (d) 当起居空间尺度较大时,应考虑分区布置家具 3〕起居室空间的尺寸确定 (A)面积 (B) 开间 (C) 进深 (2)餐厅 1〕餐厅的使用需求 (A)餐厅活动方面需求

餐厅活动方面需求

(B) 餐厅空间方面需求 2〕餐厅的家具及布置情况

(A)餐厅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

餐厅家具类型

B餐厅家具布置 3〕餐厅的尺寸确定 (3)主卧室 1〕主卧室的使用需求 2〕主卧室的家具及布置 3〕主卧室的尺寸确定 (4)书房 1〕书房的使用需求 2〕书房的家具布置

主卧室活动方面需求

主卧室家具类型

主卧室家具类型

书房家具、设备类型

3〕书房的尺寸确定 (5) 次卧室

1〕 次卧室的使用需求 2〕 次卧室的家具及布置 3〕 次卧室的尺寸确定 2.1.2 (1)厨房 1〕厨房使用要求

2〕厨房的厨具、设备及布置 3厨房的尺寸确定

厨房家具、设备类型

4〕 厨房的管线和烟道布置 (2)卫生间 1〕卫生间的使用需求 (A)卫生间活动方面需求 (B) 卫生间空间方面需求 2〕卫生间设备及布置

(A)卫生间设备类型及主要设备尺寸 (B) 卫生间主要设备布置 (C) 卫生间平面布局形式

卫生间中储藏的物品

卫生间设备类型

3〕卫生间的尺寸确定 5〕 卫生间管线和风道的布置 2.1.3辅助空间 (1)门厅 1〕门厅的使用需求

2〕门厅的家具布置

门厅家具类型

(2)走道、过厅 (3)储藏空间

储藏物品种类

(4) 阳台 1〕 阳台分类 2〕 阳台设计一般要求 3〕 服务阳台设计要点 (5) 露台

2.2住宅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

套型空间的组合是指将户内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要,并留有发展余地。 2.2.1套型空间功能分析

所谓套型,就是指满足不同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及居住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单位的组合类型。 (1) 合理分室 1〕 生理分室 2〕 功能分室 (2) 功能分区 1〕 动静分区 2〕 洁污分区 3〕 公私分区

2.2.2套型空间组合设计 (1)套型空间平面组合 1〕套型内各空间的平面组合关系

2〕板式住宅标准位置(标准单元标准层)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3〕板式住宅特殊位置(端单元、转角单元)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4〕 塔式住宅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2) 套型空间立体组合 1〕 错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2〕 复式或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3〕 套型空间设计原则

2.2.3套型空间尺度控制 (1)面积

一般来说,住宅建筑设计建立在当地居住水平的基础上,起面积标准与国家经济条件和人民水平相关联,同时也与住宅使用功能和空间组合、家庭人口数量、结构以及居住行为等因素不可分。 不同套型建筑面积的范围值

套内使用面积为40-90M2的各功能房间使用面积的范围值

套内使用面积为90-150M2的各功能房间使用面积的范围值

(2) 进深、面宽 1〕 进深

(A)受进深形象的因素有:建筑密度、能源消耗、采光通风 (B) 改善大进深住宅良好居住环境的设计手法:外墙开凹槽、设置

内天井 2〕 面宽

(A)受面宽影响的因素:舒适程度、土地资源 (B) 住宅各房间的面宽分配

套内各功能房间的面宽常用值

不同套型户面宽单元面宽常用值 (3) 层高

层高的确定与住宅建造的造价以及能源消耗关系密切。 2.2.4套型空间的适应性及可变性设计

住宅套型的实体作为物质空间的属性来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然而住户在其中的居住生活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能动的活跃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 套型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1〕 可分可合式套型设计:预留门洞、改变通道门的位置 2〕 交换空间式套型设计

(2) 套型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1〕 灵活分隔墙设置 2〕 模糊空间设置 3〕 复合式厨房设计 4〕 可变式卫生间设计

2.2.5套型朝向与通风组织的地域性要求 (1)朝向选择 1〕套型的朝向选择 2〕房间的朝向选择 (3) 通风组织 3 住宅建筑设计(二)

3.1住宅楼栋类型和基本设计要求 3.1.1住宅楼栋的类型

(1)按住栋的高度(或层数)分类 1〕低层住宅 2〕多层住宅 3〕 中高层住宅 4〕 高层及超高层住宅

(2) 按进入住宅套型空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1〕 接地型住宅 2〕 准接地型住宅 3〕 非接地型住宅

(3) 按套型拼成住栋的组合方式分类 1〕 由套型空间直接拼合而成住栋。

2〕 由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系统整体拼合组成住栋

3〕 由套型空间与分组交通空间拼合组成住栋单元,然后再由多种

形式的住栋单元拼合组成住栋整体的组合方式。 3.1.2住宅楼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聚居的可居性要求 1〕舒适性要求 2〕便利性要求 3〕 安全性要求 4〕 灵活适应性要求 (2) 环境协调性要求 (3) 空间与造型要求 (4) 经济性要求

3.2低层住宅设计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6中通称1—3层住宅为低

层住宅。在现代建筑工业尚未形成的时代,与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城市人口密度相适应的低层住宅曾是一种普遍的建筑形态,世界各地原生的民居建筑就是如此。 3.2.1低层住宅的特性

(1)优点:居住空间接近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最具有理想家园的亲近感、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土建造价相对低廉。 (2)缺点:基地建筑密度偏低,户均耗用土地资源较多,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住宅低层和屋面面积相对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显著增加,使其相应用于底层地面的防潮通风和顶层屋面的防水、保温与隔热的建筑处理费用的比例相对增高。建筑覆盖率增高,而居住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降低了城市共用设施的利用率。

3.2.2低层住宅楼栋类型

低层住宅楼栋基本上是由每户独立的套型空间单元在平面方向做不同形式的拼联组合而成的,不同于多、高层住宅,它无需在楼栋内设置公用交通空间。

(1) 独户式住宅(独院式)

(2) 并联式住宅

(3) 联排式住宅

(4) 群集式住宅

(5) 叠拼式住宅

(A)上、下两套住宅叠拼(B)上、中、下三套住宅叠拼(C)两套或三套住宅空间交错叠拼

(6) 别墅建筑

艺术要求:(A)要求建筑空间形态应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B)户内空间功能配置齐全合理,符合个性化生活特点(C)空间布置自由、灵活、室内外空间层次丰富,具有较高的空间品味(D)外观造型优美动人,尺度亲切宜人,建筑形象富有艺术个性特色

3.2.3低层住宅楼栋设计与选型的基本要求

(1)符合住宅群体规划的要求

1〕居住密度的控制

2〕住户套型和住宅群体形态的多样性

3〕院落空间的组织与利用

(2)适应低层住宅套型空间构成的特点

1〕住宅楼栋形式应能适应低层住宅建筑标准较高,居住功能更趋完美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为:

居住功能设置的细化、空间功能分区的强化。

2〕住宅楼栋形式应有利于增进住户室外空间的有效利用

3〕住宅楼栋的形式应满足住户汽车停放空间需要

4〕 住宅楼栋形式应该有利于节约建筑用地

5〕 住宅楼栋形式应有助于满足低层住户提高家居环境品位的要求

3.3多层住宅设计

按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的规定多层住宅一般指4—6层住宅。多层住宅的优势在于:

(a) 它比低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比高层住宅尺度宜人,建设周期短,一般一年内即可竣工,施工快速简便;

(b) 公摊面积较少,无须像高层住宅那样增加消防前室、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整体性价比高;

(c) 结构简单,平面设计成熟,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近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建造,工程造价较低;

(d) 户型方正,采光和通风较为理想,易被购房者接受

多层住宅存在不足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

(a) 由于设计和建筑工艺定型,容易造成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b) 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户外联系方便,多层住栋住户缺乏属

于自己的私家庭院,远离地面,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 (c) 底层和顶层的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应进行特别处理,如底层附

设花园,顶层设屋顶平台或做跃层等加以改善

3.3.1设计要求及住栋平面组织

(1)设计要求:套型选择恰当、房型设计优化、交通组织便捷、造型美观大方、通用性要增强、技术经济合理

(2)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及交通组织

1〕多层住栋的平面组织形式:整体组合、分段组合、独立式

2〕多层住宅的楼梯设计: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楼梯踏步

宽度不应小于0.26m、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0m、楼梯井宽度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按照楼梯在多层住宅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外置式、内置式和梯间式等。

3〕 多层住宅的采光和通风

(a) 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

地板面积的1/20

(b) 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

小于0.60m2。

(c) 严寒地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应设通风换气设施,厨房、

卫生间应设自然通风道

(4) 消防和疏散

多层住宅由于层数和居住人口较多,它所面临的消防和疏散问题也比低层住宅困难和复杂。

3.3.2常见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1)整体组合住栋平面,按照走廊在建筑中的位置可分为:外廊式、

内廊式和跃廊式。

(2)单元组合住栋平面,设计手法分为:单元划分方式、单元组合住栋平面类型(按照交通组织的不同形式,住栋单元平面可分为梯间式和短廊式两种,梯间式的多少可分为一梯两户、一梯三户和一梯四户,短廊式分短外廊和短内廊两种。按照住栋单元拼联方式分类:单向拼联、双向拼联、多向拼联、异性拼接。天井式住栋单元分为:内天井式、开口天井式、院落式

(3)独立式单元(点式住栋)的平面形式,其形式很丰富,有方形、圆形、三角形、“T”形、风车形等等

3.3.3多层住宅的剖面设计

多层住宅的垂直组合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

(1) 叠加式:单平面层套型组合、多平面层套型组合、混合套型

组合

(2) 退台式

(3) 住栋底层空间的利用

3.4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3.4.1高层和中高层住宅的特点

与多层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在占地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容积率,从而有条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设较大的室外公共空间和设施。

3.4.2垂直交通设计

(1)电梯的设置

(2)交通核心的布置

3.4.3

(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2)防火分区: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褴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的单元式住宅。超过十八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褴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的单元式住宅

(3)安全疏散与消防电梯:走廊宽度和安全疏散距离、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根据防火要求,高层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

3.4.4结构体系及设备系统特点

(1)结构体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框架结构体系布置特点、剪力墙结构体系布置特点、地下室设置及利用

(2)设备系统布置与设备空间布置

3.4.5

(1)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

(2)通廊式高层住栋:内廊式、外廊式、跃廊式

(3)塔式住宅:方形、井字形、蝶形、“Y”形、风车形

3.4.6中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中高层住宅的层数在7—9层之间,是介于多层和高层之间的一种

居住形式,与多层住宅相比增加了电梯,在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同时相应增加了住宅的交通面积,且提高了造价。中高层住栋平面设计中必须同时设置楼梯和电梯,通常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以节省交通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核心的作用。小高层住宅是指七—十二层设有电梯的住宅,通常利用住栋单元拼接成板式、“L”形等,平面布局形式灵活。

3.5适应地域环境特点的住栋设计

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地域性居住建筑,在与大自然抗争,适应不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建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适应地域特点的居住环境的创造,涉及包括建筑群体空间、住栋组合形式、套型空间构成以及建筑细部构造等多层次的规划设计问题,需要每个设计环节的有机配合,整合一体方可奏效。

3.5.1适应地区气候特征的住栋设计

(1)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楼栋设计要点:通过改进住栋规划布局、通过提高住栋的建筑节能设计(合理增大住栋进深;适当增加住栋层数和单元拼接长度,以增大住栋体量,缩小体型系数;住栋平面空间形态应力求简洁、紧凑,体量集中,尽量减少外形过多的凹凸变化。

(2)炙热地区住宅楼梯设计要点: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采用有效的遮阳设施(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采取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采用高效隔热材料和有效的构造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的受热程度,降低其内表面温度,从而减轻其传热的影响;

利用围护结构自身的通风构造降低受热外墙和屋顶的表面温度;住栋组合的布置形式应有利于减少东西墙面的长度或减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优先采用浅色或具有反射热辐射的外墙材料;将楼电梯、卫生间等辅助空间置于住栋空间外层,特别是东西两侧端部,以减少太阳辐射对住栋中部使用空间的影响;利用建筑形体的凹凸变化和半开敞过渡空间创造更多的建筑阴影区空间,减轻太阳直射的辐射作用;在屋顶设置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遮阳格片,降低屋面受热程度并创造可利用的屋面平台空间;采用有土或无土屋顶花园、蓄水屋面及墙面垂直绿化,以利遮挡热辐射和利用蒸发降温;充分利用坡屋顶的隔热效果);利用自然通风散热,改善室内环境(加强套型内部空间的通风组织;加大住栋进深,形成室内局部空气环流,增进室内通风降温;利用天井、中庭空间形成室内外环境热压差增强通风效果;利用阳台、窗楣、窗扇、遮阳板等建筑构件导风入室,增强室内通风)

3.5.2适应基地地形特征的住栋设计

(1)山坡用地的住栋设计:基本设计原则(为保护地貌,尽可能保留地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建筑宜采取“减少接地”的形式;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特点,灵活组织建筑入口交通;建筑形体应与山地环境相协调);住栋与用地地形关系的选定(住栋建筑与等高线的关系;住栋建筑的接地形式:地下式、地表式(错层、掉层、跌落、错叠(台阶式))、架空式(架空型、吊脚型));住栋临街基地状态与建筑入口处理形式(掉层处理;吊脚处理;天

桥连接;住栋凸出楼梯间与道路连接的处理;住栋以交通连廊与街道间接连接的处理;住栋以室外梯道与街道连接)

(2)临水用地的住栋设计:基本设计原则(生态原则;开放原则;景观原则;人本原则);住栋与滨水空间环境的关系(住栋群体布局与水体形态的关系;住栋区位环境与水岸空间规划的关系(水岸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及相关设施用地,供全市公众休闲、娱乐、游憩、交通等活动开放使用;水岸空间作为居住区环境开发利用,主要为住区全体居民日常活动提供开放的亲水空间环境;水岸空间作为住栋或住栋群体的院落空间专用));住栋亲水性设计(住栋群体空间组织(构建水体景观视廊;利用自然水弯空间;再造水体支脉空间);住栋建造造型处理(建筑形体的滨水态势;傍水立面的亲水意象);室内观景空间配置(居室空间布局的景向处理;公用空间配置的观景功能);室外景观要素整合(住栋观景设施;场所意象设施;水岸利用设施))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1总论

1.1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

1.1.1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它是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观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它们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缺少生活照料的老年群体,在家办公的商务白领群体,以及寻求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居住空间环境。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型居住建筑。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仍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的变革,

综合型居住建筑的广义特性,将会使其展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1.1.2发展概况

简略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住宅建设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当今住宅和其他各类居住建筑的建设及预见今后的发展方向,皆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其发展轨迹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居住建筑总体的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生活最为贫困的基层工人和市民初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大量城镇住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1963-1965年实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住宅建设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4)1966-1976年,为发展迟缓时期,国内政治处于10年文革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住宅建设标准自然仍以小面积、低造价、低标准为计划控制目标。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经历了10年文革的经济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6)1991年直至目前,为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该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阶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与经济增长全面加速。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开始由适用安全的基本需求逐步走向舒适、健康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历年增长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居住建筑在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供应机制也实现了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的变革、住宅建设与供应已成为广大居民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当今我国居住建筑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正展现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是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 1.2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居住建筑的基本功用在于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所必须的建筑空间环

境,但是,人们对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总是复杂多样的,选择条件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1.2.1

适居性反映着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综合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人们择居的基本要求。居住建筑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应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 1.2.2为圆满实现居住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目标,设计者必须在居住区环境规划和居住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努力把握以下诸项基本设计原则:

(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 (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1.3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标准

根据居住建筑适居性的构成要素,按照其基本设计原则实现确定的设计目标,还需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 1.3.1

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设计者对此标准的制定方法了解甚少也较少关注。建筑设计者不仅应重视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而且也应重视有关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综合研究。

(1) 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

国民居住发展目标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的居住生活水平的建设目标(可简称国民居住目标),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住建设投资宏观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民居住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总体定位。 (2) 社会居住模式预测

一定时期内,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制定后,为落实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具体实施计划,必然涉及住房供应的类型,空间形式和相应技术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对住房供应对象的组成特征、居住方式和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也就是对社会居住模式的变化趋向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以确保住房供应的适用性和使用的长效性。 (3) 居住行为模式分类

1〕依据居住行为特性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是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

2〕住户主要成员在一定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可称为居住行为模式

1.3.2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精神性环境要求,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 1〕室内空气环境质量

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应保持一定的洁净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气中二

氧化碳的浓度不能高于人们健康生活必需的限度。

装修房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室内热环境质量

(A) 热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让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热

平衡,对居住的健康与舒适至关重要。

居室内热环境参考指标

(B)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影响室内热环境PMV值的主要

环境因素是室温和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与人体温度的良好关系,是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关键。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A〕 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

(a) 建筑隔热措施。建筑隔热措施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其次是西

墙和东墙。

(b) 房间自然通风组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引风入室,争取穿堂

风应该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c) 外立面遮阳措施。主要用以阻挡直射阳光从窗户进入室内,对

冬冷夏热地区宜采用临时性轻便遮阳措施,对冬暖夏热地区宜采用固定建筑遮阳构件,并与绿化结合处理。 B〕 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

(a) 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应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热阻,

可节约冬季采暖区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对非采暖区因效果甚微,应另做考虑。

(b) 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门窗的热损失占房间总热损失的

65%以上,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改进门窗构造与材料,增强保温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3〕室内光环境质量

(A) 光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

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三方面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的意义在于:

(a) 增进人体和视力的健康,并在心理上增进居住空间的舒适感。

居室中天然的光线随时变化,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生物钟节奏的作用,适度的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杀菌消毒,明亮的室内天然采光更有益于保护视力。同时,明媚的阳光可给人以光明和生命的象征,促进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b) 为居住空间中展开各种日常生活行为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和环

境氛围,以提高劳作效率,增进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赶。 (c) 正确处理天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从建筑

整体上节约能源。天然采光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人工照明设计主要应由建筑电气设计完成,主要涉及照明标准确定,灯具设计和灯具布置等技术问题。

(B)确保光环境质量的设计措施和控制标准:为创造居住建筑室内

良好的光环境,建筑设计上应争取良好的朝向,确保足够的建筑日照间距,立面窗户的开设应确保足够的采光面积。建筑电气设计上,应提供合理照明水平。

居住建筑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率

居住建筑室内照明标准

4〕室内声环境质量

(A)声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

源,在住户室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B) 住户室内声环境质量标准和设计措施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制定的原则,一是符合人们健康生活的需

要,二是符合国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允许,即是考虑需要和可能的结合兼顾。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

居住建筑空气声隔声标准

居住建筑撞击声隔声标准

5〕环境质量的心理要求与标准 (A)空间环境的心理学意义

(a) 社会美育意义 (b) 心理健康意义

(c) 空间功能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基础。 (B) 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 (a) 安全感与健康性 (b) 私密性与开放性 (c) 自主性与灵活性 (d) 闲适感与情趣性 (e) 自然感与回归性 1.4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

1.4.1新世纪人类住区共同的发展目标

人类美好的住区环境离不开美好的居住建筑环境的建设。《人居议程》在世界各国执行的情况表明:21世纪是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提出走向全面实施的世纪,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和目标。

1.4.2我国人居环境与住宅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仍属于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有国历史教训的发展老路。中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世界性的人居环境问题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然而,在肯定住宅产业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住宅建设和产

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1) 资源耗损巨大 (2) 能源浪费严重 (3) 环境污染加剧

1.4.3国外居住环境和住宅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基本满足住房数量需求的基础上,住区发展和住宅建设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 (1) 重视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

住房需求

1〕 探索城市住区规划模式的变革

2〕 尊重与保护城市文脉,探索新的城市居住模式 3〕 维护城市生态,寻求住区规划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注重建筑的内在品质,提高居住空间的综合性能

1〕 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保障住宅综合性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居

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2〕 不断开发和更新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技术,提高住宅部品与

设备的生产质量和成套配置水平。

3〕 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与安装住宅装修材料,成品住宅完成装修

后销售,确保质量的均好性。

4〕 居住空间设计提倡简约、朴实和回归自然的空间品质。 (3) 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居住的舒适度,开展健康住宅技术研究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计划和政策,有效降低住宅建造成本。

2〕 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提高住宅墙体的热工性能和门

窗的保温密闭性能、有效降低居住建筑能耗。

3〕 居住生活普遍使用洁净能源,以利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主要使

用电能,并研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发电,以解决日常居住生活用电。

4〕 广泛开展居住与健康的研究,并作为居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课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住宅”的技术标准,欧共体发布了相关技术协调标准,美国设立了国家健康住宅中心。

(4) 注重建筑体系的创新,大力提高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水平 1〕 在产品标准化,施工预制装配化的基础上,发展集成住宅生产

体系,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2〕 推行大规模定制的住宅生产模式,在确保企业经济收益的前提

下充分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3〕 广泛采用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和高效轻质外墙板建筑体系,提高

施工预制装配化水平和建材资源再利用率,降低建筑施工污染。 4〕 关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 1.4.4新世纪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向

依据21世纪人类住区发展的共同目标,深刻理解我国住宅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比照借鉴国外当今住宅发展的动向与有益经验,展望新世纪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向,主要应表现为下述若干方

面的长足进步。

(1)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1〕确保住区环境和建筑设施同步建设。 2〕全面兴建健康住宅、营造绿色家园。 3〕精心规划与设计,实现最佳居住功能要求。

4〕 提高设备性能和造型设计,改进建筑配置方式,增进居住空间

舒适度

5〕 提高居住空间的声、光、热和空气环境质量,采用环保建材,

消除室内污染、维护身心健康。

6〕 关怀老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行为提供最

大便利。

(2)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重大课题。

1〕研究优化居住形态的规划设计、节约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整治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研究降低建筑产品能耗,大力开发保温隔热技术和低能耗采暖空调技术,提高居住空间舒适度。

3〕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技术水平。

4〕研究保护淡水资源,大力发展复用与回用水技术,节约生活用水,提高水环境质量。

(3)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应实现高质量、高工效、低成本的目标。必须加快住宅生产标准化、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进程,形成经济合理的住宅生产和供应体系,大幅提高我国住宅建设的产业化整体水平。

(4)当今发展的紧迫任务是改革住宅技术支持体系,提高规划设计服务质量,提供优质建材与部品。具体改革内容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1〕强化建设项目开发策划和经济技术研究,确保项目策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强化建设方案研究,促进适用性住宅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建立相应的技术保证体系。

3〕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住宅建筑智能化水平,革新住宅设备配备、实现居住品质升级换代。

4强化建筑构造技术研究,确保建筑防火、防漏、隔声、隔热等构造设计具备先进的技术性能。

5〕 强化健康住宅技术标准的实施,成品住宅实现一次装修到位,

并从技术上解决室内污染问题。 2住宅建筑设计——套型设计 2.1.1居住空间 (1)起居空间 1〕起居空间的使用需求

(A)起居室活动方面需求

起居室活动需求

(B) 起居室空间方面需求。

(a) 不希望起居空间与其他空间穿套,避免各种行为相互干扰如因

频繁走动打搅其他家庭成员看电视等

(b) 空间可以适应家具摆放和变换,如把沙发进行多种组合,使沙

发与电视柜有多种位置关系。 2〕起居空间的家具及布置

(A)起居空间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

起居空间家具类型

B起居空间家具布置

(a) 起居室的家具一般沿两条相对的内墙布置,因此内墙面的长度和门洞口开设的位置影响着家具摆放

(b) 为满足起居空间的功能需求,营造器具生活氛围,沙发布置要注意形成便于谈话交流的围合向心性空间 (c) 沙发与电视柜的布置应考虑均好的视距和视角 (d) 当起居空间尺度较大时,应考虑分区布置家具 3〕起居室空间的尺寸确定 (A)面积 (B) 开间 (C) 进深 (2)餐厅 1〕餐厅的使用需求 (A)餐厅活动方面需求

餐厅活动方面需求

(B) 餐厅空间方面需求 2〕餐厅的家具及布置情况

(A)餐厅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

餐厅家具类型

B餐厅家具布置 3〕餐厅的尺寸确定 (3)主卧室 1〕主卧室的使用需求 2〕主卧室的家具及布置 3〕主卧室的尺寸确定 (4)书房 1〕书房的使用需求 2〕书房的家具布置

主卧室活动方面需求

主卧室家具类型

主卧室家具类型

书房家具、设备类型

3〕书房的尺寸确定 (5) 次卧室

1〕 次卧室的使用需求 2〕 次卧室的家具及布置 3〕 次卧室的尺寸确定 2.1.2 (1)厨房 1〕厨房使用要求

2〕厨房的厨具、设备及布置 3厨房的尺寸确定

厨房家具、设备类型

4〕 厨房的管线和烟道布置 (2)卫生间 1〕卫生间的使用需求 (A)卫生间活动方面需求 (B) 卫生间空间方面需求 2〕卫生间设备及布置

(A)卫生间设备类型及主要设备尺寸 (B) 卫生间主要设备布置 (C) 卫生间平面布局形式

卫生间中储藏的物品

卫生间设备类型

3〕卫生间的尺寸确定 5〕 卫生间管线和风道的布置 2.1.3辅助空间 (1)门厅 1〕门厅的使用需求

2〕门厅的家具布置

门厅家具类型

(2)走道、过厅 (3)储藏空间

储藏物品种类

(4) 阳台 1〕 阳台分类 2〕 阳台设计一般要求 3〕 服务阳台设计要点 (5) 露台

2.2住宅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

套型空间的组合是指将户内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要,并留有发展余地。 2.2.1套型空间功能分析

所谓套型,就是指满足不同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及居住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单位的组合类型。 (1) 合理分室 1〕 生理分室 2〕 功能分室 (2) 功能分区 1〕 动静分区 2〕 洁污分区 3〕 公私分区

2.2.2套型空间组合设计 (1)套型空间平面组合 1〕套型内各空间的平面组合关系

2〕板式住宅标准位置(标准单元标准层)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3〕板式住宅特殊位置(端单元、转角单元)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4〕 塔式住宅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2) 套型空间立体组合 1〕 错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2〕 复式或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3〕 套型空间设计原则

2.2.3套型空间尺度控制 (1)面积

一般来说,住宅建筑设计建立在当地居住水平的基础上,起面积标准与国家经济条件和人民水平相关联,同时也与住宅使用功能和空间组合、家庭人口数量、结构以及居住行为等因素不可分。 不同套型建筑面积的范围值

套内使用面积为40-90M2的各功能房间使用面积的范围值

套内使用面积为90-150M2的各功能房间使用面积的范围值

(2) 进深、面宽 1〕 进深

(A)受进深形象的因素有:建筑密度、能源消耗、采光通风 (B) 改善大进深住宅良好居住环境的设计手法:外墙开凹槽、设置

内天井 2〕 面宽

(A)受面宽影响的因素:舒适程度、土地资源 (B) 住宅各房间的面宽分配

套内各功能房间的面宽常用值

不同套型户面宽单元面宽常用值 (3) 层高

层高的确定与住宅建造的造价以及能源消耗关系密切。 2.2.4套型空间的适应性及可变性设计

住宅套型的实体作为物质空间的属性来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然而住户在其中的居住生活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能动的活跃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 套型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1〕 可分可合式套型设计:预留门洞、改变通道门的位置 2〕 交换空间式套型设计

(2) 套型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1〕 灵活分隔墙设置 2〕 模糊空间设置 3〕 复合式厨房设计 4〕 可变式卫生间设计

2.2.5套型朝向与通风组织的地域性要求 (1)朝向选择 1〕套型的朝向选择 2〕房间的朝向选择 (3) 通风组织 3 住宅建筑设计(二)

3.1住宅楼栋类型和基本设计要求 3.1.1住宅楼栋的类型

(1)按住栋的高度(或层数)分类 1〕低层住宅 2〕多层住宅 3〕 中高层住宅 4〕 高层及超高层住宅

(2) 按进入住宅套型空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1〕 接地型住宅 2〕 准接地型住宅 3〕 非接地型住宅

(3) 按套型拼成住栋的组合方式分类 1〕 由套型空间直接拼合而成住栋。

2〕 由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系统整体拼合组成住栋

3〕 由套型空间与分组交通空间拼合组成住栋单元,然后再由多种

形式的住栋单元拼合组成住栋整体的组合方式。 3.1.2住宅楼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聚居的可居性要求 1〕舒适性要求 2〕便利性要求 3〕 安全性要求 4〕 灵活适应性要求 (2) 环境协调性要求 (3) 空间与造型要求 (4) 经济性要求

3.2低层住宅设计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6中通称1—3层住宅为低

层住宅。在现代建筑工业尚未形成的时代,与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城市人口密度相适应的低层住宅曾是一种普遍的建筑形态,世界各地原生的民居建筑就是如此。 3.2.1低层住宅的特性

(1)优点:居住空间接近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最具有理想家园的亲近感、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土建造价相对低廉。 (2)缺点:基地建筑密度偏低,户均耗用土地资源较多,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住宅低层和屋面面积相对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显著增加,使其相应用于底层地面的防潮通风和顶层屋面的防水、保温与隔热的建筑处理费用的比例相对增高。建筑覆盖率增高,而居住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降低了城市共用设施的利用率。

3.2.2低层住宅楼栋类型

低层住宅楼栋基本上是由每户独立的套型空间单元在平面方向做不同形式的拼联组合而成的,不同于多、高层住宅,它无需在楼栋内设置公用交通空间。

(1) 独户式住宅(独院式)

(2) 并联式住宅

(3) 联排式住宅

(4) 群集式住宅

(5) 叠拼式住宅

(A)上、下两套住宅叠拼(B)上、中、下三套住宅叠拼(C)两套或三套住宅空间交错叠拼

(6) 别墅建筑

艺术要求:(A)要求建筑空间形态应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B)户内空间功能配置齐全合理,符合个性化生活特点(C)空间布置自由、灵活、室内外空间层次丰富,具有较高的空间品味(D)外观造型优美动人,尺度亲切宜人,建筑形象富有艺术个性特色

3.2.3低层住宅楼栋设计与选型的基本要求

(1)符合住宅群体规划的要求

1〕居住密度的控制

2〕住户套型和住宅群体形态的多样性

3〕院落空间的组织与利用

(2)适应低层住宅套型空间构成的特点

1〕住宅楼栋形式应能适应低层住宅建筑标准较高,居住功能更趋完美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为:

居住功能设置的细化、空间功能分区的强化。

2〕住宅楼栋形式应有利于增进住户室外空间的有效利用

3〕住宅楼栋的形式应满足住户汽车停放空间需要

4〕 住宅楼栋形式应该有利于节约建筑用地

5〕 住宅楼栋形式应有助于满足低层住户提高家居环境品位的要求

3.3多层住宅设计

按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的规定多层住宅一般指4—6层住宅。多层住宅的优势在于:

(a) 它比低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比高层住宅尺度宜人,建设周期短,一般一年内即可竣工,施工快速简便;

(b) 公摊面积较少,无须像高层住宅那样增加消防前室、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整体性价比高;

(c) 结构简单,平面设计成熟,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近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建造,工程造价较低;

(d) 户型方正,采光和通风较为理想,易被购房者接受

多层住宅存在不足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

(a) 由于设计和建筑工艺定型,容易造成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b) 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户外联系方便,多层住栋住户缺乏属

于自己的私家庭院,远离地面,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 (c) 底层和顶层的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应进行特别处理,如底层附

设花园,顶层设屋顶平台或做跃层等加以改善

3.3.1设计要求及住栋平面组织

(1)设计要求:套型选择恰当、房型设计优化、交通组织便捷、造型美观大方、通用性要增强、技术经济合理

(2)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及交通组织

1〕多层住栋的平面组织形式:整体组合、分段组合、独立式

2〕多层住宅的楼梯设计: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楼梯踏步

宽度不应小于0.26m、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0m、楼梯井宽度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按照楼梯在多层住宅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外置式、内置式和梯间式等。

3〕 多层住宅的采光和通风

(a) 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

地板面积的1/20

(b) 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

小于0.60m2。

(c) 严寒地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应设通风换气设施,厨房、

卫生间应设自然通风道

(4) 消防和疏散

多层住宅由于层数和居住人口较多,它所面临的消防和疏散问题也比低层住宅困难和复杂。

3.3.2常见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1)整体组合住栋平面,按照走廊在建筑中的位置可分为:外廊式、

内廊式和跃廊式。

(2)单元组合住栋平面,设计手法分为:单元划分方式、单元组合住栋平面类型(按照交通组织的不同形式,住栋单元平面可分为梯间式和短廊式两种,梯间式的多少可分为一梯两户、一梯三户和一梯四户,短廊式分短外廊和短内廊两种。按照住栋单元拼联方式分类:单向拼联、双向拼联、多向拼联、异性拼接。天井式住栋单元分为:内天井式、开口天井式、院落式

(3)独立式单元(点式住栋)的平面形式,其形式很丰富,有方形、圆形、三角形、“T”形、风车形等等

3.3.3多层住宅的剖面设计

多层住宅的垂直组合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

(1) 叠加式:单平面层套型组合、多平面层套型组合、混合套型

组合

(2) 退台式

(3) 住栋底层空间的利用

3.4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3.4.1高层和中高层住宅的特点

与多层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在占地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容积率,从而有条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设较大的室外公共空间和设施。

3.4.2垂直交通设计

(1)电梯的设置

(2)交通核心的布置

3.4.3

(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2)防火分区: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褴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的单元式住宅。超过十八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褴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的单元式住宅

(3)安全疏散与消防电梯:走廊宽度和安全疏散距离、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根据防火要求,高层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

3.4.4结构体系及设备系统特点

(1)结构体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框架结构体系布置特点、剪力墙结构体系布置特点、地下室设置及利用

(2)设备系统布置与设备空间布置

3.4.5

(1)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

(2)通廊式高层住栋:内廊式、外廊式、跃廊式

(3)塔式住宅:方形、井字形、蝶形、“Y”形、风车形

3.4.6中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中高层住宅的层数在7—9层之间,是介于多层和高层之间的一种

居住形式,与多层住宅相比增加了电梯,在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同时相应增加了住宅的交通面积,且提高了造价。中高层住栋平面设计中必须同时设置楼梯和电梯,通常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以节省交通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核心的作用。小高层住宅是指七—十二层设有电梯的住宅,通常利用住栋单元拼接成板式、“L”形等,平面布局形式灵活。

3.5适应地域环境特点的住栋设计

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地域性居住建筑,在与大自然抗争,适应不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建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适应地域特点的居住环境的创造,涉及包括建筑群体空间、住栋组合形式、套型空间构成以及建筑细部构造等多层次的规划设计问题,需要每个设计环节的有机配合,整合一体方可奏效。

3.5.1适应地区气候特征的住栋设计

(1)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楼栋设计要点:通过改进住栋规划布局、通过提高住栋的建筑节能设计(合理增大住栋进深;适当增加住栋层数和单元拼接长度,以增大住栋体量,缩小体型系数;住栋平面空间形态应力求简洁、紧凑,体量集中,尽量减少外形过多的凹凸变化。

(2)炙热地区住宅楼梯设计要点: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采用有效的遮阳设施(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采取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采用高效隔热材料和有效的构造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的受热程度,降低其内表面温度,从而减轻其传热的影响;

利用围护结构自身的通风构造降低受热外墙和屋顶的表面温度;住栋组合的布置形式应有利于减少东西墙面的长度或减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优先采用浅色或具有反射热辐射的外墙材料;将楼电梯、卫生间等辅助空间置于住栋空间外层,特别是东西两侧端部,以减少太阳辐射对住栋中部使用空间的影响;利用建筑形体的凹凸变化和半开敞过渡空间创造更多的建筑阴影区空间,减轻太阳直射的辐射作用;在屋顶设置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遮阳格片,降低屋面受热程度并创造可利用的屋面平台空间;采用有土或无土屋顶花园、蓄水屋面及墙面垂直绿化,以利遮挡热辐射和利用蒸发降温;充分利用坡屋顶的隔热效果);利用自然通风散热,改善室内环境(加强套型内部空间的通风组织;加大住栋进深,形成室内局部空气环流,增进室内通风降温;利用天井、中庭空间形成室内外环境热压差增强通风效果;利用阳台、窗楣、窗扇、遮阳板等建筑构件导风入室,增强室内通风)

3.5.2适应基地地形特征的住栋设计

(1)山坡用地的住栋设计:基本设计原则(为保护地貌,尽可能保留地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建筑宜采取“减少接地”的形式;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特点,灵活组织建筑入口交通;建筑形体应与山地环境相协调);住栋与用地地形关系的选定(住栋建筑与等高线的关系;住栋建筑的接地形式:地下式、地表式(错层、掉层、跌落、错叠(台阶式))、架空式(架空型、吊脚型));住栋临街基地状态与建筑入口处理形式(掉层处理;吊脚处理;天

桥连接;住栋凸出楼梯间与道路连接的处理;住栋以交通连廊与街道间接连接的处理;住栋以室外梯道与街道连接)

(2)临水用地的住栋设计:基本设计原则(生态原则;开放原则;景观原则;人本原则);住栋与滨水空间环境的关系(住栋群体布局与水体形态的关系;住栋区位环境与水岸空间规划的关系(水岸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及相关设施用地,供全市公众休闲、娱乐、游憩、交通等活动开放使用;水岸空间作为居住区环境开发利用,主要为住区全体居民日常活动提供开放的亲水空间环境;水岸空间作为住栋或住栋群体的院落空间专用));住栋亲水性设计(住栋群体空间组织(构建水体景观视廊;利用自然水弯空间;再造水体支脉空间);住栋建造造型处理(建筑形体的滨水态势;傍水立面的亲水意象);室内观景空间配置(居室空间布局的景向处理;公用空间配置的观景功能);室外景观要素整合(住栋观景设施;场所意象设施;水岸利用设施))


相关文章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编码:1313129215 总学时数:42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 适用专业:园林专业 适用对象:本科 一.课程的性 ...查看


  • 居住区景观设计及生态论文
  • 居住区景观设计及生态新思路 [摘要]居住区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而提高居住区和环境景观的和谐共融,则是提高居住区"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 ...查看


  • 建筑给排水试题
  • 建筑给排水试题 一.自测练习 1.给水系统的类型包括( ) A 生活给水系统 D 组合给水系统 B 消防给水系统 C 生产给水系统 答案:ABCD 2.升压和贮水设备包括( ) A 贮水箱 B 水泵装置 C 气压给水装置 D 水箱 答案:A ...查看


  • 溴碘的提取
  • 溴碘的提取 一.设计思路 本 节课程是典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节,前半部分是溴.碘的提取原理,后半部分是前面原理的实际应用.制取溴.碘的反应原理对于学生是陌生的知识,怎样使陌生的 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呢?以往教师可能给出反应原理或是联系元素周期 ...查看


  • 用证明书和证明信造句
  • 范文一:个人收入证明 个人收入证明 兹有我公司员工___________,性别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司工作______年,任职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 ...查看


  • 毕业设计论文初稿
  •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作 者: 黄金玉 学 号: 095752 系 : 能源与环境工程系 专 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题 目: 邢台地区地板采暖分户计量建筑不同用 热模式室温与耗热量试验研究 指导者: 孙春华 讲师 评阅者: ...查看


  •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重点
  •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要点 1. 住宅的概念 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2. 户型和套型的概念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 ...查看


  • [原理]记忆能力训练三
  • 丁卯.记忆方法 第一.提取 1.定义 第一步,梳理梳理一下你的知识.先归类,然后划出重点.小到几章的文章,大到一本书,一个学科,整个知识体系,都是这样子的.这一步,可称之为"提取".(jiyifa支点作:[指导]初学者如 ...查看


  •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考试资料
  • 第一章 总论 1.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 (1) 住宅 (2) 公共宿舍 (3) 专用公寓 (4) 居住综合体 2.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 (1)地段佳 (2)环境优 (3)房型好 (4)交通便捷 (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