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112500283
姓名:王敏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号:
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论的价值,发觉不足,再去寻求更好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改造,在改造中进步。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意义。同样理论对时间也有指导的意义,在指导的同时,理论也是实践的最好的依据。如今的最好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实践的展开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很多实践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而经验就促使很多实践行为没有施展型,很难将一切好的经验普及,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关于两者脱离的原因,研究众多,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的“两张皮”的理论来说明。李先生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只是照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了,这样的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教育实践代言人的位置上,故意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描述浅显的问题,以显示理论的“阳春自雪”。
实际上,是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或是呼吁理论更多地关注实践,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脱离也是双向的,即教育实践也存在脱离教育理论的一面。由于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从事。这种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无视理论指导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更不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解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理论不是来源于实践,有的理论只是纯理论,是思辨。这种从文本到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取决于第一个文本的正确程度。如果所参照的文本也是理论文字,正确与否都不可知,又怎么能保证得出确且有指导性的结论。因此这样的理论确实不敢指导实践,也难以指导实践。原因之二是理论即使参照文本来源于实践,现实条件的变化也使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为实践者提供了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的过渡性知识,难以把握。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根本问题之所在:人们在期待理论指导实践时,总认为理论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只要仔细分析理论,就会发现理论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有超前和滞后之分。正确的教育理论有促进实践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可能,而片面、错误的理论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危害实践。单纯提“教育理指导实践”本身极易使人忽视对理论本身合理性
的审视和分析。这种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实际上假定所有实践工作者是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并假定实践工作者的头脑中是一片“理论的真空”,可以听凭别人把理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由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故要求理论指导这样的“实践”,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苛求。
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寻求两个主体,即: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这两个是核心。而在其中间还夹杂着教育理论应用者,这一群体往往受到忽视,但是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尽可能的统一化。只有当双方主题都有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才能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
对现有理论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改进中进步。但他们采取的不应该仅仅是思辨,似乎只要用了这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言论。而不加入实证的方法,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只能有指导思想,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不仅仅要具体文本的能力,也需要洞察社会现象,教学实情。要促进研究人员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发展理论的价值。这是时代的实践对研究者精神的滋养过程,基本理论研究者要想与时代对话,要想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没有这样的面向时代变革实践的研究。只有把实践纳入理论者的研究视野,并培养新的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水平新的提升,才有可能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理论应用者
对于应用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现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人员对应用研究的莫明小视。其二是认为应用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这反映在应用研究人员的个人学习实践中,往往忽视理论学习的部分。这带来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个人内在理论中相应理论背景的缺乏和相对滞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用由旧基本理论作文撑而得的应用理论去直接指导和规范生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直接从事基本理论研究,而是说他们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和敏感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应用研究人员需要有两种不同于基本理论研究人员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积极关系。一是善于把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二是善于从实践工作者那里吸取实践的智慧,并把个别的典型的案例与经验,上升到结构的层面,进而丰富应用研究的理论。在这里,实践对应用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滋养个人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改造的对象。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人数最多。他们是蕴含着最大潜能的群体,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在开放改革的当代中国,解放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破除实践工作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为招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上。对理论的分析缺乏应有的理解兴趣和能力。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知道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所以,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
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把研究与实践分离的认识,常常是来自于基层。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或提供新的理论成分的,更富有自主能动意识、使个人实践与社会理论发展息息相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成长。
(四)理论和实践目标和实施方式上的统一
教育理论和实践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目标的不统一。 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教育方针。理论的目标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技能,而在实践过程中,确往往偏离这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两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很难结合。另一个就是实施方式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使得很多理论很难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的文化化。就是将教育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的时候,教育可能会更好的发展。 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建立,只有自我更新的主体队伍的形成及互补互动、合作才能实现。总之,最终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的质量。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112500283
姓名:王敏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号:
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论的价值,发觉不足,再去寻求更好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改造,在改造中进步。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意义。同样理论对时间也有指导的意义,在指导的同时,理论也是实践的最好的依据。如今的最好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实践的展开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很多实践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而经验就促使很多实践行为没有施展型,很难将一切好的经验普及,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关于两者脱离的原因,研究众多,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的“两张皮”的理论来说明。李先生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只是照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了,这样的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教育实践代言人的位置上,故意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描述浅显的问题,以显示理论的“阳春自雪”。
实际上,是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或是呼吁理论更多地关注实践,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脱离也是双向的,即教育实践也存在脱离教育理论的一面。由于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从事。这种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无视理论指导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更不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解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理论不是来源于实践,有的理论只是纯理论,是思辨。这种从文本到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取决于第一个文本的正确程度。如果所参照的文本也是理论文字,正确与否都不可知,又怎么能保证得出确且有指导性的结论。因此这样的理论确实不敢指导实践,也难以指导实践。原因之二是理论即使参照文本来源于实践,现实条件的变化也使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为实践者提供了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的过渡性知识,难以把握。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根本问题之所在:人们在期待理论指导实践时,总认为理论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只要仔细分析理论,就会发现理论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有超前和滞后之分。正确的教育理论有促进实践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可能,而片面、错误的理论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危害实践。单纯提“教育理指导实践”本身极易使人忽视对理论本身合理性
的审视和分析。这种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实际上假定所有实践工作者是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并假定实践工作者的头脑中是一片“理论的真空”,可以听凭别人把理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由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故要求理论指导这样的“实践”,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苛求。
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寻求两个主体,即: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这两个是核心。而在其中间还夹杂着教育理论应用者,这一群体往往受到忽视,但是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尽可能的统一化。只有当双方主题都有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才能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
对现有理论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改进中进步。但他们采取的不应该仅仅是思辨,似乎只要用了这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言论。而不加入实证的方法,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只能有指导思想,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不仅仅要具体文本的能力,也需要洞察社会现象,教学实情。要促进研究人员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发展理论的价值。这是时代的实践对研究者精神的滋养过程,基本理论研究者要想与时代对话,要想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没有这样的面向时代变革实践的研究。只有把实践纳入理论者的研究视野,并培养新的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水平新的提升,才有可能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理论应用者
对于应用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现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人员对应用研究的莫明小视。其二是认为应用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这反映在应用研究人员的个人学习实践中,往往忽视理论学习的部分。这带来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个人内在理论中相应理论背景的缺乏和相对滞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用由旧基本理论作文撑而得的应用理论去直接指导和规范生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直接从事基本理论研究,而是说他们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和敏感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应用研究人员需要有两种不同于基本理论研究人员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积极关系。一是善于把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二是善于从实践工作者那里吸取实践的智慧,并把个别的典型的案例与经验,上升到结构的层面,进而丰富应用研究的理论。在这里,实践对应用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滋养个人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改造的对象。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人数最多。他们是蕴含着最大潜能的群体,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在开放改革的当代中国,解放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破除实践工作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为招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上。对理论的分析缺乏应有的理解兴趣和能力。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知道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所以,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
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把研究与实践分离的认识,常常是来自于基层。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或提供新的理论成分的,更富有自主能动意识、使个人实践与社会理论发展息息相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成长。
(四)理论和实践目标和实施方式上的统一
教育理论和实践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目标的不统一。 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教育方针。理论的目标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技能,而在实践过程中,确往往偏离这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两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很难结合。另一个就是实施方式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使得很多理论很难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的文化化。就是将教育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的时候,教育可能会更好的发展。 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建立,只有自我更新的主体队伍的形成及互补互动、合作才能实现。总之,最终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