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15)
1.调查研究(5)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
2.实验研究(5)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3.个案研究(5)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二.简答题(45)
1.叙事研究的特点(15)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2. 田野研究的意义(15)
“田野研究”, 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 是一种新的科研方式, 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 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 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 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 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 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 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 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 如何实际操作, 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 就是真正走进课程, 走进课堂, 走进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 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 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
3. 比较研究的类型(15)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
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比较研究大约可分作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三、论述题 (40)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20)
答: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的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可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特点。
2. 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0)
答: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
(1)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
(2)双(多)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
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最后要求资料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在解释资料时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个人的偏见。
(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甚多,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3)比较事物的本质
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
一.概念解释(15)
1.调查研究(5)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
2.实验研究(5)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3.个案研究(5)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二.简答题(45)
1.叙事研究的特点(15)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2. 田野研究的意义(15)
“田野研究”, 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 是一种新的科研方式, 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 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 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 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 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 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 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 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 如何实际操作, 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 就是真正走进课程, 走进课堂, 走进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 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 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
3. 比较研究的类型(15)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
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比较研究大约可分作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三、论述题 (40)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20)
答: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的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可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特点。
2. 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0)
答: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
(1)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
(2)双(多)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
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最后要求资料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在解释资料时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个人的偏见。
(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甚多,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3)比较事物的本质
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