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3期Vol. 16 No. 3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Daxian T eachers College
2006年05月May . 2006
Ξ
《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李红曼, 王美玲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
2
100875;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081)
【摘 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但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还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 而这一理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
【关键词】美; 审美判断; 快适; 无利害; 共通感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6) 03-0048-03
康德在美的分析论中所采用的逻辑是从质到量, 再到
主观合目的性, 最后以共通感作为普遍认同的条件, 完成了他的审美判断的纯主观判断的论断。在这里, 仅就他的这一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从他的思想中看到一些睿智的东西以及所造成的一些思维上的困惑。
一、为何以, 可以说, , 由来已久的。,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首先提及了美不涉及利害的观点。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善是能使欲望要求得到满足的东西, 而美的事物一被察
[1](P150)
视即能予以快感。”但那只是在伦理学和宗教领域争论问题, 还没有被引入审美领域。
直到十八世纪, 英国的美学家夏夫滋博里(Shaftes 2bury ,1671—1713) 才开始在美学领域里公开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德就在于它本身, 真正的道德行为完全出于对纯净的道德观念和上帝的爱, 与实际的利害得失无关, 审美快感并非来自对情欲或对利害的关怀, 而是来自对“真实、均衡、秩序和对称的热爱”。从而“, 无利害”从道德领域自然进入了审美领域。同时, 哈奇生(Francis Hut 2ches on ,1694—1746) 也认为“美的快感和在见到时由自私心
[2](P99)
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是迥然不同的”。
后来, 英国美学家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 提出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但他认为, 美是与崇高相对应的一个感念, 基本上是与娇弱、光华、柔软、小巧等认识相联系的。可以说, 包括他在
内, , 为了让美真审美无利害”的美学命题, , 开始全面的展开对美15节中提到的“, 一个, 即完善性, 已经很接近于美的谓词了, 因此也被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看作和美是等同
[3](P62)
的。”
二“、无利害”对审美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康德在鉴赏判断不带任何利害的成分时, 某种程度上沿用了他所提出的“物自体”的理论, 但不同的是, 他并不是让人们搁置对彼岸物的认识, 而是只向人们谈论物的表象及其在审美过程中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 人在审美过程中, 直观的只是物的表象, 而非物的实存。“我们只想知道, 是否单是对象的这一表象在我心中就会伴随而愉悦, 哪怕就这个表象的对象之实存而言我会是无所谓
[3](P39)
的。”因而他认为人一旦意识到物体的实存, 就会产生一定的占有欲望, 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了偏心, 从而混杂利害在内, 就不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
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 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 是个人的口味, 是完全渗透占有欲的愉悦。而善是借助于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 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不管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 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 并且在这方面, 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 后者带有纯粹实
Ξ
[收稿日期]2006—01—22
) , 女, 山西洪洞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作者简介]李红曼(1980—现代
法国哲学。
48
李红曼1, 王美玲2《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2006年第3期
践性的愉悦, 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 而且是同时通过的某个表象上自由游戏这一状态必须是可以普遍传达的:
[3](P44)
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因为知识作为那些给予的表象应当与之相一致的那个客
这样, 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 而且也排除体的规定性, 是惟一地对每个人都有效的表象方式。”那么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在一个鉴赏判断中表象方式的主观普遍性可传达性由于遍性作了铺垫, 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应当不以某个确定为前提而发生, 所以它无非是在想象力
[3](P53) 的普遍性中去寻找, 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也和知性的自由游戏中的内心状态”。在想象力和知
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 才真正性的协调一致中, 鉴赏主体完成了普遍性。但这里康德并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黑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没有把它推论下去, 只有到了第四个契机, 他才把主体的的这个美学观点“, 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普遍性推到了“共通感”。爱, 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 以便在欣赏中, 能够做个评判
()
者”, [3]P39认为“这是关于美学所说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 四、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
[4](P299)
话”。康德这一美学思想, 提供了美学从其他学科中
在区分美与快适、善的道路上, 康德又找到一个很重
独立出来的根本依据, 使美学走上了真正独立发展的道
路。所以, 康德被认为是独立学科的美学的真正创始人。要的突破口, 那就是合目的性。所谓目的, 康德认为就是
“一个概念的对象”, 即这概念被看作那对象的原因, 而“一后来许多美学家都是在康德的无利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
[3](P55)
个概念从其客体来看的原因性是合目的性”。意思起来的, 或者说, 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前提的, 如席勒, 布洛。
是, 一个对象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如果是它的概念, 该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除了为美学开辟了一条发
展的新途径, 在艺术领域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为艺术而
, 艺术”的口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十九世纪末产生于法
所以, 对国的唯美主义思潮, 是受康德这一思想影响最明显的一个
, 思潮。正如艾布拉姆斯在他主编的《文学术语汇释》唯美主义所作的解释“:唯美主义, , 所以审美愉快是基于先天的, 是先天的因素决定了愉快的可源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90——纯粹能性。但这种规定又不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也就是说, , 与美感对象的愉快并不是从先天的因素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当“意志的
[5](P13)
现实性或‘客观’”虽然这一心意状态”在意识对象的合目的性中感到快乐。信条使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但同时这康德接着说, 一个真正的纯粹的鉴赏判断是不受刺激种纯形式的艺术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因为这种绝对地超和激动的影响的。因为刺激和激动都会带有一些利害的脱于内容、超脱于现实环境的艺术是无法真正发挥它的作
东西, 都会掺杂一些经验的东西, 从而达不到审美的纯粹
用的。并且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的过程中, 也并非完全会
性。“一个鉴赏判断只有当没有任何单纯经验性的愉悦掺
被其形式所打动, 有时还是要借助于内容的展现。
杂在它的规定根据中时, 才是纯粹的。但这种掺杂的情况
三、审美的主观普遍性原则
康德在讨论了“审美的无利害”之后, 接着就展开了审美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主观的普遍性原则。美既不同于快适, 也不同于善。快适是感官的喜悦, 引起感官快乐的原因是实存的对象以及主体的口味, 所以它是基于个人的愉悦, 而不能总是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样, 善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种普遍性, 但却要通过一个概念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不依赖于任何概念的美能够要求人们有与自己同样的审美感受(如果他的审美感是普通的话) 。“如果他宣布某物是美的, 那么他就在期待别人有同样的愉悦:他不仅仅是为自己, 而且也为别人在下判断, 因而他谈到美
[3](P47)
时好像它是物的一个属性似的。”
正因为美是无利害的, 与欲求没有关系, 自然也就与客体的普遍性没有了关系, 只能到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但如何达到这一普遍性? 如何证明这一设想? 康德是从认识事物的能力的普遍传达中推演出来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类比的方法。既然“诸认识能力在对象借以被给出
每当某物应当借以被宣称为美的那个判断中有魅力或激
[3](P59)
动的成分时, 总会发生。”他认为, 激动是快意借助瞬间的阻碍和接着而来的生命力的强烈涌流中产生出来的感觉, 根本不属于美。所以, 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不是以任何作为感性判断的质料感觉作为规定根据的。美的对象不在于刺激的内容, 而在于形式的单纯性。
人们在进行鉴赏判断时, 需要从主体内心确立一个标准, 并且这个标准必须存于每一个人心中。康德称这个标准为“美的理想”。但这个理想的理念从何而来? 康德认为, 这个理想必须具有“道德性”, 而这些道德理念只能从经验中取得。只有把这些道德理念与人的理性相结合, 才能树立起这一“美的理想”。此时, 不再是知性与想象力相协调, 而是理性与想象力相结合。康德在这个问题上, 明显有悖于前面所讲的审美不同于善的理论。在这里, 审美已经掺杂进了善的成分。可以说, 知性和想象力结合的自由游戏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了限制。所以, 康德从知性转到理性, 让理性与想象力结合, 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
49
2006年第3期
李红曼1, 王美玲2《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念中总要追问“此物为何存在? ”为了能让自己的理论进行
下去, 康德只好假定审美对象的表象是因为符合某种意志而产生的。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契机, 可以说, 第三个契机是第一个契机的延伸。第二契机只是阐述了审美具有主观普遍性的特征, 而非因为客观普遍性才达到审美的可能。至于如何形成主观的普遍性, 康德并没有深入地探讨。直到第四个契机, 他才真正把这种主观普遍性归于“共通感”, 并从人的认识可传达性中推论这一点。
在这种完美的逻辑演绎中, 让人感到一种不稳定, 一种对基础不稳定的担忧。因为不管是第一、三契机对主观合目的性的谈论还是第二、四个契机对主观普遍性的深究, 最终都是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之上。
无论怎样, 这是康德解放人的一个尝试, 把审美主体受制于客体解脱了出来。从此, 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喜悦再也不是因为对象表象的特质, 而是因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先天判断的能力。人在审美过程中, 完全体现了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约定的自由, 也正是这一点, , 究, , 并且把艺术当作了美学, 参考文献:
[1]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01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991
[3]康 德1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
五、共通感的理念
在第四个契机中, 康德认为对于美的判断, 并不是受
制于确定的对象的概念的影响, 而是取决于共通的情感要求。这也是审美判断得以普遍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个契机中, 康德更进一步地从人在认识活动中可以达到普遍传达的性质上推论人有一种共通的情感。他认为这种普遍性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条件, 同时也是鉴赏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的认知系统中的。所以, 康德的“共通感”是借助于认识上的“普遍知性”的。
正是有了这样的“共通感”, 人们在鉴赏判断过程中, 才能在自己审美的基础上想到别人会与自己协调一致。但这种“会”只是一种“应当”, 只是把自己的判断赋予示范性, 只是把“共通感”当作一个理想的基准“, 在它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正当地使一个与之协调一致的判断及在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一个客体的愉快成为每一个人的规
[3](P76)
则”。这样, 一个主观的判断就找到了可以普遍传达的基础, 似乎是一个客观的理由, 但这个客观的理由却存在于每一个主体的先天根据中。
这种理论逻辑上说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但它产生产生与存在的根源, 所以他说“, 共通感”的, 节性原则”, 六、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 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前两个界定了鉴赏的愉快情感的两大特点, 即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 后两个追溯到这两大特点的先天根据, 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第一、三和第二、四两对契机是两两重叠的, 而在层次上第三、四契机比第一、二契机要高。总括起来有两条:无目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及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 对于这样的关系, 笔者是比较赞同的。因为“无利害”不考虑事物的实存, 但在人们的观
社,2002:39,44,47,53,55,62,761
[4]黑格尔著1谢 麟译. 哲学史讲演当前(第四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991
[5]赵 澧, 徐京安. 唯美主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8:131
[责任编辑 张金成]
The A ffect and I nfluence of Four Aspects about the Judge
of the Aesthetical i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LI H ong -man , W ANG Mei -ling
1
2
(1.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ImmanuelK ant began to analyze beauty i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according to Quantity ”. He thought the satis faction in the
aesthetical was disinterested ,which was the basis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And he distinguished the satis faction in the aesthetical from the sati 2
s faction in the pleasant and in the g ood. But the taste of the aesthetic was not accomplished , which had to turn to m orality. It was to say that the aesthetical was apart from concepts and depended on the comm on sense.
K ey words :aesthetics;aesthetical judge ;pleasure ;disinterested ;comm on sense
50
第16卷第3期Vol. 16 No. 3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Daxian T eachers College
2006年05月May . 2006
Ξ
《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李红曼, 王美玲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
2
100875;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081)
【摘 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但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还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 而这一理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
【关键词】美; 审美判断; 快适; 无利害; 共通感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6) 03-0048-03
康德在美的分析论中所采用的逻辑是从质到量, 再到
主观合目的性, 最后以共通感作为普遍认同的条件, 完成了他的审美判断的纯主观判断的论断。在这里, 仅就他的这一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从他的思想中看到一些睿智的东西以及所造成的一些思维上的困惑。
一、为何以, 可以说, , 由来已久的。,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首先提及了美不涉及利害的观点。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善是能使欲望要求得到满足的东西, 而美的事物一被察
[1](P150)
视即能予以快感。”但那只是在伦理学和宗教领域争论问题, 还没有被引入审美领域。
直到十八世纪, 英国的美学家夏夫滋博里(Shaftes 2bury ,1671—1713) 才开始在美学领域里公开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德就在于它本身, 真正的道德行为完全出于对纯净的道德观念和上帝的爱, 与实际的利害得失无关, 审美快感并非来自对情欲或对利害的关怀, 而是来自对“真实、均衡、秩序和对称的热爱”。从而“, 无利害”从道德领域自然进入了审美领域。同时, 哈奇生(Francis Hut 2ches on ,1694—1746) 也认为“美的快感和在见到时由自私心
[2](P99)
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是迥然不同的”。
后来, 英国美学家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 提出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但他认为, 美是与崇高相对应的一个感念, 基本上是与娇弱、光华、柔软、小巧等认识相联系的。可以说, 包括他在
内, , 为了让美真审美无利害”的美学命题, , 开始全面的展开对美15节中提到的“, 一个, 即完善性, 已经很接近于美的谓词了, 因此也被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看作和美是等同
[3](P62)
的。”
二“、无利害”对审美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康德在鉴赏判断不带任何利害的成分时, 某种程度上沿用了他所提出的“物自体”的理论, 但不同的是, 他并不是让人们搁置对彼岸物的认识, 而是只向人们谈论物的表象及其在审美过程中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 人在审美过程中, 直观的只是物的表象, 而非物的实存。“我们只想知道, 是否单是对象的这一表象在我心中就会伴随而愉悦, 哪怕就这个表象的对象之实存而言我会是无所谓
[3](P39)
的。”因而他认为人一旦意识到物体的实存, 就会产生一定的占有欲望, 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了偏心, 从而混杂利害在内, 就不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
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 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 是个人的口味, 是完全渗透占有欲的愉悦。而善是借助于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 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不管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 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 并且在这方面, 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 后者带有纯粹实
Ξ
[收稿日期]2006—01—22
) , 女, 山西洪洞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作者简介]李红曼(1980—现代
法国哲学。
48
李红曼1, 王美玲2《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2006年第3期
践性的愉悦, 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 而且是同时通过的某个表象上自由游戏这一状态必须是可以普遍传达的:
[3](P44)
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因为知识作为那些给予的表象应当与之相一致的那个客
这样, 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 而且也排除体的规定性, 是惟一地对每个人都有效的表象方式。”那么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在一个鉴赏判断中表象方式的主观普遍性可传达性由于遍性作了铺垫, 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应当不以某个确定为前提而发生, 所以它无非是在想象力
[3](P53) 的普遍性中去寻找, 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也和知性的自由游戏中的内心状态”。在想象力和知
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 才真正性的协调一致中, 鉴赏主体完成了普遍性。但这里康德并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黑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没有把它推论下去, 只有到了第四个契机, 他才把主体的的这个美学观点“, 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普遍性推到了“共通感”。爱, 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 以便在欣赏中, 能够做个评判
()
者”, [3]P39认为“这是关于美学所说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 四、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
[4](P299)
话”。康德这一美学思想, 提供了美学从其他学科中
在区分美与快适、善的道路上, 康德又找到一个很重
独立出来的根本依据, 使美学走上了真正独立发展的道
路。所以, 康德被认为是独立学科的美学的真正创始人。要的突破口, 那就是合目的性。所谓目的, 康德认为就是
“一个概念的对象”, 即这概念被看作那对象的原因, 而“一后来许多美学家都是在康德的无利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
[3](P55)
个概念从其客体来看的原因性是合目的性”。意思起来的, 或者说, 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前提的, 如席勒, 布洛。
是, 一个对象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如果是它的概念, 该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除了为美学开辟了一条发
展的新途径, 在艺术领域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为艺术而
, 艺术”的口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十九世纪末产生于法
所以, 对国的唯美主义思潮, 是受康德这一思想影响最明显的一个
, 思潮。正如艾布拉姆斯在他主编的《文学术语汇释》唯美主义所作的解释“:唯美主义, , 所以审美愉快是基于先天的, 是先天的因素决定了愉快的可源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90——纯粹能性。但这种规定又不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也就是说, , 与美感对象的愉快并不是从先天的因素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当“意志的
[5](P13)
现实性或‘客观’”虽然这一心意状态”在意识对象的合目的性中感到快乐。信条使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但同时这康德接着说, 一个真正的纯粹的鉴赏判断是不受刺激种纯形式的艺术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因为这种绝对地超和激动的影响的。因为刺激和激动都会带有一些利害的脱于内容、超脱于现实环境的艺术是无法真正发挥它的作
东西, 都会掺杂一些经验的东西, 从而达不到审美的纯粹
用的。并且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的过程中, 也并非完全会
性。“一个鉴赏判断只有当没有任何单纯经验性的愉悦掺
被其形式所打动, 有时还是要借助于内容的展现。
杂在它的规定根据中时, 才是纯粹的。但这种掺杂的情况
三、审美的主观普遍性原则
康德在讨论了“审美的无利害”之后, 接着就展开了审美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主观的普遍性原则。美既不同于快适, 也不同于善。快适是感官的喜悦, 引起感官快乐的原因是实存的对象以及主体的口味, 所以它是基于个人的愉悦, 而不能总是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样, 善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种普遍性, 但却要通过一个概念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不依赖于任何概念的美能够要求人们有与自己同样的审美感受(如果他的审美感是普通的话) 。“如果他宣布某物是美的, 那么他就在期待别人有同样的愉悦:他不仅仅是为自己, 而且也为别人在下判断, 因而他谈到美
[3](P47)
时好像它是物的一个属性似的。”
正因为美是无利害的, 与欲求没有关系, 自然也就与客体的普遍性没有了关系, 只能到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但如何达到这一普遍性? 如何证明这一设想? 康德是从认识事物的能力的普遍传达中推演出来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类比的方法。既然“诸认识能力在对象借以被给出
每当某物应当借以被宣称为美的那个判断中有魅力或激
[3](P59)
动的成分时, 总会发生。”他认为, 激动是快意借助瞬间的阻碍和接着而来的生命力的强烈涌流中产生出来的感觉, 根本不属于美。所以, 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不是以任何作为感性判断的质料感觉作为规定根据的。美的对象不在于刺激的内容, 而在于形式的单纯性。
人们在进行鉴赏判断时, 需要从主体内心确立一个标准, 并且这个标准必须存于每一个人心中。康德称这个标准为“美的理想”。但这个理想的理念从何而来? 康德认为, 这个理想必须具有“道德性”, 而这些道德理念只能从经验中取得。只有把这些道德理念与人的理性相结合, 才能树立起这一“美的理想”。此时, 不再是知性与想象力相协调, 而是理性与想象力相结合。康德在这个问题上, 明显有悖于前面所讲的审美不同于善的理论。在这里, 审美已经掺杂进了善的成分。可以说, 知性和想象力结合的自由游戏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了限制。所以, 康德从知性转到理性, 让理性与想象力结合, 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
49
2006年第3期
李红曼1, 王美玲2《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念中总要追问“此物为何存在? ”为了能让自己的理论进行
下去, 康德只好假定审美对象的表象是因为符合某种意志而产生的。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契机, 可以说, 第三个契机是第一个契机的延伸。第二契机只是阐述了审美具有主观普遍性的特征, 而非因为客观普遍性才达到审美的可能。至于如何形成主观的普遍性, 康德并没有深入地探讨。直到第四个契机, 他才真正把这种主观普遍性归于“共通感”, 并从人的认识可传达性中推论这一点。
在这种完美的逻辑演绎中, 让人感到一种不稳定, 一种对基础不稳定的担忧。因为不管是第一、三契机对主观合目的性的谈论还是第二、四个契机对主观普遍性的深究, 最终都是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之上。
无论怎样, 这是康德解放人的一个尝试, 把审美主体受制于客体解脱了出来。从此, 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喜悦再也不是因为对象表象的特质, 而是因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先天判断的能力。人在审美过程中, 完全体现了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约定的自由, 也正是这一点, , 究, , 并且把艺术当作了美学, 参考文献:
[1]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01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991
[3]康 德1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
五、共通感的理念
在第四个契机中, 康德认为对于美的判断, 并不是受
制于确定的对象的概念的影响, 而是取决于共通的情感要求。这也是审美判断得以普遍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个契机中, 康德更进一步地从人在认识活动中可以达到普遍传达的性质上推论人有一种共通的情感。他认为这种普遍性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条件, 同时也是鉴赏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的认知系统中的。所以, 康德的“共通感”是借助于认识上的“普遍知性”的。
正是有了这样的“共通感”, 人们在鉴赏判断过程中, 才能在自己审美的基础上想到别人会与自己协调一致。但这种“会”只是一种“应当”, 只是把自己的判断赋予示范性, 只是把“共通感”当作一个理想的基准“, 在它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正当地使一个与之协调一致的判断及在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一个客体的愉快成为每一个人的规
[3](P76)
则”。这样, 一个主观的判断就找到了可以普遍传达的基础, 似乎是一个客观的理由, 但这个客观的理由却存在于每一个主体的先天根据中。
这种理论逻辑上说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但它产生产生与存在的根源, 所以他说“, 共通感”的, 节性原则”, 六、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 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前两个界定了鉴赏的愉快情感的两大特点, 即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 后两个追溯到这两大特点的先天根据, 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第一、三和第二、四两对契机是两两重叠的, 而在层次上第三、四契机比第一、二契机要高。总括起来有两条:无目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及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 对于这样的关系, 笔者是比较赞同的。因为“无利害”不考虑事物的实存, 但在人们的观
社,2002:39,44,47,53,55,62,761
[4]黑格尔著1谢 麟译. 哲学史讲演当前(第四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991
[5]赵 澧, 徐京安. 唯美主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8:131
[责任编辑 张金成]
The A ffect and I nfluence of Four Aspects about the Judge
of the Aesthetical i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LI H ong -man , W ANG Mei -ling
1
2
(1.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ImmanuelK ant began to analyze beauty i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according to Quantity ”. He thought the satis faction in the
aesthetical was disinterested ,which was the basis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And he distinguished the satis faction in the aesthetical from the sati 2
s faction in the pleasant and in the g ood. But the taste of the aesthetic was not accomplished , which had to turn to m orality. It was to say that the aesthetical was apart from concepts and depended on the comm on sense.
K ey words :aesthetics;aesthetical judge ;pleasure ;disinterested ;comm on sense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