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子课”上,静待花开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2014年九月,我走上了讲台,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转眼,我在双联小学任教已达2年。二年的数学教学,让我欣慰于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也让我困惑于一支粉笔的数学教学。
还记得自己填写学生通知书时看到过一段很流行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正是这段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也让我接触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
俞老师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在我看来,“种子课”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将在“生长课”里得以实现。
种子的生根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分、光照等条件,学生的学习成长
需要教师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俞老师在书中说到“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的。”
对于教师的我来说,从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接受小学数学教育的那一刻起,我就要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喜欢数学的种子、种下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种下一颗爱思考、勤动脑的种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具有一定的动力。 俞老师的这本书,很多话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观点都值得我深思、很多教学实例都值得我学习。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厘米的认识》: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
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
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 生:不一样。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
5厘米)
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
(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师:还有一个问题,你思考一下。咱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
从俞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体会到了厘米是一种单位,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也体会到即使环境变化了,单位还是不变。俞老师的这节“种子课”,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通过尺子感受厘米这个单位,感受一厘米有多长,并没有过多的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直接的知识传授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上的点点滴滴,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花结果。就如书中所说:“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位教师不经意间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深受学生喜爱,虽然不会富有,人生却悠然自得了。”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人生因此悠然自得,得以满足。
姓名:谢艳凤
学校:洞口县洞口镇双联小学
通讯地址:洞口县洞口镇双联小学
邮政编码:422300
在“种子课”上,静待花开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2014年九月,我走上了讲台,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转眼,我在双联小学任教已达2年。二年的数学教学,让我欣慰于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也让我困惑于一支粉笔的数学教学。
还记得自己填写学生通知书时看到过一段很流行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正是这段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也让我接触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
俞老师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在我看来,“种子课”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将在“生长课”里得以实现。
种子的生根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分、光照等条件,学生的学习成长
需要教师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俞老师在书中说到“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的。”
对于教师的我来说,从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接受小学数学教育的那一刻起,我就要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喜欢数学的种子、种下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种下一颗爱思考、勤动脑的种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具有一定的动力。 俞老师的这本书,很多话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观点都值得我深思、很多教学实例都值得我学习。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厘米的认识》: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
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
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 生:不一样。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
5厘米)
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
(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师:还有一个问题,你思考一下。咱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
从俞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体会到了厘米是一种单位,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也体会到即使环境变化了,单位还是不变。俞老师的这节“种子课”,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通过尺子感受厘米这个单位,感受一厘米有多长,并没有过多的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直接的知识传授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上的点点滴滴,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花结果。就如书中所说:“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位教师不经意间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深受学生喜爱,虽然不会富有,人生却悠然自得了。”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人生因此悠然自得,得以满足。
姓名:谢艳凤
学校:洞口县洞口镇双联小学
通讯地址:洞口县洞口镇双联小学
邮政编码:422300