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简介

十三陵 即 明十三陵 。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概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 [3-4]。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10]。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

[12-14]。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勤于政务。中期,发动“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藩属国朝鲜击败侵朝日军。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称万历中兴。后期不理朝政,二十八年不上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国势衰落。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之前为皇太子;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亲政时期。亲政前期,勤于政务;亲政后期,虽然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他曾经打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抗倭战争,是一位具有民族英雄的皇帝。晚年,由于没有对太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从而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古今学者评价

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长陵:陵门-碑亭

-陵恩门-陵恩殿(殿内:正中有“永乐皇帝朱棣”雕塑、楠木柱子、徐康所作《永乐赋》、棂星门、石五供、长陵明楼、明楼内石碑“成祖文皇帝之陵”-宝顶

明楼-: 1.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楼前有石几筵。 明楼是帝王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长陵明楼的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 径尺楷书大字(图

1)。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 俗称。

明长陵

焚帛炉:亦称燎炉,置于祾恩殿前左右,通体由琉璃件构

成,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是祭祀结束后焚烧祝版、制帛和金银锞子的窖炉。

焚帛炉出现以前,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如《尚书》记述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中华民族的先人 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在私家陵墓园中的祭祀。即是古代在祭祀先人时,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 之焚烧器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

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私家陵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 物品。天坛的燔柴炉以绿琉璃瓦砌盖而成,行祀天大典时,将牛犊牺牲置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帝,称之为“燔柴迎帝神”。大典礼毕,神案上祀奉天 帝的供品、祝板、祝帛要送至炉内焚烧,皇帝在一旁恭立观望,称之为“望燎”。

焚帛炉燃烧的祭品因时代不同而异,随着时代的变 迁燃烧的祭品亦有移风易俗的变化,而所使用的燃烧器具亦逐渐规范系统而倾于更实用。大约从唐代始,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有 谕旨:“„„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例程。”至清代祭典发展到顶峰,祭祀仪式包括设供、献祭酒、献香烛、行礼、读祝文、送神等,并于焚帛炉中焚烧祝版、 制帛以及彩纸、金银锞子(用金银帛纸迭制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焚帛炉燔烧祭品,燎祭升烟, 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高尚风俗美德。 焚帛炉- 焚烧器具从远古时的简易造型,经过历史熔炉的陶冶,除了陶器、瓷器、琉璃、铁器,而逐步发展为青铜失蜡精密铸造焚帛炉。造型更新颖,制作更精美,它们融绘 画、书法、艺术雕塑、建筑、金属熔铸和机械制作为一体,使燃烧器具—焚帛炉呈现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风貌,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底蕴的魅力。代表了中国青 铜铸造艺术达到了新的鼎盛阶段,成为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制帛:祭祀所用丝织品。清制,凡祭祀社稷坛陈礼神制帛,黑色。祭祀圜丘、常雩、方泽之配位,用青、赤、黄、白、黑各色礼神制帛; 祭祀朝日坛,用赤色礼神制帛;祭祀月坛正位陈白色礼神制帛,星辰位陈青、赤、黄、白、黑各色制帛。祭祀先农坛、先蚕坛各陈青色礼神制帛;祭祀历代帝王庙正 位、先师庙与崇圣祠及配位、哲位两庑,祭祀关帝庙、文昌庙及各后殿,祭祀先医庙、三皇位、显佑宫、都城隍庙,各设白色礼神制帛;祭祀火神庙用红色礼神制 帛;祭祀东岳庙用青色礼神制帛;祭礼四龙神祠、惠济祠、河神庙,用黑色礼神制帛。

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的地方。北京先农坛,建于永乐年间。

先来了解下长陵的墓主人——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就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濠洲钟离,今天安徽凤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皇帝。他的特别,首先是他的出身,中国古代共有大概56百个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寒微,父亲、祖父都是贫农,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给人家看牛放羊,到处找零活做。

后来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旱灾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哥哥都先后死去。为了生存,无依无靠的朱元璋进了一个寺庙,成了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待了两个月不到,由于灾情太过严重,寺庙也没办法养活那么多人,又被遣散,成了一个拿着木鱼,和瓦钵四处化缘。

虽然出身贫苦,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智力极高、性格泼辣阴狠、有很有领袖气质,小时候放牛,都是这群放牛娃中的孩子王,小伙伴们也都服他。后来,朱元璋加入反元的起义军当中,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并最终于1368年颠覆了元朝,创立了明朝,建都南京。

明太祖共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其他儿子除了两个去早世的,都被分封到各地建立藩国,监督、管理地方事务,镇守边疆,以屏藩王室。朱元璋认为,都是我朱家的人,防止外人造反。然而藩王手握重兵,权力很大。认为这样就能够长治久安。

明太祖对此也有所察觉,后来,为了使诸王安分守己做藩王,采取一些手段去限制诸王的权力,编了一些专门劝诫藩王,规定诸王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得书,分发给藩王。但是心思都白用了。

第二子秦王、三子晋王、雄武有野心,见太子仁懦,都不肯安分,先后被发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元璋65岁,朱标死,立长孙朱允炆(十六岁)为皇太孙。太子死后,秦王和晋王死去,都死在朱元璋之前,算是没有闹出大花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元璋卒,71,太孙即位,是为惠帝。二十出头,年龄小、少历练,难以服众。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授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1402年)夺位自立,明成祖。以除奸臣“清君之侧”的名义,起兵攻破南京。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十三陵 即 明十三陵 。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概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 [3-4]。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10]。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

[12-14]。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勤于政务。中期,发动“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藩属国朝鲜击败侵朝日军。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称万历中兴。后期不理朝政,二十八年不上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国势衰落。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之前为皇太子;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亲政时期。亲政前期,勤于政务;亲政后期,虽然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他曾经打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抗倭战争,是一位具有民族英雄的皇帝。晚年,由于没有对太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从而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古今学者评价

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长陵:陵门-碑亭

-陵恩门-陵恩殿(殿内:正中有“永乐皇帝朱棣”雕塑、楠木柱子、徐康所作《永乐赋》、棂星门、石五供、长陵明楼、明楼内石碑“成祖文皇帝之陵”-宝顶

明楼-: 1.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楼前有石几筵。 明楼是帝王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长陵明楼的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 径尺楷书大字(图

1)。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 俗称。

明长陵

焚帛炉:亦称燎炉,置于祾恩殿前左右,通体由琉璃件构

成,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是祭祀结束后焚烧祝版、制帛和金银锞子的窖炉。

焚帛炉出现以前,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如《尚书》记述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中华民族的先人 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在私家陵墓园中的祭祀。即是古代在祭祀先人时,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 之焚烧器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

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私家陵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 物品。天坛的燔柴炉以绿琉璃瓦砌盖而成,行祀天大典时,将牛犊牺牲置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帝,称之为“燔柴迎帝神”。大典礼毕,神案上祀奉天 帝的供品、祝板、祝帛要送至炉内焚烧,皇帝在一旁恭立观望,称之为“望燎”。

焚帛炉燃烧的祭品因时代不同而异,随着时代的变 迁燃烧的祭品亦有移风易俗的变化,而所使用的燃烧器具亦逐渐规范系统而倾于更实用。大约从唐代始,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有 谕旨:“„„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例程。”至清代祭典发展到顶峰,祭祀仪式包括设供、献祭酒、献香烛、行礼、读祝文、送神等,并于焚帛炉中焚烧祝版、 制帛以及彩纸、金银锞子(用金银帛纸迭制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焚帛炉燔烧祭品,燎祭升烟, 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高尚风俗美德。 焚帛炉- 焚烧器具从远古时的简易造型,经过历史熔炉的陶冶,除了陶器、瓷器、琉璃、铁器,而逐步发展为青铜失蜡精密铸造焚帛炉。造型更新颖,制作更精美,它们融绘 画、书法、艺术雕塑、建筑、金属熔铸和机械制作为一体,使燃烧器具—焚帛炉呈现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风貌,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底蕴的魅力。代表了中国青 铜铸造艺术达到了新的鼎盛阶段,成为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制帛:祭祀所用丝织品。清制,凡祭祀社稷坛陈礼神制帛,黑色。祭祀圜丘、常雩、方泽之配位,用青、赤、黄、白、黑各色礼神制帛; 祭祀朝日坛,用赤色礼神制帛;祭祀月坛正位陈白色礼神制帛,星辰位陈青、赤、黄、白、黑各色制帛。祭祀先农坛、先蚕坛各陈青色礼神制帛;祭祀历代帝王庙正 位、先师庙与崇圣祠及配位、哲位两庑,祭祀关帝庙、文昌庙及各后殿,祭祀先医庙、三皇位、显佑宫、都城隍庙,各设白色礼神制帛;祭祀火神庙用红色礼神制 帛;祭祀东岳庙用青色礼神制帛;祭礼四龙神祠、惠济祠、河神庙,用黑色礼神制帛。

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的地方。北京先农坛,建于永乐年间。

先来了解下长陵的墓主人——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就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濠洲钟离,今天安徽凤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皇帝。他的特别,首先是他的出身,中国古代共有大概56百个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寒微,父亲、祖父都是贫农,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给人家看牛放羊,到处找零活做。

后来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旱灾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哥哥都先后死去。为了生存,无依无靠的朱元璋进了一个寺庙,成了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待了两个月不到,由于灾情太过严重,寺庙也没办法养活那么多人,又被遣散,成了一个拿着木鱼,和瓦钵四处化缘。

虽然出身贫苦,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智力极高、性格泼辣阴狠、有很有领袖气质,小时候放牛,都是这群放牛娃中的孩子王,小伙伴们也都服他。后来,朱元璋加入反元的起义军当中,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并最终于1368年颠覆了元朝,创立了明朝,建都南京。

明太祖共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其他儿子除了两个去早世的,都被分封到各地建立藩国,监督、管理地方事务,镇守边疆,以屏藩王室。朱元璋认为,都是我朱家的人,防止外人造反。然而藩王手握重兵,权力很大。认为这样就能够长治久安。

明太祖对此也有所察觉,后来,为了使诸王安分守己做藩王,采取一些手段去限制诸王的权力,编了一些专门劝诫藩王,规定诸王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得书,分发给藩王。但是心思都白用了。

第二子秦王、三子晋王、雄武有野心,见太子仁懦,都不肯安分,先后被发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元璋65岁,朱标死,立长孙朱允炆(十六岁)为皇太孙。太子死后,秦王和晋王死去,都死在朱元璋之前,算是没有闹出大花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元璋卒,71,太孙即位,是为惠帝。二十出头,年龄小、少历练,难以服众。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授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1402年)夺位自立,明成祖。以除奸臣“清君之侧”的名义,起兵攻破南京。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相关文章

  • 十三经注疏简介
  • 嘉靖中福建刊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No 書名 內容分類 索書號 call number 1 十三經註疏 嘉靖中福建刊本 經-經注疏合刻-注疏 貴重-1 2 十三經註疏:周易兼義九卷 (經-易-唐) 貴重-1 ...查看


  • 孙子兵法简介及其孙子简历
  •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l ...查看


  • 盘点100大高度依赖进口材料,且看新材料十三五规划如何解决?
  • 也许以下这些现象,你看着熟悉又震惊: 中国每年生产上万亿美元的电子产品,但存储芯片100%进口,如果没有进口存储芯片,中国几乎生产不出一台完整的手机.一台完整的电脑.一台完整的电视.一台完整的数码相机: 99%的汽车自动档变速器来自进口,9 ...查看


  • 北京史话⑧北京的皇陵与王坟-- 王德恒(简介)
  • 内容提要: 古代的皇陵王坟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北京建都三千多年,域内分布着数量分多的皇陵与王坟,并形成了京西南的商周遗址.京西金皇陵.清西陵.京北明十三陵,京东清东陵五大皇家陵墓群. 带着古代女真风情的金皇陵是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本 ...查看


  • 明清皇家陵寝全景
  • 明清皇家陵寝_图片_互动百科 567×400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图片_互动 750×561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800×558 明清皇家陵寝 400×250 明清皇家陵寝 564×353 明清皇家陵寝明 ...查看


  • 中国管道运输市场十三五规划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管道运输市场十三五规划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管道运输相关概述 1 第一节 管道运输基本概念 1 一.管道运输介绍 1 二.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1 三.管道运输发 ...查看


  • 十三经注疏简介 1
  • 十三经注疏简介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 ...查看


  •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功德简介
  •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功德简介: 白衣观音大士,即是身着白衣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亦称"白衣观音"."大白衣"等.此咒原名为<随愿陀罗尼>,选自<法苑殊林>第六十卷<咒术篇& ...查看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火把节之歌公开课教案
  • 十三 火把节之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