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奥本海默--朱光亚

图片来自中国工程院

撰文|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号主编)

责编|姚兰婷

● ● ●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1924年12月25日生于宜昌。

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西迁重庆,进入抗战中新建的重庆南开中学。朱光亚在名师特别是比他年长8岁的物理老师魏荣爵的教导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庆南开是一所非同寻常的中学,该校的毕业生中仅两院院士就有30余位。朱光亚和老师魏荣爵于1980年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朱光亚曾自豪地说:“两弹一星的核心组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我们中学毕业的!”其中朱光亚和周光召名列“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杰出人才大都毕业于1949年以前的重庆南开中学。

1941年夏,不满17岁的朱光亚考入中央大学物理学,次年转入西南联大,成为吴大猷教授的得意门生,1945年毕业后留任助教。同年,原子弹爆炸,震撼世界,也改变了朱光亚一生的命运。

?图1 朱光亚的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为了学习原子弹制造,国民党政府决定选派优异人才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朱光亚和李政道一道,被吴大猷教授选中。1946年8月,朱光亚等人随华罗庚教授赴美。没想到抵美后,由于美国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原子弹有关机构,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光亚进入吴大猷任教的密执安大学,攻读与原子弹相近的核物理专业。就是那时候,朱光亚开始崭露头角。他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看那时他和杨振宁、李政道的合影,他们英气逼人,意气风发,不愧一代人杰。然而命运使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杨、李留在美国,迅速崛起,再过六七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朱光亚则选择了回归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国之前,朱光亚和其他留学生签名发出一封给留美中国学生的公开信,呼吁他们回国参加建设。几十年后,李政道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五个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

?图2 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

1950年春,朱光亚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两年多之后,他被调到新建的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1952年春,朱光亚被派往朝鲜,作为翻译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亲眼看到美国军方对我进行“核讹诈”。这进一步激发了朱光亚为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心愿。那件见证过板门店谈判的军大衣,他前后穿了十多年。即使后来他已是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还是穿着那件军大衣。

1955年初,中共中央决策研制原子弹,朱光亚被调回北大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1957年,他被调至我国早期原子能研究的大本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朱光亚参加了研究性反应堆的建设工作,他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迈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在原子弹研制正式上马后,年仅35岁的朱光亚于1959年7月调至核武器研究院任副院长,主抓科研业务工作。一年之后,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起步不久的原子弹研制工作遭受重大挫折,有的人甚至以为中国的原子弹不知何年何月才造得出来。然而此后的两年,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朱光亚居功甚巨。到1962年,二机部就向毛泽东提出两年之内进行核试验的目标。朱光亚为此编写了据称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原子弹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腾而起的时候,40岁的朱光亚热泪盈眶。他终于实现18年前赴美时的原子弹之梦,而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迅速迈升。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朱光亚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作用,被他的同事和学生誉为“技术上的诸葛亮”、“中国的奥本海默”。此后的二三十年,朱光亚一直领导着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他先后领导了氢弹、地下核试验等工作。1970年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以后,朱光亚指导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指导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等重大工作。他支持和思考“军转民”“军民结合”等发展中国高技术方面的事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成员,他还亲自参与组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他说,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武器之父。

?图3  1966年国庆节,朱光亚与彭桓武、邓稼先在天安门城楼上

?图4 朱光亚晚年在工作中

在81岁高龄退休之前,朱光亚不仅担任着我国国防科技部门的高级领导人,同时也先后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我国科技界的高级领导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为人一贯低调。1999年,朱光亚等23为杰出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之后,社会上对这些“元勋”大加宣传,纷纷出版他们的传记,但朱光亚一再谢绝。在他应中国科学院约请撰写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回顾的文章中,他列举了很多科学家的具体贡献,而只字不提自己,所有以他为主的工作的主语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科学春秋

在科学中寻觅历史

在历史中思索科学

微信ID:kexuechunqiu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自中国工程院

撰文|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号主编)

责编|姚兰婷

● ● ●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1924年12月25日生于宜昌。

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西迁重庆,进入抗战中新建的重庆南开中学。朱光亚在名师特别是比他年长8岁的物理老师魏荣爵的教导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庆南开是一所非同寻常的中学,该校的毕业生中仅两院院士就有30余位。朱光亚和老师魏荣爵于1980年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朱光亚曾自豪地说:“两弹一星的核心组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我们中学毕业的!”其中朱光亚和周光召名列“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杰出人才大都毕业于1949年以前的重庆南开中学。

1941年夏,不满17岁的朱光亚考入中央大学物理学,次年转入西南联大,成为吴大猷教授的得意门生,1945年毕业后留任助教。同年,原子弹爆炸,震撼世界,也改变了朱光亚一生的命运。

?图1 朱光亚的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为了学习原子弹制造,国民党政府决定选派优异人才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朱光亚和李政道一道,被吴大猷教授选中。1946年8月,朱光亚等人随华罗庚教授赴美。没想到抵美后,由于美国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原子弹有关机构,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光亚进入吴大猷任教的密执安大学,攻读与原子弹相近的核物理专业。就是那时候,朱光亚开始崭露头角。他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看那时他和杨振宁、李政道的合影,他们英气逼人,意气风发,不愧一代人杰。然而命运使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杨、李留在美国,迅速崛起,再过六七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朱光亚则选择了回归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国之前,朱光亚和其他留学生签名发出一封给留美中国学生的公开信,呼吁他们回国参加建设。几十年后,李政道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五个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

?图2 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

1950年春,朱光亚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两年多之后,他被调到新建的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1952年春,朱光亚被派往朝鲜,作为翻译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亲眼看到美国军方对我进行“核讹诈”。这进一步激发了朱光亚为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心愿。那件见证过板门店谈判的军大衣,他前后穿了十多年。即使后来他已是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还是穿着那件军大衣。

1955年初,中共中央决策研制原子弹,朱光亚被调回北大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1957年,他被调至我国早期原子能研究的大本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朱光亚参加了研究性反应堆的建设工作,他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迈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在原子弹研制正式上马后,年仅35岁的朱光亚于1959年7月调至核武器研究院任副院长,主抓科研业务工作。一年之后,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起步不久的原子弹研制工作遭受重大挫折,有的人甚至以为中国的原子弹不知何年何月才造得出来。然而此后的两年,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朱光亚居功甚巨。到1962年,二机部就向毛泽东提出两年之内进行核试验的目标。朱光亚为此编写了据称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原子弹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腾而起的时候,40岁的朱光亚热泪盈眶。他终于实现18年前赴美时的原子弹之梦,而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迅速迈升。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朱光亚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作用,被他的同事和学生誉为“技术上的诸葛亮”、“中国的奥本海默”。此后的二三十年,朱光亚一直领导着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他先后领导了氢弹、地下核试验等工作。1970年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以后,朱光亚指导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指导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等重大工作。他支持和思考“军转民”“军民结合”等发展中国高技术方面的事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成员,他还亲自参与组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他说,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武器之父。

?图3  1966年国庆节,朱光亚与彭桓武、邓稼先在天安门城楼上

?图4 朱光亚晚年在工作中

在81岁高龄退休之前,朱光亚不仅担任着我国国防科技部门的高级领导人,同时也先后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我国科技界的高级领导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为人一贯低调。1999年,朱光亚等23为杰出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之后,社会上对这些“元勋”大加宣传,纷纷出版他们的传记,但朱光亚一再谢绝。在他应中国科学院约请撰写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回顾的文章中,他列举了很多科学家的具体贡献,而只字不提自己,所有以他为主的工作的主语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科学春秋

在科学中寻觅历史

在历史中思索科学

微信ID:kexuechunqiu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小哲通讯 | 哲学院主办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
  • 1月7日至8日,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青年哲学论坛与南开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 ...查看


  • 朱光亚科学巨星陨落
  • 朱光亚先生的灵堂前,儿子朱明远回忆起一件往事.少时的他和大院里的小伙伴聊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大伙思量: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核试验,爸爸妈妈们都不在北京?"一验证,果然都在出差,都去了西 ...查看


  • [邓稼先]导读单-训练单(答案)
  • 邓稼先-导读单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音: 宰割 署名 奠基 开拓 元勋 仰慕 ...... 孕育 . 曛 . 嫣红 . 鲜为人知 .选聘 .铤 .大厦 .筹划 .无垠 .签字 ...查看


  • 0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
  • 邓稼先和奥本海默 阅读<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完成1-5题.(21分)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接)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 ...查看


  • 阿尔兹海默病现状及护理模式探讨
  •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现状及护理模式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科张楠楠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中医护理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外资料表明,进入老龄期后,随年龄增高,其发病率迅速增加[1].尤其在我国表现 ...查看


  • 邓稼先阅读理解
  •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租借"99年. "租借"25年. 租借"99年. "租借&q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出版
  •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0日   16 版) 本报电  由解放军总装备部编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范长存天地间--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日前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行.<风范长存天地间>是 ...查看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太阳]同步训练及答案
  • 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三个太阳 黄传会 一幅壁画终于诞生了!这是人类赠给南极的第一幅壁画吗? 简洁明快而又协调的色彩,原始粗犷而又夸张抽象的线条,借助于高度概括的装饰手法,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在壁画的上方和左:右角,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