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界定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的界定延伸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分析,继而较为深入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及战略目标出发,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 特点分析
一、新型城市化概念界定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新型城市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提出集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多,需要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这就需要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城市化。
二、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新型城市化的特点
新型城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就表现为人的城市化,即人口大规模地由乡村流向城市,实现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在城镇的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新型城市化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
(2)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为动力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迫切要求城市化走新道路,城市化必须为新型工业化服务才能走上新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多功能子系统按现代方式均衡、协调运行,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力达到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城市必须有完善的综合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多产的自主创新体系、自觉的城市市民意识及和谐的城市社会生活。
(4)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要求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与传统的城市化相比,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把人口城市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相关的实际状况,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
(1)城市化率。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2040年城市化率达到65%;2050年城市化率达到70%。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最优城市化率为65~70%,不追求过高的城市化率。
(2)经济产量。到2050年,中国以3大城市群、10大城市带、50余个中心城市为标志,以及它们所辐射的广大乡村地区,以占全国1/5的土地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产出全国GDP的90%、工业总产值的95%、进出口总量的99%。
(3)消除贫困。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拥有耕地18亿亩的基本农田,保持每年平均产出6亿吨粮食和满足约15亿人口的油、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基本供应。同时,到2030年基本消除贫困县,到2040年基本消除贫困乡,到2050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五、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
对于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而言,从创新的角度对新型城市化加以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把新型城市化中的各方面行动加以归纳整理,发现应对新型城市化中问题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包括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产业布局优化就是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就业结构的创新。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有利于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空间结构的创新。空间结构创新要运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以城市为中心,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强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以此带动农村的空间开发,使城乡分割的二元空间结构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
(2)新型城市化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动力。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生产要素的使用得以完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城市的企业获得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从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3)新型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城市化进程与制度安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城市化的滞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进程。因此,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创新。新型城市化制度创新的重点就是要从城乡和谐的角度实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2]黄升旗.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3]李钒,侯远志.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2,(11).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的界定延伸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分析,继而较为深入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及战略目标出发,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 特点分析
一、新型城市化概念界定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新型城市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提出集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多,需要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这就需要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城市化。
二、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新型城市化的特点
新型城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就表现为人的城市化,即人口大规模地由乡村流向城市,实现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在城镇的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新型城市化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
(2)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为动力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迫切要求城市化走新道路,城市化必须为新型工业化服务才能走上新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多功能子系统按现代方式均衡、协调运行,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力达到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城市必须有完善的综合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多产的自主创新体系、自觉的城市市民意识及和谐的城市社会生活。
(4)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要求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与传统的城市化相比,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把人口城市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相关的实际状况,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
(1)城市化率。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2040年城市化率达到65%;2050年城市化率达到70%。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最优城市化率为65~70%,不追求过高的城市化率。
(2)经济产量。到2050年,中国以3大城市群、10大城市带、50余个中心城市为标志,以及它们所辐射的广大乡村地区,以占全国1/5的土地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产出全国GDP的90%、工业总产值的95%、进出口总量的99%。
(3)消除贫困。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拥有耕地18亿亩的基本农田,保持每年平均产出6亿吨粮食和满足约15亿人口的油、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基本供应。同时,到2030年基本消除贫困县,到2040年基本消除贫困乡,到2050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五、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
对于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而言,从创新的角度对新型城市化加以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把新型城市化中的各方面行动加以归纳整理,发现应对新型城市化中问题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包括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产业布局优化就是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就业结构的创新。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有利于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空间结构的创新。空间结构创新要运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以城市为中心,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强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以此带动农村的空间开发,使城乡分割的二元空间结构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
(2)新型城市化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动力。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生产要素的使用得以完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城市的企业获得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从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3)新型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城市化进程与制度安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城市化的滞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进程。因此,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创新。新型城市化制度创新的重点就是要从城乡和谐的角度实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2]黄升旗.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3]李钒,侯远志.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