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育改革
当今的中国社会,大学教育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大高校争先引领改革的浪潮,力求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国的某些大学的教育改革确实具有突出的成效,然而,大学教育改革毕竟属于不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的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笔者今天就大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讨,同时就怎样更好的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以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大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1. 更加重视教学工作,教授回归教学“本位”,建立了一大批优质课程。各高校还相继推出“国家精品课程”, 不仅使优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数字教学资源得到了推广,而且促进了讨论高校课程质量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有效推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公开课,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改变了接受型教学的模式,由接受型向探究性转变,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启发式或研讨式等,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实践动手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支柱,更加恰当充分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的活跃,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大成效。
4..政府和各高校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政府财政支持做后盾,各高校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
5.加强了文化教学的建设,各类选修课,通识课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 使更多的人能够进人大学“ 脱贫” , 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念大学不再“ 神秘” 、不再成为身份和特权的象征,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二.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不足
1.很多大学的改革仅仅停留于片断式地纠正弊端、局部性地调整固有体制,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清醒的筹划,缺乏一个长远的、必要的和恒定的目标,只能着眼于一时的和可见的效果,不考虑或忽视了潜在的和不可见的原因,因而只能随机地、即兴地制定种种经验性的改革方案,并且容易轻率地“仿效别国的做法”,甚至强行移植其他成功范例的教育体制,使改革成效适得其反。
2.各高校之间的实力较量,往往集中在如有几位院士?有多少个博士点?每年有多少科研经费?这种相互攀比的风气,忽略了大学的根本教育目标。如“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目前国内诸多名牌大学的口号。诸如此类的口号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各大高校之间相互竞争的意图,增强了改革的功利性。
3.在大学里设置的课程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使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完全掌握,反而每样知识都是浅尝辄止,使知识多而杂,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学生上选修课只是,很少能起到实效性的作用,虽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还缺乏更多的考量。
三.建议
1. 要大力扶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允许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享有同样的待遇, 在招生、拨款、学生就业等方面一视同仁。现在名牌公立大学没有压力,没压力就没动力,大学像企业一样,也需要有良性竞争,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 改革者必须“具有某些必备素质”,如心态上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而不是懒散草率,思想上有教育理论的武装,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改革的手段有着冷静的思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对大学教育的理论问题追本溯源,返回到基本问题,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后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纲举才能目张,有的方可放矢。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教育方案和方针的设施,都取决于对教育之目的的认识。
3. 大学教育改革应当一反以往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的惯例,转而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学生服务,只有在被传授的知识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时才加以传授。把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做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
4.拒绝照搬欧美一流大学的体制,将其简单地复制。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真正符合本校的教育情况的改革方法。
5.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需要,也应相应的积淀起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中国大学应当为学生,为知识而存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育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教育的改革必定会不断成熟发展,使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再创新高,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论大学教育改革
当今的中国社会,大学教育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大高校争先引领改革的浪潮,力求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国的某些大学的教育改革确实具有突出的成效,然而,大学教育改革毕竟属于不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的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笔者今天就大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讨,同时就怎样更好的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以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大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1. 更加重视教学工作,教授回归教学“本位”,建立了一大批优质课程。各高校还相继推出“国家精品课程”, 不仅使优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数字教学资源得到了推广,而且促进了讨论高校课程质量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有效推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公开课,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改变了接受型教学的模式,由接受型向探究性转变,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启发式或研讨式等,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实践动手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支柱,更加恰当充分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的活跃,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大成效。
4..政府和各高校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政府财政支持做后盾,各高校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
5.加强了文化教学的建设,各类选修课,通识课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 使更多的人能够进人大学“ 脱贫” , 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念大学不再“ 神秘” 、不再成为身份和特权的象征,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二.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不足
1.很多大学的改革仅仅停留于片断式地纠正弊端、局部性地调整固有体制,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清醒的筹划,缺乏一个长远的、必要的和恒定的目标,只能着眼于一时的和可见的效果,不考虑或忽视了潜在的和不可见的原因,因而只能随机地、即兴地制定种种经验性的改革方案,并且容易轻率地“仿效别国的做法”,甚至强行移植其他成功范例的教育体制,使改革成效适得其反。
2.各高校之间的实力较量,往往集中在如有几位院士?有多少个博士点?每年有多少科研经费?这种相互攀比的风气,忽略了大学的根本教育目标。如“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目前国内诸多名牌大学的口号。诸如此类的口号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各大高校之间相互竞争的意图,增强了改革的功利性。
3.在大学里设置的课程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使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完全掌握,反而每样知识都是浅尝辄止,使知识多而杂,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学生上选修课只是,很少能起到实效性的作用,虽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还缺乏更多的考量。
三.建议
1. 要大力扶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允许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享有同样的待遇, 在招生、拨款、学生就业等方面一视同仁。现在名牌公立大学没有压力,没压力就没动力,大学像企业一样,也需要有良性竞争,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 改革者必须“具有某些必备素质”,如心态上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而不是懒散草率,思想上有教育理论的武装,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改革的手段有着冷静的思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对大学教育的理论问题追本溯源,返回到基本问题,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后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纲举才能目张,有的方可放矢。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教育方案和方针的设施,都取决于对教育之目的的认识。
3. 大学教育改革应当一反以往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的惯例,转而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学生服务,只有在被传授的知识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时才加以传授。把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做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
4.拒绝照搬欧美一流大学的体制,将其简单地复制。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真正符合本校的教育情况的改革方法。
5.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需要,也应相应的积淀起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中国大学应当为学生,为知识而存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育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教育的改革必定会不断成熟发展,使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再创新高,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