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
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 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 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 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
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
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在案例编写和组织案例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方面,有机结合各层次普通高中校的师生特点、教学现状,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今普通高中校师生的案例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学特点和地理性,并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应试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极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促进教师自觉地坚持业务进修、终身学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途径。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
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 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 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 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
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
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在案例编写和组织案例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方面,有机结合各层次普通高中校的师生特点、教学现状,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今普通高中校师生的案例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学特点和地理性,并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应试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极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促进教师自觉地坚持业务进修、终身学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