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丁争梅 芜湖市龙湖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词,那到底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本文就数学教学给出若干情境教学方 法,针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予实例加以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方法;实践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堂中每一个精彩环节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教学技能的‚行为干预‛。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创设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臵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认识新知的基础和前提,新知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按照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把复习的内容纳入到情境的创设之中,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新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与其他同学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
题,自主地探究。
5、情境要有可探性,让学生明理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实施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
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让学生画一个△ABC,接着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动手拼一拼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
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里,我提出用掷骰子的方法来验证,于是同学们分成了几组,并且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掷的、有统计的,也有轮流的,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后,我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演示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就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流于形式。
5、创设游戏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
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在二年级的上册教学中,学习了‚排列与组合‛后,我设计这样一个‚中奖游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任意抽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在抽之前,你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号码,看谁能中奖?同学们地兴趣非常大,有的只写一个号码,有的些三五个,有的把可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这样自然都写出来的人,每次都能中奖,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找出其中的奥秘,通过讨论,最后揭示:考虑问题要周全,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获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愉快,并在玩中生疑,玩中释疑,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6、创设故事情境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从前有位老爷叫他的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了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后大笑,这时,我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学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印象更加深刻。
7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臵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臵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臵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臵,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前提,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丁争梅 芜湖市龙湖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词,那到底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本文就数学教学给出若干情境教学方 法,针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予实例加以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方法;实践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堂中每一个精彩环节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教学技能的‚行为干预‛。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创设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臵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认识新知的基础和前提,新知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按照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把复习的内容纳入到情境的创设之中,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新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与其他同学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
题,自主地探究。
5、情境要有可探性,让学生明理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实施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
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让学生画一个△ABC,接着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动手拼一拼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
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里,我提出用掷骰子的方法来验证,于是同学们分成了几组,并且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掷的、有统计的,也有轮流的,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后,我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演示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就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流于形式。
5、创设游戏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
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在二年级的上册教学中,学习了‚排列与组合‛后,我设计这样一个‚中奖游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任意抽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在抽之前,你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号码,看谁能中奖?同学们地兴趣非常大,有的只写一个号码,有的些三五个,有的把可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这样自然都写出来的人,每次都能中奖,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找出其中的奥秘,通过讨论,最后揭示:考虑问题要周全,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获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愉快,并在玩中生疑,玩中释疑,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6、创设故事情境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从前有位老爷叫他的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了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后大笑,这时,我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学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印象更加深刻。
7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臵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臵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臵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臵,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前提,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