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共享空间*

作者:戴维民孙瑾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02期

  分类号 G250

  近年,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传播利用形式的不断变革,信息用户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以及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生存环境的日益复杂,都促使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服务空间发生了一系列的革新,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事物。其中,很值得人们分析和研究的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这里对IC予以探讨。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探析

  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名称可谓五花八门。除常见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外,还有知识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学习研究中心(Learning and Research Center)、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ral)、智能共享空间(Intellectual Commons)等。香港的资讯廊和资讯坊、台湾的资讯公共空间、资讯市集、资讯大众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它们的服务内容相似,创建目的和宗旨也都一致,主要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合作与变革,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宽松、资源更丰富的综合性的学习条件和交流环境。

  我们可以从内涵、结构和功能以及服务与特征这三个方面对IC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24×7”,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IC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各类信息需求,人们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在一个区域就可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简而言之,IC是一种新的高度整合的信息服务模式、服务空间,也是适应人们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习空间、交流模式、交流空间。可以说,IC是一个无边界的范畴,是一个集大成的概念,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通过广泛的合作,不断的发掘,包括与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信息咨询机构、政府公开政务、书店、专业网站、电视媒体等的合作,会使IC范围无限扩张。一个图书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IC的构建是对IC的具体化、模型化,它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知识甚至思想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共享与交流,不仅可以提供电子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还可以提供更开放的交流讨论方式。可以断言,IC的构建将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2 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现状

  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IC作为一种“综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欧美几个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出现了。它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文本的因特网向图形用户界面以及超链接的万维网进化,IC增加到了成百上千家,而且继续发展成更有效的服务部门[1]。IC模型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访问信息专家的主流方式。同时,IC在人们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提高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IC是今天国外大学图书馆环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类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

  据悉,世界上最早的IC于1992年出现于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当时的名称为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它是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IT)和大学三方合作,投入经费1192000美元建成的。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nformation Commons[2]。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外很多图书馆建立了IC。有些图书馆虽然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IC,但也组建了以IC思想为主导的计算机室,以履行IC的功能。这种新型的一站式学习和研究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其中,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Arizona)和Calgary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Calgary)建立的IC,是现有IC中两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IC[3]。另外,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Hardin Library,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IC[4],拥有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设施,设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2004年6月25日美国各大学图书馆针对IC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明确IC的概念和定义,分析不同IC模式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效能,进一步明确IC存在的问题。如:IC的设计、实施措施和评估等,并试图为IC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解决方案[5]。

  2004年10月在加拿大Cerritos图书馆召开了“图书馆和IC的工作组会议(workshop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ommons)”,代表们就IC的空间设计、政策制定、开放存取和保存问题进行广泛研讨[6]。2005年2月22日,国际图联当选主席Alex Byme博士在给世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一封公开信中[7],倡议建立全球信息共享空间(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希望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保障全世界所有人的查询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最少需要足够的带宽、最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不受限制的多语言访问接口,以确保人们无限制的访问和发布信息的基本权利。这需要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商业实体的投资。他提出构建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的宗旨是:

  ·提供广泛的因特网访问节点;

  ·以适当的格式和语言提供用户所需的相关信息;

  ·培养用户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支持健康和教育;

  ·提升妇女地位;

  ·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以及终身学习的权利;

  ·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

  ·确保文化遗产和文化差异的继承和发扬;

  ·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在图书馆员的不断完善IC的同时,一些教师和学生也开始尝试建立知识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8]。2005年4月Russell Bailey等人提出将IC转换为LC。这反映了学生教育和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新范例,学习理论发生了由传输知识到创造知识和自我学习的变换[9]。

  2005年3月,得克萨斯教会大学图书馆的馆长Robert A.Seal在第三届中美图书馆会议上作了名为《信息共享空间:数字资源和知识管理的新道路》的报告[10],详细介绍了IC的有关情况,总结了IC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①普遍性(ubiquity),指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相同的软件和资源;②实用性(utility),即能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③灵活性(fi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进步;④公共性(community),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最后一点是IC在许多大学如此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IC振兴了大学图书馆,使它非但没有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逐渐衰落,反而变得比过去更强大。

  我国对于IC的关注比较晚,只是近两年的事。台湾、香港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构建IC。在“2005年海峡两岸图书馆服务发展与创新高层论坛”上,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彭仁贤馆长作了名为《香港大学图书馆10年展望》的报告[11],介绍了香港大学图书馆IC的创建过程、服务模式以及对于IC内具体设施、布局、人员的规划。另外,澳门大学图书馆潘华栋馆长在报告中也提及了他们对于IC的构想和展望[12]。岭南大学图书馆在2005年10月份作了一次关于IC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学生对于IC非常满意和满意,有一半的学生一个星期需要来IC几次,每次都要待上1~3个小时,他们以为IC的环境、便利以及服务是吸引他们的关键[13]。笔者于2006年5月18日,通过内地各大学图书馆网站上的咨询服务简单询问了各馆关于IC的构建情况,大多数图书馆还没有构建IC,有意识上的原因,也有馆员不足、经费紧张等原因。但也有一些图书馆已经作了一些尝试。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在改变图书馆个别阅览室的设施渐渐向IC转变;暨南大学图书馆一直在加强学科馆员的现场咨询和服务、用户培养等,而且新馆大楼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做准备。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上,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南生介绍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认识和实践[14],主要是希望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提供海量资源、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这个“图书馆之城”的构建理念其实与IC异曲同工。2006年5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开始计划构建IC,并在新建的图书馆内选取了一个5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尝试,经过4个月左右的准备于9月份开始向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这是国内首家IC,虽然由于服务、资源、运行时间以及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IC的功能,但它的构建模式和服务理念已经体现了IC的特征。

  2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意义

  2.1 提供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迎合人们的信息需求

  IC为人们提供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各类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个空间内,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在IC,人们需要查询馆内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或收发邮件甚至联网聊天,有连接因特网的查询计算机;需要查询传统的文献资源,有常用工具书和一些专业书籍和期刊;需要打印、扫描或复印时,有相应的设备,且提供联网服务。有问题,不论是什么问题,就连生活问题,需要向别人请教时,有参考馆员、技术专家、多媒体工作者通过网络,甚至面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当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课题组需要交流、讨论问题,需要相对隔音的场所时,有小组讨论室;当人们想在IC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时,有电源线和网络接口;当人们希望足不出户或者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时,可以登录IC的网络平台,一样能享受IC的便利。总之,IC的一站式服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知识信息需求。人们在IC可以放松、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

  2.2 营造的交流空间和信息资源环境顺应人们的学习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新的思路,激发新的灵感。因此,人们不仅仅需要安静独立的个人学习空间,还需要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IC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聚集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虚实结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供小组学习、大中群体学习。在IC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向他们请教或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也可以与工作人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者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工作人员明确掌握人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另外,用户与用户之间还可以在讨论室进行交流、研讨。除交流空间外,IC还充分利用其对于信息的收集、评价、组织、序化的能力,为人们营造一个综合的信息资源环境。其中,有传统的图书期刊,有引进或自建的数据库,有网络信息资源,有工作人员根据人们的咨询问题或信息需求建设的小型专题资源库。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信息资源的,鼓励学术交流讨论的,并且兼容了电子学习、远程教育、终身学习、移动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的空间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需求,必定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2.3 拥有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满足人们信息能力的培养需求

  IC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和资源,包括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人们信息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要条件。以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以下简称UNCC)为例[15],在UNCC图书馆的IC内,专门设立了教育服务部,其主要目标是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为UNCC的教学任务提供支持,图书馆的教育比较具体并且注重研究,除安排有十二位专家馆员辅助大学教学任务外,还通过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议、网页建设等其它方法,与大学的教育部门合作探索图书馆培养用户信息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我们知道,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数字技术又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能力都是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能力。人们希望他们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可以不断的提高,以便在工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能感觉轻松而且得心应手。IC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包括资深馆员和计算机专家甚至各学科专家,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培训班或开办小型讲座,或者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为人们传授信息检索、使用技巧以及计算机技能,满足人们希望不断提高其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2.4 有利于图书馆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网络的兴起,动摇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地的重要地位,另外,图书馆陈旧的服务模式和资源,又使图书馆丧失了很多用户,而IC的出现,重新点燃了图书馆的生存希望,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共同学习的社会空间。国外不少大学图书馆自从建设了IC以来,就成为了校园里最热闹的场所,访问量显著提高,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IU,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在2003年建设IC后,它的访问量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20%[16]。人们对IC的评价很高,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用户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IC,即“气氛是激人奋进的,工作人员是热情助人的,服务是优秀完美的。”[17]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大学的校长Helen Spalding说“只有在图书馆,在馆员的帮助下,学生、教师才能正确的检索、评价并使用信息资源。”[18]IC的构建会彻底革新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争取更高的访问量,图书馆访问量的增加将折射出图书馆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IC为图书馆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使图书馆城市知识宝库的重要地位更加坚固。

  2.5 有利于推进知识城市的发展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存方式、通讯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也改变了以往人类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城市间、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知识交流。IC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构建实体物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同时,构筑高速、高效、高质量的虚拟网络知识平台,集中、整合社会各界的智慧和资源。IC以资源、服务以及空间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加速知识的更新流通,带动科技进步和突破;促进软件生产、新闻出版、书刊发行、广播电视、学术研讨等等与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有关的产业及事业的发展创新,提高城市各项事业的运转效率;营造市民共享知识、共同学习、共商学术、共同进步的知识教育氛围,从而增加整个城市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因而,IC对于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和文明,推进知识城市的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图书馆与信息共享空间

  研究国内外大量的IC案例,可以发现,IC有着不同的形式:有图书馆建设的虚实结合的IC,也有纯粹虚拟网站形式的IC,如MAYA设计公司的IC,但绝大多数是图书馆IC。IC的倡导者和重要理论研究者之一,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在《信息共享空间——一份公开的政策报告》[19]中描绘了一幅未来画卷,在一个共享的空间内信息资源是公有财产,由人们共同管理,而且人们可以免费的获取这些信息资源,这个共享的空间就是IC,她认为图书馆是构建IC最完备、最理想的场所。

  的确,图书馆不但拥有海量可共享的有序有效的信息资源,拥有精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资深馆员,还拥有热心耐心的技术人员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拥有构建IC最关键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图书馆的各种优势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加上当今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造成很多图书馆的流通量减少,到馆利用率下降。然而,图书馆的重要的社会地位、特殊的社会身份并不允许她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图书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她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图书馆鲜明的公益特色、浓郁的书香环境,决定了她永远是延续人类文明、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殿堂。

  图书馆是构建IC最理想的场所,但目前图书馆的状况是不太理想的,因而图书馆必须改革。图书馆的改革应结合其不断演变的社会职能,以IC的创新模式开展图书馆各项业务。要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突破时空局限,构建学习空间、资源空间、交流空间,使之成为信息传播中心、终身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学习交友中心,学术研讨中心,“随需而变”地为人们提供信息知识服务。IC将使图书馆以其开放的特性和丰富的动态性资潭、优雅而个性化的环境、各种完善的服务设备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成为创建知识城市活动最理想的场所。

  (来稿时间:2007-01-12)

作者介绍:戴维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00433 孙瑾,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00433

作者:戴维民孙瑾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02期

  分类号 G250

  近年,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传播利用形式的不断变革,信息用户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以及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生存环境的日益复杂,都促使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服务空间发生了一系列的革新,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事物。其中,很值得人们分析和研究的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这里对IC予以探讨。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探析

  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名称可谓五花八门。除常见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外,还有知识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学习研究中心(Learning and Research Center)、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ral)、智能共享空间(Intellectual Commons)等。香港的资讯廊和资讯坊、台湾的资讯公共空间、资讯市集、资讯大众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它们的服务内容相似,创建目的和宗旨也都一致,主要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合作与变革,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宽松、资源更丰富的综合性的学习条件和交流环境。

  我们可以从内涵、结构和功能以及服务与特征这三个方面对IC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24×7”,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IC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各类信息需求,人们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在一个区域就可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简而言之,IC是一种新的高度整合的信息服务模式、服务空间,也是适应人们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习空间、交流模式、交流空间。可以说,IC是一个无边界的范畴,是一个集大成的概念,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通过广泛的合作,不断的发掘,包括与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信息咨询机构、政府公开政务、书店、专业网站、电视媒体等的合作,会使IC范围无限扩张。一个图书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IC的构建是对IC的具体化、模型化,它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知识甚至思想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共享与交流,不仅可以提供电子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还可以提供更开放的交流讨论方式。可以断言,IC的构建将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2 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现状

  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IC作为一种“综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欧美几个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出现了。它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文本的因特网向图形用户界面以及超链接的万维网进化,IC增加到了成百上千家,而且继续发展成更有效的服务部门[1]。IC模型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访问信息专家的主流方式。同时,IC在人们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提高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IC是今天国外大学图书馆环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类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

  据悉,世界上最早的IC于1992年出现于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当时的名称为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它是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IT)和大学三方合作,投入经费1192000美元建成的。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nformation Commons[2]。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外很多图书馆建立了IC。有些图书馆虽然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IC,但也组建了以IC思想为主导的计算机室,以履行IC的功能。这种新型的一站式学习和研究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其中,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Arizona)和Calgary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Calgary)建立的IC,是现有IC中两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IC[3]。另外,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Hardin Library,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IC[4],拥有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设施,设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2004年6月25日美国各大学图书馆针对IC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明确IC的概念和定义,分析不同IC模式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效能,进一步明确IC存在的问题。如:IC的设计、实施措施和评估等,并试图为IC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解决方案[5]。

  2004年10月在加拿大Cerritos图书馆召开了“图书馆和IC的工作组会议(workshop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ommons)”,代表们就IC的空间设计、政策制定、开放存取和保存问题进行广泛研讨[6]。2005年2月22日,国际图联当选主席Alex Byme博士在给世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一封公开信中[7],倡议建立全球信息共享空间(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希望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保障全世界所有人的查询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最少需要足够的带宽、最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不受限制的多语言访问接口,以确保人们无限制的访问和发布信息的基本权利。这需要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商业实体的投资。他提出构建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的宗旨是:

  ·提供广泛的因特网访问节点;

  ·以适当的格式和语言提供用户所需的相关信息;

  ·培养用户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支持健康和教育;

  ·提升妇女地位;

  ·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以及终身学习的权利;

  ·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

  ·确保文化遗产和文化差异的继承和发扬;

  ·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在图书馆员的不断完善IC的同时,一些教师和学生也开始尝试建立知识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8]。2005年4月Russell Bailey等人提出将IC转换为LC。这反映了学生教育和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新范例,学习理论发生了由传输知识到创造知识和自我学习的变换[9]。

  2005年3月,得克萨斯教会大学图书馆的馆长Robert A.Seal在第三届中美图书馆会议上作了名为《信息共享空间:数字资源和知识管理的新道路》的报告[10],详细介绍了IC的有关情况,总结了IC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①普遍性(ubiquity),指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相同的软件和资源;②实用性(utility),即能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③灵活性(fi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进步;④公共性(community),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最后一点是IC在许多大学如此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IC振兴了大学图书馆,使它非但没有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逐渐衰落,反而变得比过去更强大。

  我国对于IC的关注比较晚,只是近两年的事。台湾、香港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构建IC。在“2005年海峡两岸图书馆服务发展与创新高层论坛”上,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彭仁贤馆长作了名为《香港大学图书馆10年展望》的报告[11],介绍了香港大学图书馆IC的创建过程、服务模式以及对于IC内具体设施、布局、人员的规划。另外,澳门大学图书馆潘华栋馆长在报告中也提及了他们对于IC的构想和展望[12]。岭南大学图书馆在2005年10月份作了一次关于IC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学生对于IC非常满意和满意,有一半的学生一个星期需要来IC几次,每次都要待上1~3个小时,他们以为IC的环境、便利以及服务是吸引他们的关键[13]。笔者于2006年5月18日,通过内地各大学图书馆网站上的咨询服务简单询问了各馆关于IC的构建情况,大多数图书馆还没有构建IC,有意识上的原因,也有馆员不足、经费紧张等原因。但也有一些图书馆已经作了一些尝试。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在改变图书馆个别阅览室的设施渐渐向IC转变;暨南大学图书馆一直在加强学科馆员的现场咨询和服务、用户培养等,而且新馆大楼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做准备。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上,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南生介绍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认识和实践[14],主要是希望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提供海量资源、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这个“图书馆之城”的构建理念其实与IC异曲同工。2006年5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开始计划构建IC,并在新建的图书馆内选取了一个5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尝试,经过4个月左右的准备于9月份开始向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这是国内首家IC,虽然由于服务、资源、运行时间以及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IC的功能,但它的构建模式和服务理念已经体现了IC的特征。

  2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意义

  2.1 提供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迎合人们的信息需求

  IC为人们提供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各类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个空间内,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在IC,人们需要查询馆内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或收发邮件甚至联网聊天,有连接因特网的查询计算机;需要查询传统的文献资源,有常用工具书和一些专业书籍和期刊;需要打印、扫描或复印时,有相应的设备,且提供联网服务。有问题,不论是什么问题,就连生活问题,需要向别人请教时,有参考馆员、技术专家、多媒体工作者通过网络,甚至面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当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课题组需要交流、讨论问题,需要相对隔音的场所时,有小组讨论室;当人们想在IC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时,有电源线和网络接口;当人们希望足不出户或者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时,可以登录IC的网络平台,一样能享受IC的便利。总之,IC的一站式服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知识信息需求。人们在IC可以放松、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

  2.2 营造的交流空间和信息资源环境顺应人们的学习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新的思路,激发新的灵感。因此,人们不仅仅需要安静独立的个人学习空间,还需要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IC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聚集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虚实结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供小组学习、大中群体学习。在IC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向他们请教或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也可以与工作人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者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工作人员明确掌握人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另外,用户与用户之间还可以在讨论室进行交流、研讨。除交流空间外,IC还充分利用其对于信息的收集、评价、组织、序化的能力,为人们营造一个综合的信息资源环境。其中,有传统的图书期刊,有引进或自建的数据库,有网络信息资源,有工作人员根据人们的咨询问题或信息需求建设的小型专题资源库。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信息资源的,鼓励学术交流讨论的,并且兼容了电子学习、远程教育、终身学习、移动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的空间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需求,必定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2.3 拥有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满足人们信息能力的培养需求

  IC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和资源,包括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人们信息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要条件。以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以下简称UNCC)为例[15],在UNCC图书馆的IC内,专门设立了教育服务部,其主要目标是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为UNCC的教学任务提供支持,图书馆的教育比较具体并且注重研究,除安排有十二位专家馆员辅助大学教学任务外,还通过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议、网页建设等其它方法,与大学的教育部门合作探索图书馆培养用户信息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我们知道,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数字技术又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能力都是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能力。人们希望他们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可以不断的提高,以便在工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能感觉轻松而且得心应手。IC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包括资深馆员和计算机专家甚至各学科专家,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培训班或开办小型讲座,或者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为人们传授信息检索、使用技巧以及计算机技能,满足人们希望不断提高其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2.4 有利于图书馆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网络的兴起,动摇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地的重要地位,另外,图书馆陈旧的服务模式和资源,又使图书馆丧失了很多用户,而IC的出现,重新点燃了图书馆的生存希望,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共同学习的社会空间。国外不少大学图书馆自从建设了IC以来,就成为了校园里最热闹的场所,访问量显著提高,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IU,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在2003年建设IC后,它的访问量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20%[16]。人们对IC的评价很高,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用户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IC,即“气氛是激人奋进的,工作人员是热情助人的,服务是优秀完美的。”[17]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大学的校长Helen Spalding说“只有在图书馆,在馆员的帮助下,学生、教师才能正确的检索、评价并使用信息资源。”[18]IC的构建会彻底革新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争取更高的访问量,图书馆访问量的增加将折射出图书馆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IC为图书馆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使图书馆城市知识宝库的重要地位更加坚固。

  2.5 有利于推进知识城市的发展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存方式、通讯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也改变了以往人类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城市间、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知识交流。IC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构建实体物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同时,构筑高速、高效、高质量的虚拟网络知识平台,集中、整合社会各界的智慧和资源。IC以资源、服务以及空间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加速知识的更新流通,带动科技进步和突破;促进软件生产、新闻出版、书刊发行、广播电视、学术研讨等等与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有关的产业及事业的发展创新,提高城市各项事业的运转效率;营造市民共享知识、共同学习、共商学术、共同进步的知识教育氛围,从而增加整个城市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因而,IC对于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和文明,推进知识城市的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图书馆与信息共享空间

  研究国内外大量的IC案例,可以发现,IC有着不同的形式:有图书馆建设的虚实结合的IC,也有纯粹虚拟网站形式的IC,如MAYA设计公司的IC,但绝大多数是图书馆IC。IC的倡导者和重要理论研究者之一,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在《信息共享空间——一份公开的政策报告》[19]中描绘了一幅未来画卷,在一个共享的空间内信息资源是公有财产,由人们共同管理,而且人们可以免费的获取这些信息资源,这个共享的空间就是IC,她认为图书馆是构建IC最完备、最理想的场所。

  的确,图书馆不但拥有海量可共享的有序有效的信息资源,拥有精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资深馆员,还拥有热心耐心的技术人员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拥有构建IC最关键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图书馆的各种优势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加上当今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造成很多图书馆的流通量减少,到馆利用率下降。然而,图书馆的重要的社会地位、特殊的社会身份并不允许她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图书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她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图书馆鲜明的公益特色、浓郁的书香环境,决定了她永远是延续人类文明、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殿堂。

  图书馆是构建IC最理想的场所,但目前图书馆的状况是不太理想的,因而图书馆必须改革。图书馆的改革应结合其不断演变的社会职能,以IC的创新模式开展图书馆各项业务。要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突破时空局限,构建学习空间、资源空间、交流空间,使之成为信息传播中心、终身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学习交友中心,学术研讨中心,“随需而变”地为人们提供信息知识服务。IC将使图书馆以其开放的特性和丰富的动态性资潭、优雅而个性化的环境、各种完善的服务设备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成为创建知识城市活动最理想的场所。

  (来稿时间:2007-01-12)

作者介绍:戴维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00433 孙瑾,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00433


相关文章

  • 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 1. 概述 现代社会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如各种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 这些事件通常会带来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地做出处理决策, 减少事件带来的危害.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时效性要求非 ...查看


  •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 发表日期:2014年1月20日  共浏览 次      文号:秦政[2014]1号    颁布机关: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 ...查看


  •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 湘教发[2013]24号 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信息化 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 ...查看


  •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成就.问题与发展建议
  •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成就.问题与发展建议 王丹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摘要]数字城市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亮点和热点,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 "十五"数字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广泛利用,灵魂是跨部门 ...查看


  • 局域网-资源共享方案
  • 1节 文件夹属性,而FAT32文件系统,则只能设置共享 3.1 资源共享方案 3.1.1 资源共享方案 1. 设置ICF 防火墙 Windows XP内置有Internet 防火墙(ICF ),默认状态下,在运行"网络安装向导&q ...查看


  • 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
  • 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 1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力推 ...查看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毕业论文选题(1006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 ...查看


  • 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
  • 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 吴建中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各位同行.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每一次到深圳来都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多年来深圳图书馆开风气之先,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方面做 ...查看


  • 共享平台真的能够跨越"信息孤岛"吗
  • 共享平台真的能够跨越"信息孤岛"吗?(上) 上一篇 /下一篇  2010-09-28 23:07:21 / 天气: 阴雨 / 心情: 平静 / 精华(2) / 置顶(2) / 个人分类:业界评论 查看( 525 ) /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