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中国古典意义的
小康社会”
李宏飞
提要:若干常规聚落以群相聚组成了史前的复合聚落,复合聚落内部随后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最终形成了以陶寺中期城址为代表的各个社会
“天下为公”“大同社会”。随着中国早的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个大型聚落的
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变为了以二里头遗址和殷
“天下为家”墟遗址为代表的,在聚落居住方式上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的
“小康社会”。的
关键词:大同·小康社会聚落社会复杂化社会分层
复原古代社会是考古学聚落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运用考古资料
“大同·小康社会”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
“大同·小康社会”究竟为何。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典意义的与中国
“大同·小康社会”近现代意义的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所做的是运用考
“大同·小康社会”。古资料复原中国古典意义的
一、史前的复合聚落与大同社会
(一)史前复合聚落的出现
“聚落”“复合聚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个组成
落”的现象已经出现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2004)的二期乙类遗存是该遗址最主要的遗存,包括两处相邻的同所,
期围沟聚落,以及各自的墓地。两处聚落(图1)处于同一坡面上,彼此相邻而居,围沟之间最近处相距仅7.75米。聚落内部发现有灰坑和成排的房址,其中A区聚落内发现房址29座,灰坑8座;B区聚落内发现房址25座,灰坑1座。本期的白音长汗遗址可视为由2个同期围沟聚落组成的复合聚落。16
论文
2004:40:图四一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1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
河南中部的环嵩山地区是裴李岗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以往的
面积低于2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68.6%,似可视抽样统计显示,
为裴李岗文化遗址规模的常数,大于2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31.4%,2001:29)。河南新郑其中较大的在5万平方米上下(赵春青,
市唐户遗址的发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郑
2008)打破了学界以往对于裴李岗文化遗址规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模的认识。唐户遗址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根据2006年的发掘,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内部的房址可分为4个相对
“聚独立的单元,中间被生土隔离,由此可将该遗址视为至少由4个
组成的复合聚落。落”
城址是史前晚期聚落发展的特殊阶段产物。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2007),所,城址内涵与周边同期普通聚落无甚差别。进入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址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了复合的城址聚落,以
“走马岭·屯子山·蛇子岭”遗址(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首市
2005)(图2)最典型。走马岭城址平面公安县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
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同期存在的屯子山城址与其规模相2
社会学研究2010.4
“走廊”当,形制相似,内涵基本相同。两者相距50米,有生土相连。蛇
子岭在走马岭城址南侧约150米处,是一条东西向略呈弧形的土岗,中部和东部由人工堆筑而成,西部靠近上津湖的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土岗。蛇
,“走马岭·屯子岭应是与上津湖共同构成的外部防御体系。整体来看
遗址明显是由2个同期城址组成的复合聚落
。子山·蛇子岭”
资料来源: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县博物馆、
2005:408:图八石首市博物馆,
图2“走马岭·屯子山·蛇子岭”遗址
龙山晚期的河南地区也有类似现象。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晚期城
2003)(图3)的遗存集中分布于城内的西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部和东北部。灰坑发现278座,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东北部的二十区,分别占到总数的65%和18%,多用于贮藏食物。房址发现9座,1座分布于东北部的二十区,其中7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多为长方形,少数为圆形,多数为地面式建筑。水井发现4眼,均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瓮棺葬发现4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十三区,葬具为
2座分陶罐。墓葬发现17座,其中15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十三区,
布于东北部的十五区和二十区,葬式为仰身直肢,普遍无随葬品。从遗18
论文
城内
北
”,
“聚
的
献
以
的
解·
社会学研究2010.4体位于清水河畔的二级阶地上,该段遗存均发现于壕沟之内,聚落面积至少在2万平方米左右。聚落内的西北部是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着半地穴式房址37座,灶坑12座,除2座房址外,门向均朝中心广场。房址有大小之别,大型房址是聚落首领住
中型房址与围绕在周围的小型房址构宅兼作集会或其他活动的场所,
成母系氏族家庭居所。大地湾二期Ⅱ、Ⅲ段至三期(距今约5900-5500年)时,聚落内部的向心格局发生变化,出现多个处于相同地位的
“聚落”。大中心,表明大地湾二期聚落逐渐分化为了若干地位相同的
地湾四期(距今约5500-4900年)时,聚落规模扩展到了50万平方米。在聚落南北中轴线上发现了分属第四期文化不同时间段的F400、F405、F901等3座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这显然已不是一般部落的公共建筑,而应是举行大型祭祀、议事活动的大会堂。根据Ⅴ区、Ⅸ区的发掘以及未发掘但已暴露在断崖的遗迹现象,在大型公共
“聚落”,“众星捧月”建筑周围至少有5处同期形成的格局。
权力的集中是复合聚落发展的必然结果。《吕氏春秋·恃君览》对此有进一步的深入剖析:
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许维遹,1985)
“聚落”早期的复合聚落是由若干社会地位相同的组成的。由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相对平等的状态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这直接
“群聚”导致了权力的集中。权力的集中具有进步性,可以更好地发挥
的作用。
“君道”,上述材料涉及的是也就是世俗权力,神职权利同样不可
被忽视。在中国的史前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世俗权力与神职权利是很难确切区分的。从考古资料来看,面对诸如殷墟小屯或二里头遗址
“宫殿”“宗庙”宫城以内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学者很难将与确切10
论文
“宫殿宗庙区”。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考古区分开来,于是统称
1998:113-139)。事实学者,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赫尔佐克,
“王占曰”上,严格意义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殷墟卜辞中的表
明,至少到商代晚期,商王依然统领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世俗权力和神职权利。
《“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宗教改革
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
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九黎之德,
2002)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徐元诰等,
既然世俗权力与神职权利密不可分,上层精英阶层可以运用世俗权力来垄断神职权利,再利用神职权利增强对其他社会阶层的操控。这种可以控制神职权利的强势的世俗权力可能直接导致了中国王权(皇权)社会的出现和神权的逐步没落。
(三)复杂化复合聚落代表的大同社会
截止到史前末期,中国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复杂化的复合聚落,聚落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升。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是黄河流
是史前复杂化复合聚落的最域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晚期城址,
典型代表。
2003)(图4)规模达280万平方陶寺中期城址(梁星彭、严志斌,
米,如此庞大的城址已将全部居民包含在内。在聚落内部,尽管出现了上层贵族居住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址区和其他功能分区,但彼此之间仅仅是空白隔离地带,并没有出现具有强烈社会阶层分化意义的居住方式,依旧保持了史前聚落的基本结构。陶寺中期大城的东南部包含一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城,城内发现有墓地和疑似与观象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ⅡFJT1,却不是生者的起居之所,并非后世意义的“。宫城”
3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10.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200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郑玄注,孔颖达疏,作,
“大同社会”实际上是战国秦汉间的儒生对古代社会的追忆,他们在描述中添加了若干想象和美化的成分,却囿于时代局限,没有能够准确指出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聚落的情况,这并不能苛求缺乏现
“大同社会”古人仍然明确指出了概代社会学知识的古人。尽管如此,
“天下为公”。陶寺中期城址和墓地的考古资料显示,即当念的核心,
时的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存于同一个超大型城址之中,没有出现具有强
“天下为公”这种情况符合以为核心烈社会阶层分化意义的居住方式,
“大同社会”的的概念。
二、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复合聚落的复杂化进
“大同社程并没有止步于
阶段,至少在史前晚会”
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出
现了“大同社会”解体的
现象,以湖北京山县屈家
岭遗址群(湖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
2008)(图6)的情况最为
典型。
屈家岭遗址群在油子
岭文化时期出现了包括屈
家岭、冢子坝、钟家岭遗址
在内的规模达70万平方
米以上的大环濠系统,环14资料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2008:25:图一四图6屈家岭遗址群
论文
“大同社会”。进濠内各遗址间尚未出现等级差异,代表了一个典型的
入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群发展到了顶峰,分布范围最广,形成了明显的聚落等级体系,出现了仅包含屈家岭台地南部在内的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的小环濠系统。从大环濠系统到小环濠系统,屈家岭遗址群“大同社会”解体了。的
,“大同社会”河南地区的复合城址出现较晚的解体也相对较晚。
河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郑州市西山古
1999),城(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址内涵
与仰韶文化早、中期普通聚落的内涵基本相同。龙山早期的漯河市郝
1992)规模与郾城县许慎纪念馆,家台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形制由圆形转变为方形,城址内涵仍然与周边同期普通西山古城相当,
聚落无甚差别。龙山中晚期的淮阳县平粮台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
1983)和平顶山市蒲城店城址(河南省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究所、
2008)延续了早期城址的规模,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但
城墙厚度增至10米左右,城址内涵也已明显超出了周边同期普通聚落。上文提及的辉县市孟庄龙山晚期城址的规模突破了10万平方米,
“聚落”由2个同期组合而成。孟庄复合城址的出现,标志着河南地区
“大同社会”。史前城址步入了
“大同社会”河南地区史前城址的并没有持续太久即走向解体。
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
2002)是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古城寨遗址的中心区有究会,
规模达17.6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城址,城墙的筑造可能调动了周围十余处同期聚落共同完成。城内发现夯土建筑F1与廊庑建筑F4结合构
可视为二里头遗址宫殿宗庙建筑的滥觞。城内出土成的回字形建筑,
的陶器大多形制规范,做工精细,还出现了施釉陶器,石制生产工具则比较少见,另外还发现有卜骨、玉环和陶器刻符。城外有近10万平方米的同期遗存,出土有熔铜炉的残块,表明城外同期遗存中至少包含手工业区。古城寨城址内外的显著差异表明,以往各社会阶层共处于同
,“大同社会”一大型聚落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
走向了解体。
2009)与古城寨遗址位于同一个龙山晚新密市新砦遗址(赵春青,
期聚落集团之中(图7),在年代上稍晚于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拥有三重环濠,内濠的圈占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中濠的圈占面积约703
址
万
筑
部
于
测
类
内
河
坊
遗
构更
论文
①相对于②而“。“城”“郭”城郭沟池”是中国古代聚落的重要设施
③相对于④而言也具有,“沟”“池”“邑中沟”(即内濠)的含言是内城
“郭”义。值得注意的是,三代时期的大型都邑级聚落并不一定要具备
“池”,“城”“沟”和但至少要有或中的一项来体现上层精英阶层与其
“小康社会”他社会阶层的界限。这正是在考古学聚落研究中最重要
的物化证据。
“礼”礼制是中国文明的特色产物。中国古代文献关于的记载在
更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从考古资料强调伦理道德的同时,
来看,古城寨和新砦遗址的大型礼仪建筑与遗址内出土的高规格器物
“小康社会”也是在考古学聚落研究中的重要物化证据。
三、中国广域王权国家的小康社会
(一)二里头:初步发达的小康社会
考古学者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代表的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许宏,2009;刘莉,2007)。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分布
等级最高的都邑级聚落,是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社区内规模最大、
会缩影。
2008)。Ⅰ级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李志鹏,
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多在2平方米以上,墓圹长度一般在2米以上,宽度在1米左右,随葬有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器和比较精致的陶礼器,往往还随葬有漆器和圆陶片,有的墓葬随葬有海贝,墓中一般铺撒朱砂,多发现有木棺,有的为漆棺。ⅡA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以上,有较多朱砂,一般随葬成组陶质酒器、玉礼器和圆陶片,或者一定数量的玉器、绿松石器饰品,有的随葬有漆器、海贝,经常发现木质葬具的痕迹。ⅡB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多数
随葬有陶质酒礼器等,有的墓随葬有少量小件玉器、在1平方米左右,
绿松石器饰品、漆器等,偶尔出有石质柄形器、石钺等石器或海贝,部分《》:“城,”说文解字以盛民也。
》:“郭,”说文解字外城也。②《
》:“沟,。”“渎,”说文解字水渎沟也,一曰邑中沟。③《
》:“隍,”说文解字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④《①
3
社会学研究2010.4墓中有木棺、朱砂。Ⅲ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四期以前一般在1平方米以下,四期时一般超过1平方米,基本无木质葬具,仍有少量的墓有朱砂,随葬少量日用陶器或其他生活用品,基本不见陶质酒礼器。Ⅳ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一般在0.8平方米以下,无随葬品。Ⅴ级墓:乱葬墓,即死者没有正常的墓穴,而是被弃置于灰坑与地层中,有的是单人独葬,有的是多人丛葬,有的尸骨完整,有的则凌乱不全或身首异处。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分层情况相比陶寺墓地并无太大不同,但两处遗址在聚落结构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图8)。二
“井”略呈字形,
宽度一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外围有4条大路垂直相交,
般在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使用时间是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或稍晚。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时,在4条大路内侧夯筑了宽约2米,圈
将已发现的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占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墙,
2009:78:图三资料来源:许宏,
图8二里头遗址
18
论文
2004)。厚达址包含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2米的宫城城墙仅仅相当于河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城址的城墙
“城郭沟池以为固,厚度,其用途显然是社会阶层的隔离,这符合礼义
以为纪”的基本特点。上述情况表明,相比陶寺中期城址,二里头遗
“小康社会”。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具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意义的
有浓厚王权(皇权)色彩的国家,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聚邑级
“小康社会”“最早的中国”聚落,二里头遗址步入标志着登上了历史
舞台。
“小康社会”二里头遗址代表的还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研究表
,“二里头遗址罕见有组织的、经正式规划的埋葬区域,可能暗寓着明
似其缺乏一个总体性的直系血亲体系。二里头遗址的埋葬缺乏规制,
乎与这一中心城市的人口构成有关。二里头遗址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
早期移民来自众多不同的小型血缘集团。缺乏口的超大型中心城市,
稳定的墓地和同一空间内墓葬与房屋的不断更迭,暗示人口的频繁移
(许宏、2008)。二里头遗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中国广域王权动”刘莉,
国家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不同来源的血缘集团之间的整合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二)殷墟:高度发达的小康社会
安阳殷墟遗址已被确认为商王武丁至帝辛时期的都邑所在。殷墟的墓葬大体可分为三种七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3)。甲种第一类:四条墓道的大墓,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8座,墓室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所有墓都盗掘殆尽,但残存的随葬品也已十
西北冈王陵区的东区3座、后分丰富。甲种第二类:二条墓道的大墓,
冈5座、大司空村1座、小屯西地1座。甲种第三类:一条墓道的大墓,西北冈王陵区2座、后冈1座、大司空村3座、殷墟西区10座(第3区5座、第6区4座、第7区1座)、郭家庄西1座,面积都在20平方米以
70平方米,上,最大的可达60、都有棺椁、殉人、铜礼器、兵器、车马器,
或有陪葬墓和车马坑、祭祀坑。乙种第一类:大型竖穴土坑墓,面积10平方米以上,有棺椁,较多地使用殉人,随葬大量青铜礼器。乙种第二类:中型竖穴土坑墓,面积3-10平方米,一律有棺,而且多数还有椁,通常都有青铜礼器随葬,少数还有殉人,这类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超过20%。乙种第三类:小型竖穴土坑墓,面积3平方米以下,一般只3
社会学研究2010.4有棺,没有椁,通常也没有殉人,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部分墓随葬有兵器,主要是铜戈、铜矛,只有个别墓随葬铜觚、铜爵等礼器,该类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所占比例约80%。丙种:无墓圹墓葬,数量不多,通常发现于居址近旁的文化层或灰坑中,不归属于任何墓地,没有棺
没有随葬品。椁,
从殷墟墓葬的等级结构来看,约占墓葬总数80%的乙种第三类小型竖穴土坑墓代表的是殷墟居民中最广大的平民阶层,约占墓葬总数20%的乙种第二类中型竖穴土坑墓代表的是殷墟居民中的中下层精英
“小康社会”阶层。上述社会阶层构成了殷墟的主体。从聚落结构来
殷墟遗址是以大灰沟围成的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小屯宫殿宗庙区看,
1995)。殷墟居周边围绕众多族邑组成的复合聚落(郑若葵,为核心,
民的平民阶层和绝大部分中下层精英阶层生活在小屯宫殿宗庙区以外
而少数中上层精英阶层居民则以家族的形式居住于小的各个族邑中,
“天下为家,屯宫殿宗庙区之内。殷墟的情况与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的记载相符合。
“小康社会”相比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代表的具有高度的稳定
性。关于这一点,殷墟西区墓地提供了绝好的材料。殷墟西区墓地的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可分为八个墓区,墓区之间有明显界限,墓向、葬式和随葬品组合都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与墓葬年代早晚无关),反映了各个墓区在生活与埋葬习俗方面的差异。发掘者认,“具有一个特定范围的墓地,为保持着特定的生活习俗和埋葬习俗的各个墓区的死者,生前应属不同集团的成员,这个不同集团的组织形式
,可暂称为‘族’这八个不同墓区就是八个不同‘族’的墓地……可以看
从二期、三期的墓都有,其数量由早到晚不断增长。到每一个小群的墓,
462-470、如第一墓区中部北边可分为几个小群,其中M458-460、
480、481、541,共十五座墓为一群。这一群墓中,属二期的二座,属三期的三座,属四期的五座,分期不明的五座。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家族人口在不断繁衍增长。第一墓区的西部也有一个墓葬集中分布群,共27座墓(M472、503、507、511-520、522-535),其中属二期的二座,三期的八座,四期的十座,分期不明的七座。类似现象在其他墓区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由此亦可找到”
“小康可见,殷墟代表的晚商社会已经是一个秩序稳定的高度发达的
社会”了。10
论文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献提供了关于古人在各个方面的观念与思考的丰富资料。从相关记载中提取一定的信息,有助于增强对考古资料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
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聚落是社会在考古学上的重要物化证据,大型高规格聚落是当时社会的典型缩影。以聚落为单位的人群以群相聚组成复合聚落可能是造成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原因,不同社会阶层和
“天下为公”“大同社谐共存于同一个大型聚落便构成了具有特点的
。随着中国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城郭沟池会”大型都邑级聚落出现
“天下为礼义以为纪”的现象表明社会形态已经转变为了具有以为固,
“小康社会”。家”特点的
参考文献:
1983,《,《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第6期。
1999,《,《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第7期。
2009,《,何驽,都城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编《三代考古㈢》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市唐
,《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200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第5期。
200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
,《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2期。
199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郾城县许慎纪念馆,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第
3期。
198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发掘
,《简报》文物》第3期。
200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
《江汉考古》第2期。
200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县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湖北公安、石首三座古城勘测
,《报告》古代文明》第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聚落形态及其演变》考古》第6期。4
社会学研究2010.4
2008,《,李志鹏,二里头文化墓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早期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梁星彭、严志斌,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北京:文物出
版社。
2007,《,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方式》,罗曼·赫尔佐克,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7,《,《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考古》第8期。
2001,《,《钱耀鹏,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第1期。
2002,《,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2009,《,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第1期。
196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8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国书店。
2001,《,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第2期。
1995,《“大邑商”,《郑若葵,殷墟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第3期。
2009,《,《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北京:中华
书局。
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考
古学报》第1期。
2004,《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考古》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责任编辑:罗琳12
OLSinstudyingdeterminantsofnetworksizeanditsalternative—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BasedonanalysisofCGSS2003datasetaswellassimulation,thisarticlefindsthatthereisrevealingdiscrepancybetweenOLSand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whentheyareusedtoestimatetheeffectsofindependentvariablesonnetworksize.Itconcludesthat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mightbemoreappropriateforestimatingtheeffectsofdeterminantsofnetworksize.ClassicalDatongSocietyandXiaokangSocietyinEarlyChina………
……………………………………………………LiHongfei126Abstract:Theprehistoricunitedsettlementwasformedbyseveralnormalsettlements,thencomplicatedsocialstrataemergedinside.TheTaosiwalledsettlementinthemiddlephaseisthetypicalrepresentativeoftheDatongSocietywhereallthesocialstrataliveinthevastwalledsettlement.AlongwiththeformationofEarlyChina,thesocietywastransformedintoXiaokangSociety.TheErlitouSiteandtheYinRuinsarethemosttypicalinstancesinwhichsocialstratificationcanbeseenobviouslyonthemodeoflivinginthesettlement.
TheInstitutionofIrrigationinJinshuiAreaandtheSpiritofli:Astudyofhistoricalanthropology…………………………ZhangYahui143Abstract:AnintegratedsystemofirrigationhadappearedinJinshuiareasinceearlyperiodofMingdynasty.ThesystemwascomposedbymanagementpartnamedQuzhangjiaandthedistributionpartnamedLuncheng.Afterthefoundationofthemartialvillagesoftheprince,theirrigationsystemchangedseveraltimes,andwaseventuallyabolishedwhentheNanlaoSpringdriedupthirtyyearsago.Theirrigationsystemhadbeensupportedbythespiritofliforsevenhundredyearsbeforeitbrokedown.Theintellectualgovernment,thelocalgentriesandclanscollaboratedtomaintainthespiritoflieverytimewhenconflictsofwaterusagebrokeoutandreformationofirrigationorganizationtookplace.
REVIEW
ReflectionsonResearchesonChina's“Development”and“DevelopmentIntervention”………………………ZhuXiaoyang&TanYing175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andcommentsonChina'sdevelopmentinterventionandrelatedresearchesfroman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Itrevolvesaroundthreethreads:(1)intheprocessofelaborationofdoctrinesofdevelopmentoverthepast304
“大同·中国古典意义的
小康社会”
李宏飞
提要:若干常规聚落以群相聚组成了史前的复合聚落,复合聚落内部随后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最终形成了以陶寺中期城址为代表的各个社会
“天下为公”“大同社会”。随着中国早的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个大型聚落的
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变为了以二里头遗址和殷
“天下为家”墟遗址为代表的,在聚落居住方式上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的
“小康社会”。的
关键词:大同·小康社会聚落社会复杂化社会分层
复原古代社会是考古学聚落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运用考古资料
“大同·小康社会”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
“大同·小康社会”究竟为何。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典意义的与中国
“大同·小康社会”近现代意义的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所做的是运用考
“大同·小康社会”。古资料复原中国古典意义的
一、史前的复合聚落与大同社会
(一)史前复合聚落的出现
“聚落”“复合聚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个组成
落”的现象已经出现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2004)的二期乙类遗存是该遗址最主要的遗存,包括两处相邻的同所,
期围沟聚落,以及各自的墓地。两处聚落(图1)处于同一坡面上,彼此相邻而居,围沟之间最近处相距仅7.75米。聚落内部发现有灰坑和成排的房址,其中A区聚落内发现房址29座,灰坑8座;B区聚落内发现房址25座,灰坑1座。本期的白音长汗遗址可视为由2个同期围沟聚落组成的复合聚落。16
论文
2004:40:图四一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1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
河南中部的环嵩山地区是裴李岗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以往的
面积低于2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68.6%,似可视抽样统计显示,
为裴李岗文化遗址规模的常数,大于2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31.4%,2001:29)。河南新郑其中较大的在5万平方米上下(赵春青,
市唐户遗址的发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郑
2008)打破了学界以往对于裴李岗文化遗址规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模的认识。唐户遗址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根据2006年的发掘,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内部的房址可分为4个相对
“聚独立的单元,中间被生土隔离,由此可将该遗址视为至少由4个
组成的复合聚落。落”
城址是史前晚期聚落发展的特殊阶段产物。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2007),所,城址内涵与周边同期普通聚落无甚差别。进入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址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了复合的城址聚落,以
“走马岭·屯子山·蛇子岭”遗址(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首市
2005)(图2)最典型。走马岭城址平面公安县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
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同期存在的屯子山城址与其规模相2
社会学研究2010.4
“走廊”当,形制相似,内涵基本相同。两者相距50米,有生土相连。蛇
子岭在走马岭城址南侧约150米处,是一条东西向略呈弧形的土岗,中部和东部由人工堆筑而成,西部靠近上津湖的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土岗。蛇
,“走马岭·屯子岭应是与上津湖共同构成的外部防御体系。整体来看
遗址明显是由2个同期城址组成的复合聚落
。子山·蛇子岭”
资料来源: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县博物馆、
2005:408:图八石首市博物馆,
图2“走马岭·屯子山·蛇子岭”遗址
龙山晚期的河南地区也有类似现象。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晚期城
2003)(图3)的遗存集中分布于城内的西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部和东北部。灰坑发现278座,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东北部的二十区,分别占到总数的65%和18%,多用于贮藏食物。房址发现9座,1座分布于东北部的二十区,其中7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多为长方形,少数为圆形,多数为地面式建筑。水井发现4眼,均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瓮棺葬发现4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十三区,葬具为
2座分陶罐。墓葬发现17座,其中15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十三区,
布于东北部的十五区和二十区,葬式为仰身直肢,普遍无随葬品。从遗18
论文
城内
北
”,
“聚
的
献
以
的
解·
社会学研究2010.4体位于清水河畔的二级阶地上,该段遗存均发现于壕沟之内,聚落面积至少在2万平方米左右。聚落内的西北部是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着半地穴式房址37座,灶坑12座,除2座房址外,门向均朝中心广场。房址有大小之别,大型房址是聚落首领住
中型房址与围绕在周围的小型房址构宅兼作集会或其他活动的场所,
成母系氏族家庭居所。大地湾二期Ⅱ、Ⅲ段至三期(距今约5900-5500年)时,聚落内部的向心格局发生变化,出现多个处于相同地位的
“聚落”。大中心,表明大地湾二期聚落逐渐分化为了若干地位相同的
地湾四期(距今约5500-4900年)时,聚落规模扩展到了50万平方米。在聚落南北中轴线上发现了分属第四期文化不同时间段的F400、F405、F901等3座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这显然已不是一般部落的公共建筑,而应是举行大型祭祀、议事活动的大会堂。根据Ⅴ区、Ⅸ区的发掘以及未发掘但已暴露在断崖的遗迹现象,在大型公共
“聚落”,“众星捧月”建筑周围至少有5处同期形成的格局。
权力的集中是复合聚落发展的必然结果。《吕氏春秋·恃君览》对此有进一步的深入剖析:
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许维遹,1985)
“聚落”早期的复合聚落是由若干社会地位相同的组成的。由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相对平等的状态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这直接
“群聚”导致了权力的集中。权力的集中具有进步性,可以更好地发挥
的作用。
“君道”,上述材料涉及的是也就是世俗权力,神职权利同样不可
被忽视。在中国的史前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世俗权力与神职权利是很难确切区分的。从考古资料来看,面对诸如殷墟小屯或二里头遗址
“宫殿”“宗庙”宫城以内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学者很难将与确切10
论文
“宫殿宗庙区”。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考古区分开来,于是统称
1998:113-139)。事实学者,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赫尔佐克,
“王占曰”上,严格意义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殷墟卜辞中的表
明,至少到商代晚期,商王依然统领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世俗权力和神职权利。
《“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宗教改革
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
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九黎之德,
2002)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徐元诰等,
既然世俗权力与神职权利密不可分,上层精英阶层可以运用世俗权力来垄断神职权利,再利用神职权利增强对其他社会阶层的操控。这种可以控制神职权利的强势的世俗权力可能直接导致了中国王权(皇权)社会的出现和神权的逐步没落。
(三)复杂化复合聚落代表的大同社会
截止到史前末期,中国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复杂化的复合聚落,聚落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升。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是黄河流
是史前复杂化复合聚落的最域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晚期城址,
典型代表。
2003)(图4)规模达280万平方陶寺中期城址(梁星彭、严志斌,
米,如此庞大的城址已将全部居民包含在内。在聚落内部,尽管出现了上层贵族居住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址区和其他功能分区,但彼此之间仅仅是空白隔离地带,并没有出现具有强烈社会阶层分化意义的居住方式,依旧保持了史前聚落的基本结构。陶寺中期大城的东南部包含一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城,城内发现有墓地和疑似与观象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ⅡFJT1,却不是生者的起居之所,并非后世意义的“。宫城”
3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10.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200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郑玄注,孔颖达疏,作,
“大同社会”实际上是战国秦汉间的儒生对古代社会的追忆,他们在描述中添加了若干想象和美化的成分,却囿于时代局限,没有能够准确指出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聚落的情况,这并不能苛求缺乏现
“大同社会”古人仍然明确指出了概代社会学知识的古人。尽管如此,
“天下为公”。陶寺中期城址和墓地的考古资料显示,即当念的核心,
时的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存于同一个超大型城址之中,没有出现具有强
“天下为公”这种情况符合以为核心烈社会阶层分化意义的居住方式,
“大同社会”的的概念。
二、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复合聚落的复杂化进
“大同社程并没有止步于
阶段,至少在史前晚会”
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出
现了“大同社会”解体的
现象,以湖北京山县屈家
岭遗址群(湖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
2008)(图6)的情况最为
典型。
屈家岭遗址群在油子
岭文化时期出现了包括屈
家岭、冢子坝、钟家岭遗址
在内的规模达70万平方
米以上的大环濠系统,环14资料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2008:25:图一四图6屈家岭遗址群
论文
“大同社会”。进濠内各遗址间尚未出现等级差异,代表了一个典型的
入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群发展到了顶峰,分布范围最广,形成了明显的聚落等级体系,出现了仅包含屈家岭台地南部在内的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的小环濠系统。从大环濠系统到小环濠系统,屈家岭遗址群“大同社会”解体了。的
,“大同社会”河南地区的复合城址出现较晚的解体也相对较晚。
河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郑州市西山古
1999),城(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址内涵
与仰韶文化早、中期普通聚落的内涵基本相同。龙山早期的漯河市郝
1992)规模与郾城县许慎纪念馆,家台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形制由圆形转变为方形,城址内涵仍然与周边同期普通西山古城相当,
聚落无甚差别。龙山中晚期的淮阳县平粮台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
1983)和平顶山市蒲城店城址(河南省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究所、
2008)延续了早期城址的规模,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但
城墙厚度增至10米左右,城址内涵也已明显超出了周边同期普通聚落。上文提及的辉县市孟庄龙山晚期城址的规模突破了10万平方米,
“聚落”由2个同期组合而成。孟庄复合城址的出现,标志着河南地区
“大同社会”。史前城址步入了
“大同社会”河南地区史前城址的并没有持续太久即走向解体。
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
2002)是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古城寨遗址的中心区有究会,
规模达17.6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城址,城墙的筑造可能调动了周围十余处同期聚落共同完成。城内发现夯土建筑F1与廊庑建筑F4结合构
可视为二里头遗址宫殿宗庙建筑的滥觞。城内出土成的回字形建筑,
的陶器大多形制规范,做工精细,还出现了施釉陶器,石制生产工具则比较少见,另外还发现有卜骨、玉环和陶器刻符。城外有近10万平方米的同期遗存,出土有熔铜炉的残块,表明城外同期遗存中至少包含手工业区。古城寨城址内外的显著差异表明,以往各社会阶层共处于同
,“大同社会”一大型聚落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
走向了解体。
2009)与古城寨遗址位于同一个龙山晚新密市新砦遗址(赵春青,
期聚落集团之中(图7),在年代上稍晚于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拥有三重环濠,内濠的圈占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中濠的圈占面积约703
址
万
筑
部
于
测
类
内
河
坊
遗
构更
论文
①相对于②而“。“城”“郭”城郭沟池”是中国古代聚落的重要设施
③相对于④而言也具有,“沟”“池”“邑中沟”(即内濠)的含言是内城
“郭”义。值得注意的是,三代时期的大型都邑级聚落并不一定要具备
“池”,“城”“沟”和但至少要有或中的一项来体现上层精英阶层与其
“小康社会”他社会阶层的界限。这正是在考古学聚落研究中最重要
的物化证据。
“礼”礼制是中国文明的特色产物。中国古代文献关于的记载在
更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从考古资料强调伦理道德的同时,
来看,古城寨和新砦遗址的大型礼仪建筑与遗址内出土的高规格器物
“小康社会”也是在考古学聚落研究中的重要物化证据。
三、中国广域王权国家的小康社会
(一)二里头:初步发达的小康社会
考古学者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代表的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许宏,2009;刘莉,2007)。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分布
等级最高的都邑级聚落,是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社区内规模最大、
会缩影。
2008)。Ⅰ级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李志鹏,
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多在2平方米以上,墓圹长度一般在2米以上,宽度在1米左右,随葬有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器和比较精致的陶礼器,往往还随葬有漆器和圆陶片,有的墓葬随葬有海贝,墓中一般铺撒朱砂,多发现有木棺,有的为漆棺。ⅡA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以上,有较多朱砂,一般随葬成组陶质酒器、玉礼器和圆陶片,或者一定数量的玉器、绿松石器饰品,有的随葬有漆器、海贝,经常发现木质葬具的痕迹。ⅡB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多数
随葬有陶质酒礼器等,有的墓随葬有少量小件玉器、在1平方米左右,
绿松石器饰品、漆器等,偶尔出有石质柄形器、石钺等石器或海贝,部分《》:“城,”说文解字以盛民也。
》:“郭,”说文解字外城也。②《
》:“沟,。”“渎,”说文解字水渎沟也,一曰邑中沟。③《
》:“隍,”说文解字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④《①
3
社会学研究2010.4墓中有木棺、朱砂。Ⅲ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四期以前一般在1平方米以下,四期时一般超过1平方米,基本无木质葬具,仍有少量的墓有朱砂,随葬少量日用陶器或其他生活用品,基本不见陶质酒礼器。Ⅳ级墓:竖穴土圹墓,墓穴面积一般在0.8平方米以下,无随葬品。Ⅴ级墓:乱葬墓,即死者没有正常的墓穴,而是被弃置于灰坑与地层中,有的是单人独葬,有的是多人丛葬,有的尸骨完整,有的则凌乱不全或身首异处。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分层情况相比陶寺墓地并无太大不同,但两处遗址在聚落结构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图8)。二
“井”略呈字形,
宽度一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外围有4条大路垂直相交,
般在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使用时间是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或稍晚。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时,在4条大路内侧夯筑了宽约2米,圈
将已发现的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占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墙,
2009:78:图三资料来源:许宏,
图8二里头遗址
18
论文
2004)。厚达址包含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2米的宫城城墙仅仅相当于河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城址的城墙
“城郭沟池以为固,厚度,其用途显然是社会阶层的隔离,这符合礼义
以为纪”的基本特点。上述情况表明,相比陶寺中期城址,二里头遗
“小康社会”。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具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意义的
有浓厚王权(皇权)色彩的国家,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聚邑级
“小康社会”“最早的中国”聚落,二里头遗址步入标志着登上了历史
舞台。
“小康社会”二里头遗址代表的还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研究表
,“二里头遗址罕见有组织的、经正式规划的埋葬区域,可能暗寓着明
似其缺乏一个总体性的直系血亲体系。二里头遗址的埋葬缺乏规制,
乎与这一中心城市的人口构成有关。二里头遗址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
早期移民来自众多不同的小型血缘集团。缺乏口的超大型中心城市,
稳定的墓地和同一空间内墓葬与房屋的不断更迭,暗示人口的频繁移
(许宏、2008)。二里头遗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中国广域王权动”刘莉,
国家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不同来源的血缘集团之间的整合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二)殷墟:高度发达的小康社会
安阳殷墟遗址已被确认为商王武丁至帝辛时期的都邑所在。殷墟的墓葬大体可分为三种七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3)。甲种第一类:四条墓道的大墓,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8座,墓室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所有墓都盗掘殆尽,但残存的随葬品也已十
西北冈王陵区的东区3座、后分丰富。甲种第二类:二条墓道的大墓,
冈5座、大司空村1座、小屯西地1座。甲种第三类:一条墓道的大墓,西北冈王陵区2座、后冈1座、大司空村3座、殷墟西区10座(第3区5座、第6区4座、第7区1座)、郭家庄西1座,面积都在20平方米以
70平方米,上,最大的可达60、都有棺椁、殉人、铜礼器、兵器、车马器,
或有陪葬墓和车马坑、祭祀坑。乙种第一类:大型竖穴土坑墓,面积10平方米以上,有棺椁,较多地使用殉人,随葬大量青铜礼器。乙种第二类:中型竖穴土坑墓,面积3-10平方米,一律有棺,而且多数还有椁,通常都有青铜礼器随葬,少数还有殉人,这类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超过20%。乙种第三类:小型竖穴土坑墓,面积3平方米以下,一般只3
社会学研究2010.4有棺,没有椁,通常也没有殉人,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部分墓随葬有兵器,主要是铜戈、铜矛,只有个别墓随葬铜觚、铜爵等礼器,该类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所占比例约80%。丙种:无墓圹墓葬,数量不多,通常发现于居址近旁的文化层或灰坑中,不归属于任何墓地,没有棺
没有随葬品。椁,
从殷墟墓葬的等级结构来看,约占墓葬总数80%的乙种第三类小型竖穴土坑墓代表的是殷墟居民中最广大的平民阶层,约占墓葬总数20%的乙种第二类中型竖穴土坑墓代表的是殷墟居民中的中下层精英
“小康社会”阶层。上述社会阶层构成了殷墟的主体。从聚落结构来
殷墟遗址是以大灰沟围成的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小屯宫殿宗庙区看,
1995)。殷墟居周边围绕众多族邑组成的复合聚落(郑若葵,为核心,
民的平民阶层和绝大部分中下层精英阶层生活在小屯宫殿宗庙区以外
而少数中上层精英阶层居民则以家族的形式居住于小的各个族邑中,
“天下为家,屯宫殿宗庙区之内。殷墟的情况与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的记载相符合。
“小康社会”相比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代表的具有高度的稳定
性。关于这一点,殷墟西区墓地提供了绝好的材料。殷墟西区墓地的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可分为八个墓区,墓区之间有明显界限,墓向、葬式和随葬品组合都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与墓葬年代早晚无关),反映了各个墓区在生活与埋葬习俗方面的差异。发掘者认,“具有一个特定范围的墓地,为保持着特定的生活习俗和埋葬习俗的各个墓区的死者,生前应属不同集团的成员,这个不同集团的组织形式
,可暂称为‘族’这八个不同墓区就是八个不同‘族’的墓地……可以看
从二期、三期的墓都有,其数量由早到晚不断增长。到每一个小群的墓,
462-470、如第一墓区中部北边可分为几个小群,其中M458-460、
480、481、541,共十五座墓为一群。这一群墓中,属二期的二座,属三期的三座,属四期的五座,分期不明的五座。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家族人口在不断繁衍增长。第一墓区的西部也有一个墓葬集中分布群,共27座墓(M472、503、507、511-520、522-535),其中属二期的二座,三期的八座,四期的十座,分期不明的七座。类似现象在其他墓区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由此亦可找到”
“小康可见,殷墟代表的晚商社会已经是一个秩序稳定的高度发达的
社会”了。10
论文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献提供了关于古人在各个方面的观念与思考的丰富资料。从相关记载中提取一定的信息,有助于增强对考古资料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
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聚落是社会在考古学上的重要物化证据,大型高规格聚落是当时社会的典型缩影。以聚落为单位的人群以群相聚组成复合聚落可能是造成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原因,不同社会阶层和
“天下为公”“大同社谐共存于同一个大型聚落便构成了具有特点的
。随着中国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城郭沟池会”大型都邑级聚落出现
“天下为礼义以为纪”的现象表明社会形态已经转变为了具有以为固,
“小康社会”。家”特点的
参考文献:
1983,《,《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第6期。
1999,《,《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第7期。
2009,《,何驽,都城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编《三代考古㈢》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市唐
,《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200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第5期。
200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
,《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2期。
199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郾城县许慎纪念馆,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第
3期。
198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发掘
,《简报》文物》第3期。
200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京山县博物馆,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
《江汉考古》第2期。
200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县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湖北公安、石首三座古城勘测
,《报告》古代文明》第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聚落形态及其演变》考古》第6期。4
社会学研究2010.4
2008,《,李志鹏,二里头文化墓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早期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梁星彭、严志斌,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北京:文物出
版社。
2007,《,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方式》,罗曼·赫尔佐克,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7,《,《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考古》第8期。
2001,《,《钱耀鹏,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第1期。
2002,《,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2009,《,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第1期。
196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8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国书店。
2001,《,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第2期。
1995,《“大邑商”,《郑若葵,殷墟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第3期。
2009,《,《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北京:中华
书局。
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考
古学报》第1期。
2004,《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考古》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责任编辑:罗琳12
OLSinstudyingdeterminantsofnetworksizeanditsalternative—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BasedonanalysisofCGSS2003datasetaswellassimulation,thisarticlefindsthatthereisrevealingdiscrepancybetweenOLSand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whentheyareusedtoestimatetheeffectsofindependentvariablesonnetworksize.Itconcludesthat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mightbemoreappropriateforestimatingtheeffectsofdeterminantsofnetworksize.ClassicalDatongSocietyandXiaokangSocietyinEarlyChina………
……………………………………………………LiHongfei126Abstract:Theprehistoricunitedsettlementwasformedbyseveralnormalsettlements,thencomplicatedsocialstrataemergedinside.TheTaosiwalledsettlementinthemiddlephaseisthetypicalrepresentativeoftheDatongSocietywhereallthesocialstrataliveinthevastwalledsettlement.AlongwiththeformationofEarlyChina,thesocietywastransformedintoXiaokangSociety.TheErlitouSiteandtheYinRuinsarethemosttypicalinstancesinwhichsocialstratificationcanbeseenobviouslyonthemodeoflivinginthesettlement.
TheInstitutionofIrrigationinJinshuiAreaandtheSpiritofli:Astudyofhistoricalanthropology…………………………ZhangYahui143Abstract:AnintegratedsystemofirrigationhadappearedinJinshuiareasinceearlyperiodofMingdynasty.ThesystemwascomposedbymanagementpartnamedQuzhangjiaandthedistributionpartnamedLuncheng.Afterthefoundationofthemartialvillagesoftheprince,theirrigationsystemchangedseveraltimes,andwaseventuallyabolishedwhentheNanlaoSpringdriedupthirtyyearsago.Theirrigationsystemhadbeensupportedbythespiritofliforsevenhundredyearsbeforeitbrokedown.Theintellectualgovernment,thelocalgentriesandclanscollaboratedtomaintainthespiritoflieverytimewhenconflictsofwaterusagebrokeoutandreformationofirrigationorganizationtookplace.
REVIEW
ReflectionsonResearchesonChina's“Development”and“DevelopmentIntervention”………………………ZhuXiaoyang&TanYing175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andcommentsonChina'sdevelopmentinterventionandrelatedresearchesfroman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Itrevolvesaroundthreethreads:(1)intheprocessofelaborationofdoctrinesofdevelopmentoverthepast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