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人才应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迫在眉睫。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塑造应“坚持尊重差异与寻求共识的统一、坚持包容多样与批评谬误的统一、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的价值取向,选择“突出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宽容品质的形成、发展公共理性、培育多元文化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 人才 品德培养 核心价值观塑造。
价值观多元化是当今多元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包括各级各类人才在内的所有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多元化?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价值观多元化对人才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行塑造?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必要性
(一)培养人才应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
什么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些有关人才的界定,无论“德才兼备”还是“对社会做出贡献”,都希望人才不但才能出众而且还要品德高尚。而“德”、“才”相比,“德”比之于“才”更高、更大、更重要,因为人才与非人才相比,人才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其能否发挥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就在于其能否以德服人、以才服众;同时,有才而无德,才能越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不仅会使个人走向毁灭,而且还会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应先将培养品德放在首位。
(二)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职责使命和生命之在的把握,是个人内在的精神支柱和生命之魂,对其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和规范作用。所以,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言,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人生价值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价值观,才能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才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于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
(三)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迫在眉睫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科技的迅猛发展、通讯网络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和多元价值观的现实生成。所谓价值观多元化,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而言它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同一价值客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同一价值主体在不同的状态下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在特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价值观;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在一个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元的社会关系、文化系统和观念意识形态离散、分化和互解的状态。价值观多元化广泛存在于包括道德在内的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等领域,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表层而且还涉及到理想、信念、信仰等根本性的价值观念,不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内出现而且在社会常态时期也会一直存在着。当前,我国的价值观多元化主要是指本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相互交流、融合和碰撞、对立的发展态势。它对每个人都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尤以人才为最。因为,人才都具有拓新求变的本质,喜欢标新立异,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才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已经迷失了自己的角色、地位与责任。在价值主体主体方面,由群体意识向个人本位意识转移;在价值取向方面,由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主义到奉行多元价值主义;在价值的评价方面,由重义轻利到务求实利。这些造成了人才的价值观的迷失与混乱、信仰危机与心态危机、道德滑坡与情感冷漠。然而,作为社会中坚、社会精英的各级各类人才,面对西方的一些以维护文化霸权为宗旨、以对我国实现“西化”“分化”为图谋、具有腐朽落后本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能否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拒腐防变,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而且更关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安危;在面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代不良社会思潮,能否对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等进行合理取舍,能否对各种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而且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因为,“首先,人才本身通过对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力,而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其次,一般而言,人才是事业的成功者,因此,人才对个体道德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①有鉴于此可以看出,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是迫在眉睫。
二、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多元化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发展趋势,无法回避,只能顺应。为此,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塑造,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尊重差异与寻求共识的统一
价值观多元化是不同利益的主体基于不同价值的理解而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同时,价值观多元化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结果。对于各级各类人才而言,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实践领域、所处岗位、交往对象、活动范围、利益需求等的不同,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对各种价值的理解肯定也会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客观上就会形成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要让每位人才认识到价值观的这些差异,对于价值观多元化存在的事实应当承认、尊重,并区别对待。
在尊重人才价值观差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寻求共识。每位人才,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都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生存、发展,都必须和他人一道应对、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必须和他人进行交往、融入到某个群体之中以满足交往的需要,而这些都是以和他人达成共识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如果缺少共识、只重差异和多样、每个拥有超强能力的人才都各执一端,社会将会发生对立和冲突,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学会与他人寻求共识。但在寻求共识时,不能放弃原则寻求“共识”,不能损害社会利益、整体利益寻求“共识”。要做到“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识,做到异中求同;同时,在共识的基础上也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二)坚持包容多样与批评谬误的统一
价值观多元化意味着和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作为人才如果缺乏包容的品质,就会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对他人吹毛求疵,就很难与具有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的人合作,就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唯我独尊、排斥异己、消除差异,如此则会使自己难以在团体中立足,也很容易导致和他人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每位人才都应该容许他人有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志愿进行自主判断与行动的自由,对异于自己的他人的思想、观点、行为进行理性的理解与容忍,以相容性来处理人己关系。
包容多样并非不分是非黑白与善恶美丑对腐朽落后、错误反动东西的默认和容忍。在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损公肥私、不守诚信、以权谋私、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揭露和抵制,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正确处理荣与辱、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劳动与享乐、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等的关系。通过对不良价值观的批判,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因此,只有坚持包容多样与批判谬误的统一,才能“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②
(三)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
多元化的价值观良莠杂陈,既有积极、健康的成分,又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既相互对抗、相互较量,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于每位人才而言,必须清醒地正视、承认这一现实。但正视现实、承认现实不是安于现状,迁就现实,逃避现实,更不是是非不分、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应以开放、乐观的心态,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要坚守、弘扬,对于消极、落后的价值观更要认清其本质和危害,自觉地加以抵制。
正视现实是为了超越现实。因此,在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应加强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坚信光明能够战胜黑暗、真理能够战胜谬误、美好能够战胜丑恶。为此,第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践行社会道德,坚守底线伦理;第二,通过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倡导进步,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只有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才能使每个人才逐步得到塑造,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四)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缺少一种主导性价值观的引领,每个人才就会出现价值观的困惑与混乱,造成他们自以为是、自行其是、行为失范,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再加上西方一些国家以我国各级各类人才为对象、以对社会主义中国施行“西化”“分化”为图谋加紧向我国宣扬、渗透腐朽没落的西方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他价值观。因此,必须对各级各类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坚持指导思想的统一性。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处理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在外来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等中,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部分,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传播,这些都对一些人才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剖析,既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完全地接纳,而要本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充营养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拒斥多样性,会使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失去时代性、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偏离主导性,会造成原则性的问题上旗帜不明、立场不定、发生动摇。所以,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策略选择
在对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坚持上述价值取向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上还应选择以下策略。
(一)突出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的多元化存在决定了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就使每位人才在进行价值选择时会面临一种矛盾状态:选择某种价值准则会违背另一价值准则;实现了某种价值,但同时又牺牲了另一价值。如何对各种价值进行权衡、评价、取舍以从中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既实现个人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关键就是看每个人才是否具备较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因而,必须突出人才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让他们明确对所做选择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愿望和权力,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掌握正确的选择原则与选择方法,认识到自主选择的有限性。
(二)注重宽容品质的形成
价值观多元化,不仅表明各价值观之间的存在着差异,更意味着各“元”与“元”之间相互平等。因而,无论是他人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存在着多大的冲突、背离,都应该对他人的价值观充分地承认和尊重。这就需要每个人才都需要具备宽容的品质,能容忍这些差异,才会避免文人相轻与恃才傲物。“宽容是一种以价值观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③因此,必须培养人才的宽容品质。这就需要加强对宽容的认识,分清宽容与宽恕、纵容、冷漠的区别;树立宽容与不干涉的意识;懂得尊重、学会尊重;正确把握宽容的边界与限度;分清道德与非道德、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正确处理宽容与批评、批判的关系,等等。
(三)发展公共理性
价值观多元化存在,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对立和冲突,而且还意味着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公共价值观之间也会存在着相悖与偏离。因此,如何实现人己之间、公私之间的和谐共生?这就需要发展公共理性。因为公共理性倡导,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公共事务、各种社会关系时,应从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理解、体谅他人的观点和做法,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妥协、宽容、谅解等公开辩论与讨论,达成共识,人人都能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作出让步和妥协。因此,公共理性是既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又注重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将人己、公私利益加以协调和统合,以实现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性。所以,必须培养人才的公共理性。为此,必须培养人才树立合作意识、协调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互利共赢意识、和谐共生意识,学会通过对话、协商、讨论与辩论、妥协等方式解决分歧与冲突。
(四)加强多元文化意识培育
价值观的多元化存在,让每个人才在面对多种价值观时很可能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价值困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对隐藏在各价值观背后的文化进行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了解。因此,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多元文化意识培育。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就是让每位人才“认识到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审慎处理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文化信息,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④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必须增强人才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
注释:
①黎池:“人才伦理学刍议”,《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59-63页。
②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0日。
③贺来:《宽容意识》,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④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作者简介:
冯国锋,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摘 要:培养人才应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迫在眉睫。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塑造应“坚持尊重差异与寻求共识的统一、坚持包容多样与批评谬误的统一、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的价值取向,选择“突出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宽容品质的形成、发展公共理性、培育多元文化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 人才 品德培养 核心价值观塑造。
价值观多元化是当今多元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包括各级各类人才在内的所有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多元化?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价值观多元化对人才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行塑造?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必要性
(一)培养人才应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
什么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些有关人才的界定,无论“德才兼备”还是“对社会做出贡献”,都希望人才不但才能出众而且还要品德高尚。而“德”、“才”相比,“德”比之于“才”更高、更大、更重要,因为人才与非人才相比,人才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其能否发挥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就在于其能否以德服人、以才服众;同时,有才而无德,才能越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不仅会使个人走向毁灭,而且还会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应先将培养品德放在首位。
(二)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职责使命和生命之在的把握,是个人内在的精神支柱和生命之魂,对其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和规范作用。所以,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言,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人生价值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价值观,才能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才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于人才的品德培养,应以塑造核心价值观为重。
(三)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迫在眉睫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科技的迅猛发展、通讯网络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和多元价值观的现实生成。所谓价值观多元化,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而言它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同一价值客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同一价值主体在不同的状态下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在特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价值观;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在一个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元的社会关系、文化系统和观念意识形态离散、分化和互解的状态。价值观多元化广泛存在于包括道德在内的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等领域,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表层而且还涉及到理想、信念、信仰等根本性的价值观念,不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内出现而且在社会常态时期也会一直存在着。当前,我国的价值观多元化主要是指本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相互交流、融合和碰撞、对立的发展态势。它对每个人都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尤以人才为最。因为,人才都具有拓新求变的本质,喜欢标新立异,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才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已经迷失了自己的角色、地位与责任。在价值主体主体方面,由群体意识向个人本位意识转移;在价值取向方面,由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主义到奉行多元价值主义;在价值的评价方面,由重义轻利到务求实利。这些造成了人才的价值观的迷失与混乱、信仰危机与心态危机、道德滑坡与情感冷漠。然而,作为社会中坚、社会精英的各级各类人才,面对西方的一些以维护文化霸权为宗旨、以对我国实现“西化”“分化”为图谋、具有腐朽落后本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能否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拒腐防变,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而且更关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安危;在面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代不良社会思潮,能否对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等进行合理取舍,能否对各种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而且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因为,“首先,人才本身通过对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力,而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其次,一般而言,人才是事业的成功者,因此,人才对个体道德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①有鉴于此可以看出,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已是迫在眉睫。
二、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多元化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发展趋势,无法回避,只能顺应。为此,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塑造,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尊重差异与寻求共识的统一
价值观多元化是不同利益的主体基于不同价值的理解而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同时,价值观多元化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结果。对于各级各类人才而言,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实践领域、所处岗位、交往对象、活动范围、利益需求等的不同,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对各种价值的理解肯定也会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客观上就会形成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要让每位人才认识到价值观的这些差异,对于价值观多元化存在的事实应当承认、尊重,并区别对待。
在尊重人才价值观差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寻求共识。每位人才,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都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生存、发展,都必须和他人一道应对、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必须和他人进行交往、融入到某个群体之中以满足交往的需要,而这些都是以和他人达成共识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如果缺少共识、只重差异和多样、每个拥有超强能力的人才都各执一端,社会将会发生对立和冲突,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学会与他人寻求共识。但在寻求共识时,不能放弃原则寻求“共识”,不能损害社会利益、整体利益寻求“共识”。要做到“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识,做到异中求同;同时,在共识的基础上也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二)坚持包容多样与批评谬误的统一
价值观多元化意味着和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作为人才如果缺乏包容的品质,就会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对他人吹毛求疵,就很难与具有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的人合作,就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唯我独尊、排斥异己、消除差异,如此则会使自己难以在团体中立足,也很容易导致和他人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每位人才都应该容许他人有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志愿进行自主判断与行动的自由,对异于自己的他人的思想、观点、行为进行理性的理解与容忍,以相容性来处理人己关系。
包容多样并非不分是非黑白与善恶美丑对腐朽落后、错误反动东西的默认和容忍。在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损公肥私、不守诚信、以权谋私、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揭露和抵制,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正确处理荣与辱、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劳动与享乐、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等的关系。通过对不良价值观的批判,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因此,只有坚持包容多样与批判谬误的统一,才能“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②
(三)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
多元化的价值观良莠杂陈,既有积极、健康的成分,又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既相互对抗、相互较量,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于每位人才而言,必须清醒地正视、承认这一现实。但正视现实、承认现实不是安于现状,迁就现实,逃避现实,更不是是非不分、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应以开放、乐观的心态,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要坚守、弘扬,对于消极、落后的价值观更要认清其本质和危害,自觉地加以抵制。
正视现实是为了超越现实。因此,在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应加强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坚信光明能够战胜黑暗、真理能够战胜谬误、美好能够战胜丑恶。为此,第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践行社会道德,坚守底线伦理;第二,通过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倡导进步,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只有坚持正视现实与引导超越的统一,才能使每个人才逐步得到塑造,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四)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缺少一种主导性价值观的引领,每个人才就会出现价值观的困惑与混乱,造成他们自以为是、自行其是、行为失范,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再加上西方一些国家以我国各级各类人才为对象、以对社会主义中国施行“西化”“分化”为图谋加紧向我国宣扬、渗透腐朽没落的西方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他价值观。因此,必须对各级各类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坚持指导思想的统一性。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处理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在外来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等中,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部分,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传播,这些都对一些人才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剖析,既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完全地接纳,而要本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充营养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拒斥多样性,会使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失去时代性、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偏离主导性,会造成原则性的问题上旗帜不明、立场不定、发生动摇。所以,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策略选择
在对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坚持上述价值取向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上还应选择以下策略。
(一)突出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的多元化存在决定了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就使每位人才在进行价值选择时会面临一种矛盾状态:选择某种价值准则会违背另一价值准则;实现了某种价值,但同时又牺牲了另一价值。如何对各种价值进行权衡、评价、取舍以从中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既实现个人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关键就是看每个人才是否具备较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因而,必须突出人才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让他们明确对所做选择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愿望和权力,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掌握正确的选择原则与选择方法,认识到自主选择的有限性。
(二)注重宽容品质的形成
价值观多元化,不仅表明各价值观之间的存在着差异,更意味着各“元”与“元”之间相互平等。因而,无论是他人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存在着多大的冲突、背离,都应该对他人的价值观充分地承认和尊重。这就需要每个人才都需要具备宽容的品质,能容忍这些差异,才会避免文人相轻与恃才傲物。“宽容是一种以价值观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③因此,必须培养人才的宽容品质。这就需要加强对宽容的认识,分清宽容与宽恕、纵容、冷漠的区别;树立宽容与不干涉的意识;懂得尊重、学会尊重;正确把握宽容的边界与限度;分清道德与非道德、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正确处理宽容与批评、批判的关系,等等。
(三)发展公共理性
价值观多元化存在,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对立和冲突,而且还意味着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公共价值观之间也会存在着相悖与偏离。因此,如何实现人己之间、公私之间的和谐共生?这就需要发展公共理性。因为公共理性倡导,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公共事务、各种社会关系时,应从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理解、体谅他人的观点和做法,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妥协、宽容、谅解等公开辩论与讨论,达成共识,人人都能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作出让步和妥协。因此,公共理性是既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又注重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将人己、公私利益加以协调和统合,以实现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性。所以,必须培养人才的公共理性。为此,必须培养人才树立合作意识、协调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互利共赢意识、和谐共生意识,学会通过对话、协商、讨论与辩论、妥协等方式解决分歧与冲突。
(四)加强多元文化意识培育
价值观的多元化存在,让每个人才在面对多种价值观时很可能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价值困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对隐藏在各价值观背后的文化进行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了解。因此,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多元文化意识培育。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就是让每位人才“认识到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审慎处理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文化信息,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④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必须增强人才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
注释:
①黎池:“人才伦理学刍议”,《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59-63页。
②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0日。
③贺来:《宽容意识》,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④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作者简介:
冯国锋,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