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随笔五十六]--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锐圆读通鉴随笔五十六】——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前283年)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31页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故事不知者不多也。本不想就此事再多废话,正好在《古文观止》中读到明朝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此事另有看法,不妨研究一下。他认为:一、秦王要得璧是真心的,不是以此来试探赵国对秦国惧畏程度;二、赵国选择有二:舍得给就给,舍不得给就不给,双方都无所谓曲直对错,秦国不会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舍不得给但是又害怕秦国,那就给人家,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又怕秦国又不给“复挑其怒”?三、秦王既以按蔺相如要求“设九宾”、“斋戒五日”,蔺相如就没有道理不给秦国和氏璧,秦王“其势不得不与城”。如果秦王不予城,王世贞替蔺相如编好了台词:“臣固知大王之弗与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十五城,十五城之弟子,皆厚怨大王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王世贞认为蔺相如按他编的台词对付秦王,秦王要真要以城换璧,会失去十五城百姓的人心;如果只要璧不给城,就会失信天下,则曲在秦。他认为蔺相如先使人怀璧归赵,会让秦觉得理直气壮,当时,不杀蔺相如,不进攻赵国,只是秦王没有想与赵绝。蔺相如能完璧归赵,赵国能得以免祸,不过一时侥幸,,蔺相如靠运气滥得千古盛名。

唐宋以降,文人好写翻案文章,评价历史。仅手头《古文观止》,就有杜牧《阿房宫赋》、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纵囚论》、苏洵《管仲论》、苏轼《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苏辙《六国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方孝孺《豫让论》、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及上面谈到的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历史”是什么?是发生过的事实;“历史”还是什么?是后人记录下来的文本上的“事实”,事实是唯一的,而记录下来的“事实”则因记载之人的观念、学力、取舍而不尽相同了。后人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历史,已是掺杂观念的“文本历史”。所以,就有所谓“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认识是指文本的记载有差错之处,重新评价则指摘文本中掺杂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失偏颇。上面所列的文章,大多是重新评价,或与史书作者的观点不尽同,或与流行的评价不尽同。其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及诸子文中所载之历史,是以战国百家思想观念取舍事实,臧否人物;以上诸公文章,则以唐宋明儒家正统观念看历史,尤其是明代三位的观念,迂腐不堪,以儒家圣王那一套对待历史人物,苛之太甚。让剑客豫让做谏臣;谓当时的信陵君培植私党,平原君、侯生、如姬等“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他们违背组织程序救赵不有功反有罪;以及批评蔺相如的作为不是“保国保身的万全之策”,诸如此类。

【锐圆读通鉴随笔五十六】——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前283年)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31页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故事不知者不多也。本不想就此事再多废话,正好在《古文观止》中读到明朝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此事另有看法,不妨研究一下。他认为:一、秦王要得璧是真心的,不是以此来试探赵国对秦国惧畏程度;二、赵国选择有二:舍得给就给,舍不得给就不给,双方都无所谓曲直对错,秦国不会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舍不得给但是又害怕秦国,那就给人家,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又怕秦国又不给“复挑其怒”?三、秦王既以按蔺相如要求“设九宾”、“斋戒五日”,蔺相如就没有道理不给秦国和氏璧,秦王“其势不得不与城”。如果秦王不予城,王世贞替蔺相如编好了台词:“臣固知大王之弗与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十五城,十五城之弟子,皆厚怨大王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王世贞认为蔺相如按他编的台词对付秦王,秦王要真要以城换璧,会失去十五城百姓的人心;如果只要璧不给城,就会失信天下,则曲在秦。他认为蔺相如先使人怀璧归赵,会让秦觉得理直气壮,当时,不杀蔺相如,不进攻赵国,只是秦王没有想与赵绝。蔺相如能完璧归赵,赵国能得以免祸,不过一时侥幸,,蔺相如靠运气滥得千古盛名。

唐宋以降,文人好写翻案文章,评价历史。仅手头《古文观止》,就有杜牧《阿房宫赋》、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纵囚论》、苏洵《管仲论》、苏轼《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苏辙《六国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方孝孺《豫让论》、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及上面谈到的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历史”是什么?是发生过的事实;“历史”还是什么?是后人记录下来的文本上的“事实”,事实是唯一的,而记录下来的“事实”则因记载之人的观念、学力、取舍而不尽相同了。后人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历史,已是掺杂观念的“文本历史”。所以,就有所谓“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认识是指文本的记载有差错之处,重新评价则指摘文本中掺杂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失偏颇。上面所列的文章,大多是重新评价,或与史书作者的观点不尽同,或与流行的评价不尽同。其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及诸子文中所载之历史,是以战国百家思想观念取舍事实,臧否人物;以上诸公文章,则以唐宋明儒家正统观念看历史,尤其是明代三位的观念,迂腐不堪,以儒家圣王那一套对待历史人物,苛之太甚。让剑客豫让做谏臣;谓当时的信陵君培植私党,平原君、侯生、如姬等“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他们违背组织程序救赵不有功反有罪;以及批评蔺相如的作为不是“保国保身的万全之策”,诸如此类。


相关文章

  • [读通鉴随笔七十一]--商人吕不韦从政故事
  • [锐圆读通鉴随笔七十一]--商人吕不韦从政故事 (前257年)秦太子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 ...查看


  •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 内 容 绪论(2课时) 重点与说明: 本绪论重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目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等问题,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历史和历史要籍 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 三.本门课程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 ...查看


  •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第四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背景,复习<史记>和司马迁相关文学常识. 2.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疏通字音. 3.合作探究全文三个故 ...查看


  • 上下三千年
  • 弟子规 1.<弟子规>原名是什么?后来是谁修订的? 答:<训蒙文>,贾存仁.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答:<弟子规>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对儿童言语行动 ...查看


  • 庆六一儿童画:2016年观看"六一节"表演的随笔
  • 六月的盛夏,骄阳似火,可我们仍然十分高兴,虽然天气特别热,可那欢乐气氛洋溢的中山影剧院里却是好戏连台,掌声连续不断.虽然,座位不够,我们要三个人挤在两个座位上,感觉有些不舒服;连饮料都被明令禁止.可那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早让我们把那些不舒服, ...查看


  •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 史记的贡献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 ...查看


  •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一. 点击文化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 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黄道周,张燮等一大批文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等.清初出现了一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quo ...查看


  • 高一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竞赛试题 高一语文 1.下列哪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A.日记:心的轨迹,摘取生活七彩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容: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 ...查看


  •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新探
  • 摘 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首次将"诗话"作为一种文学批评体裁从笔记随笔中有意识地独立出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史学进一步的分化,且与司马光对待史学的严肃态度和文学上的独特眼光相互关联.此外,与司马光的史学传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