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第30卷第3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1Vol.30No.3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何山燕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
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法关系;互动与互补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3-0153-05
自美国语言学家Harris 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理论以来,各国话语分析专家们立足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与方
法,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以揭示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1]。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与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多媒体、多模态乃至多元智能教学研究逐渐彰显其重要价值,技术进步引领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阶段。以往的话语分析研究基本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或从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或从社会文化、认知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应用规律,忽略了诸如图像、音响、色彩、动画等其它意义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研究,因为话语中一大部分信息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如伴随语言特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PPT 网络音响设备、周围环境因素等等。在此情境下,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的,一系列非语言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言语交际。随着多媒体话语的产生,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模态话语的重要性与现实性。如何在话语分析中将自然话语和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特别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值得探寻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溯源
语言学应用于符号学研究,尤其是视觉符号研究,很早就有先例。如巴黎学派把索绪尔有关“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任意”与“理据”等理论
收稿日期:2010-09-04
作者简介:何山燕(1975-), 女, 湖南永州人, 讲师,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153
应用于绘画、摄影、服装、音乐和电影研究;布拉格学派将“前景化”(foregrounding )概念应用于美术、戏剧、电影和服饰研究;批评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符号学派把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新闻、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研究等。
系、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对于我国语言学界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是在话语分析基础之上
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多模态话语分析从Piers 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中吸取了“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的理念,其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于Halliday 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汲收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 -
(二)多模态话语视觉应用领域研究
1. 二维平面的图文关系多模态研究。胡壮麟
(2005)对PPT 图文的意义构建进行了研究;成文
&田海龙(2007)对2003年发布的SARS 新闻病
例报告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丁建新(2007)探讨了童话插图中的情态意义;王红阳(2007)探讨了诗歌排版的模式问题;田璐、刘泽权(2008)对上海世博会会徽进行了分析;程春松(2008)探讨了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解读;励松青(2005)、莫少斌(2006)、王红阳(2007)、胡丹(2007)探讨了纸质广告中多图文互动的多模态话语;郑静东(2008)就普利策新闻获奖图片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韦琴红(2008)探讨了多模态媒体语篇;韦琴红(2009)在其专著《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各个方面研究了多模态话语。
cial semiotic )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 )等观
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延续了语域理论,认为语境制约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还继承了纯功能假说,认为多模态话语同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多种模态之间的配合在形式上主要是由语法层面加以体现。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 ,1973;
2. 影视作品的多模态分析研究。李战子、向平
(2007)着重分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flash 的类型步骤,从符号学角度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赵宝福(2008)对电影海报、李妙晴(2007、
1985),语言要同时体现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谋篇功能,就多模态话语研究而言,除了语言之外,其他符号系统也同样是实现以上三个元功能的系统。如Kress &van Leeuwen (1996)与O ’Toole (1994)在其研究中就把多元功能的思想延伸到图像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多模态话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多模态也有学者称为多模式或多媒态,本文统称多模态。
2008)从电影主题类型、结构、场景、人物、视角、片
名和海报的多角度互动分析,探讨电影静态画面及动态画面的多模态意义。
3. 三维空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胡瑾、曾
蕾(2006)对三维空间中的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态意义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维空间中视觉、听觉、手势等彼此结合,身体动作在信息传递中发挥了同文字表达一样的功效。
二、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及成果概述
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起始于21世纪初,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4. 电子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多模态研究。叶起
昌(2005、2006)分析了传统符号学对图文关系的总结,提出了后印刷时代话语、超文本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曾蕾、梁红艳(2007)阐述了多模态多语式所表现的超链接性及其主要内容;李妙晴(2007)结合网络实例,探讨了中国同学录电子语篇的话语特点。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引进及介绍
李战子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2003)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创了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09)等学者分别从多模态与计算机符号学的关
(三) 多模态语口语语料库问题研究
顾曰国(2007)根据个人实践研究,介绍了汉语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建立的基本研究方
154
法;王立非、文艳艳(2008)介绍了多模态分析软件词汇的组合关系问题,而是与人们的感知通道相关的视觉语法、听觉语法及触觉语法等,这些多模态的语法分析由于缺乏语法意义上的标记和线性关系,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者本人对于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理解,面对同样的一个模态体系,不同的分析者有可能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或者解读动机、理解能力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4]。由于多模态话语语法关系的特殊性,因此,在国内现有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主观的分析解读层面,缺乏对多模态语法关系进行科学的调查取证与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ELAN 及其主要功能,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如何利用
该软件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指出了多模态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 教学领域中的多模态应用研究
陈瑜敏、秦小怡(2007、2008)考察了教育语境下介入意义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体现形式问题;顾曰国(2007)探讨了多模态与教育技术的关系;韦琴红(2009)就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德禄(2009)分析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整合起来(Gibbon 2002),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看到如图像、颜色、音响、版式等其他符号系统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理解更为全面与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
纵观国内迄今为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从2003年至今,尽管我国引进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历史还很短暂,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是研究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重视,研究领域不仅涉及传统文本,而且对于图文二维平面、超文本电子语篇、影视作品、汉语多模态口语语料库建设以及教学实践应用等领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回顾符号学的研究历史,视觉符号(visual
semiotic )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类研
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图像、人物、事件和地点等元素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词汇研究,即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
图像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视觉符号内部是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符合Halliday 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发现不同媒体形成的形式项目,并且研究它们之间体现意义的语法规则固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更要的课题是探讨各符号之间的关系,发掘不同模态的媒体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实现说话人的意义的基本途径如何。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和文字模态相结合的二维平面研究层次上,对于视觉、声音、文字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的多模态语篇以及空间模态的语篇鲜有涉及。多模态如何从二维话语分析走向三维话语分析,由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理性思考
多模态话语分析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研究历史还不长,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改进。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普遍存在引进多于创新、阐述多于应用等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 各模态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缺乏科学的研究
在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的话语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图像与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因为图像本身既是有组织的,又是有结构的(Kress &vanLeeuwen 2006),图像和语言一样,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构建作用,因此,对于图文二者
(一) 对多模态的语法关系主观分析多于实证研究
对于普通的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法分析尽管也需要分析者对句子意义结构的理解,但一般都能提供严格意义上的语法依据,然而,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法分析所涉及的语法不再是普通语言学中的
155
的互补关系的亟待进一步研究。
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与非互补的:在互补关系中,有强化和非强化之分;在非互补关系中,可以区分为内包、交叠与语境互动几个类别[4]。即多模态话语中往往由多种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系统中又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单话语模态成分。目前我们做采用的分析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核心,但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各模态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的科学研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需要进一步运用认知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客观综合分析。此外,单模态话语成分对于话语意义的构建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更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确认。
上是不同语法体系体现话语意义时的相互关系,在此层面上,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因此,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模态之间的形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这些不同模态的语法系统都是新的研究课题,未来,认知语言学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理论建设方面,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仍走着“拿来主义”路线,研究者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自身有用的部分加以应用,但没有自成体系,这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不利,如果长此以往,多模态话语分析只能停留在纯应用性的语言研究层面,无法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学科难以有可持续性活力[5]。因此,引进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更需要结合我国社会、语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
多模态话语分析包罗万象,发展前景广阔,尽管目前在此研究领域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研究者们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理论建设、理论框架的构建等仍存在某些探索性的争议,但是多模态话语是当今信息社会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语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进一步推动话语分析,拓展人类自然语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2][3][4][5][6][7]
朱永生. 话语分析50年[J ]. 外国语,2003(3):43-45.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 外语教学,2009(3):15-20.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 中国外语,2009(1):24-30.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 外语学刊,2007(5):82-86.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 外语电化教学,
(四) 教学应用领域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蓬勃发展使得多模态话语交际成为现实可能和必要选择。话语模态的选择能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选择与应用[2]:
(1)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2)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条件;(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的话语意义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可以从文化、情景、话语意义、语法、形式和媒介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从媒体的角度而言,不同的非语言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为话语的交际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选择方式,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组配来构建理想的话语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为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多模态语篇与多种交际模式的合成的话语之间在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关系如何,在电子学习时代如何使语言研究与具体的多模态和多媒体手段联系起来,多模态话语分析能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给语言学带来新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的优化,特别是外语教学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的最优化,是当前在教学应用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2007(2):3-12.
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 外语研究,
2003(5):1-8.
四、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展望
不同模态话语的运用本质上都是为了体现说话人的整体意义。在形式层面上,不同模态的形式共同体现话语意义,多模态之间的话语关系实际
[8]周永平. 关联理论对间接性指责言语的阐释力再分析
[J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9]Halliday ,M.A.K.&C.Matthe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mold,2004:6-14.
[10]KressG.&vanLeeuwenTheoVan.MultimodalDiscourse The
156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 London Amold, 2003:41-58.
[11]Kress G.&vanLeeuwen Theo Va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Edition) [M ].London Routledge,2006:105-137.
责任编辑:刘承云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HE Shan-yan
(Chineselinguistic and literature school,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
Chinese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combine nature discourse with multimodal is a important issue for modern linguistics, particularly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e research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involves theoretical studies, visual applications, corpus construc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relationship of grammar;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
(上接第152页)
[8][9]
王阿寿.富田事变发生的各种因素[J ].江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
阎中恒.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暴动[J ].江西大学学报
(04):34.
[17]秦泽念.毛泽东处理“富田事变”的教训[J ].文史博
览,2005,(16):11.
[18]罗慧兰.论项英在处理富田事变中对肃AB 团错误的
抵制[J ].求实,1989,(01):42-45.
[19]刘晓农.论项英处理“富田事变”的正确性[J ].华东交
通大学学报,1992,(03):205-206.
[20]何立波,宋凤英.项英与震惊中央苏区的“富田事变”
[J ].世纪行,2004,(05).
[21]王地久.“毛泽东致古柏的信”是谁伪造的? [J ].中共
党史研究,1990年,(05):38.
[22]晓农.富田事变始末[J ].文史精华,2001,(02):25.[23]笔公.富田事变:毛泽东早期历史疑案,http://dmgy518.
(人文社科版) 1979,(04).
[10]姚金果.富田事变是如何定性为反革命事件的[J ].百
年潮,2008,(03期).
[11]戴向青.略论“富田事变”的性质及其历史教训[J ].江
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79,(03).
[12]戴向青.富田事变考[J ].江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79,(04):65.
[13]戴向青.论AB 团和富田事变[J ].江西社会科学,
1979,(04):26.
[14]戴向青, 罗惠兰.论毛泽东在肃AB 团问题上发生错误
的原因[J ].江西社会科学,1990.
[15]梁尚贤.论《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的一点质疑[J ].江
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80,(02):13-15.[16]王地久.富田事变原因辨析[J ].广东党史,2009,
blog.hexun.com/2349245_d.html.
[24]景玉川.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J ].百年潮,2000,
(01):30-44.
责任编辑:刘承云
The Comments on Researches in Futian Incident
LIU Hai-fei
(MarxismSchool ,Renm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Futian Incident is the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China's revolution time convulse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ru -munist party of China. After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and difficult problems in academic circles.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the Futian Incident including its process, reason, na -ture, impact, lessons learned, rehabilitation and related people and things and its content. This paper gives them with a re -view so that we can grasp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academic study and further advance it. Key words:Futian Incident ;summary of researches ;rehabilitation
157
2011年5月第30卷第3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1Vol.30No.3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何山燕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
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法关系;互动与互补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3-0153-05
自美国语言学家Harris 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理论以来,各国话语分析专家们立足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与方
法,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以揭示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1]。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与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多媒体、多模态乃至多元智能教学研究逐渐彰显其重要价值,技术进步引领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阶段。以往的话语分析研究基本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或从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或从社会文化、认知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应用规律,忽略了诸如图像、音响、色彩、动画等其它意义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研究,因为话语中一大部分信息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如伴随语言特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PPT 网络音响设备、周围环境因素等等。在此情境下,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的,一系列非语言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言语交际。随着多媒体话语的产生,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模态话语的重要性与现实性。如何在话语分析中将自然话语和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特别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值得探寻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溯源
语言学应用于符号学研究,尤其是视觉符号研究,很早就有先例。如巴黎学派把索绪尔有关“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任意”与“理据”等理论
收稿日期:2010-09-04
作者简介:何山燕(1975-), 女, 湖南永州人, 讲师,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153
应用于绘画、摄影、服装、音乐和电影研究;布拉格学派将“前景化”(foregrounding )概念应用于美术、戏剧、电影和服饰研究;批评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符号学派把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新闻、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研究等。
系、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对于我国语言学界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是在话语分析基础之上
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多模态话语分析从Piers 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中吸取了“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的理念,其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于Halliday 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汲收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 -
(二)多模态话语视觉应用领域研究
1. 二维平面的图文关系多模态研究。胡壮麟
(2005)对PPT 图文的意义构建进行了研究;成文
&田海龙(2007)对2003年发布的SARS 新闻病
例报告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丁建新(2007)探讨了童话插图中的情态意义;王红阳(2007)探讨了诗歌排版的模式问题;田璐、刘泽权(2008)对上海世博会会徽进行了分析;程春松(2008)探讨了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解读;励松青(2005)、莫少斌(2006)、王红阳(2007)、胡丹(2007)探讨了纸质广告中多图文互动的多模态话语;郑静东(2008)就普利策新闻获奖图片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韦琴红(2008)探讨了多模态媒体语篇;韦琴红(2009)在其专著《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各个方面研究了多模态话语。
cial semiotic )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 )等观
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延续了语域理论,认为语境制约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还继承了纯功能假说,认为多模态话语同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多种模态之间的配合在形式上主要是由语法层面加以体现。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 ,1973;
2. 影视作品的多模态分析研究。李战子、向平
(2007)着重分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flash 的类型步骤,从符号学角度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赵宝福(2008)对电影海报、李妙晴(2007、
1985),语言要同时体现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谋篇功能,就多模态话语研究而言,除了语言之外,其他符号系统也同样是实现以上三个元功能的系统。如Kress &van Leeuwen (1996)与O ’Toole (1994)在其研究中就把多元功能的思想延伸到图像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多模态话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多模态也有学者称为多模式或多媒态,本文统称多模态。
2008)从电影主题类型、结构、场景、人物、视角、片
名和海报的多角度互动分析,探讨电影静态画面及动态画面的多模态意义。
3. 三维空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胡瑾、曾
蕾(2006)对三维空间中的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态意义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维空间中视觉、听觉、手势等彼此结合,身体动作在信息传递中发挥了同文字表达一样的功效。
二、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及成果概述
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起始于21世纪初,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4. 电子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多模态研究。叶起
昌(2005、2006)分析了传统符号学对图文关系的总结,提出了后印刷时代话语、超文本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曾蕾、梁红艳(2007)阐述了多模态多语式所表现的超链接性及其主要内容;李妙晴(2007)结合网络实例,探讨了中国同学录电子语篇的话语特点。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引进及介绍
李战子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2003)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创了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09)等学者分别从多模态与计算机符号学的关
(三) 多模态语口语语料库问题研究
顾曰国(2007)根据个人实践研究,介绍了汉语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建立的基本研究方
154
法;王立非、文艳艳(2008)介绍了多模态分析软件词汇的组合关系问题,而是与人们的感知通道相关的视觉语法、听觉语法及触觉语法等,这些多模态的语法分析由于缺乏语法意义上的标记和线性关系,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者本人对于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理解,面对同样的一个模态体系,不同的分析者有可能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或者解读动机、理解能力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4]。由于多模态话语语法关系的特殊性,因此,在国内现有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主观的分析解读层面,缺乏对多模态语法关系进行科学的调查取证与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ELAN 及其主要功能,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如何利用
该软件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指出了多模态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 教学领域中的多模态应用研究
陈瑜敏、秦小怡(2007、2008)考察了教育语境下介入意义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体现形式问题;顾曰国(2007)探讨了多模态与教育技术的关系;韦琴红(2009)就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德禄(2009)分析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整合起来(Gibbon 2002),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看到如图像、颜色、音响、版式等其他符号系统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理解更为全面与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
纵观国内迄今为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从2003年至今,尽管我国引进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历史还很短暂,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是研究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重视,研究领域不仅涉及传统文本,而且对于图文二维平面、超文本电子语篇、影视作品、汉语多模态口语语料库建设以及教学实践应用等领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回顾符号学的研究历史,视觉符号(visual
semiotic )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类研
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图像、人物、事件和地点等元素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词汇研究,即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
图像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视觉符号内部是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符合Halliday 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发现不同媒体形成的形式项目,并且研究它们之间体现意义的语法规则固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更要的课题是探讨各符号之间的关系,发掘不同模态的媒体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实现说话人的意义的基本途径如何。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和文字模态相结合的二维平面研究层次上,对于视觉、声音、文字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的多模态语篇以及空间模态的语篇鲜有涉及。多模态如何从二维话语分析走向三维话语分析,由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理性思考
多模态话语分析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研究历史还不长,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改进。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普遍存在引进多于创新、阐述多于应用等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 各模态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缺乏科学的研究
在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的话语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图像与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因为图像本身既是有组织的,又是有结构的(Kress &vanLeeuwen 2006),图像和语言一样,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构建作用,因此,对于图文二者
(一) 对多模态的语法关系主观分析多于实证研究
对于普通的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法分析尽管也需要分析者对句子意义结构的理解,但一般都能提供严格意义上的语法依据,然而,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法分析所涉及的语法不再是普通语言学中的
155
的互补关系的亟待进一步研究。
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与非互补的:在互补关系中,有强化和非强化之分;在非互补关系中,可以区分为内包、交叠与语境互动几个类别[4]。即多模态话语中往往由多种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系统中又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单话语模态成分。目前我们做采用的分析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核心,但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各模态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的科学研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需要进一步运用认知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客观综合分析。此外,单模态话语成分对于话语意义的构建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更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确认。
上是不同语法体系体现话语意义时的相互关系,在此层面上,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因此,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模态之间的形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这些不同模态的语法系统都是新的研究课题,未来,认知语言学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理论建设方面,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仍走着“拿来主义”路线,研究者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自身有用的部分加以应用,但没有自成体系,这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不利,如果长此以往,多模态话语分析只能停留在纯应用性的语言研究层面,无法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学科难以有可持续性活力[5]。因此,引进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更需要结合我国社会、语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
多模态话语分析包罗万象,发展前景广阔,尽管目前在此研究领域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研究者们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理论建设、理论框架的构建等仍存在某些探索性的争议,但是多模态话语是当今信息社会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语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进一步推动话语分析,拓展人类自然语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2][3][4][5][6][7]
朱永生. 话语分析50年[J ]. 外国语,2003(3):43-45.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 外语教学,2009(3):15-20.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 中国外语,2009(1):24-30.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 外语学刊,2007(5):82-86.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 外语电化教学,
(四) 教学应用领域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蓬勃发展使得多模态话语交际成为现实可能和必要选择。话语模态的选择能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选择与应用[2]:
(1)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2)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条件;(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的话语意义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可以从文化、情景、话语意义、语法、形式和媒介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从媒体的角度而言,不同的非语言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为话语的交际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选择方式,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组配来构建理想的话语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为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多模态语篇与多种交际模式的合成的话语之间在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关系如何,在电子学习时代如何使语言研究与具体的多模态和多媒体手段联系起来,多模态话语分析能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给语言学带来新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的优化,特别是外语教学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的最优化,是当前在教学应用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2007(2):3-12.
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 外语研究,
2003(5):1-8.
四、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展望
不同模态话语的运用本质上都是为了体现说话人的整体意义。在形式层面上,不同模态的形式共同体现话语意义,多模态之间的话语关系实际
[8]周永平. 关联理论对间接性指责言语的阐释力再分析
[J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9]Halliday ,M.A.K.&C.Matthe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mold,2004:6-14.
[10]KressG.&vanLeeuwenTheoVan.MultimodalDiscourse The
156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 London Amold, 2003:41-58.
[11]Kress G.&vanLeeuwen Theo Va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Edition) [M ].London Routledge,2006:105-137.
责任编辑:刘承云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HE Shan-yan
(Chineselinguistic and literature school,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
Chinese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combine nature discourse with multimodal is a important issue for modern linguistics, particularly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e research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involves theoretical studies, visual applications, corpus construc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relationship of grammar;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
(上接第152页)
[8][9]
王阿寿.富田事变发生的各种因素[J ].江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
阎中恒.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暴动[J ].江西大学学报
(04):34.
[17]秦泽念.毛泽东处理“富田事变”的教训[J ].文史博
览,2005,(16):11.
[18]罗慧兰.论项英在处理富田事变中对肃AB 团错误的
抵制[J ].求实,1989,(01):42-45.
[19]刘晓农.论项英处理“富田事变”的正确性[J ].华东交
通大学学报,1992,(03):205-206.
[20]何立波,宋凤英.项英与震惊中央苏区的“富田事变”
[J ].世纪行,2004,(05).
[21]王地久.“毛泽东致古柏的信”是谁伪造的? [J ].中共
党史研究,1990年,(05):38.
[22]晓农.富田事变始末[J ].文史精华,2001,(02):25.[23]笔公.富田事变:毛泽东早期历史疑案,http://dmgy518.
(人文社科版) 1979,(04).
[10]姚金果.富田事变是如何定性为反革命事件的[J ].百
年潮,2008,(03期).
[11]戴向青.略论“富田事变”的性质及其历史教训[J ].江
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79,(03).
[12]戴向青.富田事变考[J ].江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79,(04):65.
[13]戴向青.论AB 团和富田事变[J ].江西社会科学,
1979,(04):26.
[14]戴向青, 罗惠兰.论毛泽东在肃AB 团问题上发生错误
的原因[J ].江西社会科学,1990.
[15]梁尚贤.论《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的一点质疑[J ].江
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80,(02):13-15.[16]王地久.富田事变原因辨析[J ].广东党史,2009,
blog.hexun.com/2349245_d.html.
[24]景玉川.富田事变平反的前前后后[J ].百年潮,2000,
(01):30-44.
责任编辑:刘承云
The Comments on Researches in Futian Incident
LIU Hai-fei
(MarxismSchool ,Renm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Futian Incident is the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China's revolution time convulse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ru -munist party of China. After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and difficult problems in academic circles.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the Futian Incident including its process, reason, na -ture, impact, lessons learned, rehabilitation and related people and things and its content. This paper gives them with a re -view so that we can grasp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academic study and further advance it. Key words:Futian Incident ;summary of researches ;rehabilitation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